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初中歷史怎麼教
一、設置有效的問題情境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來設計問題,選取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促使其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通過自身認真的思考得出准確的答案。這就需要教師給學生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促使學生思維和教師提出的知識點相吻合,具體來說,教師可創設多樣化的問題情境: 首先,教師要重視教材中有用的素材,並將其充分使用到備課環節中,利用教材中的圖片、史料等素材來創設問題情境,這樣更有利於培養學生挖掘教材、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講授《鴉片戰爭的烽煙》一課時,教師可結合教材重「林則徐」的圖片來提出問題,讓學生收集有關林則徐的資料,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使教材得到充分利用,還可以給教師節約更多備課時間,給學生提供便利。 其次,拓展教學內容,在教師的備課階段,可充分使用新聞素材、資料圖片、影像視頻等資料來設計問題,藉助視頻資料在間接激發學生求知慾的同時,吸引學生注意力,幫助學生開拓和發展自身的思維能力。例如,在講授《美國的誕生》一課時,先使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大國崛起》里的美國篇,這一部分詳細介紹了美國剛獨立時的背景、1787年憲法的頒布、兩黨制的形成和發展。在學生大體了解了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歷史以後,再結合課本教材給學生詳細講述有關美國聯邦建立的教學內容並提出問題,以此深化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 再次,利用文獻資料創設問題情.境,就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而言,輔助.學生學習知識最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就是歷史文獻資料,教師在解釋完歷史文獻資料以後,學生相繼形成了對歷史的理解,在教師講解文獻資料的同時,引_學生逐步形成歷史意識。在歷史教學內容中文獻資料占據著較大比例,通過運用文獻資料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有利於弓導學生形成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思維,從而深化學生閱讀和理解史料的能力。例如,在講授《唐的盛衰》一課時,教師可以融入一些有關婁師德、狄仁傑等人的史料,讓學生分析武則天時期在政治、農業和科舉等方面的措施。 最後,引導學生參與角色扮演,深人到情境中理解教學內容,如在教師講授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時,出於幫助學生准確理解和掌握該內容的目的,教師就可組織學生通過角色扮演來完成問題情境的創設。如分別指派九名同學來飾演三省六部的長官,並向其他同學闡述自己的職務。如在某年唐朝黃河泛濫,下游百姓無家可歸,這時該讓三省六部中哪個省哪個部來負責治理水患並安置百姓?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教學氛圍,並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 二、課堂提問技巧的掌握 教師設為教學活動的設計者、主導者,需要藉助適當的問題來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基於此,就需要教師嚴謹看待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設計°。首先,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同時,結合社會熱點和學生學情來設計問題;其次,巧妙結合重難點問題和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一消化重難點知識,設計的問題還要結合課本教材的內容,此外,教師要針對學生存在的困惑,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提問,並及時解決相關問題,最終幫助學生扎實掌握知識的整體結構;最後,還需要教師嚴格把控一節課上的提問數量,在適當的時間點提出問題,還要杜絕一直提問,同時,也要重視提出問題的前後銜接,遵循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原則。對於初中學生來說,他們的思維活動普遍是由低潮向高潮發展,基於此,教師在提問時,要結合學生的思維活動整體規律。准確把控合適的提問時機,可以在課堂氛圍沉寂或學生思維停頓時提出問題,促使學生思維更加活躍,改善整體教學氛圍。 除此之外,在學生提出問題以後,教師可對其進行反問,不要直接告訴學生正確答案,要將問題反拋給學生,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自己存在的困惑並尋找有效解決方式。