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日本否認侵略歷史如何對待

日本否認侵略歷史如何對待

發布時間:2022-04-17 08:17:52

① 面對日本人企圖否認戰爭罪行我們應該怎麼做!!!

1950年代[編輯]
1957年,日本首相岸信介對緬甸人民說:「我們對在戰爭中我們對緬甸人民的作出的傷害深表抱歉。作為贖罪,哪怕只是消解一部分的傷痛,日本願做出所有的戰爭賠償。今日的日本不是過去的日本,而是像我們憲法所表明的,一個熱愛和平的國家。[2]
1957年,日本首相岸信介訪問澳大利亞時說:「出於我正式的責任,和我個人的渴望,我向澳大利亞人民表達我們對戰爭中發生的事情深表抱歉」。[3][4]
1960年代[編輯]
1965年2月17日,日本外相椎名悅三郎應韓國外務部長官李東元的邀請訪問韓國,首次就過去的歷史問題向韓國表示公開道歉。[5]
1970年代[編輯]
1972年9月29日,首相田中角榮說:「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國過去由於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的重大損害的責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提出的『復交三原則』的立場上,謀求實現日中邦交正常化這一見解。中國方面對此表示歡迎。」 [6]
1980年代[編輯]
1982年8月24日,首相鈴木善幸。「我沉痛地了解到,日本在過去的戰爭中所造成的嚴重傷害負有責任。」,「有必要認識對於『侵略』的批評。」[7]
1982年8月26日,內閣官房長官宮澤喜一。「一、日本政府和日本國民深刻認識到過去我國的行為,曾經給包括韓國、中國等亞洲各國的國民以極大的痛苦和損害,站在反省和決心不能讓這類事件再度發生的立場上,走上了和平國家的道路。我國對韓國,曾在昭和40年的《日韓聯合公報》中,闡述了『過去的關系令人遺憾,對此進行深刻反省』的認識,對中國,則在《日中聯合聲明》中,闡述了『痛感過去日本國通過戰爭,給中國國民造成重大損害的責任,對此進行深刻反省』的認識。這也就確認了,上述我國的反省和決心,這種認識現在也沒有任何改變。二、該《日韓聯合公報》,《日中聯合聲明》的精神,在我國的學校教育,教科書審定之際,也當然應該受到尊重,而今天韓國、中國等國家對於此有關的我國教科書的記述,提出了批評。作為我國,在推進同亞洲近鄰諸國友好、親善的基礎上,要充分聽取這些批評,政府有責任予以糾正。三、為此,在今後的教科書審定時,要經過教學用圖書調查審議會的審定,修改審定標准,充分實現上述宗旨。已經審定過的教科書,今後要迅速採取措施,實現上述同樣宗旨。在實施這些之前,作為措施,文部大臣要表明見解,使上述第二項宗旨充分反映在教育方面。四、作為我國,今後也要努力促進同近鄰國家國民的相互理解,發展友好合作關系,對亞洲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作出貢獻。」[8]
1984年9月6日,昭和天皇。「本世紀一段時期,兩國之間有一段不幸的過去,實在令人遺憾;我認為不應該重復。」[9]
1984年9月7日,首相中曾根康弘。「為貴國及貴國人民帶來了極大的困難」,「感到深深的遺憾」[10]
1990年代[編輯]
1990年4月18日,外務大臣中山太郎。「韓國人被強制遷移到庫頁島勞動,違反了自己的意願,而是根據當時日本政府的意思。[他們在]戰爭結束後仍然不能回到祖國,只能留在當地生活。日本對此悲劇抱著至誠的歉意。」[11]
1990年5月24日,明仁天皇。「我國帶來這一不幸時期,想到貴國的人民感受到的苦況,我只能感到痛惜之情。」[12]
1990年5月25日,首相海部俊樹。「過去一段時期,朝鮮半島的各位人士因為我國的行為而經歷了難以承受的痛苦和悲傷。藉著歡迎總統閣下這一機會,我作出謙虛的反省,並希望表達率直的歉意。」[13]
1992年1月16日,首相宮澤喜一。「我們日本國民,首先必須想起過去一段時期,貴國國民因為我國的行為而經歷了難以承受的痛苦和悲傷這一事實,而且不得忘記反省之情。作為總理,我希望再次對貴國國民表達反省及歉意之情。」[14]
1992年1月17日,首相宮澤喜一。「關於我國與貴國的關系,我們不得忘記在數千年的交流之中,在歷史上的一段時期,我國是加害者、貴國是被害者這一事實。朝鮮半島的各位人士因為我國的行為而經歷了難以承受的痛苦和悲傷,我想藉此再次表明衷心的反省及道歉之意。最近有人提及所謂從軍慰安婦的問題,我認為這種事情實在令人痛心,實在是非常抱歉。」[15]
1992年7月6日,內閣官房長官加藤紘一。「不論國籍、出身地,作為所謂從軍慰安婦而感受過難以描述的痛苦的所有人士,政府希望再次表達衷心的歉意及反省之情。[我們]堅決不重復這樣的過去。在這樣的深刻反省及決意之下,日本將堅持和平國家的立場,並致力建設面向未來的新日韓關系,以及與毗鄰各亞洲國家及地區的關系。」[16]
1993年8月4日,內閣官房長官河野洋平發表了有關慰安婦關系調查結果,後稱《河野談話》。「無可否認,這件問題在軍方的參與下,深深損害了眾多女性的名譽及尊嚴。政府藉此機會,再次不論國籍、出身地,向作為所謂從軍慰安婦而感受過多次痛苦、身心負著難以癒合的傷口的所有人士,致以衷心的歉意及反省之情。」 [17]
1993年8月23日,首相細川護熙。「經過四十八年,我國現在得以成為享受繁榮與和平的國家。這是建於上次大戰中可敬的犧牲之上,是先輩人士功績的成果,我認為決不能忘記。我們希望藉此機會,要向世界明確表示反省過去的歷史,以及嶄新的意志。首先在此,由於我國過去的侵略行為及殖民地支配等,而感受過難以承受的痛苦與悲傷,我們再次致以深切的反省與歉意之情。」[18]
1993年9月24日,首相細川護熙。「我使用了『侵略戰爭』、『侵略行為』詞語,以直率地表達一項共同的理解:過去我國的行為令很多人感受難以承受的痛苦與悲傷,並再次致以深切的反省與歉意之情。」[19]
