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樣看待日本發動侵華戰爭
看法很多,經濟因素也有,文化因素也有,宗教因素也有,等等。
經濟因素,經常有學者用經濟決定政治來總結歷史事件,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就有學者認為是日本無力擺脫金融危機,採取掠奪他國經濟來獲取收益。後來的法西斯國家就是因為前任政府沒有處理好金融危機帶來的國家經濟問題,才導致法西斯政權和領導人上位發動一系列戰爭,這其中更是幫助了一些國家的財閥大發戰爭財,這些財閥又反過來運用自己的資金和政治影響力幫助法西斯政權進行侵略行為。而這次金融危機就是在美國爆發並波及全世界,但美國再後來因為羅斯福總統的強力政策下才走出金融危機,穩住政府,防止住了美國政治中的法西斯人勢走上政府使美國走向法西斯道路。
文化因素,島國國家先天的危機感,這種危機感使得該國有著極度的擴張性,在這種擴張性的影響下勢必會有侵略他國的心理:憑為什麼其他國家有廣闊的領土,我們為什麼只能在這狹小的島上。歷史上的第一次於中國交戰也是在這種因素下催生的,中國唐代與日本的海戰,白江口之戰。這場戰爭中可以明顯看出日本的侵略性極度明顯,以至於後來的倭寇猖獗,萬曆朝鮮戰爭等,這種侵略性更是增長。
宗教因素,本土神道,教明治初年,興「廢佛毀釋運動」,神道教成為國家的宗教。崇拜神道教成為日本國民的義務,成為統治國民的手段,其中的祭拜場所之一靖國神社更是臭名昭著。宣揚天皇是神,尊崇天皇。甲午戰爭中,天皇在這場侵略戰爭中更是主要發起者,此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天皇等人用宗教蠱惑民眾,讓民眾和軍隊絕對服從,並要求積極響應天皇號召發動戰爭。
日本從古至今發動戰爭無一例外中國都是其主要對手,每次戰爭都反映了日本對中國的侵略險心,侵華戰爭更是如此。侵華戰爭日本對中國的極度殘忍,屠殺,搶劫,姦淫,虐待等等更是令人發指。戰爭本身就不是什麼好事,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更是害人損己的行為。非正義,用心險惡的戰爭開始的那刻就註定以後會失敗!
❷ 如何看待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
正視歷史、面向未來!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是其工業革命的需要,也是因為國內矛盾激化,政府妄圖通過戰爭將國內視線轉向國外,是資本主義擴張和發展的必然。
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為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地域狹小、資源匱乏的日本只能選擇對外擴張。而地域廣大、資源豐富,又與日本為鄰的中國便成了它眼中的「肥肉」。當時的中國比較落後又在內亂,更方便了日本對中國的攻佔。於是,1937年7月7日,蓄謀以久的日本發動了「盧溝橋事變」,開始全面侵華。
❸ 如何評價日本對侵華歷史的態度
日本是個無恥的國家,日本政府修改歷史教科書,美化侵華歷史,說明日本根本沒有尊重歷史,沒有對周邊國家帶來的傷害感到愧疚。
❹ 如何看待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800字
首先,日本作為一個島國,該民族本身就有很強的危機感.寬展疆土的意識,或者至少是獲得本土以外的資源的意識就十分強烈.我們從日本人對待金屬武器,尤其是刀的態度上就可以看書來.
其次,當時的正處於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危機時期.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對於建立在經濟和商業基礎上的資本主義國家來說更加明顯.那麼基於這樣的原因,國內的各種矛盾激化,勢必導致社會動盪,政局動盪.在這樣的形勢下,就有兩條路線擺在政府的面前. 一是在本國內部化解矛盾,羅斯福採取的就是這樣的方法,具體做法不用細說. 二是轉嫁危機,而發動戰爭就是最好的方式. 一方面可以拉動工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穩定這回.另一方面,可以獲得巨額的戰爭賠款來緩解經濟上的危機.德國,日本正是採取的這樣的方式.
當時亞洲國家普遍較弱,這又是發動戰爭的另一個好的機會.另外,由於在一戰中所得到的經驗教訓,發展海外殖民地的觀念可能已經在日本人的頭腦中根深蒂固了.
所以,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日本的動機了.同時對中國和馬來西亞等國的軍事行動又可以對蘇聯的威脅,從而與歐洲戰場進行呼應.
所以,可以得出結論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是歷史的必然.
