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戰爭史上,有哪些戰役的結果,是出人意外的
在戰爭史上就不出意料的戰役有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巨鹿之戰。這幾個戰役都是以少勝多的戰役,並且都是弱勢群體戰勝了強勢部隊的戰役。官渡之戰是曹操和袁紹的對決。赤壁之戰是曹魏集團和東吳集團、蜀漢集團聯盟的對決。巨鹿之戰是大秦帝國和反賊項羽的對決。接下來我給大家講解一下,這三個戰役的出人意料之處。
一、官渡之戰出人意料之處是曹操竟然在劣勢之下翻盤官渡之戰袁紹以10萬之眾與曹操對戰。曹操的兵力遠不及袁紹,麾下武將實力遠遠不及袁紹,在這樣的劣勢之下,曹操依靠計謀和敏銳的觀察力以及運氣,最終贏得官渡之戰。官渡之戰也是奠定了曹操成為中原霸主的一戰。在這里說明一下,官渡之戰中所謂關羽斬殺顏良文丑只是戲說,並不是真實情況。
讀者老爺還有什麼意料之外的戰役,可以給我留言。
② 中國近代史有哪些戰爭,結果如何
我們對近代史的時間劃分是:始於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結束於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期間爆發的戰爭太多,結果大部分是輸的,這個清朝要出來背鍋,從鴉片戰爭到大東溝海戰,清朝在對外對內戰爭中取得勝利的次數屈指可數,不過近代史最後抗日戰爭我們在付出極大犧牲的情況下取得勝利。
③ 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兩次戰爭結果如何分別簽訂了什麼條約給中國造成了什麼影響
馬關條約》使日本割去中國台灣等大片領土,這就進一步地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這是日本繼沙俄之後,對中國領土進行的一次極嚴重的大掠奪,它直接助長了列強瓜分中國領土的野心。 甲午中日戰爭及《馬關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的大大加深。
19世紀70年代以後,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從自由資本主義階段開始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內,西方列強加緊爭奪市場、原料產地和殖民地,地處遠東的中國及其鄰邦,則成了它們爭奪的主要目標。它們從中國的鄰國到本土,實行逐漸的蠶食和鯨吞,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19世紀70年代中期,英國侵略西藏,1876年9月,藉口"馬嘉理事件",強迫清朝簽訂《煙台條約》,英國勢力逐漸侵入西藏。19世紀後期,英俄兩國在新疆進行激烈的爭奪。1883年,法國挑起中法戰爭,由於清政府妥協投降,中國雖然取得了鎮南關大捷,中法戰爭仍然以"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而結束。1885年6月,李鴻章和法國公使巴德諾在天津簽訂了《中法天津條約》,法國侵略勢力伸進我國雲南和廣西,大大加深了我國西南邊疆的危機。
日本自明治維新後,迅速走上對外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制定了以掠奪朝鮮和中國為首要目標的"大陸政策"。19世紀70年代初期,美國開始支持和唆使日本侵略台灣,日本在侵略台灣的同時,也侵略朝鮮。1894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領導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朝鮮政府進行鎮壓屢遭失敗,請求清政府派兵。日本政府決定利用這一事件侵略朝鮮進攻中國。6月,日本以保護日僑和使館為名出兵朝鮮,蓄意挑起戰爭,戰爭一觸即發。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戰,挑起了甲午中日戰爭。開戰後,李鴻章堅持避戰靜守的方針,置清軍於被動挨打的境地。9月初,日軍兵分四路進逼平壤,清軍守將葉志超臨陣逃脫,平壤陷落。17日,日軍在黃海海面襲擊清提督丁汝昌率領的北洋艦隊,雙方激戰5個小時,互有損失,清海軍管帶鄧世昌等戰死,北洋艦隊的"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沉沒,失船較多,傷亡很重,李鴻章旋下令北洋艦隊退守威海衛基地。日軍佔領朝鮮全境並掌握了黃海、渤海制海權,遂由海陸兩線直逼中國國門。1895年1月,日本組成山東作戰軍,海陸兩路夾擊威海衛。丁汝昌等將士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仍堅持戰斗,丁汝昌最後自殺殉國。2月12日日軍入踞劉公島,北洋艦隊全軍覆滅。由於李鴻章和慈禧太後始終抱定乞求帝國主義"調停"和對日妥協的賣國方針,中國軍民雖然英勇奮戰,仍然損失慘重,甲午中日戰爭最後以中國失敗告終。