1994年8月31日,首相村山富市。「過去一段時期,我國所作的行為不止為國民帶來眾多犧牲,更給亞洲鄰近諸國的人們留下難以癒合的傷痕。我國過去的侵略行為及殖民地支配等,令眾多人士感受到難以承受的痛苦與悲傷;對此,我基於深刻的反省、決心不戰之情,認為日本前進的道路,是要竭盡所能地邁向創造世界和平。我國必須正視與亞洲鄰近諸國關系的歷史。日本國民與鄰近諸國國民攜手為亞洲、太平洋開拓未來,不可或缺的是克服雙方痛苦後所建立的互相理解與互相信賴此一穩固基礎……所謂從軍慰安婦問題,是深深傷害了女性的名譽與尊嚴的問題,我想在此機會再次表達衷心的反省及歉意之情。包含這類問題在內,我國認為表示歉意與反省之情[的方法],是要正視並正確地告訴後世過去的歷史,以及努力進一步推進與相關國家的互相理解。本計劃繼承了這一種心情。」[20]
1995年6月9日,眾議院決議。「正值二戰戰後五十年,本院謹向全世界的戰爭受難者及犧牲者致以追悼之情。另外,念及世界近代史眾多殖民地支配及侵略行為,認識到我國在過去作出這樣的行為,並尤其給亞洲諸國國民帶來痛苦,本院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情。」[21]
1995年7月,首相村山富市。「所謂從軍慰安婦……這個問題,在日本軍的參與下,深深傷害了很多女性的名譽與尊嚴,這是完全不能原諒的。從軍慰安婦身心負著難以癒合的傷痕,我對此致以深切的歉意。」[22]
1995年8月15日,首相村山富市發表談話,後稱《村山談話》。「我國在不久的過去一段時期,國策有錯誤,走了戰爭的道路,使國民陷入存亡的危機,殖民統治和侵略給許多國家,特別是亞洲各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損害和痛苦。為了避免未來有錯誤,我就謙虛地對待毫無疑問的這一歷史事實,謹此再次表示深刻的反省和由衷的歉意。同時謹向在這段歷史中受到災難的所有國內外人士表示沉痛的哀悼。戰敗後50周年的今天,我國應該立足於過去的深刻反省,排除自以為是的國家主義,作為負責任的國際社會成員促進國際協調,來推廣和平的理念和民主主義。與此同時,非常重要的是,我國作為經歷過原子彈轟炸的唯一國家,包括追求徹底銷毀核武器以及加強核不擴散體制等在內,要積極推進國際裁軍。我相信只有這樣才能償還過去的錯誤,也能安慰遇難者的靈魂。 」[23]
2000年代[編輯]
2001年10月8日,首相小泉純一郎。「今天我有機會參觀了這個紀念館,再一次痛感到戰爭之悲慘。我對遭受侵略而犧牲的中國人民感到由衷的歉意和哀悼,懷著這種心情觀看了這里的許多展覽。我感到,決不允許再次發動戰爭,些許這是對因戰爭慘劇而倒下的人們的一種告慰吧。我們都會在這樣的心情下認識到,日中關系是不僅僅有益於日中兩國的友好和平,同時也有益於亞洲和平及世界和平的非常重要的雙邊關系。」 [24]
2005年4月22日,首相小泉純一郎。對於過去殖民統治和侵略「深刻反省和發自內心的道歉」,強調今後日本也將繼續走「和平國家」的路線。[25]
2005年8月15日,首相小泉純一郎發表談話,後稱《小泉談話》。「我國由於殖民統治和侵略給許多國家、特別是給亞洲各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損害和痛苦。我謙虛地對待這一歷史事實,謹此再次表示深刻的反省和由衷的歉意。同時謹向在那場大戰中遇難的所有國內外人士表示沉痛的哀悼。我們決心不淡忘這一悲慘的戰爭的教訓,決不會再次使兵戎相見,為世界的和平與繁榮做出貢獻。……我國戰後的歷史正是以實際行動體現對戰爭反省的60年。」[26]
2007年3月11日,首相安倍晉三。「向當時心靈受到創傷、飽受艱辛的的人士,致以衷心的歉意。……[日本政府]將繼承[1993年]官房長官河野洋平的談話,這是一貫的立場。……前首相小泉純一郎以及橋本龍太郎都給前慰安婦寄出[表示道歉的]信函,那樣的心情完全沒有變化。」[27]
2007年3月26日,首相安倍晉三。「此刻,我在這里以首相的身份致歉,我們的立場在『河野談話』裏已經表明。我對經歷過那些困境的人感到同情,我為他們在當時被置身於那樣的環境表示歉意。」[28]
2009年5月9日,日本政府通過日本駐美大使館向在巴丹死亡行軍事件中受到傷害的美國戰俘道歉。[29]
2010年代[編輯]
2010年2月11日,日本外相岡田克也出席了在韓國外交通商部廳舍舉行的韓日外長會談,並在會談後的記者會中稱:「我能理解失去國家,且韓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受重創的心情。我認為應該銘記被合並方的痛苦,並絕不能忘記受害者的心情。在此基礎上,我們要展望今後的一百年,並加強走向未來的友好關系。」[30]
2010年8月10日,在韓日強制合並100周年即將到來之際,日本首相菅直人在內閣會議上發表謝罪談話,菅直人說:「要拿出勇氣直面歷史,承認歷史,並真誠地反省過去的錯誤。給人帶去痛苦的一方輕易就會忘記歷史,但承受痛苦的一方往往會難以忘卻。對於殖民統治造成的損失和痛苦,將痛徹反省,由衷地表示歉意。」[31]
2010年9月13日,日本外相岡田克也在與二戰期間被日軍俘虜的美國老兵會晤時表示:「在戰爭中,你們都受到了不人道的待遇,境況艱難。我謹代表日本政府,向各位表達深深的、誠摯的歉意。」[32]
2010年12月7日,日本首相菅直人為二戰期間實施殖民統治向韓國人道歉。[33]
2011年3月3日,日本外務大臣前原誠司就日軍的殘酷對待向一群曾被日軍俘虜的澳洲軍人道歉[34]。
2011年12月8日,外務大臣政務官加藤敏幸為日軍於香港戰役中對加拿大軍人的態度和行為道歉[35]。
2013年1月9日,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在南京向日軍戰爭罪行的受害者正式道歉,並敦促日本政府承認日中兩國之間存在領土主權爭議[36]。
2013年11月,鳩山由紀夫在香港城市大學出席講座時兩次為日軍侵華行為道歉,並認為即使國家處於戰爭時期這些暴行也不可接受,而他作為日本平民有義務為此向中國人民致歉。他表示,曾到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參觀,親身面對眾多歷史事實,從照片看到日軍在城內殺害無辜平民,也讀到日本媒體在當時如何贊揚這些暴行。他指日本有責任宣布永久中止戰爭,以澄清國際間的爭論,並向全球宣揚非軍國主義[37]。

