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效率

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效率

發布時間:2022-04-16 14:51:03

㈠ 如何提高歷史課堂的實效性

一、要充分挖掘提問功能的有效性
1.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精妙的提問能夠激活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探究歷史奧秘的樂趣。精妙的提問,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學習、探究中體驗成功與失敗,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集中學生課堂學習的注意力。實驗證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歷史教師通過富有啟發性的課堂提問,把學生分散的注意力和興趣集中到歷史學習上,激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
3.加強師生間的信息交流。問答過程實際上是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進行信息交流的過程。通過不斷地提出、思考與解答問題,在刺激與反應中,加強了師生間的信息交流,使雙方不斷地完善教與學的行為,使學生不斷提高獲取、組織和評價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4.有效地組織教學、完成學習目標。通過科學的設問,教師可以有效地組織教學,完成課堂教學任務。通過導入提問,在檢查舊知識基礎上,引領學生進入新的學習領域,建立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在變化學習主題時,通過過渡提問,可以引導學生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把握歷史發展的脈絡。在突破難點重點時,提問可以加深對歷史問題的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從而掌握解決問題的關鍵;結束時的總結提問,能使學生的知能升華,為以後學習埋下伏筆等。
5.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素養。首先,有利於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通過教師巧妙的問題設計,能夠加強學生對重要歷史概念、歷史現象和歷史結論的記憶和理解。其次,有利於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思維能力。高中歷史學科對學生提出了四大方面十點能力的要求。四大方面是指,再認、再現歷史知識、材料處理、歷史闡釋、語言表達;十點能力分別為:記憶、閱讀理解、運用信息、歸納、比較、概括、分析、評價、史論結合、語言表達等。教師科學地運用提問的教學方式,能有效地培養學生這些學科思維能力,提高歷史學科素養。再次,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歷史思想,如培養歷史唯物主義等基本歷史思想等。
總之,有效使用問題的功能在於:從學生方面看,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數量、質量、水平和學業成就;能促進思考,激發求知慾和探究欲;能提高學生思維水平,幫助學生組織他們的思想;能增進學生的參與度,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能調節課堂氣氛,培養口頭表達能力;學生就某問題相關的內容與教師或同學溝通交流的越頻繁,他們習得的知識技能也就越多,也能更成功的通過學業考試。從教師方面看,採取有效的提問能力,便於教師監控學生理解程度並提供反饋,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要有效地優化設計提出的問題
陶行知先生說:「發展千千萬,起點是一問」。課堂教學中,教師每提出一個問題,就給學生提供一次學習、思考、提高的機會,就能促進學生的不斷發展。但也並不意味著提問越多越好。教師的提問要適時、適度、適量,提出的問題要有教學價值,問題設計要科學精當。教師一般可在新課導入、主題學習、課堂小結等階段進行提問,引發學生思考,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
1、導入新課。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上課之初的提問,其主要功能在於迅速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立即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習興趣,為課堂學習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德國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指出:「興趣是教學的基礎,教師在任何一個階段里都要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必須注視學生的反應是否自然發生,如果自然發生則被稱為是注意的,教學本身就是有興趣的」。因此,導入新課時的提問,其目的是為了創設學習的條件,其要旨在於激發興趣。教師可因生、因時、因材,細觀察、巧琢磨,創設新穎的情景,設計新奇的問題。問題的設置一定要巧妙、生動、形象、直觀、貼近學生實際經驗,發人深思,給學生以強烈的刺激,引起其反映,吸引其注意力,激發其求知慾。比較好的做法是,教師根據學習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設計成由淺入深的問題鏈,進行誘導式提問,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及早進入最佳學習狀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主題學習。歷史教材的每一節內容就是學習的一個大主題,其下的每一個子目就是一個小主題。這些主題是教學的主體內容,是學習的重點。學習主題時,提問的有效性往往決定著一節課教學的成敗。因此,教師要採用多種形式,科學地設計問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
(1)巧妙設疑,啟發心智:「疑是思之始,學之端」。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教學的基本方法是一種歸納的或誘導的、分析的、回歸的、啟發式的教學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善於設疑,創設科學的誘導源或啟發源,以最大化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勇於創新。設疑啟智的要旨在於「設疑—探疑—質疑—釋疑」,在這一過程中,讓疑問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在解決疑問的過程中,體驗成功與快樂,提高思維的廣度與深度,啟迪智慧。
(2)注意貼近生活,聯系實際:就是從社會熱點與生活熱點入手,從學生的認知實際出發,設計問題,提高學習效率。比如中美關系、中日關系問題、台灣問題等,針對台灣問題,教師可提供當前的重要材料,如台獨活動的猖獗、兩岸的交流、我國政府對台灣的政策、美國政府有關台海問題的政策等,進行設計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使學生加深對台灣問題的認識,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培養奮發向上的鬥志。聯系實際,貼近生活,生動活潑,使學生感到親切,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有助於引導學生以史為鑒、古為今用,從歷史的高度來把握問題,總攬全局,提高對歷史學習的駕馭能力。
(3)抓住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以舊促新:就是從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與學習經驗出發,抓住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創設問題情景,以舊啟新,新舊整合。在鞏固學生已有知識的前提下,突破學習的難點、重點和疑點,生成新的知識結構,從而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下面以「法國大革命」的學習為例,進行具體說明。如學習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原因時,可設計以下問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原因分別有哪些?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原因又有哪些?法國與英美相比,革命爆發的原因有何異同?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英法美三國資產階級革命制訂的一些重要的法律性文件,如英國的《權利法案》、美國的《1787年憲法》和法國的《人權宣言》、《1791年憲法》等,這些重要的法律性文件,在各國歷史發展進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學習的重點。教師可設置新的情境,如提供這些法律文件的圖片、引用這些法律文件的原文等進行設問,也可以直接提出以下問題: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中都制訂了重要的法律文件,概述這些法律文件的主要內容、特點和影響。通過對這些法律文件的分析,不僅突破了學習的重點,而且形成了完整的知識結構,充分認識了法律手段在資產階級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加深了對資本主義法制社會的認識。
3、注重歸納概括,有效小結課堂。課堂小結作為教學的一個環節,雖然用時較少,但作用甚大。利用提問進行小結,可以復習所學知識,形成知識的系統性;可以畫龍點睛,發展學生的思維,探究歷史發展規律;可以檢查反饋,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師生進行教與學的反思,調整行為,提高學習效率;可以承上啟下,做好課與課之間學習內

