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 廣陵指的是什麼地方
古代廣陵指的現在的江蘇揚州市。
揚州,古稱廣陵、江都、維揚,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大運河揚州段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揚州列入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遺產城市之一。
揚州是江蘇長江經濟帶重要組成部分、南京都市圈成員城市和長三角城市群城市,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水源地。下轄邗江區、廣陵區、江都區3個市轄區和寶應縣1個縣,代管高郵市、儀征市2個縣級市,是聯合國人居獎獲獎城市、全國文明城市、中國溫泉名城。
(1)歷史上江都指哪裡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公元前319年,楚懷王在邗城基礎上築廣陵城,廣陵之名始於此。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設廣陵縣。
漢代,今揚州稱廣陵、江都。吳王劉濞受封廣陵,建立吳國,藉助近山臨海之利,"即山鑄錢","煮海為鹽",鹽鐵兩大"官賣"業迅速發展;興修水利,開鹽河,種稻栽桑,進一步奠定了廣陵水路交通運輸的基礎。
元、明兩代,揚州經濟發展加快,來揚州經商、傳教、從政、定居的外籍人日益增多。元時,明末,南明督師史可法率部堅守孤城揚州,抵禦清兵南進,寧死不屈,表現了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城陷後,清軍屠城十日,死者數十萬人。
1983年3月,改革地市體制,調整行政區劃,在揚州市城區置廣陵區,區人民政府為縣一級機構。行政管理區域16平方公里。
㈡ 江都在哪裡
㈢ 歷史上的諑郡和江都是指現在的哪裡
涿郡:治涿縣,即今河北涿縣。
江都:即揚州!
㈣ 古代的揚州是今天的哪裡
古代的揚州其地域很廣,在淮海之間,就是北起淮水,東南到海濱。按現今地理來說,是江蘇和安徽兩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兩省的土地。
揚州源出於《禹貢》,是古代「九州」之一(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禹貢》是《尚書》的一篇,其地理記載囊括了對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物產等情況。
《禹貢》提到:「淮海惟揚州。彭蠡既豬,陽鳥攸居。三江既入,震澤厎定。筱簜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喬。厥土惟塗泥。厥田唯下下,厥賦下上,上錯。厥貢惟金三品,瑤、琨筱、簜、齒、革、羽、毛惟木。鳥夷卉服。厥篚織貝,厥包桔柚,錫貢。沿於江、海,達於淮、泗。」
(4)歷史上江都指哪裡擴展閱讀
古代揚州是漢地「九州」之一,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由於當時九州就是全中國,所以九州又一直被當作整個國家、「天下」的代名詞。而當時的揚州范圍相當於淮河以南、長江流域及嶺南地區。
今天揚州是江蘇省地級市,位於江蘇省中部、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有江蘇省陸域地理幾何中心之稱,有「淮左名都,竹西佳處」之稱,又有著「中國運河第一城」的美譽。
㈤ 江都是中國哪個省
江蘇省
江都是蘇中平原的一座濱江城市,是國家南水北調的東線源頭,因「江淮之水都匯於此」而得名,於漢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建縣,1994年撤縣設市。全市面積1332平方公里,人口107萬,下轄13個鎮和1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江都連續五屆進入「全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市)」行列。市情特點可以概括為「三水、四鄉、三樞紐」。
「三水」:一是長江。境內長江岸線總長35.3公里,是江蘇省、揚州市沿江開發的重點規劃發展區域,江都港現為國家一類開放口岸。二是京杭大運河。南接長江,北通淮水,是境內主要的水上交通航道。三是邵伯湖。是淮河入江水道的泄洪通道,又是天然的水上風景區,風光優美,物產豐饒。
