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看待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

如何看待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

發布時間:2022-04-15 20:20:23

❶ 怎樣認識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

認識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
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研究始終遵循著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既把社會發展看作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又把社會發展看作是一個有機發展過程。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動作為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必經的歷史階段,並擔負著發展社會生產力的一定歷史使命,因此它必然具有歷史合理性和歷史過渡性這兩重性質。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作為一個經常處於變化中的社會機體,是一種處於不斷變革中的社會生產方式,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與之相適應得社會生產關系的經常變革是這種生產方式區別於以往的生產方式的突出特徵。
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任何經濟制度在它出現後的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都具有歷史進步意義,奴隸制、農奴制是這樣,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也同樣如此。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本主義制度既具有以往奴隸制、封建制所不具有的歷史進步性,又具有自身的歷史局限性。因此,對資本主義歷史地位的考察,應從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性和局限性兩方面著手。
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性主要體現在:
1、資本主義促進了生產力發展。資本主義和以往社會制度相比較,它的生產方式更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主要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為社會化大生產迅速發展提供了制度基礎,資本追逐剩餘價值的本性為生產的無限擴大提供了強大動因,資本主義為市場經濟充分發展拓寬了廣闊空間。
2、資本主義推動了社會關系的進步。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行過三次重大調整。一是由單個資本到股份資本的發展。二是由股份資本到一般壟斷資本的過渡。三是由私人壟斷資本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推動了資本的社會化,帶動了整個社會關系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生產社會化的要求,從而也推動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但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幾次大調整,都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前提下進行的,並沒改變資本主義私有制和資本對僱傭勞動的剝削,也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總之,資本主義與以往社會制度相比,它有利於生產力發展,有利於社會關系的發展,有利於社會主義各種要素的創造。這也是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性的集中體現,也是資本主義必然走向自己的反面,並必然被社會主義所取代的內在根據。
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特點,不只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包含著絕對發展生產力的趨勢,它同時又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包含著一系列無法解決的內在矛盾。正是這些矛盾形成了對資本主義發展的限制,表現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局限性。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生產力和資本主義佔有形式之間是一對基本矛盾。這一矛盾是對抗性的,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無法徹底解決的。其他矛盾都是這一基本矛盾的具體表現形式,如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的矛盾,個別企業內部生產的有組織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產生的各種矛盾,十分明顯地表現出這種生產方式的歷史局限性和歷史暫時性。隨著這些矛盾的發展它必然要被一種新的更高級的生產方式所取代。

❷ 20.如何看待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

資本主義社會,其產生、發展以及最終為另一種更高級社會經濟制度所代替,都是由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決定的,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x0d與封建社會相比,資本主義顯示了\x0d巨大的歷史進步性:⑴資本主義將科學技術轉變為強大的生產力.⑵資本追求剩餘價值的內在動力和競爭的外在壓力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⑶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作為上層建築在戰勝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小生產的生產方式,保護、促進和完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從而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促進了社會進步.

❸ 如何評價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

馬克思曾經提到「兩個必然」——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實現。
這兩個必然其實是馬克思恩格斯運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揭示出的世界歷史發展的大趨勢。150多年前,他們曾宣告資本主義喪鍾就要敲響。然而150多年後的今天,當我們面對資本主義不僅沒有在世界上消失,而且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還有新的更大的發展的時候,不能只是教條一般地對馬克思主義下個別結論, 而是要以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為指導,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這樣的話,我們就不難發現,資本主義所發生的新變化,實際是資本主義在其自身矛盾的推動下,不斷進行著的自行揚棄,是一個自我否定的過程。
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資本主義早期的股份公司直接取得了社會資本的形式,已經不再是私人生產,是對作為私人財產的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范圍內的揚棄。 這種自行揚棄是資本主義適應生產社會化的要求而朝著資本社會化方向進行的改革。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也已指出:「資產階級除非對生產工具,從而對生產關系,從而對全部社會關系不斷地進行革命,否則就不能生存下去。」
這就告訴我們,資本主義的自行揚棄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是以「鐵的必然性」發揮著作用的客觀規律所使然,顯示了歷史發展的趨勢。正如馬克思所說的:「我把生產的歷史趨勢歸結成這樣:它„本身內於自然變化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它本身已經創造出了一種新的經濟制度的因素。」