在遇到學生難以獨立解決的問題時,教師可讓其他學生做出回答,再提出類似的問題,要求該學生作答。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促使師生和生生進行良好的互動交流,並幫助學生有效掌握所學內容。還有一點需要引起教師的注意,即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每一個提問,即使學生提出的問題缺少嚴謹,也需得到教師的認真對待,並給予學生的回答以肯定的評價,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來自於教師的尊重和認可,增強學習自信心。 三、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問題的解決是一個相較漫長且復雜的過程,假如學生並不具備良好的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進一步促使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有效培養自身的問題解決能力。學生在共同學習和交流的過程中,還可以得到意外收獲:學會傾聽、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觀點與思想,促使學生形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質;引導學生將自己和他人的想法進行對比,在對比過程中實現取長補短;學生在和其他同學進行溝通交流時,要堅持自身觀點,不要隨波逐流做牆頭.草,促使學生形成積極探索、剛正不阿的良好品質。除此之外,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應用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有利於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而使得師生、生生之間形成互相尊重、平等、和諧的關系。例如,教師再講授《生活的時代印記》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合作探究,在課下進行資料的收集,與長輩進行談話,歸納一下不同時代,人們在價值判斷、生活情趣上存在的差異,並思考這些差異產生的原因,總結出生活的時代印記。有的學生收集衣服的變化,建國的時候流行軍綠色的軍裝,改革開放.後,服飾有了色彩,樣式也豐富起來,進人21世紀,服裝越來越時尚;有的學生收集住房方面的變化,建國時期的小土房、70年底的筒子樓、80年代的福利房、90年代的商品房、21世紀的高檔公寓等;在出行方面,建國時期基本靠走,60年代出現拖拉機和大卡車、70年代自行車、80年代公交車、90年代私家車、21世紀地鐵、高鐵、飛機等多元化。 綜上所述,歷史與社會作為初中階段的重要學科,不僅有助於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還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文化水平。因此,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應用問題情境教學法,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積極性、主動性,通過持續的發現、分析、解決問題,促使學生更好理解和扎實掌握相關知識點,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與探索能力,顯著提高歷史與社會教學質量和效率。 來源: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 2020年13期
B. 怎樣學好初中歷史
初中歷史 (第一周)
https://pan..com/s/1acP8RX6BdmT7c6uMiSIAJA
初中 歷史 (第一周)|中國歷史復習策略與方法_20200210_235906.ppt|中國歷史復習策略與方法.ppt|世界歷史復習策略與方法_20200210_235904.pptx|世界歷史復習策略與方法.pptx|如何進行初中歷史專題復習—經濟體制改革例談_20200210_235903.ppt|如何進行初中歷史專題復習—經濟體制改革例談.ppt
C. 如何搞好中學歷史教學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初中歷史教學的現狀不容樂觀。主要是歷史科歷來被認為是文科,所以教學中教師注重講授,學生強調記憶,這有背於中學歷史教學的目標和任務。「危機引發改革」,新課程改革、素質教育成為了當今教育的熱門話題,出現了大量的針對初中歷史教學改革的論文,這是一個喜人的局面。筆者在學習新課程改革方案和他人文章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就如何改變初中歷史教學方式和方法提出了幾點自己的想法,以求與同行們共同探討。1改變教育觀念,提高自身素質1.1改變教育觀念:在中國傳統思想中,老師被給予很高的地位,以至於有「天地君親師」位、「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等說法。這種思想對現今教育的不良影響甚大,在學校里老師是管理者和權威,在課堂上老師是主導者和控制者,這與現代教育是不相容的。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我們要樹立師生之間平等和學生人人平等的教育觀念。