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史大題應該怎樣去做
一、審准題目.
准確審題是正確解答的前提.題目的類型雖然多種
多樣,但其基本結構卻大致相同,因此,審題也就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大致可分三步:
第一,分析試題結構.
歷史問答題一般包括四部分:主幹語、答項語、提
示語、限定語.例如:"評述民主革命時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歷史作用."一題中,"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是主幹語,"歷史作用"是答項語,"民主革命時期"是限定語,"評述"是提示語.
主幹語又稱"中心語".一般位於試題的中間,由專用歷史名詞構成(材料問答題的主幹語一般以歷史材料的形式出現).它告訴考生,試題是針對哪一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進行提問的.這是問題的主體,是試題的核心,試題的其餘各成分都圍繞它展開.只有正確理解中心語的內涵,才能把握住審題的大方向.不然,准確審題則無從談起.找出主幹語應作為審題的起點.
答項語就是求答項目,往往位於試題的最後.它具體規定應回答哪些方面的內容.是審題的最終落腳點.找准答項語就把握住了問題的關鍵,就明確了思維的方向、找到了解題的著力點,收集材料、組織答案就有了目標.審定答項語是審題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提示語常常出現在試題的最前面(個別試題的提示語融合的答項語之中).規定用何種方式解答,也就是解決怎麼答的問題.常用的詞語有:"述"、"評"、"論"、"比較"、"說明"等等.這些詞語能夠清楚地告訴我們試題的類型,提示我們應對的方法.把握准提示語,就能夠確定答案的基本結構,確定試題的基本解答方式.
限定語是對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在范圍、程度、角度等方面的限定.規定答案要限定在什麼范圍內,基本上都是位於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的前面(個別試題的限定語融合在主幹語之中).如:"簡要評述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主要政治活動."一題中帶著重號的詞語就屬於限定語.其中"簡要"是對提示語從程度方面進行的限定,"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對主幹語從時間范圍上進行限定,"主要、政治"是對答項語從程度、角度方面的限定.准確理解了限定語就可以少做許多無用功,從而保證把非常寶貴的考試時間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並且還可以減少閱卷老師的勞動量,避免惹老師討厭.
當然,近幾年高考問答題的提問方式一般不是那麼直截了當.有的是一題多問.有的雖然是只有一問,但問題的各組成部分卻不是一目瞭然.如98年高考試題第49題:"美國獨立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相繼取得勝利後,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成立了統一的美利堅合眾國,而西班牙屬拉美殖民地卻建立起一系列獨立國家.試從兩個獨立戰爭的背景和進程說明這種現象的原因."題中的主幹語是"這種現象"即"美國獨立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相繼取得勝利後,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成立了統一的美利堅合眾國,而西班牙屬拉美殖民地卻建立起一系列獨立國家",答項語是"原因",提示語是"說明",限定語是"從兩個獨立戰爭的背景和進程".雖然這幾種成分的分布不是那麼清楚,但只要稍做深入分析,並不難找出.一題多問的,則需要逐個找出它們的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和限定語.把一個題目看作是幾個題目分別解答.
第二,推敲關鍵詞語.
弄清試題結構,找出試題的四個組成部分,只是為准確審題創造了便利條件.理解了上述四部分的內涵才能算得上明確了題目要求.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限定語都是由若干詞或片語組成的,能否正確認識上述各成分,取決於對這些詞語,特別是關鍵詞語的理解.由此看來,弄清關鍵詞語的含義是審題的基礎,推敲關鍵詞語便成為審題過程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個步驟.
審題中最易於出錯的是限定語.對組成限定語的各詞語的推敲,往往決定著考生能否按照命題者限定的范圍答題.如果把題審"小",就會導致答案要點不全.如果把題審"大",就會多做許多無用功,浪費大量寶貴的考試時間,並且還會沖淡問題的主題,影響考試的得分.因此,我們在考試中應不惜投入大量精力進行這項重要工作.
在有多個問項的問答題中,審清每一問的主幹語並非易事.除第一問以外的各個問項的主幹語大多是代詞,如:"其"、"此"等等.這些代詞的含義都是由它前面的一句或幾句話決定的,有些語句往往還相當復雜.在審題過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會出現理解的偏差,導致不能正確認識這些代詞的含義.這樣,就必然出現答非所問的現象,自然也就得不到本來應得的分數.
第三,推測命題意圖.
