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是如何

歷史是如何

發布時間:2022-04-17 16:45:18

A. 歷史是怎樣產生的

B. 中國古代歷史是怎樣發展的呢

1.從中華文明的發生到公元前3500年,可以看作是中華文明的起源時期。其中又分為若干階段 :

(1)自距今大約七八百萬年的臘瑪古猿到距今240萬年的漫長歲月,是迄今所知中國土地上人類正在形成的時期;(前人類社會)

(2)從孫村鎮文化開始到大約1.4萬年期間是考古學上的舊石器時代;(原始社會)

(3)從大約1.4萬年前到大約5500年左右是中國的中石器和新石器時代 。(原始社會)

8.遼、五代十國、宋、西夏、金——中華文明的多元繁榮時期:

(1)五代十國時期,中華文明的第五戰國時期;

(2)遼、西夏、金等民族地方政權的興衰;

(3)兩宋時期,中國封建經濟和封建文化的頂峰時期。

五代至兩宋之交,中國封建經濟文化重心經過長期的發展和醞釀,最終實現了向南方地區的轉移。唐宋時期,中華文明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全面鼎盛,特別是對外的全面開放,為世界新文明期的開端做了積極的鋪墊。

9.元明清時期:新的發展與挑戰

主要表現為專制主義的登峰造極、中國封建社會的逐步衰落和諸多新社會因素的萌芽和成長.。

五代至宋元,是我國第四次民族大融合時期。地跨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的形成和發展,明朝前期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和歐洲人開辟新航路一起構成了世界新文明期的開端。

C. 中國歷史是如何發展的

中國上古的春秋戰國是一次思想大爆炸,從奴隸制到封建制
從秦漢到清朝,中國的封建制持續了兩千多年,為什麼那麼長呢,因為中國的封建制是中央集權式,是愚民政治,所以很長。
另外,從春秋戰國的犬戎到漢朝以後的匈奴、到宋的契丹、金、蒙古、還有明朝的蒙古、後金也就是清,中國從有歷史記錄以來就是和北方西方的游牧民族作斗爭的奮斗史。
從南北朝到唐末五代十國,漢族已經和游牧民族完成了大融合,楊堅好像有好幾個老婆都是胡族,李世民有半個匈奴血統。那個時候姓宇文、尉遲、慕容、拓跋等等的都是胡姓。
隋朝楊堅治國相當厲害,他掙的錢到李世民的時候還沒有花完,唐代到了郭子儀以後就不行了。而且漢代到唐代都是世家體質,有些大家族很厲害的,世家的人認家不認國。到武則天才基本上全滅。
宋代是有史以來最終是經濟的朝代,思想先進,不鄙視商人,比後來的明清都好,但是不重視軍隊,中央集權也比較厲害,基本上皇帝好就全國好,皇帝差全國都差。
元代就是蒙古族奴役漢族甚至全天下的時候,元代甚至下發過六姓誅殺令,把姓趙、劉、李等大姓的人都殺死。
明朝就是朱元璋定的軍隊衛所制害了自己,讓後金占據中原。清朝愚民政策無與倫比,導致中國到現在還受害。

D. 歷史是如何創造的

經典的誤解(一)
我們一直以來接受著這樣的「真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句話寫在我們中學的政治課本里和大學的公共課教材中。一開始我對此深信不疑,直到後來接受了另外一些教育,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使我陷入了困惑。
何謂人民?教科書和老師都告訴我們:「人民是指以勞動群眾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人民是政治概念;人民不包括全體社會成員,依法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和敵對分子不屬於人民。」但這個概念還是解決不了問題。比如,「被剝削政治權利的人」在被剝奪政治權利之前是否屬於人民?如果是一種錯誤的剝奪,他算不算人民的一員?「與人民為敵的人」如何界定?這個概念是不是適合古代社會?如果不適合,古代社會又是如何定義人民?如果適合,皇帝算不算人民?他不是最大的剝削者嗎?他是不是敵對分子?好皇帝和壞皇帝的區別在哪裡?不管怎麼界定,總會有人不是歷史的創造者。
看來老師沒有把這個問題說清楚,於是我們求助於專家。有一個專家的定義比較中肯。他認為:人民只是一個政治概念,其內涵和范圍可大可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不同的歷史問題面前,人民的范疇始終沒有一個固定的值,或者可以這樣界定人民:人民是占據國民主體的力量,這只力量反映了該國的主流民意,凡是為主流民意出頭的政治力量就擁有了人民的支持,所以人民是倡導或者順應主流民意的團體的政治基礎,也就是該團體的「人民」。
他的意思是說,不同時間不同團體都有自己的「人民」。而且人民並不一定都代表進步和正義,只是反映主流民意。