② 日本否認侵華對中日關系有何影響我們應如何對待

您好!
首先要冒昧地糾正您的說法,因為在日本,多數人是承認日本侵華的歷史事實的,極右翼除外。
中日兩國多數國民對那段歷史確實存在看法上的差異,其中有的是處境角度不同造成的,更多的是兩國歷史研究方法和歷史教育上的差異所致。
日本侵略中國,日本是加害方,中國是受害方,加害方與受害方看那段歷史的角度不同這一點是很容易理解的,加害方往往會有許多顧慮,避重就輕是顯著的特徵之一;而受害方出於憤怒也往往會情緒化;這樣就產生看法上的差異了。
而日本是一個多元社會,歷史教育中各種歷史觀百花齊放,有否定侵略的,有表示反省並一定程度上認同中方觀點的,但主流還是注重歷史事實的考證並通過考證建立各事件的邏輯聯系的實證學派,而中國歷史學研究的意識形態色彩比較厚重,傾向於定性的結論而比較忽視細節的考證,難免有不夠嚴謹的地方。
這也造成了兩國學者對一些具體歷史事件在認知上的分歧,並通過歷史教育影響一般國民。
我個人覺得,一方面我們當然要堅持自己的歷史觀,即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是一種罪惡,日本侵華期間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這樣的歷史觀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因為本身就是事實。同時,我們也要不斷改進歷史研究的方法,必須大大提高嚴謹的治學態度、認真的考證精神,絕不要再犯因落後的大而化之、不注重邏輯的習慣而授人以柄的愚蠢錯誤,每一個研究成果都要有嚴格的事實支撐。
此外,我們應正視兩國國民對待那段歷史在認知上的分歧,必須認識到有些分歧的存在是合理的難以避免的,但另一些分歧則是日本否定歷史的勢力一手製造的。對於前者我們應該包容,而對於後者我們必須堅持原則予以斗爭。