② 歷史題怎麼做
首先歷史題中的選擇題應該主要看自己平時的知識儲備,同時要認真查看題目可以採取排除法。大題的話就要結合材料進行分析了,答題時應該既有材料又有課本上的知識。多做幾套真題就可以大致把握其中的規律了。
③ 如何做歷史簡答題
歷史簡答題:審清題意,答出要點,有時想不起的話,就根據題意像做政治題一樣答題其實歷史最主要還是背,比如說歷史事件的大概經過、原因、意義之類的最好都要弄清楚;
參考書上對課本上有些沒有詳細說明過的一些事件的補充分析最好也看一下,至少要有個印象;
還有,最好在看書的時候自己把同類歷史事件都作個比較,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比如說可以比較兩個朝代中社會經濟得到發展的原因的相同點(政治穩定、國家統一、生產力的發展、周邊環境的安定、統治者採取了有利於生產發展的措施、輕徭薄賦、中外交流的增多之類),或者是兩次變法或改革的相同與不同點之類,這樣可以鍛煉做題的思維,同時加強對歷史事件的理解,考試的時候也經常會出這類要進行比較的題目;
歷史事件的發生時間要清楚,即使有些難記也要盡量記,至少要知道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
一道題目做過以後,把你的答案和標准答案對比一下,如果有答不到或是答不全的地方,最好補充上之後再作個標記,復習的時候把錯的地方都重新看一下;
④ 歷史做題方法和技巧
選擇題做題技巧
1、文字材料型選擇題
文字材料型選擇題是新情境試題中最常見的一種形式,要求學生進行判斷,論證或者評價,解答此類試題一般的人要求是:
(1) 讀懂材料的核心思想。這是解答此類試題的第一步,也是關鍵一步,中國古代史的選擇題一般採取文言文的形式出現,很多學生不解其意,而造成錯答。
(2)對號入座。任何試題都是對所學知識的考查,這就要求將試題中的材料與所學的知識「掛鉤」在此基礎上進行解答。
(3)對照設問。它的意思也就是明確試題的問題,根據問題尋找材料中有效信息,並結合所學知識綜合判斷。
例題:《春秋左傳》中有一段關於宗法制的記載:「王後無適,則擇立長。年均以德,德均以卜」這段記載說明了什麼( )
A宗法制下都是按年齡大小來確定繼承人 B春秋時期只能靠占卜來解決繼承問題
C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對完整的實施辦法 D賢德是宗法制確立繼承人的首要依據
2、圖片材料型選擇題
該類試題主要以李世圖片、照片或繪畫等為載體,考查學生解讀歷史圖片、分析李世問題的能力
(1)審圖:必須弄清楚審圖的三要素:人物、器物和文字
(2)審註:「注」對圖起到補充性和解釋性的作用,很多是試題設計者為降低試題的難度或者保證答案的唯一性而加註的,對於解答試題起到關鍵作用
(3)審設問:設問是圖片題的落腳點和出發點,不同的設問決定了不同的答題方向
(4)在認真審圖的基礎上,建立與教材知識的鏈接,左後確定答案。
3、概念性選擇題
概念性選擇題主要依據基本麗水概念來命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概念的再認識和理解闡釋能力。此類題題干中經常出現的詞語有「內容是」「標志是」「特點是」「准確的理解是」等。解答概念型選擇題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背景法。歷史概念有其客觀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據歷史時間和歷史空間,聯系所學知識,直接選取合適的答案。
(2)定性法。就是對歷史概念的性質、本質等屬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該概念是什麼」凡是與題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質不同的選項就要被淘汰。比如,題干提供的是政治制度方面的概念,而選項的闡釋卻是經濟方面的內容,明顯排除
(3)定量法。就是對歷史概念的時間、適用范圍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該概念在什麼時間空間內存在,在什麼范圍內適用」
(4)理論法。運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等辯證關系原理,階級分析法等基本原理可以迅速解答。
例題:《春秋繁露》記載「古之造文者,三畫連其中,謂之王,三畫者,天地人而連其中,通其道也,謂之王」材料體現()
A天人感應思想 B制天命而用之
C陰陽五行學說 D封建等級思想
4、評價性選擇題
此類題側重對歷史概念、歷史觀點和歷史結論等進行分析、判斷和評價,不著眼於「是什麼」而著眼於「為什麼」
(1) 堅持正確的立場。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對同一事件的評價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所以要堅持正確的立場,如國際主義的立場、愛國主義立場、民族團結的立場、社會進步的立場、改革探索、勇於創新的立場。