新課程改革的一個目標是「讓每個學生健康、全面和自由地發展」,要求教師轉變觀念,要認識到教師的職責是以智者、長者和友者的身份幫助我們所教的每個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老師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服務於學生。這樣既符合新課改的要求,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1.2提高自身素質:何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作為一名合格的歷史教師,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不要求人人博古通今,學貫中西,但也要看看《史記》,《資治通鑒》等歷史專著,如果文學功底不及,那也要能靜下心來翻翻《中國通史》和《外國歷史》等專業書籍。另一方面要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並且身體力行,達到言傳身教的效果。教育心理學就認為初中生處於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時期,其中老師的作用和影響是不容低估的。在諸多的名人傳記中,我們可以看到,對青少年成長影響大的一是家庭父母;二是學校老師。可以毫無誇張的說,我們老師的一言一行就足以影響孩子的一生。所以,我們要努力以淵博的知識教好書,以高尚的情操育好人。2適應時代發展,改革課堂教學2.1改革教學方式:我們現行的教學模式源於前蘇聯所提倡的「五環節」教學模式,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塊黑板,一張嘴巴」的課堂教學方式。歷史老師典型的講授方式就是時間、地點、人物、過程和階段,最後就是歷史意義。2.2利用現代的教育技術:以前的光學投影儀,現在的電學投影儀、多媒體平台和網路教學等現代的教育技術是直觀性教育原則的充分體現。如果我們能科學地應用電教媒體教學,就能把遠的拉近、把抽象的變具體、把虛的變實,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提高課堂效率。對於多媒體和網路的應用,我的做法有三:一是利用互聯網,對課堂的某個課題搜尋的歷史材料,豐富課堂內容,讓學生理解更全面;二是利用多媒體教學平台演示相關的歷史圖片,尤其是歷史地圖,這樣就可以克服在黑板上畫費時和照課本講不明的缺點,讓學生了解更明白;三是每學期有計劃的選定幾個好的課題播放與歷史題材有關的音像片段。2.3開展探究式教學:這次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是在教學過程中突出教師主導地位的同時,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出要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這是一種適應時代要求,借鑒西方教育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水平和教師的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我們要從理論上逐步完善,在實踐中慢慢探索。我目前的做法有二:一是課堂上盡量讓學生多動――動腦、動口和動手。每節課聯系課堂內容,備課時設計一些富有啟發性、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和回答。問題不能過於簡單,學生在課本上能找到答案,然後照念一遍,這樣提問意義不大。而是一些如「太平天國為什麼會由勝而敗」,「星星之火,為什麼可以燎原」等問題,這樣才有思考的空間,討論的餘地。提出問題後要引導學生思考,鼓勵同學回答,如果課堂上時間不夠,就布置學生以書面作業的形式繼續完成;第二個做法是每個月用一節課的時間讓三個左右的同學走上講台來講歷史故事。要做到有實效,還得想些小法。首先要做好思想工作,激發學生上台,開始時可鼓勵班上對歷史科有興趣的同學帶頭先講,以此來影響其它同學;其次,就是要指導上台講的同學准備好資料,認真地幫他們修改發言稿;最後,就是要搞「賞識教育」,尤其要鼓勵成績落後的學生上台,多表揚多贊賞,讓學生有成就感,激發學生熱情。如上學期我教的初二(3)班有個姓林的男生喜歡聽歷史評書,我就先鼓勵他上台講幾段《隋唐演義》,在他的影響下,班上一下就有十來個同學要求上台講歷史故事了。這樣就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改變了「一言堂」、「滿堂灌」的課堂形式。3開展課外活動,激發學習興趣《中學歷史教學法》就強調「中學歷史課的課外活動是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並指出課外活動具有「內容廣泛,形式多樣、靈活,直觀性強,實踐性強等」特點。但是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加上農村中學條件的限制,初中歷史課外活動實際成為了「紙上談兵」。為改變這種狀況,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對課外活動的開展我有以下三點做法:其一,每學期開學初就要求每個同學至少寫一篇歷史讀書報告,以初步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和文字表達能力。