「四鄉」:一是魚米之鄉。全市優質稻米種植面積65萬畝,年產稻穀40萬噸;養殖面積15萬畝,「長江三鮮」等特色水產品聞名遐爾。二是花木之鄉。現有10萬畝花卉苗木,年產1000萬盆盆花盆景、200萬枝鮮切花。三是絲綢之鄉。現有蠶桑面積2萬畝。四是建築之鄉。江都是首批被江蘇省政府命名的「建築之鄉」之一,現有國家特級資質企業1家、一級資質企業11家,先後9次獲得建築業最高獎--魯班獎
㈥ 以前的江都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今天的揚州地區,春秋時稱「邗」(邗國為周代的方國之一,後被吳所滅)、秦、漢時稱「廣陵」、「江都」等、東晉、南朝置「南兗州」、北周時稱「吳州」。漢揚州包括江蘇的江南、安徽的淮河以南及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三國時魏、吳各有揚州,吳揚州治建業,魏揚州治壽春。隋開皇九年改吳州為揚州,但總管府仍設在丹陽(今南京)。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將揚州治所從丹陽移到江北,從此廣陵才享有揚州的專名。
㈦ 古城 廣陵,江都是現在的什麼城市
廣陵、江都都是指現在的揚州
揚州是座歷史文化名城,位於中國東南,江蘇中部。在地理上,它處於長江和運河的交叉點,是名副其實的交通樞紐。在經濟上,它產生過富可敵國的明清鹽商,如今是集工商、科教、旅遊、生態為一體的地域中心城市。在文化上,它擁有各種技術、藝術、學術精華,素以富裕、文明、秀美著稱。
古老的揚州曾是九州之一。現在的揚州,轄有廣陵、邗江、維揚、儀征、江都、高郵、寶應七個市縣區。全市總面積6634平方公里,總人口456萬。
春秋時期,今揚州市區附近稱邗。公元前486年,吳滅邗,築邗城,開邗溝,連接長江,淮河。越滅吳,地屬越:楚滅越,地歸楚。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舊址上建城,名廣陵。秦統一中國後,設廣陵縣,屬九江郡。漢代,今揚州稱廣陵、江都,長期是王侯的封地。吳王劉濞「即山鑄錢、煮海為鹽」,開鹽河(通揚運河前身),景觀盛極一時,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開始了揚州歷史上的第一次繁華時期。
為了改善和鞏固民族關系,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漢武帝把江都王劉建的女兒劉細君嫁到烏孫國,比王昭君嫁到匈奴還早80多年。三國時期,魏吳之間戰爭不斷,廣陵為江淮一帶的軍事重地。南北朝時期,廣陵屢經戰亂,數次變為「蕪城」但由於勞動人民數百年辛勤開發,經濟地位在恢復中不斷提高。北周改廣陵為吳州。山東青州,兗州一帶的移民南遷廣陵一帶,促進了揚州的經濟發展。
公元589年,隋文帝改吳州為揚州,置總管府。隋煬帝開大運連接黃河、淮河、長江,揚州成為水運樞紐,不僅便利交通、灌溉,而且對促進黃河、淮河、長河三大流域的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次序起到重要作用,奠定了唐代揚州空前繁榮的基礎。公元605年至616年,隋煬帝三下江都(今揚州),618年,被部下宇文化及所殺,葬於揚州城西北五里吳公台下(後改葬雷塘)。619年農民起義軍李子通建都揚州,國號吳。公元616年,復稱揚州,治所自此在今揚州。
唐代的州,農業、商業和手工業相當發達,出現了大量的工場和手工作坊。不僅在江淮之間「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國東南第一大都會,時有「揚一益二」之稱(益州即今成都)。揚州是南北糧、草、鹽、錢、鐵的運輸中心和海內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節度使治所,領淮南、江北諸州。在以長安為中心的水陸交通多中,揚州始終起著骨幹作用。作為對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揚州專設司舶使,經管對外友好往來。唐代揚州和大食(阿拉伯)交往頻繁。僑居揚州的大食人數以千計。波斯、大食、婆羅門、昆侖、新羅、日本、高麗等國人成為僑居揚州的客商。日本遣唐使來揚州和高僧鑒真東渡日本,促進了中日兩國的政治、經濟、科學和文化的交流。揚州人李善在吸引前人成果的基礎上,重新注釋的《文選》,旁徵博引,為後人保存了大量已經散失的重要文獻資料。其子李邕,不僅文章、詩歌很有影響,也是繼虞世南、褚遂良之後的大書法家之一。大詩人張若虛為「吳中四傑」之一,僅《春江花月夜》一首,就有「以孤篇壓倒全唐」之譽。公元684年,徐敬業、駱賓王在揚州起兵反對武則天執政。唐末五代,軍閥混戰,揚州遭到嚴重破壞。楊行密在揚州建立政權,史稱「楊吳」,有短時間的經濟恢復。不久,又陷入戰爭的破壞之中。