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山谷里的泉水從何而來
奇泉自有奧秘在
自然界有若干泉水,並不因為它的量大質佳而馳名,只是具有某種特殊意義或特殊用途而富有魅力。
金線泉
金線泉位於趵突泉東北側,明《七十二泉詩》、清《七十二泉記》也著錄。泉池石砌,方形。池內北壁,有一長方條石,上刻隸書「老金線泉」四字,系當代濟南市書法家協會原主席李仲余書。池中泉水清澈,青藻浮動,錦魚潛游。
該泉是濟南著名的奇泉。水盛時,泉水從池底兩邊對涌且流勢相當。泉池水面上南北方向有時會形成一條水線,漂浮移動,時隱時現,陽光一照,閃閃發光,宛如一條游動的金絲,故名。宋人吳曾《能改齋漫錄》對老金線泉做了較早的記載,記金線泉曰:「池心南北有金線一道,隱起水面。」曾鞏《金線泉》詩雲:「玉甃常浮灝氣鮮,金絲不定路南泉,雲依美藻爭成縷,月照靈漪巧上弦。」
明清兩代,金線尚看得清晰,後來水面縮小,水勢減弱,並以石砌池,金線便不常見了。
1956年擴建公園時,老金線泉東約20米處一個石砌雕欄小池中,也出現了金線,便將這泉稱為「金線泉」,並將同治九年(1870年)吳興人丁彥臣題寫的「金線泉」三字石刻,移嵌在這泉的東壁上,而把原來的金線泉稱之為「老金線泉」。這泉金線出現的原因和老金線泉相似。
毒泉
毒泉位於雲南騰沖,名曰扯雀泉。相傳諸葛亮率軍「五月渡滬,深入不毛」到此,戰士們一路勞頓,口乾舌焦,見此路旁有泉水出露,水色澄清,亦無異味,於是俯首掬泉而群飲之,不幸身亡,造成慘劇,自此,後人稱之曰:「毒泉」。事情過去很久以後,人們看到這毒泉,將信將疑,但誰也不敢試飲,有人想了個辦法,趕下幾只鴨子,立即發現,鴨腳劃了幾下,不動了,不到三分鍾,終於沉沒而淹死,毒泉真毒!
水文地質工作者來到毒泉,發現當地有近期火山噴發的特徵,毒泉所在處,與火山噴發有關。取水分析化驗證明,許多有毒的火山氣體,諸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氫、氰氫酸等均有,含硫量特高,對動物有致命的危害。人畜接觸,極易中毒。
自發面泉水
製作饅頭時,誰都知道必須在麵粉中加入酵母、食鹼之類才能蒸出松軟可口的饅頭,而現在,有一種天然的泉水,用它來和面,不需要酵母、食鹼之類照樣以蒸出可口的饅頭,所以叫「自發面泉水」。
這個奇特的泉水位於四川巴縣紅旗鄉邊爾村附近,出露在邊爾河北側溪溝的溝底。方圓數十里之內的村民都經常來此汲泉,回家做饅頭、烙餅之類,備受歡迎。
這種「自發面泉水」的奧妙何在?林化嶺等幾位水文地質專家前往實地調查以後,終於揭開謎底。這個奇泉,出自當地泥盆紀地層的一條小斷層,水溫17℃,湧泉量每秒0.05升。當泉水湧出時,可見串串氣泡逸出。水質無色透明,亦無異味。品嘗以後,頗有喝汽水的感覺,應屬於碳酸型泉水。
此泉水在地下高溫高壓的影響下,二氧化碳大量溶解於水中,所以利用此水和面製作饅頭,當蒸熱時,二氧化碳氣受熱膨脹,幫助「發酵」了。居民們長期在此取水,也總結出經驗,取水的用具必須嚴格密封,不然,在運送途中,二氧化碳會大量逸散,待到家後,必須盡快和面,不能久置不用,不然,就失效了。
鹽泉
屬自然界罕見之泉。位於四川、湖北兩省交界的巫溪縣境內,大寧河西岸的寧廠鎮上。
鹽泉原名白鹿泉,據當地傳說,有位獰獵者因追逐一隻白鹿到此遇見此泉而得名。後來人們飲用時,發現泉水咸澀,不堪入口,於是就喊成咸泉了,或稱鹽泉。
鹽泉的發現與利用,已有相當悠久的歷史。據史書記載:「漢永平七年(64年),嘗引此泉於巫山,以鐵牢盆(即大鐵鍋)盛之。」大鐵鍋盛鹹水做什麼?用來煮鹽,歷代為之。據當地的縣志記載,清代乾隆時期(1736-1795年),當地有336座火灶,利用咸泉水煮鹽,總計大鐵鍋有1081口,號稱「方灶鹽煙」。
咸泉從何而來?只要了解一下當地的地質情況就明白了。四川及其相鄰地區,在距今兩億多年前的晚三疊世時,是一個殘留海,天氣比較乾燥,蒸發量遠大於降水量,殘留海的含鹽量就隨之增高,形成沉積岩層以後,含鹵水相當豐富,每當這些地層受到後來地殼運動的影響,出現斷裂時,鹵水就可沿裂隙上升,露於地表,即成鹽(咸)泉了,承壓條件好的話,更能見到「噴流千尺雪」的奇觀。村民們利用鹵水煮鹽,一本萬利,「黃金走萬里」的生財之道,也就不奇怪了。
能預報天氣的泉水
此奇泉位於四川古藺天堂,稱為岩溶大泉。其周圍分布有二疊紀的石灰岩地層,所以喀斯特地貌相當可觀。湧泉量相當大,每秒達500~1000升,最大流量,每秒可達24500升,最小時,僅69升,相差很大,奇妙的是,水色多變,有淺藍、蔚藍、灰藍、翠綠、暗紅、橙黃、褐黃、泥黃諸色。凡出現黃褐色時,預報天就要下雨了。所以稱為預報天氣的泉水。
這個奇妙的自然現象,是怎樣產生的?水文地質專家前往查看,並進行長期的觀察以後,終於解開這個能預報天氣的泉水之謎。
原來,水色由藍到綠,再轉為黃的過程,是水化學的變化過程,也就是硫酸根離子由少到多的變化過程。比如淺藍色時,其硫酸根每升為96.104毫克;翠綠色時,硫酸根每升為145.608毫克;到褐黃色時,每升硫酸根319.054毫克,當久旱無雨時,水中的硫酸根含量到達最高,水色也變得黃褐了。俗語說:久晴必有雨,故發現黃袍的水色時,預報將有雨來臨了。
那麼,水中的硫酸根又源於何處?原來當地的岩石是二疊紀的石灰岩層,其上部有一厚約3~5厘米的黃鐵礦層,許多底流或潛流都通過這黃鐵礦層,溶解了黃鐵礦,將硫酸根帶入水中,由於硫酸根的多少會使泉水量現出不同顏色,因此,水色變化就起到了預報天氣的作用。
喊叫泉
1982年9月6日,一個地方廣播電台播出一條新聞報道稱:湖南新寧萬峰鄉發現一個喊叫泉,只要人們對著一個山洞洞口齊聲呼喊,來水喲!一會兒,水就從小山洞洞口一滴一滴流出來,越流越大,越流越急,發出嘩嘩的響聲,不久,流水漸漸減少,直到完全停止。然後,再呼喊,又流出來,如是往復不止。
類似的新聞報道,也提到廣西興安白石鄉三友村蔣家屯一座馬鞍山形的山下也有一個喊叫泉,一聞人聲,碗口粗的水柱便會自四個泉口溢出,數小時後,泉口乾涸。再呼喊,水復出,如是反復。
自然界真有由聲音「誘導」出來的泉水嗎?幾位水文地質專家帶著解謎的心情前往查看,原來都是間歇泉,也就是說,這種泉水的湧出,是有間隔的,不是連續的,並不是喊叫的結果。
含羞泉
含羞泉位於四川廣元境內龍門山東北段。情況頗似間歇泉,但與喊叫泉的特點相反,當你向水中扔石頭,發出震動的聲音時,泉水就不再流動,儼然如含羞的姑娘。而當靜下來時,泉水又源源外流,而且水量也隨之增大。如再振動,泉水又「縮回」去了。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奇特現象?經專家考察以後認定:原來這里的泉水是從細小的孔隙中流出,受到毛細管現象控制,當振動時,會產生一種壓力,很快將要流出的泉水壓回去;靜一會以後,岩石與土層中的毛細管現象又能將泉水吸引出來!因此出現「含羞」現象。
