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栽種歷史

如何栽種歷史

發布時間:2022-04-18 12:52:29

① 桃的栽培歷史是怎樣的

桃原產我國黃河上游海拔1200~2000m的高原地帶。在河南南部、雲南西部、西藏南部都有野生桃分布。我國《詩經》、《爾雅》等古書上都有桃的記載,估計遠在4000年前就已為勞動人民所栽培利用。

桃向外傳播,是在公元前140—前88年漢武帝時代。通過中亞細亞最早傳到波斯,以後相繼傳入地中海沿岸及歐洲各國,16世紀哥倫布第二次到達新大陸時傳到美洲,公元1世紀傳入印度,19世紀傳人日本。

我國北起黑龍江,南到廣東,西自新疆庫爾勒、西藏拉薩,東到濱海各省和台灣省都有桃樹栽培。其中以北京、河北、河南、山東、山西、江蘇、浙江、陝西、甘肅等省(市)栽培為多。山東的肥城、青州,河北的深縣,甘肅的寧縣、張掖,江蘇的太倉、無錫,浙江的奉化、寧波等地是歷史上著名的桃產區,北京的平谷、河北的樂亭和臨漳為桃的新興產區。

② 蘋果的栽培歷史是怎樣的

蘋果原產歐洲中部、東南部,中亞細亞至我國新疆。歐洲在紀元前300年,M.P.Coto已記載了蘋果的品種。其後,古羅馬人開始栽培,並用嫁接繁殖。18世紀J.B.蒙氏(1765-1842)及T.A.奈特氏(1759-1838)已利用自然雜交進行實生苗選育,逐步推廣栽培。發現美洲新大陸後,歐洲移民把蘋果傳入美洲,在美洲又培育了不少新品種。日本在明治維新時代,從歐美引入了蘋果,乃傳入亞洲。此後,澳洲、非洲也都相繼引入蘋果。近百年來,世界五大洲都先後有了蘋果栽培。

原產我國的綿蘋果,在漢代已有記載。在魏晉時代已有栽培。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有關於柰和林檎的詳細闡述。柰就是現在的綿蘋果,包括檳子在內;林檎即沙果。故蘋果在我國的栽培歷史已有2000多年,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蘋果的繁殖、栽培和加工等方面的豐富經驗。甘肅河西走廊成為綿蘋果的中心產地。現綿蘋果在陝西、甘肅、青海和新疆仍有廣泛分布,並有100~150年生的老樹。新疆還有蘋果原始森林,它是可供利用的蘋果自然資源。

19世紀中葉以後,國外大蘋果品種通過西方的傳教士引入我國,經過當地群眾的選育、繁殖、推廣,已有一定的規模,盡管栽培歷史短,但發展速度很快。1952年,我國蘋果產量只有11.8萬t;2001年蘋果栽培面積發展到206.62萬km2,產量2001.5萬t,分別佔到我國水果總面積和總產量的25%和33%。1984年國家放開水果市場以後,極大地調動了果農的積極性,1984-1994年10年間,年均增產蘋果80萬t,1994-2000年年均增產蘋果150萬t。

從1997年開始,蘋果生產進入調整階段,非適宜區和適宜區內的老劣品種以及管理技術落後、經濟效益低下地區的蘋果栽培面積大幅度減少,蘋果優生區及經濟效益較高的地區蘋果面積穩定發展。到2001年我國蘋果栽培面積由歷史最高水平1996年的298.68萬km2調減為206.62萬km2,5年間平均每年減少84000km2。蘋果生產開始由數量擴展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栽培面積漸趨合理。

③ 中國茶樹的栽培歷史是怎樣的

茶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飲料作物。飲茶、藝茶始於中國西南。戰國以前,飲茶和茶業主要在巴蜀和漢中的部分地區。秦漢統一中國以後,飲茶和種茶由巴蜀首先東傳到荊楚廣大地區。漢代,茶的飲用和栽種傳播到了湘粵贛毗鄰的茶陵一帶。至三國和兩晉時,飲茶不但流行於中原官宦人家,在長江下游和江浙沿海一帶,飲茶之風也非常盛行。並出現了一些
「彌谷被崗」的茶園。唐代,茶進一步發展為全國性的一種飲料,其產茶的區域,已遍及長江流域和河南、陝西等地。並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陸羽《茶經》。《茶經》分源、具、造、器、煮、飲、事、出、略、圖等十篇,講述茶的起源、種類、特性、製法、烹煎、茶具、水的品第、飲茶風俗、名茶產地、以及有關茶葉的典故和用茶的葯方等。書中對於茶樹形態、茶園的擇地和採摘進行了描述和總結。如:「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對不同生態環境所產茶葉的質量,也作了評述:「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牙者次,葉卷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堪采掇。」又明確提出:「凡採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對於「茶之筍者」要「凌露」采之;「茶之芽者」,要選「中枝穎拔者」采之;天氣則「其日有雨」或「晴有雲不採,晴采之。」陸羽總結的這一採摘經驗,直至明清的有些茶書中,仍奉為經典,井作為某些名茶的採摘要求在運用。

