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面對歷史

如何面對歷史

發布時間:2022-04-18 21:32:04

❶ 作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應該怎樣面對歷史交給我們的神聖使命

摘要 作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面對歷史交給我們的神聖使命,有以下幾點做法:

❷ 如何正確對待歷史

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我們總結和吸取歷史教訓,目的是以史為鑒,更好前進。」

這種「接續奮斗」的歷史觀首先表明,歷史任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代代人接續奮斗的歷程,每一代人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繼承前人的事業繼續前進,因此每代人有每代人的歷史責任;這種「接續奮斗」的歷史觀還表明,「接續奮斗」的歷程是一個在自覺總結前人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展開的歷史過程,前人的成就和不足實際上都是今人繼續前進的資源。因此,這種「接續奮斗」的歷史觀要求我們必須正面對待自己的歷史。

要將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辯證發展的認識論運用到歷史認識當中

正面對待自己的歷史,就意味著要將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辯證發展的認識論運用到歷史認識當中去。正面對待自己的歷史,首先就需要我們把中華民族5000年以來的歷史過程,整體地看作是內在於每一個中國人的歷史生命,把個人的生命與中華民族整體的歷史相互融合在一起。歷史是不能任意選擇的,因為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祖先,正是在這種個體與民族、文明歷史的整體連帶當中,促使每個中國人在自己5000年的文明和歷史面前,產生一種具有崇高感情的歷史命運感,從而自覺樹立一種全中華民族的歷史共同體的認同,以一種文明的榮耀感和民族的自豪感,克服個人主義視野下的歷史虛無主義。

正面對待自己的歷史,就需要我們實事求是地面對民族歷史中遭遇的曲折與苦難,能夠用一種辯證發展的認識論,合情合理地把這些曲折和苦難理解為發展中的曲折,理解為歷史進步中不得已的代價,從而從根本上糾正自近代以來,在西方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霸權之下,長期彌漫於知識和思想領域中的自暴自棄式的歷史觀。我們需要對自己的祖先和歷史充滿溫情和敬意。因為正是他們一次次突破歷史困境的努力,才得以延續中國的文明和歷史,因此,我們也必須承擔起自己的歷史責任,像歷代祖先一樣努力,而不是埋怨古人,否定歷史。這正是文化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

❸ 1213國家公祭日,關於這段歷史我們該如何面對

首先,對於這段歷史,我們應該坦然面對。銘記歷史是對革命先烈的尊重和緬懷,忘卻歷史就是可恥的。

❹ 面對歷史,我們應該怎麼辦主題班會

歷史的風,吹翻起七十年前的那一頁。在我的眼前,歷歷浮現出,在那1937年12月到1938年2月初,那悲痛歲月里的冷嗖嗖的日子。日本帝國主義大肆張開它的魔爪,伸向了我中華的心臟,華北大地。
35萬人,如果他們手拉手連起來,其長度當於從南京到上海的一個來回。可是這么多人,在南京淪陷後的短短40天內,竟被侵華日軍全部屬殺!毫無人性而又發了狂的日寇,以槍殺、刀砍、焚燒、刺戮、活埋、水溺等殘酷手段,對待無辜的市民和被卸去武裝的國民黨軍人。我們優秀的中華兒女,你是我們民族的靈魂,我們民族的脊樑;如果,如果我們的民族,沒有你,它的生命將是如何的暗淡,它將會走向何等可怕的深淵啊!你以你堅毅不撓的行動,告訴所有的居心可怕的人們:中國人是不可辱的,中華民族是不可辱的。中國人將為國而聲、為國而戰、甚至為國而死。
大家都知道圓明園這座在清朝時期首屈一指的皇家園林吧!圓明園集合中外各地名勝,要是在院里走一趟,可謂是賞心悅目。就在1860年,英法兩國狼狽為奸,一舉侵入圓明園,因為我們的武器比較落後,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將我們的雄偉建築和瑰寶毀掉。可是他們還不滿足,1860英國又迫使清政府簽定《北京條約》,永久割讓九龍半島尖端。1898年英國又乘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之機,逼迫清政府簽定《展擴香港界址專條》強行租借九龍島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個島嶼,租期九十九年。漫漫修遠的長路,並沒有使東方巨人從此消亡的緣故,正是因為在你們,我們民族最可愛的人,正是你們這些以天下事為已任的仁人志士,所組成浴血奮戰洪流,吹響起我們民族的歷史的新的紀元。雖然,我們古老的中國像一艘擱淺的大船,盡管沉重,盡管緩慢,但依然還堅挺著前進的風帆。
同學們,為國而聲、為國而戰、甚至為國而死,才是一個人最大的驕傲;誰如果在心裡沒有自己的祖國,誰就不屬於人類。當你佇足於雄偉蜿蜒的萬里長城之上,當你止步於滾滾東去的黃河之邊,當你注視著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之時,你的心中是否感慨難平,是否熱情奔涌?同學們,切莫以為只有生在亂世才好為國分憂。欲報國何須生於亂世,又何止在沙場上拼殺?同學們,我們是初開的鮮花,我們是初升的太陽,我們的戰場便是這足下的土地,用我們百倍的努力,學得知識、學得能力,然後用自己強健的雙手開創一片輝煌的事業。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如此,都能把自己事業與理想,和我們的民族相融,那麼我們的中華民族將不再是可辱的,將會成為能以昂然身姿挺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一員。
讓我們為振興我們的中華拼搏吧。要知道振興中華是我們每位同學義不容辭的職責,是歷史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告訴自己吧,我們的心屬於祖國。

