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樣理解人的活動與歷史規律的關系
歷史規律提供了一定歷史空間,人在這一空間中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
由於歷史是不斷改變著的人類自己作用於客觀環境的有目的的活動的展開過程及其結果,因此,歷史規律也就只能是人的活動規律,它形成於人的活動之中,並通過社會環境制約的活動方式和功能,進而決定社會發展的方向和道路。
歷史規律與人的活動是一致的,對待二者之間的關系,既不能否認歷史規律的客觀性,也不能誇大人的能動的主體性,要從二者的統一中去把握。
(1)如何理解社會歷史規律擴展閱讀:
社會歷史規律的特點:
(1)社會規律是人的實踐活動的規律
①從形成機制上,它形成於人的實踐活動之中。
②從作用方式上社會規律只有通過人的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才能實現。
③從表現形式上,社會規律主要表現為統計學規律統計學規律揭示的是必然性和多種隨機現象之間的規律性關系。
(2)社會規律的客觀性表現為它是無數創造歷史的個人相互作用的合力」,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恩格斯關於歷史中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里,有無數個平行四邊形合的思想說明:
①人的活動的目的不是主觀自生,而是由人所生活的物質條件所決定;
②人們活動的目的是預期的但活動的結果不是預期的;人類有意識的活動可以加速或延緩、但不能改變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④由人們相互作用的合力所形成的客觀規律不僅不由人的意志所決定,相反的它卻制約著人們的目的,並規定著社會發展的趨勢。
2. 如何認識和理解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性
馬克思發現了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這個規律可以概括為唯物史觀和階級斗爭。那麼,怎樣才能正確認識這個規律呢?我以為,要把握以下6個要點,這6個要點均為馬克思的思想。
第一,社會生產力的總量決定社會形態。一個社會實行什麼樣的生產方式、經濟關系和社會制度,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是取決於這個社會的生產力總和。比如,原始社會,生產力極低,實行的是原始共產主義制度。再比如,隨著商品生產由低到高的發展,人類社會分別實行的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制度。最後,隨著商品的消亡,人類社會進入無商品、無階級的社會主義道路,並走向共產主義社會。
第二,到現在為止,人類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階級斗爭從何而來?是商品所至。階級的存在、階級的沖突、階級的搏殺、階級的剝削、階級的統治等,都是由於商品的出現而出現的。商品,帶來了生產力發展,帶來了社會財富的增加;也帶來了私有制,帶來了壓迫和反抗,帶來了專制和暴力。人類一旦進入商品社會,便有了對文明的嚮往和追求。但是,這必須付出野蠻的代價。因此,商品社會成為文明社會的標志,階級斗爭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暴力本身就是一種經濟力。
第三,占統治地位的那個階級都負有發展商品生產的歷史使命,並為新社會的到來和新的統治階級上台創造物質條件。商品生產的發展,需要社會分工、階級階層、國家政治等等。於是,這些都果然出現了,並得到不斷的發展和完善。統治階級要維持自己的統治,就必須發展商品生產,這樣也就推動了社會進步,也為新的社會形態創造了條件。
第四,無論哪種社會形態,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之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
第五,人類社會發展是一種自然的歷史進程,有著自然的發展規律。一個社會即使探索到了自身運動的發展規律,它也還是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其自然的發展階段。《資本論》就是探索資本運動規律的,但卻不能取消資本運動階段。
第六,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世界,但他們不能隨心所欲地創造。人們毫無選擇地生活在現實的生產力水平的社會里,這是他們創造自己世界的前提條件。
3. 談談你對社會歷史規律與自然規律的區別的理解,並結合唯物史觀進行分析。
歷史是具有社會性質的,是在與人的結合以及有人創造的一種事物。歷史規律具有偶然性和必然性。自然規律體現的是一種必然性很強(或者說全部理解為必然趨勢)的客觀規律,它具有穩定性、客觀性、反復性、必然性等特點。而人類的歷史則具有很大偶然性的特點。正如所說:歷時要是沒有偶然性因素,那會變得很具有神秘色彩。正是再說其中的人為的社會因素的偶然性起作用,使得一個歷史通過偶然的事件來引起和代表,否則會變成一種因為要這樣所以要這樣的趨勢。這就是歷史規律的客觀性和社會性。
4. 怎樣理解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性與人
我只會舉例「答簡」:以「皇帝輪流做」為客觀規律與人的自覺活動案例,「皇帝輪流做」與「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便是現象和本質的含義.
辯證關系:表面上「皇帝輪流做」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一客觀規律的具體表現,但實質上導致這一客觀規律具體表現不斷產生的根本原因卻是具體參與者的個體行為努力--由於不滿進而改變之.換言之,如果人的自覺活動以公平、公正、公開為主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一客觀規律也就只能在小范圍內運行了,但已是純哲學范疇.
5. 怎樣理解唯物史觀揭示的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的所有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資的豐富程度,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
認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反作用於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是推動一切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是進行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社會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的歷史,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和作用總是受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條件的制約。
6. 歷史發展規律性原理有哪些
歷史發展規律性原理有:重復性、預見性、層次性、不確定性與開放性。具體如下:
第一、重復性。這是其最基本的屬性,也是同於自然規律的一種屬性,由此也表明了歷史規律的客觀性。人們正是對歷史現象的多次重復進行探索,抓住其內在聯系,證明它是歷史規律;一旦如此,它就在一定范圍內具有了。
第二、預見性。如果沒有一定程度上的預見性,就不稱其為歷史規律(如唐太宗等總結出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規律,不僅適用於他以後的封建社會,也適用於現當代社會),這樣,發現規律才有價值。
(6)如何理解社會歷史規律擴展閱讀:
歷史規律也是客觀實在,是指歷史發展過程中多次出現的、具有表象相似性或本質共同性的歷史現象及其內部和外部的本質聯系。揭示歷史規律,是人們透過歷史表象探討其深層因果聯系,揭示歷史發展中普遍性、統一性、必然性的努力的表現。
是人們不滿於對歷史的膚淺描述、並希望歷史可以資鑒現實、預示未來的想法的表現。由於對歷史規律的揭示是對無法感知的歷史深層結構所做之抽象性認識,所以有可能投上更多的主體性影響,因此,我們也可以說歷史規律是上述人對於上述歷史現象及聯系的主觀抽象和歸納。
7. 如何理解社會歷史過程是客觀規律性和主體
①社會形態更替的必然性決定人們的歷史選擇性。
馬克思在1859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中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所以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
②人們的歷史選擇性體現社會形態更替的必然性。社會形態更替的客觀規律性,歸根結底要通過人民群眾的選擇和實踐表現出來。
總之,社會形態的更替是一個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相統一的過程。
8. 如何理解社會發展的規律
社會發展規律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內在的本質聯系和必然趨勢。歷史唯心主義從人們的思想、動機出發,否認社會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與此相反,歷史唯物主義從社會物質生活過程出發,主張社會是變化發展的,這種變化發展有其客觀規律。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對社會發展的規律作了經典表述。他指出,人們在自己的社會物質生活過程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過程。
9. 什麼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
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
1、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
2、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9)如何理解社會歷史規律擴展閱讀
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人民群眾
1、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廣大群眾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從事物質資料生產、推動物質生產發展的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2、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
3、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人民群眾在任何時期都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人民群眾通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創造和改變社會關系,從而不斷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