先對照歷史課本,讓學生用一個月的時間選題,然後給他們開出相應的參考書目,讓學生充分利用我校圖書館的資源,同時鼓勵家中有電腦的同學上網搜集資料,期中的時候要求寫出提綱,期末結束之前上交。為保證效果,開始就告訴學生這讀書報告計入期末成績,平時也注意加強指導,多給予幫助,這樣期末時各班絕大部分同學還是能完成的;另外,為了豐富學生生活,我們學校每個月公開放映一次電影,借這個機會我們歷史科組給學校領導推薦放映如《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開國大典》等歷史題材片和歷史文獻片,以延伸和深化課堂教學內容;第三就是組織少數同學參觀和進行鄉土調研。由歷史科組組織我校家庭條件允許的,同時對歷史科有興趣的同學自願地在周日參觀已成功申請世界遺產的開平碉樓,並開展相關的調研,雖說參加的同學不多,但對他們的影響很大,開闊了他們的視野,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教育改革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事業,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廣,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都有了好的轉變。作為初中歷史教師,要利用目前歷史科考試壓力相對小的因素,在新課程改革思想的指導下,大膽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盡力推進新課程改革。讓學生通過歷史科的學習,能「知興衰、辯善惡、明是非」,完成歷史教學的「知識教育、思想教育、發展智能」三大任務。
D. 怎樣才能把初中歷史學好
理解記憶法:理解事件的發展,明白歷史事件這么發展的原因,有些內容一定要先理解才能更快速記憶。有很多歷史事件發展過程過長,這個時候一定要化繁為簡,可以運用公式法進行記憶。歷史學習中要想記得多、記得牢,關鍵在於理解,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才不會忘記。上歷史課和上其他課一樣,一定要專心聽講。
把性質相同而特點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如秦、隋相比,漢、唐之比較等。把某些表現相似而性質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分清不同性質,形成不同概念。把性質相同但發生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加以綜合比較,區分異同。如中國近代許多不平等條約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等。中外比較。如世界上最先進入奴隸社會的四個國家之比較,中國與西歐進入封建社會之比較,中國古代經濟、科技發展與西方之比較等。
E. 怎樣上好初中歷史課 學好歷史的技巧
學好初中歷史的技巧一
1、閱讀其他書籍時,要將有助於理解、記憶和歸納歷史知識的內容,抄錄到課本上或抄在一張小紙上,粘貼在書的相應位置上。這樣一來,我們又是劃、又是注、又是抄,課本的價值就大大提高了,也就成了我們復習初中歷史最好的工具了。不過我們的劃、注、抄,要注意精練。一個字不漏地劃就等於沒劃,將沒有意義或意義不大的內容注在或抄在書上,會使書面顯得擁擠不堪、亂七八糟,看上去就影響學習情緒。
2、九字問法即「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用這九字問法,概括歷史概念,不僅簡便實用,而且容易抓住教科書的精髓,還能提高初中歷史學習的概括能力,適應中考對考生概括能力的要求,還能發現各個歷史概念之間的聯系。
學好初中歷史的技巧二
1、帶著感情學歷史,這個好理解,如,看到秦始皇,啊!太厲害了,滅了六國,中國第一個皇帝啊!等,看到岳飛,太棒了,打得金國找不到北,也太可惜了,死的比竇娥還冤。看到汪精衛,直接罵到他媽媽也不認得他了,等等,人類萬年歷史,只要能在初中歷史課本上留名的,都是最出色的,每一個都值得我們感慨萬千。
2、帶著疑問學初中歷史,邊學,邊思考,邊自我提問,邊解決問題,當自己找到答案的時候(現在上網都很方便,資料也很好找),是一件很有成就感和自豪感的事情。
學好初中歷史的技巧三
理清線索,把握整體結構。學習歷史,要理清線索,把握知識的整體結構,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初中歷史每本書的目錄就是知識的框架,我們要學會看目錄,通過它掌握知識整體結構。縱觀歷年中考試卷,考的都是主幹知識,如果我們理清了線索,掌握了知識的整體結構,考試時也就能得心應手了。
以上就是總結的學好初中歷史的技巧,其實以上的技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需要學生自主的去學習初中歷史,其實歷史的課程在高中階段可能才會開始漸漸難起來。
F. 初中生怎樣學好歷史
初中歷史 (第一周)
https://pan..com/s/1acP8RX6BdmT7c6uMiSIAJA
初中 歷史 (第一周)|中國歷史復習策略與方法_20200210_235906.ppt|中國歷史復習策略與方法.ppt|世界歷史復習策略與方法_20200210_235904.pptx|世界歷史復習策略與方法.pptx|如何進行初中歷史專題復習—經濟體制改革例談_20200210_235903.ppt|如何進行初中歷史專題復習—經濟體制改革例談.ppt
G. 初中歷史怎樣才能學好
