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林-彪是功過參半還是過大於功
過大於功;
1:都說他是戰爭天才我不否認他能打戰,但那是毛澤東給他的機會,原因他是井岡山嫡系,元帥里那個差了。
2:在他的反動下中國面臨又一次的武裝內戰。
3:在那個時期使中國錯過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黃金10年,就是這10年我們和日本乃至後來的亞洲4小龍有了明顯的差距。
功是有的,可那麼多的將軍誰沒功。
B. 想寫一篇關於林彪的歷史論文,給個提示!
論文,就是議論文的一種。
先介紹對象
再列舉評論
說出自己的觀點,最好是獨到的
論證自己的觀點,注意,得有一部分是自己駁斥自己
作一個結論
列舉引用書籍資料
文史類論文格式不是很嚴格,不像理工類
可以上網參考下別人的
C. 對比林彪與陳賡謀略:誰才是第一猛將
對林元帥和陳大將在勇略方面做一個分析 最後,我對林元帥和陳大將在勇略方面做一個分析。 首先,在這里特別的說一下,我要說的勇略不是單指一般的勇敢,更非匹夫之勇,而是大智之大勇也!對於一名高級軍事指揮員來說,勇略與謀略一樣是評價其好壞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砝碼,這一智一勇是兩個很重要的環節,可謂智以勇為膽而行之,勇以智為謀而行之,兩者既各自分立,又緊密地互為依託、互為影響。 說起林彪的勇略,用難以及格來形容也為之不過。林彪生性多疑,患得患失,喜獨自算計,卻固執已見,雖善於總結作戰經驗,到時卻難以接受別人的正確主張,做事過份謹慎求穩,往往會喪失難得的戰機,甚至是埋下失敗的隱患,他之所以這樣,與其勇略欠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其實,體現林彪勇略欠佳的例子很多,如在井岡山打黃坡伏擊戰時,沒有果斷的擴大戰果。在陝北時,提出了到陝南打游擊的保守建議。在東北時,不敢力主堅持南滿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不敢南下北寧線等等,都很說明問題,我就不一一找出來列舉了。最廣為人知的是其率領優勢之兵南下北寧線的途中,一聽說國軍增兵葫蘆島,竟又開始猶豫不前,認為是准備了一桌飯,來了兩桌客人,殊不知做飯的卻有三桌人,難到還怕這兩桌客人不成?!幸虧羅榮桓和劉亞樓在身邊多次提醒,才不至於貽誤戰機,釀出大錯(想想關內各戰區的我軍長期以少打多的情況,這點困難又算得了什麼)。1949年部隊南下後,發起海南島戰役時,林彪不顧客觀條件的變化,總是過為謹慎的搞小部隊潛伏,在戰役准備已經成熟的情況下,還不敢果斷的發起總攻,此舉,引起了韓先楚將軍的十分不滿,導致中央的直接干涉,海南島戰役才如韓先楚將軍之願,在穀雨前發起了總攻,若不然的話,我軍在海南島上又會上演一出金門之敗的慘劇……凡此種種,無比體現了林彪的勇略欠佳。 與師弟林彪欠佳的勇略相比,師兄陳賡卻有著過人的勇略,這與他在鄂豫皖蘇區的戰斗經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紅四方面軍大智大勇的亮劍精神,鑄就了他的勇略之魂,為他以後的指揮作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長征時的土城之戰中,面對敵眾我寡且援軍未到的不利局面,陳賡果斷的率領紅軍幹部團發起反沖擊,保證了黨中央的安全。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榆遼戰役中,指揮部隊不僅沉重地打擊了深入根據地腹心地區的敵人,而且還一舉攻克了榆社縣城,為我軍在抗戰中收復縣城的少有壯舉。解放戰爭時期,他以過人的眼光和超人的膽魄,率領大軍南渡黃河,挺進中原,實施戰略進攻。在淮海戰役中,果斷的指揮部隊,在南坪集背水為陣,頑強阻擊黃維兵團,為圍殲黃維兵團,創造了寶貴戰機。1949年率領部隊打過長江以後,果斷的實施遠距離大迂迴的策略,進軍廣東,直插雷州半島,切斷了白崇禧集團的海上退路,為我軍徹底殲滅白崇禧集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必備條件。 今天,我們追憶軍事歷史,重新省視林彪與陳賡的軍事能力,通過多方面的祥細對比發現,林彪的軍事能力顯然不及陳賡,網上有些文章將林彪列為我軍的五虎大將之一,對於這樣的提法,我認為有些不妥,做為我軍的高級軍事指揮員,林彪顯然是合格的,可是與優秀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事實上彭德懷、徐向前、粟裕、劉伯承和陳賡才稱得上是我軍真正優秀的五虎大將。
