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近代中國歷史和人民為什麼和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1.中國的近代史是中國人民屈辱的血淚史,也是中華民族抗擊帝國主義侵略的抗爭史,在苦難的日子裡,中國的知識分子時時刻刻都在思考著救國之路,那麼,為什麼最後中國人民選擇了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呢?這是中國人民經過實踐作出的歷史性的選擇.
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的失敗證明了農民階級領導的革命不能救中國.
百日維新和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了不觸動封建統治根基的改良運動不能救中國.
辛亥革命的失敗證明了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不能救中國.
最後能夠在苦難和黑暗中拯救中國的就只有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共產黨了,最終中國共產黨解放了全中國,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因此,中國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是實踐和歷史必然的結果.
2.五四時期各種社會思潮紛至沓來,錯綜復雜.但百川歸海,在各種思潮的相互比較中,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進而取得了主導地位.在紀念五四運動80周年的今天,重溫這段歷史,探討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革命指導思想的歷史必然性,不僅有助於我們了解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而且對我們今天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作指導,搞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在中國廣泛傳播並迅速地紮根,是與中國知識分子的先鋒與橋梁作用分不開的.五四運動前後中國之所以能選擇馬克思主義,不僅是近代以降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探索救國救民真理的最終必然結果,而且是中國工人階級的發展壯大及其斗爭的實踐需要,更是當時國內外時代背景下中國思想界對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及其弊端進行反思的正確抉擇.
3.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初,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寫到了自己的旗幟上,成為了一個以馬列主義理論為基礎的黨,中國共產黨靠著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的革命,經過多年的艱苦奮斗,終於贏得了革命的勝利.
然而,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是攻擊資本主義制度的,可最終卻沒能被西方的無產階級所接受.那麼,為什麼會在中國這個封建社會大展拳腳呢?
我認為可以歸那為五點:
1. 中國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必須拔除;
中國社會封建歷史過長,中國人思想里的封建意識太牢固,從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們就開始尋求中國新的出路,進行了多次革命,中國革命的根本任務就是要根除封建,不但要根除封建的社會形態,還要根除中國人的封建意識.當時的中國必須要有徹底的革命,那些沒能甚至不敢觸碰封建根基的改良運動、舊式農民起義是行不通的.因此,中國的先進分子必將繼續尋求新的革命為中國來尋找出路.
2.資本主義制度在中國行不通;
上述提到的改良運動與農民起義就是在學習西方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試圖按圖索驥,依照西方資本主義制度來改造中國,把中國富強的希望寄託於實行和發展資本主義.從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到康有為、梁啟超領導的戊戌變法,以至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最後都以失敗告終.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也曾在大陸搞資本主義二十幾年,其結果大家有目共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依舊沒有改變.而且,第一次世界大戰更加證明了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弊端與矛盾.因此,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是走不通的.
3.「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馬克思主義傳到中國來是與當時全局的客觀形式、歷史背景是分不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爆發後,李大釗經過不斷地求索和鑒別,逐漸擺脫各種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社會思潮的影響,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率先舉起了馬克思主義旗幟,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和中國共產主義的先驅者.十月革命促使了一部分的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進分子產生了,他們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毛澤東曾說:「一切別的東西都試過了,都失敗了.曾經留戀過別的東西的人們,有些倒下去了,有些人覺悟過來了,有些人正在換腦筋.」毛澤東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在這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其中最主要的貢獻,就是為中國共產黨選擇了一條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正確道路,聯系了中國當時的社會實際特性把純理論的馬克思主義運用到革命中去.