以下幾種方法可以學好初中歷史與社會:
(1)閱讀「說明」,明確目的
我們從小學就開始學初中歷史,是以興趣和記憶為主。初中階段開始初步系統得學習,高中階段開始深入學習。
當我們打開初中初中歷史教科書,在彩圖後面,目錄之前的說明:本書編寫,找眼於提高學生素質,向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事業,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政策的教育。
(2)閱讀目錄,了解概況
每冊初中歷史教科書第一課前面都有個目錄。目錄有三個特點:
一是高度的濃縮性。目錄,通俗地講就是各課的標題錄,它是對課本內容全面准確的概括提煉;
二是完整的系統性,即指目錄中多個內容形成一個體系;
三是嚴密的邏輯性。
經常閱讀目錄有利於我們掌握教科書的結構,明確各個初中歷史時期的主要內容,培養我們學習初中歷史知識的正確方法和科學分析初中歷史的能力,從而做到融會貫通、縱橫對照,更多得鞏固初中歷史知識。
(3)閱讀提示 抓住中心
初中初中歷史教科書是以課為單位,每課正文之前都有個提示,用花邊框其阿里,它字數雖然不多,大約百字左右,但它的作用課不小,好比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具有說明初中歷史特徵;揭示社會發展階段和初中歷史時期;指出本課重點;溝通新舊知識;激發學習興趣等作用。我們在學習的前面都要認真的反復閱讀提示,這對消化理解課本時大有好處的。
(4)閱讀正文 抓准基本
初中歷史教科書中的文字分為大小字兩種。
正文為大字部分,符文為小字部分。正文是對我們學習的基本要求,是老師必須講授的內容,必須要掌握基礎部分的學習。
雖然正文部分只有1000字左右,占課本總文字的四分之一,但是它文字簡明、扼要,作為課文內容的骨架,融於課文內容之中,課文的其它內容都緊緊圍繞著它,服務於它。我們必須牢牢掌握正文中的基礎初中歷史知識。
(7)如何教好初中歷史擴展閱讀
歷史學科的特點就是過去性,我們無法讓史實重演,卻能夠運用計算機的模擬功能來創設特定的歷史情境、模擬再現,這樣就可以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歷史畫面之中,身臨其境,親身經歷,學生所獲得的感受更為直接,理解更深刻。
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靈活運用課本插圖、歷史影像、圖冊等來為學生創設集有形的境與無形的情於一體的教學情境,以引發學生的想像,激活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的理解。
第一,利用好課本插圖。現行歷史教材圖文並茂,圖片佔有很大的比例。圖片同樣是一種重要的傳遞信息的途徑,是歷史史實的重要承載體,比起文字材料,圖片更加直觀形象,更能傳遞更多文字所不能獲取的信息。
第一,利用好課本插圖。現行歷史教材圖文並茂,圖片佔有很大的比例。圖片同樣是一種重要的傳遞信息的途徑,是歷史史實的重要承載體,比起文字材料,圖片更加直觀形象,更能傳遞更多文字所不能獲取的信息。
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將課本插圖有效地運用起來,以直觀的插圖引發學生的想像,幫助學生從中獲取直接而豐富的感性認知。
如在學習《輝煌的隋唐文化(一)》高超的建築水平時,我們就可以利用課本插圖趙州橋欄板上的雕刻和大明宮含元殿復原圖,讓學生通過觀察圖片來直觀而深刻地了解隋唐時期建築藝術的高超、氣勢的宏偉。
第二,運用影視劇資源。影視劇資源是對歷史史實的藝術加工,能夠真實地反映某段歷史,這同樣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歷史教學資源,同時也是學生所喜愛的重要內容。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靈活運用影視劇資源來模擬歷史,以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點的理解。
如唐朝的貞觀之治,我們就可以從相關的影視劇中截取影像片斷,讓學生從中直接地感受到唐太宗勤於政事、重視農業、善聽納言,如此才出現了初唐時期的繁榮景象。這樣學生對於此知識點的理解就不再是單純地記憶教材文字,而是能夠深刻地體會、真正地理解。
H. 如何上好初中歷史課
一、要把握好教材的深度
要把握好教材的深度,首先要吃透教材和大綱,明確教學目標(知識、能力、思想教育)和編者意圖。弄清知識體系和教材結構,熟悉教學內容,把握重點,難點。其次掌握學生情況,有的放矢。由於學生基礎不一,教材撐握的深度應有分寸。否則是對牛彈琴。顯然這里所說的挖掘教材深度並不是越深越好。關鍵是不要做夾生飯。應做到深淺適宜恰到好處,讓學生感到津津有味,能最大限度地獲得知識。
二、要把握好調動學生的廣度
抓好調動學生的廣度是區別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標志。應試教育只注意調動少數升學有望的學生。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落實好面向全體學生。課堂氣氛的好壞關鍵要看調動學生的廣度,要使每個學生都處在積極的學習之中。從目前情況看,課堂上滿堂灌,唱獨角戲的現象不多了。如何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教學質量,許多教師仍覺束手無策,在課堂上仍看幾個尖子。教師提問,學生發言的,老是那麼幾個人,對大多數學生從不過問。學生情緒低落。課堂氣氛沉悶。師生活動脫節。有些學生即使想主動學習,也因教學目標過高和方法不對胃口,只是騰雲駕霧,一堂課下來,不知所雲,收獲甚微。要想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備課時就要全面考慮如何因材施教,分類指導,課堂上要善於啟發各類學生,特別是那些成績差的學生,把轉化學困生的工作做成功了,才是個合格的教師。
