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歷史過程

如何歷史過程

發布時間:2022-04-18 05:11:54

❶ 如何學好歷史的10種方法

1、歷史學習,需要閱讀、理解、記憶、掌握運用的知識較多,一定要提高學習效率。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條理化清晰的內容,雜亂的知識點一頭霧水,那麼你就需要學會梳理自己學過的知識點;你可能擅於聽老師講,自己看書效率低下,那麼你一定要抓住上課有限的時間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邊聽一邊勾勾畫畫寫寫,純粹的聽純粹的看都不會讓你注意力集中等等,找到自己學習上的一些特性,這樣才能有效有針對性的解決。

2、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學習復習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眼腦直映」式的學習、復習方法。速讀記憶的練習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6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取得好成績。如果你的閱讀、學習效率低的話,可以好好的去練習一下。

3、在學習之後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4、做題練習是少不了的,但不要一味的題海戰術,把自己搞得一塌糊塗。做題的時候堅決獨立完成、杜絕抄襲、杜絕題海戰術。試題你是永遠也做不完的,但題型是有限的,要學會反思、歸類、整理出對應的解題思路。學習中還要學會階段性的總結,了解自己最近的學習情況,進行調節和完善。

❷ 香山經歷了怎樣的歷史過程

香山擁有千年歷史。東晉時仙人葛稚川就在此煉丹,有「丹井」於香山,唐代出現了寺院景觀,《宛署雜記》記載:

香山永安寺創自李唐,沿於遼金,興廢莫詳,而遺址僅存……妙高堂在香山寺右,唐以來有之,即今東方丈處。

遼金時期,帝王投資進一步建置香山皇家園林,1186年,金世宗完顏雍看中了北京西北郊的香山,並建造了香山寺,《帝京景物略》道:

山多名跡,葛稚川井也。金章宗之台、之松、之泉也,曰祭星台、曰護駕松、曰夢感泉。

元代香山以景取勝,有香山八景和碧雲十景。明代宦官擅權禪林逐勝,興修了洪光寺、玉華寺,擴修了香山寺、碧雲寺等,出現了「西山佛寺累百」的禪林盛況。清朝康乾盛世,西山開發進入顛峰,形成著名的「三山五園」和西山大園林區。

幾經建設,香山已成為集不同朝代之風格、禪林與自然山林景觀完美結合的風景區,為日後香山靜宜園的形成和西山園林開發建設奠定了基礎。

可以說,北京西北郊的香山,是一座以山地為基址而建成的行宮御苑。香山丘壑起伏,林木繁茂,為北京西山山系的一部分。主峰香爐峰,俗稱「鬼見愁」,海拔557米,南、北側嶺的山勢自西向東延伸遞減成環抱之勢,景界開闊,可以俯瞰東面的廣大平原。

香山寺位於香山南麓,原名永安寺,又稱甘露寺,乾隆時改稱香山寺。寺門東向,前有牌坊和古松掩映,有「聽法松」的景緻。

山門內有婆羅樹,南北設鍾樓和鼓樓,上為戒台壇,內正殿七開間,殿後廳堂名眼界寬,後有六會樓三層,後山上有樓宇上下各六楹。寺院依山勢而建,層層而上,正中百步石級串聯著五座大殿,很有氣勢。

以香山寺為中心,周邊有陸陸續續建造了很多建築,香山寺北為觀音閣,後為海棠院,院東為來青軒,西為妙高堂。北有無量殿。來青軒西南為歡喜園,東西各有坊楔。香山寺北稍西六方亭為唳霜皋。

香山寺西北,由盤道上為洪光寺,山門東北向,內建毗盧圓殿,正殿五楹,左為太虛室,又左為香岩室。

清康熙年間,就香山寺及其附近建成「香山行宮」。1745年,建龍皇帝在行宮的基礎上加以擴建,翌成竣工,改名「靜宜園」。園內的大小建築群共50餘處,經乾隆皇帝命名題署的有「二十八景」。

靜宜園是清代的一座以山地為基址而建成的行宮御苑,分為三部分,即內垣、外垣、別垣。

內垣在東南部接近山麓,為園內主要建築薈萃之地,各種類型的建築物如宮殿、梵剎、廳堂、軒榭、園林庭院等,都能依山就勢,成為天然風景的點綴。

外垣佔地最廣,是靜宜園的高山區,建築物很少,以山林景觀為主調。這里地勢開闊而高峻,可對園內外的景色一覽無遺。外垣的「西山晴雪」,為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

別垣是在靜宜園北部,包括有見心齋、昭廟兩組建築。園中之園見心齋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庭院內以曲廊環抱半圓形水池,池西有三開間的軒榭,即見心齋。齋後山石嶙峋,廳堂依山而建,松柏交翠,環境幽雅。

昭廟是一所大型佛寺,全名「宗鏡大昭之廟」。

碧雲寺是香山的一部分,與香山寺、昭廟等同屬佛教道場。故有「西山蒼蒼,上於雲霄,重岡疊翠,平朝皇闕,中有道場四香山」的說法。

碧雲寺的創建可以追溯到元朝,原名為碧雲庵,後來,太監於徑在寺後建生墳,並重修寺院,更名為碧雲寺。1748年,增建羅漢堂和金剛寶座塔。

碧雲寺寺前設有城關,入關百步達山門,寺坐西朝東,依山勢而建,共六層院落,層層殿堂依山疊起,松柏參天,濃蔭蔽日。乾隆游碧雲寺時,稱這里是:

試參山水秀,果占畫圖全。

衣履如沾潤,林巒益逞妍。

一弘天半澈,百道潤邊懸。

寺院布局充分利用地形,空間大小不一。最後一進院落,空間著意擴大,立白石牌坊。百步之外,是金剛寶座塔。塔座上有兩座小型喇嘛塔和五座方形十三層密檐式塔。整個金剛寶塔滿布精緻浮雕,有大小佛像、天王、力士、龍風獅象和雲紋等。

