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認識50年代的社會主義改造事件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深刻的社會變革
(1)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歷史性的勝利,並且積累了堅持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採取積極引導、逐步過渡的方式,用和平的方法進行改造等豐富的歷史經驗。(2)但是,社會主義改造也出現了一些失誤和偏差,比如改造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也過於簡單劃一等問題。(3)但是,不能因為出現這些失誤而否定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意義。在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上,有兩個事實是世界歷史上各種革命大變動中罕見的:一是在一個幾億人口的大國比較順利地實現了如此復雜、困難和深刻的社會變革,不僅沒有造成生產力的破壞,反而促進工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二是這樣的變革沒有引起巨大的社會動盪,反而極大地加強了人民的團結,並且是在人民普遍擁護的情況下完成的。這充分說明我國三大改造的完成的確是一個偉大的勝利,是中國共產黨緊緊依靠人民所作出的偉大創造。
2. 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經驗
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驗:
第一,堅持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
第二,採取積極引導、逐步過渡的方式;第三,用和平方法進行改造。
在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上,有兩個事實是世界歷史上各種革命大變動中罕見的:
一是在一個幾億人口的大國中比較順利地實現了如此復雜、困難和深刻的社會變革,不僅沒有造成生產力的破壞,反而促進了工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二是這樣的變革沒有引起巨大的社會動盪,反而極大地加強了人民的團結,並且是在人民普遍擁護的情況下完成的。這些情況說明,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的確是一個偉大的歷史性勝利,是中國共產黨緊緊依靠人民所做出的偉大創造。
(2)如何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經驗擴展閱讀
(1)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在一個幾億人口的大國中,能夠比較順利地實現消滅私有制這樣復雜、困難和深刻的社會變革,不但沒有造成生產力的破壞,反而促進了工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並且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擁護而沒有引起巨大的社會動盪,這的確是偉大的歷史性勝利。
(2)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國社會的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幾千年來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階級剝削制度基本上被消滅,社會主義經濟成了國民經濟中的主導成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中國基本確立。
它與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確立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一起,完成了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3)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以新的經驗和思想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4)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大大解放了我國的社會生產力,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3. 簡述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經驗
第一,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力量相對來說比較強大,它是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主要基礎。
第二,資本主義經濟力量弱小,發展困難,不可能成為中國工業起飛的基礎。而且,它對國家和國營經濟有很大的依賴性,不可避免地要向國家資本主義的方向發展。
第三,對個體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保證工業發展、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一個必要條件。
第四,當時的國際環境也促使中國選擇社會主義。新中國成立以後,長期受到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上、外交上和軍事上的嚴密封鎖和遏制。當時只有社會主義國家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獨立而斗爭的國家同情中國。只有蘇聯能夠援助中國。這種國際環境,也是中國選擇社會主義的基本因素之一。
改造內容
一、農業社會主義改造
通過合作化道路,把農民個體經濟逐步轉變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理論和實踐。1953年春,中國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獲得土地的農民有著極大的生產積極性,但分散、脆弱的農業個體經濟既不能滿足工業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又有兩極分化的危險。中國共產黨當時認為只有組織起來互助合作,才能發展生產,共同富裕。
二、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
從1953年起,中國共產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指導下,決定逐步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改造採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過渡的步驟,從手工業生產合作小組、手工業供銷合作社,再發展為手工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底參加手工業合作組織的人數已佔全國手工業從業人數的91.7%,基本上完成了對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三、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
中國共產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採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對資產階級採取贖買政策。在經過委託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委託經銷代銷等一系列從初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過渡形式後,至1956年底,實行公私合營的工業企業已佔原有資本主義工業總戶數和職工人數的99%,占生產總值的99.6%。
全行業公私合營後,採用定息方式,即按照公私合營企業的私股股額(共23億余元)每年發給資本家5%的股息,共發10年。這就使得私股與生產資料的使用權相分離,企業的生產資料由國家統一管理和運用。定息停付後,企業就完全成為全民所有制企業。
4. 如何認識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經驗
一、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 的社會主義改造都採取了一系列由低級到高級逐步過渡的形式。對農業 的社會主義改造,是通過合作化實現的。合作化分為三個步驟:互助組、初 級合作社和高級合作社。互助組是勞動協作組織;初級合作社是半社會主 義性質的組織;高級合作社基本上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組織。手工業的社會 主義改造也分為三個步驟:手工業生產小組、手工業供銷合作社和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到1956年,參加高級社的農戶占總農戶的87.8%,入社手工業者占從業人數的91.7%。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採取 了委託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委託經銷代銷、單個企業公私合營、全 行業公私合營等一系列從初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最後實現了馬克思和列寧曾設想過的對資產階級的和平贖買。
