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麼學好歷史的竅門
1、學習興趣很重要 你要對歷史課有興趣你才會主動地去學,不要抱著一種如果不考歷史我才不去學的心理。興趣是種很微妙的東西,你有了興趣,你就能很快地把知識點記住,能很好的去理解和領悟在歷史現象背後所蘊涵著的歷史規律,能得心應手地分析歷史問題;如若反之,無異於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里苦苦煎熬,但卻煉不出火眼金睛。
2、綱舉目張的學習方法學習初中歷史 歷史學有它自身的學習方法,它的整個學習的過程都是圍繞著中心線去講述的,也就是說,它的知識點不是散亂的,在學習每一個章結的時候都以圍繞著這條線索來對歷史知識進行梳理,比如,整個歷史書都是圍繞著政治、經濟和文化,以及社會風俗和影響來發展的,無論學那個歷史事件或者那一個章結,都以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眼光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這樣以來,歷史也就變得不那麼復雜了。
3、學會整理筆記 還要有工整的筆記,課下可以把老師所寫的內容工工整整的抄下來,也可以用自己的話,或者簡略的方式記錄下來,你也可以簡單的背下來或者簡單記住筆記里都記了什麼,只要你的意識、方式都正確就可以很好的學習歷史
4、要學會「閱讀」 要學好歷史,就要學會快速閱讀教材,才能取得課堂的主動權。做到這一點,同學們就能學得輕松自如,並逐漸掌握閱讀技巧。上課時,老師帶領大家讀書學習,通常老師已經有層次性、針對性地設計了問題來啟發我們大家什麼內容須詳讀精思,什麼內容要略看了解,什麼問題要邊讀邊想,什麼問題要讀後再想。因此同學們要跟著老師給你啟示,尋找知識的縱橫聯系、前因後果等,同時大家也要養成圈點批註,做簡要讀書筆記等良好的閱讀習慣。
⑵ 該如何自學中國歷史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姬發帶領周與各諸侯聯軍起兵討伐商王帝辛(紂),最終建周滅商。(2019·宜昌)武王伐紂發生於商周時期,並被長篇小說《封神演義》用作故事創作背景。
公元前356年,商鞅被任命為左庶長,在秦國國內實行第一次變法。其主要內容有:頒布實行魏國李悝的《法經》,增加連坐法法律,輕罪用重刑;廢除舊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布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強制推行個體小家庭制度。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進行第二次變法。其主要內容有:廢除貴族的井田制,「開阡陌封疆」,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普遍推行縣制,設置縣一級官僚機構;遷都咸陽,修建宮殿;統一度量衡制,頒布度量衡的標准器;推行小家庭政策。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博士齊人淳於越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要求根據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駁斥,並主張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於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毀;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此即為「焚書」。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方士盧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敗後,私下談論秦始皇的為人、執政以及求仙等各個方面,之後攜帶求仙用的巨資出逃。秦始皇知道後大怒,故而遷怒於方士,下令在京城搜查審訊,抓獲460人並全部活埋。
公元前139年,西漢建元二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導,率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漢武帝以軍功封其為博望侯。史學家司馬遷稱贊張騫出使西域為「鑿空」,意思是「開通大道」。(2014·宜昌)司馬遷在《史記》中稱之為「鑿空」西域,為漢代開啟絲綢之路的使者是張騫。
公元前134年,主父偃抵長安。後直接上書漢武帝劉徹,當天就被召見,與徐樂﹑嚴安同時拜為郎中。不久又遷為謁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遷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並向漢武帝提出了「大一統」的政治主張。
189年,永漢元年,荀彧被舉孝廉。