(2)堅持正確的標准。要堅持生產力標准和時間標准,即一切歷史活動凡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經過實踐證明是正確的就應該堅持。
(3)堅持「三個有利於」即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社會的進步,有利於人民生活的改善。
例題:歐洲中世紀穀物的收成通常是播種量的三四倍,最好的收成也不過六倍。從「雲夢竹簡」的材料來看,早在秦漢時期中國穀物的收獲量就至少為播種量的十倍或十幾倍。古代中國片農業相對發達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B基於小農經濟的精耕細作
C鐵制農具的使用和推廣 D黃河長江流域適宜農業發展
5、因果關系型選擇題
因果關系型選擇題就是考察歷史事件或歷史顯現的原因和結果的選擇題,在高考選擇題中最為常見。解答因果關系型選擇題的基本法法主要有以下三種
(1)根據時間順序判斷:時間在前才有可能是「因」時間在後才有可能是「果」
(20運用基本原理判斷: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存在時因,社會意識是果)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
(3)限定詞法。即要正確理解相關概念的含義,能夠正確區別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國內影響和世界影響、政治影響和經濟文化影響。
例題:《資治通鑒》記載了唐代宰相劉禕(yi)之的名言「不經鳳閣(中書省)鸞台(門下省)何名為敕」這體現了()
A唐代政治民主的進步性 B決策中樞的分權制衡性
C統治之道貴在外儒內法 D君主專制政令不夠通達
6、組合型選擇題
組合型選擇題是近年高考歷史選擇題中常見的題型。這類題型四個備選題枝是由多個小選項排列組合而成,這類題具有角度多、跨度大、迷惑性強等特點,每年的高考選擇題中,該類試題是選擇題中得分率較低的一種。
排除法是准確判斷組合型歷史選擇題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具體有戲、以下幾種方法:
(1)排「錯」法:就是從題目提供的選肢中直接排除錯誤選肢,只要能夠確定組合肢中的一個錯誤選項就可以把凡是有該組合肢的備選答案排除,往往一步就能得出正確答案。
(2)排「正」法:即在眾多的選肢中,確認一個或幾個正確選肢,從而在四個備選組合肢中排除不含有正確備選項的組合肢。
(3)排「異」法。即排除本身正確但與題干無緣的選肢
(4)存同辨異法:在經過上述三種排除法之後扔不能得到正確答案的情況下,可以將剩下的備選題肢中相同的小選項保留下來,不同的選項再進行辨析。
(5)自相矛盾排除法:備選的選肢存在表述相互矛盾的,排除組合肢中同時含有相互矛盾的選肢,最後判斷兩個矛盾選肢進行作答。
7、表格材料型選擇題
表格材料型選擇題是運用計量史學研究成果的產物,也是學生從定量分析道定性分析的過程,需要學生有一定的探究能力
(1)解答這類選擇題,對圖片表格要「三看」:一看錶格的時間、空間,界定答題范圍;二看錶格反映的問題所在,確定答題方向。三看錶格的關鍵信息,明確內涵外延。
(2)選項要「二思」:一思每一個備選項是不是符合歷史事實,排除不符合圖片所反映的史實。二思是不是符合題干要求,排除不符合題干要求的。總之,要將材料圖表選項三者結合起來,進行思考。
例題:《中國城市發展史論集》對中國古代城市化率的變化情況有如下統計:
朝代
戰國
西漢
唐
南宋
清(1820)
城市化率
15.9%
17.5%
20.8%
22.0%
6.9%
請指出南宋城市化率程度最高的原因是()
1國家統一,社會穩定 2市坊界限被打破3政府不再限制商業發展4商業發展的推動
A12 B24 C 14 D 23
8、否定性選擇題
否定性選擇題即要求選出不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的選項,也稱為逆向選擇題。唱出現的人標志性詞語有「不是」「不正確」「不包括」「無」「沒有」「錯誤的」「無關的」「不屬於」等詞語,所以要特別注意逆向思維,此類題的主要解法有:
(1)排除法,通過排除不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的選項選出符合題意的選項
(2)推理法。若不能確定某個選項時,可以先假設此選項正確,然後再根據所學知識進行推理,分析其結論是否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
(3)直選法。根據自己對歷史史實的認識和見解,直接確定不符合歷史邏輯關系的選項。
例:北宋著名學者李覯曾經指出:「儒失其守,教化墜於地。凡所以修身正心,養生送死,舉無其柄。。。。當是時也,釋之徒以其道鼓行之,焉往而不利雲雲」對此段材料里歐接錯誤的是()
A材料揭示了儒學復興的某種背景 B材料將儒佛對比,對佛學甚是推崇
C該材料反對儒學的倫理說教,陳義甚高D材料顯示學者思考探索,試圖改造儒學