D. 中國十大元帥,十大將分別是誰有什麼功績!
這個是在網上找的資料,對林彪的評價很不公平!唉~
1、朱德(紅軍之父)
是中共軍隊中從軍資歷最深的,雖然早年朱在滇軍中已打出了名聲,但朱能成為總司令有其偶然性。南昌暴動後,打剩的部隊由朱德、陳毅帶上井岡山。其實部隊是賀葉的,此前朱只是南昌公安局長兼教導團長,手下人馬實在可憐。朱的軍事才能不及劉是肯定的,在滇軍時,朱曾與劉伯承的川軍交手,朱為劉所敗。朱上了井岡山,紅軍初創,軍事指揮、打仗、選拔培養將才主要是靠朱,以後成了中央,朱成了總司令也是必然。但如果上了井岡山的有賀葉任何一人,總司令一職都輪不到朱。但以朱德的個性才能,總司令一職也確難旁落他人。
2、彭德懷,人稱張飛。
單憑率軍出兵朝鮮,與聯和國軍一戰,就可以不朽於中國軍史矣。盡管主要打的是韓國軍隊,但畢竟也算是和世界第一軍事強國交了手。勇於掛帥出征,且是對外作戰,在元帥中是獨樹一幟的經歷了。紅軍時期本要以彭部組建紅三方面軍,但彭拒絕這么做,可見彭是淡泊權力勢力、無野心的。彭德懷與賀龍有些類似之處和關聯,在後面會說一說。
3、徐向前
以幾十人十幾條破槍為起點,獨立發展創建了最強大的紅軍。紅軍時期的最強壯的紅軍的總指揮,時林羅等人皆差其遠矣。後來的八路軍,三個師中一半都是徐的舊部,129師不必說,委屈徐作了副職;115師中的徐老虎旅即為徐舊部。徐後來顯得黯淡,只是一直受壓制之故耳。十大將(徐海東、陳賡、王樹聲)、上將中的十之其三皆出自其麾下,上千將軍出自徐手下的更是數不勝數,翻翻《解放軍將領名錄》就知道了。可以說,徐為當時的中共軍隊培養了最多的優秀將領,四方面軍的影子在八路軍、新四軍、解放軍各派別呼之欲出,出自四方面軍的有特色有性格的名將太多了,影響不可謂不深遠。
4、賀龍,人稱岳飛。
北伐時,賀龍當時已是一師之長,後升為軍長,葉挺那麼NB,那時也不過是個師長。當時後來的其他元帥是什麼角色呢?多黯淡無光矣~~~所以說,沒有賀龍,就沒有20多年後的十大元帥,實不為過。南昌暴動是以賀的名義進行的,因為當時賀部勢力最大,士兵皆以賀為神。毛當時都搞不惦張國燾,而張最懼的人就是賀。賀曾說過,自己最大的弱點就是對自己人狠不起來,這也為幾十年後他的悲慘下落埋下了伏筆。
延安保衛戰時,彭德懷就是靠賀的部隊打出的威風。當時部隊對彭並不是太服氣,不服從命令、不服從指揮的事件時有發生,常常得靠賀去作工作,要部隊服從彭。彭德懷與賀龍,是5、60年代遭到整肅的兩位元帥,晚景悲慘。彭德懷拘而作的交待材料,後來以《彭德懷自述》出版。其實賀拘時亦作了許多交待材料,不知為何不見賀的自述出版……當然賀的文化水平是個缺憾,寫出來的東東可能比不上彭。但賀是極聰明的人,據說在延安比賽背詩,那些出名的文人作家個個都不是賀的對手哩......與岳飛一樣,皆死於莫須有也~~~
5、劉伯承