4.五四運動的進一步推動;
五四運動前,還有很多先進分子並不能對馬克思主義給予肯定,在五四運動的推動下,才在中國傳播開來的.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進行了反帝反封建,同時,先進知識分子與工人群眾結合也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使得中國工人階級第一次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
5. 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其獨特的優越性;
社會主義的產生,徹底改變了人民群眾受壓迫受剝削的社會地位,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社會主義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礎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礎上發展生產力,從根本上解決了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從而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社會主義提倡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方式,不斷擴大社會福利,實現社會平等,避免兩極分化.我們的社會主義,主要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通過充分利用本土資源,不斷完善和發展自己.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是歷史上的革命家為中國選擇的一條明智正確之路.雖然在這條道路上灑下了無數革命先驅的血淚,如今看來,那場革命已取得了完美勝利.然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還有很長,帶著祖先們的血淚我們新一代必將走得更遠,也必須走得更遠……
4.其一,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為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提供了契機.就歷史發展境遇而言,俄國和中國有著相似的特徵,雖然俄國搭上了近代工業革命的末班車.一戰期間,俄國陷入了戰爭的泥潭.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把俄國從戰爭的泥潭中解放出來,從而給正在尋找「救國救民」真理的中國的志士仁人開辟了一條新路.於是,在「五四」運動後期,以李大釗和陳獨秀為代表的一部分中國人,便舉起了馬克思主義的大旗,馬克思主義的種子開始在九州大地生根發芽兒.在新文化運動中,各種救國思潮可謂風雲際會,各領風騷.然而歷史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這就和俄國革命的勝利以及中國人實用主義的思維模式是分不開的.俄國人的勝利讓中國人感到馬克思主義的可行性,盡管國人並沒有真正了解馬克思主義究竟為何物.可以說,這一時期的馬克思主義更多地帶有工具的色彩,僅僅是各種救國方案中一個而已.
其二,近代中國所面臨的現實以及中國人的「雙重超越」理想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思想基礎.近代以來,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是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理想.面對落後的實際,變法,無論大變還是小變,成了中國人的主旋律.當時,中國可參考的模式只有歐美資本主義.但是,中國的志士仁人們很快就意識到資本主義同樣面臨著許多弊病,因此中國不僅要克服傳統中的頑疾,還要超越資本主義.只有完成「雙重超越」,才能趕上世界的步伐.馬克思主義產生於資本主義社會,其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不可謂不深刻、不透徹.盡管其尚未在實踐的基礎上取得成功,但是在理念領域它又描繪了一個「大同世界」.這個「大同」的理念迎合了中國人的口味兒,也使得它較其它資產階級式的救國模式更容易為國人所接受.
其三,馬克思主義的內在邏輯與中國傳統的思維模式相類似.在中西文化比較領域,這樣一個命題基本上已被學界認同,即西方文化是主客二分的,而中國文化則是渾然一體的.隨著現代化的到來,西方的「主客二分」思維模式受到了內在的挑戰.反思的結果就是從「主客二分」到「主客不分」的轉變,克爾凱克爾、尼采、柏格森等人的思想就是這種轉變的產物.馬克思運用科學的歸納方法來考察人類歷史,從而發現了歷史的規律,溝通了主客之間的鴻溝,真正凸現了人的主體意義,為人的自我實現找到了科學的道路.這種模式與中國傳統中的「知行合一」極其類似,而其現實性(表現為合科學性和規律性)和中國的「重現世」的思維模式則不謀而合.所以,在極其緊迫的年代裡,中國人迫不及待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其四,中國特色賦予馬克思主義以內在的生機與活力.中國人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不等於把馬克思主義變成機械式的教條,也只有「活學活用」,才能發展馬克思主義,才能使馬克思主義充滿生機.在革命年代,假如沒有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領導集體對馬克思主義的「改造」,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命運就很難想像;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如果沒有馬克思主義的「與時俱進」,也就沒有當代社會主義中國的勃勃生機.在這里,就有一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本土文化的關系問題.一方面,外來的馬克思主義只有符合本地的生活習慣、思維習慣、風俗習慣等,才有存在並發展的可能;另一方面,本土文化也只有接受馬克思主義,才能站在時代的高度來審視自己,以求得枯木開花.