1895年4月,李鴻章和日本代表伊藤博文簽訂了《馬關條約》,條約規定:清政府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及附屬各島嶼和澎湖列島給日本(在俄、法、德的干涉下,1895年11月,日本向中國索取3000萬兩白銀作為"贖遼費",在中國付清"贖遼費"後,日軍撤出遼東半島);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開放重慶、沙市、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日本輪船可沿內河駛入以上各口,並可在通商口岸設立領事館;日本人可在中國通商口岸城邑,任便設立工廠,其產品免徵各項雜稅,只按進口貨納稅,並可在內地設棧寄放;條約還規定日本軍隊暫時佔領威海衛,俟賠款付清和通商行船條約批准互換後,日本才撤退軍隊
馬關條約》使日本割去中國台灣等大片領土,這就進一步地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這是日本繼沙俄之後,對中國領土進行的一次極嚴重的大掠奪,它直接助長了列強瓜分中國領土的野心。甲午中日戰爭後帝國主義列強爭相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中國面臨著被瓜分的危機;條約允許日本在華投資設廠,其他列強援引"利益均沾"的片面最惠國待遇條款,群起效尤,爭向中國進行資本輸出,從此,列強以條約為"依據",爭先恐後地在中國開設工廠企業,進一步掠奪中國的原料,使用廉價的勞動力,而使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工業遭到沉重的打擊,直接地阻礙了中國社會生產的發展;鉅額的賠款,加劇了清政府財政經濟的危機,更加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二億兩賠款和三千萬兩"贖遼費"相當於清政府年收入的三倍,清政府無力償還,不得不靠借外債應付,列強通過貸款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馬關條約》還為列強勒索大宗賠款開了惡劣的先例;中國割地賠款,加速了日本向軍國主義轉化,日本軍國主義者利用這筆鉅額賠款,投資於重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增強了它向外擴張侵略的軍事實力,日本逐漸成為侵略中國的最主要國家之一。
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一個賣國條約,它的簽訂使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使中國面臨著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使得中國半殖民地化的進程大大加速,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化。
④ 人類歷史主要有幾次世界大戰各作戰的雙方是...結果如何
有兩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
日期:1914—1918
位置:歐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東
結果:協約國獲勝
死亡(約數)
將士:9百萬
平民:7百萬
合計:1千6百萬
主要參戰國:
協約國
·塞爾維亞王國
·俄羅斯帝國
·法國
·比利時
·大英帝國與其殖民地
·日本
·黑山
·義大利王國
同盟國
·德意志帝國
·奧匈帝國
·奧斯曼帝國
·保加利亞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Triple Alliance)和協約國(Triple Entente)之間的戰斗。 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是同盟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是協約國。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戰場主要在歐洲。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後來英國、法國及俄國與義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義大利某些土地,結果義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0,000人參戰,10,000,000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人受傷。
戰爭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又稱巴爾干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作戰)。其中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戰爭的背景
