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樣的表達方式才是歷史化最好的表達方式
客觀地敘述吧,還是不要過於片面
Ⅱ 怎樣形容歷史著作
啥意思啊?中華民族的歷史著作浩如煙海,汗牛充棟,博大精深,千古流傳,世界矚目,世人景仰,你找的是哪一部?
Ⅲ 如何表達出中國歷史深久
中國的原始社會,起自大約170萬年前的元謀人,止於公元前21世紀夏王朝的建立。原始社會經歷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兩個時期。氏族公社又經歷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兩個階段。
元謀人是已知的中國境內最早的人類。北京人是原始人群時期的典型。山頂洞人已經過著氏族公社的生活。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氏族和黃河流域的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時期。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情況。
Ⅳ 如何簡要的描述中國歷史
1、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夏一統, 商周繼之,春秋戰國亂之;秦一統,兩漢繼之,三國魏晉南北朝亂之;隋一統,大唐繼之,五代十國宋遼金亂之;元一統,明清繼之,民國亂之。
2、紅顏禍水,傾國傾城
夏亡於妹喜;商亡於妲己;西周亡於褒姒;吳亡於西施;秦以呂易嬴,趙姬之功;晉牛繼馬後,光姬之力;唐衰於楊玉環;明亡於陳圓圓;清敗於太後慈禧。
3、歷史有無數的選擇,選擇在某個人手裡
秦之李斯,助紂為虐,焚書坑儒;漢之王莽,書生治國,一塌糊塗;唐之安祿山,安史之亂,由盛轉衰;宋之王安石,變法維新,由治而亂;明之吳三桂,一己之私,引狼入室;清之袁世凱,賣友求榮,反復無常。
4、內憂小人干政,外戚、宦官、後宮;中憂官場腐敗,官逼必然民反;外憂民族矛盾,異族虎視耽耽
歷朝歷代之滅亡,無不由此三者起。
5、勝者王侯敗者賊,歷史即是:為勝者歌功頌德、敗者落井下石的虛假陳述
勝即是劉邦,敗即是項羽;勝即是李世民,敗即是竇建德;勝即是朱元璋,敗即是張士誠;勝是一國之君,敗是流賊草寇。
6、矯枉總是過正,其實過猶不及
秦尚法,漢即尚儒;唐重武輕文,宋即重文輕武;唐宋尚詩詞,明清即尚八股。
7、越是四分五裂,政治混亂,思想越光輝燦爛;越是大一統,政治穩定,思想越停滯不前
前者如春秋戰國之百家爭鳴,魏晉南北朝之三教合融;後者如秦之焚書坑儒,漢之獨尊儒術,明之八股,清之文字獄。
8、地域環境左右命運
中國自古東臨太平洋,北接荒蕪人煙的西伯利亞,西北是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西南為喜馬拉雅山,在這樣一個封閉的環境之內生存,養成了國人含蓄內斂、保守中庸、消極忍耐的農耕性格。故歷朝政府皆重農抑商,重倫理文采,輕科技實用;如夏政權在陝西、商政權在河南;西周政權在陝西、東周政權在河南;秦、西漢政權在陝西、東漢政權在河南;隋、唐政權在陝西、北宋政權在河南。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歷史皆在農耕最發達的中原地區上演,由此可見,中國一直都是以農耕為主的黃色文明。直到異族蒙古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明清政權才隨之坐落於此,中國的農耕地位才逐漸為之動搖。
當政權東西對峙時,西強而東弱;南北對峙時,北強而南弱。原因也正是在於西和北更接近於游牧民族,兩種文化的交融,自然比東南單純的農耕文化多了一些強悍。然而,每一次異族依靠武力的入侵,又都會被漢文化迅速的同化。
9、朝代之初,君強臣強;朝代之中,君強臣弱,朝代之末,君弱臣強
如唐之初,君有太宗,臣有房、杜;唐之中,君有玄宗,臣則為李林甫、楊國忠之流;唐末之君不足道也,臣卻為虎狼之臣,如朱溫之輩。歷朝歷代,莫不如此,豈有他哉!