❺ 對待歷史我們應該是一個什麼態度

對待歷史我們的態度應該是客觀的、積極的,好奇的,善於弄清來龍去脈並愛鑽牛角的。
只有客觀,才能不失偏頗,才可以公正的站在第三者立場去了解、關注、分析、研究;
只有積極、好奇,才能提高對歷史這樣枯燥的東西學習興趣;
只有愛鑽牛角,才可以對歷史的了解、認識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❻ 如何正確對待歷史人物

我歷來主張以一種大歷史觀來對待歷史,這包括很多方面,就不細說了,這里說下我對它定義的核心三點。
第一,不可偏頗,要多方查證,不可偏聽偏信,因為歷史基本都是勝利者寫的,為尊者諱的觀念很容易使真相被淹沒。
第二,無論歷史真相是什麼樣的,我們都要尊重。個人喜好是個人喜好,但是不可用個人喜好來造謠抹殺和篡改歷史,而且要就事論事,不可一概而論,這既是對歷史人物的尊重,也是對我們自己的尊重。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歷史其實就是人類的歷史,以歷史關鍵人物為坐標流動方向的人事等復雜的集合,我們評判一個人物一個歷史事件的標准就是其出發點以及結果是否對人民造成了良好的影響。這就是大歷史觀的根本所在,人本思想,民本思想,任何人物,任何王朝,任何政黨,只要對人民有利,我們都要支持,只要背離人民,壓榨人民,我們都要反對!