9、最佳選擇題
此類題型在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最符合題意,題干與備選項之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聯系,其他選項因不夠全面或不完全切題而不能成為最佳選項。在題干中往往用一個表示程度的副詞、形容詞作為限定條件,如「根本」「最突出的」「主要」「直接」等。
(1)排除法:排除表述存在錯誤的選項、表述不夠嚴密的選項和與題干沒有必然聯系的選項
(2)比較分析法:即分析比較選項與題乾的關系,選取對於題干來說更直接更具體更全面更具有根本性的選項。注意不能入選的選項常有以下幾種毛病:以偏概全,范圍過大,過於間接。等
(3)基本理論分析法: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i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如主觀與客觀、量變與質變、主次矛盾、共性與個性,發展觀等進行比較分析,確定答案
(4)聯系歷史背景分析法:把歷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去分析,找出最佳選項。錯誤選項常范圍過大,以偏概全,或者「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10、排序式選擇題
排序式選擇題的特點是要求學生將一些歷史事件、現象或按時間或按空間方位,或按因果關系等加以排列選出正確答案,解題方法主要有()
(1)首位判斷法:即找出發生最早的意見史實,然後找出選項中以這一史實的序號為首的選項,即可用直選法選出正確答案
(2)尾端判斷法:原理與上面相似
(3)兩者比較法:在眾多史實中能夠判斷兩個或者三個事件先後順序,可以根據他們先後順序排除選項,以減少判斷難度。
11、比較性選擇題
比較性選擇題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等進行比較分析的選擇題。比較性選擇題在題干中一般有「相同點」「不同點」「共同之處」「相似之處」「最大不同點」「最根本的不同」「本質上區別」等詞語出現。解答此類選擇題主要分四個步驟:
(1)審,仔細審題,明確題干要求,注意題干考查角度,看題干考查的是二者間的聯系還是區別。
(2)聯,聯系材料中的相關知識,抽取、儲備與題意相關知識,並進行對比。
(3)比,把備選項和題干進行聯系比較,先看備選項的表述是否錯誤,再看備選項的觀點是否符合題干考查角度。
(4)查,審查備選項,只是本身是正確的且符合題干要求的備選項才能最後入選。
例題:1859年洪仁玕在《資政新篇》中,最早提出在中國修建鐵路的建議:「為全國 之脈絡,通則無病焉」1874李鴻章在《籌議海防折》中提出修建鐵路的建議:「有內地火車鐵路,屯兵於旁,聞警馳援,可一日數百里,則統帥當不至於誤事」二者的直接影響()
A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B推動了中國交通的近代化
C有利於中國近代海軍的建立 D方便了中國百姓日常出行
⑤ 如何做歷史論述題
步驟一:亮明觀點。用詞一定要確定。比如我認為……正確、我認為……錯誤等。正確、錯誤之後一定要用明確的語句把你的觀點表述清楚。要對材料進行提練概括,盡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關鍵詞可以抄下來)
步驟二:用史實來論證這個觀點。史實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社會生活。
思路二:內因、外因。
思路三:國際因素、國內因素。
思路四:與該事件有關聯的多個主體(國家或組織)等。
思路五:以時間為線索選取史實論證。
不同的問題適用不同的思路,在審題時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寫答案,千萬不能想一句寫一句。史實與觀點要緊密結合,要准確運用所學的知識,表述要准確,層次要清晰。
步驟三:結論。用理論來論證這個觀點或寫總結性語言或評價性升華。(這個結論一定要結合這道題目的內容寫出,一般不要照搬政治課所學的原理,但要以政治課上所學原理為思路、為依據,用歷史的語言來表達。)
⑥ 怎麼做歷史題
一、審准題目.
准確審題是正確解答的前提.題目的類型雖然多種
多樣,但其基本結構卻大致相同,因此,審題也就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大致可分三步:
第一,分析試題結構.
歷史問答題一般包括四部分:主幹語、答項語、提
示語、限定語.例如:"評述民主革命時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歷史作用."一題中,"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是主幹語,"歷史作用"是答項語,"民主革命時期"是限定語,"評述"是提示語.