其五,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只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能發展中國,才能發展社會主義.隨著中國的發展,本土文化意識的回歸也越來越強烈.在這樣的歷史方位,立場決定視野,全面接軌才能實現「雙贏」.現在一部分人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把本土文化當成沉睡的過去,或者乾脆標上「封建主義」的標簽而永不敘用.豈不知馬克思主義本身就是具體的,而在馬克思本人那裡,階級斗爭也不過是工人階級爭取權利的手段而已,並不具備目的的意義.馬克思本人也並不是有意製造階級對立,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消除對立,實現階級之上的和平共處.遍觀我國當下的實際,階級斗爭已經成了歷史的一部分,轟轟烈烈的革命時代也成為過去.因此,只有摒棄斗爭思維,立足於幾千年的歷史傳統,促使馬克思主義全面與本土文化接軌,才是「雙贏」的出路.
可以看出,中國的現代化不能沒有馬克思主義.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就少了現代化的標尺,就失去了現代化的目標和方向.同樣,中國的現代化也不能沒有本土文化.拋棄本土文化,馬克思主義就失去了內在的生機和活力,中國的現代化也終將不可能實現.至於二者孰主孰副,我們大可把視野放的長遠一些,讓歷史和人民來決定.
② 歷史和人民為什麼選擇馬克思主義
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的失敗證明了農民階級領導的革命不能救中國。百日維新和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了不觸動封建統治根基的改良運動不能救中國。辛亥革命的失敗證明了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不能救中國。
最後能夠在苦難和黑暗中拯救中國的就只有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共產黨了,最終中國共產黨解放了全中國,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因此,中國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是實踐和歷史必然的結果。
馬克思主義(Marxism)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簡稱,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覆蓋了馬克思本人關於未來社會形態——科學社會主義的全部觀點和全部學說。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包含兩個組成部分,即為現代唯物主義和現代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包含兩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革命理論(即政權理論部分),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包含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結構設計;第二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運行原理設計。
③ 為什麼選擇和怎樣選擇馬克思主義
中國人之所以選擇馬克思主義,是因為:
1、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為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提供了契機。就歷史發展境遇而言,俄國和中國有著相似的特徵,雖然俄國搭上了近代工業革命的末班車。一戰期間,俄國陷入了戰爭的泥潭。這一時期的馬克思主義更多地帶有工具的色彩,僅僅是各種救國方案中一個而已。
2、近代中國所面臨的現實以及中國人的「雙重超越」理想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思想基礎。近代以來,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是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理想。面對落後的實際,變法,無論大變還是小變,成了中國人的主旋律。
這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1、斗爭實踐——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是近代以來先進中國人向西方探索救國救民真理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農民階級、洋務派、維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後失敗。
2、思想啟蒙——五四新文化運動思想啟蒙的結果;三次大論戰,最終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地位。
3、階級基礎——五四前後工人階級的壯大及其斗爭為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提供了階級基礎和實踐需求。
4、外來影響——「一戰」的影響:「一戰」充分暴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矛盾,中國人對資本主義方案產生了懷疑;俄國十月革命的推動:十月革命給陷於彷徨、苦悶的中國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標和建國方案,這就是走俄國人的路,搞社會主義。
(3)歷史如何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擴展閱讀:
從不同的角度,我們可以對什麼是馬克思主義作出不同的回答。從它的創造者、繼承者的認識成果講,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而由其後各個時代、各個民族的馬克思主義者不斷豐富和發展的觀點和學說的體系。
從它的階級屬性講,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爭取自身解放和整個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是關於無產階級斗爭的性質、目的和解放條件的學說。從它的研究對象和主要內容講,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的學說。
馬克思主義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構成的科學體系,它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其中,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不可分割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稱,其前身是德國古典哲學。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物質是世界所發生的一切變化的基礎。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物質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物質不是精神的產物,精神只是運動著的物質的最高形式。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人們能夠認識並正確運用客觀規律。
辯證法的規律是從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歷史中抽引出來的,實質上可以歸結為以下 3個規律:從量轉化為質和質轉化為量的規律;對立的相互滲透的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辯證法是關於一切運動最普遍的規律的科學。
運動的根源在於矛盾。矛盾雙方只存在於它們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聯系之中。人們要認識物質世界的運動規律,必須通過實踐,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人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個別人的認識又是有限的,這個矛盾要在無窮無盡的、連綿不斷的世代中解決。
④ 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的
(1)斗爭實踐——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是近代以來先進中國人向西方探索救國救民真理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農民階級、地主階級中的洋務派、資產階級的維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後失敗.