㈡ 例說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課堂教學永恆的主題,如何在有限的45分鍾內,夯實基礎,培養能力,愉悅情感,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准確把握歷史課程標准和每課三維目標,精心備好每一課。
有效教學是教師為實現預期教學目標,以心理學和教育學理論為基礎,在師生互動中通過教師的常規教學行為影響學生,以促使學生獲得滿意的學習結果、學會學習的過程。特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各種教學活動,使學生獲得最佳學習效果的教學過程。簡言之,有效教學即符合教學規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學,是能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歷史有效教學是教師遵循個體發展和歷史教學活動的基本規律,促進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上可持續的進步和發展,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的教學活動。
二、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知道要學什麼。
寫文章講求有好的開頭叫「風頭」,課堂教學也是一樣,需要創設新、活、美、樂、自然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撥動其思維之弦,總的原則是要注意啟發性,知識性、靈活性、趣味性。讓學生以最佳的興奮狀態投入學習活動中,這就是需要做好成功的導入教學。
一個成功的導入,可以馬上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興趣,如同徐徐拉開的帷幕,讓同學們一眼看到精美的景緻,又如樂章的序曲,使學生們一開始便受到強烈的感染,從而為整堂課的成功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首先要把握歷史課堂導入藝術的設計原則。歷史課堂的導入,要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技巧性,以達到在實際的教學應用中的功效性,這樣的導入才具有藝術性。因此在設計課堂導入的時候,應該注重把握一定的原則性。中學歷史課堂導入藝術的設計原則主要有以下四點:(1)貼近生活,提高學生的學習歷史的興趣的原則。(2)導入內容的篇幅要適中、恰當原則。(3)從新課程內容標准找導入語的突破口的原則。新課程內容標准,是本課內容的高度概括和精髓核心所在,也是該課的重點與難點,同時也是高考命題趨勢的重要出發點,在講授課程的同時,如果能夠滲透對考點的加強,對於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有著重要的幫助,而這一類的導入的方法一般建議是復習式的導入為主。(4)能夠幫助學生積累歷史學習素材,理清學習脈絡為準的原則。 歷史學習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積累歷史知識、從積累歷史知識到理解歷史的過程,因此歷史課堂不應該為上歷史課而上,在幫助學生了解歷史發展脈絡的同時,也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歷史教育的感化。雖然在教學過程中,這一種教育的感化可以貫穿整個課堂,但是,如果能夠在課堂導入的時候來一個先聲奪人的效果,奠定整一節課的基調的話,這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導入教學的方法有多種:問題導入法、舉例導入法、討論導入法、圖示導入法等在教學中自己的具體做法是:
(1)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過渡。復習舊知識導入新課。便於學生鞏固已學知識,便於將就舊知識邏輯地,有機地聯系起來,循序漸進地展開教學。通常通過提問、練習,講述,誦讀等方式進行。使學生「溫故」的基礎上知新,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引發探索問題奧妙的興趣。我在教學《明清帝國的專制統治》一課時這樣導入: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歷代帝王為了鞏固統治採取了各種措施,秦始皇推行郡縣制,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唐太宗完善科舉制,重視人才,虛心納諫,社會歷史發展到明清時期,明清時期統治者在政治、思想方面採取了哪些具體措施呢?這些措施又造成了什麼影響呢?今天,讓我們共同學習《明清帝國的專制統治》。通過這一導入,學生既回顧了舊知識: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的措施,又明確了本節課要學習的重點內容是明清時期政治、思想方面的措施及影響。
(2)注意歷史與現實的對比,從而融入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正確的歷史思維能力、辨別是非的能力。我是這樣導入的:播放奧運會主題曲《我和你》,我接著說,2008年8月,我國成功舉辦了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這是一次全世界人民體育的盛會,團結的盛會,一首《我和你》拉近了全世界人民心靈的距離,唱出了全世界人民熱愛和平、嚮往和平的心聲,但是,在20世紀先後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不僅造成了世界性人力物力的損耗,也給全世界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最殘酷的、規模最大的戰爭,給各國人民帶來了無盡的痛苦與災難,並且戰爭的傷痛至今仍在延續,為了避免世界大戰的悲劇再次發生今天,我們一起來復習《兩次世界大戰》的歷史。
(3)充分利用教材資源
我在教學《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一課時,我說,今天老師想送給大家一首歌,你聽聽唱的是哪個地區?於是,我就唱;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真名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 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 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 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母親! 我要回來, 母親!母親!同學們一聽就知道是澳門,我接著說,是的,這是聞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中的澳門,那麼澳門曾被哪個國家佔領,又在什麼時候回歸了祖國的呢?這一地區實行什麼制度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

