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麼學好歷史
2019屆文綜劉勖雯歷史完整版網路網盤資源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sUJoku6DSHZLavMoIx7RsA
若資源有問題,歡迎追問~
❷ 怎麼才能打好高一歷史得基礎
歷史吧!我自己曾學歷史專業的,有一套方法,不知適合你否。歷史嘛,多背是應該的,但要有技巧,平時要將知識點歸納起來,列成樹狀圖,先背好主幹知識,熟透了才背分支,一定要每天背,一有時間就要看書,看多了就自然有感情。晚睡之前回憶起當天所背過的內容,回憶不起的第二天就馬上看書。不過一定不要死記硬背,否則你就一定會討厭歷史的. 因為死記硬背有很多弊端,意思費力大,收效小,事倍功半,背了好張時間,也沒有記住多少東西。二是記不準,易混淆,張冠李戴,錯記漏記,把觀念或原理弄得支離破碎,殘缺不全。三是記不牢,容易忘,費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記住的東西,沒有多長時間就忘得一干二凈了。所以歷史就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切忌死記硬背。
❸ 怎樣學好歷史
很多同學認為歷史是一門最適合臨時抱佛腳的功課,只要考前花點時間死記硬背,成績照樣不差,甚至還會有好分數。真要這么想就大錯了,想要把歷史學好,特別是面對文科綜合卷對能力的高要求的時候,想要把歷史學好,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那麼怎樣才能把歷史學好?我和大家一起做一個探討
我認為排在首位的是要有興趣。你要對歷史課有興趣你才會主動地去學,不要抱著一種如果不考歷史我才不去學的心理。興趣是種很微妙的東西,你有了興趣,你就能很快地把知識點記住,能很好的去理解和領悟在歷史現象背後所蘊涵著的歷史規律,能得心應手地分析歷史問題;如若反之,無異於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里苦苦煎熬,但卻煉不出火眼金睛。
那對於本來沒有興趣的同學,這個興趣這么培養呢?首先你要試著擺正你的心態,不要老是抵觸。如果這樣,神也救不了你。然後,想想你以前看過的歷史劇,讓歷史好一點的同學,甚至可以找歷史老師,讓他們從歷史角度來談談這個歷史劇,你就會發現很多很有意思而你以前不知道的觀點,最重要的是你能發現歷史並不枯燥,而是很有意思的東西。最後,你再認認真真地去聽幾節歷史課,你就發現了我們學校的歷史老師上課都還不賴。雖然我不能保證你能愛上歷史,但我起碼相信你對歷史課已經產生興趣了。
當然,有了興趣,沒有好的學習方法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很多同學認為學歷史要訣就是背,錯了。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基於課本之上的理解。所以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一個方便你理解的歷史結構。其實這也很簡單。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麼。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有的書上說,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系吧。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准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因為我們畢竟要面對考試,所以我們在談論學好歷史的過程中也絕不迴避考試技巧的問題。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
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最忌諱的是認為自己不會,就什麼都不寫。最後,答題的時候,字跡一定要清楚。要答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每點內容不要羅嗦,但一定要把要點概括地講出。每點都要用序號標明,這樣才能清晰明了。
對於這個話題,我暫時只能想到這么多了,希望在歷史學習的道路上走好
❹ 如何打造初中歷史的高效課堂
在教學活動中,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換句話說就是課堂上的每一分鍾,都得盡其所用,教學的效果不是看你教多少,有沒有教完內容,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講得很多,講得天花亂墜,講得很辛苦,也是無效學習。
歷史學科內容多(既有中國歷史,也有世界歷史)、跨度大、任務重、時間緊的特點,那麼在有限的課堂四十五分鍾的時間內,到底如何有效地實現歷史課堂高效高果呢?這一直是我們這些歷史教師不停地琢磨、探討的。
一、要創造高效的課堂,充分用好這四十五分鍾的每一秒,充分的課前准備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因為我們不能由於自己預設得不充分、目標掌握得不明確,對於課堂即時生成調控不力而浪費時間。
在備課的階段我們教師就必須多下功夫,熟練把握教情和學情,注意教學中的取捨,努力減少無效勞動,做到「四個到位」:精心備課到位,准確講解到位,能力訓練到位,學法指導到位。確保上課不打無准備之仗。
將集體備課落到實處,個人備課與集體備課要有機的結合。特別是課前備課,一般是每人每周備一節課,或者兩人備一節,所以在初備過程中,教師除系統把握教材外,更要以身作則,學生該背的內容你也要會背誦;典型題例自己先要做,相關的知識要充分學習了解。上課中,經師生碰撞,你再把發現的問題及時調整;課後更要備「課後課」, 發現問題,就要想一下:為什麼會產生這些問題?有沒有必然的規律,是自己的問題,還是學生的問題,分析一下,記下來,不管是什麼情況,就像拍照片一樣。積累多了之後,再來集中總結。這樣通過課堂反思與課堂教學的有效結合,一節完整的課才算備好,也才能促進課堂效率的提高。
這種備課方法,我覺得它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很強。事實上有很多老師已經在這么做了。我們一般都要教幾個班級,同一節課要講幾遍,你會發現這幾個班級你講得並不會完全一樣的,兩三遍後基本這個課是最精華的,在別的班發現的問題在這個班幾乎都及時糾正過來。特別是我們將備課這一日常教學工作通過准備、實踐、再加上反思解決就上升到了教學研究的高度,順便也實現了教研與備課、上課的有效統一。