普法戰爭
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於是在1870年 - 1871年與法國爆發普法戰爭。這場戰爭以法國大敗,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而普法停戰的和約極其苛刻,和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予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結果使德法兩國結怨,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遠因。
互立陣營
普法戰爭後,普魯士首相俾斯麥擔心法國報復,因此他採取結盟政策,圍堵法國。他本來使德國與奧匈帝國及俄國結成「三國同盟」,可是後來俄國在1878年的柏林會議上,因巴爾干半島問題,與奧匈帝國發生利益沖突。德國最終在1879年選擇了奧匈帝國作為盟友,與奧匈帝國締結秘密的德奧聯盟。此外,俾斯麥轉而與因為與法國在殖民地事務上發生沖突,在1881年爭奪北非突尼西亞失敗,而面臨孤立的義大利結盟。因此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與義大利王國三國締結「三國同盟」。
俄國得知德奧兩國簽訂了「德奧同盟」後,十分憤怒。但俾斯麥是一個老練的政治家。為了保持與俄國的良好關系,於1887年與俄國簽訂了「再保條約」。可是當俾斯麥在1890年下台後,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條約終止。而法國方面,則在法國財務支持俄國工業化後,在1894年與俄國結盟。是為「法俄同盟」。
而英國則在1904年與法國簽訂「摯誠協議」。這協議並不是軍事同盟。這是一項解決兩國有關殖民地糾紛的協議。在法國的慫恿下,英、俄雙方終於在1907年結束他們的殖民地糾紛,簽訂「英俄諒解」。同年,法國、英國和俄國因受到德國在奧斯曼帝國的力量威脅,組成「三國協約」。
歐洲從此分為兩大陣營,因此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有演變為世界大戰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因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被暗殺而引起的。
爭奪殖民地
20世紀初帝國主義興起。在俾斯麥時代,鑒於統一德意志帝國初立,故對殖民地的爭奪較少參與。後來,見於國內商人勢力興起,商人要求德國政府爭取海外資源和市場。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麥被罷後,德皇認為德國殖民地太少,原料產地及商品市場不足,實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劃分全球勢力范圍。這觸犯了老牌殖民大國——英國和法國的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和沙皇俄國的既得利益,這亦使得兩大陣營的沖突加劇,戰爭爆發的可能性越益加大。
軍備競賽
兩大軍事集團在戰前進行了激烈的軍備競賽:英國和德國從1905年起爭造無畏艦,到戰前的1913年,德國常備軍擴充至87萬,法國達80萬,沙俄也准備增加到230萬。
爭奪摩洛哥
德法兩國為了爭奪在摩洛哥的利益,引發了兩次摩洛哥危機。
第一次摩洛哥危機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訪摩洛哥南部重要港口丹吉爾時宣稱將會保護摩洛哥的獨立及其領土的完整,使其與欲在摩洛哥擴張的法國關系變得緊張,這就是第一次摩洛哥危機 。1906年1月16日,歐洲列強在阿爾赫西拉斯舉行會議,達成了《阿爾赫西拉斯決議》,決議承認摩洛哥的獨立,但是由法國和西班牙兩國負責摩洛哥的警務。法國控制摩洛哥的海關及警察。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發生反蘇丹的部落起義,法國借機派兵攻佔其首都非斯。德國則要求法國割讓部分法屬非洲作為補償,並於該年7月1日,以保護本國商人為借口,出動炮艦「豹」號駛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爾,戰爭一觸即發,這次行動被史家稱為「豹的跳躍」。英國因懼怕德國挑戰其海上霸權,因此支持法國,態度強硬。德國被迫退讓,與法國在該年11月4日達成協議,以一部分法屬剛果為代價,德國承認摩洛哥為法國保護國。1912年3月,法、摩兩國簽訂《非斯條約》,摩洛哥正式淪為法國的保護國。
德國與英、法兩國在這兩次摩洛哥危機里結怨更深,而德皇更揚言不會再退讓,這使戰爭危機益大。
歐洲火葯庫——巴爾干
巴爾干半島向來都被稱為歐洲火葯庫,當時巴爾干半島各國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發生了兩次巴爾干戰爭,並使得奧匈帝國和俄國的沖突加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導火線。