南跨院內有仿杭州凈慈寺的羅漢堂,堂內有貼金羅漢五百尊,還有神像七尊和濟公的造像。堂北為普明覺妙殿

北跨院為水泉院,清泉從山石流出,匯集池中。因水得景,開辟水泉院園林。園林西倚硝壁,東臨山谷,古木華蓋,十分幽靜,由台座、疊石和古樹劃分空間。

香山碧雲寺牌坊

❸ 歷史形成的過程

歷史形成的過程???
原始社會,分母系氏族公社,到新石器時代,分為了父系氏族公社,男性開始佔主導地位.藍田人,北京人,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是代表吧.人物就是三皇五帝.這是初級公有制社會,
奴隸社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出現,大禹建夏,進入了奴隸社會,經過了商,周兩個階段.然後進入了封建社會.其中東周分為了春秋和戰國,這個時期中國的思想是最開放的時候,百家爭鳴,先秦散文,出現了很多思想家,文學家.比如孔子,左丘明等等.科學上,夏歷,易經,都出現在這個時期.還有中國正式的紀年也是從這個時期的共和之制開始的,是前841年.
封建社會:這個時期經歷的時間最長,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到浦儀亡清,經歷了大約兩千多年的時間吧,期間經歷的朝代有秦,漢,三國,晉,十六國,隋,唐五代十國,宋金元明清,這其間有很多並列的朝代,如遼,西夏,大理了,等等.這個時期中國的政治,科技,文化都很發達,我個人認為,中國最輝煌的時候是漢武帝時期和唐太宗,唐玄宗時期,康熙時期也算可以的.政治上確立了儒家思想為統治思想,文化上經歷了,漢樂府,魏晉玄學,唐志怪小說,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科技上最著名的四大發明,在醫學,天文,地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發展.在明朝,中國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由於中國傳統上一直是重農輕商的,所以沒有發展起來.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徹底推翻了統治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
民國時期.這個時期的思想又是一個極其開放的時期,出現了很多雜文家,如魯迅,錢鍾書,等等一批偉大的作家.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就到了我們現在的時期.期間,有文革,有大躍進,都是負面的,但是也有兩彈的爆炸,等等等等.
歷史進程大體就是這樣的,這就形成了我們現在所學的中國歷史.
至於外國歷史.從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開始,到後來的古羅馬,古希臘文化,再到歐洲的文藝復興,思想啟蒙,以至於後來的三次工業革命,外國也由奴隸、封建、資本主義還有蘇聯的社會主義,都是構成歷史的要素,世界歷史我不太熟悉,不能做太多的說明了。呵呵。
總之,世界歷史加上我們的中國歷史,就是我們學的歷史,而這些歷史,我自己認識是有很大的主觀性的,很多都是記錄歷史或者是回憶歷史的時候帶著很主觀的意願甚至是缺少客觀的去分析,解釋歷史的,所以,應該說在學習歷史的時候,應該也帶著自己的看法,不要盲從別人,呵呵~~~

❹ 什麼是歷史過程

小時候政治課里經常說,事物發展有一個歷史過程。當時只覺得是很普通的一句話,現在明白它的涵義了。什麼叫歷史過程?就是有代價有犧牲,無法避免。

曾經見過報道,貴州某山區群眾都在搞有色金屬冶煉的家庭作坊,不僅青山綠水成了黑山污水,而且重金屬離子有慢性毒性,成年人容易因此得癌症,下一代很可能出現畸形和智力低下。國家三令五申要關閉,總是關而不絕。因為關了,那裡的人就沒活路,所以明知有毒也要干。最近幾年,有色金屬價格暴漲,中國又不知有多少山河要被毀掉。可是沒有辦法,這就叫歷史過程。

同樣的,小煤礦每年死這么多人,為什麼降不下來?就是因為眾多的縣鄉級財政都依賴采礦收入,政府根本下不了決心關;而礦工如果不去挖煤,就要淪落為流浪漢。這也叫歷史過程。

進一步說,新中國建國後的發展,就是依靠強制低收入來實現工業化積累。我們的父輩下鄉、支內、進國有工廠,不就是在用他們的一生為國家的原始積累做貢獻嘛?他們的人生算不算是被犧牲掉的呢?這就是歷史過程。

一位英國歷史學家說過:「歷史涉及的只是一個民族生活的極小部分。大不列顛人民的大部分生活和艱辛創業……過去和未來都不會有文字記載。」

歷史的進程無法改變,生命無法避免痛苦。唯願我們始終記得那些為歷史做陪葬的人生。

❺ 中國歷史發展過程

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

❻ 歷史過程從哪幾個方面歸納它的特點

我個人認為一般從以下幾點歸納,而所有點都是相互依賴的。

第一:政治層面(是否有新的階級團體等、制度出現。什麼樣的統治階層)

第二:經濟層面(當時的經濟狀況,生活狀況。是否有新生的產品、服務)

第三:文化層面(是否有新的思想、新的學說、新的派別。新生了哪些領袖人物)

第四:軍事層面(有哪些重大的歷史戰場,對邊境格局是否有影響,以及促發了哪些相關事件等)

每一個層面之間都有聯系,同時我想應該在著重於幾個小點:

第一:核心事件 ——轉折點
第二:重點任務——推動性
第三:新衍生物——影響性

❼ 怎樣理清春秋戰國的歷史有怎樣的歷史進程

春秋、戰國可以說是中國史獨一無二的時代,這期間,政治、軍事、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百家爭鳴,合縱連橫,各式各樣的改革,變法。有論語、孫子兵法等著作,長平之戰、圍魏救趙等著名戰役。出現了秦始皇,孔子,老子,莊子,孟子,孫子,商鞅,吳起,白起等傳奇人物。總之一句話,這是一個屌的不行的時代。東周列國,聽起來很屌的名字,為啥呢,因為根本記不住啊,太亂了。


