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雲居寺的歷史
雲居寺始建於隋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至遼聖宗時期(公元983—1011年) 形成五大院落、六進殿宇,金、元、明、清各代都有修葺。1942年遭到日本侵略軍轟炸毀環。
寺的南北有兩座遼塔對峙,南塔又稱藏經塔,地下有藏經穴,塔已無存。北塔原名舍利塔,又叫羅漢塔,高三十米。下部為樓閣式,中間空,有磴道可登;上部是覆缽形,有相輪、寶頂。這種建築形式在中國現存古塔中極具特色。
塔的四面各建有一座三米多高的小唐塔,為唐景雲二年(公元711年)至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間所建。五塔形成一個整體,為中國金剛寶座塔(五塔)的早期實例。寺內及周圍山上還有唐、遼、明各代建造的磚、石塔十餘座,其中以石刻大藏經創始人靜琬的墓塔——琬公塔和為紀念唐代金仙公主捐助刻經事業而建的金仙公主塔最為著名。
雲居寺雖然被炮火所毀,但聞名於世的石刻大藏經埋藏地下,保存完好。
雲居寺石經始刻於隋大業年間。當時高僧靜琬繼承其師北齊南嶽慧思遺願,在石經山刻石造經。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靜琬逝後其弟子玄導、儀么、慧暹、玄法又相繼主持刻經事業,歷經隋、唐、遼、金、元、明諸朝,延續千載,至明末。經版藏於石經山九個山洞中,其中藏經最早也最重要的是第五洞穴,稱雷音洞。
靜琬最初所刻的一百四十六塊石經鑲嵌於洞內四壁之上。洞中央有四根八角形石柱,每根柱上均有浮雕佛像,共一千多尊,稱千佛柱。由於山洞藏經貯滿,遼金時代續刻的經版就沒再運上山,而藏於雲居寺南塔下地穴中。
② 雲居寺的歷史沿革沒有宋朝是什麼原因
因為雲居寺的地理位置,雲居寺位於北京西南房山區大石窩鎮水頭村,距市中心70公里。當時屬於遼、金。
③ 雲門寺的歷史記錄
光緒《廣德州志》加了一段按語,對雲門寺作了簡短的介紹:
「橫崗雲門寺為於皖南東部群山之中,州北七十里,唐天佑中重建,本名正覺寺,久廢。今尚有一鍾在城中某廟,勒字:「雲大元國江東道廣德路雲門山正覺寺,僧如雲「等。募造順治年,僧化我即其址重修,州判蔡之芳記」
④ 指雲寺的歷史及人文信息
在各方面的資助下,羅僧的苦心經營下,指雲寺終於在雍正五年(1727年)建成,並請福國寺的具足(納西族)大喇嘛為指雲寺的住持。經大寶法王認定後,具足成為十四世東寶活佛,麗維十三大寺總管。指雲寺就這樣迎來許多高僧和四面八方的各族信教徒。兩年過去,羅僧怎能忘記劍川藏客施主,馱著銀子去劍川找那藏客奉還,以表深切的謝意
指雲寺
指雲寺(3張)
,可聽說那位藏客在大地震中遇難身死,銀子無人接受。羅僧悻悻回到麗江,回到拉市指雲寺,拿銀子購置了寺產田莊,以作長遠之計。為了銘記為指雲寺的修建作過貢獻的劍川施主,每年七月,寺內都要舉行超度施主靈魂的法事。
指雲寺
指雲寺
二百多年之後,指雲寺在清代咸、同年間「亂世十八年」的民族戰火中,化為烏有,給人以深深的嘆惜。光緒五年(1879年)在寺僧們的奔走呼號下,指雲寺又重新巍立在拉市海邊。據傳原大門座西朝北,門口有兩棵柏樹,現還存一棵。
重修後的大寺,氣勢非凡,大門及大殿座西朝東,大門上方懸掛綠底直匾,上書「指雲寺」三個金字,端莊有力,是清雍正元年麗江改土歸流後的第一任學官-雪山書院山長,雲南石屏人,進士萬咸燕所書,想必是戰火中倖存的匾額。還有一塊橫匾是征西將軍段承獻帶來雲南都督唐繼堯贈給指雲寺住持,麗維十三大寺總管十五世東寶活佛(1860-1925)的,上書「熱忱愛國」隸書四字。活佛精通藏漢文,為明代麗江土司木氏後裔,清代土通判正宗繼承人,俗稱「木大喇嘛」,是位有改革創新精神的社會活動家。他曾隨軍到西藏平叛,立了奇功而授與此匾和五等文虎章一枚。登上石級,站在大門口,透過枝葉茂盛的古樹,水天一色、波光粼粼的拉市海盡收眼底,給人頓然胸襟開闊,感覺大自然的生態和諧之美。
