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岳陽樓到至今已有多少年歷史。
1700多年。
三國時,東吳大將魯肅奉命鎮守巴丘,操練水軍,在洞庭湖接長江的險要地段建築了巴丘古城。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魯肅因城為樓,修築了用以訓練和檢閱水軍的閱軍樓。閱軍樓樓高數丈,臨岸而立,登臨可觀望洞庭全景,湖中一帆一波皆可盡收眼底,氣勢非同凡響,這座閱軍樓就是岳陽樓的前身。
閱軍樓在兩晉、南北朝時被稱為巴陵城樓,到唐朝方始稱岳陽樓。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中書令張說謫守岳州,擴建閱軍樓,取名為南樓,後改為岳陽樓。
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被貶至岳州,當時的岳陽樓已坍塌,滕子京於慶歷五年在廣大民眾的支持下重建了岳陽樓。樓台落成,滕子京寫下求記書,又委人畫了一幅《洞庭晚秋圖》,一並寄給當時的大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范仲淹,請他為樓作記。當時范仲淹正被貶到河南鄧州戍邊,見書信後,欣然奮筆疾書,寫下了名傳千古的《岳陽樓記》。《岳陽樓記》全文 368個字,字字珠璣,文章情景交融,內容博大,氣勢磅礴,語氣鏗鏘,文中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等句,哲理精深,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為人們廣為傳誦。從此《岳陽樓記》流傳千古,岳陽樓也名滿四方,絕冠天下。
岳陽樓在1700餘年的歷史中屢修屢毀又屢毀屢修。最後一次重修是清朝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岳州知府張德容主持修建的,保留至今。
49年以後,政府多次撥款對岳陽樓進行了維修,還修建了懷甫亭和碑廊,重建了三醉亭和仙梅亭等古跡。1983年,國務院撥專款對岳陽樓進行了為期一年半的以「整舊如舊」為宗旨的落架大修。1984年5月1日,岳陽樓大修竣工並對外開放,修復後的岳陽樓保存了清朝的原址、規模、式樣和大部分的建築構件。
岳陽樓與湖北武漢的黃鶴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歷史上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岳陽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築, 是座集歷史、文化、藝術、旅遊、建築諸價值於一身的古建築精品。它於1988年1月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8月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2001年元月核准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05年被評為湖南省十大文化遺產。
http://www.yueyanglou.com/about1.asp
Ⅱ 岳陽電視台的發展歷史
20年前,岳陽電視台在金鶚山用1千瓦的電子管發射機,開始試播第一期只有10分鍾的新聞節目,而今天岳陽電視台已成為擁有新聞、科教、公共、信息、購物等5個專業頻道,自辦節目量達日播3個小時、日轉播節目達80個小時、綜合實力達到全國中等城市發達水平的主流新聞媒體;20年前,岳陽電視台的每一分錢都直接來自政府的財政撥款,到2005年,其年綜合收入已達到1700萬元;20年前,岳陽電視台只是一個擁有十幾個人的每周只播出1檔新聞的小台,20年後的今天,發展成為已擁有180名員工,高中級專業人才110人,固定資產達2000萬的初具綜合實力的電視傳媒;20年前,岳陽電視台靠一台單管攝像機起步,20年後,岳陽電視台已經實現攝、錄、編設備的數字化,擁有一個有十個終端的非線性編輯製作網,三條配音字幕機的二對一數字編輯線、三個獨立非編工作站和一條功能齊全的二對一製作線,2005年投入使用的投資400多萬元、面積達400平方米的專業級演播廳也結束了岳陽電視台20年來靠租用場地舉辦大型活動的歷史。20年前,無線發射的岳陽電視台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十萬電視觀眾,而今天,岳陽電視台的收視網路已覆蓋岳陽全境六縣三區、湘中、湘北及贛西、鄂南部分地區近3000萬電視觀眾。