❹ 簡述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

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
(1)資本主義在歷史上首起過巨大的革命作用
資本主義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是社會發展中的一次大飛躍。它全面破壞了封建主義的社會關系和意識形態,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引起了——系列革命性的變革。主要表現在: 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使生產力沖破封建主義生產關系的桎梏,社會財富的急劇增長猶如沖破閘門的洪水奔騰出來。「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總和還要多,還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採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等,這—切都是過去時代無法比擬的。
資本主義不僅消滅了封建割據狀態,建立廠統一的國家,而且消滅了古老的民族工業,許多國家實現了工業化和生產的商品化、社會化,開拓了世界市場。資本主義把世界變成丁一個開放的世界,使—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使各國經濟形成了相互依賴,滲透和競爭的新格局。
物質生產如此,精神生產電如此。資本主義制度使科學、教育、文化的發展呈現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在思想領域中,資產階級的思想家從資產階級的「人性」論出發,高舉理性原則的旗幟,對封建專制制度和維護它的宗教神學進行了無情地批判。他們以「自由、平等、博愛」以及「天賦人權」為"號,沖破了中世紀以來封建專制的精神枷鎖,從而給人類帶來了—次精神大解放。
資本主義所以能在歷史上起革命作用,根本原因是順應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打破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腐朽的封建所有制生產關系,建立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廣闊道路。
(2)資本主義的每一個進步都包含著自己的反面。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建立,適應於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但是它是以一種私有制代替了另—種私有制,以—種剝削制度代替另—種剝削制度。資本主義私有制和建立在它基礎上的僱傭勞動制度,是產生自己一切反面的根源。
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解放了生產力,促進廠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但是生產力的進步是伴隨著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和壓迫的加深,它成為資產階級剝削工人、自己致富的手段和物質力量。資本主義生產力的進步與資本主義保守的私有制度的對立,資本主義的發展與隨它發展起來的工人階級的對立是顯而易見的。這種對立就包含著對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否定因素。雖然資產階級巴在不斷調整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但這種調整歸根到底是為了保持自己存在的基礎不變,這個基礎就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的僱傭勞動制度。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發展著的生產力之間,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制度本身是無法克服的。
資本主義提供了造福人類、解放人類的物質條件,但卻利用這種物質條件破壞了人類的進一步解放,把人類又推向災難的深淵。
資本主義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同時又帶來了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和破壞。
資本主義國家的科學,文化、教育有了巨大的發展,但同時又使社會風氣腐敗,精神道德頹廢,社會治安惡化,這形成了顯明的對照。

❺ 如何看待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與發展趨勢

由於資本主義制度存在著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必然導致資本主義制度向更高社會形態的轉化,因此,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就成為歷史的必然。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是人類歷史上最宏偉、景深刻的社會變革,揭示這場社會變革的必然性,研究這場社會變革的規律、特點及曲折性,是時代賦予馬克思主義的崇高使命。