二、要創造高效的課堂,就要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抓學生主體作用。教學過程中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應該擺正位置,只起引導的作用。教與學的過程中不是老師教了什麼,關鍵是學生掌握了什麼。一個小孩要喝水,你便去取一杯水給他,過了沒多久他又要喝水,你又去取水給他,如此反復,他始終依賴於你,……但如果你在他第一次要喝水的時候就教會他怎樣自己去取水喝,他便學會了取水這一技能,也就不會依賴於你了。因此,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是如何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自主的、發現式的學習方法。
怎麼引導學生呢?課堂上我們不能不講,也不能一講到底,那太累了。所以從自己所教年級學生實際出發,根據教材內容、特點、知識結構,編寫各具特色的導學案還是比較實用的。編導學案要注意:
講授新課,必須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
復習課,必須注重知識的整體、系統性及運用能力。
導學案的使用,使學生對課文有了由面到線到點的認識。在編寫導學案時,為了地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總體印象,最好運用提綱式,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時解決,這種形式看似簡單,但都是考試的考點,必須准確無誤地掌握。讓學生利用導學案自主學習。(15分鍾左右)學生在自己整理知識點時,往往丟掉一二個,或先後錯位,針對這種情況,在編寫導學案時,學生容易「丟」「錯」的地方變成「填空」,讓學生填寫,達到強化記憶,反復記憶的效果。學生在書上找到並劃出知識點時就有一個大概的印象。對一部分好學生來說,相當於復習一遍。把課堂還給學生,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能積極參與,認真閱讀教材,分析課文,尋找答案,並深入的思索和探討問題。【這里有一點要強調一下:學生總說對課文、書本不熟,沒時間看書,我們也試了一下,每堂課預鈴與正式上課鈴之間大約有2-3分鍾,如果利用上,也是很好的時間段,讓課代表領著學生讀課文,至少能讀一大段,組織好的話,都能讀上近三分之二,時間長了,課文多多少少也熟悉多了】然後鞏固記憶(5分鍾),現在學生的時間實際上非常緊張。課下看歷史的時間非常少,只能向45分鍾要成績。而且,不讓學生記憶也是不行的。歷史知識點繁雜,如果單靠閱讀教材,不但費時,而且記憶效果也不理想,所以要進行提煉記憶。沒有識記基礎的思維,就象空中樓閣。所以,這5分鍾是不能舍棄的。俗話說「好腦袋不如爛筆頭」, 對已經明確的答案要及時進行鞏固,在鞏固的基礎上進行反饋。對於開卷考試來說,僅掌握基礎知識是不夠的,必須上升到理解運用的層次。就是說,不僅要知道是什麼,還要知道為什麼?怎麼用?這一部分應該是整節課的精華,就需要教師幫助解決。例如有些問題的政治性、專業性、理論性太強,該講就要講,打造高效課堂並不避諱講,講得合時、合適,講的過程中要啟發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而言其重點難點和關鍵,教師要精講點撥,講清講透;特別是當學生的學習基礎普遍較差的情況下,我們教師則應放低起點,怎麼講學生也不懂的問題乾脆就不講,否則不僅沒有教學效果,反而給學生的自信心造成更大的壓抑。我們必須正視學生的基礎-----這一教學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15分鍾)最後鞏固練習(10分鍾左右)設計一些練習題,附在導學案的後面,當堂檢測、查看教學效果,在了解學生學習狀況的同時,也知道自己的教學缺陷,及時補充和修正。練習分為兩部分:一是基礎知識運用。這是要求全部學生都掌握的最基礎的知識。二是強化訓練,將與本課內容有關的基礎題進行篩選後得出。要針對本節課復習重點,以求達到即時鞏固的目的。要注意梯度,要循序漸進。 練習題要根據學生的學情精心設計精選習題,選題的原則一:少而精,有明確的練習目標,針對學生易錯點有的放矢。原則二:難易適中,做到不選難題、偏題、怪題等,所選題的難易度能夠培養學生的雙基。總之,教學活動離不開習題,只有靈活、正確地運用習題,才能提高教學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於試題中的共性問題要認真全班講解,個性問題單獨解決,絕不積壓學生學習中的問題。
目前對復習課來說採用學案導學精講精練的復習模式效果還是較好的,而對於新授課來說則應注重基礎、注重規范、注重技能。總之,復習課要體現考點考綱,體現知識主脈,體現規律方法,體現能力的培養,新授課的教學則應體現基礎技能、體現規范與反饋、體現以學生為主體。
三、借鑒別人的東西,是最快的途徑。
應該堅持聽校內外其他教師的公開課或常規課,同學年的教師互相聽課。各級學科帶頭人、備課組長課堂要隨時開放。要充分利用博客和網路這個研討平台加強教師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利用博客發表教學設計、論文、反思、教學方法,開闊自己的教學思維,學習多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搞好教學課堂的實效。
四、加強課堂上的管理
①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排除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干擾因素。