③ 對於日本不承認侵華歷史你怎麼看

對該國來說滿足虛榮心,穩住政府在國民心中形象。對世界來說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對我們這種愛國青年來說更是令人發指,望他們能早日承認錯誤。

④ 談談你對日本否認侵略歷史的看法

這與戰後美國佔領日本時期的對日政策直接有關。盡管「遠東法庭」宣判日本是太平洋戰爭的罪魁禍首,並處死了日本軍國主義的代表人物東條英機,但美國出於遏制世界共產主義的目的,不去認真追究日本的戰爭罪責,清理和徹底鏟除日本產生軍國主義的社會相思想基礎,反而釋放了一大批甲級戰犯,讓他們充當美國反共戰略的急先鋒。
同時,日本國內的「皇權思想」根深蒂固,「日本是優秀民族,建立以日本為中心的「大東亞共榮圈」,是這一思想的重要部分,並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的根基。在美國的縱容下,持有這種思想的一批戰犯和政客走上日本的政治舞台,有的成為國家領導人,如甲級戰犯岸信介以及佐藤榮作。試想,這些人怎麼會清算日本的戰爭責任呢?
日本成為經濟大國後,以「皇權思想」為根基的國粹主義和「優秀民族」論更加泛濫,日本政客多次話中有話地自詡日本是優越民族,聲稱「日本的資金能主宰世界」,認為日本應當放下包袱,堂堂正正地作一個沒有負罪感的「普通國家」。
現在,日本又走到歷史的岔路口。日本正以經濟實力為後盾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並多次宣稱「要為亞洲和世界多做貢獻」。亞洲人民,包括日本人民都希望日本能記取歷史的教訓,以和平國家的姿態在非軍事方面做出應有的貢獻,但是,今年日本一系列紀念活動中對過去侵略戰爭表現出的錯誤認識以及一批美化侵略戰爭的頑固分子在日本政壇的出現,則不能不引起亞洲各國人民的高度警惕。

⑤ 對於日本不承認侵華歷史你怎麼看

是 歪曲、否定侵華戰爭史實,竭力美化侵略,妄圖復活軍國主義的自我欺騙的行為。 是對世界人民的不負責,不正當的認識會受到世界人民的鄙夷。 右翼派的人也知道,不過只是他們是想逃避而已。

