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如何考好

歷史如何考好

發布時間:2022-04-17 13:50:34

Ⅰ 高中歷史怎麼考好

樓主你好。我高中是一個文科生,很喜歡文綜,尤其是歷史。下面講點我自己的體會吧,希望對你有幫助(我高三時拿過溫州市文科綜合競賽一等獎哦,小小炫耀下當年的業績呵呵)。
所謂「功夫在平時」,高中的考試與大學不同,高中需要平時量的積累,在考試時才可能有質的飛躍。
首先課堂是最重要的戰場。這點其實我們都心知肚明。不過我還是列一下。課堂上老師的思路和講解絕對是重點,因為老師不會教沒用的內容,這是應試教育的必然結果。因此課堂的聽講必須保持好的狀態,保證自己的思路跟著老師的講解,步步為營。
高中的歷史教材(你和我應該都是新版的教材),新的教材最大特點就是模塊化,而不是「通史模式」,這點我高中時就很蛋疼。因為我喜歡有條理的歷史、有時間感的歷史。有時間才有歷史!我當時的教材卻是分模塊進行的,比如必修一是政治史、必修二是經濟史、必修三是文化史,另外還有一些模塊教學,比如歷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歷史人物評說等。模塊化最大的缺點就是將歷史做了橫向的截面處理,這很不利於我們從宏觀角度把握這門學科,比如說不記住時間的話我們很難想像在大動亂的十年我們國家還會有科技上的重大突破、重返聯合國等一些讓我們國家的國際地位得到空前提升的事件。所以,老師可以按教材的模塊來上課,但我們絕不能僅僅只是亦步亦趨,課下我們必須自己去體會某某事件所處的年代及其那個時代的其他狀況。如果平時聽得比較認真的話,相信這點是沒什麼大問題的。
對於平時的學習再講一點,就是目錄。作為一個文科生,對課本的掌握必須要高屋建瓴,從宏觀把握。比如說必修一這本書,當翻開書本目錄的時候,要基本上能沿著目錄回憶起課本的大體內容。抓住目錄!高中的考試,知識點大多在課內(注意只是大多,不是全部)。我高三時翻開目錄基本上能回憶出整本書的內容,甚至課本的插圖。
再來說下考試。高中歷史考試主要是選擇題和材料題。選擇題很多都是能憑文科生的「直覺」做出來的,注意這里說的直覺不是瞎猜。做選擇題的方法很多,比如選最佳答案、排除法、因果推斷法之類的。選擇題考的內容基本知識點是逃不出課本的,這就需要平時的學習和積累。積累的過程就是練就文科生直覺的過程——這點是我親自體會過的,請不要懷疑。很多題目你一下子可能說不出選某個答案的理由,但你知道就是某個答案——就是這種直覺。材料題必須要通讀材料。要明白給我們材料一定是有用的——否則給材料有何用?通過材料來聯系課本知識,挖掘題目的內在意義,相信這也不難。關鍵是緊扣材料!
最後再說一點有關「背書」這個東西。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文科就是背書,而已。這話對,也不對。為什麼不對?首先我們要明白「背書」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那目的是什麼?目的就是對知識點的掌握,或者說是「知道某知道點」。我向來不贊成只是一味的背書,即所謂的「死讀書」。文科生需要的是文科的思維,而不是對課本的背誦。我高中時背書能力在班上絕對只是一般,但是我比其他人考得都好,原因在於那些背書狂人們只是背書,而不是理解性地去背、去記憶。他們把手段當了目的,而沒有去訓練自己的文科思維。
那為什麼又說剛才那句話對?因為考試考得是實力,至少是對這門學科的掌握程度。沒有背書或者說記憶的過程,我們腦子里就沒有知識點的積累,我們就一無所知或者說一知半解、模稜兩可。因此背書的過程也是不可或缺的,關鍵在於怎麼背!
還有一些小技巧,比如說歷史的共性問題。打個比方,公元前221年,即秦始皇二十六年,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秦一天下的積極意義很多,像結束割據混戰狀態、促進農業經濟和生產力發展、促進民族融合等等。其實這些積極意義跟其他的統一戰爭都有共通之處。試想哪次統一戰爭沒有這些類似的積極影響?
青春落落,流年沉沉。告別高中的生涯已經兩年半了,現在回憶起當年的點點滴滴,心中依然有一種沖動,那些熱血沸騰的日子仍然歷歷在目。
以上只是我個人對高中歷史學科的看法,希望對你有幫助。莫嫌海角天涯遠,但肯搖鞭有到時。加油!