❼ 如何面對歷史和生活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因為他「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這個獎頒給莫言,並不意外,盡管一些讀者不喜歡他的小說,網路上也有各種聲音,這些,都不影響莫言作為一位優秀作家,在文學史上有其特定的地位和價值。他對中國歷史文化、社會生活以及人性倫理,都有深刻而獨到的認知,稱得上是一位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均具備原創能力的作家。
文學,是關於存在的思考和表達。莫言曾說:「故鄉對我來說是一個久遠的夢境,是一種傷感的情緒,是一種精神的寄託,也是一個逃避現實的巢穴。那個地方會永遠存在下去,但我的精神卻註定了會飄來飄去。」為了抵抗這種生命的漂泊感,莫言選擇了高密東北鄉作為自己恆定的文化地理坐標。在這片土地上,他虛構了一個文字的、生命的、精神的王國。從《白狗鞦韆架》到《蛙》,鄉土中國、歷史反思、大地倫理、生命觀照和現實批判,在高密東北鄉長成了密不透風、生機勃勃的一片紅高粱。
《豐乳肥臀》出版時,剛好是世紀末情緒漸漸泛濫的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頹廢與虛無,慾望與狂歡,伴隨著消費主義大潮,籠罩時代。賈平凹說反英雄主義,王蒙說躲避崇高,張煒、張承志則高舉道德理想主義……一時間價值多元聲浪喧囂。社會生活的底線是活著的尊嚴、投降,還是堅守,作家以寫作發言。
讀《豐乳肥臀》,並不輕松。
這部小說因為其名,帶來了一些讀者,也失掉了一些讀者,帶來的是熱鬧的圍觀,失掉的是嚴肅的審視。究其二者,如果認真閱讀,都會大呼上當。獵艷者難免興之所至失望而歸,挑剔者大約自會曲徑通幽發現真經。當然,小說之名難逃媚俗嫌疑。這本書狹義上是獻給作者的母親,廣義上是敬獻給大地和所有母親。小說寫了歷史、戰爭、宗教、愛情和飢餓。莫言自己說,「我更加明確地意識到,《豐乳肥臀》是我的最為沉重的作品,還是那句老話,你可以不看我所有的作品,但你如果要了解我,應該看《豐乳肥臀》」,「《豐乳肥臀》是沿著《紅高粱家族》路線發展下來的那種小說的一個總結,這里邊有比較多的我的人生體驗和故鄉、家族等原始素材,是對自己進行清算的一種寫作方式」。
作家要有情懷,個人命運往往也就意味著人類命運,莫言把思考的焦點對准高密東北鄉人民在抗日戰爭這個大背景下,生與死的沖突,把個人的生存慾望與民族的生死攸關緊密結合起來,突破具體時空局限,探究生命的深層含義,也令這部小說在文化意義上成為一個民族的寓言。莫言力圖重構歷史的軌跡,這一努力始於《紅高粱》,他以當代人的視角和心理,對民族歷史悲劇的根源加以透視和投射。十七年以來形成的敘述歷史重大題材的庄嚴鄭重都消失了,面對去除層層包裝和偽飾的民間史,他以荒誕甚至游戲的筆觸、更原始的情緒和更漫漶的文字,穿透歷史人生以及人性的遮蔽,發掘活著的真相。莫言以自己的感悟去書寫心中的歷史,在歷史與現實的大跨度中,人的生存焦慮、民族的生存焦慮纏繞在一起,構成來自民族內部的精神痛楚和兩難困境。
上官金童是中西文化的怪胎,在高密東北鄉近一個世紀的社會歷史變遷中,面對暴力環境的擠壓,金童的性格悲劇也是文化和歷史悲劇的隱喻,作為中西文化結合的產物,既呈現出先天不足,更表現為後天衰弱。這裡面的反思是雙重的,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都不具有拯救民族命運的力量,如何擺脫文化認同危機,面對歷史的尷尬和屈辱,生存的艱辛與沉默,莫言寫得殘忍而又犀利。他在思考和尋找精神救贖之路,現實批判和歷史反思是兩個基本支點。