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講實踐是社會的,歷史的活動,具有社會歷史性
實踐的主體是人民群眾,是活生生的人去實踐的,而人作為社會關系的總和,而處在社會的關系網路之中,而人的實踐是有因有果的是在時間的歷程中去開展的,在這里歷史性突出的是人類在時間的長河裡去實踐去做事兒。
2. 怎樣理解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高中政治)
實踐在認識論中的決定作用。實踐是人們能動地該改造、探索現實世界的社會性的客觀物質活動。
實踐是一個由多種要素構成的有機的動態系統。它有三個要素:實踐主體、實踐手段、實踐客體。這三個要素相互聯系和作用,構成實踐的整體。實踐的基本特徵是: 第一, 實踐具有客觀性。
第二, 實踐具有能動性。
第三, 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實踐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生產實踐、社會實踐活動、科學實驗是人類三項基本的實踐活動。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人的認識只能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認識就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客體是認識的對象和內容,單是客體本身不能形成的認識。主體的自覺能夠性,是導致認識形成的必要條件,但僅有主體的能動性也不會產生認識。只有在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的實踐中,認識才會產生。因為只有通過實踐,人的感官才能同客體接觸,使客觀事物及現象反映到人的頭腦來;也只有通過實踐,主體同客體反復相互作用,才能使客體的各種本質特徵逐漸暴露出來,為主體所把握。所以,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一切科學知識,都是人們實踐經驗的總結,都是從實踐得到的。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強調認識來源於實踐,這並不排除學習間接經驗的重要性。事實上對於一個人來說,由於實踐范圍的有限性,由於客觀世界的無限多樣和永恆發展,因此就不能事事直接實踐。人類認識的發展,有著內在的連續性和繼承性,一個人沒有必要事事實踐。一個人的多數是通過學習間接經驗獲得的。但對我為間接經驗,對他人或前人來講仍是直接經驗。就認識總體來講,一切知識都來源於實踐。實踐是認識之源,間接經驗是認識之流。所以,我們既要認真讀書,努力學習間接經驗,又要積極參加實踐。
3. 什麼是實踐的社會歷史性
實踐的社會歷史性是實踐的特點之一。
實踐的社會性:人同自然界的斗爭是人們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以社會形式共同進行的。單個人無法同強大的大自然相對抗,個人只有在社會關系中結合為統一整體,形成超出個體力量的社會力量,才能戰勝大自然。
實踐的歷史性:人的實踐力量是歷史地形成和發展的,每一時代的人都只能在繼承前人實踐成果的基礎上開始自己的活動,每代人把前代人的實踐力量納入自己的活動之中,壯大了自己的實踐能力。
所以實踐盡管可以表現為單個人的個體活動,人卻總是憑借人類整體的力量去同自然發生關系,從事實踐活動的。這就是實踐的社會性和歷史性。
4. 實踐的社會性決定它的歷史性。社會性,歷史性如何理解這句話如何理解
人類的存在和發展不同於自然物質運動的特點在於它的社會歷史性。實踐活動是一種社會歷史性行為,是一定社會歷史關系中的人運用社會歷史性的物質手段而從事的社會歷史性活動。
5. 政治裡面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怎麼理解
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的最基本的觀點。所謂社會性和歷史性,分別從橫向角度與縱向角度闡明了實踐的特性。實踐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一種活動,這種活動必然在一定的時間與空間中進行。所謂實踐的社會性,就是人類以社會的形式進行著社會實踐;所謂實踐的歷史性,就是人類的社會實踐貫穿於歷史的發展始終。
比如,中國航天事業的偉大成就,從本質上講就是一種具有社會性與歷史性的實踐活動。因為有無數不同時代的科學家的不懈努力(歷史性),因為有同一時代不同領域的人的共同協作,才有了今天中國航天事業的偉大成就,而中國航天事業將繼續在全國人民的共同支持下,在科學家們的共同努力中繼續向前發展。
6. 高中政治,誰能給我通俗易懂地解釋一下什麼是實踐的客觀物質性,社會歷史性和能動性怎麼區分這三個性質
這是實踐的三個特點。
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簡言之,是說實踐在本質上是物質運動、物質現象;主要是強調實踐區別於純主觀的意識活動。