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1、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長河中,資本主義曾有過它璀璨的年華。但它的每一個進步卻包含著自己的反面,最終不能逃脫被更高的社會形態取代的歷史命運。
(1)資本主義在歷史上首起過巨大的革命作用資本主義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是社會發展中的一次大飛躍。它全面破壞了封建主義的社會關系和意識形態,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引起了——系列革命性的變革。主要表現在: 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使生產力沖破封建主義生產關系的桎梏,社會財富的急劇增長猶如沖破閘門的洪水奔騰出來。「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總和還要多,還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採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等,這—切都是過去時代無法比擬的。資本主義不僅消滅了封建割據狀態,建立廠統一的國家,而且消滅了古老的民族工業,許多國家實現了工業化和生產的商品化、社會化,開拓了世界市場。資本主義把世界變成丁一個開放的世界,使—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使各國經濟形成了相互依賴,滲透和競爭的新格局。物質生產如此,精神生產電如此。資本主義制度使科學、教育、文化的發展呈現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在思想領域中,資產階級的思想家從資產階級的「人性」論出發,高舉理性原則的旗幟,對封建專制制度和維護它的宗教神學進行了無情地批判。他們以「自由、平等、博愛」以及「天賦人權」為"號,沖破了中世紀以來封建專制的精神枷鎖,從而給人類帶來了—次精神大解放。資本主義所以能在歷史上起革命作用,根本原因是順應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打破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腐朽的封建所有制生產關系,建立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廣闊道路。
(2)資本主義的每一個進步都包含著自己的反面。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建立,適應於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但是它是以一種私有制代替了另—種私有制,以—種剝削制度代替另—種剝削制度。資本主義私有制和建立在它基礎上的僱傭勞動制度,是產生自己一切反面的根源。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解放了生產力,促進廠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但是生產力的進步是伴隨著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和壓迫的加深,它成為資產階級剝削工人、自己致富的手段和物質力量。資本主義生產力的進步與資本主義保守的私有制度的對立,資本主義的發展與隨它發展起來的工人階級的對立是顯而易見的。這種對立就包含著對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否定因素。雖然資產階級巴在不斷調整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但這種調整歸根到底是為了保持自己存在的基礎不變,這個基礎就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的僱傭勞動制度。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發展著的生產力之間,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制度本身是無法克服的。資本主義提供了造福人類、解放人類的物質條件,但卻利用這種物質條件破壞了人類的進一步解放,把人類又推向災難的深淵。資本主義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同時又帶來了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和破壞。資本主義國家的科學,文化、教育有了巨大的發展,但同時又使社會風氣腐敗,精神道德頹廢,社會治安惡化,這形成了顯明的對照。總之,資本主義在繁榮進步的之後,包含著日益加深的社會資本主義向更高社會形態轉化的必然性。

2、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代替的歷史必然性
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所寫的《共產黨宣言》中,就明確提出了一個重要論斷;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他們所揭示的這一真理,主要破壞不是出於對資本主義的痛恨和對社會主義的嚮往,而是基於對資本主義經濟運動的科學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特徵是生產的社會化。社會化生產既然已經不具有個體的私人生產的性質,因而也就否定了私人佔有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的基礎,生產的社會化要求改變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這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規律決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❻ 如何認識資本主義在當今社會的新變化以及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

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
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長河中,資本主義曾有過它璀璨的年華。但它的每一個進步卻包含著自己的反面,最終不能逃脫被更高的社會形態取代的歷史命運。
(1)資本主義在歷史上首起過巨大的革命作用
資本主義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是社會發展中的一次大飛躍。它全面破壞了封建主義的社會關系和意識形態,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引起了——系列革命性的變革。主要表現在: 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使生產力沖破封建主義生產關系的桎梏,社會財富的急劇增長猶如沖破閘門的洪水奔騰出來。「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總和還要多,還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採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等,這—切都是過去時代無法比擬的。
資本主義不僅消滅了封建割據狀態,建立廠統一的國家,而且消滅了古老的民族工業,許多國家實現了工業化和生產的商品化、社會化,開拓了世界市場。資本主義把世界變成丁一個開放的世界,使—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使各國經濟形成了相互依賴,滲透和競爭的新格局。
物質生產如此,精神生產電如此。資本主義制度使科學、教育、文化的發展呈現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在思想領域中,資產階級的思想家從資產階級的「人性」論出發,高舉理性原則的旗幟,對封建專制制度和維護它的宗教神學進行了無情地批判。他們以「自由、平等、博愛」以及「天賦人權」為"號,沖破了中世紀以來封建專制的精神枷鎖,從而給人類帶來了—次精神大解放。
資本主義所以能在歷史上起革命作用,根本原因是順應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打破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腐朽的封建所有制生產關系,建立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廣闊道路。
(2)資本主義的每一個進步都包含著自己的反面。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建立,適應於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但是它是以一種私有制代替了另—種私有制,以—種剝削制度代替另—種剝削制度。資本主義私有制和建立在它基礎上的僱傭勞動制度,是產生自己一切反面的根源。
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解放了生產力,促進廠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但是生產力的進步是伴隨著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和壓迫的加深,它成為資產階級剝削工人、自己致富的手段和物質力量。資本主義生產力的進步與資本主義保守的私有制度的對立,資本主義的發展與隨它發展起來的工人階級的對立是顯而易見的。這種對立就包含著對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否定因素。雖然資產階級巴在不斷調整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但這種調整歸根到底是為了保持自己存在的基礎不變,這個基礎就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的僱傭勞動制度。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發展著的生產力之間,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制度本身是無法克服的。
資本主義提供了造福人類、解放人類的物質條件,但卻利用這種物質條件破壞了人類的進一步解放,把人類又推向災難的深淵。
資本主義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同時又帶來了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和破壞。
資本主義國家的科學,文化、教育有了巨大的發展,但同時又使社會風氣腐敗,精神道德頹廢,社會治安惡化,這形成了顯明的對照。
總之,資本主義在繁榮進步的之後,包含著日益加深的社會資本主義向更高社會形態轉化的必然性。