I. 初中歷史教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其一,設置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一個研究、探索的過程,也是學生提高歷史認識的過程。這些研究性學習問題從哪裡生成呢?第一,教材。如教材的導讀框、課文、插圖、小資料、地圖、名人名言等;第二,課外的歷史材料。如音像、實物、口述史、文字資料等;第三,社會生活。如日常生活、社會熱點、時事政治等。提出問題之後,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分組討論,然後再引導學生用心思考、踴躍發言。問題的解決,不僅僅能夠豐富學生對具體歷史現象的認識,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用具體的歷史事實來印證歷史結論,甚至修正歷史結論,從而樹立起科學的歷史觀。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和理解「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史學方法,同時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治學精神。
其二,注重歷史教育的思想性和教學過程的邏輯性。
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學習歷史不僅僅能夠使人明智,還能夠提高人們對歷史和現實的決定力。歷史教育應當突出它的思想性,而不應僅僅是講講故事或說說笑話而已。我們歷史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啟迪民智,提高人們的思想認識,讓下一代成為能夠獨立思考、有批判精神的人。為更好的實現以上目標,歷史教學過程要注重教學環節的邏輯性,即從一個知識點到另一個知識點之間的過渡要自然,讓學生把握各個歷史事件內在的邏輯關系,掌握歷史發展的脈絡。在此前提下,我們再盡可能地讓學生明白歷史的多樣性及其無限發展的可能性。
其三,注重歷史課堂的活躍性,充分運用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多樣的教學方法。
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首先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構建一個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是活躍課堂氣氛的前提條件。其次,運用多媒體現代教育技術向學生展示歷史原始錄像、經典的歷史圖片、電影剪輯或其他文字資料,構成視聽沖擊,讓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走近歷史情境,進行情感體驗。隨著多媒體技術、通訊網路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將在教育中廣泛地得到運用。這即所謂的計算機輔助教學。再次,根據每一課的實際需要,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如講述法、講解法、談話法、直觀教具演示法、綱要圖示法、講讀法和發現教學法等。
如何培養初中生的歷史學習興趣
1.讓學生認識到歷史學科學習的重要性
「忘箭去就等於背叛」,歷史教學是向學生展現一幅幅生動形象的歷史畫卷,在這些歷史畫卷中有數以萬計的歷史故事、歷史人物及人類歷史長河中的無數優秀的成果、精華。如果教師能把精彩的歷史故事、活鮮的歷史人物引入課堂,就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歷史不僅是為了考試,也是為了增長知識,拓寬視野,提高自身的歷史素養。學習歷史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價值觀和愛國主義精神,塑造學生人格,從而使枯燥無味的歷史課變得有血有肉、充滿魅力。
2.師生互動,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引領
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照本宣科,學生聽得昏昏欲睡,教師唱獨角戲,對牛彈琴,整個課堂氣氛既沉悶又壓抑,學生失去學習的生機和活力。現代教育課堂要求教師導,學生演,師生互動,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如在講《戰略大決戰》這一課時,我設置疑問,復習導入:蔣介石為什麼要發動內戰?人民解放軍運用什麼戰術粉碎了國民黨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為什麼說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反攻的開始?學生通過回憶,復習,解決以上問題。接下來我承上啟下地講授:隨著決戰時機成熟,解放軍進入戰略大決戰階段,然後由學生自主學習回答問題。