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虢國是現在的哪裡
虢國前後有五個虢國,由於位置不同,故加上東西南北相區別。東虢在今河南滎陽,西虢在今陝西寶雞,南虢在今河南三門峽市東南李家窯附近,北虢在今山西平陸縣東北三十五里。
虢國,中國西周的重要諸侯封國,前後有四個虢國,因位置不同為別被加以東西南北相區別,其國君均為姬姓,周武王滅商後,周文王的兩個弟弟分別被封為虢國國君,虢叔封西虢(今陝西寶雞市東),虢仲封東虢(今河南滎陽縣西汜水鎮)。
虢國,是中國周朝時期的諸侯國,前後有五個虢國,因位置不同,為加以分別,故加上東西南北相區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周文王的兩個弟弟虢仲、虢叔分別被封為虢國國君。虢仲封於制邑,建立東虢國。虢叔封於雍邑,建立西虢國。
西虢國,周厲王三年,討伐淮夷。厲、宣之際,西虢東遷河南三門峽一帶立國,史稱南虢國,定都上陽。公元前655年,晉獻公採用假道伐虢之計,滅亡了南虢國,末代國君虢公丑攜貴族逃往東周京師洛邑,晉軍回師途中順便滅亡了借道給晉國的虞國。
⑵ 上陽在什麼地方
上陽城是西周初年姬姓的重要封國之一虢國都城的名字,今河南省三門峽市現存其城垣遺址——李家窯遺址。
⑶ 虢國的介紹
虢國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諸侯封國。周武王滅商後,周文王的兩個弟弟分別被封為東、西虢國國君,虢叔封東虢(今河南滎陽市汜水鎮),虢仲封西虢(今陝西寶雞市東),兩虢起著周王室東西兩面屏障的作用。西周晚期周宣王初年,西虢東遷,形成所謂南虢。東虢滅亡,其後裔虢序西遷至山西平陸,子爵,是為北虢,依附於南虢。北虢在平陸,在黃河北岸;南虢在三門峽,在黃河南岸。北虢和南虢隔河相望,其實只是一個虢國(相當於原西虢,只是北虢夏陽邑附於南虢),這是平王東遷後建立的國家」。東虢於公元前767年被鄭國所滅(據《竹書記年》)。西虢東遷後,在原地留有一小虢,於公元前687年被秦國所滅據《史記·秦本紀》);東遷後的三門峽虢國建都上陽,地跨黃河兩岸,史稱南虢於公元前655年被晉國所滅。虢國經濟、文化發達,族人能征善戰。國君多在周王朝中擔任重要官職,倍受周天子的賞識和器重,參與了西周至春秋初期所發生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對周王朝的興起、發展和衰落都有重大影響。
⑷ 平王姬宜臼元年(前770),西虢徙上陽(今三門峽市東南李家窯),欒川屬之。
你這是告訴什麼。
虢國、邵國這些畿內諸侯是都隨著東周一起東遷的,留在原地的都被秦國滅掉。
虢國東遷上陽,也有稱下陽為北虢 ,上陽為南虢,其實都是西虢。
⑸ 古代有三虢,是哪三個虢
三虢,指的是古代虢國的東虢 、 西虢 、北虢,先後為 鄭 、 秦 、 晉 所滅。
虢國
虢國,中國西周初期的重要諸侯封國,前後有四個虢國,因位置不同為別被加以東西南北相區別,其國君均為姬姓,周武王滅商後,周文王的兩個弟弟分別被封為虢國國君,虢叔封東虢(今河南滎陽縣西汜水鎮)。虢仲封西虢(今陝西寶雞市東)。
西虢國,西周初年所封諸侯國,位於現陝西寶雞附近,後因周平王東遷,遷河南三門峽,地跨黃河兩岸,稱為南虢,有別於虢叔後裔虢序夏陽之北虢,於公元前655年被晉國所滅,末代國君虢公丑攜貴族奔東周京師洛邑,部分貴族、士兵和平民被強行遷至今山西汾陽,前541年置瓜衍縣,南虢後裔世居之。原地留有一小虢,公元前687年被秦國所滅,後裔不見記載。
東虢國,西周初年所封諸侯國,位於現河南滎陽,公元前767年被鄭國所滅,虢叔後裔虢序被平王封於夏陽(今陝西平陸),號北虢,因實力單薄而依附於南虢公(今人所謂「南北虢實為一虢」即源於此)。前658年,亡於晉,以郭為氏,郭偃即郭公序後裔,仕晉獻公、文公。其後裔被安置在絳縣,晉國末捻轉來到晉陽以北,秦漢以來形成太原望族。
虢國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諸侯封國。周武王滅商後,周文王的兩個弟弟分別被封為東、西虢國國君,虢叔封東虢(今河南滎陽市汜水鎮),虢仲封西虢(今陝西寶雞市東),兩虢起著周王室東西兩面屏障的作用。西周晚期周宣王初年,西虢東遷,形成所謂南虢。東虢滅亡,其後裔虢序西遷至山西平陸,是為北虢,依附於南虢。於豪亮先生說「虢仲、虢叔都是文王之弟,虢仲封於西虢,虢叔封於東虢。北虢在平陸,在黃河北岸;南虢在三門峽,在黃河南岸。北虢和南虢隔河相望,其實只是一個虢國(相當於原西虢,只是北虢夏陽邑附於南虢),這是平王東遷後建立的國家」。東虢於公元前767年被鄭國所滅(據《竹書記年》)。西虢東遷後,在原地留有一小虢,於公元前687年被秦國所滅據《史記·秦本紀》);東遷後的三門峽虢國建都上陽,地跨黃河兩岸,史稱南虢於公元前655年被晉國所滅。虢國經濟、文化發達,族人能征善戰。國君多在周王朝中擔任重要官職,倍受周天子的賞識和器重,參與了西周至春秋初期所發生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對周王朝的興起、發展和衰落都有重大影響。