波斯尼亞事件
1908年10月6日,奧國以保護僑民為理由派兵吞並了原由其託管的波斯尼亞和克塞哥維亞,這激起了想獲得這兩地(因有較多塞爾維亞人)的塞爾維亞的強烈反奧情緒。因為塞爾維亞作為斯拉夫國家的「二哥」(「一哥」之名由俄羅斯擁有),極度渴望統治全巴爾干半島的斯拉夫人。但奧地利的出兵令其希望幻滅,因而反對此行動。
第一次巴爾干戰爭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與黑山組成巴爾干同盟,聯合攻打奧斯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爾干同盟與奧斯曼土耳其爆發第一次巴爾干戰爭。結果奧斯曼土耳其大敗,1913年5月30日與巴爾干同盟簽訂《倫敦條約》,宣布放棄除君士坦丁堡外所有在巴爾干半島的領地;保加利亞則取得馬其頓;塞爾維亞因為得不到亞得里亞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滿,因此巴爾干同盟出現分裂。
第二次巴爾干戰爭
1913年6月1日,塞爾維亞與希臘結盟,預備進攻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於其後亦加入塞希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爾干戰爭爆發,奧斯曼土耳其亦對保加利亞宣戰。結果保加利亞大敗,8月10日與各參戰國簽訂《布加勒斯特條約》,多布羅查北部由羅馬尼亞取得;馬其頓則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瓦爾達爾•馬其頓劃歸塞爾維亞,皮林•馬其頓劃歸保加利亞;愛琴•馬其頓劃歸希臘。這引來了奧匈帝國的不滿,因為塞爾維亞在這兩次巴爾干戰爭里獲得的利益太大,威脅其在巴爾干半島的地位,而俄國則藉由塞爾維亞插手巴爾干半島事務,結果與奧匈帝國的沖突加深,使得大戰一觸即發。
薩拉熱窩事件
這次事件為在歐洲爆發全面戰爭的直接原因。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時正,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當時僅19歲)在薩拉熱窩刺殺主張吞並塞爾維亞的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這一事件被稱為薩拉熱窩事件,被認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普林西普的行動是熱愛民族的表現,但是刺殺斐迪南的這一薩拉熱窩事件被奧匈帝國當做了對塞爾維亞發動戰爭的口實。1914年7月23奧國在獲得德國無條件支持下向塞爾維亞發最後通牒,包括拘捕兇手、鎮壓反奧活動和罷免反奧官員等,塞國除涉及內政項目外悉數同意。不過,奧國依然將行動升級。與此同時,德國知悉俄國的軍事動員,德皇要求俄國停止並迅速備戰。鑒於各國的強硬外交和對國家軍事力量的自驕,戰爭已無可避免。
戰事爆發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7月30日俄國動員,出兵援助塞爾維亞。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接著在3日,向法國宣戰。8月4日,德國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時;同日,英國考慮到比利時對自己國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為了確保比利時的中立,而在1839年簽署的倫敦條約,於是向德國宣戰。8月6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8月12日,英國向奧匈帝國宣戰。
1914年6月 斐迪南大公遇刺,點燃了戰爭的導火索。
1914年7月 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
1914年8月 德國向俄、法宣戰並入侵比利時。英國向奧匈帝國和德國宣戰。
1915年5月 義大利加入協約國。
1917年4月 美國參戰。
1918年3月 俄、德國簽約停戰。
1918年9月 協約國開始最後的進攻。
1918年11月 德國簽約停火,大戰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
參戰方:
1.中國抗日戰爭
2.1939年9月1日凌晨,波蘭戰役爆發,德國軍隊占波蘭,蘇聯紅軍進入波蘭東部,波蘭被瓜分.
3.1940年4月9日德國展開「威塞爾演習」(Weserübung)計劃,進攻丹麥和挪威,德國開始入侵北歐.
4.1940年5月10日,德軍征服西歐,侵略了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和法國.
5.歐洲戰爭全面爆發.
6.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開始.
