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馮姓的來歷,歷史上有哪些有名的人
馮姓的來歷:漢族馮姓源出有二,一是姬姓,二是歸姓。其他馮姓則由外族改姓而來,包括漢朝初期的匈奴人,南北朝時期的百濟人,元明時期兩廣南部的浬人,以及清朝末期的滿蒙人等。
1、馮京:,字當世。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北宋大臣。曾祖時南遷粵西之宜山龍水(今廣西宜州市),至祖父時落籍江夏(今湖北武昌)。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己丑科狀元。為宋朝最後一位三元及第的狀元。歷官翰林學士、揚州、江寧知府,樞密副使、參知政事。
2、馮唐:西漢代郡(今張家口蔚縣)人,西漢大臣,其祖父為戰國趙國中丘人,他的父親移居到了代地。其以孝行著稱於時,為中郎署長侍奉漢文帝。
3、馮異:字公孫,漢族,潁川父城(今河南省寶豐縣東)人,東漢開國名將、軍事家,雲台二十八將第七位。馮異原為新朝潁川郡掾,後歸順劉秀,隨之徵戰,大破赤眉、平定關中。協助劉秀建立東漢。劉秀稱帝後,馮異被封為征西大將軍、陽夏侯。
4、馮跋:馮跋為馮和之孫,其父馮安曾任西燕將軍。西燕亡,馮安東徙龍城(今遼寧朝陽),居於長谷。慕容寶時,署中衛將軍,慕容熙繼位後,提升馮跋為殿中左監,後又升為衛中郎將。
慕容熙在位時為政暴虐,且馮跋與其弟馮素弗先前曾因事獲罪於其,因此慕容熙有殺馮跋兄弟之意,馮跋兄弟遂逃匿深山。
5、馮玉祥:字煥章,原名基善,原籍安徽省巢縣(今安徽巢湖市),生於直隸青縣(今屬河北滄州市),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西北軍閥。有「基督將軍」、「倒戈將軍」、「布衣將軍」之稱。
Ⅱ 馮姓的發源地是什麼地方 馮姓靖姓是怎麼來的
馮姓人口在中華姓氏中排第27位,漢、京、壯、侗、彝、傣、回、蒙古、土家等民族均有馮姓。馮姓來源十分復雜。
一、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後代。《中國姓氏地圖》雲:「畢公是武王之弟,因受封於畢地,其後代逐漸以畢為姓。春秋戰國時代,畢公後代畢萬助晉國有大功,受封魏地。後三家分晉,魏氏立國,畢萬家族的長卿一支受封於馮城,遂以馮為姓。」《元和姓纂》記載:「馮: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畢萬封魏,支孫食采於馮,遂氏焉。」《廣韻》記載:「馮,姓。畢公高之後,食采於馮城,因而命氏。出杜陵及長安。」陝西省大荔縣歷史上叫馮城。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後裔畢萬,西周時,在晉國為大夫。當時晉國剛被曲沃武公所統一,晉獻公便遷都絳(今山西省翼城東南),陸續攻滅了周圍許多小國,其中包括西周分封於今山西省芮城北的諸侯國——魏,晉獻公便把它封給畢公高後裔畢萬。春秋後期晉國六卿逐漸強大,互相兼並。公元前4世紀中葉畢萬後代斯和趙、韓一起瓜分晉國,建立魏國,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認為諸侯,同時還將畢萬的一支孫子(即長卿)再封於馮城(今河南滎陽西),其後子孫以邑為姓氏,史稱馮姓正宗,是為河南馮姓。
二、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大夫馮簡子之後。《世本》記載:馮氏,「姬姓。鄭大夫馮簡子之後。」馮簡子是春秋後期鄭簡公時人,史書說他「能斷大事」,當時子產為政,許多人都同意他的商議,他因功封於馮邑(今滎陽西),建都新鄭,子孫以馮為姓。是為河南馮姓,也是馮姓正宗。