由川軍起步,在軍閥混戰中打出了名聲,川人以為神也。劉軍事素養高,又進過蘇俄的名牌軍事院校,博古通今,學貫中西,是正規職業軍人的楷模。曾對毛的軍事不以為然,二人曾有齟齬,從此為毛所忌,反教條時趁機打了劉幾悶棍。但劉輝煌的軍事業績並不多見,多為小打小鬧。陳壽對諸葛亮軍事才能的評價,也許可以用於劉吧,劉的學究氣可能重了些。劉伯承與葉劍英也有些類似之處和關聯,後面會談一談。
6、聶榮臻
軍事上沒有太輝煌的經歷。軍史上說,要作聶傳,得先作好林傳,意謂不寫林就無法寫聶,聶總是附著林,此言大致不謬。但聶後來放了北京市長不當,致力於軍事高科技、尖端武器的發展,大大增強了中國的軍力,將中國的安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對中國的軍事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影響,僅憑此即可以名垂青史矣。不戰而屈人懾人,這一點通過聶實現了。
7、葉劍英
與劉伯承二人有頗多相似之處,簡直可以說是一對孿生兄弟(盡管二人年齡相差5歲)。歷史上,二人的職務常常互換,體現在參謀、軍事教育、軍事訓練方面,二人可說是如影相隨,與劉不同之處在於,葉只是沒有獨當一面地指揮過軍隊。49年後,中國軍隊的現代化主要是葉與劉二人搞的,創辦軍事院校、培養現代化的高級軍事人才、制定軍隊條令等。葉劍英長期從事軍隊參謀工作,國共皆稱其"參座",軍隊參謀工作的重要性就不必多言了吧,所以葉絕對夠得上元帥,代表軍隊參謀界在元帥中占據一席之位。
8、林彪,人稱韓信。
最輝煌時,最好的兵、將、地盤都給了他,再不混出名堂來,那還不是白吃一個啊。他打仗水平怎麼樣,據我所知不如上將陳明仁。掌管軍隊時,曾鼓吹軍隊騾馬化,只突出政治,無論出於何目的,都是毀我長城矣!中國軍隊在對越之戰中露了羞,也有林一份功勞。林彪曾被人稱為韓信,喻其足智多謀,始料不及其下場竟與韓信如出一轍……
9、羅榮恆
政治元帥。軍隊設政治人員,是學蘇俄的。作戰斗動員,發動平民支援戰爭,也是個創造。羅在軍事上也並非沒有建樹,林打了一次仗就走了,後來的支撐,羅是起了大作用的,也發揮體現了軍事才能。
10、陳毅
陳的元帥主要是周恩來給爭取的,當時陳已轉到了外交。說到陳,不能不提粟裕。陳於軍事上實在乏善可陳,陳本人也說過,他是黨內最善於打敗仗的人。抗戰結束後,在山東打不開局面,中共中央當時是准備以徐向前取代陳的,因徐當時病重無法成行,也曾欲以粟取代陳,因粟推辭而罷。只所以將元帥授予已轉向外交的陳,主要還是粟裕不夠格。
粟裕畢竟還太單薄了些,威望資歷太淺。作戰打仗時,許和尚敢在電話里沖著粟裕吼叫,罵粟裕瞎指揮,罵完了還敢甩電話,但很難想像許和尚敢沖著徐向前、徐海東這么做。尤其最讓吾不能容忍的是:張靈甫乃抗日名將,為其所斃,殊可惜哉!