貪泉--警世名泉
唐代早期,號稱文壇四傑之一的王勃,在他的名篇《滕王閣序》中有這樣兩句「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前一句說的是人們飲了貪泉之水以後,便會萌發起貪心的念頭,從此喪失正直的志氣。
這個貪泉,確有出處,它位於廣州市西北約15公里的石門。當地是出入廣州的古道必經之處,水繞山環,風光幽麗,行人到此,駐足休息,是遠近聞名的好地方。路旁有一口水井,水味甘美,吸引了許多過路的人群都要舀上一碗解渴,莫不感到清涼提神,因此遠近都聞名了。在諸多旅行的人中,不乏歷代去廣州赴任的封疆大吏,他們每到此地,也同樣要下馬下轎在井邊的樹下休息一會,飲上一杯井水再上路。可是當地老百姓對這些官吏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官員之中,十之八九到廣州或其他地方以後,不到幾年工夫,從兩袖清風變成腰纏萬貫的貪官了,人人對他們無不切齒痛恨。當地百姓為了提醒上任的新官,要保持廉潔奉公的本色,多為人民辦點實事,於是就在這口井之旁立了一塊石碑,上書「貪泉」兩字,成為警世名泉了。
東晉時,新任廣州刺史吳隱之,路過此地聞「貪泉」之來歷,大有感慨,竟連飲三杯,隨後即提筆題詩於碑上:
古人雲此水,一飲懷千金。
縱吏夷齊飲,終當不易心。
當他上任以後,時刻記住石門村民的叮囑,潔身自好,正氣凜然,贏得清官的美名,為萬民所擁戴。
隨著年代的流逝,原來的那塊石碑經歷了千年的風雨侵蝕與剝落,到明代時,已盪然無存。但鄉人們警告當官者的一片善良之心未泯。於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又重刻了吳刺史的《貪泉詩》,並移置到越秀公園內的望海樓之旁,讓更多的當官者看看,藉此時刻警惕自己,向吳隱之學習。
好運!!!
B. 現實生活中勿忘本心的反例子與歷史中名人貪婪的實例
很多人小時候都有自己的理想,將來如何如何,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閱歷的增多,在追夢的路上迷失了方向,忘了自己的本心。
有個地方曾有一處泉水叫貪泉,據說喝了這里的水的人都會變得很貪婪。
C. 盧龍的古跡
歷史上,自秦統一中國後,盧龍所在的遼西地帶屬於多事的邊關。西漢時期,北方匈奴日漸強大,後一直成為中央王朝的北方之患,在漫長的一千多年問,中國古代的軍事爭端形勢一直是北軍南侵。元滅宋,清滅明,兩次北方少數民族南侵一統天下,推翻漢人的中央政權。自古征戰在邊關,沙場白骨無日還。盧龍地域,自古為邊關戰場,邊地多戰事。戰爭一起,征塵滾滾,戰旗獵獵。兩軍對陣,刀光劍影,狼目虎眈,弓弩齊張。金鼓合鳴,馬嘶人吼,陣前肉博,遺屍漫野,血流成河……那是何等凄慘悲壯啊……皇宮大內的歌舞昇平,是前方將士浴血拚殺換來的。歷代不少有志的詩人,游歷邊關,以戰事為題材,寫出氣吞山河,催人淚下的描寫邊塞古戰場的詩章。唐代詩人屈同仙的《燕歌行》寫道:「……此時天氣塵埃飛,瀚海龍城皆血戰。兩軍鼓角暗相聞,四面旌旗看不見……」唐代詩人崔國輔詩曰:「刀光照塞月,陣色明如晝。傳聞賊滿山,已供前鋒斗。」李白《出自薊北門行》五古詩曰:「虜陣橫北荒,胡星耀精芒。羽書速驚電,烽火晝連光。虎竹救邊急,戎車森已行。明主不安席,按劍心飛揚。推轂出猛將,連旗登戰場。兵威沖絕幕,殺氣凌穹蒼。列卒赤山下,開營紫塞旁。孟冬風沙緊,旌旗颯凋傷。畫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揮刃斬樓蘭,彎弓射賢王。單於一平盪,種落自奔忙。收功報天子,行歌歸咸陽。」從上面幾位詩人的描寫來看,古盧龍塞當時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戰場,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塞。這里曾經歷過無數次的戰爭劫難,發生過多少可歌可泣的抗敵故事,涌現出無數保家衛國的英雄將卒。
三、故四遙遙鄉女恨
在歷代涉及盧龍的古詩詞中,還有一部分是描寫內地鄉』女思念遠在邊關戎邊守城的丈夫的。盧龍塞內有一段古長城,由喜峰口至山海關一段,比較重要的關口就有九門口、界嶺
口、青山口、桃林口、冷口、喜峰口、潘家口。有龍井關、青山營、建昌營、劉家營、燕河營、台頭營、石門寨、山海關等邊關城壘,守城士卒多是從全國各地招募的兵丁。這些兵丁遠離家門,來到邊關守城戎邊,寒來暑住,日月穿梭,與親人一別十載數十載。古代的交通通訊又很困難,妻子兒女守望在遙遠的家園,而戎邊親人的音訊杳無,就是親人戰死於疆場,家人也無從得知。這種妻離子別,骨肉分離的生活是何其凄慘。而空守閨房,獨向燭台的紅顏女,在月殘星疏、萬籟俱寂的夜晚,孤影投壁,寒窗冷月,抱枕而眠。漫漫長夜,四野如漆,遙望遠山不見,只聞秋雁孤鳴。詩人自古多情種,風流瀟灑善解人,詩人們是可憐那些紅顏女的,對她們抱以同情。隋代詩人薛道衡在《昔昔鹽》一詩中寫道:「重柳覆金堤,蘼蕪葉校齊。水溢芙蓉沼,花飛桃李蹊。採桑秦氏女,織錦竇家妻。關山別盪子,風月守空閨。恆斂千金笑,長垂雙玉啼。盤龍隨鏡隱,彩風逐帷低。飛魂同夜鵲,倦寢憶晨雞。暗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前年過代北,今歲往遼西。一去無消息,哪能惜馬蹄。」此詩就是寫夫妻別離之情的。郎去邊塞守邊,妻子故園採桑織錦。郎在邊城空嘆月,妻在桑園淚沾裳。在古代戰亂年代,這種情景是司空見慣的。唐代詩人崔硅《孤寢怨》詩曰:「征戎動經年,含情拂玳筵。花飛織錦處,月落搗衣邊。燈暗愁孤坐,床空怨獨眠。自君遼海去,玉匣閉春弦。」唐金昌緒的《春怨》詩曰:「打卻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打跑枝頭啼叫的黃鶯鳥,不要叫它驚醒小妾的夢。要是妾夢中斷了,小妾就不能在美麗的夢境中奔赴遼西去見親人了。這是一首神形靈動,畫意鮮活的詩作,詩句簡潔明白,通暢易懂,誦之上口,實在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金戈玉劍十年征,紅粉青樓多怨情。厭得殊方久離別,秋來愁見搗衣聲。」(唐·屈同仙·《燕歌行》)「春衣昨夜到榆關,故國煙花想已殘。小婦不知春未得,朝朝應上望夫山。」(唐.盧弼·《邊庭怨》)「盧龍塞外草初肥,燕乳平蕪曉不飛。鄉國近來音信斷,至今猶自著春衣。」(唐·盧弼.《邊庭怨》)以上三首,均是寫男女別離之苦之怨的。戰爭使人流離失所,有家難歸。而家鄉的親人是要天天爬上山頭,朝遙遠的邊塞方向張望,盼望親人歸來。但只見白雲悠悠,山野蒼茫。連音信都不得相通,哪裡可見親人的面?
