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哪裡能找到有關中國古代歷史的詳細資料啊
中國十八個朝代名稱來歷 我國歷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紛繁。每朝代的創建者要首先辦的第一件事就是確立國號(朝代名稱)。國號就是一個國家的稱號。名不正言不順,確立了國號就名正了,代表一個新的朝代從此誕生。同時這也是有說法的:《史記·五帝本紀》曰:「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 那麼國號由什麼決定呢?一般來 說大致有五個來由: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建者原有封號、爵位;源於創建者原始所有或政權統治的區域;源於宗族關系;寓意吉祥。 1.夏:據傳禹曾受封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 2.商:相傳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 3.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4.秦:據《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成績,被周孝王賜姓為「嬴」,並賜給了一小塊土地(今甘肅天水縣,另說是隴西谷名)。後來襄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國。 5.漢:項羽封劉邦為漢王,以後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國,國號稱「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後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之分,從時間上有「前漢」和「後漢」之分。 6.魏:漢獻帝曾封曹操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漢後便稱「魏」。以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 7.蜀:劉備以四川為活動地區,蜀指四川,歷史上也稱「蜀漢」。漢指東漢的繼續。 8.吳:孫權活動於長江下游一帶,歷史上曾建吳國,曹魏曾封孫權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地位在東,也稱「東吳」。 9.晉:司馬昭逼魏帝封他為「晉公」,滅蜀後進爵為晉王。後來他的兒子司馬炎繼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為皇帝,國號「晉」。 10.隋: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隋文帝後襲用此封爵,稱為「隨朝」。他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為「隋」。 11.唐: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太原起兵後,李淵稱「唐王」,後廢楊侑建唐朝。 12.遼:遼原稱「契丹」,改「遼」是因居於遼河上游之故。 13.宋: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使,歸德軍駐宋州(今河南商丘),趙匡胤為宋州節度使。故陳橋兵變後,發跡在宋州,國號曰「宋」。 14.西夏:拓跋思恭占據夏州(今山西橫山縣),建國時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稱「西夏」。 15.金: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位於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傳其水產金,女真語「金」為「按出虎」。 16.元: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經》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與圖騰有關,有的認為與佛教有關。 17.明:朱元璋是元末起義軍之一,是繼承郭子興而發展起來的,郭子興屬於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藉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治,所以又稱「光明教」。白蓮教的首領韓山童稱「明王」(他的兒子韓林兒稱「小明王」),都體現其教義宗旨。朱元璋不僅曾經信仰白蓮教,而且承認自己是白蓮教起義軍的一支(他曾為小明王左副元帥)。朱元璋取得政權後,國號稱「明」。 18.清: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明末女真勢力復強,重建金國(後金)。後金為了向外擴展,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系,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洲」,把「金」改為「清」。在宋時女真人受制於契丹人,他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是「鐵」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鐵更堅強有力,可以壓倒「遼」。「金」改「清」的原因,史學家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