三、出自改姓。1、因為案件牽連,司馬遷的後代為了避難,有的把「馬」加兩點水變成「馮」而姓了馮,也有的把「司」加一豎變成「同」而姓了同。2、京兆的馮姓是燕王馮宏的後代。3、潁川馮姓是漢征西大將軍馮異之後。4、河南靈寶的馮姓是西魏寧州刺使馮寧的後代。5、河間的馮姓是唐監察御史馮師古的後代。6、福建長樂的馮姓是宣都侯馮參的後代。7、盤瑤12姓之一有馮姓。8、黎族之馮姓,相傳為王姓所改,蓋因「抽簽改姓」。9、世居沈陽的清滿州人有馮姓。10、清代廣西泗城府土司為馮姓。
多數馮姓人把出自畢公高之後的馮姓當作馮姓的正宗。有些人還把始平、杜陵作為郡望,以證明自己的血統源流的確與其他馮姓人不一樣。
Ⅲ 關於馮姓的歷史現狀
馮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中國大陸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七位,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九位,在以人口為序的中國姓氏中排名第27位,在台灣省名列第七十二位,人口約八百六十一萬五千餘,佔全國人口的0.64%左右。主要分布於中國的廣東、河南、河北、江蘇、山東和雲南等地。
漢唐時期,馮氏繁衍很快,從原來的發源地陝西,發展到了現今河南、河北、山西及福建等地。馮姓的宗族較多,唐代的《元和姓纂》說,馮氏出潁川(郡治今河南許昌)者,是東漢征西大將軍馮異的後代;出上黨(今山西長治)者,是西漢左將軍馮奉世的後代;出長樂信都者,是漢代宜都侯馮參的後代;出京兆(今陝西西安)者,是北燕昭成帝馮弘的後代;出弘農(今河南靈寶)者,是馮弘之孫馮寧的後代;出河間(今河北獻縣東南)者,是唐監察御史馮師古的後代。出嶺南者,是唐越國公馮盎的後裔。
Ⅳ 馮城在什麼地方
宇宙銀河系地球亞洲中國廣東省中山市火炬開發區第一小學五樓五年級二班
Ⅳ 請問有誰知道百家姓中"馮"的發源地是什麼地方
馮姓起源
起源於 滎陽市
馮姓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序的中華姓氏中為第27位大姓,其人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64%。馮姓有兩個來源,均出自河南。一支是馮簡子的後代——春秋時,鄭國有個大夫叫馮簡子,其後代以他的名字為姓氏,就是馮氏。今河南新鄭市鄭韓故里城,即這支馮氏的祖根地。馮氏的另一支為畢公高的後代。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名高,被周文王姬發封於畢,以封國名為姓氏,即畢氏,稱為畢公高。畢公高的後裔畢萬,因功被封於魏,其子孫有被封為華侯者,華侯之孫名長卿,食采邑於馮城(今河南滎陽市西)其後人也已封邑為姓氏,稱馮氏。位於今河南鄭州市北古滎鎮的滎陽故城,即這支馮氏的祖根地。滎陽故城史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城垣為不規則形,周長7.5公里,以發現有兩個南門、一個北門和一個西門,出土有鐵器、陶器、貨幣等。
馮氏早期主要是在我國北方繁衍發展,後移居全國各地,並由一些人走出國門,到海外開拓。馮氏支脈繁多,唐代的《元和姓纂》一書列馮氏郡望有穎川、上當、長樂、京兆、弘農、河間等。這說明馮氏曾這些郡都形成望族,人丁興旺。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為周文王昌之後。據《元和姓纂》、《後漢書》等所載,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後裔畢萬,西周時,在晉為大夫,當時晉獻公陸續功滅了許多小國,其中包括畢萬的一支孫被封於馮城,其
後子孫以邑為姓氏,稱馮姓。史稱馮氏正宗。是為河南馮氏。
出自歸姓,為馮簡子之後。據《世本》所載,春秋時鄭國有大夫馮簡子,因封邑在馮而得氏。後馮邑被晉國所奪,成為魏氏子弟長卿的封邑,長卿的後裔也稱馮氏。是為河南馮氏。
還有一種情況,司馬千的一個兒子把馬改成馮,以此為姓.
