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魏徵說過「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我們如何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呢
魏徵的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有所指,即剛滅亡不久的隋朝。隋煬帝好大喜功,遠征高句麗,奴役百姓,生活侈奢,為到揚州觀花,開運河,長期居外,長安城空虛,民間盜賊四起,各地紛紛起義。終於滅國。
正確歷史觀須從總結中來,行善去惡去私慾尚節儉有德行,則能修身而能助人。若說歷史唯物主義,則以事實為依據分析歷史人物、歷史得失,取得經驗與教訓。民為邦本,民貴君輕,為民著想則得民心則有天下安定,能傳美名於後。
2. 結合自身實際,談談大學生該如何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歷史觀
大學生要牢固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必須正確認識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說理與說事相結合。
教育引導大學生深入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就是要使廣大學生從這些波瀾壯闊的歷史演變和發展進程中,學會用歷史的思維把握歷史規律和歷史趨勢,弄清楚、理解透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
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加強歷史教育不能僅僅局限於用道理說明道理,用理論證明理論,而是要更多地使用豐富生動的歷史事實、歷史事件,以事實佐證,特別是要結合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建立正確的歷史認知與歷史邏輯。
2、守正與明辨相結合。
加強大學生歷史觀教育,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方向就是旗幟,只有方向正確了,才能夠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把握黨的歷史發展主線,分清主流和支流、現象與本質。
從根本上講,大學生歷史觀教育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來觀察和分析問題。
3、入腦與入行相結合。
加強大學生歷史觀教育,其指向就在於幫助他們在靈魂深處樹牢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從內心深處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聽黨話、跟黨走,不斷增強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意義:
為人們提供了正確認識社會現象和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思想路線,它揭示了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這一觀點提供了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論證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發展和滅亡的科學依據,從而糾正了空想社會主義者僅僅從抽象的理性原則出發遣責資本主義制度的缺陷。
它揭示了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糾正了空想社會義者寄希望於統治者發善心,以和平方式實現社會變革藍圖的幻想;它揭示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克服了空想社會主義者把無產階級僅僅看成一個受苦受難的階級。
而把歷史進步和社會更替的希望寄託於少數天才人物的局限,因此,唯物史觀是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的基石。
3. 何為正確的歷史觀如何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所謂經史合參,想要有正確的歷史觀,必須要通中國的聖賢經典,否則拿著現代人思想去理解古人,那是胡說八道
4. 怎樣才能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首先,歷史是有邏輯的,要懂得用正常人的正常思維看待歷史。歷史是人類的歷史,人類是有共性的,也是有個性的,通過對真實歷史事件的剖析和主人公的履歷能夠對於人物特點有個概要的了解,他的性格不是隨意會改變,因此一個方式是以人來認識歷史。
任何國家的歷史書寫的都會虛虛實實的,畢竟政治是重要的。第二,客觀,站在一個局外人的角度。理由很簡單,我們作為一個有文化底蘊的國家(我說的是過去的幾千年),我們有客觀評價的資本,任何錯誤都不會維系幾千年。
5. 如何樹立科學正確的歷史觀
本文認為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歷史觀上要承認和還原客觀,國家觀上承認和服從治理,民族觀上承認和尊重多樣。
6. 如何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提幾點建議