Ⅱ 如何考好歷史

首先你得下功夫啊,也不是說一定得死背,但是還是有一些內容是非記不可的。歷史一般有幾個部分,一是史實,這個是不能玩花樣非得弄清楚記下來不可的,某時某地發生了什麼事,事情的經過大致是什麼樣的,這個要知道啊。有時候時間很不好記,因為全是數字,沒有任何意義,這就要講方法了。不重要的事件也不用記時間,只要知道發生順序就可以了,而重要事件的時間我們可以用一些記憶的方法,比如找一些聯系,七七事變是1937年,知道七七事變這個名字就能想起來時間里有個7,從而根據大致時間確定下來是1937年了。也可以自己想辦法編一些口訣什麼的,這樣把不好記的時間地點記下來。然後歷史還有一部分是事件發生的背景和原因。這些東西無非是從政治,經濟,民族,文化,科技這幾方面,有時候包括國內外情況,政治中有時候有基本矛盾的分析和階級的分析,經濟中有時候突出生產工具的變革,一般就從這幾方面來展開論述就可以了。還有歷史的一部分是意義,也是從上面那幾個方面說就可以了。說背景和意義的時候最好想一想這個事件之前和之後有些什麼大的事情發生,這樣我們就可以寫,這個時間發生的原因使由於之前有個什麼什麼事,它的意義是導致了後面什麼事的發生,這樣的。

這是大姐姐考這么多年歷史考試的經驗,現在告訴你,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啊,祝考試順利~!!

Ⅲ 中考歷史如何快速提高

今天給大家整理了中考歷史重要考點快速記憶,趕緊收藏吧!

八年級上冊

第一單元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鴉片戰爭:

(1)概況: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1842年,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中英《南京條約》。

(2)影響:中國喪失了完整獨立的主權,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遭到破壞,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中英《南京條約》:

(1)主要內容: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 100萬銀元;英商進出口貨物應納稅款,必須經過雙方協議。

(2)地位: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3.第二次鴉片戰爭:

(1)概況:1856年—1860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條約。

(2)影響: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

1.洋務運動:

(1)時間:19世紀60年代—90年代中期。

(2)領導人物: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奕䜣等。

(3)主要內容:

創辦企業

①「自強」——軍事工業:安慶內軍械所、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

②「求富」——民用工業: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

軍事

①建立新式陸軍:組建新式洋槍隊,採用西式兵操練兵

②建立新式海軍:組建福建、廣東、南洋、北洋等海軍,成立海軍衙門

(4)地位: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

(5)作用:中國近代化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交通運輸業等逐漸發展起來,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製作用。

(6)局限性:只學習西方技術,不改變政治制度。

2.戊戌變法:

(1)時間: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

(2)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

(3)主張:變法圖強,建立君主立憲制。

(4)影響: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

3.《辛丑條約》:

(1)概況:1901年,清政府與英、美、俄、日、法、德、意、奧、比、荷、西11國簽訂。

(2)主要內容:

賠款

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以海關稅、鹽稅等稅收作擔保

禁止反帝

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

毀炮駐兵

清政府拆毀大沽炮台,允許外國軍隊駐扎在從北京到山海關的鐵路沿線要地

劃使館界

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守,不準中國人居住

設外務部

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

(3)影響: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第三單元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辛亥革命:

(1)時間:1911年爆發。

(2)高潮:武昌起義。

(3)指導思想:三民主義。

(4)重要成果:成立中華民國;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5)意義: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第四單元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1.新文化運動:

(1)開始標志: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

(2)口號:「民主」(「德先生」)、「科學」(「賽先生」)。

(3)代表人物:陳獨秀、胡適、魯迅、蔡元培。

(4)作用: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為隨後爆發的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

2.五四運動:

(1)導火索: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和會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

(2)口號:「外爭主權,內除國賊」「誓死力爭,還我青島」「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等。

(3)意義: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

3.中共一大:

(1)概況:1921年7月在上海秘密召開(後轉入浙江嘉興南湖遊船),參會人員有毛澤東、董必武、李達等13位代表,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等。

(2)意義: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4.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意義: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第五單元 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立

1.北伐戰爭:1926年7月,國共合作進行北伐戰爭,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實現了全國統一。

2.紅軍長征:

(1)概況:1934年10月,紅軍長征開始。1936年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會師,長征勝利結束。

(2)意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幹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長征途中播下了革命的種子,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第六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1.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標志著中國人民十四年抗戰的開始。

2.西安事變:

(1)概況: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實行「兵諫」,逼蔣抗日。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條件。

(2)影響: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從此,十年內戰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3.抗日戰爭的勝利:

(1)原因:中國人民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爭;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與正義的國家和人民的支持。

(2)意義:①國內:是中國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②國際: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八年級下冊

第二單元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一五計劃」:

(1)時間:1953—1957年底。

(2)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等。

(3)主要成就: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和飛機製造廠;寶成、鷹廈等鐵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武漢長江大橋。

(4)意義:使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後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第五單元 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

1.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

2.中美建交: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正式簽署並發表《聯合公報》,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

九年級上冊

第五單元 走向近代

1.文藝復興:

(1)核心思想:人文主義。

(2)代表人物或作品:①《神曲》:但丁;②達·芬奇:《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等;③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等。

(3)意義:促進了人們思想的大解放;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2.新航路開辟:

(1)重大事件:哥倫布「發現」美洲;麥哲倫船隊第一次完成了環球航行,證明了地圓說的正確。

(2)影響: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歐洲與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起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往來日益密切;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世界的觀念也從此逐步確立起來。

第七單元 工業革命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

工業革命:

(1)概況:18世紀60年代開始於英國。以瓦特改進蒸汽機為標志,人類進入「蒸汽時代」。19世紀中期,英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

(2)重要發明:①「珍妮機」: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②蒸汽機:瓦特改進,1785年投入使用;③鐵路:1825年,斯蒂芬森設計的蒸汽機車正式試車,標志著鐵路時代的開始;④現代工廠制度:19世紀最終確立。

(3)工業化時代來臨的歷史意義:①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②為資本主義戰勝封建主義奠定了基礎;③世界形成了西方先進、東方落後的局面;④社會日益分裂為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立的階級;⑤農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促進了城市化。

九年級下冊

第一單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擴

1.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頒布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這次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改革廢除了農奴制,推動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2.美國內戰:1861—1865年的美國內戰,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維護了美國統一,廢除了奴隸制,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為以後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3.明治維新: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開始實行改革。採取廢藩置縣、「殖產興業」「文明開化」等措施,使日本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

第二單元 第二次工業革命和近代科學文化

第二次工業革命:

(1)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

(2)領先國家:美國、德國。

(3)重要發明:①電的利用:耐用的白熾燈泡、發電機、電動機、電話、電報等問世,人類社會進入「電氣時代」;②內燃機與汽車:19世紀80年代,德國人本茨製造出一輛由內燃機驅動的汽車;③飛機: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製成飛機。

(4)影響: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壟斷組織,資本主義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資本主義對外擴張增強。

第三單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後初期的世界

1.第一次世界大戰

(1)時間:1914年—1918年。

(2)主要戰役: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

(3)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大大削弱了歐洲的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優勢地位;改變了舊的國際關系,戰後形成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進一步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

2.新經濟政策:1921年春開始實施,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

3.社會主義工業化:1928—1937年,蘇聯先後完成了兩個五年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使蘇聯由落後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兩個五年計劃完成後,蘇聯的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第四單元 經濟大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1)時間:1939年全面爆發,1945年結束。

(2)主要戰場:歐洲西線戰場、北非戰場、歐洲東線戰場、太平洋戰場、東方主戰場。

(3)主要戰役:百團大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日本偷襲珍珠港、諾曼底登陸、第三次長沙會戰等。

(4)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徹底粉碎了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通過戰爭稱霸世界的野心,徹底結束了列強通過爭奪殖民地瓜分世界的歷史,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對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共同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第五單元 二戰後的世界變化