Ⅵ 姓馮的來源。
馮姓發源地--河南滎陽馮城
一、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即西伯侯 姬昌)之後,第十五子畢公高後裔畢萬的封地馮城,屬於以居邑名為氏。馮氏系系承畢公高,始祖馮文孫。
據《元和姓纂》、《後漢書》等所載,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後裔畢萬,西周時,在晉為大夫,當時晉獻公陸續功滅了許多小國,將其地分封給有功之臣,其中包括畢萬的一支孫被封於馮城(今河南滎陽西),其後子孫以邑為姓氏,稱馮姓。世代相傳至今,為河南馮氏。
二、出自歸姓,出自春秋時鄭國大夫馮簡子的封地馮邑,屬於以居邑名為氏。
據《世本》記載,春秋時鄭國有大夫馮簡子,因封邑在馮而得氏,其後子孫以馮為氏。
春秋時期除畢公高一脈馮姓外,據《世本》所載,鄭國著名大夫簡子,以善斷而名聞諸侯。他在任期間,鄭國與周邊諸侯的縱橫往來、攻戰聯盟等大事,鄭國君主都要向他咨詢。簡子廣納賢士,集思廣益,其判慚、決策無一不精當,深得鄭君賞識。為褒獎簡子的政績與貢獻,鄭國君以馮邑(今河南滎陽馮城)封簡子,簡子入居馮邑後,遂號馮簡子。而他的封地馮邑,正是後來並入魏國的馮城(河南滎陽)。因此,長卿受封馮城之前,馮簡子的後代便早巳在此生活多年,只因簡子的名位遠不及畢萬及其後裔,所以被忽略或有意淡化了。
因此,源於河南的馮氏應由兩部分組成,即先期的馮簡子及其後裔和後來居上的畢魏世家。他們都可以稱為馮姓之源或馮氏正宗。
而且從馮姓產生的過程來看,姬、畢、魏、馮在一定程度上講「三千年前是一家」。
據2007年5月在廣東省潮安縣歸湖客安[曲灣]村馮衛中家發現的[馮氏族譜]明確記載簡子是畢公高之第十四世孫,系如吾之子.我認為這一記載十分確切地解決了馮簡子的身份來源問題.還有一些家譜也記載始平堂世系為畢公高之後。稱始平堂世系者為馮簡子支脈. 馮簡子和魏長鯽均應是畢公高之後,也是馮氏正宗.
三、為司馬遷的後代改姓馮
為西漢司馬遷之後.司馬遷因受奸人所害,為逃避追殺,司馬遷長子司馬臨將司字加一豎改姓同.司馬遷次子司馬觀將馬字加兩點水改姓馮.這在古籍中雖然沒有記載,但在民間有不少傳說,,陝西省韓城芝川鎮徐村有司馬遷之墓和司馬祠,徐村原住居民是馮同二姓,兩姓有馮同不分,馮同不婚的習俗,二千多年來,馮同二姓均認同祭拜司馬遷為共同先祖的事實,加之以家譜為佐證,司馬遷後代有馮姓,是完全能夠認定的.這是馮氏源流上又添了新支脈.
少數民族姓。湘南瑤族有馮姓。
四、源於其他馮氏,出處待考。
1. 出穎川者,為漢征西大將軍馮異之後;
出於潁川(河南省)的馮氏,是東漢光武帝的征西大將軍馮異的後代。馮異就是著名的「大樹將軍」,曾經為光武帝平赤眉,擊匈奴,軍功彪炳,後來被封為陽夏侯,騰達非常。據安徽歙縣鴻飛馮氏族譜記載,馮異是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後裔畢萬的第十九世孫,歙縣馮氏始祖 馮繁:由青州遷往歙州任刺史,敬宗進逝世於官,其季子定墓而後居,譜遂以定為遷歙一世祖。
2. 出上黨者,為左將軍馮奉世之後;
2. 出上黨者,為左將軍馮奉世之後;
上黨(山西省)的馮氏,則系漢代左將軍馮奉世的後代。馮奉世也是一位威震諸夷的大將,漢宣帝時,曾經出使西域各國,接連擊敗了莎車等國,後來又以破羌之功,被封為關內侯
3. 出長樂者,為宜都侯馮參之後;
4. 出京兆者,為燕王馮宏之後;
5. 出弘農(河南省)者,為西魏寧州刺史馮寧之後;
6. 出河間(河北省)者,為唐監察御史馮師之後。
Ⅶ 請問有誰知道百家姓中"馮"的發源地是什麼地方在百家姓排多少位
馮氏 009
歷史來源 「馮」源出 ;
一 ; 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據《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克商後,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初封於畢,繼封與馮城。其後代逐有馮氏。
二 ; 春秋時鄭國大夫馮簡子的後代。
家族名人 馮諼
戰國齊人。孟嘗君門下食客,曾以食無魚、出無車,彈鋏而歌,孟嘗君聞而特加禮遇。後馮驩為孟嘗君收債於薛城,召債主焚其券,使薛民皆感孟嘗君之德。
馮夢龍 (1574~1646)
字猶龍,一字子猶。江蘇吳縣人,明文學家。崇禎貢生,知壽寧縣。才情跌宕,工詩文,通經學,著有戲曲數種,尤以小說《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恆言》著名於世,稱為「三言」。
馮玉祥 (1880~1948)
字煥章,安徽省巢縣人。清末加入新軍,為段祺瑞部下。1921年任河南督軍,直奉戰爭時倒戈傾向奉系,並迅速佔領北京,推段祺瑞為總統。次年奉系失敗。其後加入中國國民黨,曾任西北國民軍總司令、河南省主席。抗戰勝利後,赴國外,在由蘇俄回國時,輪船在黑海上發生火災而被燒死。
地望分布 陝西杜城郡,福建長樂郡,陝西始平郡,河南穎川郡,山西上黨郡,陜西京兆郡,河南弘農郡,河北河間郡。
http://www.greatchinese.net/surname/surname.htm
http://www.dxgzs.com/bd/003.htm#
Ⅷ 馮姓源頭最早起源那裡,現在分布那裡.