戰爭是無情的。戰爭是以士卒的流血犧牲為代價去實現其目的的。古代帝王每發動一次戰爭,都會有成千上萬的士兵為戰爭而捐軀。帝王頭上的皇冠是無數將士的鮮血澆灌培育的「金頂戴」。前方戰死的是將士,後方悲痛欲絕的是親人。戰亂之中,「婦人出門隨兵亂,夫死眼前不敢哭,」(唐·張藉)是何等凄慘的情景。「赤心報國無片嘗,白首還家有幾人?」守邊的將士,雖然精忠赤誠,守土保國,但能得到什麼報嘗呢?能白頭回家與家人團聚的又有幾人呢?
唐於賁的《邊游祿戎卒言》一詩,則是一首采訪錄似的作品,他寫的是一個守邊士卒的生活,作者模擬士卒口吻:「二十屬盧龍,三十防沙漠。平生愛功業,不覺從軍惡。今年客鬢改,知學彎弓錯。赤肉疼金瘡,他人成衛霍。目斷望君門,君門苦廖廓。」
唐代詩人戎昱詩句:「鐵衣霜雪重,戰馬歲年驚。自有盧龍塞,煙塵飛自今。」盧龍古塞,在唐之前就從未有過安定的歲月,即使有,也只是暫時的,盧龍古塞這片蒼茫之地,是歲有其變,時有其變的。江山易主,但河山是永恆的。敵人暫時佔領了這里,王師北上,當有光復之時。杜甫名篇《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曰:「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詩人聞知王師光復薊北大地後,表現得近乎瘋狂,亦是表達了同時人民大眾的心聲。
四、孤竹清聖四海瞻
唐代最偉大的詩人白居易《讀古史》詩雲:「朝采山上薇,暮采山上薇。歲晏薇亦盡,飢來何所為?坐飲白石水,手把青松枝。擊節獨長歌,其聲清且悲。櫪馬非不肥,所苦長縶維。豢豕非不飽,所憶意為犧。行行歌此曲,以慰常苦飢。」白居易的這首詩,是寫古代出現在孤竹大地上的兩位賢德清聖、孤竹國君之子伯夷叔齊的。司馬遷的《史記》開篇《伯夷列傳》講的就是這弟兄二人的故事+歷史年代雖然久遠,但伯夷叔齊的故事,仍在古老的孤竹故土上被人們廣為傳頌。伯夷與叔齊,遜讓君位,深明禮教,忠誠仁義。二人叩馬諫勸武王不要伐紂。商紂行將滅亡,弟兄二人雙雙逃到首陽山採薇而存,並留下了千古傳誦的採薇歌,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屍不久,弟兄二人餓死在首陽山上。這悲壯的故事,發生在古燕趙大地,是有一定文化淵源和人文根源的。自古燕趙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雖然,歷史傳說中的伯夷叔齊有許多不同的面孔,史家學者對其二人的形跡亦有各種不同的評價,我們且不去與人爭論短長。文字記載的歷史從來是虛史,真實的歷史時空是無法還真的。就今天口頭傳誦的伯夷故事,我們不能不承認是個流傳於民間,並被載人史冊,仍將千古流傳下去的動人的歷史故事。
對伯夷叔齊,歷代文人墨客,詩人詞家,留下不少歌頌其的詩篇。盧龍古城留有古跡夷齊井,其水甘冽,爽甜可口。相傳為伯夷叔齊飲用。唐吳隱之《貪泉》詩雲:「古人雲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元代盧執《採薇圖》詩曰:「服葯求長年,孰與孤竹子。一食西山薇,萬苦猶不死。」明代方經《孤竹故城》詩曰:「何年孤竹改盧龍,一生荒城宿莽中。獨向夷齊祠下拜,山河猶自起清風。」孤竹古城西有夷齊廟,廟後有清風台,古人登廟臨台,吊清聖留詩言,以志懷念。明劉達已詩雲:「孤城遺跡尚依然,一弔風生萬里天。薇老空山閉暮雨,祠荒故國鎖塞煙。」這些產生於不同年代的詩歌,從不同角度頌揚夷齊的清風高節。
另外,還有部分古詩是專門描述盧龍古城風光景色的。盧龍古城,是個座落於山上,又傍水麗築的十分美麗的1lJ城。古代盧龍城內,古跡多處,閃爍著占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光輝,盧龍,是我國古代東北方的重鎮。昔日古城四周曾有迷人的八景區。歷代遊客游於古城,足跡踏至墨跡亦揮就,留下許多贊美古城的詩句。明王世貞的《盧戊署中有寄》詩雲:「山城小雨鷓鴣啼,楊柳辭寒綠正齊。我夢春歸獨不見,怕乘雲雨到遼西。」明王好問《孤竹懷古》雲:「鎬京商邑總蒿萊,千載何人吊墨台。啼鳥似傷人世故,野花還向故人開。荒城隱隱小聲去,古殿巋巋山勢來。一望凄然成曠感,塵車欲發更徘徊。」又《秋日登釣台暮宿沙渚》雲:「仙槎遙望鬥牛邊,娟娟高風荇蒂牽。水浴磯頭時隱現,雲橫雁字任翻翩。數獻棋韻雜歌扇,幾點魚燈起暮煙。榻下主人能款客,疏星猶掛子陵川。」明代高弟詩雲:「樹下荒城古廟幽,千年遺像肅悠悠。採薇高節首陽在,孤竹清風濡水流。香火山翁頻伏臘,滄桑世代幾商周。我來瞻拜增傷感,不為登臨覽勝游。」這是一首游記詩,詩人游夷齊廟,見夷齊神像肅立,嘆其高節萬古長存。詩人來此不是為遊山玩水,而是慕清聖之名,前來瞻拜的。明韓應奎《登釣台月白樓》曰:「載酒過灤江,登歌興欲狂。台朝天北極,人在水中央。月白蘆煙淡,樓高海氣涼。一竿垂釣罷,清夢到羲皇。」這是一首很漂亮的游記詩,詩人輕舟載酒,登高狂歌,但見天水浩淼,蘆煙浩盪。海氣微涼。乘興垂釣,而後醉卧樓宇,一夢成眠,真是仙人佳境,甚為瀟灑。
D. 貪泉的歷史故事
依據《晉書·吳隱之傳》記載,廣州城外二十里外,有水曰貪泉,人飲其水起貪心,即廉士亦貪。因此,過去那些趕路人,即使口乾舌燥,望泉而過,也不敢妄自飲用。
但是東晉新升任的廣州刺史吳隱之,走馬上任路過貪泉時,卻挹泉而飲,還放歌言志:「古人雲此水,一飲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移心。」當時的廣州雖不如當今這么繁華和富庶,但也是一塊肥得流油的地方。自東漢以來一直是重要的海上貿易中心和通商口岸。來自南洋、天竺、獅子國(今斯里蘭卡)、波斯等地的商船,一年數次運來大量的珍奇異寶、海外洋貨。當權者只要隨意「撈一把」,洋財、橫財便發定了。誠如《南齊書·王琨傳》有言:「廣州刺史但經城門一過,便得三千萬。」然而飲了貪泉並放歌唱誓的吳隱之破了這個例。他在廣州刺史這個肥缺上,始終保持不貪不佔的清白操行。任期滿後,他從廣州乘船返回建康時,與赴任時一樣,依然身無長物,兩袖清風,與前後刺史離任歸還時「船載洋貨,車裝珍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E. 鎮海樓的起源