1.美蘇「冷戰」:1947年3月,美國杜魯門主義出台,冷戰開始;1947年,美國提出援助西歐的馬歇爾計劃;1949年,「北約」成立;1955年,「華約」成立,兩極格局形成。1991年年底,蘇聯解體,冷戰結束。

2.歐洲聯合: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促進了西歐國家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地位提高。1993年,歐洲聯盟成立,大大加快了歐洲一體化的進程,推動世界朝著多極化的方向發展。

3.蘇聯解體:1991年年底,蘇聯解體,使得兩極格局終結,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世界朝著多極化趨勢發展。

第六單元 走向和平發展的世界

1.聯合國:1945年10月成立,是人類構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也是影響最大國際組織。首要宗旨是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

2.世界貿易組織:1995年1月1日成立,主要職能是制定和規范多邊貿易協定、組織貿易談判、解決貿易爭端等。

3.「冷戰」後世界多極化的發展趨勢:蘇聯解體後,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歐盟、日本、中國、俄羅斯等國家聯盟或國家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推動世界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

4.計算機網路:20世紀90年代以來,互聯網在全球迅速普及,標志著人類社會開始進入「信息時代」。

Ⅳ 歷史考試怎樣能考好

我不想講讓你提高興趣之類的廢話,興趣有時是天生的,但該了解的歷史還是該記記的。
你是初中還是高中?初中和高中理科的歷史都比較簡單的,你只需要幾個大概就行。我覺得首先上課要認真聽,上課時就要有記憶的意識,課後只需復習鞏固就行。

如果是高中文科,當然如果真是這樣你就不太該選,因為選文科的人不該問這個問題的,但還是得告訴你,要理解地去記。譬如記背景,就該想像出一幅大抵的背景圖,從經濟,政治,社會等不同方面去構建,要學會分類別。記觀點,就該理清觀點的意圖,有幾個不同的方面,以及相佐的具體的事實等等。總之要能理解地去記,我們高中的班主任還給了文科班的學生一個方法,我看還不錯,就是自己用老師講課的口吻將給自己聽一遍,要能懂,一遍不行兩遍······雖然人格分裂一點,但有效果。

最後,祝你成功!