10、單以武治,剛且易折;單以文治,軟弱可欺;文武結合,剛柔兼濟,方能長治久安
如秦、元所向披靡,卻迅速灰飛湮滅,兩宋文化鼎盛,卻屢被異族欺凌。惟漢、唐重文韜武略,方綿延三四百載,號稱盛世,今已不再矣。
Ⅳ 歷史怎麼表達科學
有這么一句話「歷史是一門科學,不多也不少。」
歷史科學與自然科學一樣,也有了嚴格的批判方法。另一方面,伯里指出,對因果關系的研究,不僅是自然科學研究的基礎,而且也是歷史研究的基礎。歷史現象均有其原因,而且所有的原因均存在於因果關系的序列之中。
Ⅵ 怎樣表達自己非常喜歡歷史
我非常喜歡歷史。歷史是前人留下的寶貴財富,讓我們穿越時空,與古人感同身受。以史為鏡,以史為鑒,讀史使人智慧。
Ⅶ 一段怎樣(形容)的歷史 一場怎樣(形容)的戰爭
先回答你的問題啊,這樣說吧,這部作品可以歸為列夫托爾斯泰中期的作品,的歷史相關點是1812年衛國戰爭,但我必須只能說,這只是其歷史相關點,因為讀過此書後,你會感到這不是遁入歷史,而是試圖從歷史上給貴族階級尋找存在的價值,用以解答當時解放運動應由哪個階級領導的問題.但由於長期的親身體驗和同人民的接近,他深深感到人民在民族歷史上的作用,從而使小說成為一部波瀾壯闊的人民戰爭的史詩. 關於小說展示了一個重大的歷史時期—─從1805年到十二月黨人起義的前夜.出現於前景的是兩種類型的貴族.一類接近宮廷,談吐優雅,雍容華貴,但道德敗壞,利慾薰心,醉生夢死,崇拜法國文化,漠視祖國命運.另一類是理想化的宗法制的領地貴族,主要是羅斯托夫和包爾康斯基兩家,忠厚慷慨,感情強烈,富於愛國主義精神.屬於這類貴族的還有彼埃爾·別祖霍夫,他和安德烈·包爾康斯基是中心人物.他們兩人都不斷進行思想探索,飽嘗生活中的甘苦,都在衛國戰爭中了解到人生的真諦,並在精神上得到新生.最後安德烈因負傷死去,彼埃爾將成為十二月黨人小說所熱情歌頌的真正愛國英雄是人民,是許多平民出身的士兵和軍官,他們朴實英勇,藐視死亡,和貴族軍官的嘩眾取寵適成對照.小說還把庫圖佐夫寫成人民智慧的體現者.他於單純、平凡中見偉大,和作家心目中代表資本主義西歐的傲慢自負而實際渺小的拿破崙不同,他了解人民的情緒,聽任事物的客觀發展,因此高於拿破崙並取得對後者的勝利. 好了看了以上內容,樓主是不是清楚了呢?