新變化:(一)生產力方面的變化
所有論者都認為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生產力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對這種發展進行了概括。
衛興華、陸象淦等認為,在經濟發展層面上,當代資本主義特別是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力加速發展,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社會財富也迅猛增長,經濟保持了較長時期的相對穩定發展。在產業結構層面上,出現了轉向信息化、服務化和高科技化的趨勢。第三產業迅速崛起,第一、第二產業的比重則大幅度下降。龐仁芝、周敏凱、陳國新等從生產力要素的新變化論述了生產力的變化。勞動者:勞動力結構變化很大,腦力勞動者比例攀升,素質顯著提高;勞動工具:發生革命性變革,由傳統的「三機系統」(動力機、工作機、傳動機)發展為「四機系統」(增加了電腦控制機);勞動對象:人工合成材料的問世,新資源的開發利用,尤其是信息資源這一非物質資源的廣泛應用,從根本上改變了勞動對象的物質范圍。此外,作為生產力重要組成部分的生產管理,由於電子計算機、信息技術、控制論、系統工程等的運用,而獲得了新的手段和工具。
(二)生產關系方面的變化
毅飛從三個方面論述了當代資本主義在生產關系方面的一系列調整:在所有制關繫上,出現了所謂資本社會化的趨勢,建立和發展一定比重的國有經濟,企業股權分散化。在勞資關繫上,採取包括允許部分工人參加企業管理等多種形式,改善勞資關系,緩和階級矛盾。在分配關繫上,許多發達國家對收入分配政策進行了某些調整,實行社會福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求是》課題組則從四個方面闡述了當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變化:政府對微觀經濟和宏觀經濟進行干預;推行雇員持股計劃;實行福利政策;用稅收調節收入再分配。龐仁芝認為,生產關系的變化,首先表現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國家與私人壟斷資本相結合;發展資本主義國有企業;國家干預、管理和調節經濟生活各個方面。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當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表現出很多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特徵。衛興華、陸象淦認為,在資本的國際化層面上,拓展了國際貿易空間,生產經營和資本流動國際化。常欣欣認為,由於經濟全球化的全面展開,資本的增殖與周轉在全球范圍進行,形成了資本的國際循環,使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最終形成。
(三)上層建築方面的變化
許志功、姜魯鳴、龐仁芝等認為,上層建築方面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實現了政治制度與法制的有效結合;國家管理經濟和社會的職能增強;資產階級的民主形式進一步擴大,公民權利的內涵與外延又有新的拓展;意識形態中左翼與右翼的分歧逐漸減弱,多元化的價值取向更加鮮明。這表明資本主義發展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已經建立起比較成熟的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常欣欣認為,資本主義政治統治形式還有兩點變化:對國家權力機構的監督和制約的內外因素大大加強;國家權力的重心由議會向政府轉移。
(四)階級結構和階級關系的變化
1、當代資產階級的變化。張仲秋、李會欣認為,當代資產階級一是內部結構的變化,在家族資本家繼續存在的情況下,經理資本家人數增加、作用上升;二是家族資本家對企業控制方式的變化,逐漸由直接控制過渡到間接控制。羅文東還認為,跨國資本家階級開始形成。
2、當代無產階級的變化。張仲秋認為,變化主要表現在:工人絕對數量增加迅速,素質提高;第三產業工人已佔主體地位;白領工人超過藍領工人。龐仁芝認為,工人階級構成日趨復雜化、多層次化;工資收入增加,生活明顯改善;勞動時間縮短;不少人成為股票的擁有者;勞動者通過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服務等途徑獲得幫助。
3、中間階級。林德山指出,不擁有或較少擁有生產資料的所有權,但卻擁有對工人勞動的支配權和對生產資料的日常控制權的人,即中間階級,他們在收入水平、消費模式、社會態度和意識形態方面,都不同於工人階級。羅文東認為,中間階級出現新的分化,分為「中間偏下」和「中間偏上」兩部分人,中間階級的人數大幅度減少。
4、階級關系的變化。張仲秋認為,因為階層的、階級的、利益集團的、民族的和種族的、激進的和保守的等各種社會矛盾的糾纏,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為各種社會利益矛盾沖突所淡化。陸象淦認為,西方發達國家推行改良主義措施,實施有利於限制貧富差距擴大的稅收政策和社會再分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衛興華認為,資本主義國家工人階級的社會政治地位有了提高。
三、如何看待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在其發展過程中進行的自我調節、改善和改良,雖然極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但並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社會的性質。在這方面觀點沒有大的分歧,但是論述側重點有所不同。
(一)要掌握科學的方法論
張峰認為,只有把當代資本主義的這些新變化看作是合規律性的現象,而不是看作偶然的現象,才是符合唯物辯證法的科學態度。常欣欣、姜魯鳴認為,要辯證地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既要看到它發生深刻變化的一面,又要看到它沒有變化的一面:資本主義私有制,工人階級的僱傭地位,資本與勞動的對立,資本主義固有的基本矛盾及其派生出來的三種矛盾,經濟危機及其引發的各種社會矛盾等等。資本主義進行自我調整的最後限度,就是不能改變資本主義的根本制度。肖楓提出,要全面認識資本主義,還必須研究整個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發達資本主義只是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當中的一部分,世界上還有一類資本主義,這就是發展中國家的資本主義。