但《茶經》中對茶樹的栽培方法的敘述卻很簡略,只提到「法如種瓜,三歲可采」一句。只是到了韓鄂的《四時纂要》中才有詳細的記載:「種茶,二月中於樹下或北陰之地,開坎圓三尺深一尺,熟劚著糞和土,每坑種六七十顆子,蓋土厚一寸強,任生草不得耘。相去二尺種一方,旱即以米泔澆。此物畏日,桑下竹陰地種之皆可,二年外方可耘治,以小便、稀糞、蠶沙澆壅之,又不可太多,恐根嫩故也。大概宜山中帶坡峻,若於平地,即須於兩畔深開溝壟泄水,水浸根必死。……茶未成,開四面不妨種雄麻、黍穄等。」又載「熟時收取子,和濕土沙拌,筐籠盛之,蓋穰草,不爾即乃凍不生,至二月出種之。」這是中國有關茶樹栽培技術的最早記載,也是清以前所有茶葉文獻中關於茶栽培的最完整記述。

北宋茶區北限的南移,也促使了茶葉生產技術中心的南移。繼唐朝顧渚(江蘇宜興和浙江長興相界處)之後,福建建甌的北苑成為中國的茶葉生產技術中心。有宋一代,建州和北苑成了出版茶書最多的地方。蔡襄《茶錄》、《東溪試茶錄》、《品茶要錄》、《宣和北苑貢茶錄》、《北苑別錄》和趙佶的《大觀茶論》等均以建甌或北苑貢茶為主要描述對象。從茶書的數量和內容上看,宋代建甌貢茶代表了中國當時茶樹栽培和茶葉製造的技術水平。宋代茶樹栽培技術的發展,突出表現在茶樹品種分類和茶園管理方面。在宋子安的《東溪試茶錄》中,根據茶樹的外形、葉形、葉色、芽頭大小和發芽早晚等不同情況,將北苑一帶的茶樹地方品種歸納為七類:一「白葉茶」,其特徵是「芽葉如紙,民間以為茶端」;二「柑葉茶」,葉厚芽肥、狀類柑葉,是喬木型的良種茶樹;三「早茶」,發芽較早,一般都用其作「試焙」;四「細葉茶」,生沙溪一帶山中,「葉比柑葉細薄」;五「稽茶」,芽葉細小厚密,呈青黃色,發芽也遲;六「晚茶」,特點近似稽茶,但較諸茶更晚;七「叢茶」,也稱櫱茶,是灌木型茶樹,一歲「發者數回」。這是古代對地方茶樹品種最早的分類記載。關於茶園中耕除草,《四時纂要》中只有「二年外方耘治」一句。據《北苑別錄》所引的《建安府志》載:「茶園惡草,每遇夏日最烈時,用眾鋤治,殺去草根,以糞茶根。名曰開畲。若私家開畲,即夏半初秋各用功一次。」再如茶園冬管和茶樹越冬保護方面,有了「摯稻糠入茶園培壅根株」的措施。

明清時期,在茶園管理方面有所發展,認識到施肥灌溉,中耕除草等與茶葉質量和產量的關系。如明程用賓在《茶錄》中指出:「肥園沃土,鋤溉以時,萌櫱豐腴,香味充足」,羅廩在《茶解》中也指出:「茶根土實,草木雜生則不茂,春時薙草,秋夏間鋤掘三四遍,則次年抽茶更盛。茶地覺力薄,當培以焦土」;「每茶根旁掘一小坑,培以升許,須記方所,以便次年培壅。」明代中期以前,中國種茶基本都採用種子直播的方法。清代,福建建甌一帶的農民,發明了壓條繁殖茶樹的方法。明末清初還出現了茶樹台刈技術,使用的方法有伐、燒和刈等。晚清時還出現了一種與茶修剪有關的光緒時的「種理茶樹之法」,據《時務通考》記載:「其茶樹生長有五六年,每樹既高尺余,清明後則必用鐮刈其半枝,須用草遮其餘枝,每日用水淋之,四十日後方去其草,此時全樹必具發嫩葉,不惟所采之茶甚多,所造之茶猶好。」