E. 歷史是怎樣發展的

首先,歷史敏感地依賴於出使條件。這包括作為歷史主體的民族的宗教文化,風俗習慣,社會結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生產條件以及自然地理條件等等。
其次,歷史再起發展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分叉點,在那裡,歷史由多種可能的選擇,而微小的條件變化,個別的人物和事件會極大地影響和決定歷史的走向。在不同的時期和條件下,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不同的。
其三,在多數條件下,個人和人群對歷史的影響是極微小的,可以忽略不計。這樣,一些企圖操縱歷史的個人或群體,會有一種無力的感覺。
其四,歷史的運動服從一些客觀規律,但在整體上,服從自組織和混沌規律。
歷史的發展是多因素的,復雜的。有著各種的交叉影響。自然地理以及地緣環境,貿易,移民等等因素,都會影響歷史的進程,有時還會左右歷史的方向。
在西方資本主義崛起後,世界歷史逐漸形成了統一的趨勢。

F. 歷史是如何被推進的

歷史是所有人共同合力作用的結果,所以說歷史是全體人民群眾推動向前的,歷史是人民創造的,這話沒錯。但也必須承認,歷史總是藉助於大人物實現轉折向前發展的,歷史上的大人物總能在關鍵時刻影響歷史進程,但其實大人物也是全體人民群眾創造的,正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