因為糟糕的紀律之下難以完成教學任務,難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總聽到很多老師說:「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管」,「越來越難教」, 迫使教師總是在課堂上說:「不要講話」『「要注意聽講」等。有時我們老師講課就跟唱催眠曲一樣,下午上課經常睡著一片。因此如果學生有溜號、睡覺等現象,要及時糾正。其實想要控制學生也很簡單,將他們的注意力引導到學習上去。關注每個學生,學生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都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所以我們上課時一定要設法令學生投入,不讓其分心,緊跟老師。比如講試卷的時候,念完題目後可以問:「這道題該選什麼啊?」讓大家就一起回答。象這種情況讓學生跟著喊一喊,有助於他們集中注意力,也有助於加強對題目正確答案的印象。如果總是悶著頭聽,就很容易走神。不能讓他們埋著頭聽課。要讓學生的眼睛看著黑板、看著老師,耳朵注意聽,手要在書上做記號、口要大聲朗讀、記憶。就像打麻將。麻將是我國國粹,也是利用「五到」的典型。首先,眼到,所謂「看著手裡的,盯著鍋里的」,兩隻眼睛肯定不閑著;手到,洗牌、砌牌、摸牌、吃碰杠胡,樣樣都要動手,有的人連摸牌都不用眼睛看,只用拇指在上面一摸,就知道什麼牌了,這也是一種本事;口到,打麻將就圖個熱鬧,一邊打一邊埋怨手氣差、侃侃家常自然是免不了的,尤其是逢年過節親戚朋友見面,有什麼事情就都在牌桌子上就說了,玩麻將反而成了一種形式;有人開口就有人聽,耳到自然不在話下。最後,心到,打牌自然要算牌,什麼是生張什麼是熟張那是一定要計算清楚的,不然自己聽了牌胡不了,還光給人家點炮就損失慘重了。有了這「五到」,你看有幾個人打麻將不專心致志的?不僅專心致志,而且精力旺盛,越打越精神,熬個通宵都不成問題。人感到精神勞累,往往不是由於工作時間長,而是由於想的事情太多、精力分散所致,真正跟打麻將一樣集中精力做某一件事情,很難感到勞累。這就是「五到」的神奇效果,雖然用打麻將來跟聽課做對比有些不倫不類,但它們的原理是相通的:其實就是把你的全身感官都調動起來,投入到某一件事情中去。這樣,才能真正的提高學習效率。所以我們要想要成績,你就得想辦法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願意學習。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要有「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的思想。什麼方法只要有效就行,學生能學到東西就行。
②千方百計要讓成績差的同學考出好成績,盡量不讓他們拉後腿。最好是能穩定住他們的情緒,想辦法不讓他們在考試中落隊。其實所謂的補差,首先是「治懶」,差生之所以成為差生的原因首先是「懶」,包括思維上的懶和練習中的懶。思維上的懶常常表現為學習過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不集中;練習中懶的表現為練習速度慢,拖拉等,針對以上情況,分別要施之有效的措施,例如在課堂中加強「快速提問」,增加提問的密度,把一些略簡單的問題請差生回答,讓他們形成一定的自信心;課堂作業堂堂清,我們要嚴格監督,不能讓他們有拖拉的機會:例如學生的課堂練習必須檢查或者抽查,發現完成情況不好的、交白卷的都要給予處罰。這種處罰既不能傷害他們的積極性,還要讓他們挺難受,挺累的,讓他們感到還不如寫題了,下回就不想再受這種折磨了,當然,如果我們做不過來還可以請班主任配合,但是千萬不要打和罵,別跟他們對著干,要講法和藝術。其次他們的分數低,往往是在知識、技能掌握上存在缺陷,或者是記憶不牢,或者是理解不透,或者是應用不熟練。想提高成績還是讓他們回歸課本,課本是法寶,讓他們抓住書本框架,背熟目錄和小標題。因為背熟目錄才能建立知識點之間的深入聯系,為知識的遷移和運用奠定基礎。課本上的基礎知識是學好本學科的先決條件,絕對沒有什麼捷經可走,這些東西記不好,就學不好歷史。再難的題目也無非是基礎東西的綜合或變式。
③眼看千遍,不如手過一遍。
必須讓學生記筆記,讓學生動起來。我們所說的筆記一般分為三種:即課文中劃符號,課文旁寫評或注,還有課堂筆記。學生在聽講的同時,需用紅筆或彩色筆在課本上勾畫各種符號。學會在課本上作符號寫批註,既可以使學生聽講時思想集中,提高效率,加深印象,方便記憶,也可以使學生學會學習,突出要點,把書由「厚」變「薄」;還有利於今後復習,翻開課本,重點難點和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加工等立刻展示在面前,從而引起對舊知識的回憶,增強了學習效果。
可是很多學生也讀了這么多年的書,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做筆記。我們經常發現有很多同學,筆記記得非常認真,還拿一個非常好看的本子記,你翻開他們的筆記本,有時比我們老師的講義還規范。但他們的成績卻不見得好。原因很簡單,課堂上認真聽課才是核心,筆記只是輔助手段。筆記應該記得比較簡略,自己能看懂就行了,一邊聽講一邊埋頭記筆記,老師講的東西全記在紙上,腦子里卻是一片空白,這樣本末倒置,學習效率怎麼可能提高呢?所以記筆記應該只記重點要點,要爭取在心裡把它弄明白,老師一邊講,要一邊動腦筋想想為什麼。如果是我們老師要求記的,最好給學生時間。這里我說一下:我個人認為筆記還是抄錄在書里比較好,方便和課本知識緊密聯系。這樣在考試中方便查找和分析,與基本知識點相對應更准確,進而不失分。
五、無論怎樣高效,最直接的檢驗結果還是體現在試卷上。要答出一份滿意試卷,培養答題技巧非常重要,讓學生掌握各類題型的特點和解題方法,訓練他們的應變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狠抓審題能力的培養、答題技巧與規范性訓練。
選擇題重在正確率,選擇題在考查歷史基礎知識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覆蓋面廣,能比較全面地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記憶能力和幾乎所有層次的思維能力,所佔分值比重大。從近年的試卷看,選擇題的難度值低,避免這部分的失分將有助於提高整體成績。解題時,須要求學生讀懂題意,抓住題乾和題中的關鍵字。其後,運用正確的方法解題,如運用直選法、排除法、比較法、分析法進行選擇極為有效。
材料解析題重在方法,解答材料解析題要遵循幾個步驟:先看設問,再根據設問有針對性地讀懂讀通材料,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最後按設問要求結合教材分析解答問題。解題時,讀懂發問很重要,比如「根據材料」,就說明答案基本上在材料中可以直接找到;「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 則要求先找出材料與教材的契合點,然後依託已知材料知識和藉助課本知識進行解題,答案基本在書上。此外,還應要求學生注意看分答題,堅持問什麼答什麼,語言簡潔准確,不必像問答題一樣展開回答。
列舉題重在仔細,答案要准確、完整。適當運用目錄、大事年表或歸納的資料。
這里還要注意應努力避免「兩不」問題
所謂的「兩不」,就是學生尤其是好學生易犯的錯誤:「會而不對,對而不全」。