鎮海樓,它是廣州文化史跡引人注目的一顆明珠,被譽為嶺南第一勝景。鎮海樓因其樓高五層而稱其為「五層樓」。此樓於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由永嘉侯朱亮祖所建,初名「望海樓」,後又題名為「鎮海樓」,有雄鎮海疆之意。1956年改為廣州博物館。
關於鎮海樓的興建,有一段有趣的傳說。朱元璋得了天下,定都南京,建立明朝之後。一天,他和鐵冠道人同游南京鍾山,游興正濃之時,鐵冠忽然指著東南方對朱元璋說,廣東海面籠罩著青蒼蒼的一股「王氣」,似有「天子」要出世了,必須立刻在廣州建造一座樓鎮壓住「龍脈」,否則日後必成大明的禍患。朱元璋聽後,游興頓失,急忙派人到廣東查詢,發現廣州的越秀山上現王者之氣。朱元璋立即下詔,命令鎮守廣州的永嘉侯朱亮祖在山上建一座樓將王氣鎮住。聖旨下來,朱亮祖自然不敢怠慢,於是,在越秀山上興建了這座「樓成塔狀,塔似樓形」的鎮海樓。該樓呈絳紅色,據說亦有辟邪鎮王之意。
鎮海樓是廣州現存最完好、最具氣勢和最富民族特色的古建築,樓高28米,闊31米,共五層。第一、二層用紅砂岩條石砌成,三層以上為磚牆,外牆逐層收減,似樓似塔,紅牆綠瓦,造型古樸獨特。樓前對峙一對高達二米的紅砂岩石獅,為明代雕刻。鎮海樓坐北向南,翹檐飛脊,巍峨挺拔,雄鎮山巔,氣度非凡,獨具特色。清初著名詩人屈大均盛贊鎮海樓山海形勝、瑋麗雄特,雖黃鶴、岳陽不能超過它,實「可以壯三成之觀瞻,而奠五嶺之堂奧」。在清朝時期,鎮海樓一直是廣州最高的建築物。登上樓頂,遠眺珠江水波盪漾,波瀾壯闊,蔚為壯觀;近俯雲山層巒疊翠,羊城錦綉,氣象萬千。
鎮海樓的西側,是剛介紹過的古城牆,東側是博物館的專題陳列室,西面建有碑廊,陳列著歷代碑刻24塊,是研究歷史文化名城的寶貴資料。在林林總總的碑刻中,值得一提的是「貪泉」碑刻,上面刻有晉代廣州刺史吳隱之的《貪泉詩》,這里有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
東晉時期,廣州由於地處南海之濱,比較富庶,而當地官吏貪污成風。有所謂「經城一過,便得三千兩」之說。廣州北石門,是中原往來廣州必經之地。石門有一泉水,名為貪泉,來廣川州上任的官員唱了貪泉水就會變為貪官。東晉元興初期(402~404年)、吳隱之為廣州刺吏。他到廣州赴任經石門時,聽了這個貪泉水會改變人原來廉潔之性的傳說,特地酌易水飲並寫詩一首,雲:「古人雲此水,一款()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吳隱之以詩明志,在廣州為官期間,果然清廉自持,留下一個清官形象。後人因而在貪泉建碑,以警示貪官污吏。此碑原豎於石門,1963年移於此。
在碑廊旁邊,有一批古炮,是明清時期廣州城防大炮,其中四門由佛山所造。當年,林則徐到廣州禁煙,為加強廣州城的防務,命佛山炮工鑄造一批大炮,這些土炮便是當年所鑄的。大鐵炮原安放在越秀山炮台,曾在1840年和1856年的第一、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作為廣州人民抗擊外國侵略者的武器。鴉片戰爭失敗後,這些鐵炮和炮台一同遭遇侵略者的嚴重破壞,炮身兩側的炮耳被打斷,點火的炮眼用鐵釘釘死,使大炮失去了作用,這也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猙獰面目與色厲內荏的本質。
五層樓頂層高懸著一個「鎮海樓」金色巨匾,兩邊有一副木刻的楹聯:
萬千劫危樓尚存,問誰摘斗摩星;目空今古?
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
楹聯是清光緒年以兵部上書銜赴粵籌辦海防的彭玉麟授意其幕僚李棣華所作。聯中的「故侯」即鎮海樓建築者朱亮祖,而今樓存人故,可證歷史滄桑。 「目空今古」和「淚灑英雄」則是有感而發。當年彭玉麟因中法戰爭率軍入粵,駐節鎮海樓上。他反對李鴻章議和不成,也只有「淚灑英雄」了。李棣華深知上司胸懷和遭遇,故由詠樓而意境磅礴,是聞名海內外的名聯。轉瞬六百載,鎮海樓下,物換星移,人世全非。只有這絳紅的古樓,經歷無數劫難,多少風霜寒暑,兵荒馬亂,碧瓦朱牆依然如故,它彷彿歷史長者的身份,不知疲倦地向人們訴說著逝去的歲月。
五層樓現在是廣州博物館,陳列著廣州從新石器時代至近現代共4000餘年的歷史文物。一樓容千載,兩眼通古今。那一片片先人留下的粗糙石器,那一件件斑駁陸離的銅器和古陶瓷,還有發黃的歷史文獻和照片,讓人們了解2000多年來廣州城市的發展歷史。
五層樓每年接待中外遊客數十萬人次,1996年10月和五羊石像一起以「穗石祥樓」之名被評為廣州旅遊十大美景之一。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原有的陳列已不能滿足需求,廣州市政府撥專款在樓的東側興建了一座二層的古建築。這座新陳列室小巧玲瓏,古色古香,和五層樓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登上鎮海樓,極目江天萬里,只見山上綠樹婆娑,十里翠屏,奼紫嫣紅,景色秀美,珠江兩岸彩虹飛架,瓊樓玉宇鱗次櫛比,珠水如帶。那藍天、那白雲、那紅花、那綠樹,構成了一幅幅無比秀麗的廣州圖畫,怎不令人豁然開朗,心曠神怡。
F. 清代時期鎮海樓為什麼會被摧毀
清代初年,清軍攻陷廣州,鎮海樓因遭戰火而損壞。1651年,平南王尚可喜在原樓基礎上對鎮海樓進行了始建後的第三次大修。因鎮海樓靠近平南王王宮,所以禁止州人登臨,並駐軍越秀山,設官守衛,樓上放鴿,樓前馴鹿。
1661年,李棲鳳任兩廣總督時,在樓上祀文武帝君,鎮海樓再次成為廣州人登臨覽勝之地,「任人登眺」。一時之間,「詠觴茗麈,遂無虛日。」
這是清代時的第二次修葺。當時的鎮海樓雖未得與黃鶴樓、滕王閣、岳陽樓、鸛雀樓齊享我國四大名樓的美譽,但在五嶺以南確是當之無愧的「第一樓」。
鎮海樓坐北向南,翹檐飛脊,巍峨挺拔,雄鎮山巔,氣度非凡,獨具特色。清初著名詩人屈大均盛贊鎮海樓山海形勝、瑋麗雄特,雖黃鶴樓、岳陽樓不能超過它,實「可以壯三成之觀瞻,而奠五嶺之堂奧」。
鎮海樓氣宇非凡,清代時曾以「鎮海層樓」被列為「羊城八景」之一。詩人政客每登臨其上,皆感慨萬端,有關鎮海樓的名人詩作甚是豐富,教人嘆為觀止,主要有詠跡懷古、抒懷詠志兩個題材。