一行行用數字寫下的足跡記錄了岳陽電視台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弱變強、從稚嫩走向成熟的光榮歷程,彰顯著岳陽電視人開拓創新、超越自我的不懈追求。 進入新世紀以來,岳陽電視台順應傳媒業發展的時代潮流,審時度勢,從節目質量、人事制度、技術保障、管理結構、產業結構等方面進行了大刀闊斧地改革,新聞雜志性欄目的推出、製片人制度的實行、內部資源的整合、頻道專業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將岳陽電視台帶入了平穩、高速發展的軌道。
圍繞「頻道專業化、欄目個性化、節目精品化」為核心的發展戰略,岳陽電視台始終以內容求生存,努力提高電視節目質量,先後推出了《當面鑼對面鼓》、《法律在線》、《人物》、《人家》、《岳陽新聞》、《都市夜新聞》、《大日子小日子》等一批優秀欄目,2002年和2003年,《當面鑼對面鼓》、《法律在線》欄目分別獲得「全省十佳名牌欄目獎」,使岳陽電視台成為全省市州級電視台中兩個欄目獲此殊榮的姣姣者。精品欄目的推陳出新帶動了精品節目的屢創佳績,二十年來,岳陽電視台先後有《大堤安危重於生命》、《人民公僕風范——喻傑》等13個新聞、專題節目獲得全國大獎,《實行問責制,太平官難當》、《楠竹魂》等67個新聞、專題節目獲省級獎勵,二十年來,岳陽電視台文藝創作碩果累累,參與和自行攝制的電視劇達7部之多,其中《毛澤東和他的鄉親》、《回家》等4部劇獲得「金鷹獎」、「飛天獎」和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岳陽電視台也當之無愧成為地市級電視台中的創優先鋒。
近年來,岳陽電視台以活動促發展,連續兩年成功舉辦「岳陽小姐」大賽和K歌之王爭霸賽, 將影響力擴大到熒屏之外。經歷了二十年風雨兼程的岳陽電視新聞事業,如今正迎來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戰略發展期。岳陽電視台將繼續秉承開拓創新之路,加大改革力度,增強活力,壯大實力,提高核心競爭力,為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20歲的岳陽電視台承湘楚文化之厚重,染雲夢澤國之靈氣,帶著滄桑與榮光從遠方矯健而來;20歲的岳陽電視台風華正茂、朝氣蓬勃,如展翅的金鶚,向著心中的夢想扶搖高飛。
Ⅲ 湖南嶽陽有座道觀有上千年的歷史,為什麼幾乎沒人知道
Ⅳ 岳陽的由來
岳陽古稱「通衢」,地處洞庭湖與長江、京廣鐵路、107國道交匯處,具有鐵、公、水三位一體的組合交通優勢。
岳陽有著悠久的歷史,新石器時代,人們就在這里休養生息。夏商時期,這時為荊州之城、三苗之地。春秋戰國時代屬楚。周敬王五十年(公元前505年)就在這里築起了西糜城,是為境內建城之始。
秦並六國,岳陽市大部分地區屬長沙郡羅縣。西漢時屬長沙國下雋縣。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東吳孫權在今平江縣東南的金鋪觀設漢昌郡,這是岳陽市境內之始。
三國公立之時,東吳派橫江將軍魯肅率萬人屯駐於此,修巴丘邸閣城。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建立巴陵縣。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置巴陵郡。郡治設在巴陵城,從此岳陽城區一直作為郡治所。
南朝宋元嘉十年(公元439年)置巴陵郡。隋文帝時,精簡郡縣,廢巴陵郡,建為巴州。隨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改巴州為岳州。
