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理解人類及其歷史

如何理解人類及其歷史

發布時間:2022-04-16 11:32:33

㈠ 怎樣理解人類社會創造了歷史

摘 要:「歷史的終結」是對現實的社會歷史依照資本的固有邏輯和文化邏輯做出的主觀設定,超越資本主義的歷史限度,迫切需要從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中獲取靈感。馬克思通過對市民社會的研究,得出了市民社會必然被克服的邏輯結論。而克服市民社會的過程也就是超越政治解放走向人類解放的過程。作為發展過程的「兩次飛躍」,政治解放與人類解放在典型意義上使得全部歷史被合乎邏輯地分成前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這三個階段與馬克思提出的社會發展的「三大形態」——人的依賴性社會、物的依賴性社會以及個人全面發展的社會具有內在關聯。三大形態理論著眼於人的發展狀況與解放程度,決定了人類解放理論同時還兼有社會形態的意義,人類解放的進程與社會形態的嬗變實際是同一個過程。在社會主義自我完善的歷史定位中,中華民族在實踐與理論的雙重探索中尋求人類解放的一種方式,將為人類社會形態的巨大變遷創造一種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經驗。 關鍵詞:市民社會 政治解放 人類解放 社會形態 18世紀啟蒙思想開啟的「現代性方案」,在特定的意義上也可以看作解放的一種方式,但由於資本主義理性自身的歷史規定性以及資產階級狹隘的階級本性,決定了這種文化視野中的解放的歷史限度和歷史局限。世界歷史進程中的全球化並沒有因為地域性的個人為經驗上普遍的個人所代替而突破了這種歷史限度和歷史局限,所謂西方的價值觀念和體制具有普遍性的意義,除了建立在這種普遍性上的社會之外,好像再也沒有需要演進的更高級社會形式的「歷史的終結」,僅僅是意識形態上的階級狹隘性的表現,是對現實的社會歷史依照資本的固有邏輯和文化邏輯做出的主觀設定。反思當今人類的生存困境以及技術理性的泛濫造成的日益嚴重的人性異化現象,徹底地消除「平等地剝削勞動力,是資本的首要的人權」①這一定律,必須進一步開掘馬克思人類解放的思想。在馬克思多維度、多層次的學說體系中,人類解放韻思想無疑是具有統攝意義的核心思想。作為馬克思一生的理論主題,它同樣貫穿於馬克思的社會形態理論之中,人類解放的進程與社會形態的嬗變具有內在的邏輯一致性。超越資本主義的歷史限度,迫切需要從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中獲取靈感。 ①《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38頁。 一、市民社會:構建人類解放理論的邏輯起點 事實上,從人類解放理論的敘事框架來解讀社會形態理論,可以發現二者有著深刻的同一性。把握這種同一性,無論對於人類解放理論還是社會形態理論,都是一種理解上的深化和意義上的提升。同一性視角在這里是不可或缺的方法論原則。但這一內在邏輯的建立,必須從一個更基本的邏輯起點開始,這就是市民社會①理論。 在馬克思思想的形成時期,有一個從黑格爾唯心主義向歷史唯物主義轉變的過程。這個過程的主要標志,就是通過批判黑格爾的國家理論,研究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的關系,得出了與黑格爾相反的結論——不是政治國家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決定政治國家。這一結論的集中表述,便構成了《論猶太人問題》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兩篇文章的主要思想。在這兩篇文章里,馬克思已經勾勒出了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和無產階級歷史使命偉大學說的初步輪廓。這表明,馬克思通過對黑格爾基於歷史事實和現實生活的顛倒,不僅從一個唯心主義者轉變成唯物主義者,而且從一個新的視角——市民社會,找到了理解社會歷史的鑰匙。 對此,恩格斯做過這樣的評論:「馬克思從黑格爾的法哲學出發,得出這樣一種見解:要獲得理解人類歷史發展過程的鎖鑰,不應當到被黑格爾描繪成『大廈之頂』的國家中去尋找,而應當到黑格爾所那樣蔑視的『市民社會』中去尋找。但關於市民社會的科學,也就是政治經濟學。」②最後這句話固然使人想起馬克思自己的那旬名言——「對市民社會的解剖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求」,③但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從這里可以得出一個不容忽視的結論:馬克思一生大部分時間所從事的政治經濟學研究,實際上是在解剖市民社會。於是,對恩格斯的這一表述就需要作這樣的理解:市民社會理論在馬克思的學說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甚至構成了馬克思全部學說的理論基石和邏輯起點。 黑格爾第一次在與政治國家相對應的意義上來使用市民社會這一概念,他把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相區別,認為市民社會是個人私利的戰場,它代表特殊性,而政治國家則是公共利益的領域,它代表普遍性。馬克思直接上承黑格爾接受了這一術語。除了在與黑格爾相同的意義上使用這一概念之外,在其後期的使用過程中,馬克思還賦予它新的含義。