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理解科學發展觀形成發展的社會歷史條件

如何理解科學發展觀形成發展的社會歷史條件

發布時間:2022-04-18 04:06:58

1. 如何認識科學發展觀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

1、繼承了馬克思主義

第一,把經濟發展作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後的首要任務,是馬克思主義以一貫之的一個基本觀點。科學發展觀,不僅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還繼承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科學發展觀堅持並發展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進一步拓展了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2、借鑒了國外的有益經驗

毫無疑問,我國基本的經濟、政治制度,與經濟發達國家和新型工業化國家都有本質的區別。但在發展現代市場經濟和推進工業化、現代化等方面,又存在某些共同點。因而這兩類國家的經驗和教訓對我國是有警示和啟示作用。事實上,這些經驗和教訓對科學發展觀的形成也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3、吸收了我國優秀歷史文化傳統中的精華

在我國歷史優秀文化中,以人為本或類似以人為本的思想屢見不鮮。諸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天地之間,莫貴於人」等,古已有之。

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思想與我國古代社會樸素的以人為本思想相比,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思想,是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歷史唯物主義正確地闡述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要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僅社會的共同利益,而且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政治制度相聯系的根本利益,都要求實現以人為本,從根本上和整體上說來,二者是統一的。

(1)如何理解科學發展觀形成發展的社會歷史條件擴展閱讀:

科學發展觀的偉大意義

1、在理論方面,概括地說,「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這個命題包括三層意思:

(1)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的集中體現,就在於它集中體現了作為唯物論基本要求的實事求是,具體說來,就是反映了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這個基本國情;

(2)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在於它集中地反映了作為辯證法的主要內容之一的主要矛盾,具體說來,就是反映了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即人民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3)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集中體現,在於它概括地回答了為什麼發展,為誰發展,怎樣發展,如何分配發展成果這樣一些有關發展的全局性問題。

2、在實踐方面,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關於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指導思想,是各項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基礎理論和總綱。所以,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包括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理論一個歷史性的重大發展。

2. 科學發展觀的形成條件是從哪三個方面來概括的

1、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是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根本依據。

我國在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時候,就生產力發展水平而言,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因此,必須經歷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去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

2、我國在新世紀新階段的階段性特徵是提出科學發展觀的現實基礎。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隨著經濟體制深刻改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徵。要適應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就必須走科學發展的道路。

3、當代世界的發展實踐和發展理念是提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借鑒。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加快經濟增長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人類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成就。但是,由於一些國家在社會制度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弊端,由於單純追求經濟增長。

不重視社會發展,不解決社會公平問題,忽視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致使世界發展遇到了一系列嚴重的問題。我國不能重復其他國家走過的老路,而必須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發展道路。



(2)如何理解科學發展觀形成發展的社會歷史條件擴展閱讀:

科學發展觀的內涵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在新的發展階段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胡錦濤說,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

胡錦濤指出,科學發展觀,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

強調認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後,也不是要脫離實際、急於求成,而是要堅持把它作為推進改革、謀劃發展的根本依據。



3. 論實科學發展觀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和主要內容

歷史條件:我黨與時俱進,賦予馬克是主義和社會主義新的內涵.它是歷史發展的一定時期的必然結果.是中國共產黨的重大戰略思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寫入黨章,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之一.
科學發展觀主要內容:「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

4. 如何理解科學發展觀形成發展的社會歷史條件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是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基於對當今世界形勢的科學分析和我國發展大勢的敏銳把握,在切實解決現實問題、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進程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形成的,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偉大實踐的必然產物。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在深入思考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黨的十六大提出,要緊緊抓住本世紀頭20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它既是一個經濟更加發展的社會,又是一個民主更加健全的社會;既是一個科教更加進步的社會,又是一個文化更加繁榮的社會;既是一個社會更加和諧的社會,又是一個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社會。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在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徵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我們已經順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正在向全面小康邁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在樹立正確政績觀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改革開放以來,全黨對「發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已經牢固樹立,但也有一些同志存在著對發展的片面性理解,出現了一種錯誤的政績觀。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在總結社會主義建設豐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歷程,也是我們黨對發展規律的探索過程。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黨領導人民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提出要以實現工業化為核心,逐步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提出堅持統籌兼顧等方針原則,推進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在積極借鑒世界各國發展經驗和科學審視國際形勢變化趨勢的基礎上提出來的。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各國發展實踐的推進,人們對發展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化,從以工業化為目標的「增長第一」的經濟發展導向轉到提倡社會的綜合協調發展,從以物為中心的發展轉到突出以人為中心的發展,從不惜以破壞資源、環境、生態為代價追求經濟的一時繁榮轉到主張可持續發展。
科學發展觀是在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提出來的。科學發展觀同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有關發展的思想是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關系。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發展的問題。發展是貫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題。圍繞這一主題,我們黨進行了長期不懈的思考和探索。