源流一馮姓早在東周時期就已經出現,據《元和姓纂》和《廣韻》記載,馮姓是周文王之後,他們的祖先,可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個兒子畢公高,他的後代封在魏地,其子孫採食於馮城,於是,這一支子孫就以邑為氏,就是馮氏。而記載姓氏的最早典籍《世本·氏姓篇》說馮姓是「鄭大夫馮簡子之後」。馮簡子是春秋後期鄭簡公時人,據說他博學多才,能斷大事,當時鄭國凡事要跟諸侯打交道,許多大事都先同他商議,再做決定。因鄭國建都於今河南新鄭,故此支馮氏出自新鄭。
源流二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系承畢公高,始祖馮文孫。據《元和姓纂》、《後漢書》等所載,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後裔畢萬,西周時,在晉為大夫,當時晉獻公陸續功滅了許多小國,其中包括畢萬的一支孫被封於馮城,其後子孫以邑為姓氏,稱馮姓。史稱馮氏正宗。是為河南馮氏。周王室的遠祖名叫棄,據說他的母親是有邰氏的女兒,又稱姜螈。
源流三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鄭國大夫馮簡子的封地馮邑,屬於以先祖封邑名為氏。據《世本》記載,春秋時鄭國有大夫馮簡子,因封邑在馮而得氏,其後子孫以馮為氏。春秋時期除畢公高一脈馮姓外,鄭國也是馮姓的一個重要發祥地。據《世本》所載,鄭國著名大夫筒子,以善斷而名聞諸侯。在馮簡子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稱、或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馮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封氏正宗。該支馮氏正確讀音作féng(ㄈㄥˊ)。
源流四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拓拔·穆泰氏族,屬於以先祖官職稱號為氏。拓拔穆泰,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燾的裔孫。在拓拔·穆泰的後裔子孫中,其長子拓拔·遂留接續馮翌侯之爵,後成為代郡穆氏的鼻祖;而在次子拓拔·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爵稱號「馮翌侯」為姓氏者,漢化稱馮翌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馮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馮氏正確讀音作féng(ㄈㄥˊ)。
源流五源於蒙古族,出自明朝初期蒙古巴爾虎部嘎拉珠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
源流六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女真諸部,屬於漢化改姓以為氏。
馮姓早期主要繁衍於今河南、陝西、河北、山西等地,晉末「永嘉之亂」時開始大舉南遷,先後遷入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等地。至隋唐,已有南遷至福建省境的。在這一不斷繁衍過程中,形成了許多支派,大致有:出自山西上黨馮氏,為戰國趙華陽君馮亭後裔;出自河南潁川的馮氏,為東漢大將軍馮異的後裔;杜陵馮氏系西漢左將軍馮奉世後裔;長樂馮氏為宜都侯馮參後裔;京兆馮氏為燕王馮宏的後裔;弘農馮氏為西魏寧州刺史馮寧後裔;河間馮氏為唐監察史馮師古的後裔。
唐宋時期,馮氏先後又有兩次大舉南遷,使馮氏分居於中國江南廣大地區,明、清之際遍及全國各地。另據有關史料記載,山西代州馮氏始遷祖為明初馮有才第五代孫隆奄,今河南西平縣馮氏,是明朝開國功臣,郢國公馮國用的後代,系明初遷入,至今已傳二十四代,五百八十餘年。
Ⅸ 馮姓的歷史
馮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9位。