鄭國,宋國都地處河南,鄭國曾仗著自己協助殺敵有功,目無王室,和周王打過一架,還射中過周王的肩膀,當時可謂是氣焰囂張,但是後來自己不爭氣,越來越慫。宋國(幫齊國處理過家事)雖有遠大的理想,但是被楚國一頓揍,學乖了!最後兩個國家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兩邊討好,苟延殘喘!(陳,曹,衛,滑,蔡,梁,隨,申……等等)

❽ 學習歷史的方法過程是什麼

【以下是我整理的歷史學習的精華】

***歷史分析「公式」 答題模式***

常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數理化等學科有相關的定理和公式,便於邏輯性的推理和掌握、運用;而歷史、政

治等學科沒有定理和公式,只能死記硬背。特別是高考對歷史能力要求的提高,高中歷史教學不僅要讓學

生掌握基礎知識、概念,而且還要把握歷史的基本原理,並以此分析和解決歷史或現實問題。 因此,在

教學中對歷史原理、規律進行歸納、概括,總結出歷史的分析方法和「公式」,用於指導學生學習,對提

高學習效率具有重要意義。以下從歷史的背景和原因、過程和內容、影響或意義諸方面,對高中中國古代

史、中國近代現代史、世界近代現代史教材中涉及到的歷史分析方法和「公式」進行概括。

一、歷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鴉片戰爭背景:

(一)國內:

1、經濟:自然經濟+資本主義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①腐敗:官場+軍隊+財政②階級矛盾。

3、思想:愚昧自大。

(二)國際:

1、經濟:工業革命→市場原料。

2、政治:資本主義擴張。

2、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於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歷史條件:

(一)國內:

①經濟: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相對落後、生活貧困

②政治:沙皇專制、無產階級壯大、革命政黨成熟、力量對比變化等

③思想:列寧主義指導。

(二)國際:帝國主義忙於一戰等。

3、 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於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於動態分析。如美國獨立戰爭

的原因廣度分析:

(一)內因:①經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統一的市場等②政治:美利堅民族形成、資產階級、種植

園主階級形成等③文化:統一的文化、民族意識覺醒等。

(二)外因:①英國的經濟掠奪和政治壓迫②啟蒙思想的影響等。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主觀需要等

三者既有層次區別,又有聯系滲透,如「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主

要原因涉及當時國內外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黑暗統治、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

壯大、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則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層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

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如尼德蘭革命爆發的原因:

①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與舊制度矛盾

②資產階級與封建階級矛盾

③尼德蘭人民與西班牙統治者的民族矛盾

④加爾文教與天主教矛盾等等。

***答題思路***

1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准確;三要在形式

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

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2如何分析變法或改革成敗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點:一是看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改革或變法是否符合歷史潮流和趨勢。二看改

革的政策與措施是否正確,是否得以有效貫徹。三看新舊勢力的力量對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質如何。

3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特點是比較的范圍具有確定性。解答時要認真審清比較對象、比較項、限

制條件,分析問答題要求與課本知識的關系,然後按設定的項目之間的邏輯關系。

4內隱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類內隱式比較問答題,關鍵是根據題意,比較對象做具體分析,自己設法確定比較項。

如果是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比較,比較項一般從背景、原因、過程、特點、結果、影響和性質等方面確

定;如果是歷史人物,比較項一般從所處時代、所處階級、主要功績、局限性、歷史地位、影響評價等方

面確定。

5比較項的確定方法

基本方法:屬於歷史人物概念的可分為國籍、時代、稱謂、主要活動、評價等要素。屬於歷史事件概念的

可分解為背景、時間、空間、主體、經過、意義等要素。屬於歷史現象概念的歷史在諸因素與歷史事件的

朱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經過改為主要內容或主要表現。屬於歷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制定

者、主要內容、評價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的知識可分解為革命任務、組織與領導、斗爭綱領、主力、方

式、性質結果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結果及影響的知識結構有包括進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評價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原因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生產力因素,包括生產工具和

生產技術的改進,水利的興修,天文歷法的進步,勞動力的投入等;二是生產關系因素,包括新的生產方

式的確立,土地政策的調整,農民起義對地主階級的打擊;三是上層建築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權制度,重

農抑商政策的保護與鼓勵,宗教、文化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對外關系與民族關系是否有利

於經濟的發展;五是看社會環境因素,國家是否統一與安定;六是地理條件的因素等。

7分析經濟特徵型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經濟特徵要注意三點:其一,從復雜的經濟現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徵;其二,分析其特徵形

成的原因及影響;其三,揭示特徵語言要精闢,高度概括,要源於教材、高於教材。

8歷史問答題表述中的歸納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歸納和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是兩種不同的歷史思維能力。歸納指將眾多或零散的或反復出現的

歷史史實,按其同類梳理,使之由繁雜到簡約、由紛亂到條理、有個性到共性的認識;概括是把具有相同

屬性的歷史事物聯合起來,形成帶有規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歸納是概括的前提。

9開放性問答題的答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開放性問答題必須明確:重要的不是持何種觀點,而是能有理有據的論證自己的觀點,即

論證是否符合邏輯,是否嚴密,材料與觀點是否統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確定

觀點。
其次,要通過對史實的概括提煉,來充分支持觀點,盡量少漏觀點支持點。第三,要做到史論結合,有論

有據。第四,論述要全面,如該題在肯定積極作用的同時,要指出消極作用,切忌絕對化。

10如何解答主觀題中「說明了什麼」類型的問題

基本方法:回答說明了什麼,實際上是考查把握歷史本質,揭示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這

