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保護中國文化遺產
老的華夏文明孕育出多姿多彩的歷史文化。中國任何一處的文化古跡,都是炎黃子孫們的共同財富。保護文化古跡,已成為眾多有識之士的共同心聲,也需要全社會為之珍惜與愛護。
然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建設浪潮席捲神州,各地的文化古跡頻頻告危,許多有保護價值的古建築等歷史文化遺存,蒙受了相當嚴重的破壞;同時,還有許多文化古跡年久失修,破敗不堪。人們在享受著現代文明之餘,忽然發現與歷史的傳承、文明的銜接、人文的傳統漸行漸遠,環境變得那麼陌生,若有所失。
世界文化遺產:長城
那麼,如何更加有效地保護文化古跡,構建和諧社會呢?筆者認為,首先,要轉變保護文化古跡觀念,樹立全新理念。在一些人的眼中,這些歷史的陳跡早已不能滿足新時代的要求,投入大量資金豈不是「讓死人壓活人」嗎?更有一些地方官員片面強調經濟利益,將推倒多少舊建築,建立多少新建築作為自己的政績。在保護文化古跡過程中,要堅決摒棄這種落後觀念,形成保護文化古跡要用心去疼的新理念。樹立文化古跡是我們祖先留下的歷史創造,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實為無價之寶。文化古跡是每個人的財富,每個人都應成為保護文化古跡的使者。
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
其次,完善保護文化古跡的立法,加大執法力度。雖然我國有《文物保護法》,但對於文化古跡的保護只提出了較寬泛的要求,應該進一步完善和修訂的具體法律條文,建立和完善各項保護文化古跡的制度。要求各級政府部門每年呈報文化古跡保護狀況年度報告;將保護文化古跡的政績列入政府主要領導的考核內容;對破壞文化古跡的責任人進行追究、處罰,對於嚴重違法破壞文化古跡者,必須追究有關領導人和當事人的法律責任。
世界文化遺產:黃山
再者,要加大保護文化古跡的宣傳力度,形成保護文化古跡的新氛圍。文化古跡濃縮了歷史文化的精華,它們是一個時代、一個民族文化的象徵,記載著先人的智慧、勞動、情感和創造精神,是最具說服力的歷史文化見證和化石。各媒體和社會輿論要大力倡導保護文化古跡的作用和意義,提出保護文化古跡與發展經濟並不對立,相反它們是和諧的統一體,在社會上形成保護文化古跡的良好氛圍。
文化古跡是研究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瑰寶。保護文化古跡並不是經濟發展的障礙,而是構成社會現代化的重要特徵。我們應樹立昔日文明與當代成就融為一體的可持續發展觀念,使古跡保護與經濟建設齊頭並進,構建和諧社會。
⑵ 怎樣保護文化古跡
1、在闡述立法的基本原則後,從管理體系設置、民事責任、公眾參與制度和私人所有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制度以及配套的資金保障制度、程序化管理制度等方面就文物古跡保護法律制度的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議。
2、在保護文化古跡過程中,要堅決摒棄這種落後觀念,形成保護文化古跡要用心去疼的新理念。樹立文化古跡是我們祖先留下的歷史創造,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實為無價之寶。文化古跡是每個人的財富,每個人都應成為保護文化古跡的使者。
3、在明確文物古跡保護的主體、對象、任務、目的及意義等內容的基礎上,以環境價值觀與可持續發展環境倫理觀為內容論述了文物古跡法律保護的理論基礎。
然後,考察國際與國外文化遺產保護法律制度,並從立法模式、管理機構、保護主體等方面進行比較、總結。
(2)如何保護歷史文化遺擴展閱讀:
文物保護單位為中國大陸對確定納入保護對象的「不可移動文物」的統稱,並對文物保護單位本體及周圍一定范圍實施重點保護的區域。
文物保護單位根據其級別分別由國務院、省級政府、市/縣級政府劃定保護范圍,設立文物保護標志及說明,建立記錄檔案,並區別情況分別設置專門機構或者專人負責管理。
文物古跡都是國家保護物件。大多文物價值連城,有個別國家一級文物、那都是無價之寶。愛護、保護國家文物,人人有責!