這就使得學術界對它的理解出現分歧。 馬克思確實在很多場合在「生產關系的總和」或「社會的經濟結構」等意義上使用市民社會這一概念,但這並不表明它們就是同一個概念。實際上,馬克思這樣使用僅僅是因為它們之間存在著某種邏輯上的關聯。這種邏輯上的關聯馬克思曾作過這樣的表述:「我的研究得出這樣一個結果:法的關系正像國家的形式一樣,既不能從它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於物質的生活關系,這種物質的生活關系的總和,黑格爾按照十八世紀的英國人和法國人的先例,稱之為『市民社會』,而對市民社會的解剖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求。……我所得到的、並且一經得到就用於指導我的研究工作的總的結果,可以簡要地表述如下: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④ ①關於馬克思市民社會內涵的理解,可參見俞可平:《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及其歷史地位》,《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第4期。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409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8頁。 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8頁。 這就是說,市民社會作為與政治國家相對應的領域,它所代表的是特殊的私人利益。私人利益關系的核心無非是由物質生產關系的總和即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的物質利益關系。於是,生產關系的總和或社會的經濟基礎便構成了市民社會的實質性內容。在這種實質性的意義上來使用市民社會概念,既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又獲得了某種修辭效果,是一種十分常見的行文技巧,並不能構成市民社會與經濟基礎完全等同的邏輯依據。事實上,二者之間存在著區別,在馬克思的著作中並不是沒有體現的。馬克思在很多場合明確指出市民社會包括社會組織、社會制度、私人生活等。他說,市民社會「這一名稱始終標志著直接從生產和交往中發展起來的社會組織」。①他又說:「在生產、交換和消費發展的一定階段上,就會有一定的社會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級或階級組織,一句話,就會有一定的市民社會。」② 問題之二,市民社會是否就是指資產階級社會?這一說法同樣有其不確切性。事實上,中譯本的「市民社會」和「資產階級社會」在馬克思的德文原著中是同一個詞,都是「burgerliche Gesellschaft」,即使在馬克思親自校訂的英文譯本中,「burgerliche Gesellschaft」一詞也常常被譯為「bourgeois Society」(即「資產階級社會」)。但是,這些事實對於證明市民社會就是資產階級社會這一結論並不充分。因為在馬克思的文本中,我們還可以找到一些相反的證據來否證這一結論。例如,馬克思在自己用英文發表的著作《法蘭西內戰》中,分別使用了「civil society」(市民社會)和「bourgeois society」(資產階級社會)兩種表述來表達德文中的「burgerliche Gesellschaft」這一概念。此外,在馬克思《資本論》的英文版中,也出現了「civil society」和「bourgeois society」兩種表達。這表明,馬克思除了在特定的「資產階級社會」意義上使用burgerliche Gesellschaft這一概念之外,還在一般的「市民社會」意義上使用它。這就說明,在馬克思的思想中,並沒有把「市民社會」與「資產階級社會」完全等同起來。 把「市民社會」與「資產階級社會」完全等同起來的理解方式,還有一個無法克服的困難,這就是邏輯上的不一致性。因為以這種理解方式為前提,必然得出這樣的結論:市民社會只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其他社會都是不存在的。這一結論明顯違背馬克思的原意。馬克思在其一生的著作中,曾多次使用市民社會概念來指稱前資本主義的中世紀,只不過在前面加上了一些修飾語,形成諸如「舊的市民社會」、「中世紀的市民社會」、「先前的市民社會」等。例如,馬克思說過這樣的話:「舊的市民社會直接地具有政治性質,就是說,市民生活的要素,如財產、家庭、勞動方式,已經以領主權、等級和同業公會的形式升為國家生活的要素。」③ 在馬克思的著作中,盡管市民社會與資產階級社會採取了相同的表達形式,但它們所指稱的對象是有區別的。市民社會固然包含了資產階級社會但不單指資產階級社會,它還包括了非資產階級社會。因為市民社會這一概念是與政治國家相對應的,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之間是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矛盾關系,它們中任何一方的存在都要以對方的存在為前提。於是,一個合乎邏輯的結論就擺在了我們面前:只要有政治國家存在,就必然有一個與之對應的市民社會存在。這個市民社會當然不一定就是資產階級社會,它還可以是別的社會,如封建社會等前資本主義社會。馬克思的「舊的市民社會」、「中世紀的市民社會」等概念指的就是這樣的社會。