7.北非和地中海戰場,北非和地中海戰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義大利和德國為一方,英美為另一方的武裝力量之間為爭奪重要戰略地區和目標,爭奪北非、近東和地中海的控制權的軍事行動。
8.1943年7月,盟軍在西西里島的登陸迫使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府垮台.
9.太平洋戰爭,日本最終無條件投降.
戰爭的殘酷後果
在這場決定人類命運的生死大搏鬥中,先後有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參戰,波及二十億人口(占當時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戰火燃及歐、亞、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戰區域面積為兩千兩百萬平方公里,交戰雙方動員兵力達一點一億人,因戰爭死亡的軍人和平民超過五千五百萬,直接軍費開支總計約一點三萬億美元,占交戰國國民總收入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參戰國物資總損失價值達四萬億美元。
⑤ 歷史戰役中有哪些結局讓人意想不到的案例
戰場的局勢千變萬化,戰爭的結局自然也就難以預料。歷史上結局出人意料的戰例不勝枚舉。
淝水之戰:前秦皇帝苻堅志在統一全國,他在公元383年,率領97人馬攻打東晉,兩軍在淝水展開交鋒,史稱『淝水之戰』。丞相謝安派侄子謝玄,謝石,桓伊等將率領八萬北府兵對抗前秦軍隊。前秦軍隊竟然被打的全軍覆沒。留下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兩個成語。究其原因就是前秦軍隊兵源太龐雜,沒有經過嚴格的訓練,所以戰鬥力低下。苻堅本想來個『半渡可擊』,但是他的軍隊自己亂起來了,自相踐踏,給了東晉痛打落水狗的機會。
爾朱榮之所以能取勝,主要因為先進的戰術。他利用葛榮軍隊組織鬆散的特點,把軍隊分成好幾個部分,每個部分幾百人。先攻擊葛榮軍隊最薄弱的地方,把隊伍分成幾部分,然後左右沖殺。葛榮人馬雖多,卻被爾朱榮殺得暈頭轉向,當然會失敗。
⑥ 歷史上的宋遼戰爭的結果是什麼宋遼戰爭最後怎麼樣了
宋遼經過多年的戰爭以後,最終達成一致,宋遼雙方約為兄弟之國,這也意味著結束了25年的宋遼戰爭,從此兩國和諧共處。
⑦ 中日歷史上的戰爭及結果。
一、中日之間第一場戰爭——白江口海戰。(唐日戰爭)(唐勝)
公元663年,白江口之戰,唐軍一共焚毀日本戰船400餘艘,殺敵不計其數,海水盡皆染紅。日本水軍慘敗消息傳至周留城,守城的百濟王子率軍投降,百濟自此徹底滅亡。日本陸軍趕忙從周留城及其他地區撤退回本國。
二、忽必烈征日。(元日戰爭)(元敗)
13世紀,元朝元世祖忽必烈曾兩次派大軍渡海征日,由於戰略戰術失誤,加上兩次遭到狂風暴雨吹翻船隻,損失慘重,只好撤退。日本人則把元軍失敗原因歸結於「神風」保佑,更相信日本是一個「神國」,增強了狂妄自大心理。
三、明朝抗倭戰爭(明勝)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戚繼光與俞大猷配合,殲滅了廣東的倭寇。至此,明東南沿海抗倭之戰取得了最後勝利。
四、壬辰戰爭(明勝)
明援朝抗日之戰是明朝萬曆時中朝人民抗擊日本侵略的戰爭。起於1592年至1598年結束。1592年是壬辰年,朝鮮史家因此稱1592年—1598年的戰爭為壬辰衛國戰爭。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海戰,中朝軍隊大獲全勝,擊沉敵艦數百艘,全殲日本水軍。日本陸軍完全孤立,倉皇逃竄回國。援朝抗日戰爭取得了徹底勝利。
五、甲午戰爭(清政府正式向日本屈膝投降)
甲午戰爭。戰爭分為四個戰場,第一戰場發生於朝鮮境內(平壤之戰);第二為黃海海戰;第三為遼東北半島之戰;第四為山東半島之戰。