G. 歷史是什麼,我們怎樣看待歷史

通常人們認為,歷史是過去的事情,只能說明過去,所以沒有必要糾纏於歷史,把歷史問題看得太嚴重了。這十分不妥。
歷史所載都是舊東西,但怎樣記載、怎樣看待舊問題,卻反映著當代人們的思想與立場。不同的人,將運用不同的手段,選取不同的題材去述說歷史、編寫歷史。歷史影響著我們的思想活動,也影響著我們對歷史的看法。同時,必須正視,正如那位影響深遠的義大利史學家、哲學家克羅齊所言:「只有現實生活中的興趣才能使人類研究過去的事實」(轉引自《人心中的歷史》第143頁)。所以,他指出:「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句話有三層含義:「一、研究歷史總是現實現刻的思想活動;二、歷史研究是由現時的興趣引起的;三、歷史是按現時的興趣來思考和理解的」(見《人心中的歷史》第144頁)。既然如此,就不難認識問題的嚴重性了。
我們是從歷史中走來。歷史影響著我們,也在某種程度上支配著我們。當前,為什麼日本國內會從上至下颳起一股歷史的「翻案風」呢?為什麼政府同意修改歷史教科書、公然同意篡改歷史呢?為什麼極右勢力瘋狂叫囂,要為東條英機等甲級戰犯鳴不平呢?為什麼不少人熱衷於參拜,熱衷於「戰敗日」的祭鬼活動呢?說穿了,他們不只想改寫歷史,立足點是要改變現實。怎樣對待歷史,將決定其未來的走向。弄得不好,歷史將在現實中重演,日本很有可能走上歷史的老路。這並非危言聳聽。
應當承認:很多日本人參與以上活動是出於無知,出於湊熱鬧,出於認識不清,甚至是懷有善良的意願,或是僅僅出於對親人的緬懷。這次日本政府為了體現善意,花費巨資邀請千名中國學生去日參觀,從青少年一代抓起,以改善日中關系,這也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必須指出:若沒有正確的歷史觀,日本政府的所作所為仍將誤導國民,不可能從根本上改善中日關系,改變日本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形象。對歷史認識的不一致,只能導致人們現實活動的不一致,並很可能促使矛盾向對立和沖突的方向發展。
作為國家政府,應當想方設法凝聚人心、保護積極因素、振奮民族精神、發揚優秀的民族傳統。然而,這一切,必須建立在正確的歷史觀上去做,才站得住腳,才是對的,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日本人有許多優點和長處。這些優點和長處,值得他國人民、當然包括中國人民去學習和借鑒。一個彈丸之地的島國,為什麼能在二戰中發揮出那麼巨大的威力與能量?為什麼在歷史上能外拒強敵入侵,並在近代多次打敗中國甚至打敗俄國等大國?為什麼二戰之後不長時間,就能在一座廢墟之上創造出經濟奇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於日本人的優點與長處。但是,日本人最突出的短處是:講團結而忽視理智,頑強奮斗有餘但容易走上極端。從而使得日本人成於斯亦困於斯,命乖運蹇。
其實,不管對一個人,一個集團,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來說,最重要的一點,不是別的,而是要有理智。而有無理智的第一要素,不是聰明與否,而是懂不懂事。所謂懂事,就是要明辨是非曲直,能以變應變。筆者看過不少日本小說和電視劇,發現一個問題,不少日本人就顯得不夠懂事。只要是上級說的,就盲目服從、不折不扣地照辦;只要對集體有利,就不管是否正確、是否合乎情理,去堅決維護;只要自己認定了目標,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全力以赴而奮斗;甚至於只聽親友等「圈內人」的意見,對外一概排斥,管它是黑是白,有理無理……這怎麼行呢?即使有時應該這樣,但效果值得懷疑。中國人為人處事的特點是注重講理,以理服人。古人就強調,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從。即使是上級的指示,若有不當之處,也應善意指出;當時應該服從,但事後應該提出。這樣的話,效率可能差些,但效果可能好些。更重要的是,如此才能形成一種良好的氛圍,促使人人具有理智,按理智行事,防止犯大的錯誤,避免走向錯誤的深淵。
聯想到日方的那些做法,人們不得不認真思考:那是在尊重事實,尊重歷史嗎?那是理智的做法還是在一意孤行?對歷史都敢肆意捏造,那怎能培育正確的民族意識?在此情況下,日本政府想凝聚人心,振奮民族精神,其結果怎能防止再次形成一種令人生畏的邪惡力量?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歷史是一門展示當代人們所想、所做、所求的心理活動的學問,也是一門揭示人們將會做什麼、怎樣做的行為科學的學問。
日本人必須明白:理智比什麼都重要,唯有理智地對待歷史,才能理智地對待現實;唯有推崇理智,才能完善國民的個性,避免由頑強轉向頑固,再轉向野蠻;唯有弘揚理智,正視歷史,才能寬慰周邊國家,並使世界人民放心。
各人都有各人心中的歷史。但誰的認識正確,這不能由各人自己去決定。真理只有一個,事實勝於雄辯。大家都接受真理,直面事實,才能統一認識,避免矛盾的對立與沖突,營造出寬松和諧的現實。所以,強調要正確地認識歷史、對待歷史,是為了更好地認識現實、對待現實,也是為了更好地認識未來、把握未來。
人類已進入一個和平與發展為主旋律的時代,一切

H. 歷史是如何來的

歷史是人寫出來的,每個朝代都有個史官(民間也有百姓寫),是記載發生的事,慢慢的,這些發生的事對後人來說就成為勒歷史..

I. 歷史是怎麼來的 一個一個的朝代怎麼傳到至今的。

中華名族的歷史本身就是多民族不斷融合的產物。
對於你說的歷朝更替。1947年黃炎培在延安窯洞的對話中曾對此有過解讀: 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大凡初時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人不賣力,也許那時艱難困苦,只有從萬死中覓取一生。既而環境漸漸好轉了,精神也就漸漸放下了。有的因為歷時長久,自然地惰性發作,由少數演為多數,到風氣養成,雖有大力,無法扭轉,並且無法補救。也有為了區域一步步擴大了,它的擴大,有的出於自然發展,有的為功業欲所驅使,強求發展,到幹部人才漸見竭蹶,艱於應付的時候,環境倒越加復雜起來了,控制力不免趨於薄弱了。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

對於你說的「中間丟失的事」也有存在過,從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到明清的文字獄,中國歷代的文獻以及名家典故確實散失不少,不過流傳下來的是彌足珍貴的史料。字是我一個個打的,望對你有幫助

J. 歷史是如何流傳下來的

在文字還沒被發明出來時歷史是通過口口相傳流傳下來的。文字發明之後人們通過文字的形式把歷史記錄下來,就是我們所說的史書。後來的朝代官方都有自己的史官負責記錄歷史,我們成為「正史」,也有民間流傳的歷史,我們稱之為「野史」。

閱讀全文

與歷史是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7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