⑶ 我們應該怎麼樣保護中國文化遺產
延續歷史,傳承文化,切實保護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和價值,主要體現為獨特的創造性和對特定歷史時期文化的典型表現性。因此,保持真實性和整體性是兩個基本要素。應在遺產地風貌區保護、文物修繕等方面注意堅持這兩條原則,防止過度開發、「修舊如新」等傾向。 北京舊城整體保護仍面臨嚴峻形勢。故宮緩沖區雖然已經劃定,《皇城保護規劃》和《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也已公布實施,但能否落實是關鍵。政府必須下決心堅決遏制住舊城內目前依然十分強勁的房地產開發勢頭,切實加強對故宮緩沖區的保護,切實落實《總規》提出的對舊城實行「整體保護」的原則,真正保護好故宮這份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 2.明確管理主體,加快遺產保護立法。 目前北京的遺產地存在管理部門分散、各行其是的現象。應學習借鑒國際上的先進經驗,抓緊研究遺產地管理體制的改革,盡快建立起符合我國國情的專門的世界遺產保護機構和科研機構。 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是目前做好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法律依據,必須堅決貫徹落實好。北京市已公布《長城保護管理辦法》,使長城保護在法制建設上大大前進一步。其他遺產地的專項立法亦應加快步伐,使遺產保護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3.合理開發,適度利用。 強調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性、社會公益性和傳世性,已成為越來越多的國家的共識。在這方面,我們應盡快「與世界接軌」,堅決扭轉將世界遺產的性質界定成「旅遊資源」的錯誤傾向,更不能將遺產保護地變成經濟開發區。應限定每天的參觀人數,更新「單純追求門票收入」等陳舊管理理念。市政府有關部門和區縣應在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放寬眼界,大膽決策,逐步通過體制和機制改革,改變公益性管理單位差額補貼的經濟運行方式,保護經費由政府全額撥款,從根本上解決長期保護與眼前利用間的矛盾。 4.保護技術有待提高。 我國遺產地的高層管理人才以及專業技術人員缺乏,保護技術相對落後,亟待提高。應加強國際間的交流合作,重視引進先進保護技術和手段,鼓勵遺產地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科技創新,探索適應我國、我市情況的新技術、新方法。 5.加強研究,擴大宣傳教育。 世界遺產保護是群眾性事業,應擴大宣傳,積極發動和吸引更多的人共同參與。應重視和發揮志願者及民間社會組織在遺產保護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發揮首都優勢,整合中央和地方科研力量,開展對各遺產地乃至整個世界遺產保護事業的研究,組織編纂出版一批有較高理論價值的專著;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提高他們保護、珍愛祖國文化遺產的自覺意識。北京師大附中組織學生調查北京世界遺產現狀,與專家座談,撰寫論文,這一經驗值得總結推廣。 6.作好後備項目的申遺准備工作。 在防止「重申輕保」偏向的同時,要作好新項目申遺的准備工作,「以申促保,以保備申」,使申遺的准備工作做得更加扎實、有序。
⑷ 怎麼保護我國的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是民族﹑國家記憶的精神及物質的根源,關繫到國家與民族的發展,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命脈所在。文化歷史的延續性則關繫到人類的發展進步。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一個失去歷史記憶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民族,是一定要走向衰落甚至走向滅亡的民族。文化遺產民族記憶的物質及精神的源泉,也是民族生存和延續的動力,還是民族發展與進步的強大動力,更是一個民族靈魂、民族自信心、民族精神的來源。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來保護好我們的文化遺產呢?我認為;
第一;文化遺產是前人留下來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及物質財富,他是不可再生的。所以我們在保護的同時一定要做到修舊如舊使他們能夠在世人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歷史價值。
第二;良好的遺產保護,既能促進我市旅遊業的發展,也能帶動我市一些相關產業的長足進步。
第三;文化遺產的良好保護還可以起到教育的作用,促進並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質。我們可以利用各種渠道來宣傳保護遺產的重要性。比如,一些景區可以逐步實現對學生的免費參觀,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們來選產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還可以讓他們從小就樹立保護文化遺產的思想。
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財富,它的價值不僅是文化的無價之寶,更是我們人類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常說;「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保護文物更應該從我們每個人做起。
但是,我們要保護文化遺產就必須要有充足的資金,自從我國從2000年進入城市發展的加速時期,文物遺產面臨著極其嚴峻的考驗。我希望在適當的時候可以組織一些公益活動或開展一些募捐活動,我覺得用這種方式既能彌補資金的不足,又能宣傳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還能成為宣傳一個城市的一種方式,更能為城市的經濟注入新的力量真是一舉多得.