(二)關於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原因
研究者由於分析的視角和側重點不同,強調的方面不同,大致上可分為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現代科技革命推動論。陶承德、陳國新、曹文振是這種觀點的代表。他們認為,現代資本主義的種種變化歸根結底是由於當代新科技革命引起的生產力飛躍所致。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現代資本主義去調整生產關系和社會矛盾。全球壟斷資本主義是二戰後新科技革命使生產力高度發達、高度社會化和資本高度國際化的必然產物。第二種觀點可以概括為國家干預和自我調節論。徐崇溫認為,二戰後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發生的眾多變化中,國家對於經濟生活的干預和調節在相當程度上推動並決定著其他變化的性質。肖楓認為,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原因,首先是加強「國家干預」,對資本主義延緩衰老起了關鍵性作用。其次,通過「體制改革」緩解了「制度危機」;通過反對壟斷,鼓勵和保護自由競爭,使科技和社會生產力仍能獲得較快發展。衛興華認為,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與以往資本主義經濟自發發展不同,資產階級及其政府不斷自覺地進行自我調節和調整。《求是》課題組也認為,自我調節是資本主義世界出現新變化的內在動因。第三種觀點可以概括為資本主義發展潛力論。一些研究者強調,當代資本主義並未像列寧在《帝國主義論》中所估計的已經「垂死」,自身仍然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性和發展潛能。奚廣慶、鍾沛璋持此觀點,他們認為,當代資本主義盡管矛盾重重,改革和高新技術發展使其仍有很強的生命力和發展潛力。
(三)特別關注的問題
1、要正確看待資本主義所有制的變化。
《求是》課題組認為,西方發達國家發展國有經濟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不得不進行的一種調整。這樣的國有經濟,不過是由個別資本家佔有變成一群資本家佔有而已。它不僅沒有改變私有制,反而鞏固了私有制。股權分散化、社會化沒有使資本主義變成「人民資本主義」,不過是大亨寡頭們搜羅勞動者消費資金的一種巧妙形式,其用場在於支配和控制更多的資本,以降低自有資本的投資風險,加重對勞動者的剝削。路宏、王儉等也認為,股權社會化不過是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制的一種新模式。
2、福利制度、參與企業管理等是否改變工人受剝削地位。
肖一然認為,福利制度並沒有根本改變工人階級的地位,它在本質上是為穩定資本主義制度服務的,其基本功能不過是防止社會低收入者因社會分配不公而產生對資產階級長遠利益的破壞。王儉認為,社會福利支出不過是工人階級勞動力總價值一部分的轉化形式。至於戰後西方國家吸收部分工人參與企業管理,肖一然認為,原因有兩個:一是出於改善勞資關系、緩和階級矛盾的政策需要;二是新科技革命對企業文化影響的結果。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對抗的經濟根源,並沒有因為部分工人參與企業管理而得以消除。
3、關於資本主義內部的社會主義因素問題。
列寧指出:「辯證發展過程在資本主義范圍內確實就包含著新社會的因素」按照列寧的思想,資本主義發展的過程,也就是社會主義因素增長的過程。劉吉認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顯現了社會主義因素:在生產力方面。發達資本主義社會中高度發達的社會化大生產,不能不創造出與之相適應的先進的經營形式和組織形式,越來越多地顯現出通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大趨勢。在所有制方面。目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國有經濟最低佔7%。股份制出現股權高度分散、沒有任何個人或家族或企業集團控股的、股東全球化的公眾公司。這可能正是當年馬克思設想的「社會所有制」。其他機構基金、社會中介組織、合作社等許多所有制,都包含了大量社會主義因素。在分配方面。勞動者的工資不再是由資本家單方決定,必須遵守國家規定的最低工資制,必須與工會組織談判決定,這是對資本家所有者的控制權的一種剝奪。勞動者在失業、醫療、養老等眾多方面的社會福利和保障制度,顯然是資本主義本質無法容納的內容。累進的所得稅和遺產稅,是向共產主義的一種逼近。
高放也認為,當代資本主義可以說比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更進一步,社會主義因素已經在資本主義社會內部逐漸積累。各國共產黨人利用合法斗爭籌辦的工農商貿企業和文教單位自然具有某種社會主義性質。工人自己集資、自己管理的合作企業或職工持股公司,農民自己組織的各類生產、供銷、信貸合作社,城鄉居民的消費合作社,在許多資本主義國家數量越來越多,自發形成了某些集體經濟。資本主義國家政府加強對國民經濟的宏觀計劃調控,還採取各種社會福利措施,這些因素的逐步增長並非資產階級本性的改變,但是卻向社會主義前進了。
對於這些社會主義因素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生長,鍾沛璋認為,這是不以資產階級意志為轉移的,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世界工人階級和進步力量對資本主義不斷批判和斗爭的結果。龐仁芝認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深化,導致當代資本主義中的社會主義因素增多。資本主義的調整改革的確有意無意地吸收了一些社會主義的因素,主觀上是為了挽救資本主義的滅亡,但在客觀上造成了社會主義因素的存在。