其中,以清代初期的著名詩人、廣東佛山人陳恭尹的《九日登鎮海樓》影響最廣:
清尊須醉曲欄前,飛閣臨秋一浩然。
五嶺北來峰在地,九州南盡水浮天。
陳恭尹此詩寫登樓的觀感,特別是「五嶺北來」一聯,精確而生動地表現了廣州一帶的地理特點,而絕不能移用於他處,故歷來為人傳誦。
1683年,由於「三藩之亂」,鎮海樓再次被毀壞。兩年後,由兩廣總督吳興祚及廣東巡撫李士禎重建此建構。「計費巨萬,壯麗堅致。」
在康熙年間,當時的著名學者沈元滄曾登臨鎮海樓眺海,並賦詩《登鎮海樓》:
凌虛白尺倚危樓,似入仙台足勝游。
半壁玉山依欄崎,一泓珠水抱城流。
沙洲漠漠波濤靜,瓦屋鱗鱗煙火稠。
黃雲紫氣消皆盡,還憑生聚壯炎州。
後來,鎮海樓曾再度重修,重修工程仍然按照明代舊基壘築。在鎮海樓兩旁仍然有長約170米的明代古城牆。重建後的鎮海樓高28米,歇山頂,復檐五層,紅牆綠瓦,雄偉壯觀。
首層面闊31米、深15.77米,山牆厚3.9米,後牆厚3.4米;每層向上有收分,面闊及牆厚尺寸均有遞減,第五層面闊為26.4米、深13.67米,山牆厚1.65米,後牆厚1.3米。樓前碑廊有歷代碑刻,右側陳列有12門古炮。
清末愛國將領丁汝昌在登鎮海樓後,曾賦詩感嘆道:
如此江山,對碧海青天,萬里煙雲歸咫尺;
莫辭撙酒,值蕉黃荔紫,一樓風雨話平生。
鎮海樓形狀奇特「樓成塔狀,塔似樓形」。在這種形式簡練、細節繁瑣的傳統建築形象中,對稱是其最突出的形態,其中蘊含著自然美的形象象徵以及對大自然的有機模仿。
從風水角度看,這種奇特形狀也寓意深刻:越秀山為白雲山的余脈,是「生氣融結」的所在,建樓者認為壓住此脈便壓住了南方的霸氣。
在色彩搭配上,鎮海樓的紅牆綠瓦和諧統一,也顯得非常氣派,大膽紅黃色調的基本搭配是我國古建築一貫的風格,只是到了明代,規定除皇家城門樓可用黃色琉璃瓦外,地方城門樓只能用綠色。
因此鎮海樓外牆就用了紅色,屋頂用的是綠色琉璃瓦,紅牆綠瓦是對比色,紅牆不反光,綠瓦反光,這樣顯得既對立又統一。
鎮海樓的西面建有碑廊,陳列著歷代碑刻24方。在林林總總的碑刻中,值得一提的是「貪泉」碑刻,上面刻有晉代廣州刺史吳隱之的《貪泉詩》:
古人雲此水,一歃杯千金。
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
據傳,他之所以寫此詩,有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東晉時期,廣州由於地處南海之濱,比較富庶,而當地官吏貪污成風。有所謂「經城一過,便得三千兩」之說。
廣州北石門,是中原往來廣州必經之地。石門有一泉水,名為「貪泉」。據說,到廣州上任的官員一旦喝了貪泉水就會變為貪官。
後來,吳隱之做了廣州刺史。當他到廣州赴任經石門,聽說貪泉水會改變人原來廉潔之性的傳說後,他特地酌泉水飲並寫了《貪泉詩》。
吳隱之以詩銘志,在廣州為官期間,果然清廉自持,留下一個清官形象。後人因而在貪泉建碑,以警示貪官污吏。此碑原豎於石門,後來才移到此處。
在碑廊旁邊,有一批古炮,是明清時期廣州城防大炮,其中4門由佛山所造。當年,清代愛國將領林則徐到廣州禁煙,為加強廣州城的防務,命佛山炮工鑄造一批大炮,這些土炮便是當年所鑄的。
大鐵炮原安放在越秀山炮台,曾在廣州人民抗擊外國侵略者的斗爭中發揮重要作用。其中,部分鐵炮和炮台一同遭遇侵略者的嚴重破壞,炮身兩側的炮耳被打斷,點火的炮眼用鐵釘釘死,使大炮失去了作用。
在鎮海樓頂層正面,高懸著「鎮海樓」金色巨匾,兩邊有一副木刻的楹聯:
萬千劫危樓尚存,問誰摘斗摩星,目空今古;
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
楹聯是清光緒年間,以兵部尚書銜赴粵籌辦海防的彭玉麟授意其幕僚李棣華所作。聯中的「故侯」即鎮海樓建築者朱亮祖,而今樓存人故,可證歷史滄桑。「目空今古」和「淚灑英雄」則是有感而發。當年彭玉麟因中法戰爭率軍入粵,駐節鎮海樓上。他反對李鴻章議和不成,也只有「淚灑英雄」了。
李棣華深知上司胸懷和遭遇,故由詠樓而意境磅礴,是聞名海內外的名聯。轉瞬六百載,鎮海樓下,物換星移,人世全非。只有這絳紅的古樓,經歷無數劫難,多少風霜寒暑,兵荒馬亂,碧瓦朱牆依然如故,它彷彿歷史長者的身份,不知疲倦地向人們訴說著逝去的歲月。
登上鎮海樓,極目江天萬里,只見山上綠樹婆娑,十里翠屏,奼紫嫣紅,景色秀美,珠江兩岸彩虹飛架,瓊樓玉宇鱗次櫛比,珠水如帶。藍天、白雲、紅花和綠樹,構成了一幅幅無比秀麗的廣州圖畫,令人豁然開朗,心曠神怡。
G. 歷史問題:玄武門
我覺得你提的問題好象跟一個電視劇有關,那多半都是假的,真實的歷史在下面,對應你的問題從上到下:
1.李建成(589~626,37歲)唐高祖李淵長子。隴西成紀(今甘肅省靜寧縣西南)人。隋大業十三年(617),李淵起兵反隋,密召他與其弟李元吉至太原援助。授左領軍大都督,封隴西郡公。李淵立隋煬帝孫代王侑為恭帝,改元義寧。恭帝封李淵為唐王,封建成為唐王世子,開府置官屬。義寧二年(618),李淵即位,立建成為皇太子。李建成為人豁達寬厚,長期在京輔佐李淵確立唐初大政。
李世民於武德九年(626)六月,告建成、元吉淫亂後宮之罪。翌日,李淵召二子入宮,同眾大臣審核。至玄武門,建成被世民所殺,時年三十六歲;元吉為尉遲敬德所殺。建成長子太原王承宗早卒。次子安陸王承道、河東王承德、武安王承訓、汝南王承明、鉅鹿王承義並坐誅。世民繼位後,追封李建成為息王,謚「隱」。貞觀十六年五月,又追贈「隱太子」。
〖妻子兒女〗
太子妃
鄭氏
子
長子太原王李承宗早卒
次子安陸王李承道
三子河東王李承德
四子武安王李承訓
五子汝南王李承明
六子鉅鹿王李承義
女
長女李氏
次女聞喜縣主 李婉順 字尪娘 嫁劉應道為妻