(2)思想啟蒙——五四新文化運動思想啟蒙的結果;三次大論戰,最終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革命中的指導思想地位.
(3)階級基礎——五四前後工人階級的壯大及其斗爭為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提供了階級基礎和實踐需求.
(4)外來影響——「一戰」的影響:「一戰」充分暴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矛盾,中國人對資本主義方案產生了懷疑.俄國十月革命的推動:十月革命給陷於彷徨、苦悶的中國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標和建國方案,這就是走俄國人的路,搞社會主義.
⑤ 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歷史和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這是因為:
1、中國社會經濟政治狀況不允許走資本主義道路.
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從19世紀下半期開始萌芽,但由於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始終沒有發展為獨立的力量.民族資產階級在經濟上未完全斷絕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聯系,在政治上沒有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氣和力量,他們所具有的軟弱性、動搖性,決定了沒有徹底推翻封建統治、推翻帝國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的能力,只能依附於國際資本主義來尋求生存和發展.中國沒能發展成獨立的完全的資本主義社會,這種狀況並沒有因國民黨的執政而改變.國民黨取得政權後,既沒有兌現它所許諾的「平均地權」,也沒實現它所聲稱的「發展民族工商業」,倒是依附於帝國主義、具有封建性的官僚資本和「四大家族」聚斂了大量財富,使中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對國民黨政權的完全失望,使中國的普通民眾和知識界堅定地站在了中國共產黨一邊.民主黨派紛紛明確表態支持中國共產黨改造舊中國、開辟新道路的政治、經濟主張.甚至連主張第三條道路的知識分子也不反對在中國實行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中國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得到了工農大眾的支持,得到了知識分子的贊同,得到了各民主黨派的擁護.
2、時代條件和國際環境的新特點促使中國人民選擇走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正處於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中國要完成近代以來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必須擺脫帝國主義的束縛.毛澤東同志指出:「帝國主義列強侵入中國的目的,決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它們的目的,就是要佔領中國的市場,掠奪中國的資源,使中國保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狀況.中國人民同帝國主義的矛盾,決定了中國要選擇社會主義道路.20世紀30年代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引發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政治、信仰恐慌,使得資本主義的吸引力不斷下降.而當時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蒸蒸日上.經濟建設取得輝煌成就.在經濟危機打擊下,資本主義國家加緊對華經濟掠奪,日本更是悍然發動侵華戰爭.民族危機促使人們尋找新的出路.社會主義蘇聯為中國提供了一種嶄新的制度選擇和新的社會樣板.因此,走俄國人的路,成為許多先進分子的共識.社會主義思潮在中國的影響力迅速擴大,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成為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3、中國革命的領導力量決定了中國必然走社會主義道路.
從中國社會各個階級、階層的特性來看,農民階級是民主革命的最大力量,但由於他們的經濟和文化條件而帶有分散性和某些落後性;民族資產階級有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強烈願望,但由於與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沒有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氣和能力;工人階級是中國最先進、最革命、最有組織性的階級,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天然領導階級.因此,中國的民主革命只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先鋒隊,理所當然地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者.在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而沒有其他哪個政治力量能夠提出正確的綱領,團結一切進步力量,從根本上解決中國反帝、反封建的問題,解決中國實現人民民主和維護國家統一的問題.無產階級作為領導階級,中國共產黨作為領導者,在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後,必然要把這一革命引向社會主義方向.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在這兩個階段中間,「不容橫插一個資產階級專政的階段」.這就決定了中國必然走社會主義道路.