樣的思路進行。(1)這種斗爭的目的是什麼?有何進步或倒退的作用?(2)這種斗爭的失敗是一種歷史

的必然還是一種蘧然?(3)如果是偶然,說明斗爭的曲折復雜,而且要進一步創造條件;如果是必然則

說明這種斗爭的根本無法實現,是空想。

11分析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歷史背景是影響、預示事物發展趨向的客觀條件,是對導致歷史事件發生的各個方面的因素進

行概括總結,這些因素可能是顯現的,隱現的。

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歷史因素方面:是否是歷史發展的需要。現實因素:是否符合現實情況的需要。主

觀因素方面:是否是當事人主觀願望能夠的需要。

12論述題的解答和史論結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論述題一般有三個步驟。第一、判斷是非,表明自己的餓觀點。第二,列舉史實,說明自

己的觀點。在這一步當中有注意將母觀點(即總的觀點)分解成若干個子觀點,用所掌握的史實進行論證

。觀點的展開要有層次性,做到由表及裡,有淺入深,環環相扣,邏輯嚴密。而每個觀點都要有史實的支

撐,做到史論嚴密結合。第三,要適當小結,升華觀點。

解題中的史論結合,主要是指要有適當的史實作為立論的基礎,要有鮮明的觀點作為立論的導向;堅持

「從歷史中來,到歷史中去」的原則。「從歷史在中來」,就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歷史中去」就是

由觀點駕馭史實,做到觀點與史實的統一。

13怎樣評價歷史人物

基本方法:評價歷史人物,實際上就是要評價其一生的功過是非。要正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首先,必須

全面把握其歷史活動;其次,要按一定的標准和原則把這些活動分為積極(或進步、功績)和消極(或反

動、過錯)兩方面,對於有些歷史人物,其活動呈現明顯階段性,所以還要分階段評價;第三,評價的標

准和原則有:(1)生產力標准(2)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對歷史發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義原則,不要誇

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階級的觀點(4)時代的觀點,即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評價,符合

時代發展要求的,則肯定,反之則否定,同時注意不要用現代人的標准評價古人;(5)不要以偏概全(6

)客觀公正,不要帶感**彩(7)注意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學會分析歷史事件***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呢?
分析歷史事件應掌握4要素:原因、經過、結果、影響。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原因——經過——結果——

影響的演變過程。
例如「鴉片戰爭」這一歷史事件。高一《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一章第一節第一目「鴉片戰爭前夕的

中國和世界」和第二目「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講的是鴉片戰爭的原因;第一節第三目「鴉

片戰爭的經過」講的是鴉片戰爭的經過;第二節第一目「中英《南京條約》」和第二目「中美《望廈條約

》和中法《黃埔條約》」講的是鴉片戰爭的結果;第二節第三目「鴉片戰爭的影響」和第七節第一目「新

思想萌發的原因」及第二目「新思想的萌發」講的是鴉片戰爭的影響。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呢?
事事不無原因。
1、中國古代史上的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應分析7要素:歷史因素、政治因素、經濟因素、民族關系因素、

對外關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個人主觀因素。
如秦朝的統一:
歷史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的兼並戰爭,國家數目減少即局部統一。
政治因素——長期戰亂,人民困苦,渴望統一。
經濟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秦國商鞅變法後逐步強盛起來,國富兵強。
民族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的兼並戰爭,民族聯系民族融合加強。
對外關系因素——遠交近攻的戰略策略。
思想文化因素——韓非子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思想。
個人主觀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過程呢?
關於歷史事件過程的分析,一般可以有三種方法
1、以時間系事法,以時間為軸心按照歷史事件發生發展高潮結束的邏輯順序進行歸納。
如鴉片戰爭經過4點:1840年6月,英艦封鎖珠江口,戰爭爆發——接著,沿海北上到達天津白河口——

1841年初,英軍擴大戰爭,一年內佔香港和東南沿海一些城市——1842年8月,英軍到達南京下關江面,

清政府求和,戰爭結束。

2、以空間系事法,以地點為紐帶進行歸納。
如八國聯軍侵華戰爭4點:廊坊、楊村——大沽——天津——北京

3、以人物系事法,按照歷史人物的活動來歸納。
如太平天國的防禦戰,就可以按陳玉成、李秀成以及他們兩人共同的行動來掌握。
如新航路開辟的經過,就可以按照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四個人的活動來歸納。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結果呢?
歷史事件的結果一般不外乎四種:
①成功。如:新航路開辟成功、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等。
②失敗。鴉片戰爭中國失敗、洋務運動破產、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失敗、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等。
③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敗的地方。如辛亥革命、國民大革命等。
④勝而不勝,不敗而敗。中法戰爭,中國是勝而不勝,不敗而敗,法國是不勝而勝,敗而不敗。
關於歷史事件的結果,一般應該從3個方面考慮:一個「是什麼」、兩個「為什麼」,即結果是什麼樣的

、為什麼說是這樣的結果、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果。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影響呢?
1、分項分析: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響。
如鴉片戰爭:經濟影響——鴉片戰爭以前,中國在經濟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

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卷

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
政治影響——社會性質的變化、社會矛盾的變化、革命任務和性質的變化。
思想影響——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外交影響——由閉關鎖國到門戶洞開,獨立自主的中國開始淪落為一個主權殘缺的半殖民地國家,資本

主義列強和中國之間的關系不復是主權國家間的平等關系,而是侵略與被侵略、奴役與被奴役的關系。「

清政府站在中國人民頭上發號施令,外國資產階級卻站在它的頭上發號施令,這就是那許多條約特權的實

質。」

2、全面分析:一分為二,既要看到積極影響,也要看到消極影響或局限性,還要分清主次。
如鴉片戰爭的積極影響:經濟上——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對後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