⑥ 當前,日本存在一種否定侵華歷史的現象,我們應該如何對待

第一步先分析日本為什麼否認侵略中國
個人總結為三點1 最重要的是為了掩蓋天皇的戰爭責任 如果全部承認侵略歷史日本的年輕人就會質疑為何昭和天皇沒有受到追究 這是日本政治家極力想避免的事情 2 然後就是美軍包庇戰犯 最典型的是安倍晉三的外公 岸信介 明明是甲級戰犯不但被釋放了 還當上了首相 換位思考下 甲級戰犯都無罪釋放了 那場戰爭又有多大罪呢 很多人說德國認罪態度好 是因為納粹勢力被徹底消滅了 可以想像 如果戈倍爾戈林這種納粹沒死 還當上了戰後德國的總理 那德國人也不可能認罪了 3 最後就是日本人只承認美國打敗了自己 因為在日軍窮途末路的時候 中朝兩國並沒組織起大規模反攻 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南京 這些中國最重要的城市一直在日軍手上 後來投降了才還給中國 如果是我們自己打回來的 日本人態度又不一樣了 然後我提醒下 有個誤區 日本不是不承認侵略歷史 而是不全部承認 就算是安倍這種右翼首相 也不可能說 我們沒侵略任何人。
日本人為什麼不懺悔,為什麼不承認其侵略歷史?
(一)
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寫過一篇名叫《牡丹》的小說。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個性格孤僻的老翁,青年時代曾參加過侵華戰爭。這個老人除了精心栽培幾百棵牡丹花之外,似乎再沒有別的愛好。
後來,人們才知道,老人對牡丹花的喜愛與他早年的戰爭經歷有關,在老人的眼睛裡,
每一棵牡丹花都象徵著一名當年被他所殺害的美麗的中國姑娘。一大片牡丹花叢,就是他屠殺的一群中國少女。這個老兵絲毫不為當年的殺戮感到悔恨,相反卻把昔日的暴行審美化了。他覺得,那是他的驕傲,那是他的特權。
就是這樣一個變態的殺人魔王,在信仰軍國主義的三島由紀夫筆下,成了一個享受著審美愉悅的藝術大師。縱觀人類數千個族群,只有日本文化才有這種「化醜陋為美麗」、「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
日本人看待歷史,有一種奇特的自我中心的視角。把對自己有利的一面無限誇大,而把對自己不利的一面盡量縮小。他們堅持用顯微鏡去看待別人的缺點,卻在自己的錯誤前面固執地閉上了眼睛。
於是,作為戰爭挑動者和實施者的日本人突然消失了,他們似乎從來沒有到過異國的土地上去殺害和奴役平民,他們似乎從來沒有給他國的人民帶去過死亡和血淚。恰恰相反,他們僅僅是廣島和長崎的受害者,他們固守著自己是「受害者」的意識。
於是,作為侵略者的日本人不見了,只剩下作為被害者的日本人;作為殺人如麻的劊子手的日本士兵不見了,只剩下沉醉在美麗的牡丹中的種花老人;創造將強奸合法化和制度化的「慰安婦制度」的日本軍國主義者不見了,只剩下一個在天皇英明領導下的「經濟強國」。他們像頑童一樣,在肆意地破壞之後,卻不承認自己做錯了事。
日軍的暴行呈現出了一種虐待狂和破壞狂的特徵,這在古今中外的戰爭史上都是罕見的。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二十日,美國記者愛潑斯坦在湖南常德親眼目睹了日軍的暴行,他在給《時代》周刊寫的報道中描述說:「人們會問,日本農民在國內時視糧食為珍寶,十分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但為什麼到了中國後,他們不僅掠奪中國農民的大米,而且朝著運不走的糧食大小便?人們會問,是什麼原因,使得日本兵在進入孤兒院後,偷走孤兒的被褥,並不嫌其煩從樓下的院內搬來大塊石頭,將一所職業學校的紡織機械砸得粉碎?他們闖入學校,向牆上猛摔墨水瓶,從中又得到了什麼樂趣?」
除了日本人自己,實際上大概沒有人能回答這些尖銳的問題。日本文化的某些「精髓」,恰恰滲透到了日本軍人這些匪夷所思的「樂趣」之中。
另一方面,日本文化中有一種源遠流長的「集團主義」,既能把個人的力量放大,又可以把個人的責任縮小。當日本人在戰爭中殺人、強奸的時候,不僅不會有罪惡感,還會因為自己的表現比別人出色而充滿自豪感。同時,因為是集團行為,既有「上級命令」,又有「大家都一樣」,這就形成了一種「無責任集團」,干壞事的時候沒有犯罪感,幹完之後也沒有責任感。
日本學者加藤周一在《日本社會文化的基本特徵》一書中分析說:「在十五年戰爭中,作為個人,日本沒有一個戰爭責任者,即大家都有錯。戰爭責任由全體日本國民承擔,不是由領導人承擔。所謂『一億總懺悔』,就是說無論是香煙鋪的老闆娘還是東條首相,都有一億分之一的責任。一億分之一的責任,事實上就是等於零,即變得沒有責任。大家都有責任,幾乎等同於沒有責任。」
日本國民固然是軍國主義的受害者,但不可否認日本國民也是軍國主義的支持者。他們不是「無辜者「和「無所事事的旁觀者」。軍國主義的土壤從何而來?如果整個民族不被一種拓展生存空間的觀念所激動,不被大和民族天生優越的幻覺所麻醉,軍國主義怎能如此迅速地開動戰爭機器呢?
(二)
這不是簡簡單單地說一句「我們受到了欺騙」就能夠讓人信服的。
在日本,從甲級戰犯到普通士兵,大部分人自始至終都認為自己沒有任何的罪過。同樣是十惡不赦的戰爭罪犯,德國的漢斯·弗蘭克在紐倫堡就刑前說:「千年易過,德國的罪孽難消。」而日本的東條英機卻在就刑前狂叫:「天皇陛下萬歲!」為什麼會有這種根本性的差別呢?