實踐的社會性:人同自然界的斗爭是人們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以社會形式共同進行的。單個人無法同強大的大自然相對抗,個人只有在社會關系中結合為統一整體,形成超出個體力量的社會力量,才能戰勝大自然。
實踐的歷史性:人的實踐力量是歷史地形成和發展的,每一時代的人都只能在繼承前人實踐成果的基礎上開始自己的活動,每代人把前代人的實踐力量納入自己的活動之中,壯大了自己的實踐能力。
它們之間區別在於人的意識活動的客觀物質活動。因為構成實踐活動的諸要素,即實踐的主體(人)、實踐的對象〈客體)和實踐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觀實在,實踐活動本身及其結果也是外在於人們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實踐的水平、廣度、深度和發展過程,都受著客觀條件的制約和客觀規律的支配。
(6)如何理解實踐的社會歷史性擴展閱讀: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實踐是指人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對實踐本質的這一理解和規定,包含了兩層相互聯系的含義。
實踐的第一層含義,指實踐是只為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這里,首先肯定了實踐活動的對象性質,即它是以人為主體,以世界上任何事物為對象(客體)的現實活動。與動物消極地適應自然的活動不同,人的實踐活動具有自主性。
實踐的第二層含義,是指實踐具有物質的、客觀的、感性的的性質和形式,這一含義把實踐作為人以「感性」的方式把握客體的活動,用以區別人以精神的、觀念的方式把握客體的活動,如認識、理論活動等等。
實踐是人類自覺自我的一切行為。內在意識本體與生命本體的矛盾是推動人類自我解放的根本矛盾,其外在化為人類個體及組織、階級通過生產關系聯系的整體對於自然及個體間或者集體關系、階級關系形成的解放活動。實踐只有在自覺的意識下才是人性的、人格的。
7. 舉例說明實踐的社會歷史性,舉例說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社會歷史性:俄國十月革命奪取城市政策於中國行不通,需自行開辟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真理來源於實踐:牛頓第一定律的提出建立於實驗推翻亞里士多得理論的基礎之上。
實踐的社會歷史性:任何人實踐都不可能脫離社會歷史。比如老師授課是實踐,老師授課他所需要的知識,來源於他的老師教授。這就是歷史性。再如農民伯伯耕地,耕地的技巧是其他人告訴他,由社會上的人告訴,這就是社會性。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比如螃蟹一開始人們都不敢吃,但第一個人實踐了「吃螃蟹」,人們「認識」到螃蟹是可以被吃的。所以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7)如何理解實踐的社會歷史性擴展閱讀:
實踐觀: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實踐是指人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對實踐本質的這一理解和規定,包含了兩層相互聯系的含義。
實踐的第一層含義,指實踐是只為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這里,首先肯定了實踐活動的對象性質,即它是以人為主體,以世界上任何事物為對象(客體)的現實活動。與動物消極地適應自然的活動不同,人的實踐活動具有自主性。
實踐的第二層含義,是指實踐具有物質的、客觀的、感性的的性質和形式,這一含義把實踐作為人以「感性」的方式把握客體的活動,用以區別人以精神的、觀念的方式把握客體的活動,如認識、理論活動等等。在這種區別中,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的特徵。
8. 實踐活動的社會歷史性是指什麼
1、實踐不是單個人的孤立的活動,而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得活動,離開了他人和社會的純粹個人的實踐活動是根本不存在的。
2、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上,人得實踐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各不相同,都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
9. 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是如何體現的
社會歷史性即社會制約性:實踐是主體在一定社會關系中從事的活動,受著社會條件的制約,並隨社會的變化發展而歷史的變化發展。這說明,實踐活動不是單個人的孤立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