就有積極影響;思想上——新思想的萌發。
如甲午中日戰爭的積極影響:政治上——促成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所以出現了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

亥革命等;經濟上——帝國主義經濟侵略加劇,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

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思想上——出現了資產階級維新思想、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和農民階級樸素的反帝(「

扶清滅洋」)思想。
3、國際化分析:中國對外國的影響,外國對中國的影響,中外結合思考。
如鴉片戰爭對英國和世界的影響:對英國,英國戰勝,憑借不平等條約向中國傾銷商品,從中國掠奪原料

,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對世界,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環。
如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政治上,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後、歐美列強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經濟上,近代工業產生[或洋務企業和民族資本企業,或中國資本主義產生];思想

上,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
4、轉化分析:就是要學會遷移和推廣,會轉化思維。有兩種情況:
一是特殊性影響轉化為普遍性影響,如由鴉片戰爭的影響思考工業革命後西方列強侵華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由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影響思考中國古代統一的影響。
二是普遍性影響轉化為特殊性影響,如新航路開辟的影響課本上講了對亞非拉的影響(給亞非拉人民帶來

了災難:政治上——歐洲殖民者開始對亞非拉進行政治的控制和滲透;經濟上——經濟的剝削和掠奪;思

想文化上——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漸發生變化。)。對中國的影響呢?政治上——葡萄牙、西班牙、荷蘭

從海路相繼來到中國邊疆進行侵略活動,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災難,同時使明清統治者走向閉關鎖國。第二

,明朝中後期,美洲高產農作物通過菲律賓傳入中國,為清朝人口快速增長奠定了物質基礎。 第三,天

主教從海路傳入中國,明清之際出現「西學東漸」局面。
5、學科交叉分析:學科之間的交叉影響,即歷史事件對政治的影響,對地理的影響。如中國古代的墾荒

,政治上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穩定政局,地理上對生態環境造成了負面影響。如英國工業革命,政治上

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地理上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帶來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

***歷史復習要注意5個隱形知識點***

隱形知識,是指潛藏於歷史課本中不易為人注意而高考中又常考到的知識。我們在進行歷史學科的復習中

,要注意十個隱形知識點的挖掘和掌握。

一、目錄標題中的隱形知識

這類知識、隱形於中學歷史各冊教材的目錄或章節標題之中。如奴隸社會編中「第一章奴隸社會的形成和

發展—一夏商」,就要求學生明白夏朝是中國奴隸社會的形成時期,商朝是中國奴隸社會的發展時期。與

此相類似的知識點有:戰國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秦漢是封建社會的初步發展時期;五四運動到中國共

產黨的「三大」即1919年至1923年是中共創立時期;國民黨「一大」至汪精衛叛變即1924年至1927年7月

為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由此可見,教材的目錄標題隱含著豐富的知識,學習時要善於挖掘和思考。

二、跨章節中的隱形知識

這類知識,因教材的編寫體例,或隱形於背景,或隱形於因果,或隱形於時限,或隱形於補述,或隱形於

刪簡。如戰國時的長平之戰隱形於秦統一的背景;曹操及官渡之戰、三顧茅廬、赤壁之戰等東漢史實隱藏

於三國鼎立一節;司馬睿給祖逖刺史空銜的西晉史實隱形於東晉教材;916年阿保機建國契丹隱形於五代

時限之內;北宋末年鍾相提出「等貴賤、均貧富」口號隱形於南宋農民戰爭;蒙古政權的耶律楚材勸止窩

闊台汗破壞農業隱藏於元世祖勸課農桑;春秋的皮囊鼓風冶鐵、突厥、契丹興起於北魏等知識隱形於後面

章節的補述。東周的後期是戰國,但東周的後期即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56年,並不等於全是戰國,因戰

國止於公元前221年,比東周時間要長35年,這段史實被隱沒於教材的刪簡之列了。於是,學生在學習時

要注意前後知識的聯系。

三、插圖中的隱形知識

通過圖案插於課本,形象生動地強調該史實的重要,減少了課本的冗長文字表述,因而也造成了學生所忽

視的隱形知識。如隱形於扉頁彩圖中的《自由引導人民》,就反映了法國七月革命;隱形於書中的人物插

圖《達·芬奇自畫像》,就使人不易覺察到課本舉出了達·芬奇的代表作品有3個;隱形於書刊手跡之類

的插圖,更暗示了許多知識,「大總統誓詞」中的民國元年,就是指1912年,「嚴夏和他的主要譯著」圖

中除《天演論》之外,還有與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書名相異的《法意》等等。學習時,對插圖的隱含

的知識不可忽視。

四、地圖中的隱形知識

這類知識,隱形於課本的歷史地圖之中。如「元朝疆域圖」和「漕運圖」上,都明白告訴人們由於水患,

黃河改道入淮的史實。中國歷史課本中歷史地圖下面附的古今地名注釋,更是潛藏著許多重要知識點,如

今天的開封,戰國時稱大梁,北宋叫東京;宋代名港明洲,在明代卻叫寧波,北京的叫法僅在兩宋時就有

幽州、南京、中都等幾種。世界歷史課本的地圖上隱形的重要知識點更多得驚人:如「美國獨立形勢圖」

上表明1783年英國在承認美國獨立的條約中,把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大片土地劃歸了

美國。在「19世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圖上,明白告訴學生,在拉丁美洲,除了西班牙、葡萄牙兩個殖民國

家外,還有荷蘭、英國和法國。所以,學生在對教材的學習中,應該結合地圖加以分析和消化。

五、注釋中的隱形知識

注釋是對教材部分內容的補充說明,按說沒有多少必記知識。可是高考不排除在這出題,一些出人意料的

題往往就出在注釋上。如1993年試題的「榷場」,一般答法都是「宋代的邊境市場」。可這不行,非得答

成注釋的「收稅貿易市場」不可。因此注釋成為不可忽視的知識點:銅器在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就開始製造

