❶ 中國歷史5000年就是是從哪裡開始算起的
5000年是我們中國人自封的
史書上記載的黃帝也只生活在4600年前,也就是公元前2600年左右,那也遠遠沒有5000年
所以5000年的歷史依我看應該是從中國父系社會的產生後財富分配不均,從而產生了新的階級
史書上記載的夏朝是奴隸制國家,我想這總要一個產生的過程,不可能一下子就出來的.
從春秋到秦國統一全國正式建立封建集權國家,由奴隸制分解到封建制形成經歷了約600年:西歐的封建制度從形成到確立也大約經歷了600年
再看歐洲的資本主義從出現到在歐洲確立統治地位大約經歷了400多年
在世界其他的文明裡奴隸制度的產生都是由個別的小城開始的,我想中國也不能例外.<史記>中說夏有萬國,商有千國.可見,古代的部落之多,而上古時期就更多了,所以中國從局部產生奴隸制度到夏朝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奴隸制度,這一時期要1000年左右,我覺的也不之為過.這樣看,中國也就有了5000年的歷史了.
❷ 中華五千年,朝代順序是什麼
一、奴隸社會
炎黃:公元前2697年-約前2599年涿鹿(今河北涿鹿)神農炎帝 軒轅黃帝(炎黃齊名)
堯唐:約前2357年-約前2262年平陽 (今山西臨汾) 唐帝堯
舜虞:約前2262年-約前2029年蒲阪 (今山西永濟) 虞帝舜
夏朝:約前2029年-約前1981年 約前1933年-約前1559年斟鄩陽城(今河南洛陽) (今河南登封)夏王禹 夏王啟 夏王少康
有窮:約前1981年-約前1973年鉏(今河南滑縣) 有窮王夷羿
寒朝:約前1973年-約前1933年寒水(今山東濰坊)寒王寒浞
商(殷)朝:約前1559年-約前1046年約前1559年-約前1300年(商) 約前1300年-約前1046年(商(殷))亳 殷(今河南商丘)(今河南安陽)商王湯 商(殷)王盤庚
周朝:約前1046年-前256年
西周:約前1046年-前771年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周文王姬昌 西周武王姬發
東周:前770年-前256年洛邑(今河南洛陽)東周平王姬宜臼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戰國: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會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咸陽(今陝西咸陽)秦始皇嬴政
西楚:前206年-前202年彭城(今江蘇徐州)西楚霸王項羽
漢朝:前202年-263年(包括蜀漢)
西漢:前202年-公元8年長安(今陝西西安)西漢高祖劉邦
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長安(今陝西西安)新太祖王莽
玄漢:公元23年-公元25年長安(今陝西西安)玄漢更始帝劉玄
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洛陽(今河南洛陽)東漢光武帝劉秀
三國時期:220年-280年
曹魏:220年-265年洛陽(今河南洛陽)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
蜀漢:221年-263年成都(今四川成都) 蜀漢昭烈帝劉備
孫吳:222年-280年建業(今江蘇南京)吳大帝孫權
晉朝:265年-420年
西晉:265年-316年洛陽(今河南洛陽)西晉武帝司馬炎
東晉:317年-420年建康(今江蘇南京)東晉元帝司馬睿
十六國:304年-420年
——十六國末期:420年-439年
南北朝:386年-589年
南朝:420年-589年
劉宋:420年-479年建康(今江蘇南京)劉宋武帝劉裕
南齊:479年-502年建康(今江蘇南京)南齊高帝蕭道成
南梁:502年-557年建康(今江蘇南京)梁武帝蕭衍
南陳:557年-589年建康(今江蘇南京)陳武帝陳霸先
北朝:386年-589年
北魏中後期:420年-557年平城 洛陽(今河南洛陽)(今山西大同)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北魏孝文帝元宏
東魏:534年-550年鄴城(今河北鄴鎮)東魏孝靜帝元善見
西魏:532年-556年長安(今陝西西安)西魏文帝元寶炬
北齊:550年-577年鄴城(今河北鄴鎮)北齊文宣帝高洋
北周:557年-581年長安(今陝西西安) 北周孝閔帝宇文覺
隋朝:581年-618年長安(今陝西西安)隋文帝楊堅
唐朝:618年-690年 705年-907年長安(今陝西西安)唐高祖李淵 唐中宗李顯
武周:690年-705年神都洛陽(今河南洛陽)武周武後武則天
五代:907年-960年
——後梁:907年-923年汴京(今河南開封)後梁太祖朱溫
——後唐:923年-936年洛陽(今河南洛陽)後唐庄宗李存勖
——後晉:936年-947年汴京(今河南開封)後晉高祖石敬瑭
——後漢:947年-950年汴京(今河南開封)後漢高祖劉知遠(暠)
——後周:951年-960年汴京(今河南開封)後周太祖郭威
十國:907年-979年
遼朝(契丹):916年-1125年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宋朝:960年-1279年
北宋:960年-1127年東京(今河南開封)北宋太祖趙匡胤
南宋:1127年-1279年臨安(今浙江杭州)南宋高宗趙構
西夏:1038-1227年興慶(中興)(今寧夏銀川)西夏景宗李元昊
金朝:1115年-1234年中京(今北京市)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大蒙古國:1206年-1271年曲雕阿蘭(今蒙古國肯特省)蒙古(元)太祖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
元朝:1271年-1368年大都(今北京市)元(蒙古)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
明朝:1368年-1644年應天(今江蘇南京) 京師(今北京市)明太祖朱元璋 明成祖朱棣