採納哦
B. 在古代用什麼辦法查史料
中國歷代均設置專門記錄和編撰歷史的官職,統稱史官。各朝對史官的稱謂與分類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類記錄類和編纂類兩者。
文字史料
(一)文獻史料:距離要研究的時代較近的人所寫的史書,是研究當時的重要史料。
所謂文獻,按元初史學家馬端臨所說:「凡敘事,則本之經史而考之以歷代會要,以及百家傳記之書,信而有徵者從之,乖異傳疑者不錄,所謂文也;凡謂事,則先取當時臣僚之折疏,次及近代諸儒之評論,以至名流之燕談,稗官之記錄,凡一話一言,可以訂典故之得失,證史傳之是非者,則采而錄之,所謂獻也」。
按馬端臨的說法,文獻應包括文字資料和口傳資料兩大部分。
人們通常將文獻資料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①史部類。經、史、子、集是戰國古代對學科的劃分標准,史部類即關於歷史的書籍。史部書是我國歷史資料儲藏量最豐富、最集中的寶藏。《四庫全書總目》把史部類分為15個子目,所收書籍連存目共2714部,37000多卷。在史部類圖書中,以正史類最為重要,它是歷代封建王朝官私機構專門編寫的記載各朝代歷史發展概況的紀傳體史書。人們將其合稱為《二十四史》。《二十四史》共3249卷,約4500萬字,記述了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迄明崇禎17年(1644年)長達四千多年的歷史,是研究中國歷史最主要的文獻資料。除正史外,還有如《資治通鑒》等編年史類,《宋史記事本末》等記事本末體類,《國語》、《戰國策》等雜史類,以及各種別史、起居注、實錄、政書等等。都是對正史較為有利的補充記載,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
②經、子、集類。「經」字本意是指縱的線,就是訂書的線。演化為古籍的統稱,凡帶有原理原則性的著述,都可以稱作經。漢代以後,專指儒家所傳授的幾種書。而經學開辟的時代,當以孔子定六經為始。清人章學誠提出了「六經皆史」的觀點。經部諸書中,《尚書》、《左傳》本身就是史書;《周禮》、《儀禮》是研究先秦官制和社會制度的重要典籍;《易經》包含著許多反映殷周和殷以前的歷史的重要資料;《詩經》雖是古代一部詩歌總集,但其中蘊含的史料價值也是人們公認的。子部類匯總了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作品,是研究哲學史、古代科學史和當時社會歷史變革的重要史料。集部書系文學性質,不專門記載史事,但裡面同樣不乏珍貴的史料。如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詩歷來被稱為「詩史」,其著名的「三吏」、「三別」生動的反映了唐玄宗、代宗、肅宗三朝的社會情況。集部書中有很多內容可與史書互證、互補,甚至多有史書未曾記載的內容。
③檔案類。檔案分公、私檔案兩種。中國早在商周時期就建立了國家檔案制度,凡涉及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等大事,便記載下來,由專門機構加以保管。故宮博物院是目前中國收藏檔案最豐富的地方,清朝內閣大庫所藏明清兩朝檔案有很多都存於此。各地方所藏歷史檔案的數量也為數極為可觀。除公家檔案外,還有大量的私家檔案,如私人信札、筆記、譜牒、契約、帳簿、商號、文書等,對於研究各個歷史時期,各個地區的經濟狀況、宗法關系和階級關系頗有價值。
④地方誌類。地方誌是記載各個時期各個地區的社會生活、歷史變遷、地理沿革、風土人情等情況的書籍。中國歷來重視地方誌的編修工作,其涉及地域之廣,內容之豐富,在世界上是罕見的。地方誌一般分為總志和地區志。總志是全國性的方誌,如戰國時的《禹貢》、《山海經》,清朝時的《一統志》;地區志極為豐富,省、府、州、郡、縣一般都各有其志,記載詳細,內容廣泛,是研究地方史的一手資料,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二)思想或學術著作:反映當時人的思想、觀念、以及學術的發展。如由孟子中可看到戰國時代人的想觀念,藉由黃帝內經可了解中國古代人的醫學以及對人的身體的認識。皇朝經世文篇反映了清代人的政治社會思想以及政治社會上的問題等等。
(三)文學作品:文學作品的內容雖有虛構之處,但常可反映當時人的生活、想法以及觀念等,對於文化史、思想史、社會生活史的研究有所助益。如從世說新語看六朝人的思想及生活,由元雜劇看元代人的觀念及生活,從金瓶梅觀察晚明文化及生活。
(四)報刊雜志:為近現代史的重要史料,一般性報紙有助了解一些事件的發展,以及當時人從不同觀點對此事的了解,娛樂性的報刊則可以觀察當時人的文化和生活。