;哈雷是英國近代天文學家;禁軍,在南北朝是指皇帝親兵,在北宋是指國家正規軍;調,指戶稅,實質

上是人頭稅;《周髀算經》,可不能據「算經」二字或載有勾股定理」就確認為數學專著,因《中國古代

史》選修本就明白注釋為天文學著作;阿蒙神廟,就是卡爾納克神廟,等等。這些知識都是通過注釋表述

出來的,所以在學習時不能忽視。

***高考歷史學習5種記憶法 ***

一、歸類記憶法
整理、歸類歷史知識,可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不僅便於學生記憶,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

。例如,中國古代史講完之後,可把教材內容按中央集權制度、社會經濟發展、賦稅制度的演變、土地制

度的發展 、科技文化的發展、民族關系、對外關系、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等進行歸類。 再如,中國古代

文化史內容,又可按天文學、醫葯學、農學、科技著作、繪畫作品等線索歸類。通過歸類,對學生鞏固知

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濃縮」記憶法
「濃縮」記憶法,即把一些繁雜的內容進行概括、濃縮,提煉成幾個要點,使學生能提綱挈領地掌握

其重點。而如果將要點擴展,又能呈現出歷史內容的原貌。
例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可「濃縮」成如下要點;
背景:帝國主義國家在重新瓜分世界的斗爭中所形成的兩大軍事集團,瘋狂擴軍備戰,加劇戰爭危機


時間:1914~1918年。
經過:(1)三條戰線。即:東線、西線、南線。(2)五大戰役。即:馬恩河戰役、馬祖爾湖戰役、凡爾

登戰役、索姆河戰役、日德蘭海戰。
性質和後果:是帝國主義間掠奪性的、非正義的戰爭。它給交戰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出現了第一

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
例二,美國獨立戰爭的發展線索,主要抓住六點:(1)爆發:來剋星頓槍聲。(2)建軍:第二屆「大

陸會議」決定成立大陸軍。(3)建國:《獨立宣言》發表。(4)轉折:薩拉托加大捷。(5)勝利:約克 鎮英

軍投降。(6)和約:英美簽訂和約。
三、串線記憶法
通過串線,使同一類型的歷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時期的活動,按歷史發展的線索,呈現於學生面

前, 便於學生理解和鞏固。例如,中國古代史中賦稅制度的演變可整理為:
(1)春秋時期魯國的「初稅畝」。
(2)西漢的「編戶制度」。
(3)北魏的租調和徭役制。
(4)隋唐的租庸調制。
(5)唐後期的兩稅法。
(6)明後期的一條鞭法。
(7)清朝實行攤丁入畝,徵收地丁銀。
再如初中《中國歷史》教材中有關李大釗的主要革命活動的內容散見於第二冊和第三冊部分章節中。教

學時,我按時間的先後把它整理為:(1)領導新文化運動;(2)領導「五四」運動;(3)創辦《每周評論 》

。 宣傳馬克思主義;(4)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5)參與組建國共兩黨和各革命階級的統一戰線;(6)1927

年在北京英勇就義。
四、歌訣記憶法
歷史年代、歷史朝代、政權名稱或某一朝代的封建帝皇等,用一般方法學生也難記住。有的則可編制

成歌 訣的形式。如記戰國七雄各國的方位可編為:
齊、楚、秦、燕、趙、魏、韓。
東南西北到中間。
再如唐之後的五代十國名稱則可編為:
五代:梁、唐、晉、漢、周,前面加上後。
十國:南、北、漢、閩、楚、吳,
南唐南平前後蜀,
還有吳越毋疏忽。
五、趣味記憶法
有趣味的知識學生印象就深刻,記得也牢。因此,可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教學時聯系教材內容,采

用講述歷史故事,引用詩、詞、對聯,編造謎語或用諧音等方法,使學生有一種新奇的感覺,以引起學生

的興趣, 可提高記憶效果。例如我講巨鹿之戰時,就簡略補充「破釜沉舟」成語典故。講楚漢戰爭時補

充「背水一戰」 、「四面楚歌」等典故。在講赤壁之戰時朗誦蘇軾的《赤壁懷古》等詩篇。講商鞅變法

告訴學生用「欠三壺酒 」的諧音來記前359年這一時間,都能起到較好的效果。

有人講,歷史就是現實。也就是說歷史上發生過的事,現在還在繼續發生,只不過形式發生了變化,而現

實中的很多事都有歷史的影子。這樣的例子很多,如我們現在的改革,歷史上多次發生過,現在世界各國

的爭端和戰爭,回顧歷史,和中國的戰國時代、三國時代、歐洲和西亞的帝國時代,多麼相似,歷史上的

悲歡離合的悲劇、喜劇,我們的現實不也在一幕幕重復上演嗎。

所以要學好歷史,就不要把歷史與現實割裂開,要以現實去理解歷史,以歷史來關照現實,那你就會學出

樂趣了,那麼對歷史就會有深入的體會,對現實也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彷彿打開了一片新天地。