美國學者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中談到了罪感文化和恥感文化的差別。罪感文化依靠罪惡感在內心的反映來做善行,恥感文化則依靠外部的強制力來做善行。在以日本為代表的以恥為主要強制力的文化中,對犯罪行為,人們感到的僅僅是懊惱。而且,只要不良行為沒有暴露在社會上,就不必懊惱。他們認為坦白和懺悔只能是自尋煩惱。在恥感文化中,沒有坦白懺悔的習慣,甚至對上帝懺悔的習慣也沒有。他們有祈禱幸福的儀式,卻沒有祈禱贖罪的儀式。
同樣是犯下了嚴重的戰爭罪行,德國人不僅反省自己,更反省共同的人性。在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歐美民眾,不僅深切懺悔,而且有著對人性的懷疑和擔當。但是日本人卻沒有懺悔和倫理責任。日本的科技在世界上數一數二,在精神層面卻依然空洞而單薄。
要日本人承認錯誤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他們最擅長把錯誤推諉給別人。日本人為什麼如此喜愛使用「移魂大法」呢?一方面,他們很重視面子,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中論述說:「日本人十分介意別人對自己的行為的觀感,但當別人對其劣跡毫無所知時,又會被罪惡所征服。」因此,他們寧願用一百個錯誤來遮蓋一個錯誤,而不願誠心誠意地承認和改正這個錯誤。
這種特有的「恥感文化」與武士道精神相結合,將「不懺悔主義」推向了極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與日本武士階層的形成互為表裡。日本武士視殺人為友誼,武士可以割下切腹自殺者的頭顱;日本武士視殺人為權力,如果自己受辱之後可以殺死對方而不受制裁;日本武士又視殺人為職業,武士拔刀之後必須殺人才能收回刀鞘。在日本,只有戰斗到底或者自殺才能保全名譽。萬一被俘,就會名譽掃地,即使活著,他也是一個「死去的人」,甚至比死去還要糟糕。美軍攻佔塞班島時,四萬多日軍全軍覆沒,島上還有一萬多名平民,日軍強迫他們自殺,母親殺死嬰孩之後自殺,老人們互相他殺或者自殺。
在《朝日新聞》關於「我記憶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徵文中,一位名叫熊井雅男的讀者寫了一篇《我們為什麼沒能反對戰爭》的文章。文章指出:「有人質問:你們為什麼沒有反對戰爭?我想,是因為國民並不懷疑國家的政策。國民已經被教育得對『上邊』做出的決定不抱懷疑。」
首先,政府不許給國民提供正確的信息。根據治安維持法等發令,對軍隊和政府不利的消息被秘而不宣,進而被修改成對軍隊和政府有利的消息加以宣傳。
其次,國民不能反對天皇的命令。天皇是神,是超越國家的存在。天皇說過,長官之命即朕之命。對於老百姓來說,軍隊的命令就是天皇的命令,所以不能反對戰爭,直到天皇下令停戰為止。
第三,國民的優越感被煽動起來。戰爭領袖在開戰以前必須煽動人民。希特勒德國煽動德意志人民是血統優秀的國民,而日本則煽動自己是天皇萬世一統的世界第一的神國。
第四,領導人胡亂強調國家的危機。國家危機的說法不斷傳播,被煽動的國民信以為真,陷於偏狹的國家主義,成為推動戰爭的力量,還自以為是。
日本獨特的歷史文化傳統是這套強盜邏輯和戰爭哲學生長的肥沃土壤。
(三)
日軍的獸性化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日本社會階層化的本質,使得長期以來日本軍官以羞辱士兵為樂。士兵要洗軍官的內衣褲,或是乖乖地站好,讓長官煽耳光,直到血流如注。
在日軍內部,高級將領對普通士兵的生命毫無尊重和憐憫。當年,豐臣秀吉不顧朝鮮冬季的嚴寒,讓士兵穿著草鞋作戰,結果使得幾萬年輕士兵凍掉了腳趾。與之相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軍企圖通過組建「神風敢死隊」來挽救失敗的命運。人的生命被看成跟機器一樣。高級統帥在知道盟軍已經解讀了密碼的情況下,為了所謂的自尊和自信,依然繼續使用,造成了基層士兵的大量傷亡。
權力最弱的人,如果握有更低階層者的生殺大權時,通常最有虐待狂傾向。當日本士兵佔領南京時,由這種長幼尊卑的階層逐漸形成的瘋狂,終於有了宣洩的出口。他們壓抑這么多年的憤怒、憎恨和對權威的恐懼,在南京輕而易舉地爆發成不可收拾的暴力。
日軍獸性化的第二個原因是,日本人對中國人充滿了憎惡和鄙視,這種感情是從數十年的宣傳、教育和社會教化培養出來的。在明治維新以來「脫亞入歐」的思潮中,日本人開始把自己當作「准白人」,並產生了對亞洲其他黃種人的歧視。在昔日以種族隔離聞名的南非,日本人被分類為「名譽白人」,雖然日本人是黃色人種,卻坐在白人一方,享受著與白人同樣的特殊待遇。為此,日本人感到洋洋得意,並忘記了自己是黃種人這一無法改變的事實。
許多日本士兵認為,中國人還稱不上人類,殺他們就像壓扁一隻甲蟲,或者殺死一隻豬一樣。在南京大屠殺的時候,一個日本軍官把十個中國俘虜綁在一起,這樣捆成很多堆。然後一堆一堆地將中國人推進洞坑,活活燒死。後來,他為自己的行為開脫說:「豬比中國人的性命還有價值,因為豬還可以吃。」
日軍獸性化的第三個因素是,在日本士兵之間彌漫著的暴力具有某種神聖的意義。在日本軍隊中,暴力成為一種強烈的文化義務。日本軍部發給士兵的作戰手冊中宣稱:「每一顆子彈都要以皇家的方式發射,刺刀的每一刀都要燃燒著國家情操。」