中國民眾普遍存在的心理是要讓日本將道歉掛在嘴邊上,但日本民眾大多了解那段歷史的人,都不願提起,他們認為很悲慘,不想接以前的傷疤,認為自己同樣是受害者。 就和咱們對元朝時忽必烈遠征歐洲的一些地區。中國當時的疆域成為歷史上最大的時候,你只會覺得元朝好偉大,忽必烈是英雄,元朝當時很發達,你會感覺自己的國家當時是在侵略別的國家么,日本右翼分子竟然說南京大屠殺是最大的謊言,而且即便有的人認同他們祖輩犯的過錯、也沒什麼感覺。只覺得有點抱歉。但他們並不覺得他們的祖輩做了多大的錯事,因為他們認為戰爭總會有人員傷亡、很正常。他們不知道他們的祖輩傷害的都是些手無寸鐵的無辜百姓、不了解歷史真相、即使他們了解,也認為那是歷史趨勢。當然,日本也改變過對華態度。70年代。首先中美建交、日本也知道中國的崛起時必然趨勢。因為中國有第三世界的廣泛支持、所以中日建交,近期的中日關系也逐步改善...
現在日本超過80%的人不服氣,認為如果不是美國插手,中日戰爭,日本肯定打贏。所以他們一直叫囂再打一次,一定要徹底打敗我們。
日本人最常說的就是:「我們日本是條狼,挨了幾十拳頭,死於兩顆子彈。」什麼意思,樓主自己揣摩咯!
即使是年輕一代也同樣不承認那是侵略,因為日本人的文化就是——如果你自己不夠強,就活該被人打。
所以日本人無論男女老少,骨子裡就想再和中國較量一下。
❺ 我們該如何看待日本侵華戰爭
作為一個中國人,日本曾經對亞洲,特別是中國進行毀滅性的侵略這是鐵一般的事實,是不可否認的,各種有力的證據都在當時留了下來,都能從這些證據中了解到當時侵略中國殺害我們中國同胞的日本人多麼的沒有人性,現在日本想和中國搞好關系就必須正視歷史,對我們有真誠的道歉才有下一步的談判!
❻ 怎麼看待20世紀30年代日本侵略中國的必然性可能性
20世紀30年代日本侵略中國,它的必然性有以下幾點。一是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必然需要大量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在當時的情況下,如何獲取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呢?當然是採取侵略擴張的形式。二是日本有過侵略中華的野心和舉動。在歷史上,日本曾經三次通過朝鮮侵略中國。一個是在談高中時代。一個是在明神宗時代。一個是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這種侵略實踐使日本人有侵略中國的慣性思維。三是一二十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使日本的國內矛盾加劇,為了轉移國內矛盾,必然通過發動戰爭的形式使國內的注意力轉移。四是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實現的資本主義轉型,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改革帶有大量的封建殘余,軍國主義就是日本帝國主義的鮮明特徵。而軍國主義的日本具有侵略掠奪他國的特徵特指。
那麼當時日本侵略中國的可能性呢,一個是中國當時國力慘弱。給了日本人以侵略獲勝的希望。二是當時的經濟危機使西方列強無暇東顧。日本人認為可以藉此機會獨佔中國。三是西方列強的綏靖政策和國民政府的軟弱退讓,使日本人的侵略野心加劇。四是二三十年代中國的軍閥混戰局面是日本人看到了侵略的可能性。五是近代日本不斷的侵略擴張,助長了日本軍國主義勢力和侵略野心。
❼ 日本年輕人如何看待侵華歷史 回答令人震驚
日本反思不徹底,年輕人有這樣的反應也不奇怪
如果說世界上哪個國家最讓中國人感到痛恨,那麼就一定是日本了。日本這個民族在歷史上屢次與華夏作對,尤其是在二戰時期日軍入侵中國,對我國造成了造成了難以磨滅的傷痛,有數字統計在二戰時期被日軍害死的中國人大約有3000萬。時至今日距離日本侵華戰爭已經過去了90年,不過如此巨大的傷痛在中國人心中始終難以忘懷,不過這場戰爭在日本人心中又是怎樣的呢?他們會不會心存愧疚呢?一位中國留學生在日本街頭做了一次采訪,最終得到的答案讓人心涼!
不過在采訪中還是有人明白真相的,這名日本男子說「如果站在道德的問題上來說,但是日本人的做法就跟腦殘一樣。希望不會再有這樣的事情出現。」
對於街頭采訪後得到的答案,想必絕大多數中國人是感到吃驚的,一個民族能夠無恥到什麼樣的地步才能無視自己犯下的錯誤,不惜美化自己的歷史,遮蓋歷史醜陋的一面,讓年輕人看不到歷史的真相,放眼全世界也許只有日本才能做出這種事情吧!
