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
歷史當然是客觀的,不會以任何人的主觀意願所呈現,有可能會被一時掩蓋真相,但不可能永遠。但每個人在理解和學習歷史時,多少都會主觀一些。
B. 如何准確理解「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摘要 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指的是人們認識過程中主觀思想和客觀事物的辯證統一關系。它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
C. 歷史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讀史的意義在於什麼
在甲骨文中,“史”,下半部分是一隻手,上半部分是一個“中”字,意為“執中”。這個字形就形象地概括了歷史的要義:客觀記錄所發生的事件。問題是,有客觀就有主觀,客觀是相對的,主觀才是絕對的,是人都脫離不了主觀的束縛,那麼歷史到底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呢?
D. 如何理解歷史的主觀性和客觀性
【歷史的主觀性與客觀性】
1.歷史的概念
歷史是什麼呢?無論是初學者,還是搞深入研究的人,都無法迴避這個問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處在相異時空環境下的人會給出彼此不同的答案。對於歷史學家來說,歷史一詞本身概念界定的困難,似乎超過了其他任何語匯。直到今天,圍繞這一概念的討論,仍然處於錯綜復雜、眾說紛紜的狀況。從學理上講,這種現象實屬正常,恰如歌德所說,「人們只是在知識很少的時候才有明確的知識,知識會隨著懷疑一起增長。」
A.歷史一詞所包含的三層含義
國內比較權威的史學理論著作認為,歷史一詞包含著三層含義。
「第一,它指以往人類社會的客觀歷史過程,或過去發生過的事情的歷史,即作為歷史研習者認識對象的客觀存在的歷史;
第二,它指人們的歷史認識或作為歷史認識集中成果的歷史著作,即作為認識主體對客觀歷史過程進行重建的主體化的歷史;
第三,它指歷史學這門學科,從馬克思主義觀點來說,就是研究人類社會發生過的各種歷史現象並探尋其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杜經國、龐卓恆、陳高華著:《歷史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3頁。)
如果將這三個層次進行進一步的整理的話,可以認為,歷史包含著兩個基本要素,即過去發生的事情和人們對這些事情的理解。這也就牽涉到歷史的主觀性與客觀性的問題。
2.西方史家論歷史的主觀性與客觀性
A.修昔底德的史學認識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是西方歷史上第一個以尊重歷史事實的客觀性著稱的人,他不輕信傳聞,力求使自己的敘述與事實相符合。但是,和其他古典歷史學家一樣,他也將歷史學的道德垂訓功能擺在歷史寫作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的開篇,修昔底德闡明了自己寫書的目的,「我的這部歷史著作很可能讀起來不引人入勝,因為書中缺少虛構的故事。但是如果那些想要清楚地了解過去所發生的事件和將來也會發生的類似的事件(因為人性總是人性)的人,認為我著作還有一點益處的話,那麼,我就心滿意足了。我的著作不是只想迎合群眾一時的嗜好,而是想垂諸永遠的。」(修昔底德著:《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謝德風譯,商務印書館1960年,第18頁。)看來,作者是想借記述雅典國家的興衰成敗來勸戒後人,以史為鑒。比如,他經常以當事者的口吻創作長篇演說辭,實則表達自己的政治追求,在膾炙人口的《伯里克利在陣亡將士國葬典禮上的演說》中,修昔底德極力贊頌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B.蘭克的史學認識19世紀,德國史學大師蘭克所創建的「蘭克學派」以客觀主義史學著稱。他們有一句名言:歷史是怎樣發生的,我們就怎樣去記述它。在蘭克所處的時代,歷史學的地位迅速提升,以至後人稱19世紀是「歷史學的世紀」。當時的歷史學家往往對自己的學科充滿了必勝的信念,受過嚴格歷史學專業訓練的學者認為,只要通過一端時間的整理過去遺留下來的史料的科學工作,歷史的原貌即可全面、徹底、真實地呈現在世人面前。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蘭克和他的學生們花費了大量精力,留下《拉丁和條頓民族史》等傳世之作。表面上看,蘭克學派似乎作到了將個人的主觀因素完全排出了歷史寫作,而在實際上,他們的這種努力是無法完全實現的。蘭克一方面強調歷史的客觀性,但是另一方面卻歷史具有規律性。他以一種典型的精英史觀向世人宣稱,整個歷史都是上帝的手筆,在神意的導引下,帝王將相按照自己的意圖創造了歷史。所以,蘭克學派歷史學家使用是史料也大都關乎社會上層人物的一舉一動,底層人物則被排除於他們的歷史視野之外。盡管在形式上,蘭克學派遵循的是客觀的科學的制史方法,但從根本上講,這些全都是服務於其「精英史觀」、貫徹其主體意識的。
C.克羅奇的史學認識