有的學生基礎都不錯,拿到一道題目並非束手無策,而是在正確的思路上,或考慮不周、推理不嚴,或書寫不準確,最後答案是不完整的甚至是錯誤的,這叫「會而不對」;有的學生解題思路大致正確,但丟三落四,不把話寫完整,這叫「對而不全」。例如寫錯別字、不寫單位名稱等丟分現象。因此,會而不對,令人惋惜,對而不全,得分不高. 我們培養高分的好學生,更要培養好考生。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腦子能夠快起來,說得實際一點就是做題的速度能夠快起來。但這種心理造成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因為一味的想做得快一些,結果慌里慌張,前面的題還沒有思考清楚就去看下一道,做得越快錯得越多,不會做的題目還是不會做,連原本會做的也做錯了。古語有雲「欲速則不達」,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快腦不等於著急,要想快,首先要「慢」。細節決定成敗,學習「由不會到學會」是一個過程,再由「學會到做對」又是一個過程。後一個過程的完成需要付出更為細致艱辛的勞動,考試的成敗就看這些細節,要想把看似簡單的問題完成得完美,關鍵不是考試時的仔細、認真,而是要求學生平時對自己存在問題的較真,對平時練習中的失誤,要小題大做,不僅要分析失誤的原因,還要讓他們將這些失誤記錄在錯題本上,找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並再三反思,保證下次不再出錯,不能讓他們用「粗心」二字一帶而過。書寫要規范,答案要准確精煉,要努力做到「會又對、對又全、全又美」,這也正是我們孜孜以求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好學生在考試中「會而對」。
六、養成復習錯題和典型例題的習慣(這種方法最好在好學生中提倡)
錯題是學生學習的薄弱環節,我們常說要貫徹「三個本」的概念:就是課本、筆記本和錯題本。其中筆記本和課本用來理清知識的思路,可以合在一起,錯題本用來理清解題思路的。因此我們應該提倡學生在平時學習中,用一個錯題本來整理錯題。每次考前要把自己以前的錯題拿出來再認真的看一遍,理清解題思路。中考中的題目基本都是新出的,但是它的絕大部分題型不可能是新的,大多數知識點也是練習過的基礎知識,只要我們復習好了錯題和典型例題,大部分題目都可以不用花什麼時間去思考就知道怎麼做了,節約大量的時間來檢查。整理錯題,是對所學知識的一次總結,在總結中前進,沒有總結,只能停滯不前。整理出有價值的錯題好題,總結出學習經驗,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高效課堂是在我們教師的不斷探索、實踐與反思中才能形成,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希望我們的歷史老師成為高效課堂的實踐者,新做法的嘗試者,因為機遇永遠屬於有準備的人。
最後我再特別說一下初三的復習,怎麼做效果更好一點。
初三歷史復習課教學應該有規劃、系統地進行,復習課的質量必須全面提高。既要注重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更應注意歷史知識的整體、系統把握,注意學生能力的訓練。但不論歷史中考怎麼考,萬變不離其宗的是日常教學要有思想、靈魂,復習指導要有方法、策略。
第一階段,全面、系統復習,注重基礎知識的落實。
鑒於初一、初二師資力量缺乏,學生所學歷史知識甚少,在這個復習階段更要依據課本逐冊、逐課、逐節全面復習,但要注意不要搞成上新課,重點內容一節課仍上一課書,必要時當堂消化落實,非重點內容則上到哪裡就停在哪裡,下節課再接著上。上課要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效率,要盯住學生,隨時檢查學生書上劃書記筆記和課後練習及知識的鞏固情況。也可以讓班主任配合,決不能讓學生落下,或學夾生了。
第二階段,主題(單元)歸類復習,注重主幹知識和重點知識的落實。
這一階段的復習,一方面進行綜合復習,突出重點知識。既要有一定的跨度,又要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要抓住中心,以點帶面;另一方面要進行強化訓練,要麼以單元為單位定期自出試卷,通過練題、講題,對學過的知識進行消化和鞏固。要麼將重點知識具體化,分主題(單元)讓學生熟讀、記憶,逐人、逐題落實;理清線索,讓同學結合學校自編資料跟著一起復習一遍,主要是已考過、經常考、以後可能會考的基礎、重點知識,書本由「厚」變「薄」,知識躍然腦海中。這時期採用上當教學法挺有用的。在教學中不要怕學生錯,不要處處不放心,老是抱著、扶著學生走。要給學生思維沖擊,在出試題時有意設計點小陷阱,誘發出學生易犯的錯誤,不要在練習前去指導、提示或暗示,而是在練習後的講評環節中讓學生去分析和認識各種錯誤的原因。讓學生的錯誤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實際上就能顯露了學生學習中的缺陷,再通過講評糾正,學生掌握的知識就更扎實了。
第三階段,關注焦點、時政熱點和重大周年紀念,小專題、針對性復習。
為了把教材學活、用活,還需要打破體系,比較對照,縱橫聯系,進行一些小專題的復習。同時,歷史是為現實服務的,學習歷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現實現世問題。近年中考試題均涉及時政熱點問題。
在整個復習過程中,要以教材為根本,以學生為主體,狠抓知識的落實是關鍵。強調朗讀的重要性,要全面系統地指導學生讀書,做到「五看五抓五性」,即看目錄、看標題、看正文、看圖表、看材料;抓基礎、抓線索、抓主幹、抓重點、抓落實;啟發性、互動性、整體性、針對性、計劃性。知識不可不記,也不能全部叫學生死記硬背,而要融會貫通,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歷史,必須要「死」去「活」來。有些知識點,只能「死」記。考試時,才能更快更好地把記往的知識靈活運用,這就是所謂的「死」去「活」來。「翻餅烙餅」。學習猶如「烙餅」,需要翻幾個個兒才能熟透,不翻幾個個兒就要夾生。記憶也需要強化,不反復強化也難以記牢。因此,總得兩三遍才能完成。惟其如此,方能教有所獲,學有所得,使學生們在今後的中考中取得好成績。
❺ 怎麼樣把歷史學好
你要是有耐性就看完它
保證對你有用