平壤之戰日軍方面憑借優勢火力和組織完善、訓練有素的軍隊打敗清軍。前後不過兩天,清軍即豎白旗乞降,撤出平壤,使敵僅以傷亡600餘人的代價即佔領平壤並進而佔領朝鮮全境。
黃海海戰歷時5個多小時,其規模之大,時間之長,為近代世界海戰史上所罕見。海戰的結果是北洋艦隊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廣甲」逃離戰場後觸礁,幾天後被自毀)5艘軍艦,死傷官兵千餘人;日本艦隊「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艦受重傷,死傷官兵600餘人。北洋艦隊的損失大於日方。黃海海戰以後,由於北洋艦隊嗣後不敢再戰,日本基本上掌握了黃海制海權,對後來中日戰爭的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北洋艦隊在黃海海戰中是失利了。
遼東半島之戰自1894年10月24日開始,到1895年3月9日結束,歷時近5個月,中經鴨綠江防之戰、金旅之戰、遼陽東路之戰、遼陽南路與規復海城之戰、田莊台大戰,最後以清政府的屈辱求和而告結束。
山東半島之戰從1895年1月21日日軍在山東榮成灣登陸到2月17日日軍佔領威海衛,歷時近1個月,中經白馬河前哨戰、南幫炮台爭奪戰和劉公島保衛戰,最後威海衛海軍基地失陷,「北洋艦隊」最後覆滅。
清政府在日本的軍事進攻和外交壓力下,被迫於4月17日同日本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空前屈辱的不平等條約——《中日講和條約十一款》(即《馬關條約》)。《馬關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日甲午戰爭結束,表明清政府正式向日本屈膝投降。
六、抗日戰爭(中勝)
一般意義上的抗日戰爭,是指從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開始,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結束。但這里是指從1931年9月18日即「九·一八事變」開始。
1931年至1937年,中日之間的重要戰斗包括:
東北淪陷。九一八事變發生後,由於東北軍沒有進行抵抗,4個多月內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全部淪陷。日本強占東北後,當地百姓自發組織了武裝反抗侵略的斗爭。
一二八淞滬事變。1932年1日28日晚,日本海軍陸戰隊突然向閘北的國民黨第十九路軍發起了攻擊,第十九路軍在軍長蔡廷鍇、總指揮蔣光鼐率領下,奮起抵抗。直至3月3日停戰。
長城抗戰(1933年3月5日 - 5月25日)。長城抗戰是九一八事變後中國軍隊在華北進行的第一次較大規模的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役。當年3月至5月,國民革命軍在長城的義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頑強抗擊侵略軍,最終中日雙方簽訂了《塘沽停戰協定》。
綏遠抗戰。綏遠抗戰又稱為百靈廟戰役,是傅作義部與日本支持的蒙古德王所率部隊之間發生的一場局部戰爭,發生於1936年底,以晉綏軍和中央軍全勝而告終。
1937年—1945年中日之間爆發了全面的戰爭,大小戰斗無數,重要的戰役包括國軍在國內正面戰場進行的22次會戰和滇緬戰爭,以及中國共產黨軍隊發起的百團大戰:
淞滬會戰的時間是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是中日雙方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3個月的戰役中,雙方都投入幾十萬兵力。以國軍被迫撤退結束。
南京會戰的時間是1937年12月1日至12月13日,日軍第10軍在金山衛登陸後長驅直入,會同淞滬戰役中的日軍向首都南京挺進,國民政府慌亂中組織南京保衛戰,於12月13日淪陷。日軍進入南京後製造了「南京大屠殺」。