既然一般日本人都認為天皇比上帝還要崇高,那麼日本軍隊就很容易接受這樣的信念:戰爭即使充滿暴力,但最終的結果是,暴力不但對自己有利,對受害者也有利。為了達到這樣一種「日本式」的勝利,暴行是必需的工具和手段。
一個嚴峻的事實是,今天的日本人並沒有生活在與那場戰爭不同的精神世界中。戰爭的確已經是六十年以前的事情,而且這期間也發生過廢除核武器的和平運動。但是,對個人不予尊重,一味適應集團的需要,懷著激烈的競爭心理,只看到人與人之間上下關系的文化,還是同過去一樣。崇尚學歷、名牌學校,注重所屬組織的優劣,執著地追求在公司的地位,並對懷疑這種價值觀的人施加無形的壓力。此外,學校、工作場所的以強凌弱,使私生活貧乏的會社主義,加班以及應酬等同樣腐蝕著日本人的個性。壓制個人價值、忽視人文素養,導致日本人進入經濟領域就變成經濟動物,進入政治領域便門戶森嚴,進入文化領域便沉溺於病態之美。
對此,許多日本的有識之士追問說:將今天日本人的精神狀態與侵略時期日軍縱容老兵欺壓新兵,通過刺殺中國人把士兵培養成戰爭之鬼,鼓動在軍隊中出人頭地,對被壓抑者的痛苦毫無感覺的所謂「日本人的精神」相比較,能夠說兩者有多大的區別嗎?將這種體制與侵略戰爭時期人們從兒童就開始殘酷競爭,在羨慕和屈辱的關口提高人的攻擊性,進而組織軍事力量的體制相比較,兩者不是如出一轍嗎?
(四)
在恥感文化的左右下,日本普通民眾迅速完成了對戰爭罪行的遺忘,日本保守派政客更是信口雌黃地篡改歷史。
自民黨眾議員議員奧野誠亮聲稱:「過去日本不是發動侵略戰爭,也沒有採取過殖民政策。」法務大臣永野茂門聲稱:「大東亞戰爭並非侵略戰爭,而是日本為了求生存、解放殖民地及建立大東亞共榮圈而認真思考的產物。戰爭的目的在當時基本上是可以被允許與正當
的。」環境廳長官櫻井新說:「與其說是侵略戰爭,毋寧說是幾乎所有亞洲國家托它的福。從歐洲殖民地的支配獲得獨立,結果教育也相當普及,較諸長期受歐洲支配的非洲的識字率為高。只不過半個世紀,整個亞洲便出現經濟繁榮的氣勢。」
自民黨在「終戰五十周年國會議員聯盟」的「成立意向書」中宣布:「日本今日的和平與繁榮是建立在兩百多萬戰爭殉難者的基礎上。這些殉難者為期盼日本的自存自衛和亞洲和平而貢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對於這些指鹿為馬的言論,一位德國知識分子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德國人是歐洲基督教文明的一員,講究實事求是,因此老老實實地承認我們對外侵略的歷史。可是日本人則不同,他們以所謂的『東洋文明』為由,不想承認錯誤,這難道不是軍國主義思想的體現嗎?」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德國和日本對他們各自的戰爭罪行採取了迥然不同的態度。荷蘭作家布魯瑪在《恍惚有無前朝罪》一書中,對比了德、日兩國對戰爭的不同態度。德國總理勃蘭特跪在猶太紀念碑前,但沒有一個日本領導人有過這樣的舉動。在德國,否認戰爭罪行的是一小撮被警察追捕的極端主義光頭黨;在日本,卻是首相、國會議員、內閣大臣和歷史學家。
德國總統魏茨澤曾經在一篇演說中指出,戰後德國支付了一千億馬克的個人賠款,而日本卻幾乎什麼也沒有做。他批評日本戰後的四十年是「荒野的四十年」,戰後日本的歷屆首相都不曾明確而充滿真誠地想受到侵略的各國人民道歉,他們每次都含糊其詞,並一味主張把對本國不利的歷史從教科書中刪除。
然而,日本保守勢力不僅不接受魏茨澤的忠告,反而對德國進行攻擊和辱罵。日本電器通信大學教授西尾干二宣稱,德國的認罪和賠償恰恰說明了德國人的「自我欺騙」。他認為,戰後大多數納粹分子都是德國人自己揭發和審判的;而日本人除了由盟軍進行的東京審判和各國對乙級及丙級戰犯的審判之外,並沒有自己人揭發自己人的情況,這是日本的驕傲、自信和寶貴的「愛國主義」。
布魯瑪在與日本作家澤地久枝的對話中,嘆息日本知識分子沒有歷史責任感。澤地久枝解釋說:「從一九三四年至今,仍然存在著封鎖壓制言論的危險。」
布魯瑪吃驚地問:「右翼勢力有那麼強大嗎?」
澤地久枝用厭惡的口吻回答道:「我還不能說日本是一個文明開化的社會。」
受歐洲民主主義教育的布魯瑪高聲問道:「那麼,直接譴責右翼有危險嗎?」
澤地久枝回答說:「我想得豁出命來。」
澤地久枝的說法並沒有誇張之處。同樣是君主立憲制度,在荷蘭、英國、丹麥,國民和媒體可以任意批評女王甚至辱罵她;但在日本,天皇依然具有神聖的地位,批判天皇依然被看作大逆不道的行為,遭到大多數人的反對和攻擊。
一個不對罪惡懺悔和反省的民族,是難以獲得世界的信任和親近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日本一次又一次的掩飾和歪曲歷史的行為,使得亞洲各國的國民在心理上依然把日本當作「敵人」來看待。
戰後的德國能夠迅速融入歐洲,與昔日戰場上的對手們一起致力於建立歐盟,得益於德國徹底地清除了自身的法西斯主義毒素。而戰後的日本遲遲無法完成由「戰敗國」向「普通國家」的轉變,根本原因還是日本自己不肯告別昨天的邪惡、不願真誠地道歉。難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的一位副國務卿喬治·鮑爾驚呼道:「誰也不知道日本人什麼時候會發瘋!」
對於日本來說,要想與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友好相處,首要的問題是正視歷史、深切反省。富裕並不意味著自動地擁有了遺忘歷史、輕蔑他人的權力。