1.必須在理解上下功夫。歷史學習中要想記得多、記得牢,關鍵在於理解,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才不會忘記。上歷史課和上其他課一樣,一定要專心聽講。有些同學認為上課聽不聽無所謂,反正課文內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試前去背背,同樣可以應付,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盡管有些簡單內容可以死記硬背,但復雜一些的內容光靠死記是不行的,有許多歷史知識必須弄明白這個知識是什麼,為什麼會是這樣,意義何在,有什麼影響等等。所以一定要抓住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和來龍去脈;如果上課不專心聽老師分析講解,自己也不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幻想考試前去突擊硬背,臨場時必然會顛三倒四或張冠李戴,有的則束手無策,不知所雲。
2.善於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有些歷史事件和現象比較復雜,光靠硬記是記不住的,我們可採取一些有效方法,盡量化繁為簡,才能熟記,主要方法有:
(1)公式記憶法。在回答一些復雜的歷史問題時,如同解數學習題一樣,可以總結歸納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後按公式來記憶和解答。如歷史事件=時間+地點+人物+簡單過程+結果+意義。經過=准備+發生+結果。意義=作用+特點+影響。人物=姓名+時代+事跡(包括思想、活動或著作)+影響。作品=作者+成書年代+內容+意義(或影響)。用這種方法可將復雜的內容進行簡化概括,形成網路記憶。也就是抓住幾個要點作為支點,然後進行擴充,就能較快地熟記基本內容。掌握這個方法,在巧記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著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比較記憶法。人類歷史遵循著一定規律向前發展,在其發展過程中,各種歷史事件或現象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同時又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使其具有各自的特點。比較記憶法就是把兩個以上具有一定聯系的事件或人物進行歸類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這樣可防止張冠李戴。比較記憶法是歷史學習中一個重要的記憶方法,具體做法有以下幾種:①把性質相同而特點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如秦、隋相比,漢、唐之比較等。②把某些表現相似而性質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分清不同性質,形成不同概念。③把性質相同但發生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加以綜合比較,區分異同。如中國近代許多不平等條約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等。④中外比較。如世界上最先進入奴隸社會的四個國家之比較,中國與西歐進入封建社會之比較,中國古代經濟、科技發展與西方之比較等。
(3)列表圖示法。列表圖示法是:根據歷史事件的特點,用表格圖示形式使同類知識前後連貫起來,形成一個系統,使眾多史實、紛繁內容脈絡分明、條理清晰,收到化繁為簡效果的一種方法。列表法最大優點是簡明、醒目,是幫助記憶的一個有效方法,尤其在記憶復雜史料方面作用更明顯。如古代政治改革(變法)、重大戰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國侵略者五次侵華戰爭,中國現代史上黨的兩次重要會議;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資產階級革命,兩次世界大戰等等。
(4)聯想法。可分為縱向聯想和橫向聯想兩種。縱向聯想就是抓住某一歷史知識要點,使其前後連貫起來,即以某一史實為基點,既可涉及它前面發生的歷史事件,又可聯繫到後面發生的事件,從點擴展到線,便可記住有關這一歷史知識的前後內容。如講到《馬關條約》中日本割佔中國領土台灣時,我們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去夷洲(即台灣),隋煬帝三次派人去台灣,元設澎湖巡檢司,鄭成功收復台灣,到清設台灣府,從這一系列事件中得出一個結論:台灣自古是中國領土。再簡要提一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開羅宣言》中明確規定日本必須歸還侵佔的中國領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台灣才回歸祖國,日本侵佔中國台灣達50年之久。這樣將有關台灣的歷史知識就前後貫通起來了。橫向聯想法,就是把中外發生在相同時期的不同歷史事件,或不同時期的同類歷史事件聯系起來。初中《社會》第三、四冊,將中外歷史放在一起學習,這就要求我們以中國歷史為重點,將中外歷史知識聯系起來。如講中國的甲骨文明,就把埃及的象形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歐洲的拉丁文字聯系起來。
(5)串字法。對有並列關系的事件或人物可用串字法來記憶,即將有關內容按課文前後順序串聯起來,只記住其每一內容的第一個字即可。如王安石變法的五項內容可簡化為「青、募、農、方、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四次重要的國際會議,按前後可簡化為「開、德、雅、波」。用這種簡化法可較快地記住課文內容。
3.巧記人名、地名、年代。歷史知識的重要特點是需要記憶的人名、地名、年代較多,去掉這些也就不成為歷史了。學習歷史,記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但並不是光靠死記硬背,同樣有比較可行的科學記憶方法。
(1)記人名。記歷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一些人物的特徵來加強記憶。如兩漢帝王都姓劉,兩宋的姓趙,兩晉的姓司馬。
記人名可用串字法和諧音法,用這兩種方法記外國人名字尤為適用。諧音法就是將外國人的名字按照它的同音漢字去理解,使原來無意義的音節成為有意義的名詞或片語,便於記憶。有些人名不妨給它取個雅號,使用諧音法(雅號)記人名盡量要能順口、生動,防止低級和粗俗。對歷史人物不僅要記住讀音,還要書寫正確,若寫錯別字,則前功盡棄。如把齊桓公的「桓」寫成「恆」,把「贏政」寫成「嬴政」等等。
(2)記地名。歷史學習中常常要記許多地名,尤其是古今異名和外國地名,更使初學者感到頭痛,成為學習的攔路虎。如何記住這些地名呢?