2.常何原為秦王李世民部將,後因功升為玄武門守將。太子李建成在魏徵的授意下,極力與常何結交,使其成為自己一系的心腹。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太子李建成聯合齊王李元吉,排擠李世民。是年,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藉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馬,然後趁機除掉李世民。 李世民在危急時刻決定背水一戰,先發制人。李世民暗訪常何,常何看出其中厲害,決定助李世民成事。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李建成和李元吉經玄武門一同入朝,常何待二人入門後將玄武門關閉,使二人的手下無法進入救援,使李世民順利的殺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成為了大唐太子。 玄武門事變之後僅僅三天李世民便被立為皇太子,從他父親手裡接過政府的實際控制權。八月初九,唐高祖讓位,李世民便做了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即唐太宗。常何也因功升為中郎將
3.很多人只知唐朝高祖武德年間的玄武門之變,大概是秦王李世民打敗其兄太子建成、其弟齊王元吉,以奪得皇位的繼承權。其實內里仍有許多細節可堪回味,有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
好像馮立本身智勇雙全,才兼文武,原是太子建成部屬,他既忠於故主,但後來又成為李世民的貞觀名臣,其間的機遇也很傳奇。其實,李建成作為大唐統治集團的核心人物,經營有年,向來網路人才,善待賢人,在唐建國前後,早就招攬不少謀臣猛將,為其出謀獻策,其時東宮府內有文武二人最受信任,分別是謀臣魏徵,太子建成「甚禮之」;以及武將馮立,也被視為心腹「托以心膂」,此外還有韋挺、鄭善國、李綱等。
話說說在玄武門之變後,建成、元吉相繼死於李世民之手,弒兄殺弟者不久又將登基為帝,正是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原先追隨太子左右的文武官員都四散逃跑了。這是,馮立卻不以為然,非常感慨的說出:「豈有生受其恩,而逃其難!」(難道可以接受太子在生時的恩德,見他有難時就只懂得逃跑?)於是,在太子建成大勢已去,眼看李世民將是天下真主的時候,仍率領本部人馬進攻玄武門,斬殺了李世民麾下將軍敬君弘,之後才對其部下說:「微以報太子矣!」(我已略微報答了太子生前待我的恩德)說完就逃遁了。
馮立成為朝廷欽犯淪落天涯,但可能已登大寶的李世民愛才,將其抓捕而不殺,更讓他有機會單獨自首請罪,皇帝說:「殺我將士,汝罪大矣,何以逃死?」(你帶兵殺我將士,實在罪大惡極,試問有什麼理由可以令我不殺你?)馮立回答說:「屈身事主,期於效命;當戰之日,無所顧忌。」(我侍奉主公,就是為他效命,所以當時一心一意跟你的將士作戰,不曾想到其他事。)說完,馮立想起當年太子李建成對他的恩德,「悲不自勝」。
馮立的忠誠與樸厚的認罪,再加上他高強的武藝,使得李世民感到馮立是個人才,便寬宥了他。此後,馮立對人說::「逢莫大之恩而獲免,終當以死奉答。」(受了這么大的不殺之恩,一定要以死相報。)後來,突厥人來犯,馮立「率數百騎與虜戰於咸陽,殺獲甚眾,所向皆披靡。太宗聞而嘉嘆之」。再之後,馮立出牧南海(今廣州),此地前後任太守均貪瀆成風,致使當地百姓暴亂特多,情況混亂,擺明是難啃的骨頭。 但馮立自上任後,從不收取不義之財,只靠薪俸度日。他曾到過著名的貪泉(今廣州市石門),貪泉是因官員飲過泉水即起貪念的泉水,傳說晉代清官吳隱之,曾喝過此地一杯貪泉水而不貪,為後世所頌。馮立卻說:「此吳隱之所酌泉也,飲一杯何足道哉吾當汲而為食。」(一杯算什麼?我要喝下整桶貪泉也不貪!)結果真的喝下大桶當地泉水,當然也沒因此改變其廉潔習慣,打破所有貪官因喝貪泉而貪的借口,成為貞觀年間一代名臣。
《大唐新語》有語:馮立有武藝,略涉書記,事隱太子。太子誅,左右悉逃散。立嘆曰:「豈有生受其恩,而逃其難。」乃率兵犯玄武門,殺將軍敬君弘,謂其徒曰:「微以報太子矣。」遂解兵而遁。俄來請罪,太宗數之曰:「汝間構阻我骨肉,復出兵來戰,殺我將士,汝罪大也。何以逃死?」對曰:「屈身事主,期於敕命,當戰之日,無所顧憚。」因歔嘆,悲不自勝。太宗宥之,立謂其所親曰:「逄莫大之恩,終當以死奉答。」俄而突厥至便橋,立率數百人力戰,殺獲甚眾。太宗深嘉嘆之。出牧南海,前後牧守,率多貪冒。蠻夷患之,數為叛逆。立不營生業,衣食取給而已。嘗至貪泉,嘆曰:「此吳隱之所酌泉也,飲一杯何足道哉吾當汲而為食。」畢飲而去。
H. 廣州舊羊城八景之「石門返照」在哪裡
地址:石門返照 位於市區西北15公里的小北江與流溪河匯合處的石井鎮內。
是宋、元兩代「羊城八景」之一。 小北江為西江、北江總匯,水量大,流速急,而流經這里時,要橫穿西南走向的岩石山崗,河道收束,石門兩岸群山對峙、壁石如門。每當朝陽升起和日落時分,滿天霞彩與雲蒸霧蔚的江水組成了一幅奇麗的景觀。因此,人們稱之為「石門返照」。
石門是尋幽訪古、夏日游覽的好去處。在石門下游500米處原有一眼泉流,傳說漢後南下廣州的官吏多貪污即因飲此泉水,故而此泉也就稱為貪泉。貪泉在五代時湮沒。晉代廣州刺史吳隱之操守廉潔,認為貪污與否,在於個人品行,與泉水無關,為此賦詩一首:曰:「古人雲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廣東右布政使李鳳在此立碑,並刻「貪泉」二字,後又有人在碑上刻錄了吳隱之的賦詩,以警世人。如今石門已成為廣州重要的風景旅遊點,附近建有長堤、碼頭、樓亭、曲澗,此外還建有環境優美的金沙度假村,成為著名的避暑勝地,遊船及公共汽車都可通達廣州城區,交通極為便利。
I. 羊城八景(舊)是哪些
宋代羊城八景——扶胥浴日、石門返照、海山曉霽、珠江秋月(色)、菊湖雲影、蒲澗簾泉、光孝菩提、大通煙雨。
在宋代八景中,除光孝菩提外,都與水有關,可見當時重視水文化的特色。景點多在郊外。其中扶胥浴日、石門返照、珠江秋月(色)、光孝菩提4景仍存在,現在還是著名的旅遊景點,其餘4景則已煙鳳或消失了。
扶胥俗日。景在黃埔區南崗鎮廟頭村。今仍存南海神廟、浴日亭和「海不揚波」石碑坊。每年農歷2月11-13日是波羅誕,今天還是熱鬧非凡,為廣州最大的廟會,趕廟會的人多達十餘萬人。
石門返照。景在白雲區江高鎮石門村。為廣州的千年勝景,歷來都是游覽勝地,今天仍是著名旅遊點。這里是古代進入廣州的門戶,南北往來之要沖。石門的出名許多是與晉代廣州刺史吳隱之石門沉香的故事和作貪泉詩有關。現在仍存吳隱之祠、貪泉亭、貪泉碑和水月岩等古跡。對今天的反腐倡廉教育也很有意義,正如宋代古成之《貪泉》詩雲:「賢良知足辱,為爾戒貪名。一酌不能惑,千年依舊清。」