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揚州地為督帥之所,又處漕運要沖,此後鹽漁之利,農業、手工業迅速發展,商業進一步繁榮,揚州又再度成為中國東南部的經濟、文化中心,與都城開封相差無幾。商業稅收年約8萬貫,在全國居第3位。公元1127年,高宗趙構在金人的追逼下,遷都過程中,以揚州為行宮一年,更促進了揚州繁榮。1275年-1276年,李庭芝、姜才率軍隊與揚州人民一起向元軍開展了不屈的斗爭,不幸殉難,揚州城只剩數千人。100多年間,揚州一直是抗金、抗元的戰場。韓世忠、劉琦、岳飛等南宋名將在這一地區進行了艱苦的斗爭。戰爭使經濟和社會遭到嚴重破壞,但在局勢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揚州的經濟又不斷恢復發展。在文化上,歐陽修、蘇軾、秦觀、姜夔、王令等在揚州留下大量傳世名作。元、明兩代,揚州經濟發展加快。來揚州經商、傳教、從政、定居的外籍人日漸增多,其中仍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為最。
元時,幾次整治運河揚州段,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走向,恢復了曾一度中斷的漕運,揚州又迅速繁華起 來。明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孕育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揚州的商業主要是兩淮鹽業的專賣和南北貨貿易。鹽稅收入幾乎與糧賦相等。商業擴大到舊城以外。手工業作坊生產的漆器、玉器、銅器、竹木器具和刺綉品、化妝品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為防止倭寇再次入侵,公元1556年,揚州又建「新城」在文化上出現了睢景臣等一批雜劇、小說家。在元末農民起義中,張士誠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堅持了6年。明朝滅後,為阻止清兵南進,南明督師史可法率軍堅守孤城,寧死不降,表現了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城陷後,清軍屠城10日,死者數十萬。
清代,康熙和乾隆多次「巡幸」使揚州出現空前的繁華。城市人口超過50萬。為當時世界上10個擁有50萬以上居民的大城市之一。當時的揚州,居交通要沖,富鹽漁之利 ,鹽稅與清政府的財政收入關系極大。各地商人增多,紛紛在揚州建起了會館,各有營業范圍和地方特色。同時興起的還有會票——信用匯兌。在文化上,一些鹽商廣結文士,愛好藏書,修建府學、縣學,恢復名勝古跡,對揚州的文化發展具有一定的貢獻。這期間出現了以金農、李魚單、高翔、鄭燮、羅聘等「揚州八怪」為代表的揚州畫派,以阮元、焦循、汪中、任大椿和王引之父子為代表的揚州學派。揚州戲曲歷史悠久,至清代大盛。1790年,為慶祝乾隆重皇帝80壽辰,以揚州寶應高朗亭為班主的三慶班進京演出,與其它劇種一起,對京劇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揚州的評話、清曲、揚劇、木偶、玉雕、漆器、揚州盆景、淮揚菜餚等均在清代形成自己的特色。新中國成立後,古城揚州煥發青春,1982年揚州被國務院首批公布為我國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揚州文化富有獨特的魅力。唐代二十四橋的旖旎,北宋平山堂的風流,明末史可法的忠烈,清中葉揚州八怪的軼事,幾乎家喻戶曉。
揚州文化對華夏文明作過許多重要貢獻。西漢江都相董仲舒首倡「獨尊儒術」,為主宰中國千年的統治思想奠定了基調。唐代揚州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被譽為「孤篇壓全唐」。明清兩代揚州文士輩出,施耐庵、吳敬梓、曹雪芹、龔自珍等文學巨匠所取得的偉大成就,莫不與揚州的人文環境密切相關。
揚州八怪、揚州工藝、揚州戲劇、揚州曲藝、揚州美食、揚州園林、揚州雕版、揚州學派等文化瑰寶,以濃墨重彩書寫著揚州文化的輝煌。
㈧ 江都 是哪個城市
揚州 江都
http://ke..com/view/17560.html?wtp=tt
江都市位於江蘇省中部,南瀕長江,西傍揚州市邗江區,東與泰州市接壤,北與高郵市毗連。境內地勢平坦,河湖交織,通揚運河橫貫東西,京杭運河縱貫南北,平均海拔5米左右。總面積1332.54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佔85.8%,水域面積佔14.2%)。