後金:1616年-1636年盛京(今遼寧沈陽) 後金(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大順:1644年-1644年京師 (今北京市) 闖王李自成
清朝:1636年-1912年盛京 京師(今遼寧沈陽)(今北京市)清(後金)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清世祖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
中華帝國:1915年-1916年北平 (今北京市)洪憲帝袁世凱
偽滿洲:1932年-1945年新京 (今吉林長春)康德帝愛新覺羅·溥儀
朝代:建立國號的帝王世代相傳的整個統治時代 。朝代是界定某一個政權時期的名詞,「朝代名稱」大致有五個來由: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建者原有卦號、爵位;源於創建者原始政權統治的區域;源於宗族關系;寓意吉祥。
炎黃→唐→虞→夏→有窮→寒→夏→商(殷)→周【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西楚→漢【西漢】→新→漢【玄漢、東漢、蜀漢(曹魏、孫吳)】→三國【魏(蜀漢、東吳)、蜀漢(魏朝、東吳)、東吳(蜀漢、魏朝)】→晉【西晉(東吳)、東晉(北魏)】→南北朝【南朝【劉宋(北魏)、南齊(北魏)、梁(北魏、東魏、西魏、北齊)、陳(北齊、北周、隋)】、北朝【北魏(劉宋、南齊、梁)、東魏(西魏、梁)、西魏(東魏、梁、北齊)、北齊(西魏、梁、北周)、北周(北齊、陳)】】→隋(陳)→唐→武周→唐→五代【後梁(遼)、後唐(遼)、後晉(遼)、後漢(遼)、後周(遼)】→宋【北宋、(遼、西夏、金)、南宋(西夏、金、大蒙古國、元)】→元(南宋)→明(後金、清)→清(明、大順)
❸ 中華5千年是從哪個朝代開始過大年
過大年即過年,指農歷春節,包括元旦後直至元宵節的一段時間。是中國人對過年的一種喜慶的說法。表達了人們過年時的喜悅心情。元乃賢《新鄉媼》詩:"數來三日當大年,阿婆墳上無紙錢。"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解放後,因大年前後立春,所以國務院為了區別於陽歷元旦,遂改稱春節。
傳說"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過"年"需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
"大"有超過一般、重要的意思,大年就意味著是一年中最重大的節日。
過年習俗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年節起源於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活動。古人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人深信神靈是萬事萬物的主宰,認為天地神靈以及祖先神靈左右著人們的生活和命運。古人重視信仰與祭祀,將黃道中推算出來的立春定為一年之首,在歲首黃道吉日舉行祭祝祈年活動,以表達對神靈的崇拜、敬重和敬畏,並祈求豐收。後由於歷法變動,新年通常指陰歷正月。
年節是中國最重要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農歷的正月初一現代定名為春節,農歷一年的最後一天(月大為30日,月小29日),稱之為"大年三十"。"春"在古代很受人們重視,如有"雙春"之年視為大吉的之年。除夕全家人團圓吃年夜飯(年尾最後一頓飯),年夜飯以後有守歲和發壓歲錢的習俗,表示從農歷上年的最後一天守到來年的第一天,因此,春節又稱之為過年。在南方大年三十交新歲稱為過年,大年初一是新年。過年是一年的最後一天才對,表示舊一年將過去,新一年將到來。
過年是指在新年(春節)進行慶祝活動。年,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一年,屬於太陽歷范疇,與月相(朔月、望月)無關。古老歷法以"立春"為歲首(新年),立春是天象規律,由黃道推算出來。後由於歷法變動,新年通常指陰歷正月。
節日時間
小年
"小年"並非專指一個節日,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節日也不盡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區稱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四的祭灶節為小年,江浙滬一帶的很多地區稱正月初五為小年,中國國內也有不少地區稱正月十五元宵節為小年,冬至也有地方叫作小年。小年即是忙年的開始,意味著人們開始准備年貨,准備乾乾凈凈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
大年
從年尾最後一天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九日。
從陽歷看,春節在1月21日至2月20日游動。
在民間,特別是農村地區,有些地方有過小年和大年的習慣。小年在中國的南方和北方,日子分別相差一天。
年的來歷
中國是個古老的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經根據自己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確定過自己的元旦,即改為"正朔",改歲首的時間。天皇氏時代以立春為歲首;夏代都以孟春正月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歷,以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商代使用殷歷,殷歷建丑,以農歷十二月初一為元旦;周代使用周歷,周歷建成子,以農歷十一月初一為元旦;秦代使用秦歷,秦歷建亥,以農歷初一為元旦;西漢前期仍然使用秦歷,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馬遷、洛下閎創制的太初歷,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歷,以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以後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歷,唐武後和肅宗時改用建子的周歷外,各朝代均使用夏歷至清朝末年。
