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麼認識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以及中華民族面對的兩大歷史任務
1、近代社會主要矛盾: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
這兩對主要矛盾及其斗爭貫穿整個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始終,並對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變化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和演變,是上述兩對主要矛盾互相交織和交替作用的結果。近代以來偉大的中國革命,是在這些主要矛盾及其激化的基礎之上發生和發展起來的。
2、兩大歷史任務: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兩大歷史任務的相互關系: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
其區別在於二者的主體、內容是不一樣的。前者要改變民族遭壓迫、人民受剝削的地位和狀況是要從根本上推翻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解決生產關系問題;後者是要改變近代中國經濟、文化和社會落後的地位和狀況是要充分發展近代民族工商業解決生產力問題。
其聯系在於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務才能為第二大任務的完成創造條件。
中國的解決方法:
面對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中國人民的解決方法是要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這三座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大山。
為此,農民階級進行了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地主階級的先進分子進行了洋務運動,而資產階級維新派進行了維新運動,資產階級革命派進行了辛亥革命。
這些斗爭雖然從不同程度上打擊了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但客觀上由於敵人力量的強大,主觀上各革命階級的局限性的影響,這些斗爭最終都走向失敗。
② 怎樣認識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兩大歷史任務及其相互關系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特點.
1、主要矛盾.半殖民地半封建近代中國社會的矛盾是錯綜復雜的,既有內部的、又有外部的,既有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又有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近代中國社會由於出現了資本主義民族工業,也就產生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這樣的兩個既互相聯系又互相對立的階級,產生了這兩個階段之間的矛盾.當然,在諸多矛盾中,必然有主要矛盾.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其中,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種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近代中國社會的民族民主革命,就是在這些矛盾斗爭及其尖銳化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2、基本特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國社會,是一種特殊的過渡性的社會形態.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國社會的基本特點進行了科學分析:
(1)封建時代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是被破壞了;但是,封建剝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階級對於農民的剝削,不但依舊保持著,而且同買辦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的剝削結合在一起,在中國的社會經濟生活中,占著顯然的優勢.
(2)民族資本主義有了某些發展,並在中國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頗大的作用;但是,它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它的力量是很軟弱的,它的大部分同外國帝國主義和本國的封建主義有或多或少的聯系.
(3)皇帝和貴族的專制政權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階級的軍閥統治,接著是地主階級和大資產階級的聯合專政;在淪陷區,則是日本帝國主義及其傀儡的統治.
(4)帝國主義不但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並且操縱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在淪陷區,則一切被日本帝國主義所獨占.
(5)由於中國是在許多帝國主義國家的統治和半統治之下的,由於中國實際上處於長期的不統一狀態,又由於中國的土地廣大,中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表現出極端的不平衡.
(6)由於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的瘋狂進攻,中國的廣大農民,尤其是貧民,日益貧困化乃至大批破產,他們過著飢寒交迫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中國人民的貧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有的.
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特點和主要矛盾,構成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認清近代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依據.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和主要矛盾,規定了:近代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質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主要對象是外國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主要任務是反對外國帝國主義,求得民族的獨立和反對本國封建主義的統治,求得人民的解放;革命的動力應該包括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對的兩大歷史任務.
(一)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對的兩大歷史任務:一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二)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對的兩大歷史任務之相互關系: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與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這兩大歷史任務是相互聯系而密不可分的.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變中華民族遭壓迫、中國人民受剝削的境遇,是要從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統治秩序,是要解決生產關系的問題;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是要改變近代中國社會經濟、文化落後的境遇,是要解放和發展以近代工業為主的社會生產力,實現中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是要解決生產力的問題.這兩大歷史任務的主題、內容與實現方式都不一樣,不能互相替代;但又息息相關,不能分割,前一個任務為後一個任務掃清障礙,創造必要的前提;後一個任務是前一個任務的最終目的與必然要求.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對的兩大歷史任務,同近代中國民族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近代中國民族民主革命要完成的反帝反封建任務,就是要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面對的第一個歷史任務,從而為實現第二個任務掃清障礙,創造前提.