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封地於畢國,叫畢國公,又稱畢公高。四百年後,畢國被西戎所滅,畢高後裔畢萬投奔到晉國,晉獻公封他為大夫。畢萬多次隨晉獻公出征,屢立戰功。晉獻公把魏地封給他,任魏大夫,並封給畢萬奉祿食邑地於馮城(馮城一說位於陝西省大荔縣的馮翊城,一說位於河南省滎陽縣西)。畢萬子孫以邑為氏名,此乃馮氏之所出。而魏地的子孫則氏魏,故馮、魏兩姓實為同一脈族。
Ⅹ 馮氏的字輩是怎麼排的發源地在那裡
馮(Féng 馮)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昌之後。據《元和姓纂》、《後漢書》等所載,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後裔畢萬,西周時,在晉為大夫,當時晉獻公陸續功滅了許多小國,其中包括畢萬的一支孫被封於馮城,其後子孫以邑為姓氏,稱馮姓。史稱馮氏正宗。是為河南馮氏。
2、出自歸姓,為馮簡子之後。據《世本》所載,春秋時鄭國有大夫馮簡子,因封邑在馮而得氏。後馮邑被晉國所奪,成為魏氏子弟長卿的封邑,長卿的後裔也稱馮氏。是為河南馮氏。
3、還有出自其他方面的馮姓,如:出潁川者,為漢征西大將軍馮異之後;出上黨者,為左將軍馮奉世之後;出長樂者,為宜都侯馮參之後;出京兆者,為燕王馮宏之後;出宏農者,為西魏寧州刺史馮寧之後;出河間者,為唐監察御史馮師之後。
得姓始祖:馮文孫。周文王昌之後裔,周文王有一子名畢公高,因隨其兄周武王征伐殷紂時立下功勞,取得天下之後,被封於畢(今陝西省長安縣西南)。他的後裔畢萬西周時為晉國大夫,當時晉國剛被曲沃武公所統一,晉獻公遷都於絳(今山西省翼城東南),陸續攻滅了周圍許多的小國,其中包括西周分封於今山西芮城北的魏國,晉獻公便把它封給畢萬。春秋後期晉國六卿逐漸強大,互相兼並。到公元四世紀中葉畢萬後代畢斯和趙、韓一起瓜分了晉國,建立魏國,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公元前四零三年被周威烈王承認為諸侯,同時還將畢萬的一支孫(即馮文孫),再封於馮城(今河南省滎陽縣西南),其子孫後裔以邑為姓,稱為馮姓。馮文孫也就被其後人尊為馮姓的得姓始祖。
馮姓最初發祥於河南省滎陽。馮姓族人自得姓以來,歷經繁衍發展而不斷壯大,在春秋戰國時期,有韓國上黨守馮亭,入趙,拒秦而戰死,此後其後人分散於上黨潞縣(今山西省潞城東北)和今河北省境內,且多為各國將相,家族也漸興旺。先秦時期,馮姓已有徙居今山東者。至西漢文帝時,馮姓族人有車騎都尉馮唐徙居安陵(今陝西省咸陽東北),其弟馮騫自上黨徙京兆杜陵(今陝西省西安東南),並且均在當地成為望族。至三國以前,馮姓族人經遷徙、發展,已經分布於今山西潞縣,山東淄博,陝西西安,四川射洪、中江、渠縣和湖北公安等地,人口眾多,逐漸興旺。同時另一支河南馮姓則廣布於河南內黃、寶豐、焦作、南陽、安陽及唐河、湖陽等地,其中湖陽馮姓成為當時著名的大族。進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各國之間互相攻伐,戰爭不斷,各宗族都難以在此時安定發展,大的郡望也難以形成,只能處於不斷遷徙的狀態之中,馮姓也不例外,由於連年戰亂,加上西晉時期的永嘉之亂,馮姓族人也大舉南遷,進入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在當地生息繁衍,不斷發展,還形成了一些著名的望族。唐宋時期,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繁榮,馮姓族人也開始了大規模的發展,在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出現了大批名人與高官,形成很多名門望族,促進了家族勢力的擴大與廣播,使馮姓在此期間進入一個發展巔峰。同時由於唐末北方戰亂,五代十國時期各國之間連年戰爭,宋時外族多次入侵,馮姓族人在唐宋年間曾進行過兩次大規模南遷,使馮姓散居於江南廣大地區。在元明清時期,馮姓族人更加發展,也歷經遷移,進入廣東、福建、台灣等地,有的還遠播於海外,從而使馮姓成為遍及我國各個地區的大姓。如今,馮姓在我國分布廣泛,主要分布於廣東、廣西、|河南、河北、江蘇、山東和雲南等地。馮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七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六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