有些記憶正在從我們的腦海里喪失,歷史退潮般地遠去,只留下沙灘上無數泡沫,那種復雜而矛盾的心理,看得出莫言內心的孤獨與清醒。莫言說:「艱難的逃亡轉變成生死未卜的回轉故鄉之路。」這條回轉故鄉的路,以及回去的姿態,都是一種象徵。《豐乳肥臀》作為民族現代化進程的文化寓言,展示了社會生活廣闊深邃內部蘊含的文化困境、文化焦慮、文化血緣的自我清理,正如鄧曉芒所說:「莫言憑他對文學的敏感和某種自我超越的靈魂,發現並抓住了我通過文化和哲學的反思所揭示的同一個問題,即我們時代各種症狀的病根。」莫言冷靜地批判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藉以反思人性異化和人文精神喪失。
弗雷德里克·傑姆遜在《處於跨國資本主義時代的第三世界文學》中指出:「第三世界的文本,甚至那些看起來好像是個人和利比多趨力的文本,總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來投射一種政治:關於個人命運的故事包含著第三世界的大眾文化和社會受到沖擊的寓言。」文化,在這種選擇中,承襲了作家主體認同並且無法擺脫的內在驅動力,同時又意味著個人所無力超越的外在力量。莫言選擇站在民間立場,他的話語核心是英雄的失落,人的精神信念的委頓,社會歷經殘酷的文化變遷,可是骨子裡的東西卻牢牢附著在希望的邁進之上,幾乎成了一種病態。疲憊沉重的人生,瑣碎無奈的生活,那些良知與慾望的沖突,建立在對生存的卑微的願望之上,莫言用心酸的筆觸打碎了民族神話,一步步迫近我們,拷問我們,積貧積弱的深刻根源在於自我的弱化,這是他者強勢文化背景下的自省。
莫言不斷強化人在困境中的生存,在險惡的環境中的精神狀態,他不厭其煩地細致描寫在戰爭和死亡威脅中,在金錢、地位、活著,包括性愛的誘惑中,生發出來的人的本能慾望,包括正義與自私、堅強與懦弱、尊嚴與無恥。謝有順說,良心不是一種觀念,也不是思想經驗或一種理性的判斷力,良心是一種生命,它與我們人格里那個絕望的生命是相反的生命,現實的人格與人的終極存在的根本差異就是慾望與良心的無法統一。良心要求每個人離棄罪惡,離棄私慾,而現實的人生卻總是和暴力、爭斗、貪婪、邪惡以及各種無法滿足的慾望緊緊相隨。《豐乳肥臀》展開的是一個世紀的歷史風雲,從抗日戰爭一直寫到新中國改革開放之後,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實際上是一幅生命圖譜。母親上官魯氏艱難孕育了上官金童和他的八個姐姐,眾多兒女組成的龐大家族,被大時代裹挾著捲入中國社會動盪不安的歷史進程。小說通過家庭生活再現社會和時代變遷,揭示人性弱點和病態人格導致的悲慘命運,具有靈魂拷問的深度和力度。
《豐乳肥臀》中,生存本身被無限放大,意義和價值的追問讓位於生命本能的突顯。就如同上官魯氏拚命衛護她的孩子,而這些孩子仍舊一個接一個地死掉了,沙月亮、司馬庫、魯立人都在衛護自己的家園,可他們又同時在比日本人更加殘酷地踐踏著這片土地。生的慾望那麼強烈,而希望的破滅又那麼殘忍,死亡被籠罩上美麗的光環,人生的希望隨著上官金童生命意志的消磨不斷倒塌。躺在歷史的搖籃里,我們不過是一代又一代思想的嬰兒,歷史的悲哀如此深重,文化母體的生命力再怎麼頑強,也終究有倒下去的一天。在母親的墓前,人生的尊嚴、人格、信念,依舊得不到重構。上官金童一心想著苟且偷生,只要活著,只要肉體存在,精神的死亡變得無關緊要,這個人物簡直是一面雪亮的鏡子。大地上的花瓣浸透著鮮血,莫言心中濃重的痛苦,紮根在土地深處,飽含現實憂患和歷史沉思,期待民族文化的歷練和鍛造,經歷一個艱苦而漫長的過程,化蝶再生。只有找到國民精神萎靡的根本原因,才可能實現民族自救,莫言本意在於揭穿國民劣根性和民族精神的創傷,站在超越階級的位置,以悲憫的眼光呈現歷史進程中人的境遇和命運,探求文化與生活信仰重建之路。

