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你好,請問一下,這里是東莞東城,請問一下到廣州番禺,南沙區東涌鎮石基村是南路,一共有多少公里
十萬八千里
Ⅱ 石基鎮屬於番禺區還是南沙區
番禺區
Ⅲ 東莞東城到廣州番禺南沙區東涌鎮石基村,市南路
線路一:坐車到東莞總站,乘坐東莞至東圃客運站的車,轉乘四號地鐵,在東涌的石碁(基字不對)站下,出地鐵口就是。
線路二:坐車到麻涌鎮車站下,乘廣汽369路,在五號地鐵文沖站,後轉四號線地鐵,同樣在東涌石碁村站下。
線路三:坐車到番禺總站,轉乘去南沙區的4路車,在東涌鎮下。
Ⅳ 東涌鎮的歷史沿革
原東涌鎮
南北朝時(公元420~581年),番禺沙灣、茭塘兩司還「地邊多海」,沙灣以南(即靈山、魚窩頭、東涌、潭洲一帶)未見有居民居住點的記載,處在茫茫大海之中,是水深6~7米的淺海。
北宋末年(公元1127年),金兵南侵和南宋末年元兵入侵,中原人士大量移民南下,番禺沙灣以南(即靈山、魚窩頭、東涌、潭洲一帶)的沙灘由人工堤圍的修建而加速形成。
清代,屬沙灣都。
民國時期,屬第一區。
建國初期,為沙鼻鄉。
1953年,今鎮境為東涌、石排、石基3個行政鄉。
1957年,撤區,並為東涌鄉。
1958年1月,並入魚窩頭鄉。
1958年至1961年上半年,先後屬靈山和魚窩頭公社。
1961年7月,從魚窩頭公社析出為東涌公社。
1984年,為東涌區。
1987年,為東涌鎮。
原魚窩頭鎮
明代,從東涌石基村沙頭至大穩沙鼻樑、南涌村沙鼻寨一帶,逐漸出現一個形似鼻子的沙洲(或沙丘),叫「沙鼻沙」或「沙鼻山」。
清代,屬沙灣都。
民國時期,屬第一區。
建國初期,屬沙九螺區聯鄉辦事處所轄的濠下、大烏鄉。
1953年,屬第二區。
1957年,靈山區撤銷,為魚窩頭鄉。
1958年10月,並入靈山團。
1959年3月,從靈山公社析出為魚窩頭公社。
1961年7月,析騮崗水道以東為東涌公社。
1984年,為魚窩頭區。
1987年,為魚窩頭鎮。
原西樵村
據記載,西樵涌西岸北斗圍於1876年築圍,大坳圍及西樵圍於1776年築圍。西樵建村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
1949~1952年,屬欖核鄉管轄。
1952年下半年,屬大烏鄉管轄。
1953年,屬雙翼鄉管轄。
1954~-2006年1月25日,屬靈山管轄。
2006年1月25日,番禺行政區域調整後,由原來的靈山鎮劃出並入東涌鎮。
合並建鎮
2006年1月25日,魚窩頭和靈山西樵村並入東涌鎮。
2012年12月1日,東涌鎮由番禺區劃入南沙區管轄。
Ⅳ 石基鎮新橋村有什麼歷史
石基鎮 - 簡介
廣場石基鎮歷史悠久,從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建番禺郡以來,漸有中原軍民南移入居境內,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石碁成村於明初,因村頭稱「龜如石」處有一石質碁(棋)盤及石質碁(棋)子而得名。石基是個文明古鎮,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底蘊豐厚,教育資源豐富,教育傳統濃郁。曾涌現出教育家、書法家麥華三,一代武術宗師黃嘯俠等著名人物;擁有享譽盛名的沙涌鰲魚舞、 大龍孔子誕、凌邊乞巧節等民間文化藝術和歷史悠久的傍東流芳堂、石基同安社、新橋九成書院等名勝古跡。其中沙涌村憑借鰲魚舞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石基鎮 - 行政區劃
小鎮風光石基鎮轄區有29個村分別為:大刀沙村;塱邊村;蓮塘村;海傍村;長坦村;新水坑村;南浦村;官涌村;新橋村 ;傍江東村;傍江西村;茶東村;低涌村;石崗東村;大龍村;金山村;舊水坑村;凌邊村;羅家村;石崗西村;前鋒村;橋山村;沙涌村;石基村;文邊村;小龍村;雁洲村;永善村 ;竹山村。
7個社區分別為:東怡社區;美心社區;城市花園社區;金海岸社區 ;金龍社區 ;岐山社區;大龍社區。
石基鎮 - 文化藝術
龍船比賽粵韻飛揚樂萬家
—廣東粵劇「蝦腔「藝術研究會曲藝晚會在石基鎮舉行
2007年12月13日晚,文化中心影劇院歡聲笑語、粵韻飛揚。由廣東粵劇蝦腔藝術研究會、番禺區文化館主辦、石基鎮文體中心協辦的「蝦腔名曲欣賞會」在石基鎮隆重舉行。上千名曲藝愛好者齊聚一堂,盡享粵曲盛宴、文化大餐。