公元1276年,改岳州為岳州路。1369年,改岳州路為岳州府。1899年,清政府開辟岳州為通商口岸。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改巴陵縣為岳陽縣。
1964年10月,設立岳陽專署。1975年12月恢復岳陽市建制,屬岳陽地區管轄。1983年岳陽市升為省轄市,1986年2月實行市管縣。
1983年2月8日,國務院批准,岳陽市升為地級市,由省直轄;設立岳陽縣,以岳陽市的部分地區為其行政區域,駐岳陽市;撤銷岳陽地區,所屬的汨羅、平江、華容、臨湘4縣劃歸岳陽市;湘陰縣劃歸長沙市。
1983年7月13日,國務院批准,設立岳陽地區,轄長沙市的湘陰和岳陽市的汨羅、平江、華容、臨湘4縣,駐岳陽市。
1984年4月6日,設立岳陽市南區、北區、郊區;岳陽地區臨湘縣的部分地區劃歸岳陽市。
1986年1月27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6]18號):撤銷岳陽地區,將臨湘、華容、汨羅、平江4縣劃歸岳陽市管轄。
Ⅳ 岳陽樓在哪裡有多長的歷史
湖南省
#簡介:
岳陽樓是以三國"魯肅閱軍樓"為基礎,一代代沿襲發展而來。唐朝以前,其功能主要作用於軍事上。自唐朝始,岳陽樓便逐步成為歷代遊客和風流韻士游覽觀光,吟詩作賦的勝地。此時的巴陵城已改為岳陽城,巴陵城樓也隨之稱為岳陽樓了。北宋范仲淹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更使岳陽樓著稱於世。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在此登覽勝境,憑欄抒懷,並記之於文,詠之於詩,形之於畫,工藝美術家亦多以岳陽樓為題材刻畫洞庭景物,使岳陽樓成為藝術創作中被反復描摹、久寫不衰的一個主題。
現在的岳陽為1984年重修,沿襲了清朝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所建時的形制。登岳陽樓可瀏覽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
岳陽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築,它的建築藝術價值無與倫比。
——歷史
三國時,東吳大將魯肅奉命鎮守巴丘,操練水軍,在洞庭湖接長江的險要地段建築了巴丘古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魯肅在巴陵山上修築了閱軍樓,用以訓練和指揮水師。閱軍樓臨岸而立,登臨可觀望洞庭全景,湖中一帆一波皆可盡收眼底,氣勢非同凡響,這座閱軍樓就是岳陽樓的前身。
閱軍樓在兩晉、南北朝時被稱為巴陵城樓,到唐朝時期方始稱岳陽樓。
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被貶至岳州,當時的岳陽樓已坍塌,滕子京於慶歷五年在廣大民眾的支持下重建了岳陽樓。
滕子京重修的岳陽樓,在明崇禎十一年(1639年),毀於戰火,翌年重修。清代多次進行修繕。清光緒六年(1880年),知府張德容對岳陽樓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整修,將樓址內遷6丈有餘。
岳陽樓在1700餘年的歷史中屢修屢毀又屢毀屢修。幾經風雨滄桑,屢毀屢建,有史可查的修葺共30餘次.每次重修後,"則層檐冰閣,岌頌於其上,文人才士登眺而徘徊";圮毀之時,"則波巨浪,沖擊於其下,遷客騷人矯首而太息"(清朝張德容《重修岳陽樓記》)。
至民國末年,樓身已經破舊不堪。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岳陽樓極為珍視,,人民政府多次撥款對岳陽樓進行了維修,還修建了懷甫亭、碑廊,重建了三醉亭和仙梅亭等古跡。
1983年,國務院撥專款對岳陽樓進行了為期一年半的以「整舊如舊」為宗旨的落架大修,把已腐朽的構件,按原件復制更新。
1984年5月1日,岳陽樓大修竣工並對外開放,修復後的岳陽樓保存了清朝的規模、式樣和大部分的建築構件。
重修後的岳陽樓,保持了原有的規模和結構,保留了原有的建築藝術和歷史風貌.樓底花崗石台基增高了30厘米,使岳陽樓前的仙梅亭、三醉亭更顯主次分明,錯落有致.樓地面改鋪古代青,廳中的四根楠木大柱,為舊樓原物;宋代的四個大石墩,仍然蹲立在大柱下.民國二十一年年砌的原三面磚牆,改用了仿明清式樣的雕花貼金門窗.二樓為使登臨者視野更加開闊,加大了游廊空間.樓堂正面懸掛著清著名書清家張照書寫的《岳陽樓記》,由12塊紫檀木組成。