Ⅳ 歷史要怎樣才能考得高分,我歷史基礎比較差,我都不知道怎麼學得更好

在高考備考沖刺階段,考生只有掌握科學的備考方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容易走彎路,降低復習效率。下面,筆者根據自己指導考生備考的經驗,談一談高考備考最後階段歷史復習的有效攻略,希望能幫助考生更上一層樓。 1.確立重點范圍 雖然每年的《考試大綱》都明確規定了高考考點的具體范圍,但具體考點數量很多,而歷史學科的歷年高考試題涉及內容主要以重點知識為主,因此,確立重點學習范圍非常重要。我們要明確哪些是重要歷史事件,哪些是重要歷史專題,哪些是重要歷史階段等。那麼,如何確立重點學習范圍呢? (1)根據歷史事實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的地位來確立,包括歷史事件、人物、歷史階段等。重要的歷史事實有: 中國古代重要歷史階段:春秋戰國時期、隋唐時期、宋元時期、明清時期等; 中國近代史重要歷史事件: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 世界近代史中重要歷史專題:資產階級代議制問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問題、思想啟蒙運動問題等。 (2)依據歷年高考考點來確立。 我們可以以近三年高考試題涉及的考點知識為例,對考點知識進行統計研究,依據知識點涉及的頻率大小排列分類,就可以知道哪些知識內容是歷年高考常考的重要考點,哪些是次重點,哪些是從來沒有涉及過的考點,抓大放小,提高復習效率。 2.理解歷史事實 對歷史事實的理解是實現知識遷移運用的基礎,因此歷史復習的另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對重點知識進行全面的「深挖取」,力爭「吃透」它們。那麼,如何深入理解歷史事實呢? (1)放在不同的時段中去理解,即把具體的歷史事實放在不同的歷史進程中去加深理解,包括短時段、中時段、長時段。 如對辛亥革命的理解,可參考下表。 (3)聯系現實熱點問題來理解,即通過「現在」理解「過去」,探究其歷史根源。 如通過目前特朗普政府簽署「台灣旅行法」,干涉中國內政,聯系過去1972年尼克松訪華及1979年中美建交的歷史,可揭示中美關系發展的走向。 (4)進行對比分析,把相似的歷史事實放在一起進行多角度比較,分析與理解其異同,探究其原因,揭示其規律,如中外現代化發展模式的比較等。 3.記憶方法 眾所周知,記憶歷史事實是歷史學習中最基本的環節。如何在很短的時間內,把具體考點、歷史專題與歷史階段的相關知識清楚地記下來呢? (1)重點詞語、語句記憶法 以課本為基礎,記住考點知識內容中的關鍵詞與結論性語句,如下表所示。 (2)大事年表記憶法 根據時空觀念繪制出重要歷史階段的大事年表,如14—17世紀中外大事年表、18—19世紀中期中外大事年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外大事年表等。 (3)數軸記憶方法 以數軸方式羅列出重要歷史事件,可以直觀地看到歷史事件隨時間推移的發展趨勢,使記憶印象更深刻。如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歷史專題和宋元時期的基本歷史事實等。 (4)數字記憶法 用數字概括的形式對學習內容進行濃縮,如考點「宗法制」內容可概括為「一個核心、二個原則、三個形式、四個觀念」,專題「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歷史知識可概括為「一個主題、兩個方向、三次高潮、四個階段、五對關系」,等等。 1.主題學習 高考歷史主觀題往往考查一些重大歷史問題,但古今中外需要學習的歷史問題非常多,我們該如何高效記憶這些知識呢? (1)什麼是主題化學習 以高考考綱、熱點問題、史學範式、命題趨勢等為依據,科學確立核心主題線索,圍繞主題進行整合、歸納、比較有關考點知識,理解歷史現象及歷史認識與評價,探究、揭示歷史事件發展的差異、特徵、本質和規律。 (2)概括歷史主題 歷史主題如中國共產黨的建設與執政為民;制度創新與政治文明;民族團結與國家統一;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大國崛起與大國關系;思想解放與社會發展;區域經濟發展與經濟全球化;重大改革與社會公平;民生問題與社會和諧等。 (3)如何進行主題化學習 ①根據主題整理核心考點和知識結構; ②縱橫比較主題內容; ③通過不同角度,放在不同的_史階段,對同一主題問題進行解讀; ④進行針對性訓練。 來源:求學·文科版 2018年06期

Ⅵ 怎樣考好歷史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把歷史學好也並非一朝一夕所能辦到的。

歷史是一個記憶性很強的科目,大家往往會發現很難把所學的知識都一一記住,甚至記了幾遍後,隔了不久便會遺忘。其實,想要把歷史知識記住,是有規律可循的。例如,學習古代史,可分解為政治特徵、經濟特徵、民族關系、對外交往、文化五大方塊進行記憶。而對於世界史和中國近現代史則要注重理解,因為許多歷史事件是相互交織、脈脈相承的,這樣就組成了一個較龐大的記憶網路,死記硬背是行不通的,而且很吃力,這就需要理解的幫助,聯系當時的歷史背景,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就較容易將此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理清楚。

對於歷史科的復習,由於個人情況不同,側重點也會有差異。我個人認為,考前應注重書本和筆記上的基礎知識,因為30題選擇題占據半壁江山,而選擇題往往是一些基礎知識。對於材料題,是需要靠平時積累的,如老師要求我們每星期三題,就算真的不想做,也應該把材料閱讀後,對照一下答案,對材料有一個大概印象,因為材料題往往會涉及到我們沒有接觸過或書本沒有詳細說明的問題,做材料題可以擴大我們的知識面。

大家都知道,歷史是一個不需要很高思維能力的科目,但注重思維的嚴謹,所以要學好歷史就不能馬馬虎虎、得過且過,要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只要樹立信心,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和解題技巧,那麼在高考考場上就無往不利了。

路就在腳下,我們一定可以走好;只要我們把握了學習的方法,我們要過就不會是有很多人害怕的獨木橋,而是上面的這座可以暢通無阻的橋。

一、 產生興趣

對歷史科有興趣,成績自然好起來。如何對歷史科產生興趣呢?
首先,歷史事件和我們們息息相關。例如:香港的一九九七問題和1842、1860及1898年的中英條約有關;今天南斯拉夫的內戰與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關系密切。所以,只要留意時事並探本尋源,定能鞏固書本上的知識。
其次,明白歷史的用處。歷史可以訓練思考和分析能力,使人具備求真和講證據及邏輯的實事求是的精神。歷史對做人處世幫助很大,退可以勵志,進可以建功立業----英國著名首相邱吉爾是歷史學家,已故港督尤德也是專攻歷史的。因此,各位不要因為修讀文科,尤其是歷史科而感到自卑。反而要努力學好這門學科,在學業上、個人修養上和識見土、及前途上下苦功。