E. 為什麼林彪排名比彭德懷低
應該說,這個排名對林彪是十分准確的。
1、林彪在十大元帥中年輕最輕,卻能位居第三,排名在劉伯承之前,對他來說,已經足夠高了。
2、在55年授銜之前,彭德懷的職務一直比林彪高,特別是在抗日戰爭中,彭德懷雖然為八路軍副總指揮,但實際行使的是總指揮之權。而林彪卻在抗戰初期中槍後,在蘇聯放了好幾年的假。
3、林彪的指揮水平固然高超,但也並沒有到化境的地步。而且要說解放戰爭的貢獻,在下倒認為栗裕應該為全軍第一。況且那時共黨對東北的投入是其它地區無法相比的,林彪能取得這樣的成就,並非他一個的人功勞,這其中,陳雲,高崗,蕭勁光,劉亞樓等人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4、抗美援朝戰爭前,林彪託病辭印,彭德懷臨危授命,縱觀歷史,彭老總往往都是在最危險的時刻起到力挽狂瀾的作用,解放戰爭中,彭總以區區幾萬人獨抗胡宗南數十萬精銳,力保中央安全。其艱苦程度不是其它地區能想像的。陳毅曾經說過:以前他對中央電報中經常表揚西北野戰軍頗為不滿,後來他親自去實地考察,才發現西北軍的條件有多艱苦,從此對中央的表揚一直都很支持。
綜上,在下認為彭德懷位居第二,實至名歸,如果不是朱老總的歷史地位,光說貢獻的話,彭老總排第一,也是無可厚非的。
F. 林彪在抗戰中的歷史貢獻應如何
實際上並不太大,因為平型關戰義後不久,林彪就因槍傷到蘇聯治病養傷,一去就幾年。林彪的戰功在解放戰爭中最為突出。三大戰義指揮了兩,為國家的解放做出了具大貢獻。
G. 關於10大開國元帥的生平…介紹…並寫你對他評價
【十大元帥】朱德、彭德懷、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林彪
【十大將軍】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庚、譚政、肖勁光、張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
盤點中國十大元帥和十大將軍授銜簡介
一九五五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實行了軍銜制。在中南海懷仁堂,毛澤東授予朱德等十人元帥軍銜;周恩來授予粟裕等十人大將軍銜。
中國軍隊著名的十大元帥和十大將軍由此確立。
1、元帥——朱德(1886-1976)四川儀隴縣人
朱德,無論從哪個方面思考,第一把元帥交椅非他莫屬。由於在黨史軍史上的地位極為特殊,今天人們對他的誤解也最多。朱德字玉階,1886年生於四川儀隴縣一個農家。少年下田勞作並讀過私塾,20歲時到成都考取了高等師范,畢業後回縣城當了體育教員。看到社會黑暗和時局動盪,他徒步跋涉三個月到昆明,考入由留學日本成為「士官三傑」之一的蔡鍔所主辦的雲南講武堂。在講武堂中,朱德參加了反清革命的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朱德畢業後,在滇軍中由少尉排長干起,在討袁和軍閥混戰中一直升至少將旅長,名震川滇。當時他與別的將領不同,對黷武爭權深感厭倦,喜好音樂,在家中廣泛接納青年軍官及學生,並讀過《新青年》等雜志。
1921年,朱德主動離開月收入大洋數以千計的軍界,外出學習。翌年,朱德到上海見到孫中山,提出革命不能靠與軍閥結盟。他又見到陳獨秀,提出加入中國共產黨。一個舊軍隊的將軍想入黨,這使當時的中共中央領導人大感驚訝,盡管鼓勵朱德追求進步,卻未同意。
1922年秋,朱德乘船赴歐,到德國學習戰術,並研究社會主義理論。在那裡,他見到了周恩來。翌年,經周恩來介紹加入了共產黨。
1925年,朱德又入莫斯科共產主義勞動大學,並在軍訓班學習。在那裡,他提出回國後如打不贏就上山,令蘇軍的教官驚訝。1926年朱德回國後,利用舊關繫到川軍、滇軍中動員北伐,並秘密做共產黨的工作。1927年南昌起義時,朱德率領滇軍教育團一部參加,任第九軍副軍長。起義軍南征潮汕О蓯保��諼>持新柿臁疤��庇嗖拷��私�朐簾薄⑾婺希�?928年4月走上井岡山與毛澤東會合,建立了紅四軍並任軍長,成為全國第一支主力紅軍的最高軍事指揮員。
1930年,朱德成為紅一方面軍總司令,翌年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此後幾十年間,「總司令」在黨內成為朱德的代稱。在紅軍長征時,他有時也擔負具體作戰指揮。
抗戰初期,他率八路軍總部前往太行山前線。1940年回延安後,因年紀已大,主要協助毛澤東指揮全局,不過1947年攻克石家莊時他曾親臨前線指揮。