(4)採用多媒體手段
教學歷史學科有很多影視資料可供使用,各個不同的歷史階段發生的大事,重要人物都被拍攝成電視、電影作品,在教學中可以選擇使用。
總之,通過導入教學,引發學生的學習意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在學生想學、願學、樂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
三、打造教學特色,提升教師綜合素質,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教學,以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
首先,應提升教師綜合素質,打造教學特色。中國有句教育古訓是「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人格魅力,課堂教學的教學藝術是讓學生喜歡歷史課的首要因素。看看易中天吧!看看紀連海吧!看看王立群吧!他們的講解多麼生動,多麼睿智,善於設疑,調足了聽眾的胃口!教師的情緒感染著每個同學。
其次,應以學生為主體。「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學生風華正茂,他們富有理想,富有激情,我們為何不能給他們一個機會,給他們一個施展才華的舞台呢?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合作、探究,去解決一個一個問題。讓每一個同學都參與到學習中來。要減少課堂的講授時間,降低教的富營養,增強學生的飢餓感,最大限度的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主動中發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創新。
第三,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教學,以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自驚奇和問題開始」。應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教學,以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問題中心教學法,即教師根據歷史學科的特點,緊緊抓住歷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創造思維情境,將教學復習的知識以問題組的形式呈現,把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心,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學習歷史知識的動機和情趣,有效掌握歷史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教會學生怎樣學習的教學方法~

㈢ 淺談如何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

歷史課堂教學低效或無效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課堂教學枯燥乏味。那麼如何通過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來進行有效教學呢?以下是我根據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膚淺的認識。
一、精心設計導語,創設情境。例:用「千年第一思想家」視頻讓學生感悟學習馬克思的偉大思想;通過播放《七子之歌》感受「七子」之思痛。觀看《南京大屠殺》電影激發學生「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民族責任、感使命感。這種導入方式,把教學內容情景化了,學生的動機也被激發了。「學習動機的激發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誘因,使已形成的學習需要由潛在狀態變為活動狀態,形成學習的積極性。」 因此,教師應該設法激發學生心中求知的慾望,從而使學生很好地發揮課堂教學的主體作用。
二、增強趣味性,激發興趣。「在歷史教學中,還應該注意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所謂非智力因素,一般是指那些不直接參與認識過程,但又對認識過程起直接制約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氣質、性格等等。首先,教學過程中適時補充史料,可以增強趣味性。在講《鴉片戰爭》時,分析中英貿易狀況時,我講到外國商品最初在中國沒有被各個消費階層所接受,引用了學生非常熟悉的《紅樓夢》中劉姥姥進賈府這個情節,學生興趣盎然。
三、測試鞏固,反饋提高。學習的目的在於運用,設計習題反饋是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方面。我在實踐中是這樣做的:1.設計有層次的習題當堂鞏固,使不同學生都能嘗試成功以樹立其自信;2.布置作業自主探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創新能力。3.設計單元、期中期末檢測彌補教學中的不足,做好試題講評分析,並要求學生自我反思,寫答卷分析和改進目標、計劃,以提高學習效率。
四、授人以漁,豐富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學生走向自學和學會學習是我們教學的目標。我們必須創新教法以實現教學有效性。下面是我常採用的教法:1.小組合作法:它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這種「開放型」、「交往型」的學習方式為學生創造寬松愉悅的學習情境,人人參與,人人發言,人人做主人,是一種極富創意與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實施中應注意:應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勢互補」原則科學結組;精心設計適宜於小組合作的問題;堅持先自主學習後合作交流相結合;教師在合作中做好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引導學生友善互助,創設良好的合作對話關系,規范同學的合作行為;做到科學評價激勵合作更成功。2.史政結合法:例在復習三次科技革命時,我讓學生對「科技是一把雙刃劍」舉例說明,有關科技的負面影響,學生就提出了地球溫室效應、生態環境惡化、日本海嘯、核泄漏等事例,關於怎樣解決,還很自然地說出應該趨利避害,也認識到了自己的歷史責任,突出了學以致用。3.競賽法:例布置預習問題課堂上小組競賽;單元復習時,令各組准備題目,進行對抗比拼;學到《西安事變》時組織學生針對「殺、放蔣」的辯論賽等。實踐表明:競爭狀態時的學習效果要比平時的學習效果好得多。4.文史融合法。人說文史不分家,我也嘗試把一些語文教法運用於歷史教學。例:單元大意、學習主題歸納,使學生迅速把握單元特徵、教材重點;撰寫論文,指導學生辯證分析、評價歷史事件、人物,明確論點,找出論據、指導論證,一片小論文水到渠成。5.參觀調查法:帶學生去參觀歷史的遺跡、遺址和各類博物館、紀念館以及歷史悠久的人文景點――滿城漢墓、清西陵、狼牙山、冉庄地道、保定總督署等可將課堂教育的范圍擴大化,寓教於樂,使學生在游歷中學習歷史、了解歷史、感悟歷史,生成濃濃的歷史情感。6.巧記法:如朝代順序歌――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秦統兩漢,三分魏蜀吳,貳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王朝至此完。喜聞樂見的形式提高了學生記憶效率。
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是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魂。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歷史教師把握好課堂教學的這塊主陣地,以自身精湛的教學素養感染學生,以現代媒體為手段吸引學生,以創設情境營造和諧環境,以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令學生快樂輕松學習, 讓歷史這門古老的學科煥發出強大的生命活力。