法國原諒了德國,那是因為德國人跪下了知錯了。中國人不能原諒日本人,那是因為日本人死不改悔,什麼時候日本人跪下,什麼時候才能原諒。
❽ 如何看待日本侵華不堪回首的歷史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新生的神聖戰爭,沒有不堪回首。
一個民族不能因為自己被欺辱,就躲避和輕視這樣的歷史。這是弱者才會有的心態。一個強者必須直面自己的問題,就像出身一樣,即使是農民也沒有什麼,照樣有當皇帝的。那些看清抗日戰爭的人,又如何回首往事呢。美國曾有白宮被焚之恥,德國亦有分國之辱,就連小日本被美國擊敗,還能附身學習。中國難道就不能直面自己曾經的軟弱。
❾ 你如何看待日本侵華戰爭
在中國戰場上,日本陸軍不過百萬。「1945年,日本『中國派遣軍』105萬人。對付的卻是130萬八路軍和430萬國軍, 平均一個日本兵可以打7個中國軍人。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中國軍隊和日本軍隊戰鬥力的差距呢?是日本軍隊太強,還是中國軍隊太弱。 早在1931年日本挑起九一八以前,日本就一直積極准備擴軍備戰,入侵中國。以朝鮮作為跳板,擴大對華侵略,成為日本軍隊的重要戰略。 日本軍隊的普遍素質比較高,因為武器相對與中國來說遠比中國充裕,日本軍隊久經訓練。在200米的距離上,日本老兵基本是彈無虛發。 相比之下的中國,內戰不斷,國內四分五裂,直到1928年,國民政府才完成形式上的統一,軍隊番號混雜,武器不足,缺乏訓練。在200米的距離上,中國軍人是不敢輕易開槍的,一是打不中,為了節省子彈,二是擔心暴露目標。 表面上看,中國人多兵多。似乎是事實。但是在工業時代,對一個工業弱國來說,人多未必兵多。既是國家窮酸,養不起太多的軍人,也是工業寒酸,無法生產出足夠的武器。 在二戰期間,中國全部家當只生產出了30萬支步槍和少量的迫擊炮。一些零碎的彈葯。相比之下的日本卻生產出了360萬只步槍。和其他許多武器。而相比只下的中國,一年的鋼鐵不足5萬噸,還不夠日本製造一艘大和號(69000噸)用掉的鋼鐵。 在二戰期間,日本軍隊分為四大戰略集團,(關東軍105萬防蘇聯,『中國派遣軍105萬』守備中國『南方軍140萬對付美國』『本土軍』370萬守備本土,也算是防備美國,因為只有沒有有能力登陸日本本土) 這四大戰略集團中。爆發太平洋戰爭之後,精銳全部抽調到了南方軍,用來對付美國。中國戰場的中國』派遣軍『只是二流部隊,而中國東北的『關東軍』更是連武器也不足的三流部隊。真正戰鬥力,30萬『關東軍』只及的上『第一關東軍』10萬人。 日軍在中國的戰術其實也很簡單。 打野戰,進攻階段 日軍步兵因為訓練有素,打中國軍人可以在200米的距離上瞄準中國將士射擊。而相比之下,中國軍人在200米的距離上射擊精度差。缺乏實彈射擊訓練,彈葯不足,武器不好用(槍支少,土槍 破槍居多。好槍少,唯一比日軍好的步槍算是中正式步槍,可惜不能量產) 在200米的距離上,一群射擊精度高,彈葯充足的日軍將士,與一群射擊精度低,彈葯不足的,甚至很多土槍破槍打不到200米距離的中國軍人開火。傷亡慘重的自然是中國軍人。 而且在機槍,這一軍隊強火力殺傷性武器方面。日軍的機槍數量遠多於中國軍隊。 而且日本軍隊有著火炮數量上和炮彈上的優勢,以及飛機,坦克的優勢。 中國軍隊防守一個地區,人少,派少量日本兵精準的槍法就可以幹掉。 人多,派機槍和火炮過來。 相比之下,中國軍隊反沖鋒,挨近日軍打,避開日軍的距離射擊優勢。容易遭受到敵人機槍的掃射。 拿機槍防守,建碉堡吧。日軍有火炮和飛機優勢。 而日本人一旦佔領一塊地方,建起幾個碉堡,拿鐵絲網和機槍配製。中國軍隊因為缺乏坦克,缺乏大炮,依靠再多的人和步槍,也只能增加傷亡,難以把這個碉堡敲掉。 打碉堡最好的武器是坦克和大炮。可惜當時的中國連拖拉機也做不出來。連機槍也生產不出來。少量的迫擊炮和迫擊炮彈。無法讓中國軍隊獲得火力上的優勢。 於是在中國戰場上,尤其是在平原地區,缺乏地形優勢的中國軍隊,被日本軍隊壓著大。