❾ 中國的歷史演變過程是怎樣的

上古堯舜禹之後,大禹的兒子夏啟建立夏朝,
傳到夏桀,商湯取而代之,建立商朝。
到商紂王,荒淫無道,周武王發動政變,牧野之戰中打敗商朝軍隊,入主中原,建立周朝。
到周幽王被少數民族所滅,周平王遷都洛陽,史稱東周。
東周末年,秦滅六國,始皇帝建立秦朝。
秦末劉邦於項羽四年爭霸,最後劉邦獲勝,建立漢朝。
西漢末年,王莽奪取政權,建立新朝。
不久以後,劉秀打敗王莽,建都洛陽,史稱東漢。
東漢末年分三國,魏蜀吳三國爭霸。
最後魏滅了蜀國,又被司馬家族奪取政權,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後西晉滅吳國。
西晉王朝滅亡後,漢族政權退守江東。司馬睿建都建康,史稱東晉。
在此時進入了南北朝時代,北方主要是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比如北魏和前秦,南方東進滅亡之後,依次出現了宋齊梁陳四個國家。
陳後主被楊堅打敗,楊堅建立隋朝。
傳至其兒子隋煬帝,被北方的李淵所擊敗,後者建立唐朝。
唐高宗李治的皇後武則天發動政變,奪取政權,改國號為大周。
武則天後期,張柬之帶領太子奪回政權,唐朝繼續發展。
唐末,節度使朱溫殺了唐哀宗,建立後梁,開始了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
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史稱北宋。
北方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遼國,又叫契丹。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建立金國,後滅遼。
宋徽宗和宋欽宗不理政事導致亡國,徽宗之子趙構逃亡南方建都杭州,史稱南宋。
成吉思汗在北方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國。
元世祖忽必烈南征,滅宋,改國號為元朝。
元末農民起義,朱元璋脫穎而出,最後統一全國,建立明朝。
女真族領袖努爾哈赤統一北方女真各部,建立後金政權。
傳至明思宗朱由檢,被闖王李自成所滅,後者建立大順。
後金攝政王多爾袞輔佐順治皇帝入山海關,滅了大順,改國號清朝。