(1)必須運用客觀、公正而合理的基本原則。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時,必須堅持用實踐的標准。實踐是檢驗任何真理的也是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唯一標准。有的歷史人物的活動的主觀動機雖然是好的,但是實踐效果不一定好。有的雖然主觀動機不好,但是客觀效果卻是誰也意想不到的,可能也能促進人類歷史的不斷發展和進步。要確定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必須堅持用生產力的標准。衡量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基本標准,主要是看這一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是否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或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了還是阻礙了生產力發展及人類社會的進步,這就是確定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歷史作用的最基本的標准。促進的就是進步的,反之就是落後的,甚至是反動的。
為此,我們在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時,應當先將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置於特定的歷史環境中進行評價,都要把其放在一定的歷史范圍內(或特定的歷史階段)進行考察和評價。首先要確定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所生活的時代背景。如果脫離了時代,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評價任何一個 歷史人物時,都應當尋找該歷史人物個人活動與當時社會歷史條件之間的內在聯系。
(2)必須運用全面的原則。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時,應把所有人物的所有活動或歷史事件集中起來,進行全面的綜合分析和評價。絕對不能只根據某一人物的某一件事,進行片面的或局部的分析和斷定。
(3)必須運用「史論結合」的原則。「史論結合法」是我們評價歷史問題最常用的也是最基本的一種評價方法。評價時應當有史又有論,而且史實要典型,要有較強的說服力;結論要客觀、公正、合理、准確而精練。
7. 大學生應樹立怎樣的歷史觀 英雄觀
一、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做法:
1、歷史觀,又稱「社會歷史觀」。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樹立清晰正確的歷史觀,即要求我們不因亂花迷眼而不辨妍媸,不因支流眾多而不識主流。
2、要大家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要高度警惕,以史為鏡,堅定不移維護國家的獨立、自主,保衛祖國領土完整,維護世界和平。一要始終堅持民族自信,弘揚正能量。樹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二要始終堅定信念跟中國共產黨走。三要始終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振興中華,開拓未來。
3、要不斷弘揚、傳承和踐行抗戰精神。要珍惜當下、不斷進取。要丟掉幻想、時刻警醒,正視危機、勇敢擔起實現中國夢的重任。要警惕和反對包括歪曲中國抗戰史在內的歷史虛無主義,只有尊重和銘記歷史,才能放眼未來。
4、銘記歷史,不僅僅是為了記住每一個時間,記住每一個人物的名字,而是更應該從歷史的記憶中,從英雄的故事裡,感受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魂魄和力量,認識和把握中國社會的發展規律,激勵人民繼續前進的信心和勇氣。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准確書寫歷史、正確認識歷史,才能辨是非、知興替,以史為鏡、鑒往昭來。
5、進一步樹立清晰正確的歷史觀,進而一代代延續下去。樹立清晰正確的歷史觀,或許說得有些高大上,但至少我們可以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愛自己的國家,可以不做造謠傳謠的「鍵盤俠」,可以在工作中堅守崗位、盡職盡責,可以在生活中對他人誠信友愛,傳遞「正能量」。
一、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英雄觀做法:
1、加強網路信息監管力度。
政府監督部門應當加強對網路言論的管理力度,通過相關的法律手段,對發布不實的信息、謠言的網站以及個人等進行嚴肅的處理,從根本上杜絕不良信息的出現。同時,政府部門要加強對英雄主義精神的宣傳力度,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網路編輯人員應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歷史觀,不應該為了自身利益,散布不符歷史事實和英雄事跡的報道。
2、不斷提升自身的英雄信念
網路監管人員也需不斷提升自身的英雄信念,為創造良好的網路環境提供保障。任何網站和個人都不能扭曲歷史事實和英雄事跡進行網路傳播,如若發現,政府有關部門應當進行嚴肅處理。因此,為大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網路環境,需要高校領導對網路進行監督和維護。
3、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校園文化對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所以高校領導需要加強對學校精神文明的建設,這樣不僅能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還能提高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網路信息化時代,大學生在網路平台上有很強的主觀意識,所以,高校教育者要引導大學生規范使用網路平台,對一些網路虛假信息進行識別,從而提升自身的識別能力。