③ 如何理解近代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及其相互關系
兩個任務: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
兩個任務是相互區別又相互緊密聯系的。由於腐敗的社會制度束縛著生產力的發展,阻礙著經濟技術的進步,必須首先改變這種社會制度,爭得民族的獨立和人民解放,才能為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創造前提,開辟道路。因為不經過反帝發封建的斗爭,爭得民族的獨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反動統治,改變他們控制中國經濟政治命脈,利用特權向中國大量傾銷商品和資本輸出,壓迫中國民族工商業發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專制政治制度,解放農村生產力,改善農民的生活,擴大民族工商業的國內市場;就不可能達到民族的團結,社會的穩定,從而集中力量進行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現代化建設,以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④ 如何理解近現代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及其關系
一:近代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
1、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
2、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
二:近代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的相互關系:
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這兩個歷史任務,是互相區別又互相緊密聯系的。
1、由於腐朽的社會制度束縛著生產力的發展,阻礙著經濟技術的進步,必須首先改變這種制度,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才能為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創造前提,開辟道路。近代以來的歷史表明,爭得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必須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2、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最終目的和必然要求。
中國近代史是從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到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為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充滿災難、落後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國人民探索救國之路,實現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人民富強的斗爭史。
中國近代史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⑤ 如何理解近代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及相互關系
一、兩大歷史任務:
1、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2、二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
二、兩大歷史任務的聯系: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務,才能為第二大任務的完成創造條件。
1、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條件,只有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才能廢除列強同中國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才能推翻封建專制制度,改變買辦的和封建的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開辟走向現代化的道路。
2、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總目的是使中國走上現代化,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使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5)如何理解近代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擴展閱讀:
兩大歷史任務的區別:二者的主體、內容是不一樣的。
1、前者要改變民族遭壓迫 人民受剝削的地位和狀況,是要從根本上推翻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解決生產關系的問題。
2、後者是要改變近代中國經濟,文化和社會落後的地位和狀況,是要充分發展近代民族工商業,解決生產力的問題。
參考資料來源:知網——對中國近代史主題的幾點認識
⑥ 如何理解近代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及其相互關系
一:近代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
1、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
2、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
二:近代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的相互關系:
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這兩個歷史任務,是互相區別又互相緊密聯系的。
1、由於腐朽的社會制度束縛著生產力的發展,阻礙著經濟技術的進步,必須首先改變這種制度,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才能為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創造前提,開辟道路。近代以來的歷史表明,爭得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必須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2、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最終目的和必然要求。
⑦ 怎樣認識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兩大歷史任務及其相互關系
近代中國從鴉片戰爭以後,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這個社會里,主要矛盾有:整個中華民族與外國資本主義的矛盾;中國國內人民大眾與本國封建勢力的矛盾。這就決定了近代中國革命的主要任務是解決這兩大矛盾,具體是:為擺脫半殖民地地位,解決民族矛盾,中國要反帝,實現民族獨立;要擺脫半封建地位,解決階級矛盾,中國要反封,實現國家民主,所以反帝反封建,實現獨立和民主是近代中國面臨的兩大歷史任務。由於近代中國本國的封建勢力往往與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勢力互相勾結,具有買辦性,嚴重阻礙中國社會的進步,所以這兩大任務必須同時進行,但民族獨立是國家民主的前提。只有完成這兩大任務,中國才能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
⑧ 怎樣認識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以及中華民族面對的兩大歷史任務
1、近代社會主要矛盾: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
這兩對主要矛盾及其斗爭貫穿整個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始終,並對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變化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和演變,是上述兩對主要矛盾互相交織和交替作用的結果。近代以來偉大的中國革命,是在這些主要矛盾及其激化的基礎之上發生和發展起來的。
2、兩大歷史任務: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兩大歷史任務的相互關系: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
其區別在於二者的主體、內容是不一樣的。前者要改變民族遭壓迫、人民受剝削的地位和狀況是要從根本上推翻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解決生產關系問題;後者是要改變近代中國經濟、文化和社會落後的地位和狀況是要充分發展近代民族工商業解決生產力問題。
其聯系在於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務才能為第二大任務的完成創造條件。
中國的解決方法:
面對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中國人民的解決方法是要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這三座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大山。
為此,農民階級進行了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地主階級的先進分子進行了洋務運動,而資產階級維新派進行了維新運動,資產階級革命派進行了辛亥革命。
這些斗爭雖然從不同程度上打擊了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但客觀上由於敵人力量的強大,主觀上各革命階級的局限性的影響,這些斗爭最終都走向失敗。
⑨ 如何理解近代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
一、近代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
第一,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
第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
二、近代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的相互關系:
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這兩個歷史任務,是互相區別又互相緊密聯系的.
第一,由於腐朽的社會制度束縛著生產力的發展,阻礙著經濟技術的進步,必須首先改變這種制度,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才能為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創造前提,開辟道路.近代以來的歷史表明,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必須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最終目的和必然要求.
中華民族在近代主要是完成前一任務,在現代主要是完成後一任務.兩大任務是統一的,統一於解放和發展中國的社會生產力.
⑩ 如何理解近代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及其相互關系
近代中國的時代特點以及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決定了近代中國人民始終面臨著兩大歷史任務:一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在兩大歷史任務中,首先必須完成的歷史任務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反對外國列強的侵@略,擺脫封建@專制的統治。這個歷史任務決定了近代中國革命既是反帝的民@族革命,又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要改變民族壓@迫和人民受剝削的狀況,必須首先進行民族和民@主革命,結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解決上層建築和生產關系問題,才能為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創造前提與基礎,為進一步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開辟道路,才能使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成為可能。
歷史表明,近代中國社會的兩大歷史任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系的。前一個任務為後一個任務掃清障礙,創造必要的前提;後一個任務是前一個任務的最終目的與必然要求。中華民族在近代主要是完成前一任務,在現代主要是完成後一任務。兩大任務是統一的,統一於解放和發展中國的社會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