㈣ 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效率,提高教學質量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實施與深入,改革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成為每一位歷史教師必須探討的問題.課堂高效性,就是要「最大限度地達到教學目的和教學效果」.初中歷史新課標的基本理念要求:「歷史課程改革應有利於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鼓勵教師創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為學生學習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這對教師的歷史課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活動,盡量給學生更多的展示空間、引導他們去探究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這就要求教師要精心設計,提高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1.提高課堂效率,首先要研究編寫好導學案
導學案對於學生來說起引領、導向和輔助作用,也是我們老師的「好助手」.所以在編寫導學案的問題生成時,我們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明確學生的學習目標、學習重點、難點.預設學生通過看課本預習之後能夠掌握哪些內容,問題設置要有層次性、優化問題的設計.設計提示課文的關鍵問題,問題的措詞必須清晰、明確;提出的問題要符合學生的心理和能力水平,要有邏輯連續地提出問題;設計能調動更多學生參與積極性的問題,設計的問題要有層次和水平區分度……例如:八年級歷史下冊的第十四課,我是這樣設計的.請同學們讀三遍課文後,完成下列預習題(溫馨提示語:相信自己,給力!):1、我國的海軍兵種有哪幾種?2、海軍的艦隊有哪些?3、請列舉本課所學的我國自行研製的武器裝備有哪些?4、請寫出本課的知識網路圖.
在導學案的問題設計中讓學生明確預習思路,設計問題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給學生留提問題的空間.放手讓同學們對於預習中存在的問題,先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探討、研究、解決.如有共性的問題老師再進行引導、討論解決.如八年級歷史下冊第三課《土地改革》,學生產生這樣一個共性問題「為什麼有的少數民族地區沒有進行土地改革?」這個問題很值得研究,一下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非常的活躍,說明孩子們在看書的時候動了腦筋.
2.提高課堂高效性的關鍵在於課堂的引導
在上問題解決課和拓展訓練課,教師要組織好課堂教學管理,使學生能夠充分利用課堂更好地學習、交流、展講、匯報.對教學策略進行研究,並隨時做出調整,這是提高課堂高效性的手段.
2.1 利用一體機畫龍點睛,創設優化的教學情境.歷史學科的特點之一是過去性,同時歷史又是具體的,有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人物的語言、思想、特定的心理活動,遺址、遺物等,可見歷史也是生動、形象、具體的,情景性強.用一體機創設情境,相應的情境氛圍會使學生產生感情共鳴,輕松愉快地接受知識信息.通過電影、電視、聲音、投影、多媒體動畫等教學手段,向學生們再現歷史現象,完善知識傳遞媒介,調動一切視聽感覺,使抽象的知識盡可能地具有形象、生動的特徵,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如講抗日戰爭中的九?一八事變和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佳材料,我在講課前先放一曲《在松花江上》,營造學習氣氛,然後帶著感情講解有關內容,從而收到較好的效果.再如講「三大戰役」時,我讓學生看《偉大的戰略決戰》電影.這樣通過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使歷史場景、事件和人物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子里,可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課堂的高效性.
2.2 讓學生展講活練相結合,提高歷史課堂教學高效性.課堂教學是完成歷史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形式.但由於受傳統教法的影響,當前歷史課堂教學還不同程度地存在注入式多、啟發式少的現象,不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培養學生的能力,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突出能力的培養提高實效性呢?「讓學生展講活練」也是非常關鍵的一環.
「學生展講」是學生根據教學目的、要求和導學案,先預習—自己完成課文的知識網路---小組討論---展講.學生對教材中的重點、難點,作精闢的講解,通過展講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加強基本訓練和自學能力的培養.「展講」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求知慾.培養了學生動手、動口、動腦,使課堂氣氛更活躍,有笑聲、有討論、有爭議.這樣,才能激發同學們的求知慾,對學習有更濃厚的興趣.例如:八年級歷史下冊第十五課,學生是這樣展講的.學生主持導入語:「同學們,舊中國清政府一次次簽訂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馬關條約》等說明了什麼?說明了舊中國外交是不獨立的、不平等的、是跪著的外交,那麼新中國成立後,外交方面又有什麼轉變?又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第十五課.
「活練」指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多給學生練習的機會,並加以指導,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練」,達到理解、鞏固所學知識和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練習是對教學的檢驗、補充和提高,練習有助於提高學生判斷、理解、運用能力,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選擇少而精、且有層次的例題和習題,指導學生有目的地練.
3.教學過程的質量,應該是關注學生的學
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來的學習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課堂效率的好壞.新課程標准要求教師努力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擯棄傳統的學生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使他們准確掌握知識,熟練運用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就必須調動其學習積極性、主動性.
加強學法指導,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在教學中應注意有計劃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和技能.所謂「授人以魚,莫若授人以漁」,教師教學的著力點已不再是教「書」(傳授知識),而是教「學」(傳授科學的思維方法).
3.1 指導學生學會預習.學會預習.這是學習任何一門學科知識都應具備的一種能力,是培養學生自我獲取信息能力的起點.讀書是學生能夠讀懂教材,形象地再現歷史最基本的要求,教師必須指導學生通過閱讀,理解其中關鍵的詞語,並歸納其中的主要內容,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同時教師還要提出一些思考題,引導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
學會讀書是學生學習的前提,學會預習則是學習的重要過程.這一過程也就是學生通過課本依據「查、劃、寫、記、練、思」自主探究、同伴互助、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自學的過程,經過思考轉化為自己的知識,並且進行不斷整理的過程.這就要求學生集中精力觀察,做到看準、看細,避免感知信息的片面性,同時還要善於帶著問題觀察,抓重點,抓本質.
3.2 指導學生學會思考.思考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一是教學中要給學生留有質疑的思維時空,鼓勵學生勇於發問,敢於求異;二是培養學生掩卷而思,富於聯想的習慣;三是學生形成先思後問,問後多思的思維習慣.實踐表明,只有經過學生獨立思考而獲取的知識,才是深刻的,才是容易轉化為學生的能力的.要千方百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盡可能多地讓學生多思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實踐中,學習和思考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在前者中不斷充實完善自己的知識,這是學習的基礎;從後者中不斷尋找方法和規律,成為我們學習方法中的重要原則.
3.3 指導學生學會創新.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不失時機地指導學生學會創新.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創新機會,即在思維上為學生留有「空白」,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勇於發現,特別在進行一項探索性的活動中,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實踐,去思考,去創新.
4.提高課堂效率,良好的師生關系必不可少,這是保證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一個能影響他人、指導學生領悟學習過程的引導者,不再只是教書的執行者,而是創造性地運用教材與學生一起交流的合作者,即,不只是教會學生學什麼、做什麼,而應教會學生怎麼學,怎麼做,教會學生發展他自己的精神世界,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課堂是一個情感場,學生們會帶著各種各樣的感情上每一節課.良好的師生關系,會讓學生思維活躍,注意力集中,聽課效果事半功倍.教師要在平等的前提下,嚴愛有度,走進學生的心靈,給學生信心,給學生溫暖,給學生希望,給學生可以觸摸到的未來,才可以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才會因為喜歡這位教師而喜歡上這位教師的課.
教師要充分認識個人魅力的重要性,它是優化師生情感關系的一項非常重要的保證.教師要得到學生的熱愛,就得有內在的個人魅力.教師要自覺提高自身修養,擴展知識視野,增強敬業精神,提升教育藝術,完善自己的個性.教師得到學生的真心愛戴,學習就會變成一種和諧、愉快、充滿感情交流的過程.
「登山有道,徐行則不困,措足於實地則不危」.