主幹語又稱"中心語".一般位於試題的中間,由專用歷史名詞構成(材料問答題的主幹語一般以歷史材料的形式出現).它告訴考生,試題是針對哪一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進行提問的.這是問題的主體,是試題的核心,試題的其餘各成分都圍繞它展開.只有正確理解中心語的內涵,才能把握住審題的大方向.不然,准確審題則無從談起.找出主幹語應作為審題的起點.
答項語就是求答項目,往往位於試題的最後.它具體規定應回答哪些方面的內容.是審題的最終落腳點.找准答項語就把握住了問題的關鍵,就明確了思維的方向、找到了解題的著力點,收集材料、組織答案就有了目標.審定答項語是審題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提示語常常出現在試題的最前面(個別試題的提示語融合的答項語之中).規定用何種方式解答,也就是解決怎麼答的問題.常用的詞語有:"述"、"評"、"論"、"比較"、"說明"等等.這些詞語能夠清楚地告訴我們試題的類型,提示我們應對的方法.把握准提示語,就能夠確定答案的基本結構,確定試題的基本解答方式.
限定語是對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在范圍、程度、角度等方面的限定.規定答案要限定在什麼范圍內,基本上都是位於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的前面(個別試題的限定語融合在主幹語之中).如:"簡要評述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主要政治活動."一題中帶著重號的詞語就屬於限定語.其中"簡要"是對提示語從程度方面進行的限定,"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對主幹語從時間范圍上進行限定,"主要、政治"是對答項語從程度、角度方面的限定.准確理解了限定語就可以少做許多無用功,從而保證把非常寶貴的考試時間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並且還可以減少閱卷老師的勞動量,避免惹老師討厭.
當然,近幾年高考問答題的提問方式一般不是那麼直截了當.有的是一題多問.有的雖然是只有一問,但問題的各組成部分卻不是一目瞭然.如98年高考試題第49題:"美國獨立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相繼取得勝利後,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成立了統一的美利堅合眾國,而西班牙屬拉美殖民地卻建立起一系列獨立國家.試從兩個獨立戰爭的背景和進程說明這種現象的原因."題中的主幹語是"這種現象"即"美國獨立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相繼取得勝利後,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成立了統一的美利堅合眾國,而西班牙屬拉美殖民地卻建立起一系列獨立國家",答項語是"原因",提示語是"說明",限定語是"從兩個獨立戰爭的背景和進程".雖然這幾種成分的分布不是那麼清楚,但只要稍做深入分析,並不難找出.一題多問的,則需要逐個找出它們的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和限定語.把一個題目看作是幾個題目分別解答.
第二,推敲關鍵詞語.
弄清試題結構,找出試題的四個組成部分,只是為准確審題創造了便利條件.理解了上述四部分的內涵才能算得上明確了題目要求.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限定語都是由若干詞或片語組成的,能否正確認識上述各成分,取決於對這些詞語,特別是關鍵詞語的理解.由此看來,弄清關鍵詞語的含義是審題的基礎,推敲關鍵詞語便成為審題過程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個步驟.
審題中最易於出錯的是限定語.對組成限定語的各詞語的推敲,往往決定著考生能否按照命題者限定的范圍答題.如果把題審"小",就會導致答案要點不全.如果把題審"大",就會多做許多無用功,浪費大量寶貴的考試時間,並且還會沖淡問題的主題,影響考試的得分.因此,我們在考試中應不惜投入大量精力進行這項重要工作.
在有多個問項的問答題中,審清每一問的主幹語並非易事.除第一問以外的各個問項的主幹語大多是代詞,如:"其"、"此"等等.這些代詞的含義都是由它前面的一句或幾句話決定的,有些語句往往還相當復雜.在審題過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會出現理解的偏差,導致不能正確認識這些代詞的含義.這樣,就必然出現答非所問的現象,自然也就得不到本來應得的分數.
第三,推測命題意圖.
要做到真正准確地理解題義,完全按照試題的要求解答問答題,僅僅能把題目的結構弄清,把握住關鍵詞語的含義,從字面上理解了試題,是不能夠完全滿足要求的.只有認識到了命題者的意圖,審題才能算是真正"到位".考生弄清了命題者要考查哪些方面的能力、考查哪些基礎知識,考查哪些方面的政治思想認識?就能夠按照命題者的意圖,順著命題者的思路去解答問題.這樣,考生對問題的解答,就會最大限度地接近試題的"參考答案".
