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漢朝劉秀出生地
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人,東漢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1]
新朝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身為一介布衣卻漢室宗親的劉秀在家鄉乘勢起兵。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稱帝,[2-3] 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後平滅了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政權,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1]
劉秀在位三十三年,政治上改革中央官職,整治官場風氣,精簡結構,優待功臣;經濟上解放生產力,採取休養生息,大力發展經濟;文化上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後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司馬光、梁啟超語)的光武中興時代。[1]
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57年)二月初五日,劉秀在南宮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歲。遺詔說:「我無益於百姓,後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務必儉省。刺史、二千石長吏都不要離開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員或通過驛傳郵寄唁函弔唁。」
劉秀死後,其子劉庄繼位,於同年三月初五日,葬劉秀於原陵,上廟號世祖[4] 、謚號光武皇帝,後人多稱呼為光武帝。[1]
劉秀是歷史上的一位較有作為的開明君主,面對斷壁殘垣、江山破碎的社會狀況,他勤於國政,改革開拓,終於使東漢王朝在一片焦土和廢墟中恢復和發展。[5]
中文名
劉秀
別 名
劉文叔、光武帝、漢光武
國 籍
漢朝
民 族
漢人
出生地
陳留郡濟陽縣[6]
出生日期
前6年臘月初六(前5年1月15日)
逝世日期
57年二月初五(3月29日)
職 業
皇帝、政治家、軍事家
主要成就
翦滅群雄、建立後漢
開創「光武中興」
廟 號
世祖
謚 號
光武皇帝
年 號
建武、建武中元
在 位
稱王2年、稱帝33年
陵 墓
原陵
史書記載
《後漢書·光武帝紀》
② 劉秀起兵地點在什麼地方
劉秀--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
劉秀(公元 6 年--公元 57),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廟號世祖,謚光武帝。劉秀不僅是我國歷史上為數不多通過農民起義登上寶座的皇帝,也是一位中興漢室,使漢室亡而復興,斷而再續的明君。
與兄起兵 合擊新莽
劉秀,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今河南省南陽市附近)人,為高祖九世玄孫。王莽天鳳年間(公元 14—19 年),劉秀到長安求學,受教於中大夫許子威,攻讀《 尚書》。他只求弄通大義,不拘字句。由於家境並不寬裕,學費不足。劉秀還曾與同學合資買條驢,讓僕人趕驢拉腳掙錢。王莽地皇三年( 公元 23 年),南陽飢荒。
劉家的賓客徒附等有很多人投奔了王匡、王鳳的義軍。劉秀本無心參加起義,便躲到新野(今河南省新野縣)去當了谷商。其兄劉糹寅先自起兵,自稱拄天都部。劉秀在新野遇到宛縣人( 今河南省南陽市)李通,並成為好友。編造一條讖「劉氏復起,李氏為輔」,勸說劉秀起兵。十月,和劉通及徒弟劉軼等在宛起兵。這時劉秀 28 歲,開始了推翻新朝,重興漢室天下的戎馬生涯。