經過幾代喇嘛的辛勞,指雲寺僧房多達二十四院,喇嘛一百多人,解放前夕還有五十九人。高底錯落的寺廟僧房建築群,宛如一座山城,座落在青山綠樹之中,碧海銀波之濱,成為麗江五大寺中僧房最多的一個寺。雕鳳的山門斗拱,繁密華麗,五彩繽紛,是清代麗江高超的工藝。進入山門,撲入眼簾的是雄偉壯觀的大殿,「指雲法雨」四個斗大的白底黑字,懸掛在二層殿上,是清末七十歲的麗江知府李盛卿所寫,筆力遒健,頗有大家之風。
⑤ 雲居寺的歷史沿革
雲居寺始建於唐貞觀五年(631),由僧人靜琬創建。
至遼聖宗時期(公元983—1011年) 形成五大院落、六進殿宇, 金、元、明、清各代都有修葺。
1942年遭到日本侵略軍轟炸毀環。
20世紀50年代末,利用三年時間對石經進行發掘整理,並組織專家對房山石經進行研究。出版了《房山石經影印本》和《房山石經題紀匯編》等一批研究著作。
1974年房山區政府建立雲居寺文管所,1988年擴編成雲居寺文物管理處,為全民所有制事業單位。
1987年10月,雲居寺作為社會歷史類專題遺址博物館對國內外遊人開放。
1995年12月正式注冊登記為雲居寺石經陳列館。
⑥ 大雲寺的歷史淵源
大雲寺是一代女皇武則天「制頒天下,令兩京諸州」所修建的。其目的是利用佛教為其登上帝位大造輿論。在唐高宗永淳二年(683)駕崩後僅三個月,武則天就將太子李顯從皇位上趕了下去,獨攬了朝政大權。在對朝廷體制進行大刀闊斧改革的同時,還做出規定:佛教在道教之上,給一些著名僧人很高的禮遇,並出錢修寺造像,如著名的龍門奉先寺毗盧遮那佛像就是在武後直接支持下雕鑿的。
武則天不遺餘力的支持佛教,而佛教徒也知恩圖報為其登基出計獻策。永昌六年(689),一批僧人偽撰《大雲經》上於朝廷,經文中講:武後要以「女身」做威服天下的帝王。天授六年(690)四月,東魏國寺和尚法明等人利用這個故事,編撰了一部四卷《大雲經疏》獻給武後。《經疏》中稱:「太後乃彌勒佛下生,當代唐為閻浮提主」。武則天看後即刻頒布《經疏》於天下,令諸州修建「大雲寺」,並各藏《大雲經疏》一部廣為宣傳,為改李唐江山為武周天下,登上帝位奠定了理論基礎。千餘年來,「兩京諸州」的「大雲寺」均已坍塌焚毀,唯有商州「大雲寺」倖存於今,商州大雲寺也因潛函著這樣一段與武周女皇有關的歷史而令世人注目。
⑦ 雲泉寺的歷史
在山腰深處有古雲泉寺,它建於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至今已有600餘年。
所以叫雲泉寺,是取「白雲深處有清泉」之意。它是佛、道建在一處的寺廟。寺內有子孫娘娘殿,上部為道,下部為佛。賜兒山雲泉寺歷經600多年滄桑,經明、清、中華民國,特別是解放後,張家口市人民政府撥專款多次維修,廣植樹木,一年四季景色不同。春天,桃花、杏花,競相開放;夏天,綠色濃郁,百花爭妍;秋天,漫山金黃,分外壯觀;冬天,銀裝素裹,寧靜潔白。以其「雲在泉上飛,泉在雲間流」的自然風光和佛道並舉的文化特色,迎接越來越多的遊人觀光。1993年被河北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⑧ 寶雲寺的歷史
來寺內一游,摸一摸千年不死草,感受一下歷史的滄桑,也不啻是一種享受。千年不死草屬蘭科,又叫馬藺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寺內這株是由唐朝大詩人王之渙所栽。唐開元二年,26歲的王之渙深得宰相張九齡賞識,並被推薦到當時的衡水縣當主簿。臨別,見相爺府前有墩馬藺草,觸景生情,遂向相爺說:此草不貪肥水,千載永綠。賢明的相爺既然信任我,學生也一定要像這無所貪圖的馬藺草,在為國為民的仕途上,不怕風霜,永持文人的正義本色。並討得幾棵栽於衡水,留得千古佳話。
⑨ 連江雲深寺
雲深古寺鍾聲遠
暮盡長亭月色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