建國後,朱德先後任國家和黨的副主席、人大委員長,1955年授十大元帥時為第一名。
年7月,朱德以90歲高齡去世。毛澤東曾稱他是「紅司令」,並說,「朱毛,朱毛,我是你身上的毛啊!」
2、元帥——彭德懷(1898-1974)湖南省湘潭縣人
彭德懷,在軍史上的地位僅次於朱德,授銜時是軍委工作的主持人,又是第一野戰軍的代表。盡管他軍事業績上有勝有敗,但從平江暴動到朝鮮停戰,一直在第一線從事戰斗指揮,這一點全軍無人可比。
他二十多年身經百戰的資歷足以使他傲視群雄,位列元帥第二理所當然。
3、元帥——林彪(1906-1971)湖北黃崗縣人
林彪,第四野戰軍的代表,十大元帥中他的戰績和指揮能力都堪稱第一。
但他在十人中的資歷倒數第二,位列第三是由於當時他是十人中除朱德外唯一的政治局常委。
林彪原名林育蓉。湖北省黃岡縣人。一九二三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一九二五年考入黃埔軍校,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二七年在國民革命軍葉挺獨立團任排長、連長。參加了南昌起義和湘南起義。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營長、團長,第一縱隊司令員,紅四軍軍長,紅一軍團軍團長,紅軍大學校長。參加了紅軍長征。
****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指揮了遼沈、平津等重大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南軍區司令員,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第七、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副主席,第九屆中央副主席。
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三日乘飛機外逃,在蒙古溫都爾汗地區墜機身亡。
4、元帥——劉伯承(1892-1986)四川開縣人
劉伯承,第二野戰軍的代表,軍事生涯僅次於朱德。
他在軍事指揮和學術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對中國軍隊正規化的影響最大。白崇禧稱他是「共軍第一號悍將」。
授銜時劉伯承在黨內軍內已無實權,位列第四的原因一是因他的資歷,二是他在軍中人望甚高。
5、元帥——賀龍(1896-1969)湖南桑植縣人
賀龍,藉助南昌暴動總指揮和紅二方面軍總指揮的資歷成為元帥。
授銜時他在軍委中位置僅次於彭德懷和林彪,廬山會議後他更擔任了軍委第二副主席,成為毛澤東牽制林彪的首要人物,六五年取消軍銜制就出自他的手筆。
6、元帥——陳毅(1901-1972)四川樂至縣人
陳毅,一身代表著南方三年游擊戰、新四軍、第三野戰軍三個派系。他是半路出家從軍的文人。
7、元帥——羅榮桓(1902-1963)湖南衡山縣人
羅榮桓,眾所周知他是政工元帥,代表著政工在軍中的地位,意味著中國軍隊所特有的中國特色。
在十大元帥中他的資歷最淺,二七年入黨,從未擔任過戰略方面的最高職。
同時他又是十人中學歷最高的,上過大學。
8、元帥——徐向前(1901-1990)山西五台縣人
徐向前,同賀龍類似,藉助紅四方面軍總指揮的身分成為元帥。
他的資歷僅高於林彪和羅榮桓,在黃埔一期畢業生中原是不被看好的人物。他的軍事業績最顯著之處是曾指揮過一度是紅軍中最強的紅四方面軍。由於紅四方面軍這一派系人數眾多,必須在元帥中有代表人物,曾為總指揮的徐向前就是最佳人選了。
9、元帥——聶榮臻(1899-1992)四川江津縣人
聶榮臻,華北野戰軍的代表。曾在黃埔軍校任職。
他一生的軍事業績中,凡輝煌之處往往與林彪有關,以至於北京軍事博物館的一位創作員曾經說過:「要想寫好《聶傳》,先得搞好《林傳》。」
10、元帥——葉劍英(1897-1986)廣東梅縣人
確定葉劍英為元帥在於他的特殊地位和資歷,從北伐直到建國,他一直充當著「中共軍方在政壇上的代表」這一角色,除他之外黨內軍內再無他人有這種特殊地位了。
而在資歷方面,他的軍事生涯僅次於朱德和劉伯承。自雲南講武堂畢業後,他在粵軍中長期擔任高級幕僚的職務,當他協助老蔣率黃埔學生軍第一次東征時,林彪還沒進黃埔的大門呢;長征中他一度接替劉伯承任紅軍總參謀長;解放戰爭三年,他又任總參謀長直至建國。
開國十大將軍
1、大將——粟裕(1907-1984)湖南省會同縣人