當晚的節目精彩不斷、掌聲不斷。既有廣東省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羅家寶先生帶來的《王大禹供狀》、也有金鰲樂社帶來的摺子戲《夜戰馬超》。此外,還有張錦錫、潘楚紅、樊春榮、何鳳妹等人帶來的《白玉紅梅》、《摘纓會》等精彩的粵曲。摺子戲《幽會小周後》把曲藝晚會推向了高潮,贏得了現場觀眾的熱烈的回應。其中,《夜戰馬超》的表演者江健平和陳志偉都是石基二中的在校學生,此節目曾榮獲「番禺區私伙局大賽「大崗賽區」的第一名。這充分展示了石基鎮蓬勃發展的文化事業,一代優秀的粵劇曲藝人才正在迅速成長。
Ⅵ 南沙區石基村怎樣坐地鐵到廣卅市增城區陳家林路
南沙區石基村的地鐵站里購買線路的地鐵票,就可以乘坐地鐵到達增城區陳家林路。
Ⅶ 廣州黃埔古港的歷史文化
黃埔古港位於廣州市海珠區石基村,北臨新港東路,南隔黃埔涌與侖頭相望,西臨東環高速公路,東隔珠江與長洲、深井相望。黃埔古港見證了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
自宋代以後,黃埔村長期在海外貿易中扮演重要角色。南宋時此地已是「海舶所集之地」。黃埔古港地區分為四個功能區,即紀念展示區、古港公園區、棧道餐飲區及村頭廣場區,集展示、傳播、娛樂、休閑於一體的「文化公園型景區」。其中紀念展示區由黃埔稅館、永靖營(兵營)、買辦館、夷務所和展示街組成。黃埔稅館是整個建築群中的重點。兵營處設有營房、瞭望台、兵器架等。該村地處一小島.水邊地區叫「浦」.水中的陸地日「洲」,所以取村名為「凰洲」或「鳳浦」,後演變成為「黃埔」之名。因仿古船瑞典「哥德堡號」來訪而重建。「哥德堡」號商船由瑞典東印度公司於1783年建造,曾經三次抵達廣州,航行海上絲綢之路。
1745年9月12日「哥德堡」號裝載著中國的瓷器、絲綢、茶葉等貨物,踏上第三次中國之行返程時,遭遇暴風雨襲擊,不幸沉沒在哥德堡港入口處,相傳當時從沉沒的「哥德堡」號船上打撈出來的貨物除去船的損失以及打撈工程的費用還能有利潤,因此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更為繁榮。黃埔古港見證了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自宋代以後,黃埔村長期在海外貿易中扮演重要角色。南宋時此地已是「海舶所集之地」。
明清以後,黃埔村逐步發展成為廣州對外貿易的外港。據《黃埔港史》記載,從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至道光十七年(1837年)的80年間,停泊在黃埔古港的外國商船共計5107艘。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閉關自守的清廷撤消了江、浙、閩三海關,保留粵海關,指定廣州為唯一對外貿易口岸長達80多年,期間黃埔古港迅速發展,在這里有黃埔稅館、夷務所、買辦館等,外國商船必須在這里報關後由中國的領航員帶商船入港,辦理卸轉貨物繳稅等手續,然後貨物才能進入十三行交易,80年間,停泊在黃埔古港的外國商船共計五千多艘,而黃埔村也成為熱鬧繁華的古城,同時這種氛圍自然熏陶了當地人的經商思想。後來因河道堵塞變窄,古港遷至長洲島,沿用黃埔港,據說上海的黃浦江得名也與此古港的盛名有關。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全國設江、浙、閩、粵四海關,粵海關在黃埔村設黃埔掛號口和稅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在中國撤銷江、浙、閩三海關,僅保留了粵海關,指定廣州為唯一對外貿易口岸。
據《黃埔港史》記載,從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至道光十七年(1837年)的80年間,停泊在黃埔古港的外國商船共計5107艘。黃埔古港興旺發達的時候,正是17世紀到19世紀廣州海外貿易最為鼎盛的時期,也就是近代西方商人津津樂道的「對華貿易的黃金時代」。英國人威廉·希克1769年來過廣州,他對廣州贊不絕口:「珠江上船舶運行穿梭的情景,就像倫敦橋下泰晤士河,不同的是,河面的帆船形式不同,還有大帆船,在外國人眼裡再沒有比排列在長達幾哩的帆船更為壯觀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