首先,在學習有關歷史地名時,一定要藉助地圖冊來加深理解和掌握地理方位,以形成正確的空間表象。如學習《中國古代對外經濟交流》一章,要記的地名較多,一定要對著書本或圖冊,弄清它的位置,才能記住;學《隋朝大運河》,只有看著地圖冊,才能記住一個中心(洛陽)、兩個點(東北到涿郡,東南到餘杭)、四個段(自北而南),否則就會把方向搞錯。對於中外史上有關軍事的地名更應藉助於圖冊和其中的各種標記,才能記住。
其次,要記住地名還要仔細看課本中歷史地圖下列的古今地名對照表,才不會將古今名稱相同其實並不是同一地方的地名弄錯。如南宋趙構在「應天」稱帝,課本註明「應天」是「河南商丘」;1368年朱元璋正式稱帝,建立明朝,定都在「應天」,這里的「應天」則是在江蘇南京。兩個「應天」不是同一地方,不看課本注釋或圖冊,就誤認為是一個地方了。
(3)記年代。時間概念是歷史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學科的特點之一。中外歷史綿延幾千年(若從原始人群算起則有兩三百萬年),其中需要重點掌握的年代也有一兩百個,牢記這些重要年代既是歷史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最使初學者感到困難的一個方面。
那麼如何才能既多又快地牢記歷史年代呢?
第一,分清公元前後,掌握年代與世紀換演算法。在學習中國和世界的古代史部分,許多同學往往只記住年代的數字,卻分不清究竟是在公元前還是公元後如何分清呢?介紹一個簡便的方法:如果是中國史,只要抓住公元8年王莽改制這件事,凡發生在它以前的(即西漢為界)都是公元前,在此以後的都是公元後;而世界史可以公元前27年羅馬屋大維建立元首制為界,凡在此之前都是公元前,此後的都是公元後。如斯巴達克起義發生在公元前73年,而漢代班超出使西域則在公元73年。
一個世紀是100年,有些同學以為年代與世紀的換算只要除以或乘以100就可以了,其實是不對的。如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17世紀,1994年不是19世紀,而是20世紀;同樣,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建立於公元前21世紀,那不是公元前2100多年,而是公元前2000多年。因為公元1年是1世紀,101年則是2世紀,1001年是11世紀,2001年是21世紀,依次類推。所以,若將世紀換成年代,就應該將世紀數減去1再乘100,同樣,把年代數先除以100,再加上1,就是世紀數。
第二,聯想記憶法。歷史上有些重大事件,其經歷時間相同,如隋統一全國(581—589年),安史之亂(755—763年),抗日戰爭(1937—1945年),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年)都經歷8年時間,所以只要記住其開始(或結束)年代,就可推算出其結束(或開頭)年代,這樣只要記住一頭就行了。
第三,對比記憶法。中國和世界其他地方,同一年代(或世紀)有時會發生幾件大事,我們如把它們安排在一起就便於記憶了;如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雅典梭倫改革;1919年,中國五四運動,巴黎和會召開,第三國際成立等等。
第四,利用數字特徵來記憶。有些年代的數字很特殊,若將它編排在一起,就容易記住。
A自然數排列:1234年蒙古滅金,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B.兩位數字相同的: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818年馬克思誕生,1919年五四運動。
C.首尾數字相同的:313年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取得合法地位,383年淝水之戰,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646年日本大化改新,676年新羅統一朝鮮半島,979年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
D.間隔時間相同的:在中國史和世界史中都有相隔時間2年、10年、100年、200年相吻合的歷史事件,我們可藉助它來推算年代或事件,便於記憶。
相隔2年的有: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護國運動,1917年護法運動,1919年五四運動,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
相隔10年的有:1851年太平天國革命爆發,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1881年蘇丹反英大起義;1884年中法戰爭,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1904年日俄戰爭,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1924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1934年紅軍長征;1901年《辛丑條約》,1911年辛亥革命,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931年「九一八」事變,1941年「皖南事變」。
相隔100年的如: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1592年朝鮮抗日;1127年金滅北宋,1227年蒙古滅西夏。
相隔200年的是: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歷史發展猶如一條長河,任何歷史事件都是發生在特定的時間里,時間是構成歷史概念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之一。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嚴格要求學生牢固而准確地掌握一些重要的歷史年代,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然而,悠悠歷史長河,年代既多又雜,單單一個五千年文化的中國就足以讓大多數學生頭疼了,若再加上世界上其他國家,豈不讓學生更是談「史」色變。即使靠死記硬背記下來,但時間一長,也往往會弄得張冠李戴、笑話百出。
那麼,面對如此多的國家,如此紛繁復雜的歷史年代,應當如何記、如何背才能更有收效呢?根據幾年來的教學經驗,現就這個問題,簡單地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順口溜記憶法
即藉助於某些通俗押韻的/頃口溜,將歷史事件記住。以中國古代史朝代的更替為例,可將朝代順序編成順口溜:「夏商周秦西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十國,遼宋夏金元明清」。短短的二十八字,就把中國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漫長歷史概括進去了。又如清朝皇帝的順序:「努皇順;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十二個字記錄了清朝十二個皇帝,這方法既記得牢,又不會顛倒順序。
二、特徵記憶法
即在熟悉歷史事件內在聯系的基礎上,找出具有特徵數字的重要年代來加以記憶。它可分為兩類:
(一)一肩雙挑數字:即中間一個或兩個相同的數字,它的前後兩個數字相同組成的年代。如:
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國滅亡埃及。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焚書坑儒。
383年,淝水之戰。
646年,日本大化改新。
676年,新羅統一朝鮮半島。
1881年,蘇丹馬赫迪反英大起義。