劉糹寅、劉秀為了保護自家利益,主動派人與新市兵、平林兵聯合,進攻宛縣失利後。劉糹寅、劉秀便到下江兵營中,說服了下江兵首領王常,合兵攻擊莽軍,這年二月辛已(公元 23 年),三支義軍擁立劉玄為天子,以劉糹寅為大司徒,劉秀為太常偏將軍,派劉糹寅攻取婉城。三月劉秀隨諸將攻克昆陽(今河南葉縣),定陵( 昆陽東)、郾縣( 今河南省郾城縣),起義軍的聲勢越來越大,王莽感到威脅到了他的統治。便率莽軍將昆陽團團圍住,劉秀各處求援兵趕到,城內義軍勇氣倍增,里應外合,大敗莽軍,昆陽之戰,以少勝多,敲響了王莽新朝滅亡的喪鍾。
在昆陽之戰和 5 天後的攻克宛城中,劉糹寅和劉秀都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從而擴大了自己的勢力和影響,在綠林軍中深入人心,地位更加顯赫。劉糹寅沒當上皇帝,心中十分不服,劉玄本人也怕帝位被奪,於是就殺了劉糹寅待人。那時劉秀正在外地巡視,獲悉後估計自己的力量不足,不敢公開對抗,心中十分不安,便立即趕回宛城,向劉玄請罪。取得了劉玄的信任,劉玄加封劉秀為武信侯,拜他做破虜大將軍。
公元 23 年,義軍攻破長安,王莽敗亡。更始帝劉玄遷都洛陽,拜劉秀為司錄校尉。劉秀持節出巡黃河以北,此時官拜破虜將軍行大司馬事。為了與在邯鄲稱帝的王郎爭奪河北,自行招兵買馬,招降納叛,依靠地方官僚集團,並利用和聯絡一部分農民軍,終於奪取邯鄲,消滅了王郎,在河北站穩了腳根,有了立足之地。劉玄看出劉秀的勢力越來越大,便命令他停止作戰回洛陽。劉秀以黃河以北尚未平定為由,第一次公開違抗劉玄形成的命令。
統一天下 善政立業
此時的長安政壇十分混亂,赤眉軍各自為政。形勢對劉秀擴展勢力,擴大地盤很有利。劉秀先征發銅馬,逼降銅馬、高湖等義軍,兵力由數千人發展到十餘萬人,人們便鼓動劉秀稱帝。建武元年(公元 25 年),六月己未日,劉秀稱帝,國號漢,幾乎同時,赤眉軍擁立劉盆子為帝,與劉玄開戰,不久劉玄被絞死,更始王朝至此結束,而劉秀在赤眉與綠林余部廝殺削弱時坐收漁利。
劉秀登基伊始,就以與劉玄的強烈對比,出現在中原錯綜復雜的政治舞台上。建武元年(公元 25 年)六月,劉秀即位不久,大軍直下,包圍洛陽。固守洛陽的朱鮪因參與謀劃殺害劉糹寅,在劉秀以黃河水起誓的保證不講仇的情況下,朱鮪率全體守城將土向劉秀投降。劉秀兵不血刃,佔領洛陽城,拜朱鮪為平狄將軍,扶溝侯。劉秀定都洛陽。
建武二年(公元 26 年),又在洛陽建起宗廟。在宗廟右邊建立稷壇。以表示自己建立政權,擁有國土。劉秀認為赤眉軍是心腹大患,先派鄧禹、馮異與赤眉作戰,逼迫劉盆子率百萬之眾請降。解決了卧榻之側的赤眉主力,又先後討伐劉永,定河北,滅掉朝秦暮楚的隗囂,夷平得隴望蜀的公孫述,於建武十三年(公元 37 年)統一中國。
③ 劉秀起兵哪裡
漢光武帝劉秀起兵在舂(讀chong,第二聲)陵,今湖北棗陽,希望能幫到你。
④ 東漢劉秀在西漢末年以什麼身份起兵
劉秀於南陽起兵,先加入綠林軍以掩護身份,繼而收編銅馬軍以狀大聲勢,最後又以鎮壓和收編的方式,吞並了赤眉軍。在篡奪農民起義軍領導權的過程中,他又以西漢皇族的身份,贏得了地主階級的支持,終於建立了東漢政權。
⑤ 光武帝劉秀定都哪裡
原因1.河南省是中國自古的"天下之中".也是歷史上所謂"中原"的所在地.交通很發達.也是當時出了名的富庶之地.即使是在西漢也是中國的"經濟"首都.2.定都西安,除了在立國里漢中平原"形勝"以圖霸天下的用意外.也因為靠近西域,有天子守邊,方便指揮與匈奴等游牧民族對抗的意思.在東漢國力較弱的情況下,已經無法完全壓制西域,所以遷都還是有一定安全上意義的.3.因為王莽和歷年的戰爭的關系.長安的建築損毀嚴重.基於財政節約的原則,選擇原本就有大量宮庭建築的洛陽進行遷都,也是一個當然之舉了.4.就中國整個歷史進程來看.因為對海洋的了解的加深和如江浙,閩越等沿海省份的從"蠻荒"狀態的逐漸開發.國家的重心逐步從內陸轉移到沿海.所以首都的選址也相應的一步步從東向西轉移. 5東漢以河北為基地,劉秀根據地在河北
⑥ 劉秀南陽起兵是怎麼回事