二、把制度的改造 同人的改造相結合。在涉及到幾億人口的社會主義改造中,中國共產黨十分注意對所有制的改造同對人的改造相結合。通過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個體農民和手工業者自願擺脫小私有制,成為社會主義集體勞動者;把民族資產階級作為人民內部問題對待,保持和發展同民族資產階級的統一戰線關系,使他們認清社會發展的方向,接受工人階級的領導和社會主 義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並把自己掌握的科學知識和管理經驗為 社會主義服務。
三、實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同時並舉的方 針。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內容是「一化三改造」。這是一條建設與改造同時並舉的路線,它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改造推動建設,以建設保證改造,使中國在整個過渡時期不僅沒有因激烈的社會經濟關系變動而影響經濟建設,而且工農業生產都有大幅度增長,人民生活得到較大改善。中國社會主義改造也存在一些缺點和偏差。主要是犯了急於求成,急於求純的錯誤。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也過於簡單,以致在長時期遺留了一些問題。
5. 如何理解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經驗
社會主義改造成功的基本經驗:
一、堅持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
實現以社會主義工業化為主體,完成對農業、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為兩翼,是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明確要求。
實踐證明,黨堅持社會主義改造與社會主義工業化同時並舉的方針,對於在深刻的社會變革中保持社會穩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動社會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採取積極引導、逐步過渡的方式。
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都採取了區別對象,用不同的辦法積極引導、逐步過渡的方式。中國的這場巨大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不僅沒有對生產力的發展造成破壞,而且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三、進行和平改造。
在社會主義改造之前,無論是資本主義工商業,還是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質。在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方面,用事實向農民表明合作化的好處和給農民帶來的利益,使農民擁護黨的政策。手工業者的情況和農民基本相同。
同時以和平贖買的方法完成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並把對資本主義企業的改造和對資本家個人的改造結合在一起進行。
對資本家實行團結、教育和改造的方針,不僅穩定了資本家的思想,提高了他們的認識,保證了改造的順利進行,而且將幾十萬資本家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成為社會主義企業的經營和管理幹部。這不僅保證了社會的穩定,而且極大地促進了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
(5)如何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經驗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領導人民進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的同時,開展了規模空前、內容廣泛的社會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使我國社會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
同時積累了加強社會建設的寶貴經驗。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我們黨對社會建設的領導主要是確定目標、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資源、營造環境.
持社會主義發展方向,是我國社會建設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為保證社會建設的社會主義發展方向,我們黨先後提出並堅決貫徹了共同富裕和社會公正兩大基本原則。
實現共同富裕,既需要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增加物質財富,又需要在生產關系方面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使生產力發展的成果為全體人民所共享,而這只有在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的條件下才能實現。
因此,鄧小平同志指出:「一個公有制佔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建設的基本經驗
6. 如何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意義和基本經驗
一、社會主義發展是曲折性與前進性的統一
二、馬克思主義與本國實際相結合是社會主義發展必然選擇
第一,它是過去社會主義政權建立的歷史經驗的總結。以中國革命為例,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條件下發生的。中國近代政治史的發展中從來沒有強大的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政黨,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中國革命的勝利通過「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獨特途徑實現,就是馬列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典範。1905年革命中走上政治舞台的俄國無產階級通過創立新型的階級組織蘇維埃,積累了政治總罷工和武裝起義的經驗,為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進行了總演習。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歷史過程中,從推翻沙皇專制制度的俄國「二月革命」,到發動彼得格勒城市武裝起義,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這一切都有別於馬克思時期的無產階級革命。但是,列寧能夠巧妙地將俄國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相結合,最終使俄國走向社會主義。這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俄國實際相結合的經典注釋。
第二,它是當代社會主義改革成效的現實的驗證。中國改革模式或改革的「中國特色」,正是馬克思主義與本國實際相結合的嶄新命題。如前所述,中國改革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指導思想;由點到面、點面結合的改革推進策略。都是這一命題在一個具體時空環境中的運用。如此才能使改革效應最優化和最大化,才能掌控改革、駕馭改革。與本國實際結合,實際也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不脫離群眾。東歐劇變之所以是一種「多米諾骨牌效應」,戈爾巴喬夫時期蘇聯的變動之所以使東歐黨無所措手足,從反面驗證了脫離本國實際的改革對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極端危害性。多年來盲目追隨蘇聯,已使東歐國家的黨政領導人逐漸喪失了維護民族特性的機能和對本國國情的獨立探索的勇氣。一切唯蘇聯馬首是瞻,不敢越「社會主義大家庭」雷池半步,是不可能做好改革發展這一極其復雜的社會大工程的。一個真正把握本國國情的政黨,能夠將改革帶來的風險降低到最低程度。即使風險來臨,也能最終依靠人民的力量戰勝風險,克服危機。
第三,它是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精髓,是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品質的規定。列寧將馬克思主義的「多國勝利論」發展為社會主義革命的「一國勝利論」,是對帝國主義時代壟斷資本發展的最新情況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獨特的時代環境的精深把握。中國共產黨「三個代表」學說的創立,建立在中國改革開放事業20多年來的發展所引起的經濟和社會變動的基礎之上,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群眾、階級及政黨相互關系學說的精深探求。如果不顧時代條件的變化,拘泥於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特定時期,針對特定情況作出的某些個別論斷和具體綱領,我們就會因為思想脫離實際而不能勝利前進,就會犯教條主義和因循守舊的錯誤。所以馬克思主義與本國實際的結合,也就是與時代特徵相結合,就是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各個時代的本質特點和面臨的主要問題。一百多年來,世界變化很快,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革命和正在興起的經濟全球化浪潮,深刻地改變了並將繼續改變人類生活和世界面貌,任何國家的社會主義者都不能不認真對待。