㈡ 人類歷史的概念

人類的歷史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古人類化石的發現,而不斷變化的。19世紀中葉前,人們都以為人類歷史也就幾千年。1856年,在德國尼安德特訶谷地附近一個洞穴中發現古人類化石,即著名的尼安德特人(簡稱尼人)。當時,人們以尼人的時代把人類歷史定為5萬至10萬年。以至於19世紀末,荷蘭解剖學家杜布瓦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發現距今80萬年前的大名鼎鼎的爪哇人,因沒有同時發現人造工具(石器),加上其腦容量遠小於現代人,僅有900毫升,而未被承認為人類。杜布瓦自己在1940年過世之前也認為他發現的是一種大長臂猿。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北京猿人的發現,由於同時發現所製造的大量石器,發現用火的遺跡,從而大大地擴展了人類的歷史,從原5萬至10萬年推至距今50萬年前。20世紀40年代,由於北京猿人的確認,加上爪哇猿人新化石等的大量發現,人們承認與北京猿人同類的爪哇猿人屬於人類,人類歷史延至距今80萬年前,1959年,在東非坦尚尼亞的奧杜瓦伊峽谷(過去譯為奧杜韋峽谷)發現距今175萬年前的石器,使人類歷史的紀錄再次延長。20世紀60年代,在東非衣索比亞的奧莫訶谷和阿法低地發現距今250萬年前的石器。這是人類至今發現最早的石器,人類有200多萬年歷史記錄的說法,依據即在此處。
20世紀70年代,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發現黑猩猩、大猩猩等也會使用和製造簡單的工具。這一發現,動搖了100多年以來的人是「會製造工具的高等靈長類動物」的定義。經世界各國人類學家研究討論,一致同意把人的定義改為「兩足直立行走的高等靈長類動物」。這個修改,把原來不屬於人類的南方古猿(俗稱南猿)包括了進來,人類歷史於是隨之延至距今270萬年前,漸近400萬年。1991年出版的《中國大網路全書·生物學》卷記錄了這個變化的結果(見第1013—1014、1209頁)。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地又發現眾多人類化石。其中最為重要的人類化石是:1992至1995年在衣索比亞阿法低地發現地猿(為始祖亞種),距今440萬年前。1998年在同地又發現地猿的另一個更為古老的亞種(為祖先亞種),距今520萬至580萬年。2000年,在非洲肯亞的土根山區發現距今600萬年前的原初人(土根種),因為發現於千年之交的2000年,故俗稱為千禧人。因此,人類的歷史現已有600萬年記錄了。上述一系列成果,在即將面世的《中國大網路全書(第二版)》中,有著較為全面而系統的介紹。

㈢ 如何理解人類社會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

所謂社會形態的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就是指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一樣,既是一個不依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的物質發展過程,也是一個有規律的、辯證的、歷史發展過程。人類的活動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正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實踐活動構成了人類社會的歷史,形成了人類歷史的規律,社會歷史規律的實現也必須通過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既然如此,人類歷史的發展怎麼會用有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性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在方面加以說明。
第一,每一代人開始在社會上生活時,所遇到的都是現成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選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每一代人遇到什麼樣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不依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他們必須把前人活動的終點作為自己活動的起點。
第二,人們雖然不能自由地選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並不是說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變原有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人們總是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變原有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但是,人們根據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所從事的社會活動將引起什麼樣的社會結果,他們是意識不到的。這是因為,這種社會結果是由各種社會因素和各種社會力量相互作用的形成的「合力造成的。每一種社會力量在形成這種「合力」時都起了作用,但歷史發展卻又不依任何一種社會力量為轉移。每一種社會力量都具有偶然性,但所有這些社會力量的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合力」卻體現了歷史必然性。歷史唯物主義的「合力」論思想,最清楚、最令人信服地說明了為什麼人的活動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自覺活動,而這種自覺活動所形成的社會歷史及其規律卻是客觀的、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第三,列寧指出,馬克思、恩格斯研究社會歷史問題所用的方法,「就是從社會生活的各領域中劃分出經濟領域,從一切社會關系中劃出生產關系,並把這種生產關系看作決定其餘一切關系的基本的原始的關系。」(《列寧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頁)又說,「只有把社會關系歸結於生產關系,把生產關系歸結於生產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據把社會形態的發展看作自然歷史過程。」(同上,第9頁)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有了兩個「劃分」和兩個「歸結」,就把物質決定意識這個一般的唯物主義原理,應用於研究人類社會歷史,說明在社會歷史領域里,也是物質的東西決定精神的東西,客觀的東西決定主觀的東西,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從而建立起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

㈣ 談談你對人類歷史發展的認識

人類社會經歷了五千多年的農業文明時代,又經歷了三百多年的工業文明時代。那麼,未來將向什麼新文明時代演進呢? 原始文明是完全接受自然控制的發展系統。

㈤ 如何理解人類歷史真正是社會生產發展的歷史

首先,人類社會的產生就是建立在物質生產基礎上的,物質資料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活動.只有人們的吃飯、住房,衣著等基本的物質需要,人類社會才有可能向前發展.
第二、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人們的物質和文化不斷發展的過程,而文化的發展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基礎上的,所以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本質上就是物質生產的發展.