珠江秋月(色)。指今沿江西路永安堂至愛群大廈一帶的珠江景色。古代這里有海珠石(又名走珠石),為旅遊聖地而出名。民國後修馬路時被埋入地下,今年初被挖出部分(30-60米)而驚動政府首長和社會各界,最後決定保護起來開放參觀。
光孝菩提。景在今光孝寺。
元代羊城八景——扶胥浴日、石門返照、大通煙雨、蒲間濂泉、粵台秋月、景泰僧歸、白雲晚望、靈洲鰲負。
元代八景都在城外,全是山水之景。除保留宋代的前四景為水景外,新增的4處全是山景。而這4景中的靈洲鰲負景在今南海官窯之靈洲山,今已全部消失。景泰僧歸也已坍毀。
明代羊城八景——粵秀松濤、穗石洞天、番山雲氣、葯洲春曉、琪林蘇井、珠江靜瀾、象山樵歌、荔灣漁唱。
明八景除保留越秀山和珠江外,其餘全為新景點,而且全部集中在城內,連白雲山也沒有選入,正好與元八景相反。反映當時重視城區建設和經濟發展,特別是明代重視對外貿易,當時已有定期外貿集市,出現了許多商業行會,反映了貿易的繁榮和活躍。
粵秀松濤。泛指越秀山上各崗巒。
穗石洞天。景在惠福西路五仙觀。
番山雲氣。景在中山四路、文德路一帶,今天只余番山亭(在市13中學),雲氣則沒有了。
葯洲春曉。景在教育路、西湖路一帶。古代為南漢的皇家園林。劉岩在此鑿湖500餘丈,聚方士煉丹,故稱葯洲,為廣州最早的人工湖。今仍存葯洲遺址(九曜坊),內有古碑刻、太湖石、水池,是古葯洲的一部分,雖小巧玲瓏,但名氣很大。
琪林蘇井。景在今中山六路北側,現已完全消失。
象山樵歌。景在解放北路西側的象崗山。今天這里已是高樓大廈,只余山頂上一棵古榕樹和雙井街的地名。
荔灣漁唱。景在荔灣湖公園。古代荔枝灣比今天的公園大,是一片水鄉澤國,荔枝火紅,漁夫晚唱,甚有詩情畫意,故有荔灣漁唱之得名。相傳西漢陸賈大夫出使南越國時在此種下荔枝而聞名。以「一灣溪水綠,兩岸荔枝紅」而著名的荔枝灣是廣州歷史最長、歷代延續,今天尚存在風景名勝之一。唐代是「十里紅塵,八橋畫舫」,晚唐詩人曹松稱之為「南國名園」。南漢時為御花園,劉王花塢的「紅雲宴」古今傳聞。明代仍是宮苑垂柳,花色醉遊人。清代的十三行富商在這修築了「廣約百畝」的海山仙館。現在荔灣區政府已在荔灣湖內重建海山仙館,還計劃清泥治污,再現「白荷紅荔」的景色。
清代羊城八景——粵秀連峰、琶洲砥柱、五仙霞洞、孤兀禺山、鎮海層樓、浮丘丹井、兩樵雲瀑、東海漁珠。
清八景選景內容較廣,包括神話傳說、山水美景和建築景觀,地點涵蓋城內、城外甚至遠郊,可見擇景之全面周祥。
粵秀連峰。景指越秀山諸峰景緻。清《羊城古鈔》有木刻圖,群峰高聳,雲霧飄繞,突出了擇景都的意境。
琶洲砥柱。琶洲古時是珠江河上的江心洲,上有20-40米高的小山,形似琵琶,故稱琶洲。明代在島上建有海鰲塔,八級九層,俗稱琶洲塔。旁邊有海鰲寺、海鰲廟,並有文人題詞勒石。據說今仍有遺跡遺物,宗教界有人提出要修復海鰲寺。琶洲一帶是古代廣州的古港口之一,琶洲塔成為導航塔。今琶洲島已與陸地連接。
五仙霞洞。景在惠福西路五仙觀,同明八景「穗石洞天」。
孤兀禺山。景在中山四路以北忠佑大街到兒童公園一帶。《羊城古鈔》有木刻圖,禺山高聳,雲霧飄迷。此地有禺山書院、關帝廟、城隍廟,林木茂盛,為城中一景。今只剩城隍廟,而在這一帶近年來則陸續發展秦代造船工場遺址、南越國宮署遺址、御花園和宮殿遺址,現仍在繼續進行考古挖掘。
鎮海層樓。景在越秀山頂五層樓。
浮丘丹井。景在西門口中山七路。古代這里是海中的浮丘石島,今天已不復存在,變成高樓密集的繁華市區。
西樵雲瀑。景在南海西樵山,離廣州百餘里。
東海魚珠。原景在黃埔區魚珠,與長洲島隔海相望。
1963年羊城八景一一白雲松濤、羅崗香雪、越秀遠眺、珠海丹心、紅陵旭日、雙橋煙雨、鵝潭夜月、東湖春曉。
1963年新羊城八景繼承了舊八景的傳統,既重視山水擇景,又增加了人文景觀,反映城市發展的新面貌,有一半是全新的。
白雲松濤。景在白雲山摩星嶺至明珠樓一帶的林海。在明珠樓景區有一黃臘石刻有前國家副主席董必武手書的「白雲松濤」四個大字。
羅崗香雪。景在白雲區羅崗鎮羅峰寺一帶。文革前,羅崗嘗梅是廣州人的傳統,每年「冬至」,人們成群結隊到「羅崗探梅」、「嘗雪」,坐汽車的,騎單車的,絡繹不絕,車隊一直排到羅崗鎮。不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種梅花不值錢,農民都改種水果了。羅崗鎮已有規劃,計劃重現「羅崗香雪」。
越秀遠眺。景在越秀山高處,主要是五層樓和中山紀念碑,是登高望遠的好地方,全城景色在望。在這里不但可以發思古之悠情,而且可以盡覽廣州城之新面貌,看到城市現代化建設的氣息,感慨今天變化真大。
珠海丹心。景在以廣州解放紀念碑為中心的海珠廣場及周邊景色。威武雄壯的解放軍塑像,象徵著解放軍的一片丹心,守衛著祖國的南大門。這里在50年代建設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展覽大樓和華僑大廈,60年代建設了當時的最高建築——廣州賓館(27層)。海珠廣場和海珠橋是城市傳統中軸線和珠江風光線的樞紐景點,是山水相連、氣貫長虹的歷史中軸線的亮點,她不僅見證了廣州近百年變化的歷史,而且可以感受到城市現代化建築的偉大氣魄,正在地下建設的地鐵2號線在這里穿越珠江,開辟了從地下貫通河南、河北交通的歷史。
紅陵旭日。景在廣州起義烈士陵園,有山有水,人文景觀的文化內涵豐富,是一個寓教於游的旅遊景點,是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是市民休閑的好地方。
雙橋煙雨。景在城西的珠江大鐵橋。這是通往粵西的鐵路、公路兩用橋,中間跨越大坦沙島和東西兩個航道,故稱「雙橋」。1960年建成通車。東有青年公園,中有雙橋公園,周邊綠樹掩映。若是細雨紛飛的時候,無邊的白鵝潭,浩渺的珠江,煙雨迷濛,是最好嘗景的時候,如果不是身臨其境,就很難品味其中的朦朧之美了。
鵝潭夜月。景在沙面南邊白鵝潭海面。古人稱白鵝潭為「巨浸」,形容其遼闊浩瀚。清代竹枝詞說:「白鵝潭水連天,望入城象萬千」,「十里樓台千頃月,幾曾歌舞讓姑蘇」。在「月涌大江流」的夜晚,你到白鵝潭邊的沙面島,坐在古榕樹下的石凳上,放眼遠處海面,水上漁船燈光點點,襯出水下一輪明月,閃光粼粼,霓虹廣告燈閃爍,映出水下火海,此景只應天上有,地上那裡能尋找!回憶白天鵝救黃蕭養(農民起義軍領袖)的神話故事,廣州人民抵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孫中山為革命奮戰白鵝潭的英雄氣慨,看看今天廣州現代化建設的成就,感到對珠江河的可敬!祖國的可愛!正是:沙面島上憶古今,百年恥辱滿胸襟。風雲變幻翻天地,鵝潭氣象已更新。