196年,建安元年,曹操採納棗祗、韓浩的建議,在許昌招募農民屯田,當年得谷百萬斛。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2016·宜昌)公元200年,曹操軍隊奇襲袁紹軍隊在烏巢的糧倉,繼而以少勝多擊潰袁軍主力的戰役是官渡之戰。
220年,黃初元年,魏文帝曹丕採納吏部尚書陳群的意見,制定九品中正制。制度的實行一方面解決了選拔官吏無標準的問題,使當時一時間吏治澄清。另一方面緩解了中央政府與世家大族的緊張關系,促成魏晉實現全國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8年,建安十三年,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486 年,太和十年,廢除宗主督護制,北魏孝文帝接受漢族地主李沖的建議,創立三長制,以抑制豪強隱匿戶口和逃避租調徭役,並直接控制基層政權組織。此制度有利於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統治,增加了國家的賦稅收入,同時也打擊了世家大族地主的利益。(2013·宜昌)南北朝時期,極大地順應了我國北方「胡人漢服」、「漢人胡食」等民族大交融趨勢的政治改革家是北魏孝文帝。(2019·宜昌)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以上措施出自北魏孝文帝改革。
524年,北魏正光五年,北方六鎮戍卒和各族人民發起動亂,關隴、河北各族紛紛起兵響應,北魏統治瀕臨崩潰。六鎮起義起因是因北魏首都南遷洛陽後,六鎮鮮卑和鮮卑化貴族與將士的待遇及升遷不如洛陽鮮卑貴族,最後發起叛亂的大起事。
550年,大統十六年,西魏已建立起八柱國(大將軍)、十二大將軍、二十四開府(又稱二十四軍)的府兵組織系統。
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安史之亂,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2018·新課標)唐代的藩鎮除了河朔型擅自任免官員、擁兵自立外,其他類型的藩鎮均由中央任免,並且駐兵防止分裂和異族進犯,維護社會治安。由此可知,「安史之亂」後的藩鎮基本維護延續了唐朝的統治。
758年,唐乾元元年,改郡為州,州縣製取代了郡縣制。
763年10月4日,廣德元年,鑒真在唐招提寺圓寂,終年76歲。日本人民稱鑒真為「天平之甍」,意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時代文化的屋脊(比喻高峰、最高成就)。(2016·宜昌)唐朝時,不畏艱險,六次東渡日本,講授佛學理論,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的高僧是鑒真。
780年,建中元年,唐德宗在宰相楊炎的建議下,實行兩稅法,均田制被廢止。
1005年1月,宋與遼訂立和約: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河南濮陽)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2010·宜昌)與北宋簽訂遭淵之盟的少數民族政權是遼。
1023年,北宋前期,交子發行於四川地區的成都,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紙幣。(2013·宜昌)在現代社會中,刷卡消費雖已成為一種時尚,但是紙幣仍然在流通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出現在北宋初期,它就是交子。(2016·宜昌)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區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便利了商業往來。這種紙幣就是交子。
1260年,中統元年,元世祖遵用漢法,立中書省總領全國政務,始置丞相及平章政事、左丞、右丞、參知政 元世祖 元世祖 事等宰執官。其後,相繼於各大地區建立行中書省。(2010·宜昌)我國建立省級行政區制度最早在元朝。
1405年,永樂三年,鄭和下西洋首次航行。末次航行結束於1433年,宣德八年,鄭和下西洋共計七次。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2016·宜昌)「他竟能於十四個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載運二萬八千人巡遊南洋,示威海外,為中國超前軼後之奇舉。至今南洋土人猶有懷想當年三保之雄風遺烈者,可謂壯矣!」文中「奇舉」對應的歷史事件是鄭和下西洋。
1615年,萬曆四十三年,努爾哈赤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之制確立。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一道聖旨從京城傳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廣州一地外,停止廈門、寧波等港口的對西洋貿易,這就是所謂的「一口通商」政策。(2013·宜昌)清朝中期以後,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導致其落伍的主要原因是閉關鎖國。