⑹ 上陽的虢國記載
虢國是西周時期一個重要的諸侯國,在周王朝的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根據古代文獻記載,西周春秋時期的虢國從陝西寶雞遷都到這里,直到公元前655年被晉國滅亡。
2000年元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對位於虢國墓地東南二公里的李家窯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科學考古發掘,發現了城垣、城壕、建築遺址等,取得中國考古學史上的重大突破。
⑺ 西虢國的介紹
西虢國,周朝姬姓諸侯國,始封君是王季的第二子、周文王弟弟虢仲。為別於周文王的異母弟虢叔所封的東虢國,稱西虢。西虢國是周代重要的封國,歷代君主多在周天子手下擔任重要職位。西虢國的國都最初為虢(今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虢鎮),後因規避犬戎等游牧民族的襲擾遷至山西省平陸縣東北和河南省三門峽市之間,地跨黃河兩岸,以上陽(今河南省陝縣東南李家窯遺址)為國都,稱南虢;下陽(今山西省平陸縣東北盤南村遺址)為重要城邑,稱北虢;原西虢故地存有一小虢國。一說西虢國後因犬戎侵擾而東遷,遷移到三門峽之後,建都上陽(今河南三門峽),在上陽的虢仲(原西虢)的封國被稱為南虢。在下陽(今山西平陸)的虢叔後裔虢序的封國被稱為北虢。北虢是東虢的分支,因為後來依附於南虢,故後人認為「二虢實為一國」。由於西虢君主奉行追隨周王室的政策,平王東遷後周王室的衰落以及虢國君主聽命於周天子,屢次干涉晉國內政,直接影響到了南、北虢國的國力。晉國旁族曲沃(今山西省聞喜縣東)一支崛起後,南、北虢國於前655年被晉獻公所滅。
⑻ 虢國的故國遺存
周初封文王之弟虢仲、虢叔於西、東二虢。東虢在今河南滎陽,春秋初年為鄭所滅;西虢在今陝西寶雞,西周末年遷至河南三門峽及山西平陸一帶。公元前655年,晉國假虞滅虢,留下了唇亡齒寒的的千古遺訓。 虢國墓地位於今三門峽市上村嶺,總面積約32萬4500平方米。從新中國成立初期至今,先後經四次文物鑽探和兩次大規模考古發掘,探明各類遺跡八百餘處,發掘清理墓葬和陪葬坑三百餘座,出土文物近三萬件。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為數不多的一處規模宏大、等級齊全、保存完好的周代大型邦國公墓,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虢國是西周初年的重要姬姓諸侯國,為周文王弟弟的封國。原封寶雞,西周晚期受平王東遷的影響遷至今三門峽市,國都上陽位於今李家窯村。史載,虢國歷史在公元前九世紀至公元前七世紀,延續了三百年的時間。這一時期,虢國國君世代為周天子的卿士,他們曾替周天子東征西討,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在屏藩周室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陪葬眾多的兵器和車馬坑,足以說明當時虢國的軍事實力。由於後來的國君驕奢淫逸,最後走上了亡國的道路。公元前655年,晉國假虞滅虢,稱雄一時的虢國從此在歷史舞台上銷聲匿跡,除給後人留下「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的沉重而悲愴的故事外,再就是對這個古老和神秘王國一連串的問號。而虢國墓地的發現為破解這些疑惑帶來了希望。