義大利哲學家、歷史學家克羅奇是倡導歷史相對主義的代表人物,以強調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而聞名。他認為歷史學家應該「只聚精會神於與一個問題相適應和構成活生生的積極歷史、即當代史的某一點上」;相反,不依賴主體意識而獨立存在的客體歷史是不存在的。(克羅奇著:《歷史學的理論與實際》,傅任敢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37頁。)在克羅奇看來,認識者通過主觀感知和個人需要所掌握的歷史知識,才是真正的歷史。「歷史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身上,它的資料就在我們自己的胸中。」
(克羅奇著:《歷史學的理論與實際》,第14頁。)而其他多餘的、游離於其視野之外的歷史則是虛假的和完全不可靠的。在這里,相對於客觀歷史而言,人的主體意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調。
D.柯林武德的史學認識
柯林武德是20世紀上半葉的英國哲學家和歷史學家。在歷史哲學上主張「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是當事人的思想動機決定了他的行動、從而推動了歷史的運動。「對於歷史學家來說,所要發現的對象並不是單純的事件,而是其中所表現的思想。」(柯林武德著:《歷史的觀念》,何兆武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第243頁。)所以,歷史學家必須研究人類行動背後是思想。繼克羅奇之後,柯林武德將歷史認識中的主觀因素的作用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3.歷史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
總體來看,歷史研究離不開歷史認識的主觀性和歷史本身的客觀性。歷史學科在某種程度上要求二者的互動。對於過去發生的事件而言,其客觀性是不依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的。而歷史科學的產生和發展,又必須依賴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作出具體而深入的解釋。任何歷史研究都不可能絕對排斥人的主體活動,這在是人文社會科學的一大顯著特性。將歷史學科建設成類似純自然科學的模式,似乎是沒有可能的。因為歷史是不能重演的,其規律性只是在一定的具體條件下才有效。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我們也沒有必要那樣做,從現實的角度看,處在不同時代的人都會有各自不同的社會問題,而這些問題又會要求具有批判意識的歷史學家根據以往的所謂客觀史實重新作出與時俱進的精彩闡釋。
4.歷史認識的相對性
A.歷史認識的相對性的含義
歷史認識就本質而言是相對的,相對性的含義在於認識對象比其他科學認識對象具有更突出的自主選擇性、非重復性和非直觀性;歷史認識主體處於歷史普遍聯系的總過程中,對歷史客體的認識活動不能純客觀地超出自己具體的、時代的思想水平,傾向和價值觀念的制約
歷史認識的絕對性只存在於某些關於具體史實的單稱判斷,或者代表著人類歷史認識無限發展的承繼系列的只能逐步接近的方向。
在懂得歷史認識相對性的基礎上才可能深入探討歷史認識與其他科學認識的共性,客觀地謀求各門科學間的借鑒與結合。
B.對歷史研究者的要求
歷史研究者必須經常性地進行自我反思,注意自己的潛在意識、知識特性和其他思想觀念傾向在何種程度和意義上映射在自身的歷史認識的結果中,以及如何對待這種成分,進而,需以更大的關切注意史料中滲入的他人的主觀因素,以最大可能地消除其消極影響。在作出概括性的、普遍性的認識結論時,注重追尋其所以成立的前提、尤其是理論性前提本身的特設性和假設成分。最後,對於具有普遍性意義的歷史認識,放棄認識已經終結的意識,在現實的基點上隨時准備投入歷史的再認識。(以上參閱趙軼峰:《歷史認識的相對性》,《歷史研究》1998年第1期。)
E. 如何理解認識和實踐、主觀和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1)所謂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具體的統一是指在人們具體的認識過程 中,主觀認識要和一定的時間、地點、條件下的客觀實踐相符合;所謂歷史的統 一是指主觀認識要同特定歷史發展階段的客觀實踐相適應。
(2)實踐決定認識,由於實踐不僅是客觀的,而且是具體的、歷史的,這就決 定了主觀認識也必須是具體的、歷史的。如果實踐進程已向前推移,轉入另一具 體過程,主觀認識也應當轉變,否則,思想就落後於實際。如果實踐的進程尚未 進入另一具體階段,條件尚未具備,就把將來要做的事情強制提前來做,就必然 犯思想冒進的錯誤。
(3)實踐決定認識的原理內在地要求主觀和客觀、認識與實踐必須是具體的、 歷史的統一。
F. 怎樣理解:要堅持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統一是具體的是指:主觀、理論要和具體的客觀、實踐相結合;統一是歷史的是指:主觀、理論要和不斷發展變化的客觀、實踐相結合.