(五)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遺留:包括如古代的農民歷、商店的帳簿、土地契約書,以及私人來往的書信等。由於這些大多不是刻意留傳下來的東西,常能更真實地反映當時的實際生活及想法。
(六)外國人著述類。外國人有關中國歷史的記載中不乏頗有價值者。如《馬可波羅游記》、波斯人拉施特的《蒙古史》,是研究元朝歷史的重要文獻;朝鮮的《李朝密錄》對研究前清的歷史很有幫助。近代以來,隨著中國與國外的交往日益頻繁,外國人關於中國的論述也越來越多,成為研究中國歷史的重要資料來源。
口述史料
口傳資料是指經歷代口耳傳承得以保存下來的以往人類的言行。梁啟超曾形象地說:「十口相傳為古」,說明口傳資料同樣是重要的史料形式。常言說的「路上行人口似碑」,「有口皆碑」,也證實說口耳相傳的作用與碑文記載具有同樣的價值。在文字發明以前,口耳相傳是保留史料的基本形式之一。利用口傳資料進行歷史研究,在我國也有悠久的歷史。孔子編《春秋》,曾採用不少「所聞」的口傳資料。司馬遷編《史記》時,「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也大量採用了口傳資料。近年來盛行的各種口述錄音資料、回憶錄等等,都是利用口傳資料的表現。但與口傳資料相比,文字資料無疑以其更加豐富且完備而更為重要。我國歷史源遠流長,前人為我們留下的文字材料也極為豐富。
多用於現代史的研究,藉由對尚在人世的當時人訪問口述而獲得對歷史更直接深入的了解。
其他史料
包括如碑刻、墓誌、家譜等等。
甲骨和金石銘文類。甲骨文是商周時期人們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金文以商周青銅器為主。它們都是研究商周時代的珍貴史料,郭沫若的《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和《卜辭通纂》總匯了甲骨金文資料。石刻銘文包括石經、造像、墓誌、記事碑等,以記事碑的史料價值為最高,它往往記錄了不見史傳的重要史實。如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立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載了唐太宗時基督教由歐洲傳入中國,在長安建寺傳教的情況。唐穆宗長慶三年(823年)吐蕃贊普建的《唐蕃會盟碑》,用漢、藏兩種文字記載了兩族人民的親密關系。
圖像類:如繪畫、壁畫、刺綉圖案等,有助於了解當時人的生活及審美觀等,圖像史料中最有名的是有助於研究宋代城市生活的的清明上河圖
實物類:包括古代建築、傢具、衣物、器物、飾品、錢幣、墓葬,用以探討當時人的生活、及觀念等等。這類的史料,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發掘的。
風俗類:藉由對於當今流傳風俗文化的觀察,作為討論歷史現像的依據。例如由現今對遺留的民間信仰儀式研究為線索,來了解其在古代的情形。或由現在仍存在的原始民族的研究,來推斷早期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C. 中國古代負責記錄歷史的部門是什麼啊
唐以後部門分為:吏、戶、禮、兵、刑、工。我覺得比較符合的像禮部
D. 古代的史官是怎麼搜集資料記錄歷史的
根據記錄和從其他地方收集回來的資料
顧名思義一種是緊跟著皇帝或者是其他人身邊一直追隨的記錄,另一種就是通過收集各種資料來進行記錄。在歷史上每一個朝代都有獨特的史官體系,如果有一些歷史涉及到了秘密的事情。就會有一個「保密期」,這個保密期可能會經歷過一段時間之後秘密就會被公布出來,當然有一些秘密可能永遠都不會說出來。那些時光,每經歷過一段,時間都會把記錄的事情編輯成冊,保存下來。
有一些比較種植中性的時光,即使遇到皇帝做的不對的事情,也會嚴格的進行記載。只不過那些史書資料,一般情況下都會經過皇帝過目之後才會被同意製成史書,所以即使那些政治的史官將真實的事情記錄下來之後,也不能保證可以被世人所看到。
所以如今很多研究歷史的人,不單單會從一些正規的史書上去研究當時所具有的事實。也會從一些其他方面進行研究。
E. 記錄每個朝代的歷史記錄都存放在什麼地方
古代書籍保存好的話,可以保存到現在,我所知道的,東漢的陵墓出土的有紙質書籍。大多放在陵墓里。歷史可定有遺忘和改寫
F. 古代史官是怎麼詳細記錄歷史到當朝的每一件事情的
就比如。早年的歷史教材是由"郭沫若"主編.現在的歷史教材是由"翦伯贊"先生主編.不同的主編,歷史的觀點也是不同的.
歷史上一些事件的細節,就象夫妻吵架一樣,事後誰也說不清.我們知道事件結果就可以了,看史書,別叫真兒,太較真兒就是跟自己過不去.
我們知道<<史記>>是反映那一段歷史的最好的一部作品就足夠了.
祝你好運
G. 史官是怎麼記錄歷史的
古代史官是如何記錄歷史秘聞的?
老K談歷史
06-24
我相信有很多的朋友都喜歡看那些歷史秘聞。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既然是密聞,那麼在當時都是不想讓別人知道的一些事情,那麼史官是如何知道並且記錄下來的呢?本篇文章就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史官是指那些專門負責記錄和撰寫歷史的官員,雖然每個朝代對史官的稱呼和分類不怎麼相同,但他們大體上都將史觀分為記錄型和撰寫型兩種類型,在很長的時間里,人們不怎麼區分這兩種類型。後來又細化出了專門記錄皇帝言語行為,與政治主張的起居注史官和專門撰寫前代王朝歷史的史官。那麼古代的史官是怎麼知道別人密謀的聊天詳情的呢?