㈤ 淺談如何增強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

在我國進一步的課改過程中一個根本的要求就是提升教學的有效性。歷史是一門人文性基礎學科。近年來隨著高考改革的進行,學校對歷史學科的重視在逐漸地降低,如何提升歷史教學的課堂效率、提高學生的個人素養是教育者應當著重考慮的問題。提高教學效率,不僅要實現教師專業素質和人格魅力的提升,還要求教師精心備課、更新課堂教學手段、利用現代高科技技術。本文就如何提升歷史課堂的教學有效性作一簡要的研究與探討。

㈥ 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果之我見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通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對教師的喜愛遷移到對教師所教內容上,這就是所謂的「親其師,信其道」。筆者一直認為,教師不僅是學生的師長,更是學生的朋友。教師要以人格的魅力去感化學生、影響學生。教師和學生建立了親密的感情後,在教學時就能在自己原有的能力基礎上將課堂效率發揮到最大,教學效果就更加顯著。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指師生關系密切、感情融洽、平等合作的人際關系。課堂上,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指揮者,學生也不再是唯命是從的士兵。師生之間可以平等對話、共同探究、合作討論、彼此爭辯、暢所欲言,師生都將成為共同學習、共同探究的合作夥伴。師生之間應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不但有語言的溝通,還滲透著心靈的交融,教師與學生同時探討、反思、進步,從而和諧共進。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融洽,有利於激發課堂教學活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因此,教師要真正做到發揚民主,與學生平等對話;主動接觸學生,深入了解學生,求得師生心靈上的溝通,讓學生感到教師既可敬又可親,是他們的良師益友,使得學生更加積極認真地參與到課堂中,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潛能。否則,就算你上課上得再精彩,說得天花亂墜,效果也不會很明顯。更重要的是應該傾聽學生的聲音,採納學生的建議,因為接受教育服務的對象是學生,學生的要求是最重要、最直接的,推動教學改革的主要動力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因為他們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而我們只是猜測他們需要什麼。就像主持人一樣,要滿足觀眾的需求,就要了解觀眾的口味,才知道如何提高自身的水平,不斷突破。服務對象參與服務項目建設,有利於服務水平的提高和服務質量的保障,這是商業領域成功的秘訣,也是今後學校成功辦學的策略。學生對教學提出建議,教師進行演繹,或指導學生自己為自己上課(通過角色的交換,學生能力提高更快),要求教師適應學生而不是學生適應教師,這樣有利於加快教改步伐,推動教改的進步和發展。
二、備好教材,備好學生
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吃透知識,更應該先准確地把握《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實驗稿)》的方向,掌握學生思維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把握學生的思維起點,面向全體學生分層次教學、分類指導。教師在平常備課時,一定要非常熟悉課本,明確重難點,並要根據所教班級學生的特點。備課時,不僅備教材,還需要備學生。要時時想到學生,處處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多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如何輕鬆快捷地熟記知識點、如何解題又快又准。例如:對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教學,由於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基礎上發生的一次產業革命,本身的重大變化就是以電力代替了蒸汽力,使工業動力結構發生了重大改進,使工業發展的動力更強大、持久和穩定,所以,學習本課主題可從電力的廣泛應用為切入點,使學生對第二次工業革命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再概括出第二次工業革命同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具有哪些特點。對這些特點的了解是深入理解第二次工業革命意義的先決條件。因此,可以讓學生結合已經學過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進行兩次工業革命的對比,了解它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進一步加深對工業革命的認識。
因此,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精心設計,先易後難,先慢後快,這樣才能做到好學生能吃飽,後進生能吃到。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這樣才會增加學生的成就感。而且針對每堂課的教學目標,提倡學生參與確定學習目標、學習進度和評價目標,盡量鼓勵學生參與目標的設計,這樣有利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明確每堂課的學習目標,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有利於學生的自我反饋和評價。例如,在學習巴黎和會的性質時,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目標就是通過學生對巴黎和會簽定的一系列條約內容的分析、探討的活動認識到《凡爾賽和約》是在犧牲戰敗國和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礎上簽定的掠奪性條約,從而得出巴黎和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的協約國集團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贓會議這一重要結論。
