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證明有文字記錄之前的時代歷史的真實
歷史研究方法最常用的是文獻法和考古法。 考古法不用說了,是證明歷史最直接的方法。而文獻法則是最常用的方法。 如何在沒有考古的前提下證明歷史的真實性,就看文獻記載的情況。第一要看文獻的來源,是誰寫的,怎麼寫的
Ⅱ 老外:中國說有五千年歷史,怎麼證明
其實對於中國歷史,雖然沒有關於商朝以前歷史的詳細史料記載,但是殷墟文物的出土以及後來三星堆考古的發現都有力地證明了中國的文明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以前,也就是《史記》中提到的三皇五帝的時代。
外國人產生的疑惑在於,他們把國家歷史和文明史的概念搞混了,我們所說的五千年是指我們的文明史,並不是外國人所說的國家歷史。
Ⅲ 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哪些朝代是奴隸社會如何證明呢
說起中國的歷史,先前有一種說法說的是,中國的夏商周這三個朝代是屬於奴隸社會的。若是這樣的話,那麼中國的歷史就與西方的歷史一樣了,同樣是被劃分為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等幾個遞進的階段。然而如果關注歷史研究的進展,你就會發現,這個說法的論據在今天已經大面積動搖了。對夏商周三代實行奴隸制這一說法,主張最力的是郭沫若,然而郭沫若當時的論點和論據,基本都已經被後來的研究和考古發現推翻了。
我們說夏商周三代可能不是奴隸社會,首先是夏商周三代並沒有大面積存在奴隸制的文字資料,沒有大量人口買賣的記錄。這說明夏商周雖然存在一定數量的奴隸(其實數量和在人口中的佔比還沒有後來的漢代多),但是並沒有形成奴隸制度。事實上,真正意義上的奴隸制與商品經濟是有密切聯系的。古代希臘、羅馬的奴隸制,與高水平的商品經濟密不可分。換句話說,沒有發達的全國性的奴隸市場和大規模的奴隸貿易,很難產生奴隸制。在中國的穩定小農經濟狀態下,是不太可能產生奴隸制的。
所以,在血緣時代,血源地位和權力地位是完全一體的。周代的家與國是合一的。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不只是政治關系,更是血緣關系。「由宗法所封建的國家,與周王室的關系,一面是君臣,一面是兄弟伯叔甥舅。而在其基本意義上,伯叔兄弟甥舅的觀念,重於君臣的觀念。」
所以我們看,自從開天闢地以來,中國人從氏族、部落到邦族,再到國家,血緣家族一再擴大,到了周朝,這種宗族意識達到了頂峰。可以說,在三代以前,中國人是完全生活在宗族之中的。「在春秋中期以前的中國社會中,沒有具有自我意識的獨立的人,有的只是許許多多以貴族為長的家族。」
Ⅳ 求證歷史事實
禪讓制 [編輯本段]禪讓制定義禪讓制(「禪」,拼音:shàn (國) / sin6(粵),中古拼音:zjenh),中國統治者更迭的一種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將統治權讓給他人。形式上,禪讓是在位君主自願進行的,是為了讓更賢能的人統治國家。通常,禪讓是將權力讓給異姓,這會導致朝代更替,稱為「外禪」;而讓給自己的同姓血親,則被稱為「內禪」,讓位者通常稱「太上皇」,不導致朝代更替。 [編輯本段]禪讓制舉例傳說中的部落聯盟首領傳襲制度.據說堯年老時,經民主推舉和自己長期考察,確認舜才德出眾,將首領位置讓給舜;舜老時,如法炮製,傳位於禹.禪讓制實際上是以傳賢為宗旨的民主選舉首領制度.後被禹的兒子夏啟破壞,代之以家天下的世襲制.
