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現在的朔州古代叫什麼
歷史沿革 石器時代 從朔州市峙峪、邊耀、鵝毛口古遺址證明,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28000年),就有人類在此生息。 春秋戰國 春秋以前,這里為少數民族北狄所居。戰國時,歸入趙國的版圖。 秦漢時期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邊帥蒙恬在此築城名馬邑,置馬邑縣,歸雁門郡管轄。西漢時,置馬邑縣(今朔城區)、中陵縣(今平魯區)、劇陽(今應縣)、陰館(今朔城區東南)、汪陶(今山陰縣)、埒縣(朔城區南)、樓煩(今朔城區西南)、善無(今右玉縣),仍歸雁門郡管轄。東漢時,雁門郡移治陰館縣。東漢末大亂,人民逃亡,大部分縣撤廢。 魏晉南北朝 西晉時,將峪嶺(今雁門關)以北各縣民撤往嶺南,地歸代王拓跋猗盧。北魏時屬畿內地,置桑乾郡(今山陰東)、繁峙郡(今應縣東)、馬邑郡。北齊天保六年(555),將朔州治從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遷到馬邑西南。北齊天保八年(557)改馬邑縣為招遠縣,為朔州治,此為朔州名之始。北周升朔州為總管府。 隋唐五代 隋廢總管府,改為馬邑郡,轄鄯陽(原朔縣)、開陽(朔城區南部)、神武(山陰、應縣境)。唐武德四年(621),改馬邑為朔州。唐天寶元年(742),又改朔州為馬邑郡。唐初,在馬邑郡置大同軍節度。會昌三年(843),改為大同都團練使,領雲(今大同)、蔚(今河北蔚縣)、朔(今馬邑)三州。咸通九年(868),重置大同節度使,移治雲州(今大同市)。五代時,在唐明宗出生地金城置應州,又分朔州置寰州(今朔城區西影市寺林東)。後晉天福元年(936),朔州、寰州、應州割讓給契丹。 宋遼金元 遼時,朔州為順義軍節度,應州為彰國軍節度,統屬西京道。金仍之。元隸山西道大同路。 明清時期 明時,朔州隸大同府,轄馬邑縣,應州轄山陰縣。清沿明制。雍正三年(1725)置朔平府(治右玉),轄右玉縣、左雲縣、平魯縣、寧遠廳和朔州及馬邑縣。懷仁、應州與山陰同隸大同府。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五月改州為縣,同隸雁門道,後雁門道撤,直隸山西省。抗日戰爭時,以同蒲路為界,路西歸晉綏邊區,路東歸晉察冀邊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6年朔縣解放,歸察哈爾省,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2年,察哈爾省撤消,重歸山西省,屬雁北專區。1958年改屬晉北專區。1961年重新歸雁北專區。1989年1月,國務院批准由原雁北地區劃出朔縣、平魯縣、山陰縣、設立朔州市,1989年1月5日正式設市。1993年7月原雁北地區撤消,其所轄的應縣、右玉縣和懷仁縣劃歸朔州市。現轄兩區四縣,共73個鄉鎮(含街道辦),1684個行政村。
㈡ 山西省的朔州市是屬於太原市的嗎
山西省朔州市不屬於太原市,朔州市為山西省地級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朔州先隸察哈爾省。1952年劃歸山西省,屬雁北專區。
1958年改屬晉北專區。1961年重新歸雁北專區。1989年1月,國務院批准由原雁北地區劃出朔縣、平魯縣、山陰縣、設立朔州市。
1993年7月行政區劃調整,又劃入應縣、右玉縣、懷仁縣。2018年8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懷仁縣,設立縣級懷仁市。截止2018年末轄兩區一市三縣,共73個鄉鎮(含街道辦),1591個行政村。
(2)朔州歷史屬於哪裡擴展閱讀:
朔州市是1989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省轄地級市,位於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西南端,南臨忻州,北接大同,西北與內蒙古交界,是一座正在北方崛起的現代宜居生態新城。
截止2018年末朔州市總面積1.06萬平方公里,轄二區一市三縣(朔城區、平魯區、懷仁市、山陰縣、應縣、右玉縣),共73個鄉鎮(含街道辦),1591個行政村。
㈢ 山東省朔州屬於哪個市