4、採用先進技術傳播正能量。
大眾媒體應當關注更多的網路熱點事件,並且承擔各種輿論引導的責任。不管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應該在網路熱點事件傳播中擔負起輿論引導的責任,進行正面引導與宣傳,傳播正能量。針對抹黑英雄惡搞歷史事件,相關媒體應該在後續報道中對英雄事跡進行澄清,向廣大人民群眾傳播英雄精神永垂不朽且神聖不可侵犯的正能量,提高人民對英雄的認同感。
拓展資料:
歷史觀主要是研究"社會"和"人"這個兩個核心的要素。地理環境,人口以及生產方式構成社會運動的基礎物質要素,這些要素的有機統一就構成人類社會構成的基本生活條件。
社會與自然的可持續性、協調發展,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第一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條件;第二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努力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社會發展是一個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過程,社會發展必須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的統一,將發展科技與生產力與生態環境有機的統一起來,將人類社會的內在尺度和生態環境的外在尺度有機結合起來。
生產實踐和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人類社會的發展的本質就是實踐。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結構包括經濟結構,政治結構,觀念結構。 經濟結構是最基礎的結構,決定政治結構和觀念結構,指與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
8. 魏徵說過「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我們如何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呢
歷史觀又稱“社會歷史觀”。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
我個人認為正確的歷史觀首先應該是建立在將歷史讀熟的前提下,只有將歷史讀熟了,明白了到底是什麼意思,怎麼回事了,才有可能有新的領悟,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很顯然這些人的做法就是過激的,過分的,由於他們對歷史的認知不夠全面,導致被慈禧稱贊是“再造玄黃”之人的李鴻章連死後都不得安寧,這些斷章取義歪曲歷史的人的歷史觀肯定是錯誤的,甚至是病態的。
這就是我所認為的歷史觀,首先必須要熟讀的歷史,正確的了解歷史的真相,然後你的觀點可以是片面,言辭也可以是犀利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言論自由,但是不能是危害社會的,對他人造成困擾的……
9. 我們應該樹立怎樣的歷史觀
人們總說歷史觀是一個民族、一個時代、一個國家價值觀念的集中體現。曾經也看到過關於歷史觀的分類,什麼揮格史觀、階級史觀、民族史觀。這些都是從整體宏大角度闡述的史觀,然而整體是由個體組成,個體的史觀是組成民資史觀的微觀體現。我所想說的歷史觀不是這樣一個宏大的概念。因為對於普羅大眾來說這似乎沒有意義。我想說的是個人史觀,也就是個人對於歷史的思考、評判和知識體系的建立。
所以,你會發現任何評價,都脫離不了前因後果和社會環境。通過這些我也認識到,對於任何事件的評價都只是一個結果,對於我們個人而言不能失去自己的思考,失去思考我們就只是別人觀點的復讀機,這個社會有太多的復讀機。
那麼,對於一個事件和觀點如何去進行自己的思考呢,前面已經說了任何人得出的觀點和評價都有前因後果和社會大背景。因此,思考一個事件和觀點,不能僅看一個結果就全盤接受,要思考這個事件或觀點的前提、原因、產生的後續、結果以及適用范圍。仍以王安石為例,南宋的評價是在北宋王安石變法後不久即滅亡的前提下,原因是統治者為了穩固統治,以一種保守主義治世的需要,梁啟超的評價則是以當時的社會思潮為背景的。
這種思考方式不僅適用於對歷史的認知和評價,也適用於任何一個觀點的結論。從人的基因傳承來說,人的時間是有限的,因此對於簡單的碎片化信息更容易接受,只要這種觀點信息跟自己的經驗不相沖突,因此對於自己的知識盲區,人們很容易被自己第一次接觸的觀點同化。
以上關於歷史觀的表達,是我准備寫這一系列文章的前提,我想將自己關於不同社會形態下的政治經濟和人文生活的認知記錄下來。說一說對原始族群、「邦聯制」奴隸國家、「聯邦制」封建國家到「郡縣制」中央集權國家的認知和相關知識整合。也給大家提供一個關於歷史的思考方向和資料。
10. 如何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
您好,中國是中華各民族共同締造的,各民族共同開拓了祖國遼闊的疆域,發展了祖國的經濟,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的觀念,同時也要正確看待歷史上民族間的矛盾和戰爭,正確評價民族歷史英雄人物,樹立中華各民族都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貢獻的觀念,只有這樣,才能在各民族中形成中華民族歷史觀,中華各民族才能團結一致,共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這個「中華民族先鋒隊」的領導下,不斷把我們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希望幫到您,滿意請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