二、找齊材料
在"審清題目"之後,考生的思維應立即轉向對答題所需材料的收集上來.找齊材料是解好問答題的關鍵.只有找齊了材料,才能保證回答問題時不漏要點.換言之,就是不漏得分點.由此我們應得出這樣的結論:對答題所需材料搜集的齊全與否,將決定著問答題的最後得分.
"材料"包括兩大部分,一是與題目有關的基本史實,二是答題所需的歷史基本理論和基本認識."收集"當然是指在自己的"記憶庫"中尋找.
對材料的收集要"全面",不漏過與題目有關的任何內容.同時,還要注意解決時間緊與內容多的矛盾,做到"簡明",對材料的搜尋只能是綱要性的,框架式的.
三、理清思路
理清思路是規范答題的必要條件.
1.理清答案的基本結構,篩選要點.
完成前面所述兩個步驟以後,考生的主要精力應立即轉到對答案的總體規劃上.設計好先答什麼?後答什麼?答到什麼程度?相關要點如何組合?等等.在此基礎上,再次對試題要求仔細推敲,然後從前面選定的材料中精選出與題目關系最密切的部分,組成答案要點.
2.研究試題的分值分布,確定答題的重點.一般情況下,分值較高的問項,理所當然是解答的重點.
3.理清試題本身並未明確指出思考方向的問項的解答思路,突破難點.這些問題雖然難以把握,但它們往往也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如:"原因"、"評價"、"體會"等等.下面探討一下解答此類問題的一般思路.
①"原因".分析原因無論從什麼角度入手,都必須明確找出歷史的承擔者--題中所述歷史現象所涉及的社會團體(或個人).逐個分析它們在社會上的政治、經濟地位,它們的政治、經濟要求,它們與題目中所涉及的事物的聯系.由此,就不難找出它們對題中所述歷史現象的發生所產生的作用,也就是說是上述歷史現象發生的原因.
②"評價".一般應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進行分析.
消極方面,應從"危害"、"局限"、"不足"等幾個角度思考.
積極方面,通常又稱之為"意義".往往分成以下三部分來回答:第一,用簡練的語言(一般是一句話)概括所考查歷史現象的本質特徵.第二,指出所考查歷史現象產生的直接的、近期的、較小范圍的作用和影響.第三,指出所考查歷史現象已經產生或將要產生的深刻的、長期的、大范圍的影響.
③"體會"(啟發、啟示、反映出什麼、想到了什麼?等等).這類問題,考生常常會感到無從下手,許多同學在考試時,乾脆放棄這些題目.
其實,這種問題的答案並不是漫無邊際的.它們一般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題中現象所反映出的規律性、本質性的結論.第二,題中現象所反映出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基本觀點等.第三,題中所述現象驗證了哪些現行政策的正確性或者是驗證了哪些事物的危害性.第四,我們能從題中現象中得出哪些經驗教訓.第五,吸取相應的經驗教訓後,我們的工作要朝什麼方向努力.
按照上述思路思考,我們就不難得出"體會"類試題的答案.再加上此類問題的評分標准一般比較寬泛.這類"難題"反倒能夠成為易於得分的題目.
4.打破思維定式,嚴格按照試題本身提供的信息,實事求是地分析、解決問題.
引進史學研究的新成果、新觀點,改變教材和社會造成的思維定式,是高考檢測考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審視歷史,獨立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命題方式.這種方式充分體現了高考試題以能力立意的特點,往往具有較高的區分度.同時,也都有著相當高的難度,是考生易於失分的試題.如:1995年高考第38題第3、4問:"魯迅揭露了當時中國社會的什麼問題?","指南針在近代西歐和中國的不同用途說明了什麼?"答案為:"舊中國愚昧落後,中國古代先進的科學技術未能充分發揮其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科學技術能否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取決於社會環境."而許多考生卻基於"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長期領先,勤勞的中國人民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創造的燦爛輝煌文化成就為全世界所注目,我們為自己的祖先的成就而自豪"等思維定式,不能客觀地分析中國古代的社會條件,對在封建制度下科技被視為"奇技淫巧"等現象視而不見.結果他們的思維方向與試題要求南轅北轍,考取高分自然就是不可能的了.