⑦ 怎樣看待日本否認侵華

日本侵略者在中華犯下了滔天罪行,不是他單方面就否定的了,就當他在放屁就行了,不過對待日本人,不能光動嘴皮子,只有握緊槍桿子才有用,所以只要一直積攢實力,必要時干他。

⑧ 對於日本不承認侵略中國的戰爭,我們大學生應持什麼樣的態度

1)尊嚴來自於實力,中國需努力壯大自己(就像美國屠殺印第安人,世界所有的主流歷史書都不見)
2)日本屈從強者(抗戰時我們是弱勢一方)是其國民性格,大唐鼎盛時期,他們的唐化時期也跪舔中國及其文化
3)日本的豐田,東芝,NEC,川崎重工,富士重工和日產尤其是三菱重工(三菱就是臭名昭著的滿洲鐵路株式會社)左右了日本政壇,如果承認侵略,那麼這些超大的跨國企業可能面臨破產,直接動搖日本本土經濟。
4)日本充分利用了我們內戰和西方(尤其美國)的支持把其塑造成二戰的受害者,而獲得其國民上下的理解和支持。

⑨ 當今日本右翼勢力否定侵華歷史,否定南京大屠殺參拜巾幗神社,你怎麼看待這種言行

(1)日本一直不為侵略戰爭誠懇道歉,靖國神社供奉著二戰時甲級戰犯的牌位。(2)七七事變,日本偷襲珍珠港事變(3)由敵對,轉變成戰略合作夥伴。演變:二戰後形成兩極格局,1991年蘇聯解體後,世界格局向多極化發展。(4)態度:德國誠實面對歷史並一直反思歷史;日本一直不承認侵略歷史,甚至否認侵略歷史。作用:重塑國家形象,得到被侵略國家的諒解和接受,為德國加入聯合國鋪平道路。想法:歷史已經證明,一個對歷史沒有正確認識的民族是很難對自己國家的前途作出明確的選擇的;日本政府的錯誤立場,必然會受到歷史的懲罰。(合理即可)本題考查的是中日關系等國際格局(1)根據題目中的二戰限定語可知日本在戰爭中是法西斯國家這一背景來作答(2)考查的是抗日戰爭,日本在二戰中針對美國發動了珍珠港事件,根據課本即可答出(3)考查的是美日關系的變化,學生一定要寫出變化的內容,然後根據課本史實寫出二戰後由兩極向多級的轉變(4)根據圖片內容可以看出德日截然不同的態度,德國的行為為其提高了國際形象,感想之題屬於開放性試題,言之合理即可。

⑩ 談談對日本否定侵華歷史的看法1500字

二戰期間,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華大地,造成中華名族史上的大災難,對中華名族的傷害罄竹難書。但是日本人為什麼一再否定侵華歷史?

1、日本人認為中國對於外來勢力的侵略沒有一視同仁

在中國歷史上,中國曾遭受蒙古的侵略、英法俄羅斯等國的侵略,並在鴉片戰爭中賠付了巨額款項、割讓香港、五口通商、向俄羅斯割讓大塊土地等,但中國人只對日本的侵略耿耿於懷,只對日本人參拜祖先的做法抗議,對其它國家的侵略沒有任何反應。

中國人到蒙古訪問,還要拜訪曾侵略過中國的成吉思汗的陵墓,對英法俄羅斯等國的侵略,中國人也從來沒有要求過道歉謝罪等,對於搶奪中國土地最多的俄羅斯,中國甚至與其成為戰略盟友。

2、日本人認為並不是日本人願意侵略中國

實際上在日本侵略中國之前,中國已經被英法俄等國侵略了,日本如果不侵略中國,將得不到在中國的權益,一旦英法俄等國在中國坐大,下一步很可能還要侵略日本,日本沒有辦法只能到中國去,與列強為伍求得生存。

3、日本人認為中日之間的歷史問題沒有來一個清算

日本人認為中日之間之所以存在歷史問題,是因為1972年田中角榮到中國訪問時,沒有把歷史問題說清楚,沒有和中國在歷史問題上來一個清算,田中對中日之間歷史不太了解,但他的對手是周恩來,了解中日間歷史的整個過程,田中實際上被周恩來耍了,田中把注意力都集中在經濟上了。

當周恩來提出放棄對日本的戰爭賠償、可以採取日本政府向中國提供長期開發援助資金(ODA)方式後,田中馬上答應下來,結果錯過了與中國清算歷史的極好機遇。

4、日本人認為中國放棄戰爭賠款是個陰謀

日本向中國提供長期開發資金是一個清算歷史、平等對稱的做法,然而,中國放棄對日本戰爭賠償在《中日建交聯合聲明》中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但日本政府向中國提供長期開發援助資金卻沒有記錄在《聯合聲明》中,這樣中國在道義上占據了主動,並為以後提出這個要求那個要求埋下了伏筆,這成為中日之間歷史問題總也清算不了的最大根源。

當今的日本人基本都是戰後出生,從以上內容看,由於在歷史問題上沒有受到全面准確的教育,日本人對歷史問題的看法與中國差異還有十萬八千里,所以,安倍的歷史談話談些什麼值得關注。

閱讀全文

與日本否認侵略歷史如何對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7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