二、 歷史事件的要素和閱讀及記誦技巧

歷史事件的要素有四: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而事情則包括原因、經過和結果。

(1) 時間有先後,你只要把大事年表裡的重要事件多看幾遍,自然記牢了。除了重要事件要確知其發生年分(如維也納會議是1814-15年,辛亥革命是l911年),其它只須明白其大概年代,或不同事件的先後次序(如維也納會議先於凡爾賽會議),便可以了。
(2) 地點有東西南北,你只須認識各地的大概位置或相對位置便行了。最佳的方法是和地理科結合,確認各國今天的政治地圖,特別是歐洲和中日的國界.主要城市。此外,若干條約規定的領土轉變也應緊記。
(3) 人物是構成歷史事件的主角。不過,會考要求並不太高,我們祗要熟記重要的歷史人物便可以應付考試了。如自強運動的曾、左、李.恭親王、慈禧太後是必須熟記的,次要的人物如魏源、馮桂芬則略知一二,再其次的,則一律不記。不同歷史人物的生存時代和事跡也應知其大概,才不會張冠李戴。
(4) 事件由時地人三項元素構成。明白了上述的時間地點和人物,自能對重要史事了如指掌。歷史事件的相關年代要清析:先念念課題的次序;次念某課題的重要事情,如1860至1919年中國的大事包括自強運動、中法戰爭、甲午戰爭、瓜分運動、戊戌維新、義和團事件.晚清改革、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然後記誦某事件的其它重大情節,如自強運動分為三階段,辛亥革命分為興中會和同盟會兩個時期。至於枝節瑣事,似非會考的重點。
(5) 事件的原因和結果可分為: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其它方面。以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原因為例:政治方麵包括中英的政制不同、司法制度的差異;經濟層面有工業和農業經濟的不同、公行制度.貿易不平衡、鴉片貿易;社會因素如英國工商業家對政府決策的影響;文化方面如中國中心主義與英國自由思想的分歧,個人責任與集體負責制的沖突;特殊事件包括林則徐銷鴉片.林維喜事件。若能緊記這些重大事情,則對鴉片戰爭的背景有清析的概念了。總之,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其它等五方面的公式套在任何歷史事件中,即可事半功倍。
(6) 因果關系應建立於史實和邏輯上。因先於果,果後於因,兩者要合乎情理。從這一角度看,不應把歷史事件孤立來看,如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敗,導致割讓阿爾薩斯、洛林,前者是因,後者是果;但此後法德關系惡化,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則割地是因,而大戰是果了。 因此,假如能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舉一反三,則事件的因果關系了如指掌,而學習亦事半功倍了。
(7) 事件的經過祗須記重大事件,如義大利的統一運動略知1820.1830和1848革命,加富爾的改革和外交,馬志尼的思想及加里波的的貢獻便可以了。因近年會考並不強調背誦史實,故你只須知道最重要的史實便行了。
(8) 近年考試強調分析,也會要求考生就歷史學家對同一史事的不同觀點作出評論。初學者往往被矛盾的史論迷惑,不知信那一學說;同時對歷史解釋的客觀性產生懷疑。我的建議是:首先明白一種解釋 分析其長短處;但同時卻抱著懷疑批判的精神,把它和相反的意見比較,得出自己的結論。
(9) 和其它科目一樣,只要課前預習,把不明白的地方記下;上課留心聽講,不明之處,向老師請教;課後溫習,整理筆記,把重點記熟;多讀、多思考、多寫、多做模擬試題(在法定時間內完成);考試前重溫重點;考試時冷靜選題和作答-----能夠做到上述各點,自可獲得好成績。