為保證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考慮到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給學生提供一個開放性的、面向實際的、主動探究的學習環境,充分利用歷史的學習特點對學生實施探究性教學。如在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這部分內容時,可以採用小組「合作自主」的學習方式,通過查閱報紙、報刊雜志、書籍以及利用網上資源收集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資料,針對學生收集的信息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在此過程中,學生不但學習到了相關知識,開闊了視野,認識到了法西斯的殘暴本性,理解全世界人民團結戰斗的重要性,正義的力量只有加強聯合,才能有效地戰勝邪惡勢力,確立起為人類的解放事業作貢獻的人生理想,還培養了關注社會、參與社會的強烈責任感。
三、避免盲目趕進度
歷史學科教學內容較多,古今中外,錯綜復雜。許多教師為了在中考前贏得更多的備考時間,在平時上課的時候拚命趕進度,也不管學生有沒有真正掌握知識要點。以後復習時,學生不明白又重新上一遍課。筆者個人認為這種做法並不可取,一來並沒有真正贏得時間,反而很被動。還不如一步一個腳印,平時上課就把知識落實到位,穩扎穩打。二來容易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歷史科與其他學科一樣,知識之間是有連貫性的,前面的知識沒有掌握好(特別是事件的背景),直接影響後面知識的理解。不懂的內容越來越多,學不懂就不想學;不想學就更不懂,形成了惡性循環。因此,我們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安排課堂內容,內容要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而不應該盲目地趕進度。
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並不是對教材作大的調整,而是指一個單元需要多少課時完成,每課時內容分配,先講什麼,後講什麼,每節課講多少內容,講到什麼程度。這些都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不可強求一定要完成多少任務。例如我們在學習《法西斯勢力的猖獗》時,由於初中生缺乏對經濟危機方面知識的積累,使之對濟濟危機導致政治危機,加速法西斯政權建立的理解較為困難,所以在本課學習過程中嘗試製作了一張「德、意、日法西斯政權建立」的簡表,使學生在鞏固本課基礎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學會總結、歸納歷史知識的方法。在此基礎上適當引導學生理解德、意、日法西斯政權的建立,歐亞戰爭策源地的形成,既承接前一課「經濟危機」,又誘使學生思考下一課有關二戰的內容,逐步掌握知識間的聯系及課程編排的意圖,形成階段性的知識系統。
科學地安排好教學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尋求更有效、更靈活的方法將知識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知識,能力提高得更快。
四、有選擇地採用多媒體教學
每節課都採用多媒體教學,這在教學過程中是不太切合實際的,並且耗時較多。我們只能有選擇地將一些難理解的、抽象的、有危險的、知識量大的課題採用了多媒體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擴大直觀視野,充實直觀內容,強化直觀效果,為多種感官的刺激提供了若干個興奮點,有利於學生注意力的保持。如講「新航路的開辟」內容時,對於迪亞士、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線,學生往往難以聽明白且容易混淆。筆者在課堂上使用自製的多媒體課件,先用地圖演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地理位置,接著分別用四種不同顏色的動畫箭頭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過程。在路經重要地點時,能自動、醒目地顯示所經地點的名稱,並配以聲音講解,然後將各知識點歸納成對比表,展示給學生,接著顯示相關練習題進行測試。學生學習後,效果很好,大多能講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線。但有的教師嘗到多媒體的甜頭後,便在一些課上從頭至尾都運用多媒體教學,忽視了其他常規媒體的運用。事實上,任何教學媒體都有所長,也有所短。盡管多媒體有其他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優越性,但其他常規媒體的一些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視。如直觀教具、教學模型的空間結構功能等等。因此,教師應根據教學需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把多媒體與其他常規媒體有機結合,優化教學。
五、課堂練習要有針對性
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內容和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課堂練習。現在學生手裡都有多本練習冊,有些習題多次重復,還有些題超綱過難,重復的習題學生厭倦,過難的習題給學生增加負擔,喪失信心。這就要求教師認真篩精選習題,避免學生浪費時間,做無用功。並且講評時,要根據大部分學生的要求,沒必要逐一講解。大部分學生明白的可以不講,個別不明白的同學可以課後單獨輔導。學生平時測試或考試時,教師也應該一起考。這樣教師才能真正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講解時才更有針對性。
要想切實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這要求我們教師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環境不斷地探索,不斷地總結,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學生的教學方法。筆者相信,只要我們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運用得當,我們的課堂效率一定事半功倍。