東湖春曉。景在東山區東山湖。該湖佔地33萬平方米,其中水面積20多萬平方米。柳堤、綠島、曲橋,花草環湖,景色影趣。每當太陽初升的清晨,曉霽霧靄,百花盛開,迎著滿天的朝霞,人們頓覺清新寫意。欣嘗此景的同時,會想起50年代市民用自己的汗水挖出市區的四大人工湖(其他三個是麓湖、流花湖、荔灣湖)的勞動熱情,當時的主政者為改善城市環境和給市民一個休息游覽好去處的「為人民服務」精神,居民是何等地從內心感激人民政府,如果今天在市區能營建多幾個這樣的湖景,老百姓肯定是會高興的。
1986年羊城八景——紅陵旭日、黃埔雲檣、雲山錦綉、珠海睛波、黃花浩氣、越秀層樓、流花玉宇、龍洞琪林。
這次評選的新八景,除保留兩山一水的傳統山水景點外,增加了革命史跡「黃花浩氣」和城市現代景觀「流花玉宇」。反映評景者注重了八景的文化內涵和時代的進步。
黃埔雲牆。景在黃埔港(包括新沙港)。廣州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全國對外貿易的極盛之地,繁榮發展二千年,為中國外貿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廣州港古代就是世界貿易大港,現在是我國兩個億噸大港之一(另一個是上海),在世界上排第14位。廣州港現在的碼頭岸線長達十多公里,有46個萬噸級泊位,可同時停靠幾十艘萬噸海輪,海上船桅林立,高大的龍門吊車象一條鋼鐵長城,大片的集裝箱象一座七彩的城市,這就是黃埔雲檣的巨大形象,她就是廣州商貿之都的象徵。
黃花浩氣。景在先烈路的黃花崗公園。
流花玉宇。景指以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大樓和廣州火車站為中心的周邊現代建築,這一帶是廣州最具規模的商務、旅遊、購物中心和交通樞紐,是我國有代表性的對外窗口,是廣州商貿之都的一個縮影。
龍洞琪林。景在龍眼洞的華南植物園。該園佔地面積315公頃,是我國最大的亞熱帶植物。它既是一個以科研為主的科普基地,也是具有嶺南特色的游覽公園,其最具嶺南園林特色的湖畔水松林和椰林風光照片,人們不難從掛歷、畫冊中看到。
J. 尋找巧妙回答故事
孔融10歲的時候也有個巧妙答對的故事
孔融小時候,不僅學習勤奮,而且善於思考。父親外出拜客總是帶著他去。10歲那年,他隨父親來到洛陽。正逢洛陽太守李膺大府內走。這時守門人忙把拉,問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邊玩去!」孔融嚴肅地回答說:「請你們進去通報,山東孔融來訪。」守門人見他一本正經,也不知是什麼來頭?笑著問:「小公子,可有紅貼?」孔融說:「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師生之誼,無需紅貼,只管通報。」守門人怕慢待貴客,只好進去通報。這時李膺正和許多文人雅士交談,聽了通報,一時想不起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麼關系,只好哈哈:「請進!」小孔融興沖沖走進大廳,一邊向主人問候,一邊拱手招呼各位來賓,態度不亢不卑。李膺一邊讓座,一邊打量著這位俊才少年,心裡好生奇怪:這小孩從未見過面,而他為何自稱通家呢?於是,李膺問道:「小公子,你說我們兩家世代交情,我怎麼想不起來啊!」孔融微笑著說:「500年前孔子曾經問禮於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說明孔、李兩家500年就有師生之誼。今你性李,我姓孔,也是師生關系,我們兩家不是累世通家嗎!」
孔融語出驚人,在座客人無不暗暗稱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來:「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陳韙不以為然,冷冷地說:「小時候聰明的人,長大後未必有作為。」面對挑戰,孔融笑著說:「這樣說來,先生小時候一定很聰明。」這一巧妙對答,弄得陳韙面紅耳赤無言回對,暗暗坐在一旁生氣。孔融則目不斜視,裝著大人模樣,一本正經地喝著茶,引得眾人哈哈大笑。
====================================================================
南北朝的時候發生過一個「廉泉讓水」的巧妙對答故事,宋明帝年間(465—471年),梁州轄今陝南、四川、黔北等廣大地區,州治南鄭。一次梁州州將劉亮派范柏年進京覲帝咨事。來到京城後明帝與他閑談時,戲問范:「愛卿,廣州有水名曰貪泉,據說那裡出的貪官均與飲此水有關,此事你可聽說沒有?」 關於廣州貪泉史書上有這樣的記載。晉時,廣州石門有一奇泉,誰飲了此泉之水 ,就會視錢如命,貪得無厭,故人稱「貪泉」。那時廣州弊政猖獗,均傳與此有關。後來朝廷命吳隱之出任廣州刺史,讓他除弊興利。吳到廣州首先喝了貪泉之水,並說:「為官貪廉與泉水何干?」同時呤詩一首言志:「古人雲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變心。」意思是說前人道飲了貪泉之水就會思念千金之財。如果讓伯夷、叔齊這樣的清廉者飲用,他們是絕對不會變得道德淪喪的。吳任職期間,從嚴治吏,為官廉潔,廣州風清弊絕。 明帝不等范思索,又一語雙關地問道:「梁州是否有這種地名?」范稍加考慮而答:「聖上明察,梁州唯有廉泉、讓水、文川、武鄉。」廉泉、讓水為古水名。前者為今南鄭縣濂水,後者為今漢台區武鄉鎮。明帝再問:「愛卿宅居何處?」范答:「卑臣寒舍居於廉、讓之間。」范柏年巧妙對答無懈可擊,既說明他任職之地民風淳樸、人性謙遜,又暗示自己為政清廉,不事權貴,受到梁州人民稱贊。這就是「廉泉讓水」典故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