1、在中國古代,所謂禪讓制時代,是指的「五帝」的時代,即堯舜禹的時代。按儒生們編造的神話,堯年老之後,自動讓位給舜,而舜年老之後,自動讓位給大禹。從而,表現出這些氏族領袖們的大公無私。
然而,歷史事實是怎麼樣的呢?完全不像儒生們吹的那樣。是什麼大公無私。而是充滿了暴力和殘忍。堯執政後期,爭奪權力者比比皆是,堯本人將爭奪權力者之一的擔朱予以囚禁。但是,卻沒有防住另一個:舜。舜殺光了堯的支持者和家人,逼堯退位。
舜後來以治河不力為由,殺了大禹的父親。其實,這只是一個借口。真正的理由是,後者是爭奪氏族部落聯盟領袖的有力者。而大禹子承父業,終於將舜殺死。史書上說,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其實,這只不過是不敢進家門。因為禹不敢和家人接近。否則就會被舜殺死。而在後來禹取代舜奪取權力後,則對舜的部下進行了殘酷的屠殺和報復。舜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逃到南方,仍不免一死的命運。史書上說,她們是因為感念舜而流下了淚,其實是因為她們在大禹支持者的屠刀下,流著淚被逼跳江自殺的。這完全是趕盡殺絕。因為大禹他自己就怕有人學他的樣子。
在這三位領袖的後面,是三個部族集團的對權力的爭奪。舜是東夷部落的領袖。而大禹則是華夏集團的領袖。二者之間的爭權奪利是部族集團之間的爭斗。在大禹死後,掌握政權的華夏集團為了不至於讓權力落到東夷部落手中,將當選的東夷部落領袖伯益殺死,由禹子啟繼位。從而建立夏朝。以世襲製取代了禪讓制。但是,在夏朝初期,啟死後,仍然發生了由東夷集團的領袖後羿和寒促爭奪權力的爭斗。
所以,中國歷史上的禪讓制向來都是充滿了暴力和殘酷的。禪讓制根本就不是原始公社的民主制度。它與民主制度存在著根本的區別。這些區別在於以下幾點:
1)、禪讓制是權力爭奪的結果。是建立在爭權奪利的基礎上的。在實現禪讓之前,首先要經歷劇烈的權力爭斗。最後由勝者掌握政權。在中國歷史上,在世襲制度建立之後,禪讓制仍然並存著。至少,從形式上講,從西漢朝至北宋王朝,其每一個開國統治者都是從前代的末代統治者手中「禪讓」而獲得政權的。其本質,與堯舜禹時代的禪讓沒有任何區別。都是表現為成王敗寇。
2)、民主制度是民意選擇的結果。是按照法律和人民意志轉讓權力。民主制能讓社會進步。而禪讓制只能使社會整體腐敗。因為民主制度中執政者要取決於民意。而後者中執政者只取決於實施陰謀的能力。
所以,禪讓制是一種落後的制度。長期以來,歷史教科書上關於禪讓制的說法是錯誤的。儒家製造的關於它的神話是該破滅的時候了。
2。最近看到緣故時代堯舜"禪讓"的現代版本!感覺很有意思,拿來大家欣賞下! 陰謀與愛情,就這樣吊詭地結合為一體,斷送了堯的萬世基業。 娥皇、女英,是位於中國愛情史開端的兩個女人。 史記·五帝本紀》載:堯年老後,問大臣誰能繼位,大臣推薦了舜。為了考察舜,堯將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了舜,在舜的調教之下,二女「甚有婦道」。堯非常滿意。三年後考察結束,堯把帝位傳給了舜。 堯的這個舉動,就是史所美譽的「禪讓」。此後舜仿此例,亦禪讓於禹。有史以來,正史所記載的出於公心的禪讓僅此二例,後世僅有的幾例禪讓都是被逼無奈之下,為保命而演出的把戲。「禪讓制」因此被孔夫子及其以降的大人學者們稱頌不已,成為「托古改制」原始依據,直到今天,還是正統歷史觀的寵兒,堂而皇之地寫進了中學歷史教科書。 