5. 科學發展觀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

科學發展觀,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是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根本依據。我國在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時候,就生產力發展水平而言,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因此,必須經歷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去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十三大根據鄧小平的思想,深刻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問題,強調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同時,我國社會主義社會還處於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此後,黨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和強調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問題。

6. 簡要回答科學發展觀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

科學發展觀的形成和發展2009-04-12 00:11科學發展觀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在繼承和發展以往關於發展的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進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新成果。

一、科學發展觀的提出

1、首次提出。2003年7月28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防治非典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胡錦濤總書記指出,要更好地堅持協調發展、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下面是胡錦濤總書記本次講話相關內容摘要:當前,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繼續抓好防治非典工作,全面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從長遠發展看,要進一步研究並切實抓好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加強公共衛生建設工作、推進社會管理體制的建設和創新、加強宣傳輿論工作、狠抓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落實、增強對外開放條件下做好工作的能力、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做好關心群眾生產生活工作等9個方面的工作。】

2、正式提出。2003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強調「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改革和發展。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第一部分論述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面臨的形勢和任務時,將科學發展觀作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一條重要原則,放在該段末尾提出來。正式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的第一部分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面臨的形勢和任務」,其中第三條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和原則。」本條內容為:「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全面落實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注重製度建設和體制創新。堅持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有重點、有步驟地推進改革。堅持統籌兼顧,協調好改革進程中的各種利益關系。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二、科學發展觀的成熟和發展

十六屆三中全會以後,黨的歷次重要會議都對科學發展觀作進一步的闡述。

1、2004年9月召開的十六屆四中全會表述:十六屆四中全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科學發展觀」一共出現6次。第一處是在《決定》第二部分「五十五年來黨執政的主要經驗」的第三條「必須堅持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舉國的第一要務,把發展作為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中,提出「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第二處是在第四部分「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中,將「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作為「更好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一項重要戰略思想加以闡述。【該段內容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更好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深入體察人民群眾的意願,切實把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體現在黨領導發展的大政方針和各項部署中,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把推進經濟建設同推進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統一起來,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推動建立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有效體制機制。建立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在指導方針、政策措施上注重加強薄弱環節,特別要重視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重視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支持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其他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重視擴大就業再就業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重視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重視計劃生育、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安全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積極推進。」】

2、2005年10月召開的十六屆五中全會表述:十六屆五中全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科學發展觀」出現10次,另有3處措辭為「科學發展」。在回顧十五時期巨大成就中,將明確提出並初步落實科學發展觀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先提出來。在《建議》第二部分,將「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作為大標題展開論述,旗幟鮮明地提出「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強調「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在論述了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六條重要原則之後,強調指出: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從思想上、組織上、作風上和制度上形成更為有力的保障。要深化對科學發展觀基本內涵和精神實質的認識,建立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自覺按客觀規律辦事,扎扎實實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在中共中央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通篇都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戰略思想。可以說,到十六屆五中全會,科學發展觀理論已基本發展成熟,論述體系也較以前更加完整。

3、2006年10月召開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十六屆六中全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主要內容是論述構建和諧社會,進一步強調「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科學發展」。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思想的地位進一步確立。

4、2007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七大,對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重大意義,作出了最為系統的科學闡發,言簡意賅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深刻地指出: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