(二)重復數字:即兩組年代數字相同重復出現。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1818年,馬克思誕生,德國十一革命
1919年,「五四」愛國運動。
三、順序記憶法
這種記憶是最普通的記憶方法:即根據歷史事件發生的年代,利用自然數順序排列記憶。如:
1115年,完顏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金滅遼。
1127年,金滅北寧。
1234年,蒙古滅金。
1392年,高麗建立李朝,改國號為鮮朝。
1492年,哥倫布航行到達美洲。
1592年,朝鮮壬辰衛國戰爭。
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萊剋星頓槍聲,第一次大陸會議召開。
1776年,第二次大陸會議召開,《獨立宣言》發布,美利堅合眾國成立。
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
四、間隔(跳躍)記憶法
即根據中外數千年的歷史事件,通過掌握重要歷史年代間隔若干年的特點來幫助記憶。如間隔兩年的:
1911年,辛亥革命。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袁世凱復辟帝制,新文化運動開始。
1917年,張勛復辟,護法運動。
1919年,「五四運動」。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3年,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1925年,孫中山逝世,「五卅」運動,省港工人大罷工。
1927年,南昌起義,「八七」會議、秋收起義,廣州起義。
1929年,古田會議召開等。
又如間隔五年的:
1487年,迪亞士航行到好望角。
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
1497年,達·伽馬到達印度
又如間隔十年的:
1901年,《辛丑條約》。
1911年,辛亥革命。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
1931年,「九一八」事變。
1941年,皖南事變。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以上這些年代數字的排列,雖然是硬性編排在一起,缺乏意義。但是由於經過排列組合,也有巧合之處,可以掌握年代的間隔特徵,易於記憶。
五、對稱記憶法
即指將公元前相對稱的歷史年代聯系起來,便於記憶。如公元前476年,春秋結東戰國開始。公元476年,西羅馬帝王滅亡,西歐奴隸制崩潰封建制度開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公元221年,後蜀(漢)建立。
公元前73年,斯巴達克起義。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
六、對照記憶法
即將發生在同一年的中外歷史事件,系起來記憶,這樣可以引起聯想記憶。如
公元前594年,(中)魯國實行初稅畝倫改革。(外)雅典梭倫改革
1689年,(中)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外)英國通過《權力法案》。
1861年,(中)清政府設立總理衙門。(外)俄國農奴制改革。美國南北戰爭爆發。
1864年,(中)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外)第一國際成立。
1937年,(中)「七七」事變,抗日戰爭爆發。(外)德日意軸心國形成。
1941年,(中)皖南事變。(外)德國突襲蘇聯,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七、上掛下聯記憶法
即把握住一個歷史年代加以上掛下聯,印象深刻容易記憶。如
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上掛一百年1689年,是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下掛一百年是1889年,是第二國際的成立。
1851年至1864年,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上掛五百年是1351年至1364年,元末紅巾軍起義。
八、歸類記憶法
即把性質相同的歷史事件,加以歸類記憶。如中國共產國黨領導的三次統一戰線:
1924年,國共兩黨合作,革命統一戰線建立。
1937年,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
1949年,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建立。
又如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三次武裝起義。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
1792年8月,巴黎人民攻佔王宮。
1793年5月底6月初,巴黎人民推翻吉倫特派統
又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三次突然襲擊。
1939年9月1日,德國襲擊波蘭。
1941年6月22日,德國襲擊蘇聯。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
九、顛倒式記憶法
即把歷史年代的數字顛倒次序記另一個年代。如:184年,黃巾大起義,顛倒年代數字481年,法蘭克王國建立。
1271年,元朝建立,顛倒過來為1721年,彼得建立俄羅斯帝國。
十、推算年代起迄記憶法
即將一般歷史事件劃分成歷史階級,只要記住一個年代,即可推算出另一個年代。如我國奴隸制社會夏、商、西周大約經歷五百年,記住夏朝建立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向下推算五百年即是商朝建立於十六世紀,再向下推五百年,即是西周建立的年代。又如太平天國運動長達十四年之久,只要記住1856年金田起義,即可推算出)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除此以外,記憶的方法還有很多。但不管用什麼樣的方法,都要求多記多練,才能牢固地掌握住這些重要的歷史,也才能不混淆歷史年代
❻ 怎樣上好一節歷史課
首先打好基礎,把初中歷史課本吃透,保證准確第一,然後按照常規列出備課提綱,列出知識點,按照一個清晰的思路,如時間或者事件的先後順序,把前因後果講清楚。45分鍾時間有限一定不要填的太滿,要調理清晰,語言連貫,簡明扼要。自己先多試驗幾次,讓朋友給你安排抽簽,給你卡好時間,你多做幾次,讓大家提意見,只要內容不出錯,講課清晰,有條不紊,45分鍾很好過關的。
❼ 如何打造歷史高效課堂19
所謂高效課堂,就是教師和學生花費最少的時間,投入最小的精力,取得最佳的課堂效果。歷史學科具有內容多、跨度大、任務重、時間緊的特點,那麼如何打造歷史學科的高效課堂,讓歷史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下面談談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創境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好的導入語猶如樂曲的前奏、戲劇的序幕,它會緊緊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的注意力從課間的活動快速轉移到課堂學習中,為一節課順利進行打下良好的基礎。可以採取故事導入、詩歌導入、游戲導入、猜謎導入、設問導入、視頻導入等。如北師大版八上歷史第24課《國民黨政權的崩潰》一課,我採取詩歌導入的方法,讓學生欣賞並跟著朗誦配樂的詩歌《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的錄音,教師提問「人民解放軍是如何佔領南京的呢?」既直奔主題,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慷慨激昂的詩歌使學生熱血沸騰,學生能夠快速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這樣就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導學案,教學相長