那麼,我市在城市發展中,城市發展對文化遺產有影響嗎、我認為有三個階段方面的影響;
第一;初步損毀階段。在我市發展初期階段,經濟比較薄弱,人民的文化素質也比較低。社會的首要問題是生存和發展,工業雖說大規模開始,但是,城市發展與遺產保護的矛盾已經出現,文物古跡已經開始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這則是剛剛開始。
第二;嚴重損毀階段。在國民經濟迅速發展的時期,我市的發展進入到了加速的階段,這也是城市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的尖銳時期。在這一時期,經濟騰飛、城市擴大,在群眾和個別領導的眼裡,把經濟發展和快速致富視為首要目標。文化遺產不被重視甚至被視為負擔或累贅,我們在對文物保護的難以應對,主要還是在保護經費上投入力度小,最終導致文化遺產遭受到了大的劫難
第三;損毀停止階段。在全民文化素質和保護遺產的意識的提高及保護經費也大幅度提高時城市的發展也日趨平穩。在這里我們應該借鑒西方對文化遺產的保.danzaiwon護模式。例如;美國只有三百年的歷史,但是,他們的城市裡有許多殖民時期的建築大部分都被保留下來而沒有隨著城市化的進程dan而損毀。而我們中國雖然有著輝煌和悠久的歷史,但是在我們城市卻很少能見到保存下來的遺跡,這真的值得我們深思借鑒。但大量的文物已經在第一第二階段遭到破壞,只有一小部分文化遺產被保留下來了,這些倖存下來的文化遺產終於得到了人們的重視,損毀的行為得到了遏制,大部分領導也意識到了什麼是真正的城市發展。因為,文化遺產和城市建設是一個城市發展的兩腿,缺一不可。所以,城市不僅是政治中心,還是經濟中心,更是文化的中心。文化是立國之本,所以說弘揚一個國家的文化和歷史是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這不僅是一個國家發展的精神源泉,還是國民的精神源泉。如果我們不積極採取經驗教訓,那麼將會導致更多的文物遭到破壞,我國已經站在了歷史的門檻前 在此基礎上遺產保護的法律也應當建立和完善,只有把現在的文物古跡保護好、宣傳好、利用好。城市才能朝著更好、更快的方向發展。
因為,文化遺產具有不可再生性,所以它的價值不僅是文化的無價之寶,還是我們人類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以上就是我度如何保護我國傳統文化遺產的建議。
最後我真誠祝願我們的國家繁榮昌盛
⑸ 如何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歷史遺產是一種保護性而非開發性的資源應通過制定發展規劃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
保護也不是說一點都不能動、保護下來不用,保護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發揮它的作用。各地的歷史文化和自然遺產都成為豐富的旅遊資源,給當地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但歷史遺產是一種保護性的資源,而非開發性的資源,保護是第一位的。要合理利用,利用得不好不僅會影響保護,甚至造成破壞,要防止「殺雞取卵」式的利用。 對歷史遺產的利用要考慮長遠利益,過度開發將導致滅頂之災。
⑹ 怎麼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長期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傑作,毀之不再生,催之不可成。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讓她們在今天現代化中繼續發光,正是一種現代文明的象徵。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與現代化建設似乎是一對矛盾,但實踐證明兩者完全可以共存共榮,互相促進。-二百年前,歐洲人在產業革命初期也曾大肆破壞古建築古城堡,不過他們很快覺醒,從法律制度和市民意識上著手,嚴加保護。今天,一批批中國人去法國、英國、義大利等國,看到的是古與今、舊與新之間的和諧生輝,古城區的原汁原味,幾乎看不到拆房擴路的"舊城改造",然而那裡照樣遊人如織,環境優美,經濟發達。可是,我們不少人考察回來後只記住高樓大廈,忘記了保護歷史。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這些年文物保護成績是顯著的,同時對文物"建設性破壞"的情況也令人吃驚。中國現有21處世界遺產中,浙江還是空白。其實浙江是文物大省,杭州、紹興、定海、塘棲等地的古城區,原先足以與平遙、麗江媲美,甚至更有優勢。她們躲過了自然災害、政治運動,卻倒在現代化建設的誤區中,真是上對不起祖宗,下對不起子孫後代,實在令人遺憾。搶救歷史文化遺產確實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了!最近浙江省人大常委會頒布了《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從法律上築起了又一道保護的"屏障"。只要我們切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歷史文化遺產就會得到很好的保護。
為什麼歷史文化遺產的破壞屢禁不止呢?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處理好如何看待"政績"的問題。客觀上,"父母官"有壓力,總想在任期內改善群眾生活條件和市容市貌。這當然是好事。我們不但不反對,而且要盡力支持,問題是怎樣正確認識並把握"政績"。我認為,建設新城是政績,保護古城、留住中華民族的優秀遺產也是政績,後者做起來更不容易,更需要有遠見。紐約、香港歷史很短,是在海島、沙灘上建成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倫敦、巴黎、羅馬歷史悠久,精心呵護古城,同樣可以成為著名的國際大都市。周庄、西塘等江南6個古鎮,今天名聲大振,成為旅遊熱點,其實浙江原來條件更好的古鎮有不少,但都被以"破舊"、"落後"等借口一一拆毀掉了。這些古鎮雖然面貌一新,但沒有特色和知名度,也沒有遊人和吸引力。城市化進程中必須注意保護歷史,堅持特色,而百城一面、千街一面正是現代化的一忌。杭州是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城,有層層疊疊的歷史積淀,不能將精華與糟粕一起扔掉,在古城區內不宜採用深圳、上海浦東等新興城市的辦法。仇保興同志到杭州上任不久,就與其他市領導在記者來信中批示緊急保護河坊街及其附近地區,保古城建新區,進而將西湖申報世界遺產提上議程,邀請國內外專家獻計獻策,這適合時代潮流,符合民心,我看這就是一大政績。