④ 我國栽培山楂的歷史過程是怎樣的

據古文獻記載,原產我國的山楂屬植物,早在2500年前勞動人民已開始利用,其栽培發展史大體可劃分為晉隋、唐宋元和明清至民國三個階段,栽培歷史1700餘年。黃河中下游和渤海灣地區是我國最早的山楂栽培中心。

記載我國山楂利用歷史最早的古籍是《爾雅》,以後有《廣志》、《西京雜記》、《齊民要術》、《本草綱目》、《農政全書》、《植物名實圖考》等,這些古籍從不同程度上對山楂的樹性、適栽地域、種類及品種、栽培管理、醫葯應用和產品加工等方面做了記載與闡述。

1949年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山楂的發展經歷20世紀50年代和70-80年代兩個時期,到1990年全國山楂栽培面積達到35萬h平方米,年產量45萬t。為山區人民脫貧致富,繁榮市場經濟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20世紀70年代,由於國內外醫葯界研究發現山楂屬植物富含多種防治心血管等疾病療效顯著的物質,被譽為營養保健果品。因此,自70年代中後期,山楂生產和科研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視,到80年代末期,山楂科研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果。查清了我國山楂屬植物的種類和品種資源,建立了國家果樹種質沈陽山楂圃,編著出版了《中國果樹志山楂卷》,選育出了一批優良新品種,掌握並依據山楂生物學特性,總結出配套的栽培管理技術以及山楂加工和綜合利用技術等。山楂生產發展當時受一時價格因素的左右也掀起過一股熱潮,這對推動山楂產業的發展、促進科研工作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於存在著重栽輕管、栽植時不注意當地資源條件、盲目擴大面積、不注意嚴格選擇優良品種等問題,加之加工和綜合利用嚴重滯後等原因,90年代初期,山楂生產陷入困境,出現價格下降賣果難、大面積砍挖山楂樹的局面。今後要穩定栽培面積,調整產地布局和品種結構,做到適地適栽,著重發展適於加工的品種,加強綜合配套技術的普及,提高果品質量,實行規模化栽培,促進產業化進程,加大山楂加工和綜合利用研究的力度,為山楂穩步發展和提高經濟效益提供可靠保證。

⑤ 櫻桃的栽培歷史是怎樣的

中國櫻桃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早在3000年前就有記載,除青藏高原、海南省和台灣省外,北緯35°以南各省均有分布。我國的大櫻桃栽培始於19世紀70年代,通過西方傳教士、僑民、船員等引入煙台開始的。據《滿洲之果樹》(1915年)記載,1871年美國傳教士倪恩斯引進首批10個品種的大櫻桃栽於煙台的東南山。1880-1885年煙台萊山區樗嵐村的王子玉從朝鮮引進那翁品種,1890年芝罘區朱家莊村的朱德悅通過美國船員引進大紫品種,很快又傳播到芝罘、福山兩區。到民國初年,已推廣到牟平、龍口、蓬萊以及威海等地。

除山東煙台外,1920年前後,德國傳教士將甜櫻桃品種帶到費縣的塔山林場,後傳到蒙陰、沂水、臨沂等地。1930年前後,泰安原耶穌家庭果園(現山東省果樹研究所的二果園),自日本引進300多株那翁等甜櫻桃品種。1935年原青島果產公司又直接從美國引進大紫、那翁、高砂等品種。新疆塔城的塔塔爾族人於1887年從俄羅斯引進甜櫻桃在當地栽培,後推廣到阿克蘇、喀什等地。遼寧旅大地區的大櫻桃可能是在本世紀初隨同西洋蘋果由日本引入。1920年前後僑居丹東市的丹麥人瓦利森自歐洲引入雜種櫻桃栽種在自己的庭院及原三育中學。此外,河北的昌黎、秦皇島等地早期亦有引入。