舜是黃帝後裔中的另外一個分支,距黃帝九世,居住在黃河中游(山西蒲州一帶),舜當是該部落的首領,名聲才會被堯所聞。堯為了聯合拉攏舜的部落,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了舜。這是中國史「和親」的最早濫觴。遙想當年,舜下了重金作為聘禮,在媯水邊迎娶二女的時候,一定百感交集。蒹葭蒼蒼,野露茫茫,一絲寒意一定襲上了年輕的舜的心頭:這次聯姻吉凶未卜,二女所懷的,不知是怎樣惡毒的使命,舜部落的秘密和實力,眼看即將暴露在閨房女紅的閑庭信步之中;但是無論二女如何作為,舜又無法處治,畢竟,娥皇、女英是強大的堯的親生女兒。「和親」,脈脈的溫情下面,提前隱藏著刺探和背叛的結局。 那時母系氏族早已逝去了其黃金時期,女人作為男人的附庸,被當作工具用於各種無法言傳的場合。況且娥皇、女英是庶出,堯寵愛的是正房女皇所生的長子丹朱,將來的皇位非丹朱莫屬。而丹朱頑凶,娥皇、女英和另外九個庶出的兄弟,大概早已預料到了丹朱上台後自己的命運。那麼,父親密令刺探的這個叫舜的男人,能夠依恃嗎?畢竟,堯之前,也不是沒有過非長子繼位的先例,堯本人就是以次子的身份,奪了哥哥摯的皇位。在這個白露為霜的寒冷的早晨,婚媾張揚的大喜之日,娥皇、女英也是心緒復雜,滋味難辨。 婚後的日子波瀾不驚。舜,「目重瞳子(兩個瞳仁),龍顏,大口,黑色,身長六尺一寸」,貌奇,魁梧;而且非常能幹,會耕,會漁,會制陶器;又孝順,處事公正,甚得部落百姓的愛戴。如果這樣的男人不值得愛,還有什麼人值得愛呢?就這樣,在日復一日的互相提防中,在日復一日的耳鬢廝磨中,愛情,這個神秘的煙幕,悄悄地放出來了。當舜的父親瞽叟和異母兄弟象屢次要加害舜的時候,娥皇、女英被愛情激發出了巨大的智慧,指點舜兩次逃生。先結婚後戀愛的滋味,原來更加甜蜜啊。 三人同心,其利斷金。趁著堯派他的九個庶出的兒子,假借探望娥皇、女英之名,實為收集情報的時機,三人和九男結成了統一戰線。 堯73歲時,傳位於丹朱,舜和九個內應發動了政變,一擊得手,囚禁了堯和丹朱,舜順理成章地登上了帝位。 這就是「禪讓」的真相。 陰謀與愛情,就這樣吊詭地結合為一體,斷送了堯的萬世基業。舜則志得意滿,江山美人一手盡攬。然而,冥冥中似有定數,數十年後,舜卻重復了堯的命運:與舜有殺父之仇的禹篡位,將舜流放到極南的蒼梧之野(廣西),死後葬在湖南九嶷山。娥皇、女英一路尋覓到九嶷山,天蒼蒼,野茫茫,瞻前顧後,感懷身世,不禁淚下如雨,點點滴滴,滲進了竹子的肌理,凄婉動人的「湘妃斑竹」就此誕生。 感覺搞笑的成分多於事實!
檔案鏈接
相傳堯帝為部落聯盟的首領時,四岳推舉舜為繼承人,堯對舜進行三年考核後,使幫助辦事。堯死後,舜繼位,用同樣推舉方式,經過治水考驗,以禹為繼承人。禹繼位後,又舉皋陶為繼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為繼承人。這種古代部落聯盟推選領袖的制度,史稱「禪讓」。
堯、舜、禹都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明君,合稱為「堯舜禹」,成為歷朝歷代帝王們學習的榜樣。帝王死後,兒子繼承皇位,這好像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舜並不是堯的兒子,堯為什麼要傳位給舜呢?