西漢末年,社會矛盾千瘡百孔。王莽奪取西漢政權,想用托古改制的方法來緩解社會矛盾,但他畢竟缺乏回天之力,無法使這個政權起死回生。王莽末年,徭役沉重,刑法嚴酷,連年蝗災,更使民不聊生。各地農民紛紛揭竿而起,反對王莽暴政。其時,新市、平林等綠林軍方興未艾,大有席捲南陽之勢。南陽宗室劉縝、劉秀(漢高祖劉邦九世孫)兄弟也聚眾起兵,加入農民起義軍行列。起義軍在棗陽大捷以後,建立一個統一的政權組織,推舉劉玄為帝,稱更始帝。更始帝拜劉績為大司徒,劉秀為太常偏將軍。王莽得知劉玄稱帝的消息,大為惶恐,即派王尋、王邑率兵百萬,欲與劉績諸軍決戰。劉秀見王尋、王邑兵盛,被迫退保昆陽。王莽大軍近十萬人逼近昆陽,城內守軍只有八九千人。劉秀讓王鳳、王常諸將留守,自己率十三騎乘夜沖出重圍,尋求援兵。劉秀得到援兵以後,即與援兵一道趕回昆陽。他自己帶千餘步騎,在距王莽軍四五里的地方擺開陣式。王尋、王邑派數千人迎戰,劉秀迅猛出擊,斬首數十級。劉秀再次發動進攻,王尋、王邑軍被迫退卻。各部援軍乘勝而進,斬首數百級,連戰連勝,直逼敵營。其時,劉縯攻取宛城已經三日,但劉秀並不知道,他卻派人給城中送信,詭稱劉縯救兵已到,又故意將書信失落。王尋、王邑拾得此信,十分焦慮。劉秀諸軍連連獲勝,士氣大振。劉秀親自帶領三千敢死隊,一舉沖垮王尋、王邑的中軍,王尋被殺死。城中守軍乘勢擊鼓呼叫而出,內外夾擊,王莽之兵潰不成軍,大敗而逃,相互踐踏,屍橫遍野。昆陽大捷,摧毀了王莽軍隊的主力,動搖了王莽的政權。此時,在更始集團內部發生了沖突,更始帝在一些人的唆使下,殺掉威望很高的劉縝,劉秀也受到猜忌。劉秀為了避禍,採取韜光養晦之計。這年九月,王莽在長安被殺。更始帝選擇洛陽為都,遣劉秀以破虜大將軍行大司馬事,持節北渡黃河,鎮撫冀幽諸州,這給劉秀得以在河北發展的機會。
劉秀在河北立足未穩,卜者王郎在河北宗室劉林的策動下,假冒漢成帝之子輿,起兵與劉秀及更始政權對抗。十二月,王郎稱帝於邯鄲,河北各郡縣聞訊紛紛倒戈。更始二年二月,劉秀退往幽州治所薊城。王郎以十萬戶懸賞捉拿劉秀,另一名河北宗室劉接起兵薊中,響應王郎。劉秀及其部屬在薊城無法停留,只得匆匆南下。他們沿途不敢入城休息,到處風餐露宿。劉秀聽說信都太守任光依舊支持更始,便一路趕到信都。劉秀進駐信都後,從附近各縣征發了四千人,和成郡守邳彤又舉郡而降,巨鹿大姓劉植、耿純也各率宗親子弟來附。劉秀的軍隊很快擴充到數萬人,在冀州北部諸郡與王郎周旋。不久,上谷太守耿況、漁陽太守彭寵,亦遣部將景丹、耿弇、吳漢、蓋延、王梁等人,率突騎增援劉秀,更始又派謝躬與劉秀合擊王郎。更始二年五月,劉秀攻陷邯鄲,擒殺王郎。
更始擔心劉秀稱雄河北,派人立劉秀為蕭王,令其返回長安。劉秀不肯重新為人所制,他採納耿弇的建議,借口河北未平,拒絕西歸。此時劉秀與更始政權,實際上已經分道揚鑣了。
王郎平後,銅馬、大彤等數十萬大軍流入河北。劉秀為在河北立足,與之展開艱苦爭戰。劉秀派吳漢、耿弇再次往幽州發兵。劉秀在巨鹿、魏郡相繼破降銅馬諸軍,並收編其軍隊,兵力達到數十萬之眾。更始三年(公元25年)初,劉秀繼續在河北與大槍、五幡諸軍激戰。經過數月苦戰,劉秀才最終平定了河北。
更始政權是一批在綠林山殺出來的以農民為主體組成的政權,雖也有好的,但不少是三教九流出身。他們掌權以後,腐敗專橫,橫征暴斂,不比舊軍僚好多少。當更始帝在長樂尋歡作樂時,另一支農民起義隊伍赤眉軍擁立劉盆子為帝,也從東向西挺進。公元24年十二月,赤眉軍攻破長安,劉玄投降,不久被害。赤眉軍進長安後,同樣沒有給人民帶來安寧,他們燒、殺、搶、掠,弄得人民怨聲載道。只有二十幾天,一座長安城就被赤眉軍掏空了。此時,劉秀心腹大將鄧禹率軍尾隨赤眉軍而行,伺機攻取關中。又派馮異佔領孟津,與屯守洛陽的更始大將朱鮪、李軼相拒。
公元25年六月,劉秀在鄗城(今河北柏鄉)稱帝,建元為建武,同年十月,定都洛陽,建立東漢王朝。建武三年(公元27年)劉秀率大軍親征關中,赤眉十餘萬眾被迫投降。此後,劉秀又削平遍布各地的割據勢力,統一了全國。
⑦ 東漢光武帝起兵在哪裡
漢世祖光武帝劉秀,東漢開國皇帝,史上著名的中興之主,有允冠百王之稱。新末天下大亂,一介布衣劉秀與兄在舂陵以「復興漢室」為號召起兵,與眾豪傑並爭天下。在昆陽之戰一舉摧垮新莽四十二萬大軍,成為滅亡新朝的關鍵人物。後劉秀受更始帝派遣而「單車空節」巡河北,趁機一舉平定河北,並於更始三年於河北稱帝,國號「漢」,史稱「東漢」,此後平滅綠林、赤眉、隗囂等割據政權,天下得以再次一統。劉秀在位三十三年,大興儒學、推崇氣節,使後漢成為「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毛主席評價劉秀為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