因此,考生在確定解題思路時,一定不能先回顧以前做過的類似的題目,不能機械照搬教材上相關內容的表述.應是堅定地依照審題的結果,果斷地從教材相應內容中提取與試題有關的一些方面的信息,結合歷史學科特點,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做出正確的選擇.這樣,就能有效地排除思維定式的干擾,保證把審題的成果轉化成答題的正確思路.
5.編制提綱.
大家普遍認為,編制提綱是保證答案的完整、條理、規范、整潔的必要手段,應該是應試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但是,許多考生在應試中為了節省時間,往往省略這一步驟.這主要是由於考試時間緊與試卷題量大的矛盾所致.綜合利弊,較為恰當的做法是:提綱一定要列,但必需簡明扼要.
提綱應包括兩大方面內容,第一,明確列出共有幾個小問題,每個小問題分幾段,每一段分幾個層次,每個層次包含幾個要點,每個要點使用哪些關鍵詞語.第二,設計答案在卷面上的布局,安排好每一小問、每一層次在卷面上位置,為下一步的規范作答奠定基礎.
提綱字數不易過多,自己能明白即可.
四、規范作答
規范作答是解答好問答題的最終保證.
1.答題格式規范.解答問題要嚴格對應試題的提問方式,採用歷史教學界通常使用的格式,做到"段落化、要點化、序號化",以求層次清楚.這樣組織出的答案就能與歷史閱卷教師的一般思路保持一致,為老師順利地閱讀、評判試題創造出便利條件.按照規范化的格式答題,能有效地減輕評卷老師負擔.同時,也在無形中為考生創造了更多得分機會.
2.語言規范.組織答案必須注意使用歷史學科語言.這樣做的優點主要在於:能用最簡捷的語言,最准確地表達考生的思想.同時,還能充分地顯示出考生的歷史學功底,從而贏得閱卷老師的好感.
3.書寫規范.書寫規范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第一,字體規范、用字規范.答題一般應使用楷書,字體雖然不要求有多高的藝術水平,但必須要做到字跡清晰、卷面整潔.答卷時用字也必須注意規范,不能使用不規范的簡化字,更不能自己隨便造字.第二,布局規范.答卷時要盡可能按照"編制提綱"時設計的版面書寫,考生書寫的答案以占試卷所留空格的五分之四左右為易.做到了以上兩點,考生的答案就能讓閱卷老師一目瞭然.這樣,就能保證考生書寫的答案的所有要點,不因辨識不清(或者是因為書寫的雜亂無章,閱卷老師在有限的時間內不能找出所需要點)而不能轉化成得分點.
⑦ 如何做歷史選擇題方法
明確選擇題基本構成
任何一道歷史選擇題都包括三個要素,即題干、題肢和正確答案。題干就是題目的主幹部分、設問部分,它限定了答題內容、確定了答題思路和隱含了答題信息,正確答案必須以此為依據。題肢就是選擇題的備選項,一般以A、B、C、D體現,四個選項中一般要把握三個層次,即此題肢本身是否正確,此題肢是否符合題意,此題肢是否最符合題意,第三個層次就是題目的正確答案。明確了這些我們解題才會有方向,為准確解答打好基礎。
⑧ 歷史大題 應該怎麼做 好難寫啊
1、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准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2、比較項的確定方法
基本方法:屬於歷史人物概念的可分為國籍、時代、稱謂、主要活動、評價等要素。屬於歷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空間、主體、經過、意義等要素。屬於歷史現象概念的歷史在諸因素與歷史事件的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經過改為主要內容或主要表現。屬於歷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制定者、主要內容、評價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的知識可分解為革命任務、組織與領導、斗爭綱領、主力、方式、性質結果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結果及影響的知識結構有包括進步性、局限性等。
3、如何分析變法或改革成敗的原因
基本方法:一是看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改革或變法是否符合歷史潮流和趨勢。二看改革的政策與措施是否正確,是否得以有效貫徹。三看新舊勢力的力量對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質如何。
4、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特點是比較的范圍具有確定性。解答時要認真審清比較對象比較項、限制條件,分析問答題要求與課本知識的關系,然後按設定的項目之間的邏輯關系。
5、內隱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類內隱式比較問答題,關鍵是根據題意,比較對象做具體分析,自己設法確定比較項。如果是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比較,比較項一般從背景、原因、過程、特點、結果、影響和性質等方面確定;如果是歷史人物,比較項一般從所處時代、所處階級、主要功績、局限性、歷史地位、影響評價等方面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