堯德行高潔,胸懷博大,愛民如子,富有天下而不驕橫,貴為天子而不傲慢。因此,各部落的百姓們都像冬天需要太陽那樣依戀他,像旱天盼望甘霖那樣仰仗他,大家互相親近團結,各盡其職,過著安定幸福的生活。
堯老了的時候,覺得自己已經難以應付繁雜的政務,於是召集大臣討論即位的人選。
一個大臣說:「您的兒子丹朱天性聰慧,為人開通明理,可以繼承您的王位。」
堯嘆了一口氣說:「唉!我熟悉他的為人,他太喜歡跟人斗氣,不能用。」
另一個大臣說:「共工能團結群眾開展各項工作,而且業績卓著,可以擔任治理天下的重任。」
堯說:「共工為人不正派,只會講漂亮話;他外表很老實,內心卻很傲慢,甚至連上天都不放在眼裡,也不能用。」
於是,堯對他最親近的四個大臣說:「唉!我在位已經70年了,你們都能廉潔奉公,就由你們來接替我的位置吧!」
四位大臣都謙讓說:「我們的品德和才能都差得遠,哪裡敢擔當天子的重任啊!」
堯想了想,對四位大臣說:「那就請你們繼續推舉吧!不論是親近的貴戚,還是疏遠的族人,甚至隱居的聖人,只要德才兼備就可以。」
四位大臣議論了一會兒後,對堯說:「民間有個叫舜的單身漢,我們覺得他能夠擔當重任。」
堯點了點頭,說:「我也曾經聽說過這個人。他究竟怎麼樣呢?」
四大臣說:「他是個盲人的兒子,父親不講道德,後母愛說壞話,弟弟驕縱兇狠,但他能夠憑借自己的孝道跟他們和睦相處,並能使他們上進,不幹壞事。」
堯說:「那好,讓我考驗一下他吧。」
於是,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舜,以觀察他怎樣治家;又叫九個兒子和舜一起生活,以觀察他怎樣待人接物。舜把他們接到家裡後,更加註意自己的品德修養,並讓他們放下架子,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在舜的影響下,堯的兩個女兒都謙遜謹慎地對待親戚,大家都稱贊她們賢惠;堯的九個兒子對人也比先前更加真誠。
堯對舜的做法十分贊賞,於是又讓舜管理國家事務,各項事務舜都料理得井井有條。這樣考驗了舜三年後,堯十分滿意。堯知道把天子之位讓給舜,自己的兒子丹朱會不滿意,但天下百姓都能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自己絕不能讓天下百姓受難而讓丹朱一人得到好處。於是,堯召見舜說:「你考慮事情很周到,說了的事也能辦得很有成效,就由你來繼承我的王位吧。」
正月初一,舜在祖廟里接替了堯的位置。這就是我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禪讓」,是指將王位傳給賢能的人,而不是傳給自己的子孫。
堯逝世後,三年的守喪期結束,舜把天下讓給丹朱,以顯示自己謙讓的美德。但各個部落首領來朝拜天子,都不到丹朱那裡去,而是來朝拜舜;百姓們都擁護、歌頌舜,而不擁護丹朱。舜說:「這真是天意啊!」於是正式登上了天子之位。
舜上任後,任用了22位大臣來主管各種專門事務。在舜的精心治理下,全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堯德行高潔,胸懷博大,為了讓人們能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沒有把天子的位置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德才兼備的舜。由於大禹治水有功,舜又把王位傳給了禹。這就是我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禪讓」制,但後來為什麼被世襲制所取代了呢?
大禹在治水中的豐功偉績,大大提高了他在部落聯盟首領中的威信和權力。於是,原始的民主氣氛漸漸淡了下來。
有一次,禹到東方視察,並且在會稽山(在今浙江紹興一帶)召集許多部落的首領。去朝見禹的人手裡都拿著玉帛,儀式十分隆重。有一個叫做防風氏的部落首領到會最晚。禹認為他怠慢了命令,下令把防風氏殺了。各部落的首領們見大禹把防風氏殺了,竟然面面相覷,都不敢多說什麼。
經過這次事件後,大禹事實上已經從部落聯盟首領變成名副其實的國王了。禹年老後,按照傳統的「禪讓」制,指定伯益作為他的繼承人。但此時,大禹的兒子啟已經擁有相當大的實力,並在各部落聯盟之間積極活動,企圖代替伯益部落聯盟首領的位置。
大禹死後,伯益繼承了部落聯盟首領的位置。後來啟率領部下攻擊伯益,並殺掉了他,當上了部落聯盟首領。由於啟本人非常賢能,所以各部落首領們也都擁戴他。這樣一來,部落聯盟任人惟賢的「禪讓」制正式被廢除,變成父死子繼的世襲制了。
啟即位後,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從此,我國進入了階級社會。
另外一種,也是被人忽視的一種就是曹丕所開的禪讓制。這種制度雖為很多人所不齒,但是實際意義卻是很大的。它保證了一種正統思想的延承,也是中華文化不衰的保證。這種禪讓在以後大量被應用,到陳橋驛為止。因為元世祖滅了宋朝,不需要所謂的正統了。
英國所謂的「光榮革命」和接下來建立的君主立憲制度,和曹丕這種禪讓是不是很像呢?