Ⅷ 怎樣學會用歷史語言表達
於是,我換了一個方式講解,發現很多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語言理解不夠。 鴉片戰爭以後,很多人感嘆中國出現的巨變。李鴻章對時局的看法頗具代表性,他說:「我朝處數千年未有之奇局」、「此三千年一大變局也」。這里的「奇局」、「大變局」應指( ) A. 資本主義征服世界的歷史潮流 B. 列強侵略中國,導致中國社會巨變 C. 太平天國波瀾壯闊的革命形勢 D. 中國近代經濟結構的變化 選A、B、D的學生差不多,答案是B。有的學生就想不通。選A的認為,這一變局的主要原因不就是資本主義征服世界的潮流嗎?B不過是這一原因的結果。選D的卻認為這一變局 最根本的變化就是「近代經濟結構的變化」,B只是表面現象。看起來這些分析都有道理,實際上,卻反映了學生們對歷史的誤解。為什麼說是誤解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第一,試題中的問題是「奇局」、「大變局」應該指什麼?而且還特地加上「這里的」三個字作為提示,這就是問「李鴻章這句話中的『奇局』、『大變局』應該指什麼?」 學生的誤解是將「指什麼」看成是「為什麼」或者「本質是什麼」。這說明平時學生做題時思考的太少。「指什麼」就是直截了當地回答。這一類「指什麼」的問題可以分成兩種 :一種是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如新文化運動、西方文化影響中國的服飾變化。另一種是觀點,上述題目中李鴻章的話就是一個觀點,此外,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外爭 國權,內懲國賊」等。從思考方式上看,對這些現象或觀點進行直接概括或解釋,就是「是什麼」或「指什麼」。而「為什麼」是問歷史現象或觀點的原因。「本質」當然是歷史現象或觀點的實質。 第二,從選項來看,A、B、D這三句話是一樣的嗎?A項、B項看起來都是說的原因,但是,A項指向根本,B項指向一般。D項的內容體現在最後兩個字「變化」,這與「變局」 看起來相似。這也是部分學生選擇此項的原因。不過,這個變化涉及的是「近代經濟結構」,而B項僅僅指出社會巨變。從題目的要求看,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李鴻章的觀點,可是, A、D兩項顯然不是李鴻章能夠說得出來的語言,完全是現代人的看法。接近他的看法只有B。這就涉及到對歷史的理解。「鴉片戰爭後中國發生巨大變化」這樣的史實可以用不同的 方式表達,「我朝處數千年未有之奇局」、「此三千年一大變局也」這樣的語言具有歷史感,是當時的人對此的評述。而選項A、D的表達完全是今人的思維方式。B則體現了一個基本的看法,雖然歷史感不如李鴻章的原話,但是,從直接體現其觀點來看,無疑是最適合的。 有的學生對不同語言難以作出區分,他們認為,這些話不是差不多嘛?從來沒考慮過幾句話之間還有什麼區別。如果學生有這種想法就對了。這說明學生平時學習歷史時,對 歷史語言的特點沒有注意。我們是在用語言進行思考的,不同學科的語言體現出不同的特點。如果學生沒有注意到歷史語言的特點,學生如何用歷史語言來思考問題呢?所以,上面舉出的例子就是提醒學生要注意歷史語言有時代感,或者叫歷史感。 此外,還要注意語言的針對性。這道題從題干到不同的選項,雖然都是針對一個問題進行表達,可是,表達的方式各不相同,針對的問題當然也不同。這些對應關系如下所示: 不同的表達語句 針對的問題 A. 資本主義征服世界的歷史潮流 變局的主要原因 B. 列強侵略中國,導致中國社會巨變 變局的直接原因 C. 太平天國波瀾壯闊的革命形勢 變局產生的後果之一 D. 中國近代經濟結構的變化 變局產生的深刻變化 如果學生能理解這些表達的變化規律,就可以看懂下面題目的變化了。這些變化體現出同一個知識點的題目變化方式,也就是說,一道題可以演變成三道題。學生只有這樣思考,才能真正理解歷史課本中的語言表達方式,才能按照歷史方式來思考問題,也才能舉一反三,做到事半功倍。 鴉片戰爭以後,很多人感嘆中國出現的巨變。李鴻章對時局的看法頗具代表性,他說:「我朝處數千年未有之奇局」、「此三千年一大變局也」。