1771年1月,渥巴錫率領本部17萬人東遷,回到其祖先的家園。7月到達西部蒙古,乾隆皇帝冊封他為烏訥恩素誅克圖舊土爾扈特部卓里克圖汗,以其所部為舊土爾扈特部。(2012·江漢)電影《東歸英雄》講述了清朝時期,我國一支少數民族在他們傑出首領的領導下,不遠萬里,歷經千險回歸祖國的故事。這支少數民族的傑出首領是渥巴錫。
(2016·宜昌)1790年秋,清朝乾隆五十五年起,四大徽班陸續進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的劇種是京劇。
⑶ 怎樣學好歷史小竅門
第一 對歷史的興趣。我們要學好歷史這門課程,首先需要對歷史有些興趣。如果我們對語文有些興趣,可以把自己所學的內容與歷史聯系起來,也是很有意思的。此外,我們還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去發現一些趣味的歷史,如衣服的起源,為什麼我們現在的飲食會有面條,如此等等。其實,歷史離我們的生活其實並不是很遠,只要用心去發現。
2/5
第二 認識和理解。我們要學好歷史這門課程,還需要認識和理解一些基本的知識點。不過,我們在記憶之前,還是需要認識和熟悉書本上的基本內容,如正文、圖片和表格。一般而言,正文的內容需要我們理解和熟悉,大都是一些基本的知識點,小字可以當做感興趣的內容,適當的了解一下。此外,認識和理解對於記憶歷史是有幫助的。
3/5
第三 巧妙記憶。我們要學好歷史這門課程,還需要巧妙的記憶一些知識點。我們可以對一些內容進行聯系和對比,這樣記憶就比較容易一些了。如古埃及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和古代中國夏商文明的比較。此外,歷史上的朝代名稱,不太容易記憶,我們可以有意識的看一些普及類的歷史書籍,這樣對於朝代的名字就不會感到生疏了。
4/5
第四 利用地圖和表格。地圖和表格對於學好歷史課程還是不可少的。我們可以試著把每一個章節的內容與配套的地圖聯系起來,平時可以帶著興趣去查找一些歷史地名,如長安、洛陽、平陽。此外,表格可以直觀的反映出某個歷史時期的大事或者歷史現象,對於學習歷史還是有不少參考價值的。
5/5
第五 學會去分析。歷史與其它的課程相比,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比較重視理解和分析。我們每次遇到材料題的時候,有時候會感到不太好理解,這就需要在平時的時候可以培養這樣的分析能力。其實材料題,所針對的問題,還是考察比較基礎的內容。此外,如果我們平時對某些歷史內容感興趣,可以學著去分析。
注意事項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多理解 多閱讀!
⑷ 如何學好歷史
一, 理解很重要,歷史學習中要想記得多、記得牢,關鍵在於理解。
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才不會忘記,上歷史課和上其他課一樣,一定要專心聽講。有些同學認為上課聽不聽無所謂,反正課文內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試前去背背,同樣可以應付,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盡管有些簡單內容可以死記硬背,但復雜一些的內容光靠死記是不行的,有許多歷史知識必須弄明白這個知識是什麼,為什麼會是這樣,意義何在,有什麼影響等等。
第二興趣至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如果一個人覺得歷史很難,學習很苦,從而把學習歷史看作一件苦役,那麼他只會被動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而不是積極主動地學習。其實,歷史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東西,試想漫漫歷史長河中的燦爛文明、古今中外的英雄傳說、轟轟烈烈的歷史事件,這本身都讓人產生無限遐想。歷史並不是表面上看的那樣只有冰冷的年份和一個又一個難以記憶的歷史事件及其意義。歷史的內里是一個又一個豐富有趣的故事,還藏著許多歷史人物的八卦新聞,還孕育著許多歷史最為珍貴的人生意義,戰事判斷,國家走向,政治歷史教訓,豐富你的八卦,人生,世界觀等等。所以歷史是一門非常有趣的學科。當你不知道和別人談論什麼時,它還可以作為你的談資,你可以講一些有趣的歷史故事,給別人帶來歡樂。
⑸ 如何學好歷史的10種方法
1、歷史學習,需要閱讀、理解、記憶、掌握運用的知識較多,一定要提高學習效率。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條理化清晰的內容,雜亂的知識點一頭霧水,那麼你就需要學會梳理自己學過的知識點;你可能擅於聽老師講,自己看書效率低下,那麼你一定要抓住上課有限的時間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邊聽一邊勾勾畫畫寫寫,純粹的聽純粹的看都不會讓你注意力集中等等,找到自己學習上的一些特性,這樣才能有效有針對性的解決。