20世紀50年代,為配合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中國科學院和文化部聯合組成了「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由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夏鼐和安志敏先生帶隊,對三門峽庫區上村嶺北部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從此,拉開了虢國墓地發掘和研究的序幕。經過兩年的發掘,共清理墓葬230多座、車馬坑3座、馬坑1座,出土文物9179件。考古工作者認為這個墓地屬於同一個諸侯國,其埋葬時間是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整個墓地排列有序,禮制嚴格,屬公墓。根據出土青銅器上的銘文,結合對周圍文物遺跡的調查發掘情況,考古工作者斷定這就是千古難覓的虢國墓地。此次發現被列入我國20世紀50年代田野考古的重大發現而載入史冊。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郭沫若親臨考古發掘現場,並寫出了被學術界視為扛鼎之作的《三門峽出土銅器二三事》,在國內外文物考古界引起了強烈反響。
為進一步搞清虢國墓地的整體布局和地下遺跡埋葬情況,從1990年初開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對上村嶺北部進行較大規模的考古調查和發掘,找到了虢國墓地的國君中心區域,此區內埋葬著西虢東遷的歷代國君和眾多的高級貴族,以及他們的陪葬車馬坑、祭禮坑等。其中虢季、虢仲兩座國君墓的發現引人注目,墓中陪葬了大量青銅器、玉器等,其中包括一大批稀世珍寶。這兩座墓的重要發現分別被評為當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虢國墓地規模之大、等級之齊全、保存之完好、出土文物之精美,在我國兩周考古中極為罕見。它的發現對研究兩周時期的宗法、墓葬制度,以及虢國的歷史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填補了虢國歷史研究的空白,被評為「河南二十世紀十項考古重大發現」之一和「中國二十世紀zen百項考古大發現」之一。為有效保護和充分展示虢國墓地豐富的墓葬文化和出土的大量珍貴歷史文物,有關部門在虢國墓地遺址上建起虢國博物館和車馬坑博物館,並對遊人開放。
三門峽虢國墓地經兩次發掘,發現了包括兩座國君墓、一座國君夫人墓、二座太子墓在內的250餘座貴族墓葬,出土各類珍貴文物2萬多件。1999年又在三門峽市西南李家窯發現虢國都城上陽城遺址。虢國墓地與上陽城的發現具有重大學術價值,被評為中國二十世紀百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虢國墓地位於三門峽市區上村嶺上。50年代至今,先後經過四次鑽探和兩次大規模發掘,證明這是一處等級齊全、排列有序、獨具特色且保存完好的西周晚期的大型邦國公墓。墓地總面積32.45萬平方米,分為南北兩區8個組。 2009號墓即虢仲墓屬第八組,位於北區,是虢國墓地墓葬最多、級別最高的一組,其所出土文物不僅數量多、品種全,而且有不少填補了我國周代考古空白。
虢仲的9號墓為土壙豎穴墓,呈南北方向,墓口南北長5.6米,東西寬4.4米;墓底略大於墓口,南北長6.00米,東西寬4.62—4.92米;墓深距現地表19.3米,是虢國墓地已發掘墓葬中形制最大的一座。墓穴四壁從上到下以淡綠色顏料進行了特殊塗抹。墓主人使用的葬具為重棺單槨,外加大型棺罩。從眾多出土青銅器銘文來看,墓主人虢仲是虢國的一代國君。其入葬年代在西周晚期歷、宣之際。
青銅禮器隨葬的多少,反映墓主人身份的等級。9號墓出土的青銅器僅禮樂器就達120多件,其中用以標志墓主人身份的鼎達29件之多。有44件的銘文均言明為墓主人虢仲的自作用器。出土的兩套編鍾,一套為八件甬鍾;一套為八件紐鍾,銘文最長的60多字,從其內容可知此套紐鍾為虢仲自作器。且自銘為「寶鈴鍾」。從銘文可知,墓主人虢仲生前曾輔佐周天子治理天下,管理臣民,並「受天子祿」,其地位、權勢與富有明顯高於1990年發掘的2001號墓主人虢季。是目前我國考古發掘出土的年代最早的兩套編鍾。該墓出土的4件銅?,均鑄有「虢仲作虢妃寶?,子子孫孫永寶用」銘文,器形大,保存完好,是目前我國同類器中最大的青銅?。
九號墓出土的玉器,數量之多,品種之全,工藝之精,玉質之好,在周代考古中是罕見的。724件(組)玉器,經專家鑒定,分白玉、青玉、青白玉、黃玉、碧玉等,大部分為新疆和闐玉。從製作工藝來看,多為精絕之作。如一件龍紋玉璧,是由和闐白玉精製而成,雙面飾抽象變形雲龍紋,整器圓度規整,紋飾流暢大方,富有動感。在玉質工具中,如青色饕餮紋玉斧,羊脂白玉鑽等,也均採用和闐玉製成,無任何使用痕跡,可見這些玉質工具只是作為一種標志禮玉使用於某種特定場合。在葬玉類中,該墓出土的兩件玉握最為典型:左手握為和闐青白玉,呈圓角方管狀,周身飾8周弦紋,兩端分別飾4隻蟬紋,為商代遺物;右手握為和闐青玉,呈圓管狀,周身飾旋轉龍紋,是西周時期的典型器物。