Ⅸ 歷史在重演怎麼委婉表達
一直重復著昨天的故事,終點又回到了起點
Ⅹ 歷史可用什麼成語來表達
【大江東去】長江的水往東奔流而去。後借用為詞牌名。多表示陳跡消逝,歷史向前發展。
【洞鑒古今】洞鑒:明察。深入透徹地了解歷史與現實世事。
【洞見古今】洞鑒:明察。深入透徹地了解歷史與現實世事。
【斷爛朝報】斷爛:形容陳腐雜亂;朝報:古代傳抄皇帝詔令和官員奏章之類的文件。指陳舊、殘缺,沒有參考價值的歷史記載。
【開天闢地】古代神話傳說:盤古氏開辟天地,開始有人類歷史。後常比喻空前的,自古以來沒有過的。
【名標青史】標:寫明;青史:古代在竹簡上記事,因稱史書。把姓名事跡記載在歷史書籍上。形容功業巨大,永垂不朽。
【名不常存】標:寫明;青史:古代在竹簡上記事,因稱史書。把姓名事跡記載在歷史書籍上。形容功業巨大,永垂不朽。
【名垂青史】青史:古代在竹簡上記事,因稱史書。把姓名事跡記載在歷史書籍上。形容功業巨大,永垂不朽。
【名書錦軸】錦軸:古代把歷史寫在帶軸的錦緞上,代稱歷史。將名字寫在史書上。
【暮史朝經】史:指歷史書籍;經:指舊時奉為經典的書籍。一天到晚誦讀經史。形容勤奮讀書。
【里程碑】路邊標志里數的碑。比喻歷史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
【留芳千古】一個人在歷史上享有聲望或給後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留取丹心照汗青】丹心:赤紅的心,比喻忠心;汗青:指歷史書冊。留取這顆赤膽忠心,永遠在史冊中放光。
【盤古開天地】指人類開始有了歷史。
【青史標名】青史:史書。標:記下。在史書上記下姓名。比喻在歷史上留下好的名聲。亦作「青史留名」、「青史傳名」、「青史名留」、「青史流芳」。
【青史傳名】青史:史書。歷史上留下好名聲。
【青史垂名】青史:青指竹簡,古代在竹簡上記事,因稱史書。垂:流傳下去。指在歷史上留名,永垂不朽。
【青史流芳】指在歷史上留下好名聲。
【青史留芳】青史:史書。在歷史上留下好名聲。
【數典忘祖】數:數著說;典:指歷來的制度、事跡。談論歷來的制度、事跡時,把自己祖先的職守都忘了。比喻忘本。也比喻對於本國歷史的無知。
【時勢造英雄】時勢:一段時期內的客觀形勢。特定的歷史條件,如社會動盪,使人的聰明才智顯露出來,並相互作用,使之成為英雄人物。
【史無前例】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事。指前所未有。
【天地開辟】古代神話傳說:盤古氏開辟天地,開始有人類歷史。後常比喻空前的,自古以來沒有過的。
【永垂青史】光輝的事跡或偉大的精神永遠流傳在歷史上。
【以古非今】非:非難,否定。用歷史故事抨擊當前的政治。
【源廣流長】源:源頭;流:流程。源頭很遠,水流很長。比喻歷史悠久
【以古為鑒】借歷史上的成敗得失作為鑒戒。
【以古為鏡】借歷史上的成敗得失作為鑒戒。同「以古為鑒」。
【疑今察古】疑:疑問;察:考察。對於當世有所懷疑的事,通過考察歷史來尋求解決。
【源深流長】源:河流的源頭;流:流程。源頭很深,水流很長。比喻歷史悠久。
【以順誅逆】順:順應;逆:違反發展趨勢。順應趨勢,征伐逆歷史趨勢的勢力。
【源遠流長】源頭很遠,水流很長。比喻歷史悠久。
【一治一亂】治:太平盛世。在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太平盛世與亂世相間隔。
【屬辭比事】原指連綴文辭,排比事實,記載歷史。後泛稱作文紀事。
【朝經暮史】經:指舊時奉為經典的書籍;史:指歷史書籍。一天到晚誦讀經史。形容勤奮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