粟裕,他的軍事造詣和戰績在全軍首屈一指,許多方面甚至超過了林彪。他長期是以陳毅的副手身份指揮作戰,建國後任過短時間的總參謀長一職,授銜時卻不在這一重要位置上。
四八年中央軍委曾計劃將粟裕指揮的華野外線兵團即蘇北兵團擴編為華中野戰軍渡江作戰,而將華野的內線兵團即山東兵團升級為華東野戰軍。這一計劃本以明令發表,許世友、譚震林、劉少卿指揮的山東兵團已使用華東野戰軍的名義達三個月之久。而正是由於粟裕本人的反對,這一計劃才撤銷。
2、大將——徐海東(1900-1970)湖北省黃陂縣人
徐海東,陝北方面的代表,他的大將軍銜完全是派系平衡的典型。
紅軍長征時除了三個方面軍外,還有一隻獨立長征的部隊最先到達陝北,即紅二十五軍,徐海東是這只部隊倖存的指揮者,與陝北紅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之後,徐海東任軍團長。
斯諾所寫《西行漫記》中曾提到,蔣介石稱徐海東為「文明的一大害」。由於在戰爭中肺部負過重傷,他在抗戰開始不久後就已不能工作,一直處於療養狀態,直至七零年去世。
陝北方面的代表人物劉志丹陣亡,高崗自殺,徐海東是這一派系中的最高人物了,而且他為人一向正直和善,與世無爭。
3、大將——黃克誠(1902-1986) 湖南省永興縣人
黃克誠,第四野戰軍的代表。
4、大將——陳賡(1903-1961)湖南省湘鄉縣人
陳賡,第二野戰軍的代表。
二野參謀長李達是三一年寧都起義才參加紅軍的,盡管軍事造詣很高,但資歷不足以為二野的代表人物。
陳賡的軍事造詣和戰績均是中流,而他的名氣甚大,是黃埔軍校一期畢業生中的佼佼者。著名的「黃埔三傑」中,蔣先雲戰死,賀衷寒去了台灣,陳賡是碩果僅存了。
5、大將——譚政(1902-1988)湖南省湘鄉縣人
譚政,當時任總政治部主任,與元帥中羅榮桓的情況一致,是大將中政工方面的代表,同樣意味著中國軍隊的特色。
6、大將——蕭勁光(1903-1989)湖南省長沙人
蕭勁光,第四野戰軍的又一代表。
海軍司令的職務是他獲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在所有元帥和大將中只有他在蘇聯進修過海軍業務。
7、大將——張雲逸(1892-1974)廣東省文昌縣人
張雲逸,除粟裕外第三野戰軍的又一代表。
大將中他的年事最高,是唯一參加過護國討袁的。
廣西百色起義時他任紅七軍軍長,在鄧小平離隊後他率紅七軍艱苦轉戰進入中央蘇區,任紅軍副總參謀長。抗戰和解放戰爭時他在華東方面的軍職一直高於粟裕。
葉挺任新四軍軍長,他任參謀長兼第二支隊司令;陳毅任軍長,他任副軍長;華野成立,他又先後任過副司令兼參謀長。這些職務大將中無他人可比。
8、大將——羅瑞卿(1906-1978)四川省南充縣人
羅瑞卿,華北野戰軍的代表。
他當時的職務為公安軍司令兼公安部部長,工作性質特殊與最高層直接相關,毛澤東對他頗為賞識,是黨內軍內正在上升的人物,廬山會議後也正是他接任了黃克誠總參謀長和軍委秘書長的重要職務。
9、大將——王樹聲(1905-1974)湖北省麻城縣人
王樹聲,紅四方面軍的代表。
與元帥中徐向前的情況一致,盡管王樹聲戰爭中沒有驕人戰績,甚至在解放戰爭中的職務低於多數大將,但他擔任過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僅此一項足以保證他的大將軍銜。授銜時他的職務與陳賡相同,都是國防部副部長。
10、大將——許光達(1908-1969)湖南省長沙市人
許光達,做為紅二方面軍在大將中的代表人物列名最後,也是十大將中爭議最大的人。
他的職務、資歷、戰績明顯低於其他的人,而且在紅軍中僅擔任師長,對紅二方面軍的代表性都嫌不足。
由於紅二方面軍產生的高級將領本來就少,參謀長李達因資歷有限而排除在大將之外。而曾擔任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的蕭克,本是最有資格的人選,但他在長征時支持過張國燾的路線,又與此時主持軍委的彭德懷水火不容,加上他當時訓練總監察部副部長兼陸軍訓練部部長的職務較低,故而沒得到大將的位置。
授予許光達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在於,中國當時在藉助蘇聯建立自己的裝甲兵,為了對等談判,中國的裝甲兵司令應與蘇軍的軍銜相同。作為裝甲兵司令的許光達也就順理成章地獲得了大將軍銜,在各兵種的主官當中成了特例。
綜合十大元帥和十大將的每個人的情況來看,授銜時多種因素都在起著作用,既不是純粹的「論資排輩」,也不是簡單的「論功行賞」,而是黨內軍內多年來戰爭歷程和人事變遷的綜合平衡。站在今人的角度上,盡可以對他們每個人品頭論足,但如果從授銜時的歷史環境出發,相信這二十個人堪稱是「最佳組合」了。