㈦ 如何打造中學歷史教學高效課堂

一、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提高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盡可能地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擴大課堂教學的容量,形象直觀地展示歷史事實,努力變過去單一的講授為多元的論證,不僅是讓學生知其然,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知其所以然,變傳統的被動接受式學習為積極主動地參與和探究式學習。
如學習「新航路開辟的經過」時,可以引導學生邊聽邊議,列表歸納,動手在地球儀上畫線,或者扮演航海家講述故事。這樣,就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點燃學生的創新之火,學習效果自然提高。同時,教師在語言上應該多一些激勵,少一點責備,在講課時多一些微笑,少一點嚴肅,這樣能讓學生心理放鬆,保持學習的熱情。
另外,現代中學生接受信息多,視野開闊,求知慾強,知識面廣,往往不滿足於教師的照本宣科、復述歷史教材。在教學中,教師應拓寬、深化教材內容,使知識連貫,有廣度、有交叉,引導學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歷史現象,解決歷史問題。教師要提倡學生大膽質疑傳統的結論,藉以激發興趣。如對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般是肯定它的文物價值,但聯繫到學過的商鞅變法,就能透過兵馬俑,反映秦國富國強兵、吞並六國的歷史真實;同時,將兵馬俑嚴陣拱衛秦始皇陵這一形象進一步擴展開來,與秦朝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聯系起來,從而說明始皇陵兵馬俑也是秦朝皇權至尊在陵墓儀制和人力物力方面耗費巨大,與秦朝的苛政、暴政聯系起來,從而揭露秦朝速亡的根本原因。這樣,可使學生的思維向多個方面擴散,化單調為豐富,興趣盎然地學習歷史,提高學習效率。
二、嘗試分層教學
由於學生的基礎不同,加之歷史學科的前沿知識千差萬別,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不加區別地統一要求,就會使部分學生對歷史越來越不感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嘗試採取分層次教學的方式,照顧各類學生。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應「鋪設階梯」,降低難度,分解難點,照顧學困生。介紹新知識時盡可能聯系舊知識,在舊知識的基礎上滾動拓展,以舊引新、以舊帶新,這樣,既便於學生復習舊知識,彌補學困生的知識斷層,又有利於學習新知識。課堂教學問題的設計也要有層次感,難度比較大的問題讓高水平的學生回答,基礎性的的問題請學困生來回答,回答正確的要及時表揚,使其體會到成功的快樂,繼而保持學習的興趣。比較復雜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回答不正確時教師啟發鼓勵一下。課堂上,教師要重視各類學生的信息反饋,讓學生感覺到教師對大家的關注,自覺地參與課堂學習過程。教師應根據學生上課的面部表情和回答問題的表現,及時調整講課的節奏和知識的廣度、深度。進行課內練習時,應當照顧全體學生,同時要更多地提問學困生、輔導學困生,以便及時發現學困生存在的問題,當堂解決,防止學困生知識日益落後,失去學習信心。這樣,各類學生都有機會得到教師的指導,討論發言,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
三、培養創新意識
歷史教材中提出的問題,一般來說教材中已給出了答案。要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得從教材沒有提出的問題中去尋找問題,要鼓勵和誘發學生善於發現問題,把學生的心理觸角引向未知的世界,使之迸發出智慧的火花。例如:在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比較,梯度設問,層層推進。如果設計「日本為什麼投降?打敗日本的主力是誰?」這樣的問題,學生很容易答出是中國軍隊,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是打敗日本的主力。然後,再進一步設計「假如盟軍沒有參戰,日本也沒有過高地估計自己,去發動偷襲珍珠港戰爭,我們的抗日戰爭還要堅持多久才能取得勝利呢?」這種問題,可能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展開討論,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打敗日本侵略者,迫使日本投降的主要力量是盟軍的聯合力量;但是,中國人民是中國大陸上抗擊日軍的主力,中國人民八年艱苦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總之,只要我們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根據實際,積極探討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就可以構建起高效率的歷史教學課堂,幫助學生在歷史學科的學習中,逐步培養起興趣,突破思維定勢形成發散思維,提高歷史學科的綜合能力。

㈧ 如何提高歷史教學的課堂效率

歷史課,作為一門有著自身特色的學科,在課堂教學的過程當中,想要做到課堂學習效率的提高,與數學、外語等其他學科比起來,的確有著自身的特點。下面,就結合我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來說說我的一些觀點,好壞與否,還請各位專家和同仁批評指正!
首先,一切知識的良好接受與吸收,都需要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那就是對其擁有「濃厚的興趣」。有了這種濃厚的興趣作為前提,那麼接下來的一切學習過程,都是事半功倍的。這就涉及到如何讓學生對課堂的教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歷史,並不僅僅是教科書一樣,用乾巴巴的文字描述著和讀者毫無關系的陳年舊事,它的精彩和精華之處,早就通過各種各樣的故事、小說、演義、戲曲、評書、電影電視的形式,把過去發生過的故事生動的展現在我們面前,而這些形式,恰恰是最吸引人,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所以教師在講解當堂內容的一開始的部分,完全可以找一段與本節課的主要教材相關的歷史故事、小說片段對同學們進行講述,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慢慢將話題,引入到本節課的主要內容中來,讓他們對本節課的教材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提高本節課的課堂效率。
其次,充分的利用現在教育教學技術。圖片、視頻等的表現形式,相對於文字而言,更加容易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從而促使他們仔細觀看、觀察和聯想。所以,在歷史教學的過程當中,更需要教師在平日里努力練習製作多媒體課件,將一堂課當中所能涉及到的圖片、視頻資料(紀錄片、電影等的精彩片段)提前製作在所需課件中,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應用,相信可以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第三,多閱讀,增加學生們的人生閱歷。歷史,有時候是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閱歷和生命體驗,才能更好的理解其內在的原因和邏輯關系。而這一點,恰恰是所有初中學生的短板,他們大多處在13-16歲的年齡,收到年齡的限制,其很難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去對歷史課本中的一些事件、知識點進行理解和思考,這一點也是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因素,當然這一因素想要得到改善,是需要學生、家長、教師,以及社會方方面面共同努力的。我自身的感受是,自己在中學時代所理解不了和無法認同的一些知識點,隨著自身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增加,再回過頭來思考當時的問題,很多就都自然而然的變得理解和認同了。所以,閱歷也很重要。
當然除了以上三點之外,還有很多很多的因素影響著歷史課堂的效率,比如教師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講課語言的生動和形象程度,教師本身在學生們心中的威信和受歡迎程度等等方方面面。這就需要每一個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細心、用心、耐心,鑽研出自己的一套有效的方法,從而最大限度的提高歷史的課堂效率。

