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形容量變到質變的古文
1、雨小,漢故潛。夫盡小者大,積微者箸,德至者色澤洽,行盡而聲問遠,小人 不誠於內而求之於外。
出自:戰國末期荀子的《荀子·大略》
翻譯:雨雖然小,漢水卻照舊流入潛水。盡量收羅微小的就能變成巨大,不斷積累隱微的就會變得顯著。道德極高的人臉色態度就和潤,品行完美的人名聲就傳得遠。而小人卻不充實自己的內在品質只是到外界去追求美好的聲譽,這是徒勞的。
2、人非上智,其孰無過。過而能知,可以為明;知而能改,可以跂聖。小過不改,大惡形焉;小善能遷,大善成焉。。
出自:《內訓·遷善》,是明成祖的徐皇後為教育宮中婦女﹐采輯「古聖先賢」關於女子封建品德的教誨﹐於永樂二年(1404)所編著。
翻譯:人不是高明的智者,誰能沒有過錯。有過錯就能改正,可以成為聰明人。知錯能改,離聖賢就不遠了。小的過錯不改正,就會鑄成大錯;小的好事樂於做,就能成為高尚的人。
3、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出自:戰國末期荀子的《勸學》
翻譯: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於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麼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麼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4、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出自:春秋老子的《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翻譯:合抱的大樹,生長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台,築起於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
5、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出自:明代朱熹的《警世賢文·勤奮篇》。
譯文:寶劍的銳利刀鋒是從不斷的磨礪中得到的,梅花飄香來自它度過了寒冷的冬季。喻義要想擁有珍貴品質或美好才華等是需要不斷的努力、修煉、克服一定的困難才能達到的。
2. 任何業績的質變都來自量變的積累...(理解一下)
!.量變與質變是對立統一的(既有對立,也有統一)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並不是包含的關系
2.第一個問題:
對立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概念。量變與質變是對立的,但和肯定與否定的對立有區別(這你也看出來了)。
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對立有兩種對立,一種是表觀概念上的對立,一種是概念本質上的對立。肯定與否定是表觀概念上的對立,量變與質變是概念本質上的對立。
量變與質變的這種對立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哲學上的劃分,而不是我們憑日常感覺經驗的判斷。至於什麼是表觀概念上的對立,什麼是概念本質上的對立,你可以查找相關書籍進行學習。但你現在應該明確,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量變與質變是對立的。
第二個問題:
馬克思主義由三部分組成: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其中馬克思主義哲學又包括兩個理論體系: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是用辨證方法研究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而歷史唯物主義是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盡管辯證唯物主義也有關於社會發展的理論,但不能因此就說是包含關系。因為它們具有不同的研究對象,而是自成一體。就像我們說哲學是人類一切學科的總和,但它和政治學、歷史學、物理學、生物學並不是包含關系,而是不同的學科一樣。
3. 量變質變的名言
量變質變的名言
1、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
出自宋代歐陽修的《伶官傳序》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釋義:
人生中的禍患常常是從細微的事情中積淀下來的,人的智慧和勇氣常常被自己所溺愛的事物所困,難道只有寵愛伶人才會這樣嗎?
2、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出自先秦荀子的《勸學》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釋義: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里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聖人的心境由此具備。
3、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出自先秦李斯的《諫逐客書》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
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
釋義:
我聽說田地廣就糧食多,國家大就人口眾,武器精良將士就驍勇。
因此,泰山不拒絕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棄細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業的人不嫌棄民眾,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
4、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出自唐代杜荀鶴的《小松》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釋義:
松樹小的時候長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沒看不出來,現在才發現已經長的比蓬蒿高出了許多。
世上的人不認識這是將來可以高入雲霄的樹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經高入雲霄了,才承認它的偉岸。
5、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出自先秦荀子的《勸學》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釋義:
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
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於不停止。
4. 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出自哪裡講的積累的重要性。
出處:《老子》: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說明要成就大的事業,必須從小事做起。 (任何事業都是從小事做起,離開了小事,亦無偉業可言。
5. 量變積累歷史,質變分割歷史出自哪裡
量變積累,歷史質變,分割歷史出自我覺得還是特別不錯的吧,相對來說這個應該是可以的。
6. 請問在黑格爾後,量變質變原理是在馬克思的哪本著作中提到過
哲學的話 在黑格爾法哲學原理批判 反杜林論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德意志意識形態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 里談得比較多
7. 任何業績的質變都來自於量變的積累此話來自哪裡
質變就是事物本身發生的變化。舉個例子:銷售額是量變,銷售業績是質變
如你的銷售額減少時,你的銷售額就低,相對應的業績就差。
如你的銷售額增加時,你的銷售額就高,相對應的業績就好。
質變影響量變,量變也影響質變。
8. 量變演變到質變需要漫長過程,質變轉為量變只需一小步 誰說的
這句話是錯誤的,無論是誰說的。因為一個法官判冤案,只需要一次,就是一個壞的法官。一個人做賊,只需要一次,就是賊。一個司機踩錯油門,只要一下,就可能出車禍。一個城市的毀滅,只需要一次大的爆炸、或一場大的自然災害,頃刻變廢墟。
許多質變,不需要量的積累。但是要成就一件大的事情,可能需要量變的積累。所以量變質變要分場合,分情況,分事物,相對而論。不能抽象地空談。
質變本身屬於量變,因為世界是組合的,小事物發生質變或者局部質變,將積極促使大事物或整體的改變,相對於大事物整體而言發生了量變。
9. 量變與質變的名句
1、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
出自宋代歐陽修的《伶官傳序》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釋義:
人生中的禍患常常是從細微的事情中積淀下來的,人的智慧和勇氣常常被自己所溺愛的事物所困,難道只有寵愛伶人才會這樣嗎?
2、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出自先秦荀子的《勸學》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釋義: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里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聖人的心境由此具備。
3、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出自先秦李斯的《諫逐客書》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
釋義:
我聽說田地廣就糧食多,國家大就人口眾,武器精良將士就驍勇。因此,泰山不拒絕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棄細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業的人不嫌棄民眾,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
4、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出自唐代杜荀鶴的《小松》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釋義:
松樹小的時候長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沒看不出來,現在才發現已經長的比蓬蒿高出了許多。世上的人不認識這是將來可以高入雲霄的樹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經高入雲霄了,才承認它的偉岸。
5、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出自先秦荀子的《勸學》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釋義:
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於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