朔州不是山東省的,是山西省的。
1、朔州(shuòzhōu),位於中國山西省西北部,介於東經111°53'~113°34',北緯39°05'~40°17'之間,桑乾河上游,西北毗鄰內蒙古自治區,南扼雁門關隘,北距古城大同129公里,南至省府太原200公里,東到首都北京502公里。
2、截至2016年,朔州市轄2個市轄區(朔城區、平魯區)、4個縣,共73個鄉鎮(含街道),1684個行政村。
3、
㈣ 山陰是哪
山陰指山的北面。
山陽指山的南面。
水陰指水的南岸。
水陽指水的北岸。
㈤ 朔州原來是屬於大同嗎
朔州以前是歸大同的,以前是個縣城,後來成了縣級市了。
㈥ 朔州古城的古城歷史
古城城垣的確切建築年代,據《朔州志》記載,創建於北齊天保八年( 557)。 其周長九里十三米,為土城夯築城垣。隋、唐、遼、金各代沿用,距今已有1439年的歷史。它是在秦漢馬邑城舊址上擴建而成的。元末明初,省去西北城垣之半,並利用東南隅北齊城牆重建朔州城,明洪武三年(1370)包磚。
㈦ 朔州以前屬於哪個市忻州市嗎
朔州以前不屬於忻州市,以前屬於雁北地區。
㈧ 朔州的歷史沿革
從朔州市峙峪、邊耀、鵝毛口古遺址證明,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28000年),就有人類在此生息。
春秋(前770-前476)以前,這里為少數民族北狄所居。戰國時,歸入趙國的版圖。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邊帥蒙恬在此築城名馬邑,置馬邑縣,歸雁門郡管轄。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時,置馬邑縣(今朔城區)、中陵縣(今平魯區)、劇陽(今應縣)、陰館(今朔城區東南)、汪陶(今山陰縣)、埒縣(朔城區南)、樓煩(今朔城區西南)、善無(今右玉縣),仍歸雁門郡管轄。東漢(公元25年-220年)時,雁門郡移治陰館縣。東漢末大亂,人民逃亡,大部分縣撤廢。
西晉(公元266年—316年)時,將峪嶺(今雁門關)以北各縣民撤往嶺南,地歸代王拓跋猗盧。北魏(386~557)時屬畿內地,置桑乾郡(今山陰東)、繁峙郡(今應縣東)、馬邑郡。北齊天保六年(555),將朔州治從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遷到馬邑西南。北齊天保八年(557)改馬邑縣為招遠縣,為朔州治,此為朔州名之始。
北周(557年—581年)升朔州為總管府。
隋朝(581年-618年)廢總管府,改為馬邑郡,轄鄯陽(原朔縣)、開陽(朔城區南部)、神武(山陰、應縣境)。
唐武德四年(621),改馬邑為朔州。唐天寶元年(742),又改朔州為馬邑郡。唐初,在馬邑郡置大同軍節度。會昌三年(843),改為大同都團練使,領雲(今大同)、蔚(今河北蔚縣)、朔(今馬邑)三州。咸通九年(868),重置大同節度使,移治雲州(今大同市)。五代時,在唐明宗出生地金城置應州,又分朔州置寰州(今朔城區西影市寺林東)。後晉天福元年(936),朔州、寰州、應州割讓給契丹。
遼(916~1125年)時,朔州為順義軍節度,應州為彰國軍節度,統屬西京道。金仍之。元隸山西道大同路。
明(1368年~1644年)時,朔州隸大同府,轄馬邑縣,應州轄山陰縣。清(1644年—1912年)沿明制。雍正三年(1725)置朔平府(治右玉),轄右玉縣、左雲縣、平魯縣、寧遠廳和朔州及馬邑縣。懷仁、應州與山陰同隸大同府。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五月改州為縣,同隸雁門道,後雁門道撤,直隸山西省。抗日戰爭時,以同蒲路為界,路西歸晉綏邊區,路東歸晉察冀邊區。
1946年朔縣解放,歸察哈爾省,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2年,察哈爾省撤消,重歸山西省,屬雁北專區。1958年改屬晉北專區。1961年重新歸雁北專區。1989年1月,國務院批准由原雁北地區劃出朔縣、平魯縣、山陰縣、設立朔州市,1989年1月5日正式設市。
1993年7月原雁北地區撤消,其所轄的應縣、右玉縣和懷仁縣劃歸朔州市。
㈨ 朔州在古代屬於哪個民族
額,怎麼說呢,朔州也很大呀…有個方法比叫好,告訴你…嘿嘿…你們那裡叫爸爸什麼?爹?搭?如果是搭,額…那就可能是匈奴後裔了…因為匈奴原來我們管叫韃子,慢慢就…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