Ⅳ 如何證明我們了解到的歷史就是真實發生過的
從來不能這樣證明。我懷疑所有歷史的正確性。
Ⅵ 怎麼證明世界歷史是歷史發展
世界古代、近代史
84.世界古代史:
從早期人類的出現,直到公元15世紀末期,大體經歷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
85.大河文明(又稱東方文明、古代亞非文明):指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黃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地理特徵:位於北緯25-30度之間,氣候溫和,利於灌溉,利於農業發展。
海洋文明(又稱西方文明):源於古代希臘。以商業為主。
86.古代兩種文明交往的方式:暴力沖突和和平交往
暴力沖突:羅馬擴張、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希波戰爭等。
和平交往:玄奘西遊、馬可波羅來華、鑒真東渡、阿拉伯人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等。
張騫出使西域,溝通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交流。
87.怎樣對待不同地區的文明:
A.以開放的心態對待不同的文明
B.提倡中華文明和其他文明平等交流,融合互補,共同發展。
88.古希臘的文明成果:
雅典的奴隸主民主政治達到古代世界的高峰;《荷馬史詩》、《俄狄甫斯王》;
阿基米德的杠桿定律、浮力定律、螺旋水車。
89.古代宗教建築:
佛教影響的建築或雕塑:少林寺、莫高窟、龍門石窟、雲岡石窟等
伊斯蘭教建築:麥加大清真寺
基督教建築風格:巴黎聖母院
90.了解歷史的途徑:
第一種:文物、遺址、實物資料、博物館、實地調查、圖書館等(可信度高)
第二種:史書、神話傳說、影像資料、口述歷史等。
91.世界近代史與中國近代史:
世界近代史是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確立與基本定型的歷史。 以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為開端,到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結束,是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並逐步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和向帝國主義過渡的歷史。
世界近代史有三條線索:一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發展;二是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三是亞、非、拉美人民反對殖民壓迫。
中國近代史: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到新中國成立(1949年)為止。一部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國人民的革命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的抗爭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人民富強的斗爭史。
中國近代史的三條線索:一是列強的侵略史;二是中國人民的抗爭史;三是近代化的探索史。
92.「西歐封建社會末期是『人』和『世界』被發現的時代。」──「人」和「世界」被發現分別是指文藝復興和新航路的開辟。文藝復興為新航路的開辟提供內在精神動力,新航路開辟證明了文藝復興所倡導的人的力量的偉大。