G. 如何准確理解「主觀與客觀的具體歷史的統一」
世界是物質的世界,它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這就要求我們發揮主觀能動性要時刻尊重客觀規律,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我們的主觀要時刻跟著客觀,讓主觀和客觀相協調,相統一一致.因為客觀的物質世界又是不斷變化發展的,這就要求我們的主觀認識也要不斷的發展,深化和向前推移,時刻跟著客觀變化發展的步伐,尊重它認識它,即而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其實這也就是我們課本中所說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就是這個意思.體是說地點空間,歷史是說時間,主觀意識和客觀存在都會隨著空間時間的不斷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主觀和客觀不僅要統一,並且還要在具體中歷史中實現統一..
客觀的統一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這是物質和意識辯證關系在實際中的要求.
客觀與主觀的關系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在實際工作中的表現.主觀和客觀相一致,-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這是辯證唯物主義在總體上提出的有關方法論要求.它既適用於某個國家制定和執行路線、方針、政策.也適用於一個單位、一個人搞好各項具體工作.但在實際工作中.我們不能籠統地談主觀和客觀的 統一,因為主客觀兩個方面會因不同的人、不同的實際,不同的時間等因素而有差界.
一、主觀和客觀的統一是具體的統一
不同的實踐主體面臨的客觀實際不同.對一個人來說會面臨學習、工作、生活等實際;對一個單位來講,又表現為它們當時當地面臨的實際;對-個國家來說,就是這個國家的國情.我們應根據各自面臨的實際情,把理論或原則結合到特定的人或事物上,及時調整思想、觀點以達到與客觀實際相一致.否則,用一種理論或原則去套不同的實際.只會造成主客觀相脫離.陷入唯心主義.
客觀實際是全面的,要達到主客觀的統一,必須從全面的實際出發.如果只從個別事實出發去看問題、辦事情就達不到具體的統一.
二、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是歷史的統一
同一客觀對象在不同的時候其客觀實際是不同的.因為客觀實際是變化發展的,它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主客觀可能相符合.但經過一定的時間後,客觀實際發生了變化,主客觀關系就; 不一定一致了.這就要求我從變化了的實際出發,使自己的思想適應不斷變化的客觀實際,這就叫歷史的統一,否則就是思想僵化.
鄧小平理論是主觀和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的典範,正如十五大報告中指出的:"在當代中國,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徵結合起來的鄧小平理論,而沒有別的理論能夠解決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問題."
H. 怎樣理解「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答:世界是物質的世界,它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這就要求我們發揮主觀能動性要時刻尊重客觀規律,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我們的主觀要時刻跟著客觀,讓主觀和客觀相協調,相統一一致.因為客觀的物質世界又是不斷變化發展的,這就要求我們的主觀認識也要不斷的發展,深化和向前推移,時刻跟著客觀變化發展的步伐,尊重它認識它,即而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其實這也就是我們課本中所說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就是這個意思.體是說地點空間,歷史是說時間,主觀意識和客觀存在都會隨著空間時間的不斷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主觀和客觀不僅要統一,並且還要在具體中歷史中實現統一。 .
客觀的統一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這是物質和意識辯證關系在實際中的要求。
客觀與主觀的關系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在實際工作中的表現。主觀和客觀相一致,-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這是辯證唯物主義在總體上提出的有關方法論要求。它既適用於某個國家制定和執行路線、方針、政策。也適用於一個單位、一個人搞好各項具體工作。但在實際工作中。我們不能籠統地談主觀和客觀的 統一,因為主客觀兩個方面會因不同的人、不同的實際,不同的時間等因素而有差界。
一、主觀和客觀的統一是具體的統一
不同的實踐主體面臨的客觀實際不同。對一個人來說會面臨學習、工作、生活等實際;對一個單位來講,又表現為它們當時當地面臨的實際;對-個國家來說,就是這個國家的國情。我們應根據各自面臨的實際情,把理論或原則結合到特定的人或事物上,及時調整思想、觀點以達到與客觀實際相一致。否則,用一種理論或原則去套不同的實際.只會造成主客觀相脫離.陷入唯心主義。
客觀實際是全面的,要達到主客觀的統一,必須從全面的實際出發。如果只從個別事實出發去看問題、辦事情就達不到具體的統一。
二、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是歷史的統一
同一客觀對象在不同的時候其客觀實際是不同的。因為客觀實際是變化發展的,它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主客觀可能相符合.但經過一定的時間後,客觀實際發生了變化,主客觀關系就; 不一定一致了。這就要求我從變化了的實際出發,使自己的思想適應不斷變化的客觀實際,這就叫歷史的統一,否則就是思想僵化。
鄧小平理論是主觀和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的典範,正如十五大報告中指出的:"在當代中國,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徵結合起來的鄧小平理論,而沒有別的理論能夠解決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