建築特色
岳陽樓的建築構制獨特,風格奇異。氣勢之壯闊,構制之雄偉,堪稱江南三大名樓之首。岳陽樓為四柱三層,飛檐、盔頂、純木結構,樓中四柱高聳,樓頂檐牙啄,金碧輝煌.遠遠而了,恰似一隻凌空欲飛的鯤鵬。全樓高達25.35米,平面呈長方形,寬17.2米,進深15.6米,佔地251平方米。
中部以四根直徑50厘米的楠木大柱直貫樓頂,承載樓體的大部分重量。再用12根圓木柱子支撐2樓,外以12根梓木檐柱,頂起飛檐。彼此牽制,結為整體,全樓梁、柱、檁、椽全靠榫頭銜接,相互咬合,穩如磐石。
岳陽樓的樓頂為層疊相襯的「如意斗拱」托舉而成的盔頂式,這種拱而復翹的古代將軍頭盔式的頂式結構在我國古代建築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Ⅵ 岳陽的歷史沿革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存縣,改巴陵縣為岳陽縣。民國五年(1916年)全省分為三道,岳陽、臨湘、平江、湘陰(包括今汨羅)、華容縣均屬湘江道。民國十一年(1922年)廢除道制,各縣均直屬湖南省。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湖南設立九個行政督察區(後增為十區)。第一行政督察區駐岳陽,轄岳陽、臨湘、平江、湘陰、長沙、瀏陽、湘潭、醴陵、益陽、寧鄉十縣(後調整為八縣,將益陽、寧鄉劃出)。華容縣屬第四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劃湖南省為十個專員公署,岳陽、臨湘、平江和湘陰屬長沙專署,華容縣屬常德專署(後改屬益陽專署)。1952年,長沙專署改稱湘潭專署。1960年分岳陽縣設立岳陽市,1962年撤銷,仍劃歸岳陽縣。1964年,又從湘潭專署劃出岳陽、平江、臨湘、湘陰及益陽專署的華容縣設立岳陽專署,專署駐岳陽。1966年,分湘陰縣東部建汨羅縣。1970年岳陽專署改稱岳陽地區,地區仍駐岳陽縣。1975年,恢復岳陽市,屬岳陽地區。1981年10月,撤銷岳陽縣,並入岳陽市。1983年2月,岳陽市升為地級市,由省直轄;重新設立岳陽縣;撤銷岳陽地區,所屬的汨羅、平江、華容、臨湘4縣劃歸岳陽市;湘陰縣劃歸長沙市。同年7月,恢復岳陽地區,轄長沙市的湘陰縣和岳陽市的汨羅、平江、華容、臨湘4縣,駐岳陽市。1984年,岳陽市內設3區:南區、北區(1984年從臨湘縣析出大部分地區而置)、郊區。1986年1月撤銷岳陽地區,實行市管縣,將原地區各縣劃歸岳陽市。1987年,撤銷汨羅縣,改設汨羅市。1992年撤銷臨湘縣,設立臨湘市。1996年,擴大城區范圍,撤銷南區、郊區,設岳陽樓區、君山區;北區更名為雲溪區。
Ⅶ 湖南有多少年的歷史
湖南歷史悠久,舊石器時代有人類活動,古為苗人、越人和楚人的生活地區。西周時期為楚國南部。唐廣德二年(764年)首置湖南觀察使,至此中國行政區劃上開始出現湖南之名。
湖南省現行行政區域在周朝為荊州南境,春秋戰國時期納入楚國版圖。秦統一中國後, 實行郡縣制,湖南地區設置有黔中郡、長沙郡。
西漢實行州、郡、縣三級制,與封國並行。湖南境內設有武陵郡、桂陽郡、零陵郡和 長沙國。王莽新朝曾廢長沙國改立長沙郡,桂陽郡改南平郡,武陵郡改建平郡,零陵郡改 九嶷郡。東漢時恢復原郡名,但長沙不再立國而保留長沙郡。
三國時期,湖南地區為蜀漢和東吳角逐之所,零陵、武陵郡屬蜀,長沙、桂陽郡屬吳。 後零陵、武陵郡歸入東吳版圖,並增置南郡、臨賀郡、衡陽郡、湘東郡、天門郡、昭陵郡 6郡。
西晉時,湖南分屬荊州、廣州。東晉偏安江左,湖南分屬荊州、湘州和江州。 南朝宋、齊和梁前期,湖南分屬湘州、郢州和荊州。陳朝時湖南分屬荊州、沅州、湘 州。
隋朝裁並州、縣,改州、郡、縣三級制為郡縣二級制。湖南省境設8郡:長沙郡、武 陵郡、沅陵郡、澧陽郡、巴陵郡、衡山郡、桂陽郡、零陵郡。
唐初改郡為州,武德四年置潭州總管府,管轄潭州、衡州、永州、郴州、連州、南梁 州、南雲州、南營州8州。武德七年改總管府為都督府,統轄潭州、衡州、永州、郴州、 連州、邵州和道州。太宗朝始設道,道下設州(或郡),州下為縣。湖南分屬山東南道、江 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廣德二年又置湖南觀察使,湖南之名自此始。