7. 如何認識科學發展觀提出的歷史依據和時代意義

1.首先要明白科學發展觀的內涵。科學發展觀通常是指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中提出的「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的一種方法論。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內容包括:第一,以人為本的發展觀。第二,全面發展觀。第三,協調發展觀。第四,可持續發展觀。
從孔子、孟子時代儒家就講求要以人為本,中國共產黨也一直強調要執政為民。另外,國內外的發展表明,只有堅持社會協調發展,這個社會才有可能持續健康的發展。科學發展觀是對這些思想的發展延伸。

2. 馬克思主義由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唯物辯證法,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組成。馬克思主義是工人階級的世界觀,是工人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階級爭取階級解放和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
中國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政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說科學發展觀是黨的第四代領導集體對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8. 1.科學發展觀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是什麼,舉例說明這一時期中國和世界都發生了

科學發展觀,應建立在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環境保護三個核心內容的基礎上. 科學... 同時也讓世界分享中國快速發展帶來的好處。 四是加快體制創新。好的制度可以營造...

9. 科學發展觀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及意義

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內容包括:
第一,以人為本的發展觀。
第二,全面發展觀。
第三,協調發展觀。
第四,可持續發展觀。
是中共中央總書記胡在2003年7月28日的講話中提出的

指明了我們進一步推動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思路和戰略,明確了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指導思想,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於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社會發展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和新的中國國情相結合達到了新的高度和階段。

10. 科學發展觀形成的條件是什麼

一、科學發展觀的形成條件
1、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是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根本依據

我國在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時候,就生產力發展水平而言,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因此,必須經歷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去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黨的十三大根據鄧小平的思想,深刻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問題,強調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同時,我國社會主義社會還處於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此後,黨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和強調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問題.十七大報告指出:「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懈努力,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都發生了意義深遠的重大變化,但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提出科學發展觀,就是要求我們牢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認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長期性和艱巨性,提高想問題、辦事情決不可脫離實際的自覺性.

2、我國在新世紀新階段的階段性特徵是提出科學發展觀的現實基礎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隨著經濟體制深刻改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徵: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同時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同時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改革攻堅面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同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趨勢還未根本扭轉,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還有相當數量,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難度加大;協調發展取得顯著成績,同時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後的局面尚未改變,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扎實貫徹,同時民主法制建設與擴大人民民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政治體制改革需要繼續深化;社會主義文化更加繁榮,同時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會活力顯著增強,同時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社會建設和管理面臨諸多新課題;對外開放日益擴大,同時面臨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占優勢的壓力長期存在,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增多,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要求更高.以上這些階段性特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具體表現.它表明,我國已進入發展的關鍵時期、改革的攻堅時期和社會矛盾的凸顯時期.我國發展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臨著嚴峻挑戰.要適應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就必須走科學發展的道路.

3、當代世界的發展實踐和發展理念是提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借鑒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加快經濟增長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人類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成就.但是,由於一些國家在社會制度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弊端,由於單純追求經濟增長,不重視社會發展,不解決社會公平問題,忽視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致使世界發展遇到了一系列嚴重的問題.有的國家走了一條先發展、後治理的路子,為解決生態環境嚴重惡化問題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有的國家由於經濟結構失衡、社會發展滯後,導致發展質量不高、後勁不足;有的國家則出現了貧富懸殊、失業增加、社會腐敗、政治動盪等問題.世界各國的發展實踐表明,發展絕不僅僅是經濟增長,而應該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全面協調發展,應該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我國要完成工業化和信息化的雙重任務,面臨著促進經濟發展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雙重壓力,這就決定了我們不能重復其他國家走過的老路,而必須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發展道路.科學發展觀正是在深刻總結世界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的,它順應了當今世界發展的潮流,吸收了當今世界各國在發展的認識和實踐上取得的積極成果.

二、什麼是科學發展觀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中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中國發展要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一重大戰略思想。

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2003年7月28日的講話中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的方法論--科學發展觀,也是中國共產黨的重大戰略思想。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把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把科學發展觀列入黨的指導思想。

三、科學發展觀的核心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突出強調的一個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

它之所以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以人為本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項基本原則。

第二,以人為本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的集中體現。

第三,以人為本全面回答了科學發展觀的一系列基本問題。

科學發展觀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的根本宗旨,牢固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堅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為發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為發展的根本途徑,把尊重人作為發展的根本准則,把為了人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做到發展為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閱讀全文

與如何理解科學發展觀形成發展的社會歷史條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7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