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和現實意義
歷史地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意義:堅持科學發展觀,有利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相協調,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❷ 3.如何理解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點到的科學發展觀在我國歷史發展當中具有指導性的意義。
❸ 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意義是什麼
科學發展觀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
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不懈奮斗的基礎上,繼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取得的重大理論成果,既堅持和貫穿了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又根據新的實踐和時代發展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繼承了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總結了我們黨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經驗。
科學發展觀同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三個緊密聯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面對著共同的時代課題,面臨著共同的歷史任務,都貫穿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都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都堅持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的統一,都堅持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理論主題、思想基礎、政治理想、根本立場上一以貫之。
科學發展觀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
創造性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形成了涵蓋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方面的系統科學理論。
(3)如何理解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擴展閱讀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面向未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必須把科學發展觀貫徹到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過程、體現到黨的建設各方面。」
我們要緊密聯系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深刻領會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立場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引領發展,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任務而努力工作。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充分認識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❹ 如何理解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人類即使意識到了我們的現狀以及這種現狀由於自己的矛盾發展要求必要要被更高的社會形態所代替,但是人類也不能越過這個階段,而只能立足現狀,改造現狀。
但是我們國家建國後的歷史發展進程表明,盡管我們意識到現階段的不足和必然要被替代,但是我們對於我們現階段的實際情況卻認知出現了許多錯誤和形而上學的觀點。比如說把蘇聯式的特殊的社會主義形式當成是實現共產主義必然要經歷的階段,結果在經濟發展中採取了許多超出現階段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做法,脫離了歷史實際,造成了實踐中出現了不少的錯誤,而且也對其它許多採取蘇聯式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造成了消極的影響。
由此,我們還是要回顧一下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如何對待共共產主義和對待實際的論述和態度吧。
恩格斯在他的《共產主義原理》中寫道:
「第一個問題:什麼是共產主義?答:共產主義是關於無產階級解放條件的學說。」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共產主義原理》,第357頁
這句話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也即是說,我們看待共產主義不能用靜止的不動的眼光去看待,共產主義不僅是一個理想的制度,其本質更是一種運動。這種運動是建立在現實世界的基礎上,也即是建立在現實的生產關系的基礎上。現在的很多人不理解共產主義運動的這個本質的規定,所以對共產主義報有著不切實際的幻想的看法。所謂共產主義是關於無產階級解放條件的學說,這就是要求我們在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的時候,把立足點放在現實的經濟條件上。那麼這些條件有哪些呢?
人的全面發展不是一句空話,這要有十分現實的物質基礎。也即是說,只有人類全面擺脫了分工以及由於分工所產生的把人類限制在某一種單調的生產方式的物質條件,人類的全面發展、人身的真正自由才能建立起來,但是要想達到這一步,只有全面取消分工。但是要認識到,全面取消分工需要許多世紀的人類社會的發展,而且這種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在互相矛盾斗爭中的曲折發展。共產主義運動就是基於這些條件,認識到這些條件以及這些歷史條件之間運行的規律,以致於才能自覺進行勞動,改造這些條件,不斷的擴大這種歷史條件的基礎,從而為消滅這些條件的限制創造條件 。
歷史的發展是從原始共產主義進入到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期間經歷了原始共產主義、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這種劃分,都是根據人與生產資料結合的不同方式為基礎的。
❺ 科學發展觀歷史地位和意義
在黨的十七大上,胡錦濤總書記在《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的報告中提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性,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指明了我們進一步推動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思路和戰略,明確了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指導思想,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於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社會發展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和新的中國國情相結合達到了新的高度和階段。
❻ 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
科學發展觀是中國共產黨人根據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的科學總結,因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人類社會有五大永恆主題: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身心、世界文明體系,之間都是對立統一的。
所以科學發展觀要求發展不僅要以人為本,還要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更要堅持統籌兼顧。只有這樣的發展才是科學的發展,科學發展是和諧的發展,是和平的發展。中國的崛起不僅不會影響任何別國的發展,而且會更好促進世界的和諧發展與和平發展。這也是中華民族愛好和平的理論在科學發展觀中的生動體現。
意義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制定一系列戰略部署,實施一系列重大舉措,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科學發展觀內涵豐富,思想深刻,不僅是指導發展的理論,而且是指導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理論,不僅是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有力武器,而且是幫助人們認識和把握社會發展規律的世界觀方法論。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對科學發展觀的學習理解、人民網-充分認識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❼ 如何正確理解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我是這樣正確理解科學發展的。五是科學的發展,與人類的關系有很重要的,只有科學的去遵循規律,人類的發展是自然的,給人的印象是好的,給人的前途是光明的,科學給人的進步是很大的,科學指導人們怎樣去生活,怎樣去創造,怎樣去銜接給人的一切都是好好的滿滿的。
❽ 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是什麼
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實踐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
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科學發展觀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體現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一般規律認識的深化,創造性地回答了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為什麼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實踐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
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脈相承的、與時俱進的,同屬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科學體系,是我們黨和國家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我們進一步深化對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的認識,對於更好地學習、掌握、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更加自覺地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科學發展觀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科學發展觀內涵豐富,思想深刻,不僅是指導發展的理論,而且是指導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理論;不僅是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有力武器,而且是幫助人們認識和把握社會發展規律的世界觀方法論。
❾ 簡答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歷史地位和重大意義
重要地位: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重大意義: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