1995-1997年,山東農業大學、山東省果樹研究所陸續從烏克蘭灌溉園藝研究所(烏克蘭東南部梅利托波爾市)引進早、中、晚熟大櫻桃品種20餘個如:烏梅極早、早紅寶石、極佳、維佳、抉擇、勝利、葡萄乾、庄園、宇宙、友誼、巨豐等。這些品種共同的特點是:抗寒、抗旱,早實、豐產;在肥沃的沙質壤土條件下,每667m2產櫻桃1000~1500kg;冬季1~2月氣溫下降至-22℃條件下,第二年仍能獲得較好的收成。烏克蘭大櫻桃品種的引進,無疑將使我國大櫻桃適栽區向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大幅度地推進。

⑥ 蘋果栽培的歷史是怎麼樣的

蘋果樹起源地在北緯34°-42°的歐洲中部、東南部和中亞細亞以及我國的新疆一帶。據記載,蘋果在歐洲栽培至今已有3000年的歷史。但是,在紀元前300年時,已知的栽培品種僅有7個。後來,在長期的自然和人工選擇作用下,蘋果的品種變異百出。特別是近代,人們採用雜交育種、芽變選種和輻射育種等先進育種方法,創造了許多新品種。目前,在全世界,蘋果品種已達到1萬個左右。其中,生產上常用的栽培品種有20多個。

我國是蘋果的原產地之一。現在,在新疆新源縣的交託海山區、鞏留縣的莫庫爾山區、霍城縣的大西溝山區等,還分布著大片的野生蘋果林,湖北江陵戰國時代的古墓中還發現了蘋果及其種子,這說明我國蘋果栽培的歷史也相當長久。據古籍記載,原產我國的小蘋果類,如沙果、檳子、海棠等小蘋果和大蘋果中的綿蘋果,早在魏、晉時代已有栽培。在古代,我國人民稱蘋果為「柰」。據公元三世紀《廣志》寫道:「柰有白、青、赤三種,張掖有白柰,酒泉有赤柰」,「西方例多柰,家以為脯,數十百斛,以蓄積,如收藏棗栗」。這表明當時在我國的西北,特別是甘肅河西走廊的張掖、酒泉、武威等地,蘋果栽種已相當盛行。公元六世紀賈思勰著的《齊民要術》一書中也談到「柰」和「林檎」。這里所指的「柰」,就是今天的綿蘋果(包括香果、檳子);「林檎」就是指現在的花紅(包括秋果、紅檎等)。書中還詳細記述了當時蘋果栽培、繁殖、貯藏和加工等技術。到了明代,《群芳譜》中載有:「柰,一名頻婆,與林檎一類而二種」,「蘋果,出北地燕趙者尤佳,接用林檎體,樹身聳直,葉青似林檎而大,果如梨而圓滑。生青,熟則半紅半白或全紅。光潔可愛玩,香聞數步,味甘松,未熟者食如棉絮,過熟又沙爛不堪食,惟八九分熟者最佳。」還記述著蘋果的收貯方法:「取略熟者收冰窖中,至夏月味尤甘美,秋月切作片曬干,過歲食亦佳。」明代的植物名實圖考中也說:「柰,即蘋果」。從上述可見,我國古籍中所論述的「柰」、「頻婆」等就是今天所說的蘋果。它在我國的栽種歷史,至少已有1600年以上。

現在,我國各蘋果產區所栽培的蘋果樹,除了原產我國的綿蘋果以外,絕大部分是從國外引進的品種。這些品種的栽種歷史,最長的只有百餘年的時間。就地區而言,山東煙台是我國最早引入國外蘋果品種的地區,大約於1871年由美國傳入,最初引種的品種有緋之衣、伏花皮等,後來又引入青香蕉、倭錦、元帥等品種。在當地勞動人民的辛勤培育、繁殖、推廣下,煙台逐步發展成為今天我國蘋果的主產區之一。其次,是青島,於1893年前後由德、日引入,輸入的品種有伏花皮、紅魁、黃魁、紅玉等。再則,是遼寧南部的旅大市,於1905年從日本、朝鮮引入苗木栽植,主要品種為國光、紅玉、雞冠、倭錦等。此外,四川成都栽培的西洋系蘋果,是1920年由英、美、加拿大引進;雲南昆明所栽培的蘋果,是1926年從法國輸入;新疆伊犁地區栽種的大蘋果品種,則是由蘇聯引入。由於西洋系蘋果具有果形美觀,色澤艷麗,風味甜香,特別是易運耐藏的優點,因而傳入我國以後,迅速傳播開來,現已遍及我國東北、華北、西北等廣大地區,成為我國重要的溫帶水果之一。