第一步:先讓學生在書上做標記,A.東北——遼沈戰役——「關門打狗」——解放東北全境;B.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淮海戰役——「中間突破」——基本解放了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廣大地區;C北平、天津、張家口等地——平津戰役——「瓮中捉鱉」——華北全境基本解放。然後小組討論;三大戰役為什麼選擇以東北為突破口,遼沈戰役為什麼要先打錦州,陳毅的話說明了什麼?為什麼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最後採用同桌一小組—師生合作探究的形式解決,由我歸納三大戰役的歷史意義。整節課下來,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討論熱烈,甚至爭得面紅耳赤,學生那種活潑的天性、好奇的心理、大膽的質疑都得到了發展,教學效果顯著。
3.採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多媒體教學圖文結合,生情並茂,如臨其境,它以鮮明逼真的動態畫面、情感豐富的音響效果刺激學生的視聽,使學生眼見其人,耳聞其聲,從而激發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如在講授《明清反侵略斗爭》這一課時,把「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台灣」、「雅克薩之戰」的故事情節通過影視資料展現出來,讓學生看到了一個個活生生的抗擊外來侵略的民族英雄,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情感,使學生對侵略者無比憎恨。又如在講授《新航路的開辟》時充分利用地圖,並設計成動畫,在屏幕上展現了三條不同顏色的航海路線,這樣學生在顏色的變化中、地圖的運動中輕松地掌握了這三位航海家遠航的起止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巧用故事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歷史科目涉及不同歷史人物,不同歷史事件。在歷史課教學中,採用師生互講故事法可以使學生對歷史課充滿興趣,從而加深學生記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在講《國家產生和社會變革》這一課時,我就講了「退避三舍」、「問鼎中原」的故事,使學生明白了晉文公和楚庄公為什麼會先後成為春秋五鼎中的中原霸主;在講述商鞅變法時為了取信於民,在城門「懸目賞金」和「處罰太子師傅」的故事,從而增強對商鞅變法對秦國的影響的認識。有時讓學生講析自己熟悉、喜歡的歷史人物,如在講到《明清時期文化》時讓學生自己講述喜歡《三國演義》中哪一人物、《水滸傳》中的好漢,描繪一下《西遊記》中唐僧、孫悟空的性格,如何看待《紅樓夢》中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故事,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5.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信,長久保持學習興趣
信心的力量是驚人的,充滿自信的人,永遠擊不倒,他們是人生的勝利者,自信可以克服困難。因此,在平時的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經常使用一些肯定性的、激勵性的語言贊美學生,使其形成並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莎士比亞說:「贊美是照在人心靈上陽光,沒有陽關,我們就不能生活。」由此可見,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別人的欣賞。在與學生交往中,適當贊美學生,會產生一種和諧、溫暖和美好的感情,而且以激勵代替批評,以贊美激發學生潛在的動力,自覺地克服缺點,彌補不足,這比責怪、埋怨有效得多。
總之,在歷史教學課中,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使師生產生情感共鳴,融為一體。
J. 怎麼學好初中歷史有何歷史學習方法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呢,要把歷史學好,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辦到.你每天都需要積累一些知識,背住一些歷史嘗試.從而慢慢的到了最後,把所有的課程全部都學完了,你也應該全部都記住了.那麼對於剛剛升初一的同學應該怎麼學好初中歷史呢?
歷史是屬於文科,是一種記憶性很強大的科目,一般呢,同學們都會把很難的知識點都一一記住,甚至是積了幾遍之後.隔了很久都不會忘記.
初中歷史時間軸簡圖
時間呢,是有先後的,你只要把那個大事年表裡的所有重要的事情多看幾遍,自然也就記住了.而地點呢,有東南西北,你只需要認識各個地方的大概位置就行了,而人物就是構建歷史事件的最重要的主角,是誰引起了這件事情,這很好記憶的.而結果你只需要記住是誰贏了,誰輸了或者是誰被簽訂了不公平協約,被分割了多少土地等等.
上邊就是關於怎麼學好初中歷史的幾個方法和技巧.對於剛剛升初一的孩子們是很有幫助的,希望你們都可以考上好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