我覺得合理利用歷史導學案,對於提高歷史課堂教學實效還是有很大幫助的。傳統教學使學生在課前對教師的教學意圖無從了解,上課只能被動的學習,而「導學案」起到了指導學生學習的作用。我設計的導學案結構是這樣的:第一部分是本課的學習目標,第二部分是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試題,第三部分是測評題,第四部分是知識拓展。
每節課在導入新課後讓學生藉助「導學案」進行有目的預習,自主閱讀課文,初步掌握基礎知識,理清知識線索,並嘗試用掌握的知識解答「導學案」中所提出的問題。通過預習,有利於學生帶著疑難問題去聽課,減少盲目性,增強聽課的效果。學生自主閱讀後再進行小組交流、探究,解決有困難的學習任務。之後教師結合學生的「質疑問難」展開教學,對於大部分學生通過預習可以自己解決的問題少講或者不講,或者讓學生自己講,而對於較難的問題,學生錯誤比較多的問題則精講,重點去講。最後學生進行測評,試題要緊扣重、難點,要明顯體現差異、梯度;要角度新穎、形式多樣;要在知識測試中,融入情感熏陶和技能訓練。測試可以採取互評、互問、互測等形式。根據達標測試中反映出的問題,師生共同進行矯正,最後達到預設目標的要求,這是實現歷史課堂教學高效率的有力保證。知識拓展部分是補充相關歷史知識資料,擴大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總之合理利用導學案,真正做到教學相長,大大提高了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三、重視學法指導,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俗話說:「予人以魚,惠其一時,授之以漁,惠其一世」。李炳亭在《現代課堂周刊》組織的《什麼是真正的高效課堂》討論中也說到,「高效課堂的本質是讓學生願意學習,學會學習的同時形成自學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是為學生走向社會奠定一生幸福的基礎。」所以教師在傳授歷史知識的同時,還應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這樣學生在科學有效的方法指導下進行的學習必然是有效的,也必將是高效的。如七上歷史第一課《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學生在這節課中開始接觸歷史地圖——「中國原始人類主要遺址分布圖」,教師需要教給學生歷史識圖方法,第一,看題目,知道這幅圖要告訴我們什麼;第二,看圖例,知道圖中符號所表示的含義;第三,看圖中的地名、分布方位及古今地名注釋;第四,找出特點。這樣學生下次就會自己看歷史地圖了。再比如講到「戰國七雄」時,學生要記住戰國七雄的名稱和地理位置,教師可以教給學生口訣記憶法: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也可以教給學生諧音記憶法:小燕子趙薇看韓劇,身材是s形,左手彈琴,右手下棋,兩個大眼睛楚楚動人。通過這樣的學法指導,最終掌握學習方法,養成學習習慣,形成學習能力。
四、採用多種形式,提高課堂趣味性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採用多種的形式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學生有了興趣以後就願意去學,去探索,去求知,從而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牢固掌握知識。
歷史課紛繁復雜、豐富多彩,但它是過去的人和事,無法重現在人們眼前,如果教法不得當,往往使學生產生枯燥乏味、昏昏欲睡的感覺。所以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多種現代化教學媒體進行教學,把不能重復的歷史再現於學生面前,增強歷史教學的直觀性,使學生多種感官受到刺激,有助於獲得明確的歷史概念和清晰的記憶,而且有助於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鞏固和理解,形成完整而又全面的歷史知識以提高教學效果。如我在講《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狂潮》時,利用多媒體把《時局圖》充分展示出來:一條紅腸代表德國流到了山東,一隻黑熊代表俄國吼叫著占據了長城以北和新疆,一隻青蛙代表法國呱呱叫著跳到了兩廣和雲南,一隻色彩斑讕的老虎怒吼著氣勢洶洶撲長江流域,一隻黑鷹展開雙翅、虎視眈眈、盯著中國版圖……這樣把一幅《時局圖》有聲有色展現在學生面前,這樣給學生裝耳目一新的感受,讓學生鬆鬆地記住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勢力范圍。
在課堂上,教師還可以通過歷史故事、生動的事例、和形象、幽默的語言使課堂充滿生趣,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集幽默融教育性與趣味性於一體,如講授《秦帝國的興亡》時,出示圖片《秦始皇》,我對秦始皇的刻畫如下:「秦始皇目光炯炯有神,兩眼虎視眈眈,一手指向前方的威嚴而傲慢的神態,流露出了他當年威征六國,一統天下的勃勃雄心;他頭戴掛滿珠子的皇冠,身穿綉花龍袍、腰佩寶劍,這身打扮顯示了他那唯我獨尊、居高臨下的帝王身分;他面帶微笑,彷彿為自己功高蓋世、流芳萬代而流露出洋洋自得的滿足感。」短短幾句話的描述,把秦始皇的特徵刻畫得淋漓盡致,使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當然,以上途徑和方式方法還存在許多欠缺,但只要我們歷史教師去努力,做個「有心人」,勇於實踐,善於總結,一定會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成功打造高效課堂。
❽ 學習高中文綜歷史,該如何打好基礎
任何一些文綜歷史知識都是建立在課本的基礎上,所以我們要仔細研讀課本,將課本讀厚,將課本挖深,並在讀完課本的基礎上看一些課外書,研究一些題目。
❾ 怎麼學好初中歷史有何歷史學習方法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呢,要把歷史學好,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辦到.你每天都需要積累一些知識,背住一些歷史嘗試.從而慢慢的到了最後,把所有的課程全部都學完了,你也應該全部都記住了.那麼對於剛剛升初一的同學應該怎麼學好初中歷史呢?
歷史是屬於文科,是一種記憶性很強大的科目,一般呢,同學們都會把很難的知識點都一一記住,甚至是積了幾遍之後.隔了很久都不會忘記.
初中歷史時間軸簡圖
時間呢,是有先後的,你只要把那個大事年表裡的所有重要的事情多看幾遍,自然也就記住了.而地點呢,有東南西北,你只需要認識各個地方的大概位置就行了,而人物就是構建歷史事件的最重要的主角,是誰引起了這件事情,這很好記憶的.而結果你只需要記住是誰贏了,誰輸了或者是誰被簽訂了不公平協約,被分割了多少土地等等.
上邊就是關於怎麼學好初中歷史的幾個方法和技巧.對於剛剛升初一的孩子們是很有幫助的,希望你們都可以考上好的學校.
❿ 初中生怎樣學好歷史
初中歷史 (第一周)
https://pan..com/s/1acP8RX6BdmT7c6uMiSIAJA
初中 歷史 (第一周)|中國歷史復習策略與方法_20200210_235906.ppt|中國歷史復習策略與方法.ppt|世界歷史復習策略與方法_20200210_235904.pptx|世界歷史復習策略與方法.pptx|如何進行初中歷史專題復習—經濟體制改革例談_20200210_235903.ppt|如何進行初中歷史專題復習—經濟體制改革例談.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