對外開放使我們意識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和艱巨性,然而,我們不少人在觀念、行為上仍處於一種蒙昧或自然滿足的狀態中。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和西湖申報世界遺產,是杭州在21世紀進一步對外開放,成為國際性的風景旅遊城市的關鍵性步驟。因此,從現在起,有關的各項工作就應當按世界遺產的標准來衡量,與世界接軌。踏踏實實,一步一步努力,再大的困難也會變小,再小的希望也會增大,直至成功。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利在當代,功在千秋。
http://www.zjol.com.cn/node2/node2352/node2354/node15917/userobject12ai146874.html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TR-c/17392.htm
http://www.xkdesign.net/bbs/dispbbs.asp?boardid=24&id=114
⑺ 如何保護名勝古跡和文化遺傳提出自己的建議
1、提高全民素質,豐富其文化素養,雖然這是個漫長的路,但其可以達到治本的效果。
2、禁止人為破壞,其實現在大多數古建築群都已經開辟為旅遊景點,也因此對古建築造成不小的破壞,對於旅遊景點的古建築,應當採取的是,限制遊客數量,避免超載,同時設置隔離欄,防止遊客直接接觸,並在各個節點上設置必要的人手保護。
3、古建築存在歷史久遠,隨著時間遷移,也是古建築老化損毀的原因,其實避免隨著時間遷移的老化,對於一些年代久遠的古建築遺跡,應當以必要的手段封存,禁止開辟旅遊景點。
4、損壞的古建築應當及時修復,並在修復的過程中,請教專門的專家,詳細的詢問,並在修復過程中,盡量保持建築原有的風貌,在保證它完整性的同時,不過度的擴建改建。
5、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尤其是對各種比較珍惜的古建築群,禁止私搭亂建,尤其是過度商業化的問題,除了相關的監管必須到位以外,對於破壞文物古跡這樣一種行為,法律必須做出相關的懲戒條令,以防止再犯。
⑻ 青少年如何保護文化遺產
對於他人:首先自覺對身邊的親人朋友宣傳正確的文物保護理念與文物保護知識。接著主動對所見到的有損文物古跡的行為進行力所能及的勸阻或者舉報。不誤導他人進行文物買賣和破壞活動。
對個人要加強保護理念,不在文物古跡上亂塗亂畫,不隨便攀爬文物古跡,不盲目尋寶盜寶。自覺遵守文物保護單位的規章制度。
(8)如何保護歷史文化遺擴展閱讀:
保護文化遺產注意事項:
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人類文化的傳承;保護文化遺產是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前提,保護文化遺產能夠幫助各族人民廣泛汲取民族精神養分;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了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歷史根基。
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人類文化的傳承,培植社會文化的根基,維護文化的多樣性和創造性,保護社會不斷向前發展,保護文化遺產是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連接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前提。
⑼ 怎樣保護世界文化遺產
1、深入挖掘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的厚重的人文精神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不斷提高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管理的質量和水平。
文化遺產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它們無一不在訴說著我們民族的偉大和文明的燦爛,體現著我們的民族精神和意志。對中國人民來說,這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對當代中國社會來說,是一種重要的精神力量,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的思想、文化支撐。世界文化遺產地和博物館一樣,都是利用文化遺產對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思想、文化、歷史、藝術和科學知識等方面教育的重要場所。保護好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充分發揮其教化作用,為提高民族素質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現實服務,這是我們文化遺產工作的根本使命和職責。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大多具有十分厚重而富於表現力的物質文化資源和非物質文化資源。