1912年,中華民國宣布改陽歷1月1日為"新年",但在民間推行遇阻,百姓仍以陰歷正月初一為"過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天文史學家石雲里介紹,1914年1月,時任內務部總長朱啟鈐為順從民意,提請定陰歷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准給假一日。"經袁世凱批准,就此奠定了陽歷年首為元旦,陰歷正月初一為'春節'的並存格局。"
接陽歷法才將"元旦"之名移到陽歷1月1日,陰歷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
❹ 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算的
「俗史詳記古帝王年代,大抵皆據宋邵雍之《皇極經世》, 如雲黃帝元年距今四千六百二十五年。」《皇極經世》是宋代一本運用易理和易教推究宇宙起源和社會歷史變遷的書,書中稱堯元年為甲辰年,清末民初學者盧景貴考定認為相當於公元前2357年。
另據晉代皇甫謐的《帝王世紀》推算,堯以上共有五帝,歷時341年(其中黃帝100年,少吳金天氏84年,顓頊高陽氏78年,帝嚳高辛氏70年,帝摯9年),黃帝元年應為公元前2698年。這一說法後來被廣泛接受,1912年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時曾通電各省,「以黃帝紀元4609年為中華民國元年」。
在清末民初,尤其是辛亥革命(1911年)前十餘年,中國曾掀起一股「黃帝熱」:報章雜志處處可見關於黃帝的論述,黃帝事跡被譜作歌樂、用為教科,供兒童諷誦……台灣歷史學者沈松僑認為,這是因為晚清知識分子在西方民族主義的沖擊之下試圖建構本國國族認同的文化符號,便從遠古傳說中選擇了神話人物——黃帝,強調其為中國民族的「始祖」。「炎黃子孫」的概念也是在這時成為人們普遍接受的自我稱謂,影響直到今天。
魯迅於1903年在東京寫下「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詩句,事實上就是選擇了黃帝(軒轅)作為國族情感寄託的符號;錢穆在完成於抗戰期間的《國史大綱》中寫道:「中國為世界上歷史最完備之國家……從黃帝傳說以來約得四千六百餘年。
(4)中華5千年歷史從哪裡開始擴展閱讀:
上下五千年屬於一種口語,是「在 中國的上下五千年中,經典的民間傳說和精粹的歷史故事」的縮略語。
從林漢達和曹余年版的《上下五千年》,我們知道始篇就是「盤古開天地」、「黃帝戰蚩尤」等經久流傳的民間故事,再有就是有文字記載歷史故事,從客觀的角度列數了古往今來的極具影響人物和事件,及其重大發明發現和貢獻作用。
❺ 中華開國5千年是從什麼時候算起的
實際上,將「龍山時代」(前3000—前2000年)視作「五帝時代」與炎黃、顓頊、帝嚳、堯、舜活動的時代 開始的。
將傳說中的「黃帝」的年代定在距今約5000年有什麼依據呢?司馬遷的《史記》不列三皇,而將炎、黃排在《五帝本紀》之首,但他並沒有明確黃帝的年代,甚至對顓頊、帝嚳、堯、舜都沒有紀年。這至少說明司馬遷是拿不準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的年代的。現在的文史工具書一般都把黃帝的年代定在公元前26世紀,即距今約4600年(最近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已改為距今約5000年,顯然與前述主流認識相關)。這個年代與辛亥革命有關。據《辭海》所附《辛亥革命時期所用黃帝紀元對照表》說明:「各紀年中,以《民報》所用年代為多數革命黨人所接受。武昌起義後湖北軍政府廣告,即以此為據,各省響應的文告亦多采此說。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時,通電各省,以黃帝紀元4609年為中華民國元年。」《民報》所用年代又據何而來呢?該報系孫中山1905年在東京建立同盟會後所創辦,因此宋健先生在《超越疑古走出迷茫》一文中說《民報》所用黃帝紀元大概是由當時在東京的史學家推算的[33]。史式教授說其來源為:盧景貴根據邵雍《皇極經世書》稱堯元年為甲辰年,推定這一年為公元前2357年,再據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載黃帝在位100年、少昊金天氏84年、顓頊78年、帝嚳高辛氏70年、帝摯9年推算黃帝元年為前2698年。史式說,《皇極經世書》是一部術數書,邵雍是一位精通象數之學的哲學家,皇甫謐則是一位精通針灸之學的醫生,二人皆非史學家,所以「所謂『黃帝紀元』,不過是大膽地猜測估計而已,全無可信的根據。從黃帝紀元即公元前2698年算起,到今年一共是4704年,不足五千年而接近五千年,這就是『五千年』說的真正來源。
❻ 中華5千年文明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從炎帝和黃帝開始,最早建立的封建王朝夏朝在公元前2070年建立,到目前只有4079年,不夠五千年
❼ 中華5000年歷史是從哪年開始的
自黃帝部落的姬軒轅(也稱公孫軒轅)時期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240年。中國歷經多次政權演變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經濟、文化、科技世界矚目。
其中封建社會可分為五個階段:
1、戰國、秦、漢是封建社會形成和初步發展階段。
2、三國、兩晉、南北朝,是封建國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階段。
3、隋唐五代時期是封建社會的繁榮階段。