人多打不過人少。 而且二戰期間,最大的殺傷不是來自輕武器的殺傷,而是來自重武器的殺傷,以蘇德戰場為例,德軍70%的死傷來自於蘇軍的火炮。還不包括坦克,飛機的傷亡。 而中國軍隊無法生產重武器,唯一能夠生產的恐怕也就是少量的迫擊炮了。但是少量的迫擊炮對於整個戰局起不了什麼明顯作用。 是不是日本軍隊戰鬥力強過歐美軍隊呢?不是,而是日本軍隊遇到了一個連武器和彈葯都不足的對手。所以日本的碉堡群,和日本的步槍隊能夠對中國軍隊起到致命威脅, 一旦日本軍隊的對手變成美國軍隊,蘇聯軍隊,和德國軍隊,在平原地區,日本軍隊可要倒大霉了。 日本人的戰術是一戰時代的戰術。當德國武官去日本考察的時候,很差異日本軍人平常的訓練居然是練習拼刺刀。日本的坦克作戰理論是拿人去掩護坦克。坦克的製造裝甲很薄,日本完全不理解現代化戰爭,不理解空軍立體化作戰,不理解裝甲作戰。 ——海軍拿戰列艦打航母,陸軍拿人掩護坦克,恰恰說明了日軍不會現代化戰爭。 很多國人喜歡說,日軍的士氣旺盛,不怕死。決定戰爭的是人,不是武器。 呵呵,恰恰是一個國家的工業化程度越高,國家的國民素質和軍人素質就越高。比較一下中國,日本,美國的將士的素質。 ———————— 士兵: 中國大約95%的士兵是文盲,只有5%識字,中國截止1936年全國只有廣西一個省實行強制義務教育(一些省份如山西省嘗試過義務教育,但不是強制性的,而且很多省份的基礎教育只針對男性兒童,只有廣西省強制要求8歲以上兒童無論男女都要參加義務教育),並做為鄉村官員的考核指標,全中國只有3%人口接受義務教育,而同期日本卻基本實現99%以人口上小學義務教育 日本98%以上的士兵小學畢業,日本1868年明治維新開始推廣義務教育,20年代日本義務教育普及率就高達95%,到1936年日本鄉村已經完成小學100%義務教育,城市開始普及中學義務教育. 美國士兵基本上80%具有初中文化水平,100%完成小學教育 軍士(軍曹)或班長 中國只有不足10%的軍士接受過小學以上教育或是專門的士兵學校培訓 日本90%以上軍士接受過中學以上教育或專業的士官學校畢業 下級軍官: 中國只有約50%的低級軍官接受過中學以上教育或軍事學校畢業 日本超過50%的軍官具有高等教育或專業的軍事專科學院畢業 美國超過80%的軍官具有高等教育或專業的軍事學院畢業 —— 日軍或許是不怕死,但是他們的不怕死,是武士道精神打的興奮劑,是為天皇效忠的愚昧信仰。 美軍的不怕死,是為國為民為自由。 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除了挖老鼠洞占據地利的便宜外。無一是美軍的對手 美國軍隊和德國軍隊的教官們,教導他們的軍人如何使用現代化新式武器,如何作戰。學習立體化作戰,裝甲作戰。 日軍的將領們,訓練日本軍人如何拼刺刀。如何拿人去掩護脆弱的豆腐坦克。如何拿航母做誘餌,拿戰列艦做主力。 美國軍人有半自動步槍,德國軍人首創突擊步槍,蘇聯軍人批量裝備沖鋒槍。 美國的M26,德國的虎豹,蘇聯的斯大林坦克,都是以擊毀對方坦克,進行裝甲作戰為目的設計生產出來的。相比之下的日軍坦克,拿高射機槍一掃都能打出疙瘩的坦克,連迫擊炮也能炸毀的豆腐。 種種的一切,都表明日軍戰鬥力和歐美軍隊的差距不是一點,兩點,而是一個時代的差距。 日軍的思維停留在了一戰時代,停留在了日俄戰爭期間,日本打敗了俄國的時代。 日軍的戰鬥力本身並不高。不只是武器不性。 就算1萬美軍和1萬日軍在平原上糟遇。給日本同樣的武器,日軍一樣打不過。 日本軍隊在二戰期間,和歐美軍隊差距的,不僅僅只是武器的差距,更是作戰思維和作戰理念的差距。 在歐洲,有一個表現差勁的法國軍隊,假如把法國軍隊和日本陸軍放一起,日本陸軍還打不過法國軍隊。 在二戰,決定一隻軍隊的戰鬥力的。 不只是武器,還有作戰的思維和理念。 日軍不怕死,難道不怕死就能夠提升軍隊戰鬥力嗎?一隻軍隊是為死亡而戰,還是為勝利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