對於社會主義國家的執政黨來說,馬克思主義如同肌體中涌動的血液一樣須臾不可離棄;本國實際則像肌體的脈動一樣必須時時予以把握。如此才能將社會主義事業生生不息地推進下去。
蘇聯解體和蘇東劇變以來,不僅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實踐方興未艾,社會主義的理論探索也並未止息。通過對現實社會主義的反思,結合當代資本主義的特點和新的科學技術革命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世界各國的社會主義者對社會主義進行了更深刻的思索,對社會主義的歷史、現實和未來進行重新認識。各種不同觀點之間的爭論形成了社會主義思想上一場新的大討論。其范圍已經涉及到了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的各個方面,包括社會主義的起源、演變、概念、實質、目的、價值、手段等;前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失敗的原因和教訓;社會主義的時代特徵、政治經濟制度;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社會主義與人類歷史的進程;科技進步與社會主義的發展;社會主義與新社會運動;社會主義與生態環境;社會主義的出路與未來;社會主義者的政治經濟策略,等等。歷史表明:社會主義運動的低潮時期也是馬克思主義者進行理論建設的重要時期。上個世紀之交列寧對帝國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以及國家與革命學說的卓越建樹,就曾為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的重新高漲做了理論上的准備。關注、尊重和吸收社會主義實踐和理論建設的新成果,自覺地通過改革鞏固、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就會使社會主義更加深入地影響當代世界的發展進程。
7. 如何認識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經驗
1、社會主義改造切不可急於求成,要嚴格按形勢和政策來進行。
2、用贖買的方式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現了和平過渡是我國的一大創新,值得他國借鑒。
3、對農業和手工業的改造採取先建立低級合作社,再過渡到高級合作社的形式,非常有效。既切合農村生產力實際,又完成了改造的任務。
8. 如何正確認識和看待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這一歷史事件
社會主義改革是中國共產黨在面對國內外新形勢新問題的時候提出的。
社會主義改革的根本目的在於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一次新的偉大革命。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提出的理論路線和制定的一系列方針政策,最鮮明的特徵就是改革。
通過改革開放,我們實現了黨的工作重點的轉移,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沖破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障礙,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形成了對外開放的全新格局,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道路。
(8)如何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經驗擴展閱讀: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變革社會制度、推進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習近平將這一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運用於推進新時代改革開放的全過程。
他指出:「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及時總結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充分調動群眾推進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最廣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來,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進。」
人民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人民利益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社會主義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社會主義改革的根本力量來自人民,這是改革實踐中人民主體地位的集中體現。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要「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改革開放作為一項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其過程本身即是尊重、汲取人民群眾首創精神進而指導實踐的過程,人民的創新實踐與社會的改革創新是統一於社會主義建設的同一過程。
改革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充分發揮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中國要飛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13億人民的力量。
9. 2.請結合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經驗談談你對社會主義改造的認識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為了確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並在這種經濟基礎上進一步健全社會主義上層建築,以繼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造也出現了一些失誤和偏差。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後,農業合作化以及對手工業和個體商業的改造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也過於簡單劃一,以致在長期間遺留了一些問題。一九五六年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基本完成以後,對於一部分原工商業者的使用和處理也不很適當。」 出現這些問題,有指導思想上急於求成、不夠謹慎,工作方法上過於簡單的因素,同時,受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也有認識上的一些問題,主要是:在社會主義經濟模式的選擇和理解上,過於單一,追求純粹的單一的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在公有制實現形式的選擇和理解上過於簡單化,只注意到集體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這兩種基本形式,而對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後公有制經濟可以和非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缺乏認識。黨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曾對這些問題有所覺察,對某些問題也做過糾正,但畢竟認識不深。更重要的是,當時黨對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問題還沒有來得及形成科學的理論,對什麼是社會主義還沒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遺留問題長期沒有得到解決。
但是,不能因為出現這些失誤而否定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意義。列寧說:「判斷歷史的功績,不是根據歷史活動家沒有提供現代所要求的東西,而是根據他們比他們的前輩提供了新的東西。」 在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上,有兩個事實是世界歷史上各種革命大變動中罕見的:一是在一個幾億人口的大國中比較順利地實現了如此復雜、困難和深刻的社會變革,不僅沒有造成生產力的破壞,反而促進了工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二是這樣的變革沒有引起巨大的社會動盪,反而極大地加強了人民的團結,並且是在人民基本普遍擁護的情況下完成的。這些情況說明,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確是一個偉大的歷史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