江都市屬長江中下游平原,境內地勢平坦,河湖交織,通揚運河橫貫東西,京杭運河縱貫南北,平均海拔5米左右,氣候屬副熱帶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4.9℃,降水量978.7毫米,四季分明,無霜期較長。位於市區南郊的江都水利樞紐工程,擁有東南亞最大的引排能力,是國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源頭,具有灌溉、排澇、排洪、發電、通航以及提供工業、生活用水和沿海墾區洗鹼沖淤水源等功能,1982年被評為全國優質工程,曾先後接待過許多中外貴賓的參觀考察。江都在區域地質構造上位於蘇北盆地高郵凹陷的南半部,地下油氣資源比較豐富,已探明石油地質儲量3000萬噸,佔全省60%以上,是江蘇省石油和天然氣主要產區。
江都早在2500多年前就有人類居住。春秋時期屬吳國。秦楚之際,項羽欲在廣陵臨江建都,始稱江都。公元前223年(秦政王二十四年)秦滅楚,地屬秦國的廣陵縣。公元前153年(西漢景帝前元四年)建江都縣。此後,縣域歷經多次演變。1994年7月,撤江都縣,建江都市。
2003年,全市設有24個鎮、1個場圃、4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個居民委員會、561個村民委員會、5333個村民小組。全市總人口1075582人,全年出生人口10820人,人口出生率10.1‰,死亡人數8096人,死亡率7.55‰;人口自然增長率2.54‰。全市非農人口218956人,占總人口20.36%。全市漢族1073977人,占總人口99.85%。主要少數民族22個,1605人,占總人口0.15%。少數民族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等。
江都歷史上是農業大市,改革開放以來,一、二、三產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農業保持穩步增產,花木、畜禽、水產等多種經營生產形成了自身特色。工業經濟已成為全市經濟的主體,形成了機械、電子、紡織、化工、建材、造船等行業,出現了一批重點企業和名特優新產品。建築業是江都的傳統優勢產業,有10萬建築大軍分布在全國各地,連續四次獲得全國建築業最高獎「魯班獎」。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形成了一批在全省有較大影響的市場,基礎設施、文化娛樂設施配套齊全,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不斷發展。
2005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0億元、財政收入18.3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5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5.8%、28.3%、39.6%。三次產業協調發展。三次產業結構比為9.2:54.8:36。一產初步形成了10萬畝花木、10萬畝果蔬的格局。全部工業實現產值507億元、銷售456億元、利稅253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5.3%、38.3%、47%。初步形成汽車及零部件、機械冶金、石化醫葯、船舶製造四大支柱產業,去年完成產值375億元,占工業總量的70%。擁有年銷售億元以上企業60家,其中10億元以上企業3家。建築業總產值達130億元,江都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獨立承建的西安高新廣場火炬創業園工程、參建的北京印鈔廠 建工程雙獲魯班獎。江都是蘇中地區商貿集散地,現有皮鞋、花木等各類市場112個,超億元市場8個,年成交額50億元以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8億元,位居揚州市第一。
㈨ 隋朝時的江都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隋朝的江都就是今日的揚州,隋煬帝做晉王的時候,被他老爸隋文帝調到今揚州做了10年的揚州總管,他的揚州總管府舊址就位於今日揚州市蜀崗之上。後來他靠著在揚州的成績回去奪嫡成功登上皇位之後。改今日揚州為江都郡,並且在今揚州蜀崗之上新建皇家宮城江都宮,長期在這里辦公施政,號令天下。歷史上的「江都宮變」就發生在這里,不僅僅有主宮江都宮,還有與江都宮通連的隋十宮即歸雁宮、迴流宮、九里宮、松林宮、楓林宮、大雷宮、小雷宮、春草宮、九華宮、光汾宮,這些都是隋煬帝賜名的。還有沿著揚州運河修建了許多行宮,比如臨江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