❿ 中國的歷史的全過程

中國歷史悠久,常被稱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目前發現最早的遠古人類遺址距今約170萬年。中國歷史分為幾個階段,中國大陸官方通常認為夏、商、周三朝是奴隸社會時期,秦朝正式進入封建社會時期,直到清朝滅亡,之後是民主時期的開始,而大陸之外的地區對「封建」的概念和秦至清的社會性質劃分並不相同。從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中國基本上就是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帝制國家。秦朝後,中國歷史的發展受到了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極大影響,佛家在中國的影響也很大,但達不到基督教對西方那樣的影響,中國歷朝政治方針受儒家影響最深。而漢字也使不同地區的人們更緊密地連接在一起,這一種文字有不容易改變字體的特點,中國各個地方的語音雖然不同,但對這種文字的理解是相同的,所以漢字也成為中國統一的一種有力的工具,而最先是秦始皇下令統一中國的文字。 元謀人是中國遠古遺存中目前所見最早的人類,距今約170萬年。著名的北京猿人距今約四五十萬年。這些都是所知較早的原始人類蹤跡。 中國史前時代的各種文化是經過了以下幾個階段: 中國猿人時期——舊石器時代初期,距今約50至40多萬年前 河套時期——舊石器時代中期,距今約20至10餘萬年前 山頂洞人時期——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10至2萬多年前 彩陶文化時期(仰韶文化時期)——新石器時代晚期,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300年 黑陶文化時期(龍山文化時期)——新石器時代末期 母系氏族社會在中國形成於四五萬年前的彩陶文化時期,中心區域分布在陝西省中部、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一帶,以原始農業為主。 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到了黑陶文化時期,父系氏族社會逐漸形成,農業和畜牧業有較大的發展,制陶、冶銅等手工業的工藝水平也逐漸提高。大汶口文化是這一時期的代表。在此期間,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逐漸成為文明的中心地帶。 中國是世界早期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發明弓箭和陶器、出現農牧業、觀察天文、開創醫葯的地區之一。而且這時也開始利用蠶絲。 [編輯] 神話傳說 主條目:三皇五帝 後人所繪的黃帝像在中國神話中,中國最早有三皇五帝,三皇有爭議,有說伏曦,神農,燧人,五帝也有多種說法。最常見的說法為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在上古時期,現中國區域有3個最大的部落,華夏部落,兩昊部落和三苗部落,相傳蚩尤是兩昊部落最後一個首領,在涿鹿大戰中被華夏部落的炎黃二帝打敗,在堯舜時期,華夏部落數次大規模征伐遠在南方的三苗,最終使苗民臣服,此是後話. 後來黃帝的孫子顓頊和玄孫帝嚳繼續擔任部落聯盟的首領。帝嚳的兒子堯繼位,他是一名賢君,創立了禪讓制傳位給了舜。在舜時期,洪水泛濫,鯀採用堵塞的方法,結果洪水更厲害了,鯀被處決,他的兒子禹採用疏導的方法,成功治理了洪水,因此被推舉為首領。然而他的兒子啟破壞了禪讓制方式,自立為王(根據香港中學課本所述,啟是被推舉為領袖),建立了第一個王朝——夏朝,夏朝持續了400多年,在最後一個夏朝君主——桀末期,東方商族首領成湯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商朝。 [編輯] 先秦時期 [編輯] 三代 主條目:夏朝、商朝、周朝、西周 甲骨文最早的朝代夏朝約在前21世紀到前16世紀,由於這段歷史沒有文字性文物印證,所以只能靠後世的記錄和出土文物互相對照考證,部分學者認為河南二里頭遺址可能就是夏朝的遺存,但是也有學者對此持有疑問。根據文字記載,夏朝有了中國最早的歷法--夏小正。不過之後的商朝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有文字文物的歷史時期,存在於前16世紀到約前1046年。據說夏朝最後一個君主——桀,由於荒淫無道而被湯推翻。而商代時文明已經十分發達,有了歷法、青銅器以及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等。商王朝時已經有一個完整的國家組織,並且具有了奴隸主王朝的規模。當時的主要生產部門是農業,不過手工業,特別是青銅器的冶鑄水平也已經十分高超。並且已經出現了原始的瓷器。商朝自盤庚之後,定都於殷(今河南安陽),因此也稱為殷朝。商朝的王位繼承製度是傳子或傳弟,多按年齡的長幼繼承。 與此同時,黃河上游的另一個部落周正在逐步興起,到了大約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在牧野之戰中取得決定性勝利,商朝滅亡。周朝正式建立,建都渭河流域的鎬京(今陝西西安附近)。之後周朝的勢力又慢慢滲透到黃河下游和淮河一帶。周王朝依然是奴隸主以及貴族統治,有許多貴族的封國(諸侯)。到鼎盛時,周朝的影響力已經在南方跨過長江,東北到今天的遼寧,西至甘肅,東到山東。周朝時的宗法制度已經建立,政權機構也較完善。中國最早有確切時間的歷史事件是發生於公元前841年西周的國人暴動。 [編輯] 春秋戰國 主條目:周朝、東周、春秋、戰國 (中國) 先師孔子行教像,為唐朝畫家吳道子所畫前770年,由於遭到游牧部落犬戎的侵襲,周平王東遷黃河中游的洛邑(今河南洛陽),東周開始,。此後,周王朝的影響力逐漸減弱,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一百多個小國(諸侯國),史稱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的大國共有十幾個,其中包括了晉、秦、鄭、齊及楚等。這一時期社會動盪,戰爭不斷,先後有五個國家稱霸,合稱春秋五霸。到了前546年左右,黃河流域的爭霸基本結束,晉、楚兩國平分了霸權。前403年,晉國被分成韓、趙、魏三個諸侯國,再加上被田氏奪去了政權的齊國,和秦、楚及燕,並稱戰國七雄,戰國時期正式開始。大部分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將戰國開始劃為封建社會,然而大部分西方及台灣學者卻又將之劃為封建社會的崩潰。前356年秦國商鞅變法開始後,秦國國力大大增強,最後終於在前221年消滅其他六國,中國歷史也進入了新時代。 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比較自由,史稱百家爭鳴。出現了多位對之後中國有深遠影響的思想家(諸子百家),例如孔子、老子、墨子、莊子、孟子、荀子、韓非等人。出現了很多學術流派,較出名的有十大家,即儒家(倫理)、道家(自然)、陰陽家(星象占卜)、法家(法治)、名家(修辭辯論)、墨家(科技)、眾、雜、農家(農業)、小說家(小說)等。文化上則出現了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出現在中國文學史上的詩人屈原,孔子編成了詩經。戰爭史上出現了傑出的兵法家孫武、孫臏。科技史上出現了墨子,建築史上有魯班,首次發明了瓦當,奠定了中國建築技術的基礎。能製造精良的戰車與騎兵,同時此時中國的冶金也十分發達,能製造精良的鐵器,在農業上出現了各種灌溉機械,大大提高了生產率,從而為以後人口大大膨脹奠定了基礎。歷史上出現了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中華文化的源頭基本上都可以在這一時期找到。 這一時期科技方面也取得了很大進步。夏朝發明了干支紀年,出現了十進位制。西周人用圭表測日影來確定季節;春秋時期確定了二十八宿;後期則產生了古四分歷。 [編輯] 秦漢時期 北京八達嶺長城主條目:秦朝、漢朝、西漢、新朝、東漢 前221年秦滅其他六國後統一了中國主體部分,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帝國,定都咸陽(今西安附近)。由於秦王嬴政自認「功蓋三皇,德過五帝」,於是改用皇帝稱號,自封始皇帝,人稱秦始皇,傳位後的皇帝稱二世,直至千世萬世。他對國家進行了許多項改革,包括了郡縣制的確立,取代了周朝的諸侯分封制;統一了文字,方便官方行文;統一度量衡,便於工程上的計算。秦始皇還大力修築道路,並連接了戰國時趙國、燕國和秦國的北面圍城,築成了有名的萬里長城以抵禦北方來自匈奴,東胡等游牧民族的侵襲。秦始皇推崇法治,重用法家的李斯作為丞相,並聽其意見,下令焚書坑儒(有部分學者對這一行為是否確實存在有爭議),收繳天下兵器,役使七十萬人修築阿房宮以及自己的陵墓——包括兵馬俑等。部分史學家對以上事件存有懷疑,認為由於秦始皇的一系列激進改革得罪了貴族,平民無法適應,才在史書上留此一筆。 前210年秦始皇病死於出巡途中,胡亥(即秦二世)即位。但十個月後,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包括六國遺臣等野心家乘勢作亂,前206年劉邦圍攻咸陽,秦王子嬰自縛出城投降,秦亡。此後,劉邦與項羽展開了爭奪天下的楚漢戰爭。 前202年十二月,項羽被漢軍圍困於垓下(今安徽靈壁),四面楚歌。項羽在烏江自刎而死。楚漢之爭至此結束。漢高祖劉邦登基,定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西漢開始。到了漢武帝時,西漢到達鼎盛。並與羅馬,安息(帕提亞),貴霜並稱為四大帝國。武帝實行推恩令,徹底削弱了封國勢力,強化監察制度,實現中央集權;他成功地擊潰了匈奴,控制了西域,還開拓了著名的絲綢之路,發展了對外貿易,使中國真正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儒家學說也被確立為官方的主流意識形態,成為了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其他藝術與文化也蒸蒸日上。同時期還出現了第一部通史性質的巨著——《史記》,同時這時的中國出現造紙術,大大推動了文化發展。 西漢發展到了一世紀左右開始逐漸衰敗。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權,宣布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改國號為新。然而這些改革卻往往不切實際,最終導致農民紛紛起義。公元25年劉秀復辟了漢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東漢的發展延續了西漢的傳統,此時出現了天文學家張衡。漢的文化吸取了秦的教訓,顯得相當開明,當時佛教通過西域到達中國,在河南洛陽修建了中國的第一座佛教寺廟——白馬寺,佛教正式傳入中國。

閱讀全文

與如何歷史過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7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