H. 林彪的 軍事才能怎樣
林彪的軍事才能十分強悍,在數十次較大規模的戰役、戰斗中,由於謀劃准確,決策果斷,指揮得力,再加上因新式整軍運動鼓舞起指戰員的高昂士氣,幾乎是每戰必勝。
在東北戰場上,林彪較充分地顯示出他的指揮才能。他總結出「一點兩面」「三三制」「三猛」等戰術原則。林彪把復雜的戰術問題用幾個字簡練地概括,好學好記,便於推廣,這些戰術原則,在東北野戰軍中推廣很普通,應用也很廣泛。
(8)歷史將如何評價林彪擴展閱讀:
林彪1925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在井岡山時期先後任營長、團長、軍長、軍團長等職;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等職,指揮了遼沈戰役、平津戰役等重大戰役;解放後歷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國防部長、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
「文化大革命」期間,組建反黨集團,有預謀地誣陷、迫害黨和國家領導人,陰謀篡奪黨和國家的最高權力。1971年9月13日,倉皇出逃的林彪乘坐的飛機墜落在溫都爾汗附近,暴屍於異國荒野。
I. 林彪算不算是遺臭萬年-
我們要從客觀的角度來評價一位歷史人物,不能因為他的錯誤而完全否定他的功勞。我認為林彪還是不錯的,新中國大部分是林彪的功勞,在「文化大革命」中,雖然是有錯誤,但是他也不願意這樣做,主要是受到了高層的壓力,對於林彪不能把功勞和罪過混在一起,而是功勞歸功勞,罪過歸罪過 弄過四人幫。但是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也是立下了赫赫戰功的
1907年生於湖北黃岡。1923年6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10月畢業後國民革命軍葉挺獨立團任排長,參加了北伐戰爭。1927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起義軍在廣東潮汕地區失敗後,隨朱德、陳毅轉戰閩粵贛湘邊界。1928年1月參加湘南起義。同年4月隨部隊上井岡山,先後任紅軍第四軍二十八團營長、團長,參加了鞏固和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1929年1月隨軍挺進贛南、閩西,3月任紅四4軍第一縱隊司令員。1930年6月任紅四軍軍長。1932年3月任紅一軍團總指揮(後稱軍團長),率部參加了長沙、贛州、漳州、南雄水口、樂安宜黃等重要戰役和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多次指揮所部擔任主攻任務。1934年10月率紅一軍團開始長征,參加突破國民黨軍四道封鎖線和強渡烏江等作戰。1935年1月參加了遵義會議,會後指揮所部參加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奪占瀘定橋等作戰。同年9月任陝甘支隊副司令員兼第一縱隊司令員,到達陝北後率部參加了直羅鎮戰役和東征戰役。1936年6月任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後改稱抗日軍政大學)校長,後兼政治委員。抗戰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15師師長,率部挺進華北前線,同聶榮臻指揮了平型關戰斗。1938年冬赴蘇聯就醫。1942年2月回國。抗戰勝利後,先後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司令、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等職,與羅榮桓等指揮了四平、新開嶺、三下江南四保臨江和遼沈戰役等重要戰役,解放全東北。1948年底率部入關,與羅榮桓、聶榮臻一起指揮平津戰役。1949年3月起任第四野戰軍司令員等職,先後指揮了湘贛、衡寶、廣東、廣西等戰役。
J. 歷史上林彪有哪些厲害之處
會打仗,足智多謀,是軍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