Ⅶ 怎樣把歷史考好

首先,不能抱著死磕書的態度去學習歷史,有很多的小朋友大朋友門會拿著很多很多的歷史書進行閱讀,死記硬背,別相信那個,那是坑爹的。
對待歷史,我自己的態度就像是對待理科一樣,不能單靠死背年表,背事件,背人物……這是不行的,我自己推薦平時多看電視(動畫片、連續劇或者科教等),在冥冥中就會順口說出一些歷史知識,就算是平時自己沒有留意的東東;當然,看書是必不可少的,但不是去看那些像天書一樣的文言文,我自己推薦看一些漫畫、小說或者類似讀者的報刊的,那麼在看的同時,一些你已經知道的東西就會進一步紮根,一些你不知道的東西也會隨之流進你的腦子里。
還有,別太注重事實,很多的歷史都不是事實,事實永遠都不可能被記載入歷史書,我本人(當然也推薦)在學習生涯中學到的歷史在過大學之後就拋爪哇國去吧。事實是要靠自己的雙手去發掘、靠自己的雙眼去證實很用自己的大腦去化驗,當然,前提是你要對此感興趣與要恆心,往往做這行業,代價比較高,可能是你的一生,當然,這是後話。

Ⅷ 初二學生,歷史總是考不好怎麼辦

首先要有興趣,感興趣了才能學好,學好了才能考好。其次要講方法,找到了好的方法你就成功了一半。
1 要對書本絕對熟悉。要做到哪一段文字,哪一張圖片,在試卷中出現了能立刻找到書上相應的地方。我的方法是上課時,聽老師講的時候適當記憶,下課後,讀至少一遍書。或者說,每周抽三四次讀讀最近學的內容。
①讀要讀出聲來,這是為了記憶一些關鍵的歷史名詞,歷史事件,這樣考試時小題目不用翻書也可以很有把握地寫出來。
②不要讀太快,要讓思維跟上讀書的速度,讀過了什麼要有清晰的認識,讀得太快沒進到腦子里是沒有用的
2、自己整理提綱。期中期末前我都會利用周末整理歷史提綱。各種形式都有,大事年表、每一課筆記、人物整理、專題整理等等。個人認為好處如下:
①有助於把握整本書的知識脈絡,歷史脈絡,把握時期特徵
②自己製作提綱,有助於思考知識點間的聯系;哪塊內容是考試重點,自己心中有數;對知識點歸納分類,有助於理解記憶;可以從整理資料的過程中學習他人是如何評價歷史人物和事件。
③自己整理出來的提綱看著最順眼,讀起來也最認真
網上有很多歷史提綱,我不建議去收集太多,一是可能有錯誤,二是像開卷考試時壓根不知道在哪裡找,資料太多反而亂了自己,三資料重復性很大,看多了浪費時間,不如自己整理一份最全最精準的。
4、復習課的時候,認真聽!聽得多了有時就被洗腦不知不覺就記住了
關於考試
1、圈劃關鍵詞。選擇題中的時間地點很重要
2、選擇題做好了就沒啥問題了(按我們這邊試卷的話)
3、平時做作業時,可以多記記答材料題的套路,套話。有用的,我就是可能不太會但是會隨便扯幾句,大考老師不會批的很嚴。
要短時間內學好的話,讀書+自己整理提綱+注意考試規范(其實還是要花功夫),平時也可以和同桌互相提問啊這樣,記起來很快的
我平時沒什麼時間做5.3之類的習題,但是考前會做。大部分做選擇題。查漏補缺,增強自信心。選擇題正確率和速度可以考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如果做選擇題有不少錯的話,那可能你對課本不是很熟悉,或者做題不細心,要對自己有全對的要求)
最後祝你歷史取得好成績,加油!

Ⅸ 高考歷史怎麼學才可以考得好呢

高中歷史要怎麼學習才可以取得理想的成績呢?用好教科書是關鍵!

3、語言運用要准確、簡潔。我們學生隨著學習的累積,在解答歷史題時容易出現語言堆砌、語言不夠簡潔的毛病。我們的歷史考試,標准答案中是很少有敘述性的語言,都是下定義式的。我們的答題語句一定要簡練,要言簡意賅,這樣既可以節省自己的考試時間,也可以節省閱卷老師的時間,提高自己考試分數的機會就會更大。

閱讀全文

與歷史如何考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7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