總起來看,世界文化遺產地的宣傳、展示和服務也是比較好的。但是如果以「世界一流的遺產,世界一流的保護、管理和服務」作為標准來衡量,差距顯而易見。現在一些世界文化遺產地的宣傳、展示,往往缺乏歷史的深度和科學的嚴謹,缺乏生動的細節和藝術的表現;或是為招攬遊客而隨意編造,形同兒戲,表面上的熱鬧有餘而對遺產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的揭示、說明不足,或是見物不見人,或是見人而不見其精神,或是人、物兩不見。既不能感動人,也不能愉悅人,教育人也就無從談起。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思想認識上的誤區和對宣傳展示工作的忽視最為主要。一些同志不明白,如果我們只注重了對物質文化遺產物質層面的保護而忽視了對其精神層面的研究、整理、分析、評介、展示、宣揚;如果我們只能讓人看到遺產的表面和外部形態而不能使人了解其內在的精神實質和珍貴價值,那就不僅僅是我們工作的失職和不力,而且還會影響到我國文化遺產在現實社會的意義和價值,影響到我們民族文化的傳承,影響到我們當代文明與文化的建設。我們必須嚴肅地看待這個問題,正確對待尊重歷史和服務現實的關系,正確處理加強保護與合理利用的關系,既堅定不移地擔當悠久歷史的守護者,又努力成為新文化的建設者。
為此,我們一定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用創新的思維去開拓局面。要看到當前工作中的差距,更要看到我們的巨大潛力,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用於對文化遺產的研究、宣傳、展示之上,為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提供更為優質和周到的服務。總之,要善於運用我們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為建設當今適應時代需要的和諧文化添磚加瓦。
2、遵守世界文化遺產管理的國際准則,履行作為成員國的義務和承諾,同時積極探索、總結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利用工作的規律、標准、措施和辦法,為豐富和推進全球的世界遺產事業做出我們的貢獻。
世界遺產是全人類的事業,圍繞著世界遺產保護而形成的一些理念、觀點、技術甚至規章和傳統,是全世界文化遺產工作者智慧的結晶,不僅具有較為完善的體系和較強的先進性,同時也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和普遍的指導意義。中國的世界遺產不能脫離國際准則的規范和指導。我們每一處世界文化遺產地的保護、管理和利用工作,都必須要放在國際准則之下考量,必須經受得住國際社會的檢驗,必須符合國際規則的要求。同時,我們要虛心學習、借鑒世界其他國家在遺產保護、管理、利用方面的經驗、技術和方法,不斷提高我們的管理水平和保護水平。所有世界文化遺產單位都應該成為在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具有樣板和示範作用的首善之區。
眾所周知,世界遺產事業的最初設計和提出,主要是在總結西方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實踐的基礎上完成的,它的發展與完善也曾經主要由西方國家所主導、所推動。但是隨著世界遺產事業在全球的推廣,情況在逐漸發生變化。今天的世界遺產事業已經是一個具有全球性的、開放的、與時俱進的綜合系統。有關世界遺產的基本理念、觀點、技術等等,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產生於豐富的實踐之中,又需要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自然環境、不同技術傳統和不同遺產類型的應用過程中不斷被檢驗、被證明、被修正、被豐富,從而衍生和變化出新的、更具有時代氣息和地域特點的,更有針對性也更符合實際的新內容。我們中國是世界遺產大國,我們在尊重國際通行的規則、標準的同時,也應該尊重我們自己的歷史和實踐。我們的經驗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適合中國國情的做法,已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雖不符合某些國際標准,也不應輕易拋棄而照搬國外一套;二是我們有些做法具有普遍意義的,應該積極向國際社會介紹。例如,2004年,我們在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通過了旨在呼籲國際社會和世界各國更加重視青年人在世界遺產保護中的作用,加強針對青年人的世界遺產保護教育的《蘇州宣言》;今年夏天,安陽殷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之後,現任世界遺產委員會主席對此給與高度評價,認為殷墟這類重要歷史和考古遺址的列入,突破了陳規,豐富了世界文化遺產的多樣性。
我們要善於發現並把握世界遺產事業發展的規律,隨著我國世界文化遺產事業的穩步發展,力爭在世界遺產的基礎理論和技術手段方面,在管理模式和經營方式方面,都能夠有所創新、有所貢獻。當前,可以從對我國世界遺產工作實踐和經驗教訓的回顧、總結入手,探討關於世界文化遺產的基礎理論、觀念和專業技術研究的問題,逐步形成具有世界水平和中國特色的世界遺產學科。在這個方面,我希望國家文物局發揮更加積極主動的作用。
⑽ 如何保護古代文化遺產
我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點來保護我國歷史文化遺產:
1、國家要進一步健全相關法律制度,並明確規定什麼樣的遺產稱得上有價值的文化遺產。使保護有法可依。
2、加強公民的道德意識,使大家都明白保護古代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和如何保護古代文化遺產。
3、保護古代文化遺產應該從自己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