太原會戰的時間是1937年9月11日-11月8日,是中國第2戰區部隊同日軍華北方面軍在山西省北部、東部和中部地區進行的大規模的戰略性防禦戰役,重要戰斗包括天鎮戰役、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娘子關戰役和太原保衛戰。此後國民黨軍在華北戰場的正規戰爭宣告基本結束。
徐州會戰是1938年1月至5月,中國第五戰區部隊與日軍第五方面軍、華中派遣軍各一部,在以江蘇省徐州為中心的津浦路、隴海路沿線進行的大規模防禦戰役,以三四月間圍殲日軍一萬餘人的台兒庄大戰最為著名。
蘭封會戰發生於1938年5月,中國軍隊12個師在薛岳指揮下於河南對孤軍深入的日軍土肥原賢二部發起進攻作戰。
武漢會戰發生於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軍隊在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同日本侵略軍展開大規模會戰,其中在萬家嶺一帶,日軍4個團被全殲,史稱萬家嶺大捷。會戰歷時4個半月,是抗戰以來戰線最長、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並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次會戰,最終以武漢失守宣告結束,但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抗戰從此進入相持階段。
隨棗會戰發生於1939年5月,岡村寧次率日軍第十軍部隊向湖北隨縣、棗陽進攻,李宗仁率中國第五戰區部隊抵抗,並最終收復隨縣、棗陽,共擊斃日軍1.3萬人,阻擊了敵軍的進攻。
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9月14日~10月,日軍動用10萬兵力進攻長沙,在中國第九戰區第十五集團軍的抵抗下損失慘重,並被迫撤退。
桂南會戰發生於1939年11月13日~1940年2月。1939年11月日軍在廣西登陸後,先後佔領南寧和昆侖關,國民政府從數百公里外急調10個精銳師,對日軍發動立體化進攻,在杜聿明指揮下於12月下旬取得昆侖關大捷。至次年2月3日,日軍再次佔領昆侖關,中國軍隊發起反擊,於2月14日又一次奪回昆侖關,會戰結束。
棗宜會戰發生於1940年5月1日~6月18日,日本軍隊第11軍對中國第五戰區部隊發動進攻,會戰以日軍佔領宜昌而結束。在棗宜會戰中,國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犧牲。
百團大戰發生於1940年8月20日至12月15日,彭德懷指揮八路軍129師、120師和晉察冀軍區部隊,在山西發動了以破襲正太鐵路為重點的一次進攻戰役,八路軍參戰部隊共計105個團。
豫南會戰發生於1941年1月25日~2月7日,是中國第五戰區軍隊在豫南抗擊日軍的一次作戰,共斃傷日軍9000餘人。
上高會戰發生於1941年3月15日~4月9日,為保證南昌及附近佔領區的安全,日軍試圖消滅贛北中國軍隊主力,王耀武率七十四軍對陣裝備精良的5萬日軍,共斃傷日軍15000餘人,給日本侵略者造成了極為沉重的打擊。
中條山戰役,1941年5月日軍在山西境內發動全面進攻,中國軍隊慘敗。
第二次長沙會戰發生於1941年9至10月,中國軍隊第六戰區在薛岳指揮下主動發起進攻的一次戰役,共殲滅日軍3萬餘人,但中國軍隊傷亡慘重。
第三次長沙會戰發生於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日本第11軍司令阿南惟幾統率約6萬人數的日軍,為策應向香港進軍的日軍,向30萬中國軍隊發動牽制性攻擊。薛岳將軍負責的第9戰區一線兵團依託各陣地逐次抵抗,給日軍予沉重打擊,共斃傷日軍5萬餘人,取得「長沙大捷」。
浙贛會戰發生於1942年5月至9月,是日軍打擊國軍第三戰區主力而發動的一場戰爭,日軍最終打通了浙贛鐵路,但損失慘重。