2、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學習復習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眼腦直映」式的學習、復習方法。速讀記憶的練習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6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取得好成績。如果你的閱讀、學習效率低的話,可以好好的去練習一下。
3、在學習之後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4、做題練習是少不了的,但不要一味的題海戰術,把自己搞得一塌糊塗。做題的時候堅決獨立完成、杜絕抄襲、杜絕題海戰術。試題你是永遠也做不完的,但題型是有限的,要學會反思、歸類、整理出對應的解題思路。學習中還要學會階段性的總結,了解自己最近的學習情況,進行調節和完善。
⑹ 怎樣學習世界歷史
世界歷史:1學習世界歷史依然必須學會畫時間軸,利用時間軸記住時間事件再加以分析。但依然是分類結合。世界歷史也可分為世界古代史,近代史和現代史。也是分為經濟類,政治類和文化類,依然是經濟政治文化相結合。①世界古代政治可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了解世界政治需要了解世界古四大文明(華夏,古印度,古巴比倫和古埃及文明 )。古代政治主要學的是愛琴海古希臘的民主政治,和古羅馬的政治與法制。需了解其的形成過程,背景,特點和其意義。【一、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1、形成過程(1)公元前594年梭倫改革奠定雅典民主基礎。(2)公元前509年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終在雅典確立了民主政體(注意其改革中的一項措施-陶片放逐法)。(3)伯利克里將雅典民主政治完善成熟,達到「黃金時代。
2、特點人民主權與輪番而治(注意該特點的具體體現-通過城邦的三大機構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和民眾法庭)。
3、意義及局限(1)意義:1為人類提供了一種集體管理的新形式和民主運作方式,為後世民主政治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②調動了雅典人的能動性,促進了其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2)局限:①雅典民主與現代民主不同,它僅僅是對公民體而言的,而非公民則不能享受民主權利。②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③限制了社會另一部分成員的自身發展能力。】
【二、古羅馬的政制與法律
1、羅馬法的發展(1)起源:早期的習慣法:它存在很大的伸縮性和不確定性,損害了平民的利益。(2)成文法的誕生--《十二銅表法》:①內容:包括民法、刑法和訴訟程序,是過去習慣法的匯編。②目的:維護私有財產和貴族的既得利益。③作用:內容廣泛、條文明晰,使審判、量刑都有法可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的特權,保護了平民的利益,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3)完善--查士丁尼法典(或《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學總論》、《查士丁尼學說匯纂》和《查士丁尼新敕》。2.羅馬法的影響從十二銅表法到查士丁尼法典標志著羅馬法發展到完備階段,羅馬法是世界史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對後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成為維護羅馬帝國統治的有效工具。奠定了近代歐洲法律體系的基礎,也是近代亞洲各國立法所遵循的範本。】②古代經濟史其主要就是學習新航路的開辟與殖民掠奪。③古代文化其主要是「智者遠動」。應了解該遠動的主要人物代表及其主要思想。【三、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
1.智者學派和普羅塔哥拉
(1)智者學派思想:以人和人類社會為探究的主題;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否定神的意志。提倡懷疑精神,反對迷信,強調自由。
(2)普羅塔哥拉:智者學派的代表人物。
1主張『人是萬物的尺度』,認為人的感覺是判定一切的准繩。
②積極意義:否定了神的意志,樹立了人的尊嚴和權威;對雅典民眾的思想啟蒙和解放起了積極作用。
③局限性:過分強調人的主觀感受,忽視了道德的價值和作用。
(3)被其他思想流派稱為「詭辯學派」。
2.蘇格拉底等人的思想
(1)蘇格拉底:
①思想主張:強調知識作用,認為「美德即知識'(即知德合一);善是人的內在靈魂;教育對美德同樣重要。提倡發現自我,認識自己。
②意義:對人本身的研究,促進了人類精神的覺醒;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開創了希臘的哲學新方向。
(2)柏拉圖:關注焦點是人類社會,《理想國》