其實一件事,只要真的在歷史上發生過,那麼必定會留下一些蛛絲馬跡,而史官們進行了仔細的訪談查詢之後總是能找到一些線索的,再結合只言片語的文字記載也就不難得知歷史事件的真相了。從商朝開始就會有專門的人記載統治者的言行或重大行動。這些人會隨侍左右,將帝王的一言一行都記錄下來,甚至罵人的話也不放過,這就給後人修史提供了方便。歷朝歷代都有起居注,並設置起居郎、起居舍人等官職被編寫皇帝的一言一行。有人評價說,中國古代史就是帝王將相史。在唐朝以後先皇駕崩之後,丞相都會組織官員編寫實錄,結合起居注等材料,成為「編年體史書」,比如我們所熟知的「明神宗實錄」。當然寫史書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咨詢歷史人物的後人,比如太史令寫「鴻門宴」的時候自己不可能在現場,那麼他是怎麼記載的呢?他就咨詢了樊噲的後人,所以才將樊噲喝酒吃肉的場景描寫的維妙維肖。很多大人物都喜歡在後輩面前講述自己的光輝歷史,這些資料也都會被採集下來。
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後人記錄,雖然當事者本身沒有意識留下著作,不過學生後代將他們的言行記錄了下來,「論語」就是這種情況。另外,岳飛的很多言行也是根據其子孫後代的作品,而是採集的。寫史書還有一種特殊情況,那就需要作者自己來腦補了。比如戰爭前夕的戰前對話或者叫陣等等,不可能有史官在旁邊記錄,這個時候史官就會根據傳說、背景以及氛圍和主角的性格等等自己補充,主要還是突出人物形象為准,那麼這個就考驗書寫者的想像力了。
所以一個好的史官,同樣是一名好的小說家,有強大的故事構建能力。史官只在歷史上佔了一個小角色,但是我們從中窺到的,這是所有史官的高尚情操和不屈的靈魂。雖然到了最後,封建王權常常壓制這些政治的史官,使歷史成為了王侯將相的家世,但是我們從不能否認這些勇敢無畏的史官,為我們的民族作出的偉大貢獻。
H. 古代史官負責記錄歷史,他們的信息是從何而來的
在史觀獲取信息的途徑,往往有兩種,第一種是緊跟在需要記錄之人身後,對其所所為進行記錄後整理,從而成為歷史。另一種是從地方收集資料,整理成為歷史。
五代史觀的官職可以說是非常之高,而且古代史官往往採取世制,這也就一定程度的保證了歷史的編撰不會被人干預,甚至是君王。而歷史當中的記載也並非全是事實,因為有些涉及到秘密的事情,或者是涉及到君主的過錯,以及行為適當的地方,往往會被君主過目之後才會便入歷史。更有甚者,即使編入歷史,也不能保證被後人看到,甚至乾脆不進行記錄。其實這種行為從一定程度上還是干預到了歷史的真實性。
而以上兩種方式所編制而成的歷史書,則是我們今天得知歷史事件的主要來源,因為封建王朝統治體系的原因,所以歷史也並不能說都是客觀的。所以會有很多人研究歷史的時候,不止研究正史也會從其他的方面入手。
I. 中國古代史最早證實到哪裡
殷商,有確切的考古證實,商代後期都城遺址。在今河南安陽小屯村及其周圍。商代從盤庚到帝辛(紂),在此建都達二百七十三年,是中國歷史上可以肯定確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1899年在此發現占卜用的甲骨刻辭。從1928年10月13日考古發掘至今,先後發現宮殿、作坊、陵墓等遺跡,及大量生產工具、生活用具、禮樂器和甲骨等遺物,總面積24平方公里以上。
殷墟是中國商代晚期的都城遺址,橫跨安陽洹河南北兩岸,現存有宮殿宗廟區、王陵區和眾多族邑聚落遺址、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鑄銅遺址、制玉作坊、制骨作坊等眾多遺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歷史。
說起殷墟的價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慶柱說,作為文化遺產,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時代越久,歷史價值越高。
在國際上被承認的、沒有爭議的中國最早的文明就是商代。殷墟不是一座簡單的建築物,它是一座都城。都城是什麼,都城是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軍事中心和文化禮儀中心。它是一個王國的縮影,是其他任何遺產沒辦法比的。
這就是殷墟之於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的獨特貢獻和獨特地位。
J. 中國古代歷史應該從哪裡看起
我覺得應先從春秋戰國開始看起,因從春秋時開始的中國歷史對一般想看歷史的人會有興趣的,並且中國了事業是從春秋時代開始的歷史資料是很詳細的,之前的不是不詳細,就是有斷裂,遠古的都是傳說,就沒有資料,而且從春秋戰國後的歷史也是越來越精彩。等自己對歷史的興趣越來越強烈,再往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