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建國後,困擾百姓數千年的蝗災是如何根治的
在古代,咱們中國長期屬於農業大國,糧食生產在國家經濟中至關重要。糧食豐產,基本上就能夠保證國泰民安。一旦鬧災荒,影響了糧食的種植和生產,老百姓沒有飯吃,流離失所,必然會引發天下動亂。
而在所有的這些災荒中,蝗災對糧食生產的影響又是非常大的。而且,蝗災一般都是伴隨乾旱發生的,可以說是災上加災,給老百姓帶來極為嚴重的危害。
(用農葯除蝗)
上個世紀50年代,我國在治理蝗災方面,制定了一個“打早、打小、打了”的方針。
所謂“打旱”,就是知道蝗災往往發生在旱災之後。也就是說,每當遇到旱災,乃至於乾旱天氣太多的時候,就要開始預防蝗災。避免此後蝗災發生後,手忙腳亂。
所謂“打小”,就是在蝗蟲很小的時候,乃至還是蟲卵的時候,就要予以撲殺,絕對不能讓它們長成氣候了再動手。
所謂“打了”,就是要斬盡殺絕。蝗蟲一年會繁殖好幾代。而且蝗蟲的繁殖力驚人,一隻母蝗會產卵200粒以上。因此,如果不對蝗蟲進行斬盡殺絕,那麼夏蝗過了又是秋蝗。這些蝗蟲,會攆著季節走,吃了莊稼的葉後吃莊稼的桿,吃了莊稼的桿後,又吃莊稼的果。所以,要根據蝗蟲的生長情況,在各個季節,實行斬草除根,不能讓蝗災死灰復燃。
當然了,除了有好的原則外,還有好的辦法。就是通過人工除蝗、機械除蝗和葯物除蝗三位一體來完成。尤其是葯物除蝗,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當然了,過多地使用農葯,也對生態環境產生了破壞。這也是要一分為二看待的。
總之,因為有了好的原則和好的方法,建國後,嚴重的蝗災問題,得到了極好的解決。
② 在歷史上也經歷過蝗災,他們是如何解決的
在中國古代的時候,蝗災是一種很常見的自然災害,而且中國的傳統社會是較為典型的農業社會在古代的時候農業是絕對舉足輕重的行業之一,而黃災就成了古代農業發展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而古代人民的智慧肯定還是發生了一定的作用的。他們發現了雞鴨鳥都會吃掉蝗蟲,所以,他們普遍在遇到蝗蟲的時候都會選用生物防治,或者是驅蟲葯。但是在古代是沒有殺蟲劑的他們發現蝗蟲並不喜歡艾草,於是他們將艾草收集起來,專門用來驅趕蝗蟲。而中國即使發展到現在,也才是擺脫了嚴重蝗災二十幾年,可想而知蝗蟲的威力。
③ 古人都有什麼辦法,能解決三大自然災害之一的蝗災
自2019年12月以來,東非經歷了數十年來最嚴重的沙漠蝗蟲災害,現在蝗災已經蔓延至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場大規模蝗災的爆發,已經嚴重威脅相關國家和地區的作物生產和糧食安全,成為了2020年世界上重大的自然災害之一。多個國家因為蝗蟲的入侵而宣布進入緊急狀態。蝗災不但是現如今令人頭疼的問題,在我國古代,蝗災就位列農業社會三大災害之一(水災、旱災、蝗災)。
③:利用蝗蟲天敵進行滅蝗
宋朝時期頒布過許多“禁捕蛙令”這樣的禁令,目的就是為了要保護蝗蟲在自然界里的剋星,防止蝗災的發生。
公元1016年,北宋大中祥符9年,發生了一場蝗災,大臣李士衡在上朝時上奏說:“河北螟蟲多不入田畝,村野間有蟻食之。又蝗飛空中,有身首斷而殞者,有自潰其腹,有小蟲食之者。”——《續資治通鑒長編》
蝗蟲主要天敵非常的多,例如:鳥類、鴝鵒、蛙類、蟋蟀、蟻、蛾、雞、鴨等都能成為“食蝗”大軍中的一員。這些蝗蟲天敵雖然不可能讓蝗蟲絕跡,但卻可以讓蝗蟲繁殖速度減慢,達到預防蝗災發生的效果。
④:種植預防蝗蟲的植物
蝗蟲除了害怕天敵之外,還不喜歡接近麻類以及各種豆類植物。賈思魏的《齊民要術》中記載了86個粟的品種中有14個是“免蟲”品種。董渭的《救荒活民書》中提到蝗蟲不食豆苗的特性,讓民眾廣范種植豌豆,以避蝗害。
公元1016年蝗災爆發後,宋真宗與宰相王旦討論蝗災的情況。當時他對王旦說:“諸路使臣言,飛蝗多不食豆苗。”王旦回答:“前月蝗飛度河北,鄉民方備焚撲,連夕西北勁風,由是不及遠自澶以北少害稼者。今麻、豆堅實,不復為慮矣。”由此可見,當時的人們就有意識地多種這類作物以對付蝗蟲。
④ 中國歷史上蝗災頻發,古人面對蝗災如何治理
因為乾旱的環境適合蝗蟲的繁殖,所以蝗災的爆發一般伴隨著旱災,中國古代素有「旱極而蝗」的說法。古人認為,之所以有旱災,是因為一種叫做「旱魃(音拔)」的怪物在作怪,而之所以有蝗災,是因為「蝗神」在顯威。所以,當旱災和蝗災爆發的時候,百姓們一般會進行「打旱魃」和「拜蝗神」的活動,這種做法顯然不會有任何作用,只能等蝗蟲把莊稼糟蹋完以後,自己遷徙到別處。