(3)亞里士多德:關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強調在整個自然界中,人類是最高級的;創建了嚴密的'邏輯學「論證體系。】
2.世界近代史:需要了解世界近代史的開端(十五世紀代議制),世界近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也是相互結合的,英國最先確立君主立憲制,而經濟政治文化都是相輔相成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人文主義和理性思想解放,解放了人們思想;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思想武器(文化類,我們需要去了解該文化的時代背景)。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了解該發展的政治,文化背景。)世界市場,工業革命(了解該革命進行的社會背景及其意義)。工業化,城市化。都是在資本主義制度的「保護下進行的」,資本主義制度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我們在了解民主制代議制的建立和發展的同時,也應該了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形成了社會不平等,貧富分化兩極懸殊。階級矛盾社會矛盾尖銳,社會問題嚴重。(十九世紀四五十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在英國率先完成,隨之英國就因其利需發動侵華鴉片戰爭。)而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世界工人階級也隨之壯大,從而建立了世界工人組織。世界歷史需要記住世界軸,依然是以結合分類學習,通過政治折射出經濟文化,世界歷史也包括中國,利用結合法記時間軸應與相同時段中國史相結合利用世界歷史觀看待,特別是近現代世界市場的形成就必須將中國與世界相結合。
⑺ 如何系統地自學中國歷史呢
系統地自學國史恐怕真的很困難——任何一個斷代、一個專題,系統了解總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我想題主的意思是希望有所涉獵——即使不能深入了解,也不想局限於泛泛的速度。這樣的話,也許要做五六件事吧。 一是聽課。如果可以聽好的老師講國史概論或者聽一些斷代史的課程,那應該就比較好了,課間還可以請教一下周圍的同學什麼的——我都不太敢和老師說話。但如果自己長得丑以至保安不讓進的話,也有其他的辦法,比如可以去超星看視頻,有鄧小南老師講隋唐五代宋,張帆講元明清等等。有一段時間我一直在聽鄧老師,做夢都夢見我戴著耳機在聽……仔細一點的話應該認真做一下筆記,把她講演的脈絡梳理下來,她提到的文獻做一些更深入的了解,通過「知網」進一步追索有關的研究。她問問題的話,想一想自己是否知道,不知道的話回過去再聽一次。再深入一些的話可以嘗試體會一下鄧老師的措辭,比如她有時會說「有的學者就說了」、「有的學者有這樣的觀點」,我們一方面可以探索一下這里的學者是誰、文章是哪篇。我自己還會想一想鄧老師的態度——她顯然認為這個觀點有道理,也很重要,但似乎她還有一些保留,是不是還有一些討論的空間呢?還是我多想了…… 二是泛讀斷代史系列。人民出版社有「中國斷代史系列」系列,最近有細講中國歷史叢書,講談社有中國史系列(除了最後一卷都有中譯),哈佛大學出版社有中國朝代系列(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目前沒有中文翻譯),此外,劍橋史的中國史系列已經廣為大家所知。除了劍橋系列以外,其他單冊都比較薄,從先秦讀到明清不需要太久。大部分是由各個斷代好的學者撰寫,綜合了比較多的新近的研究成果。可以選擇精讀一種,通過比較細致的筆記,我們可以積累基本人物、事件、制度、專名等等。如果自己有一本名詞解釋小本就更好了。之後可以泛讀其他幾種,體會不同時代、不同學術傳統下對於國史的不同梳理與把握。比如關於府兵制,王仲犖、氣賀澤保規等各自是怎麼說的。有了一些這樣的意識就是進一步探索的開始。
⑻ 初中生怎樣學好歷史
初中歷史 (第一周)
https://pan..com/s/1acP8RX6BdmT7c6uMiSIAJA
初中 歷史 (第一周)|中國歷史復習策略與方法_20200210_235906.ppt|中國歷史復習策略與方法.ppt|世界歷史復習策略與方法_20200210_235904.pptx|世界歷史復習策略與方法.pptx|如何進行初中歷史專題復習—經濟體制改革例談_20200210_235903.ppt|如何進行初中歷史專題復習—經濟體制改革例談.ppt
⑼ 學習歷史的學習方法有哪些
初中歷史這門學科與其他學科最大的區別是, 靠推理掌握的知識少, 靠記憶掌握的知識多。特別是到了復習階段, 面對錯綜復雜的歷史事件, 角色不同的歷史人物, 千變萬化的時間地點, 如果沒有科學的復習方法, 單靠機械的記憶想把這門功課學好, 簡直是望洋興嘆。
其一,「連綴成篇」法。
就是把時空跨越大, 看起來似乎風馬牛不相及的知識點歸納聯結成篇進行記憶。如中國古代歷史中所出現的所有朝代, 按先後順序進行排列, 單純記憶就不是那麼容易,若把它們編成順口溜的形式連綴成篇, 既朗朗上口, 又增加知識點趣味性。學生既願背誦又容易掌握, 自然會收到時半功倍的效果。