鄂西會戰發生於1943年5月~6月,中國第六戰區以10個軍的兵力抗擊了日軍約5個師團兵力的進攻,其中胡璉指揮十八軍第11師進行的石牌要塞保衛戰取得了重大勝利。
常德會戰發生於1943年11月至12月,日軍糾集7個師團約10萬人進攻常德,國軍集中了第六戰區和第九戰區的16個軍43個師21萬人迎戰,給敵重大消耗,最終中國軍隊收復常德等陣地,取得戰役的勝利。
豫中會戰發生於1944年4月~5月25日,岡村寧次指揮日軍試圖圍殲中國第一戰區主力,國軍戰敗,致使洛陽在內的河南大部淪陷,其中許昌保衛戰最為激烈。
長衡會戰發生於1944年5月至9月初,日軍為打通粵漢鐵路,進攻湖南。日軍先後投入10個師團,約25-28萬人,而國軍先後投入16個軍,40多個師,約35-38萬人,國軍雖然頑強抵抗但最終遭到挫敗,傷亡9萬餘人。
桂柳會戰發生於1944年8月至12月,桂林和柳州先後淪陷。
湘西會戰起於1945年4月9日,止於6月7日,中國軍隊取得了雪峰山大捷。戰役以中國軍隊取得勝利告終,中國抗日正面戰場由此從防禦作戰開始轉向反攻階段。
滇緬戰爭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支持英國盟軍,中國遠征軍於1942年初入緬作戰,歷時兩個多月終告失利,緬甸全境為日軍所控制;中國遠征軍一部退回國內,一部進入印度組成中國駐印軍訓練。第二階段,始於1943年10月中國駐印軍會同英、美盟軍對緬北日軍展開的反攻,歷時一年多先後贏得了胡康河谷戰斗、孟拱河谷戰斗以及密支那等戰役的勝利;中國遠征軍也於1944年5月強渡怒江天險,從滇西開始反攻,發起了松山戰役和騰沖戰役,經8個月血戰,連克日軍重兵防守的騰沖、松山、龍陵、芒市等要隘城市。1945年1月,中國遠征軍和中國駐印軍在畹町勝利會師,於當年3月將日軍全部趕出緬北和滇西。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緬北、滇西反攻作戰並取得勝利,是中國正面戰場唯一取得全勝的攻勢性作戰,同時也取得了抗戰中僅有的幾次對日軍的全殲戰,因此是中國抗日戰爭史上的一大壯舉,。
歷時十四年的抗日戰爭,在美蘇等盟國的協助下,中國在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後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⑧ 巨鹿之戰的結果如何有什麼歷史意義
這場以少勝多的歷史性戰役,敲響了秦朝的喪鍾,把它推下了神壇。秦國幾百年的苦心經營和成就在歷史長河中消亡了,從商鞅變法,定都咸陽到惠文龍門為王,秦國東進,從趙奢勵精圖治,到秦始皇吞並天下,老秦人譜寫的亂世豪歌到此結束。如果李斯沒有與趙高合謀篡改明朝,如果扶蘇沒有繼位,大秦是否能創造百年和平,也不會早早屈服於國家,留下無盡遺憾。中國著名的歷史上著名的以多勝少的戰役,鐵桶般的秦朝開始搖搖欲墜,項羽經此戰役後威名遠揚,漸漸成為諸侯聯軍的統領,也為後來西楚霸業奠定了基礎。
以上就是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⑨ 戰爭史上,哪些戰役的結果,是讓人最意想不到的呢
1949年10月發動的金門戰役,解放軍第一梯隊經過三天三夜奮戰,9000多官兵大部分壯烈犧牲,餘下的被俘。
同年11月份,我軍又在登步島戰斗中,遭受了失敗。連續兩次登島作戰失敗,讓我軍高層對登島作戰非常慎重。真要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登陸失敗”,士兵那還敢再打這樣的仗呢?
而解放軍方面,雖然海南島上有瓊崖縱隊(16000游擊隊員)配合。但是,解放軍沒有登陸艦,主力船隻都是木帆船。木帆船沒有風,就走不動的,遇到國軍艦艇,只能被動挨打。而且,登陸點均在解放軍炮兵射程之外。
⑩ 戰爭史上,哪些戰役的結果,是讓人最意想不到的
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4大經典戰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