❽ 應該怎樣對待歷史

通常人們認為,歷史是過去的事情,只能說明過去,所以沒有必要糾纏於歷史,把歷史問題看得太嚴重了。這十分不妥。
歷史所載都是舊東西,但怎樣記載、怎樣看待舊問題,卻反映著當代人們的思想與立場。不同的人,將運用不同的手段,選取不同的題材去述說歷史、編寫歷史。歷史影響著我們的思想活動,也影響著我們對歷史的看法。同時,必須正視,正如那位影響深遠的義大利史學家、哲學家克羅齊所言:「只有現實生活中的興趣才能使人類研究過去的事實」(轉引自《人心中的歷史》第143頁)。所以,他指出:「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句話有三層含義:「一、研究歷史總是現實現刻的思想活動;二、歷史研究是由現時的興趣引起的;三、歷史是按現時的興趣來思考和理解的」(見《人心中的歷史》第144頁)。既然如此,就不難認識問題的嚴重性了。
我們是從歷史中走來。歷史影響著我們,也在某種程度上支配著我們。當前,為什麼日本國內會從上至下颳起一股歷史的「翻案風」呢?為什麼政府同意修改歷史教科書、公然同意篡改歷史呢?為什麼極右勢力瘋狂叫囂,要為東條英機等甲級戰犯鳴不平呢?為什麼不少人熱衷於參拜,熱衷於「戰敗日」的祭鬼活動呢?說穿了,他們不只想改寫歷史,立足點是要改變現實。怎樣對待歷史,將決定其未來的走向。弄得不好,歷史將在現實中重演,日本很有可能走上歷史的老路。這並非危言聳聽。
應當承認:很多日本人參與以上活動是出於無知,出於湊熱鬧,出於認識不清,甚至是懷有善良的意願,或是僅僅出於對親人的緬懷。這次日本政府為了體現善意,花費巨資邀請千名中國學生去日參觀,從青少年一代抓起,以改善日中關系,這也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必須指出:若沒有正確的歷史觀,日本政府的所作所為仍將誤導國民,不可能從根本上改善中日關系,改變日本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形象。對歷史認識的不一致,只能導致人們現實活動的不一致,並很可能促使矛盾向對立和沖突的方向發展。
作為國家政府,應當想方設法凝聚人心、保護積極因素、振奮民族精神、發揚優秀的民族傳統。然而,這一切,必須建立在正確的歷史觀上去做,才站得住腳,才是對的,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日本人有許多優點和長處。這些優點和長處,值得他國人民、當然包括中國人民去學習和借鑒。一個彈丸之地的島國,為什麼能在二戰中發揮出那麼巨大的威力與能量?為什麼在歷史上能外拒強敵入侵,並在近代多次打敗中國甚至打敗俄國等大國?為什麼二戰之後不長時間,就能在一座廢墟之上創造出經濟奇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於日本人的優點與長處。但是,日本人最突出的短處是:講團結而忽視理智,頑強奮斗有餘但容易走上極端。從而使得日本人成於斯亦困於斯,命乖運蹇。
其實,不管對一個人,一個集團,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來說,最重要的一點,不是別的,而是要有理智。而有無理智的第一要素,不是聰明與否,而是懂不懂事。所謂懂事,就是要明辨是非曲直,能以變應變。筆者看過不少日本小說和電視劇,發現一個問題,不少日本人就顯得不夠懂事。只要是上級說的,就盲目服從、不折不扣地照辦;只要對集體有利,就不管是否正確、是否合乎情理,去堅決維護;只要自己認定了目標,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全力以赴而奮斗;甚至於只聽親友等「圈內人」的意見,對外一概排斥,管它是黑是白,有理無理……這怎麼行呢?即使有時應該這樣,但效果值得懷疑。中國人為人處事的特點是注重講理,以理服人。古人就強調,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從。即使是上級的指示,若有不當之處,也應善意指出;當時應該服從,但事後應該提出。這樣的話,效率可能差些,但效果可能好些。更重要的是,如此才能形成一種良好的氛圍,促使人人具有理智,按理智行事,防止犯大的錯誤,避免走向錯誤的深淵。
聯想到日方的那些做法,人們不得不認真思考:那是在尊重事實,尊重歷史嗎?那是理智的做法還是在一意孤行?對歷史都敢肆意捏造,那怎能培育正確的民族意識?在此情況下,日本政府想凝聚人心,振奮民族精神,其結果怎能防止再次形成一種令人生畏的邪惡力量?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歷史是一門展示當代人們所想、所做、所求的心理活動的學問,也是一門揭示人們將會做什麼、怎樣做的行為科學的學問。
日本人必須明白:理智比什麼都重要,唯有理智地對待歷史,才能理智地對待現實;唯有推崇理智,才能完善國民的個性,避免由頑強轉向頑固,再轉向野蠻;唯有弘揚理智,正視歷史,才能寬慰周邊國家,並使世界人民放心。
各人都有各人心中的歷史。但誰的認識正確,這不能由各人自己去決定。真理只有一個,事實勝於雄辯。大家都接受真理,直面事實,才能統一認識,避免矛盾的對立與沖突,營造出寬松和諧的現實。所以,強調要正確地認識歷史、對待歷史,是為了更好地認識現實、對待現實,也是為了更好地認識未來、把握未來。
人類已進入一個和平與發展為主旋律的時代,一切都在改變。經濟利益只應也只能用經濟辦法去獲取,爭奪世界霸權或區域霸權將被世界人民反對。是堅決跳出「老一套」的時候了,是改變傳統思維、實行政策轉型的時候了!
有人說,歷史是一門科學,有些牽強。然而,不能不說歷史發展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歷史不是陳年舊事的簡單堆砌,時間相連的重大歷史事件之間往往具有很強的內在聯系,甚至是因果關系。歷史規律不像自然規律那樣清晰而反復地出現,但人類的歷史,是一部人性不斷完善與提升的歷史。事實上,歷史過程充滿了辯證法,受到對立統一規律的支配。因為已有兩次世界大戰的惡性事件,不少人據此認為人性的發展是個變數,難以預測。然而,那是辯證法在起作用:有了兩次大戰的沉痛教訓,物極必反,矛盾轉化,才為人性的完善與提升打造起堅實的基礎,提供了充要條件。人性的完善與提升,最終將促使人類脫離野蠻,促使人民的意志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人民創造了歷史,最終將是歷史的主人。歷史的進程充滿了偶然性,由此為各種各樣的精英人物大顯身手提供了廣闊的舞台。但是,歷史的進程最終要受必然性的支配,這種必然性,就是人民的意志,人民的力量。當然要注意,這里的人民,非指某團體或某民族,而是指全人類。唯有重視世界人心的走向,才能順應時代潮流;唯有崇尚理智,才能深刻而清晰地洞察此點,從而在國際舞台上演出有聲有色的話劇。

❾ 面對歷史怎麼做(100字)

記住犧牲與奉獻,記住殘酷與傷害。吸取教訓,不在犯同樣的錯誤。以史為鑒!
面對歷史要承認,銘記。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如果選擇忽略,選擇忘記,那麼,在久遠的將來它就是不曾發生的事實。
地球上的一切都是歷史的參與者。多少事物都曾存在卻不為人所知,就是因為沒有記錄。那麼,面對歷史要銘記,因為它是傳承。

閱讀全文

與如何面對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7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