試看以下知識點的連綴:炎黃堯舜夏商周/ 春秋戰國亂悠悠/ 秦統天下劉建漢/ 東漢建朝為劉秀/ 三國爭雄風雲起/ 兩晉南北朝對峙/ 楊堅起兵隋朝立/李淵反叛登唐基/ 五代十國山河破/ 宋遼西夏戰亂多/ 金元兩朝不太平/ 明滅之後立清國。
其二,「分進合擊」法。
此法如同作戰採用的戰略戰術, 將每個重大的歷史事件, 化整為零, 分頭進行學習記憶, 然後再進行整合記憶。
如復習「陳勝、吳廣起義」這一歷史事件時, 可實行記憶三步走: 第一步, 掌握起義的背景; 第二步, 掌握起義的經過; 第三步, 掌握事件的歷史意義。在分別掌握的基礎上, 再根據事件的內在聯系, 進行整體把握, 綜合記憶, 切忌瞞天過海。
其三,「聯想拓展」法。
即在復習掌握有關知識時, 進行由此及彼的聯想擴充, 將同類問題進行有機結合。這樣做的好處, 往往能收到一石多鳥的效果。
如在復習中國近代史上的《辛丑條約》這個內容時, 你可聯想到《中英南京條約》、《中日馬關條約》, 這三個條約的共性都是喪權辱國的條約, 其影響一個比一個嚴重。第一個是使中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個是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加深」; 第三個是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家國家。這種聯想拓展, 復習掌握這三個條約時, 既生動又省力, 更不至於將三個條約中的有關問題張冠李戴, 混為一談。
圖片
其四,「異同比較」法。
就是將兩個歷史問題進行比較, 找出它們的相同與不同之處, 然後進行復習掌握。
如在復習「美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這兩部分內容時, 在比較的基礎上,你就會發現這兩個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 其相同點是: ①原因相同, 都是在封建專制統治阻礙資本主義發展的背景下爆發的。②領導階級基本相同, 都是由資產階級領導的。③革命動力相同, 人民群眾在革命中起了推動作用。④影響相同, 革命都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對其他國家的革命有很大的影響。其不同點是: ①領導階級不完全相同, 英國新貴族也起了領導的作用。②特點不同。英國革命經歷了反復、曲折的過程, 建立了君主立憲制; 法國革命則成為資產階級革命時代最大、最徹底、最典型的革命。③意義不同。英國革命揭開了歐美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 開辟了一個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 法國革命掃盪了國內外的封建勢力, 動搖了歐洲其他國家封建制度的基礎。
其五, 結構梳理法。
此法如同用梳子梳理散亂的頭發一般, 就是將看似散亂的知識進行梳理, 使其有一定的頭緒。即抓住每個專題的歷史知識提綱挈領的進行高度歸納概括, 使其在對本部分內容系統學習掌握之前, 在頭腦中有一個較為清晰的知識結構輪廓, 給人一種一目瞭然之感, 這樣以來, 就會在學習時抓住根本, 同時也會消除畏難發愁的心理。然後只要本著萬變不離其宗的原則進行學習,所有具體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如: 八年級上冊《世界歷史》中的第20 課《俄國、日本的歷史轉折》知識結構可以這樣梳理:俄國廢除農奴制:俄國盛行農奴制, 資本主義發展緩慢, 農奴暴動頻繁, 農奴在法律上成為自由人, 地主再也不許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 農奴在獲得「解放」時, 可以得到一塊份地, 但必須出錠贖買。是一次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保留大量封建殘余, 但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成為俄國近代史上的重大轉折點。
其六, 集中歸類法。
此種方法就是將性質類型相同或相近的有關歷史知識, 按照一定的順序、規律進行有機的分門別類的集中歸納後, 進行各個擊破式的分類學習記憶。
如在學習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改革變法時, 可把所有改革變法方面的歷史知識, 按照先後朝代及年代的歷史發展順序, 列成表格形式進行集中歸類。此表的內容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朝代、時間、人物、改革或變法內容、影響及意義等。
⑽ 怎樣學習歷史
歷史是我們的前輩一步步走出來的,當我們回望歷史,學習歷史,其實我們就有了更多的經驗與教訓,當我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們就更容易獲得成功!可以說歷史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學科。so我們要如何學好歷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