(這是在其他網頁給你找來滴,呵呵。貌似書上也有一些)

❼ 如何辯證分析資本主義的歷史貢獻與歷史宿命

一、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
1、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是-種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以資本家佔有工人剩餘勞動為本
質的剝削制度。與奴隸制和封建制相比,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有著不同的性質:
第一,它生產的產品是商品,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切經濟規律得以展開和發生作用的
基礎,對剩餘勞動的佔有採取了等價交換的形式
第二,資本主義生產以僱傭勞動為基礎,勞動力轉化為商品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前提
條件,剩餘價值的生產是它的直接目的和決定動機
2、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作用
第一,資本主義首先造成了商品關系的普遍化。這種普遍的商品關系打破了自然經濟和
封建等級制度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的嚴重束縛,促進了協作、分工、生產的集中以及勞動和自
然科學的結合,推動了生產資料和勞動過程的社會化,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
性的了
第二,對剩餘價值的無止境貪欲和殘酷競爭的壓迫,使資本主義社會具有了前所未有的
創新的動力,推動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和整個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資產階級在它不到100
年的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所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大,還要多
第三,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者擺脫了類似奴隸制和封建制下的那種對統治階級的人身
依附,實現了法律上的平等和自由。法律上的平等和人身自由的獲得,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
性和創造性,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運用,提高了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推動了生產力的
不斷發展,導致了剩餘勞動時間的增多。這樣,資本在追求剩餘價值同時,為人的全面自由
發展和階級對立的消除,從而為消滅自身存在的基礎,創造了物質前提

❽ 如何看待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

轉載:

長期以來,我們對資本主義的評價存在著片面性,即容易走向兩個極端:要麼簡單否定要麼是全盤肯定,前者聲音仍在但已經漸弱,後者聲音漸強,大有獨占話語權之勢。上述的過猶不及產生的方法論根源在於沒有真正把握和運用好科學的分析方法,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分析法和辯證分析法。
評判一個社會制度優劣的根本標準是看它作為當時的存在與前一個社會制度相比,是否更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宣言》:「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它創造這一神奇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1、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性
一是價值規律的外在壓力和剩餘價值規律的內在動力加速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價值規律是商品生產的基本規律,它要求按照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這就是說,如果哪一個生產者的個別勞動時間低於社會必要時間,他就能獲得更多的贏利。如何降低個別勞動時間呢?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提高技術水平。這就是說,價值規律迫使資本家改進生產技術。所謂願意的跟著走,不願意的牽著走。
資本家是人格化的資本,資本又是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這就意味著,追求剩餘價值是資本家的根本使命。如何追求更多的剩餘價值呢?資本家在早期主要是通過延長勞動時間的方法,可是,這種方法一方面受生理條件的限制,資本家再狠毒,工人的一天勞動時間也不能超過25小時,另一方面,隨著工人階級的覺醒,不斷地開展縮減工作日的斗爭----馬上就要到來的「五一」國際勞動節就是當年工人階級斗爭偉大成果的紀念,於是想方設法提高技術從而降低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的必要勞動時間,進而增加剩餘勞動時間便成為資本家明智的和普遍的選擇。由此不難看出,生產技術的社會進步絕不是資本家想服務社會和報恩人民的心底善良所致,而是追求剩餘價值的間接結果。
二是機器大工業代替手工業和農業,提高了勞動效率;同時也克服了季節等自然條件的限制,使生產的發展具有不間斷的持續性。在封建時代,主打行業是農業,它決定性地受制於季節等自然條件的限制,上蒼的賜予是極其有限的,因此,人們普遍奉行的人生信條是:知足者常樂。用一句俗語表達就是:人生三件寶:丑妻、薄田、破棉襖(連漂亮的媳婦也不敢要,害怕惹是非,跟著他人開遛掉)。而資本主義的大機器生產就完全不同了,既可克服季節的制約,持續性地生產,而且效率大大地提高。正如馬克思所形象表述的:「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二者在市場上較量的結果顯而易見。
三是資本主義上層建築具有封建主義意識形態更大的優越性。歐洲中世紀的政治哲學是禁慾主義的宗教哲學,它是仇視人的哲學,人為地製造了人的靈魂與肉體的兩極對立,人的每一個慾望的滿足就是把人的靈魂釘在十字架上的一枚釘子。薄加丘的名言「我不想變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恆中,……屬於凡人的那種光榮對我就夠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代表了那個時代反抗宗教禁慾道德的吶喊,這一吶喊也預兆著一個人道文明和空前繁榮的新時代的到來。揭示了宗教價值觀違背自然和人性,《十日談》更是對僧侶虛偽的揭露:誰能做修道院院長----當然是私生子最多的女人。由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所決定的資本主義政治文化的進步性主要表現在:資產階級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勇敢地扛起了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的大旗,肯定了人身自由,否定了人身依附關系;肯定了人的平等,否定了等級、特權;肯定了博愛、人道,否定了鄙視人的神道主義和非人道主義。概言之,它第一次在政治上肯定了人的尊嚴、和對幸福追求的合法性,一下子把人的內在積極性調動了起來,使人的每一個慾望的細胞都暴發出了雙倍的能量。
另外,資本主義運用血腥的暴力打開世界的資本市場時,也不自覺地在世界經濟全球化和世界思想文化的交融等方面作出了開拓性的貢獻。這些內容在《共產黨宣言》中都有過非常詳細的闡述。

2、當今資本主義發展的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當今的發展主要是世界科技發展、無產階級的斗爭、資產階級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適度借鑒,進而在不觸動根本制度的前提下的自我調整的結果,這一方面表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還有允許生產力發展的一定空間,另一方面表明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剝削制度不是當今社會進步的決定性因素。在這里給大家講一個應當是眾所周知最終卻鮮為人知的重大歷史事件。1965年資本主義世界為了克服自身的困難,在美國費城召開過一次震憾全球的「世界資本主義大會」,並發表了《資本家宣言》,謙虛而誠懇地表示:「借鑒社會主義人民當家作主的經驗,實行股份制的人民資本主義;借鑒社會主義福利制度的經驗,實行人生到死包下來的福利資本主義;借鑒計劃經濟的經驗,實行國家干預的計劃資本主義。」近幾年被人們捧上了天的民主社會主義,實質上就是在借鑒社會主義的好做法來改良資本主義,充當資本主義病床前的醫生和護士。可以說,資本主義在具體體制和做法能夠贏得人心,很大程度上得感謝馬克思和社會主義國家。也許是為了表達謝意,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給馬克思評了個最高榮譽----千年偉人。不過,大家要注意的是,我們可別被上述改良所麻痹,以為資本主義已經被「赤化」了,自動進入社會主義了。他們這么做,動機是為證明資本主義是永恆的,社會主義是不行的。屁股指揮腦袋,資產階級狹隘的利益眼界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有更高的政治境界