劉秀雖名為皇族後裔,但劉秀這一支屬遠支旁庶的一脈,尤其是到了西漢後期,劉氏皇族的子孫遍布天下。《漢書·平帝紀》載:「宗室子,漢元至今,十有餘萬人」,可見,到了西漢末年,劉氏宗族後裔的數量是何等的龐大。劉秀的這一支族人生活在南陽,地位是一代不如一代,到了劉秀這里,更是完全成了布衣平民。故三國時代的曹植曾言:「漢之二祖(即指高祖劉邦、世祖劉秀),俱起於布衣」(《金樓子》卷四《立言篇》)。
⑧ 劉秀是在那裡登基的
劉秀在【河北鄗城(今河北省邢台市柏鄉縣固城店鎮)的千秋亭】登基
公元25年8月5日,劉秀與更始政權決裂,於河北鄗城(今河北省邢台市柏鄉縣固城店鎮)的千秋亭即皇帝位。為表劉氏重興漢室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劉秀就是漢世祖光武皇帝。
⑨ 劉秀建都於哪歷史上稱為什麼
劉秀建都於洛陽,史稱漢光武帝,在劉秀繼位後,實施了一系列的政策來恢復並發展社會經濟,這一階段,在歷史上被稱作光武中興
⑩ 劉秀在哪起義的
劉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人,出生於陳留郡濟陽縣,東漢王朝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新莽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身為一介布衣卻有前朝血統的劉秀在家鄉乘勢起兵。公元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稱帝, 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後平滅了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政權,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劉秀在位三十三年,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後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
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初五日,劉秀在南宮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歲。遺詔說:「我無益於百姓,後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務必儉省。刺史、二千石長吏都不要離開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員或通過驛傳郵寄唁函弔唁。」劉秀死後,其子劉庄繼位,於同年三月初五日,葬劉秀於原陵,上廟號世祖 、謚號光武皇帝。
舂陵起兵
西漢自漢元帝以來,朝政日益衰敗。到了成帝之時,以太後王政君為首的王氏外戚集團獨攬朝政大權,加之漢成帝昏聵不堪,極為寵信趙氏姐妹,從而形成了「趙氏亂於內,外家擅於朝」的局面。
王莽歷經「安漢公」、「攝皇帝」,幾乎就是昔日周公攝政的再次重演。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廢孺子嬰(劉嬰)為定安公,正式登基稱帝,建立了新朝,建元「始建國」,西漢在歷經214年的統治後終於滅亡。
新莽末年,水、旱等天災不斷,廣袤中原赤地千里、哀鴻遍野。終於,在新莽天鳳年間,赤眉、綠林、銅馬等數十股大小農民軍紛紛揭竿而起,頓時,海內分崩,天下大亂。
劉秀雖名為皇族後裔,但他這一支屬於遠支旁庶的一脈。劉秀為人、與其長兄劉縯不同,劉縯不事家人居業,傾身破產,交結天下豪傑,欲圖大事;而劉秀則為人「多權略」,處事極為謹慎。
新莽末年,天下的亂象已現,劉縯和南陽的諸多子弟都欲趁亂起兵,而劉秀卻持謹慎的態度以觀時局。據《太平御覽》卷九十引《東觀漢記》載:「上深念良久,天變已成,遂市兵弩」,可見劉秀起兵是經過了深思熟慮和謹慎決斷的,見天下確已大亂,方才決定起兵!性格上的不同也決定了日後劉縯、劉秀兩兄弟截然不同的結局。(公元22年)十一月,「光武遂(從宛)將賓客還舂陵」,會同大哥劉演打著「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的旗號,開始「舂陵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