玉器中最為精美的當屬仿生動物玉雕。有神秘莫測的玉龍,兇猛咆哮的玉虎,展翅欲飛的玉鷹,活潑可愛的玉兔,造型各異的玉鹿以及玉鼠、玉牛、玉蛇、玉羊、玉猴、玉蜘蛛、玉蜻蜓等。據統計,這些仿生玉雕幾乎囊括了我國北溫帶地區所有常見動物品類。
此外,九號墓出土的玉遣冊,上有用毛筆所寫的「南仲」字樣,這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毛筆寫字,對研究我國的書法起源有重要價值。
九號墓中還出土有4件鐵刃銅器,兵器兩件:一為銅內鐵援戈,一為銅鐵葉矛;工具兩件,分別為銅銎鐵錛和銅柄鐵削。在西周晚期墓葬中同時出土數件鐵刃銅器實屬罕見。經北京科技大學冶金研究室鑒定,一件為人工冶鐵,三件為隕鐵製品。在西周晚期墓葬中,人工冶鐵製品與隕鐵製品共出,對於中國考古學和冶金史是非常重要和難得的實物證據。這表明,中國古代工匠選用隕鐵作器具至遲從公元前14世紀開始,公元前9—8世紀在虢國仍在使用,延續500年以上。與之前2001號墓出土的銅柄鐵劍(又稱中華第一劍)合並來看,說明此時期並未單純依賴人工冶鐵作為製作兵器的唯一來源。在世界其他文明古國如美索不達米亞、埃及、阿納托利亞等也有同類發現,隕鐵與人工冶鐵同時使用數百年以上是世界各地區文明古國的共性,中國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理應如此,只是以前尚缺實證。這4件鐵刃銅器的出土,為我們提供了極有說服力的實物證據。
九號墓中,還出土有陶、木、竹、蚌、麻、象牙等器物,特別是出土的一套完整的麻織品衣物,也是我國同時期考古中僅見的。 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區北部的上村嶺,它北依黃河,南望崤山,是建立在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周虢國貴族墓地遺址上的一座專題性博物館。
虢國博物館佔地150畝,其基本陳列《虢國墓地遺址與文物陳列》分為《虢寶擷英一一虢國墓地出土文物精華展》、《梁姬風韻--虢國國君夫人墓出土文物展》、《車轔馬蕭--虢國地下車馬軍陣遺址群展》、《國君覓蹤--虢季墓遺址群展》四部分。這里展示的有全國最早、規模最大的地下車馬軍陣、有上古國君第一陵墓、有「中華第一鐵劍」、時代最早、形制最為完備的虢季氏綴玉面罩、七璜組玉佩等國寶重器。 位於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東南兩公里,為周代虢國都城。
2000年1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對位於虢國墓地東南二公里的李家窯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科學考古發掘,發現了城垣、城壕、建築遺址等,取得中國考古學史上的重大突破。
李家窯遺址由城垣、城壕、宮城、宮殿以及制骨、制陶、冶銅作坊和糧庫等組成。其中,南牆已被青龍澗河沖毀,現存城垣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一千至一千零五十米,南北殘寬五百六十至六百一十米,周長約三千二百米;城垣外平行環繞兩道城壕,內城壕寬十三米左右,外城壕寬十五至二十二米,深四點三至六米。
宮城和城垣之間分布著制骨、制陶、冶銅作坊和糧庫。其中,制骨作坊發現數以千計的骨器成品、半成品、骨料等,並有制骨工具銅鋸、礪石等;在冶銅作坊發現大量的煉渣和陶范;制陶作坊發現的陶窯保存較為完好,並且出土有陶器成品和半成品等珍貴文物;在糧食窯藏區,發現一處排列整齊有序的窯穴,這些窯穴均經過加工處理,應是儲藏糧食的糧庫。
專家認為,虢國都城上陽城的發現對研究和了解古代都城發展、演變的歷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到目前為止,不僅虢國貴族墓葬區得以確定,而且虢國城也已確認,城內布局輪廓清晰,加之豐富而精美的文物接連不斷地大量出土,為更加全面、准確地了解虢國這一西周時期的重要方國提供了重要而珍貴的實物資料,也為西周考古學研究樹立了一個有明確紀年的斷代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