❾ 怎樣認識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

認識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

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研究始終遵循著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既把社會發展看作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又把社會發展看作是一個有機發展過程。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動作為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必經的歷史階段,並擔負著發展社會生產力的一定歷史使命,因此它必然具有歷史合理性和歷史過渡性這兩重性質。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作為一個經常處於變化中的社會機體,是一種處於不斷變革中的社會生產方式,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與之相適應得社會生產關系的經常變革是這種生產方式區別於以往的生產方式的突出特徵。

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任何經濟制度在它出現後的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都具有歷史進步意義,奴隸制、農奴制是這樣,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也同樣如此。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本主義制度既具有以往奴隸制、封建制所不具有的歷史進步性,又具有自身的歷史局限性。因此,對資本主義歷史地位的考察,應從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性和局限性兩方面著手。

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性主要體現在:

1、資本主義促進了生產力發展。資本主義和以往社會制度相比較,它的生產方式更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主要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為社會化大生產迅速發展提供了制度基礎,資本追逐剩餘價值的本性為生產的無限擴大提供了強大動因,資本主義為市場經濟充分發展拓寬了廣闊空間。

2、資本主義推動了社會關系的進步。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行過三次重大調整。一是由單個資本到股份資本的發展。二是由股份資本到一般壟斷資本的過渡。三是由私人壟斷資本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推動了資本的社會化,帶動了整個社會關系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生產社會化的要求,從而也推動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但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幾次大調整,都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前提下進行的,並沒改變資本主義私有制和資本對僱傭勞動的剝削,也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總之,資本主義與以往社會制度相比,它有利於生產力發展,有利於社會關系的發展,有利於社會主義各種要素的創造。這也是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性的集中體現,也是資本主義必然走向自己的反面,並必然被社會主義所取代的內在根據。

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特點,不只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包含著絕對發展生產力的趨勢,它同時又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包含著一系列無法解決的內在矛盾。正是這些矛盾形成了對資本主義發展的限制,表現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局限性。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生產力和資本主義佔有形式之間是一對基本矛盾。這一矛盾是對抗性的,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無法徹底解決的。其他矛盾都是這一基本矛盾的具體表現形式,如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的矛盾,個別企業內部生產的有組織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產生的各種矛盾,十分明顯地表現出這種生產方式的歷史局限性和歷史暫時性。隨著這些矛盾的發展它必然要被一種新的更高級的生產方式所取代。

❿ 如何看待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

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性主要體現在

1、資本主義促進了生產力發展。資本主義和以往社會制度相比較,它的生產方式更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主要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為社會化大生產迅速發展提供了制度基礎,資本追逐剩餘價值的本性為生產的無限擴大提供了強大動因,資本主義為市場經濟充分發展拓寬了廣闊空間。

2、資本主義推動了社會關系的進步。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行過三次重大調整。由單個資本到股份資本的發展;由股份資本到一般壟斷資本的過渡;由私人壟斷資本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推動了資本的社會化,帶動了整個社會關系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生產社會化的要求,從而也推動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但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幾次大調整,都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前提下進行的,並沒改變資本主義私有制和資本對僱傭勞動的剝削,也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資本主義的歷史局限性。

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特點,不只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包含著絕對發展生產力的趨勢,它同時又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包含著一系列無法解決的內在矛盾。正是這些矛盾形成了對資本主義發展的限制,表現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局限性。

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生產力和資本主義佔有形式之間是一對基本矛盾。這一矛盾是對抗性的,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無法徹底解決的。其他矛盾都是這一基本矛盾的具體表現形式,如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的矛盾,個別企業內部生產的有組織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待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7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