隨著經驗的增長,古人逐漸開始用一些積極的辦法對付蝗蟲,比如開元賢相姚崇,面對山東地區的大蝗災,就破除了迷信,用驅趕、抓捕焚燒,挖坑填埋的方式與蝗蟲對抗,效果頗為顯著;元朝的時候,人們在繼承前代治理蝗災的基礎上,開始思考預防蝗災的方法:初秋的時候,將藏在田地里的蝗蟲卵用鋤頭刨出來,趁著「秋老虎」的強烈日光將其曬死,此法對於預防蝗災十分有效;明代,徐光啟系統地總結了歷代治理蝗災的方法,並在《農政全書》中設《除蝗疏》專門記載除蝗方法。
清代張集馨《道咸宦海浮沉錄》中記載的方法:撲蝗之法,如行軍然。以十人為一隊,二人持鍬挖長壕丈余長,三四尺深,浮土堆在對面,四人在後,二人在旁,齊用長帚轟入溝中。二人在六人之後,用長柄皮掌,將轟不凈者撲斃。一員官,領二百人,作二十隊,每日可得數十擔。蝗入溝中,即將所堆浮土,掀入捶實,何慮不死?其在禾嫁中者,令婦稚在內轟出,或售賣,或換料麥,悉聽民便。其在臨河亂石中藏匿者,多用石灰水煮之。在峭壁上長帚不及者,用噴筒仰轟。有蝗之地,如非沙板田地,將跳躍者撲畢,雇牛翻耕,將子撿出,蝗子與落花生形同,每甬百枚。蝗子撿盡,再用石滾將地壓平,後又用鐵鈀刨出,無不糜爛。前人成法,俱指平地而言,未曾議及山中。其平地用牛翻耕,用羊數百頭來片踐踏,頃刻如泥,試行已驗。
此為道光十七年(1837),張集馨做山西朔平知府時給上級上的摺子。他自己的記載是「月來撲捕甚力」,不過還是有很多蟲蛋,讓他很焦灼。從中可見,捉到的蝗蟲,可以賣錢。實際差不多是以工代賑~
⑤ 中國歷史上蝗災爆發如此頻繁,那麼古人們是如何應對的呢
"朝飛蔽天不見日,若以萬布篩塵灰。暮行嚙地赤千頃,積疊數尺交相埋。樹皮竹顛盡剝枯,況又草谷之根。"——宋·王令《夢蝗》
對全世界來說,2020年算是"噩夢"開年。先有新冠橫空出世席捲全球,盡管我國通過上下齊心已經將病毒基本扼殺,但在全世界范圍內至今未得到全面控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新冠還沒搞定,糧食危機再度加劇。
三、 培養天敵
4、蝗蟲有天敵嗎?當然有,那些鴨子啊,鵝啊,甚至青蛙癩蛤蟆等,都是吃蝗蟲的。水田能夠遏制一部分蝗蟲,在水田裡飼養鴨子跟鵝,又能吃掉一部分蝗蟲;再加上水田容易引來青蛙、蛤蟆等生物,再吃一部分蝗蟲,積少成多,蝗蟲不就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⑥ 古代也有蝗蟲災害嗎古人是如何抗蝗災的呢
歷史上,水災、旱災和蝗災,並稱為對農業生產危害最大的三種災害。傳統農業講究深耕細作,同時又不得不「靠天吃飯」。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我們的祖先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大量寶貴的經營,其中便包括如何應對蝗災。正因如此,前蘇聯學者曾提出——「最早的治蝗知識起源於中國」。
事實上,成功扼殺了蝗蟲的幼蟲,是控制蝗災的關鍵。所以,這個辦法曾在清代廣為使用。按照清代官員許寶書的評價,用鴨子治蝗是一件十分便捷的法子:
「蝻(按指蝗蟲的幼蟲)初出土五日內,跳躍尚未能遠,其在旱谷田內,多雇鴨戶縱鴨啄食,最為便捷。」
利用鴨子捕捉蝗蟲,可以說是一個兩全之法。一方面,趁著蝗蟲尚未長成,危害不大,且跳躍能力較弱時,可以很快地將其捕殺掉;另一方面,田中的這些幼蟲,成為了鴨子的飼料,而鴨子的糞便又反過來肥沃土壤,以利於莊稼的生長。
因此,除了靠人工撲殺、火燒和葯熏,用鴨子對抗蝗災,才是個便捷有效的法子啊!可以說,古代蝗災來襲時,有些愚昧之人還忙著燒香祈禱時,那些聰明的早已跑去抓鴨子了!畢竟,抓一群鴨子放田裡,算是當時最好的法子了!
⑦ 在中國古代,古人是如何對待蝗災問題的
今年年初東非跨印度的蝗災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恐慌,大范圍的蝗災讓人們急於保護莊家的同時,也迫切的尋找預防蝗災、消除蝗蟲的辦法,那麼縱觀人類的發展和進步,蝗災好像是從古至今都在探討和研究的問題,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了解一下我們古人是如何對待蝗災的,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一看吧。
以上就是我們老祖宗對於蝗災問題的研究,直到今日我們還在吸取著前人的經驗。大家對於蝗災問題是如何對待的呢?歡迎給小編留言,大家一起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