4、遼、宋、夏、金、元,是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的階段。
5、明、清,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和封建制度漸趨衰落階段。
(7)中華5千年歷史從哪裡開始擴展閱讀
中原王朝歷史上不斷與周邊各少數民族交往征戰融合而成中華民族。19世紀初,清朝治下的中國開始走向衰落。1912年由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建立了中華民國,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共和政體取而代之。
但勝利果實被北洋軍閥竊取,中國也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經歷國民大革命,國共十年內戰,八年抗日,以及3年解放戰爭,最終在1949年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成立,國民黨統治的中華民國政府撤守至台灣。
1978年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再次崛起,2011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❽ 中華五千年歷史從什麼時候開始計算
中國歷史自黃帝王朝的姬軒轅(也說公孫軒轅)北京直立人的頭骨化石和復原像時期算起,至今已有約5000年的歷史了。
近代考古發現了3350多年前(公元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的陶文、約5000年前至7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中國的原始社會,起自大約170萬年前的元謀人,原始社會經歷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兩個時期。氏族公社又經歷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兩個階段。
元謀人是已知的中國境內最早的人類。北京人是原始人群時期的典型。山頂洞人已經過著母系氏族公社的生活。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氏族和黃河流域的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時期。
19世紀中期,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
後經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終於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又經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快速發展,2011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❾ 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從哪年開始
應該是從伏羲開始吧,也有可能是從原始部落開始算的,文明不一定要有文字才叫文明,五千年也只是一個泛指,夏到現代是4100,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夏禹被稱為五帝,以史記的記載,平均每人都活到百歲左右,而這中間其實也不是每個人下台後都有人馬上接位的,是有停留的,當時的社會狀態為部落聯盟,一時沒有君主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這樣一算,五帝到現在就應該有近五千年了,如果把伏羲、神農、黃帝算在內的話,五千年就有多了,而且三皇之間的隔斷時間似乎就更長了,因為伏羲、神農後面都發展成部落了,而不只是單純的指一個人,所以才會有炎、黃之爭,而這裡面的炎帝肯定不是嘗百草的神農氏本人了,這樣算來,三皇之間可能都持續有近千年了,如果再算上燧人氏、有巢氏、緇衣氏的話,估計時間應該在七千年。
而七千年和現代考古發現也比較吻合,河姆渡遺址不就被證實說有七千年嘛。
❿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具體是從哪個年代開始算起的
中華上下五千年是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算起,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來歷:
司馬遷的《史記》不列三皇,而將炎、黃排在《五帝本紀》之首,但他並沒有明確黃帝的年代,甚至對顓頊、帝嚳、堯、舜都沒有紀年。現在的文史工具書一般都把黃帝的年代定在公元前26世紀,即距今約4600年(最近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已改為距今約5000年,顯然與前述主流認識相關)。
宋健先生在《超越疑古走出迷茫》一文中說《民報》所用黃帝紀元大概是由當時在東京的史學家推算的。史式教授說其來源為:盧景貴根據邵雍《皇極經世書》稱堯元年為甲辰年,推定這一年為公元前2357年。
再據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載黃帝在位100年、少昊金天氏84年、顓頊78年、帝嚳高辛氏70年、帝摯9年推算黃帝元年為前2698年。史式說,從黃帝紀元即公元前2698年算起,到今年一共是4704年,不足五千年而接近五千年,這就是『五千年』說的真正來源。
(10)中華5千年歷史從哪裡開始擴展閱讀:
中華人文始祖「黃帝」介紹:
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 ,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