93.評價新航路開辟:一方面加強了直接各地之間的聯系,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客觀上傳播了資本主義的文明,沖擊了殖民地的落後的生產方式。另一方面,揭開了西歐殖民掠奪的序幕,加劇了被掠奪地區的貧窮和落後。
Ⅶ 如何證明有文字記錄之前的時代歷史的真實性
考據,確實可以證明一部分。。但其實考古學家最重要的功力是想像——即,憑借極少的物證,條分縷析進行推理分析,得出結論。他們的工作,就像阿加莎·克里斯蒂一本書的題目所說的:「告訴我,你怎樣去生活」(Come, Tell Me How You Live).所以說,其實信史之前的歷史是無法完全確證的——除非發明了時光機器可以回到過去。但是根據蝴蝶效應,這也會有麻煩。。按下不表。當然,信史以來的歷史也是無法完全確證的。。同樣按下不表。歷史和人類學者的工作,是不斷提出理論,不斷列舉證據,不斷證明或證偽。如此往復。依靠物證,依靠推理,依靠想像。
滿意請採納
Ⅷ 司馬遷如何求證史實
1、早年游歷:司馬遷離開了龍門故鄉,來到京城父親的身邊。此時司馬遷已學有小成,司馬談便指示司馬遷遍訪河山去搜集遺聞古事,網羅放失舊聞 。去司馬遷在二十歲時開始游歷天下,他從京師長安出發東南行,出武關至宛。南下襄樊到江陵。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後折向東南到九疑。窺九疑後北上長沙,到舊羅屈原沉淵處憑吊,越洞庭,出長江,順流東下。登廬山,觀禹疏九江,展轉到錢塘。上會稽,探禹穴。還吳游觀春申君宮室。上姑蘇,望五湖。之後,北上渡江,過淮陰,至臨淄、曲阜,考察了齊魯地區文化,觀孔子留下的遺風,受困於鄱、薛、彭城,然後沿著秦漢之際風起雲涌的歷史人物故鄉,楚漢相爭的戰場,經彭城,歷沛、豐、碭、睢陽,至梁(今河南開封),回到長安時任太史令的父親司馬談身邊。
2、大量考證:因為在長安任職,又縫「漢之得人,於茲為盛」的漢武盛世,司馬遷得以結識匯聚於長安的天下賢能之士。包括賈誼之孫賈嘉,公孫季功(或為公孫弘),樊噲之孫樊他廣,平原君朱建之子,馮唐之子馮遂,田叔少子田仁,梁人壺遂,杜陵蘇建等。然而,對司馬遷影響最大的莫過於董仲舒與孔安國。
司馬遷與上大夫壺遂討論文學之時曾說過:「我聽董生說:『周朝王道衰敗廢弛,孔子擔任魯國司寇,諸侯害他,卿大夫阻撓他。孔子知道自己的意見不被採納,政治主張無法實行,便褒貶評定二百四十二年間的是非,作為天下評判是非的標准,貶抑無道的天子,斥責為非的諸侯,聲討亂政的大夫,為使國家政事通達而已』 。而縱觀《史記》可知董仲舒之公羊學對司馬遷的影響主要為:其一,公羊家頌揚湯武革命,主張以有道伐無道,成為《史記》反暴政的思想基礎;其二,公羊家"尊王攘夷",主張"大一統"的思想,成為《史記》貫串全書的主要觀念;其三,公羊家崇讓、尚恥之義是《史記》褒貶歷史人物的道德標准。
因孔安國為孔子後人,家中有當世失逸的《古文尚書》十餘篇,並兼通今古文學。故而司馬遷亦嘗就《古文尚書》問故於孔安國,學習古文經學的故訓,以及別擇古文資料的古文學,掌握考信歷史的方法。而《古文尚書》作為整個古文學的核心,司馬遷寫上古三代史亦從中作了大量的引用。
司馬遷曾在《史記·孔子世家》給給予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高度贊揚。 其亦吸收孔子學說和六藝經傳的精華,效法孔子精神,繼《春秋》作《史記》,完成一代大典。
Ⅸ 我們的地球至今有多少年的歷史了,怎麼才能證明
通過對地球不斷變化的地殼中的岩石以及月球和來訪的隕石等地球鄰居中的岩石進行測年,科學家計算出地球有45.4億年的歷史,誤差范圍為5000萬年。 在過去的400年裡,科學家們多次嘗試確定地球的年代。他們試圖根據海平面的變化,地球或太陽冷卻到現在的溫度所需的時間,以及海洋的鹽度來預測年齡。但隨著年代測定技術的進步,這些方法被證明是不可靠的。
岩石和鋯石對地球年齡的下限設定為43億年,因此地球本身必須比其表面上的任何物質都古老。通過使用地球上的岩石,並且還使用有關其周圍系統的信息,科學家已經能夠將地球的年齡定為大約45.4億年。相比之下,包含太陽系的銀河系大約有132億年的歷史,而宇宙本身的歷史可追溯到138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