⑦ 姜在中國的栽培歷史是怎樣的

中國自古栽培姜,從湖北江陵戰國墓葬和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葬(西漢初期)中發現完整的出土姜塊,表明從戰國時代已用姜作為陪葬品。

西漢司馬遷著《史記·貨殖傳》(公元前1世紀前期)有「千畦姜韭,其人與千戶侯等」、「江南出薑桂」、「蜀亦沃野,地饒姜」等記載,表明姜當時已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西漢《別錄》說「姜生犍為(四川)山谷及荊州、揚州」。

上述的發現和記載還表明,早在公元前1世紀以前,姜已有較大面積的種植,其栽培史至少已有2500年以上。

北方栽培姜的歷史較晚。

據考證,明代時各府州縣地方誌中僅有少數物產卷中有姜的記載。

清代北方的姜栽培已相當普遍,如乾隆年間安徽霍山縣、山東兗州府寧陽縣等所需姜主要販自南方,道光末年有人開始引種試種,到了光緒年間,所生產的姜產品不僅可以自給,而且可以供應鄰近各縣。

山東省《萊蕪縣志》(1922)記載,清朝宣統年間已把姜作為課稅對象,可見當時姜的栽培已相當普遍。

姜的種植自南方向北方發展與其本身的經濟價值有關,說明種姜不但可以滿足人民生活的需要,還可獲得較多的經濟效益。

⑧ 葡萄在世界上的栽培歷史是怎樣的

人類利用和栽培葡萄的歷史悠久。考古研究表明,早在5000~7000年前,在古埃及、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外高加索、中亞細亞等地即有葡萄栽培。裏海、黑海和地中海沿岸國家是世界葡萄栽培和釀酒最古老的中心地區。葡萄栽培遍及世界五大洲,全世界葡萄栽培面積接近1000萬km2,年產超過6000萬t,居世界水果產量第二位。世界上葡萄產量和面積最大的國家依次是:義大利(973萬t)、法國(800萬t)、美國(594.6萬t)、西班牙(496.9萬t)、中國(367.97萬t)、土耳其(365萬t)、阿根廷(250萬t)、伊朗(231.5萬t)、德國(164.8萬t)、智利(157萬t)、南非(155.4萬t)、羅馬尼亞(142萬t)、希臘(120萬t)、澳大利亞(109萬t)。多年來,世界葡萄的發展趨勢是穩定栽培面積,著重提高產量和品質。

⑨ 中國農作物種植有哪些歷史

我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發源地之一,作物生產歷史非常悠久,從最先開始馴化野生植物發展到現代作物生產已近萬年。在新石器時代,人們根據漫長的植物採集活動中積累的經驗,開始把一些可供食用的植物馴化成栽培植物。例如,在至少8000年前,穀子就已經在黃河流域得到廣泛種植,黍稷也同時被北方居民所馴化。以關中、晉南和豫西為中心的仰韶文化和以山東為中心的北辛—大汶口文化均以種植粟黍為特徵,北部遼燕地區的紅山文化也屬粟作農業區。在南方,水稻最早被馴化,在浙江餘姚河姆渡發現了距今近7000年的稻作遺存,而在湖南彭頭山也發現了距今9000年的稻作遺存。刀耕火種農業和遷徙式農業是這個時期農業的典型特徵。一直到新石器時代晚期,隨著犁耕工具的出現,以牛耕和鐵耕為標志的古代傳統農業才開始逐漸成形。從典籍中可以比較清晰地看到在新石器時代之後我國古代作物生產發展演變的脈絡。例如,在《詩經》(公元前11—前5世紀)中頻繁地出現黍的詩,說明當時黍已經成為我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其他糧食作物如穀子、水稻、大豆、大麥等也被提及。同時,《詩經》還提到了韭菜、冬葵、菜瓜、蔓菁、蘿卜、葫蘆、蒓菜、竹筍等蔬菜作物,榛、栗、桃、李、梅、杏、棗等果樹作物,桑、花椒、大麻等纖維、染料、葯材、林木等作物。此外,在《詩經》中還對黍稷和大麥有品種分類的記載。《詩經》和另一本同時期著作《夏小正》還對植物的生長發育如開花結實等的生理生態特點有比較詳細的記錄,並且這些知識被廣泛用於指導當時的農事活動。在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前221),由於人們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人們對植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認識逐漸加深,對適宜特定地區栽培的作物和適宜特定作物生長的地區有了更多了解。因此,在這個時期,不少作物的種植面積在不斷擴大。

閱讀全文

與如何栽種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7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