一:中國共產黨是在經過了長期與舊社會對動勢力作斗爭的經驗總結中得出「只有馬列主義才是中國革命的唯一出路。」也就是說中國共產黨並不是像押寶一樣無緣無故地走上了馬列主義的道路。
二:中國共產黨在選擇馬列主義時也不是照單全收式的,而是有所選擇有所改進的。這點從抗日戰爭時期及解放戰爭時期並沒有完全聽從共產國際的指示就可以看出來。
三:中國共產黨對馬列主義是有所創新有所發展的。這一點,從我國很成功地和平解決他香港、澳門問題上可以看出來。
四:馬列主義將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奉行的唯一標准。上個世紀末,蘇聯解體,東歐巨變,國際共產主義勢力受到很大沖擊。而我國在這段時間里是很平穩地渡過的。國內普通百姓幾乎沒有感到來自國際政治變化而帶來的任何影響。
⑥ 中國歷史和人民為什麼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拯救中國,這是中國近代歷史中經過無數仁人志士不斷探索得出的歷史教訓和經驗總結。
(1)斗爭實踐——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是近代以來先進中國人向西方探索救國救民真理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農民階級、洋務派、維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後失敗。
(2)思想啟蒙——五四、新文化運動思想啟蒙的結果;三次大論戰,最終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地位。近代中國所面臨的現實以及中國人的「雙重超越」理想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思想基礎。
(3)階級基礎——五四前後工人階級的壯大及其斗爭為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提供了階級基礎和實踐需求。
(4)外來影響——「一戰」的影響:「一戰」充分暴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矛盾,中國人對資本主義方案產生了懷疑;俄國十月革命的推動:十月革命給陷於彷徨、苦悶的中國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標和建國方案,為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提供了契機,這就是走俄國人的路,搞社會主義。
(5)內在條件——馬克思主義的內在邏輯與中國傳統的思維模式相類似;中國特色賦予馬克思主義以內在的生機與活力。
(6)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只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能發展中國,才能發展社會主義。隨著中國的發展,本土文化意識的回歸也越來越強烈。
⑦ 歷史和人民為什麼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1.中國的近代史是中國人民屈辱的血淚史,也是中華民族抗擊帝國主義侵略的抗爭史,在苦難的日子裡,中國的知識分子時時刻刻都在思考著救國之路,那麼,為什麼最後中國人民選擇了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呢?這是中國人民經過實踐作出的歷史性的選擇.
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的失敗證明了農民階級領導的革命不能救中國.
百日維新和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了不觸動封建統治根基的改良運動不能救中國.
辛亥革命的失敗證明了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不能救中國.
最後能夠在苦難和黑暗中拯救中國的就只有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共產黨了,最終中國共產黨解放了全中國,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因此,中國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是實踐和歷史必然的結果.
2.五四時期各種社會思潮紛至沓來,錯綜復雜.但百川歸海,在各種思潮的相互比較中,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進而取得了主導地位.在紀念五四運動80周年的今天,重溫這段歷史,探討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革命指導思想的歷史必然性,不僅有助於我們了解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而且對我們今天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作指導,搞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在中國廣泛傳播並迅速地紮根,是與中國知識分子的先鋒與橋梁作用分不開的.五四運動前後中國之所以能選擇馬克思主義,不僅是近代以降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探索救國救民真理的最終必然結果,而且是中國工人階級的發展壯大及其斗爭的實踐需要,更是當時國內外時代背景下中國思想界對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及其弊端進行反思的正確抉擇.
3.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初,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寫到了自己的旗幟上,成為了一個以馬列主義理論為基礎的黨,中國共產黨靠著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的革命,經過多年的艱苦奮斗,終於贏得了革命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