㈨ 淺析怎樣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

高中歷史新課程正在各省開展,一些學生常常抱怨歷史內容太多了、太難記。作為一名歷史教師,如何把瑣碎的歷史知識濃縮成精煉的便於記憶的內容,怎樣才能讓學生喜歡歷史學科,主動去學,樂於去學,而不僅僅是為了考試去學歷史,一直是我們努力探索的課題。我們應該探索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新舉措、新方法,讓歷史課堂活起來,提高教學效率。
一、借用歷史人物趣事來活躍課堂氣氛
歷史人物的遺聞趣事是絕大多數學生不知道的,但卻是學生極感興趣的東西。在課堂上穿插講解這些內容,能一下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有利於學生掌握相應的歷史知識。比如講王安石變法,可以引用材料:王安石雖貴為一國宰相,但臟的不得了,從來不洗澡,身上的虱子亂跑。他老婆嫌他臟,凡是他用過的東西他老婆絕對不用。有一回他老婆看上了官家的一把長椅借回家用想賴著不還,搞得管財物的官員很難辦,王安石知道了,就在那長椅上躺了會兒,他老婆就趕緊讓人把那椅子還了。這樣,學生聽起來覺得很有意思,學起歷史課也很有趣,通過歷史人物趣事既活躍了課堂,又學到了知識。
二、設計場景演繹歷史人物來提高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例如講秦朝的統一原因。我們可以進行分組設計場景演繹歷史人物,讓學生分別扮演戰國七雄。各組選出一位學生做國君,三位大臣,三位將軍。一起來演繹和探討這樣幾個問題:場景一:秦國該如何滅六國,統一天下?讓學生學會理解秦國統一的戰略戰術。場景二:秦國要來進攻,我們該怎麼辦?讓學生分析了六國的反秦策略。場景三:天下一統後,我們該如何穩定這個局面?為講秦始皇統一後採取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做了鋪墊。場景四:六國貴族紛紛在私下裡議論如何恢復自己的國家?老師給學生講六國採取的富國強兵的措施。通過設計場景演繹歷史人物,讓學生扮演歷史人物角色,惟妙惟肖地體現出歷史情況,可以提高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應該根據課堂需要採用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教學是當今教育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多媒體教學能生動形象地展示文字、表格、圖片、實物、漫畫、影片等。歷史教學同其他學科的教學相比,在利用多媒體技術方面,更具特殊意義。一位歷史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再強,總不如讓學生邊看邊聽效果好。音頻、動畫、錄像和音樂等豐富多彩的媒體使原本單調枯燥的歷史知識變得更為生動有趣。視聽多感官相結合對學生觀察、想像、分析、推理能力的培養能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多媒體教學手段是中學歷史教學最佳的教學手段。不但能使學生較好地掌握理解知識,也能使歷史可看、可感,從而變得生動有趣,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課堂教學質量。
四、用詩歌陶冶學生情操
中國古代詩歌成就斐然,從《詩經》到《離騷》,從唐詩到宋詞,讀起來朗朗上口。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學生們學習過許多的詩歌,而且很多學生都能背誦出來,所以用詩歌陶冶學生情操,可以使學生聯系古代優秀文化成果,大幅度提高中學課堂效果。比如講抗金將領岳飛,可以讓學生背誦岳飛的《滿江紅》: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通過這首詩,還能講到靖康之變。學生能深受啟發,理解岳飛的抗金動力和精神,所以用詩歌可以陶冶學生情操,幫助學生記憶歷史知識。
又比如講唐朝的歷史,可以引用白居易的《長恨歌》。這首詩的前半部露骨地諷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誤國,後半部用充滿同情的筆觸寫了唐明皇的入骨相思。這樣,詩的主題思想便由批判轉為對唐明皇與楊貴妃堅貞專一愛情的歌頌。人物形象生動,語言和聲調優美,抒情寫景和敘事的水乳交融。通過分析《長恨歌》,讓學生加深對唐朝歷史的了解。
五、自編口訣幫助學生記憶歷史知識
許多歷史知識枯燥乏味又很難記牢。教師不妨編些生動的口訣以幫助學生記憶,可以幫助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里准確掌握知識且經久不忘。比如《天津條約》的內容可以記憶為:公使進京喪顏面,增開十處新口岸。自航長江各口岸,破壞內河航運權。內地游歷宗教傳,巨額賠款樂開顏。十處通商口岸記憶法:天約增開十口岸,長江南鎮和九漢。沿海營煙再加汕,島上還有瓊台淡。比如《南京條約》的內容可以這樣來記憶:割地、賠款、通商、關稅。另外,中日《馬關條約》內容可編為一廠、二億、三島,四口等等。
六、教師應該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
從教師職業的內容和任務來講,教師的工作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教師要促使學生知識技能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教師不僅僅是一名教書匠,教師需要用自己的知識、智慧、人格魅力在和學生共同活動中去影響學生。教師對學生來說是知識的傳播者,智慧的啟迪者、情操的陶冶者。正是教師職業的這些特點,就要求教師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重視對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素質和良好個性的培養,不能把學習成績作為唯一標准來衡量學生,要與每一位學生建立平等、和諧、融洽、相互尊重的關系,關心尊重每一位學生的人格,努力發現和開發每一位學生的潛在優秀品質。
總之,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各不相同,不僅要打破傳統的教學觀念,運用新課程的理念,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更應該發揮歷史學科本來的教育功能和作用,讓歷史課堂活起來,讓學生真實的去感受漫漫歷史長河中的自豪與屈辱,興衰與得失,從而走向智慧,走向成熟,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閱讀全文

與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效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7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