㈥ 如何以人的生成性理解人類歷史

人類創造歷史 是一個由馬克思提出、但卻未來得及加以詳細說明的復雜命題,其中包含了 人類是誰 、 歷史是什麼 、 人類如何創造歷史 、 人類在什麼條件下創造歷史 等有待進一步廓清的問題。必須結合 歷史性 、 反思性 等概念才能理解 歷史 的含義,必須從結構二重性的角度出發才能理解 創造 的含義。從總體來說,該命題以一種非常精練的方式概括了人類行動與社會歷史之間的關系。它表明,歷史是人類創造的,但歷史並不總是按照人類設計好的方案向前發展,行動的意外後果和行動未預見到的後果是人類在創造歷史的過程中必然發揮作用的因素。馬克思對於資本主義的分析有著重大的意義,我們當今仍然未能超出馬克思生活的時代給他提出的問題。

㈦ 錢驍成: 請問如何理解人類歷史,就是人類金錢和權力的「活動」史

主要還是應該從重大的歷史事件,還有一些推動歷史發展的歷史事件來進行描述,可以從這些事件的背景起中間起重要作用的人或者事情觸發,將這些人或者事情和這個方面進行聯系。

㈧ 如何理解全部人類歷史從根本上說是思想的歷史

因為人類的發展就是思想的發展,說著思想的發展,人類社會開始進步。

㈨ 談談你對人類歷史的認識600字

人類社會經歷了五千多年的農業文明時代,又經歷了三百多年的工業文明時代。那麼,未來將向什麼新文明時代演進呢?
原始文明是完全接受自然控制的發展系統。人類生活完全依靠大自然賜予,獵狩採集是發展系統的主要活動,也是最重要的生產勞動,經驗累積的成果:石器、弓箭、火是原始文明的重要的發明。原始社會的物質生產活動是直接利用自然物作為人的生活資料,對自然的開發和支配能力極其有限。
農業文明是人類對自然進行探索的發展系統。人對自然進行初步開發(大約距今一萬年前),由原始文明進入到農業文明,開始出現科技成果:青銅器、鐵器、陶器、文字、造紙、印刷術等。主要的生產活動是農耕和畜牧,人類通過創造適當的條件,使自己所需要的物種得到生長和繁衍,不再依賴自然界提供的現成食物。對自然力的利用已經擴大到若干可再生能源(畜力、水力等),鐵器農具使人類勞動產品由「賜予接受」變成「主動索取」,經濟活動開始主動轉向生產力發展的領域,開始探索獲取最大勞動成果的途徑和方法。

工業文明是人類對自然進行征服的發展系統。隨著科技和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從農業文明轉向工業文明。人類開始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對自然的超限度開發又造成深刻的環境危機。特別是科學探索活動中分析和實驗方法興起,開始對自然進行「審訊」與「拷問」,此時的科技和教育突出對經濟的促進和發展上,資本主義國家大力推行教育和科技,形成空前的經濟生產力。工業文明是人類運用科學技術的武器以控制和改造自然取得空前勝利的時代。蒸汽機、電動機、電腦和原子核反應堆,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建立了「人化自然」的新豐碑,並以工業武裝農業。工業文明的可持續發展活動主要表現在征服大自然的物質活動,此時,生態、資源、人口等問題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成為可持續發展系統的重要功能因子。

生態文明是人類與自然將實現協調發展的社會系統。生態文明是「社會記憶」中第四

階段的文明,是建築在知識、教育和科技高度發達基礎上的文明,強調自然界是人類生存與發

展的基石,明確人類社會必須在生態基礎上與自然界發生相互作用、共同發展,人類的經濟社

會才能持續發展。因而,人類與生存環境的共同進化就是生態文明,生態文明不再是純粹的發
展系統,而是一個和諧發展的社會系統。由於可持續發展系統是一個普遍的復雜復合系統,而

且是進化的開放系統,其進化的基礎是繼承先前文明的一切積極因素,所以生態文明也就涵括

人類以前一切文明成果,其理論與實踐基礎直接建立在工業文明之上,是對工業文明以犧牲環

境為代價獲取經濟效益進行反思的結果,是傳統工業文明發展觀向現代生態文明發展觀的深刻

變革。建設生態文明,要求人類通過積極的科學實踐活動,充分發揮自己的以理性為主的調節

控制能力,預見自身活動所必然帶來的自然影響和社會影響,隨時對自身行為作出控制和調節。

閱讀全文

與如何理解人類及其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7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