五代十國時期,馬殷據有湖南,立楚國,國都為長沙府。楚分其所轄地為28州1監, 在湖南境有13州1監:潭州、岳州、郴州、朗州、辰州、溪州、邵州、錦州、澧州、敘 州、衡州、永州、道州和桂陽監。
宋朝分全國為路,路下設州、府、軍、監,各轄若干縣。湖南分屬荊湖南路和荊湖北 路。
元代實行行省制度。湖南屬湖廣行省,分14路3州:岳州路、常德路、澧州路、辰 州路、沅州路、靖州路、天臨路、衡州路、道州路、永州路、郴州路、寶慶路、武岡路、 桂陽路、茶陵州、耒陽州、常寧州。元朝政府還在今湘西少數民族聚居地實行土司制度, 置有10多個長官司或蠻夷長官司,分別隸屬思州軍民安撫司、新添葛蠻安撫司和四川行 省永順等處軍民安撫司管轄。
明朝行省設布政使司,後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省下為府(州),府下設縣,實行省、府 (州)、縣三級制。湖南屬湖廣布政使司,轄地在今湖南境的有7府、2州、2司:岳州府、 長沙府、常德府、衡州府、永州府、寶慶府、辰州府、郴州、靖州、永順軍民宣慰使司、 保靖州軍民宣慰使司。
清朝地方政權實行省、道、府(直隸廳、直隸州)、縣(散廳、散州)四級制。康熙三年 置湖廣按察使司,湖廣右布政使、偏沅巡撫均移駐長沙。湖廣行省南北分治,湖南獨立建 省。長沙、衡州、永州、寶慶、辰州、常德、岳州7府,郴、靖2州由偏沅巡撫直接管轄。 雍正二年,偏沅巡撫易名湖南巡撫。至此,現行的湖南省行政區域作為獨立的地方一級政 權組織才基本確立下來。
清代湖南總計分4道、9府、4直隸州、5直隸廳(不轄縣)。直隸州、直隸廳直接隸 屬道與省,而不由府管轄。縣以外設有散廳、散州,受府節制,相當縣一級。湖南有散州 3個,散廳1個。作為基本行政單位的縣和散州、散廳,包括不轄縣的直隸廳和直隸州在 內,共有77個單位。
中華民國成立後,湖南的行政設置幾經變化。民國3年(1914),分全省為湘江、 衡陽、辰沅、武陵4道,其轄區與清代長寶道、衡永郴桂道、辰沅永靖道和岳常澧道基本 相同,共75縣。
民國5年(1916),裁常德道,所轄縣常德、岳陽、平江、臨湘、華容、漢壽、沅 江、澧縣、安鄉、臨澧、南縣劃歸湘江道,桃源、石門、慈利、大庸劃歸辰沅道。全省存 3道,仍有75縣。
民國11年(1922),撤銷道制,僅存省、縣二級。
民國24年(1935),在沅陵設立湘西綏靖區,將指定綏靖范圍的19縣劃為慈石 庸、沅瀘辰漵、永保龍桑、芷黔麻晃、乾鳳古綏5個行政督察區。民國25年(1936), 正式設立專員公署。將澧縣、臨澧、靖縣、會同、綏寧和通道6縣劃入,與原19縣組成 4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員公署分別設在沅陵、慈利、乾城和黔陽。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是由省政府派出機構,代行省政府職權。
民國26年(1937)12月,全省普遍設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以專員兼任駐在地 縣長。全省劃為9區:第一區轄瀏陽、平江、臨湘、岳陽、醴陵、湘陰、長沙、湘潭、寧 鄉、益陽等10縣,專員駐瀏陽;第二區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沅江、漢壽、澧縣、 臨澧、石門、慈利、桃源等11縣,專員駐常德;第三區轄沅陵、大庸、桑植、漵浦、永 順、瀘溪、辰溪等7縣,專員駐沅陵;第四區轄乾城、龍山、保靖、古丈、永綏、鳳凰、 麻陽等7縣,專員駐乾城;第五區轄衡陽、常寧、衡山、耒陽、攸縣、茶陵、安仁、酃縣 等8縣,專員駐衡陽;第六區轄邵陽、湘鄉、安化、新化、武岡、新寧、城步等7縣,專 員駐邵陽;第七區轄黔陽、綏寧、會同、芷江、靖縣、通道、晃縣等7縣,專員駐黔陽; 第八區轄郴縣、桂東、汝城、永興、資興、宜章、桂陽、嘉禾、臨武、藍山等10縣,專 員駐郴縣;第九區轄零陵、祁陽、新田、寧遠、江華、道縣、東安、永明等8縣,專員駐 零陵。 民國29年(1940)4月,又將全省劃為十個行政督察區。曾一度增置陽明縣( 後改為陽明特別區),但不久即撤銷。先後還增設2省轄市(長沙、衡陽)、2縣(懷化、 隆回)。至1949年8月5日湖南和平解放前,全省共有2個直轄市、10個行政督察 區,77個縣。具體情況如下:
省轄市:長沙市(民國22年設,省會),衡陽市(民國32年設)。 第一行政督察區,治岳陽,轄8縣:岳陽縣、長沙縣、湘陰縣、臨湘縣、瀏陽縣、平 江縣、湘潭縣、醴陵縣;第二行政督察區,治耒陽,轄8縣:耒陽縣、衡陽縣、衡山縣、 攸縣、茶陵縣、常寧縣、安仁縣、酃縣;第三行政督察區,治郴縣,轄10縣:郴縣、桂 陽縣、永興縣、宜章縣、資興縣、臨武縣、汝城縣、桂東縣、藍山縣、嘉禾縣;第四行政 督察區,治常德,轄9縣:常德縣、澧縣、桃源縣、石門縣、華容縣、南縣、慈利縣、安 鄉縣、臨澧縣;第五行政督察區,治益陽,轄6縣:益陽縣、湘鄉縣、安化縣、漢壽縣、 寧鄉縣、沅江縣;第六行政督察區,治邵陽,轄6縣:邵陽縣、新化縣、武岡縣、新寧縣、 城步縣、隆回縣;第七行政督察區,治零陵,轄8縣:零陵縣、祁陽縣、寧遠縣、道縣、 東安縣、永明縣、江華縣、新田縣;第八行政督察區,治永順,轄6縣:永順縣、龍山縣、 大庸縣、保靖縣、桑植縣、古丈縣;第九行政督察區,治沅陵,轄8縣:沅陵縣、漵浦縣、 辰溪縣、鳳凰縣、乾城縣、永綏縣、瀘溪縣、麻陽縣;第十行政督察區,治洪江,轄8縣: 會同縣、芷江縣、綏寧縣、黔陽縣、晃縣、靖縣、通道縣、懷化縣。
此外,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間,在中國共產黨領導 下,湖南省境的平江、瀏陽、醴陵、岳陽、臨湘、湘陰、長沙、酃縣、茶陵、攸縣、郴縣、 宜章、永興、耒陽、資興、桂東、汝城、安仁、桑植、永順、龍山、大庸、石門、慈利、 華容等25縣建立了革命根據地,或者成為游擊區,並成立縣蘇維埃政府,建立區蘇維埃 政府170多個,鄉蘇維埃政府或革命委員會910多個,成為湖南最早的基層工農政權。 省一級蘇區政府,有1930年7月30日成立湖南省蘇維埃政府;1930年10月成 立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1931年7月,成立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後改為湘鄂贛省工 農兵蘇維埃政府);1931年10月成立湘贛省蘇維埃政府;1934年11月成立湘 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以上均行使省級革命政權的職能,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人民 政權的先聲。
Ⅷ 岳陽什麼時候成立的市
岳陽有著悠久的歷史,新石器時代,人們就在這里休養生息。夏商時期,這時為荊州之城、三苗之地。春秋戰國時代屬楚。周敬王五十年(公元前505年)就在這里築起了西糜城,是為境內建城之始。秦並六國,岳陽市大部分地區屬長沙郡羅縣。西漢時屬長沙國下雋縣。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東吳孫權在今平江縣東南的金鋪觀設漢昌郡,這是岳陽市境內之始。三國公立之時,東吳派橫江將軍魯肅率萬人屯駐於此,修巴丘邸閣城。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建立巴陵縣。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置巴陵郡。郡治設在巴陵城,從此岳陽城區一直作為 郡治所。南朝宋元嘉十年(公元439年)置巴陵郡。隋文帝時,精簡郡縣,廢巴陵郡,建為巴州。隨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改巴州為岳州。公元1276年,改岳州為岳州路。1369年,改岳州路為岳州府。1899年,清政府開辟岳州為通商口岸。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改巴陵縣為岳陽縣。 1964年10月,設立岳陽專署。1975年12月恢復岳陽市建制,屬岳陽地區管轄。1983年岳陽市升為省轄市,1986年2月實行市管縣。 如果你問地級市建市的話,是1983年。
Ⅸ 岳陽樓有多少年歷史了.重建是多少年
1700多年。
三國時,東吳大將魯肅奉命鎮守巴丘,操練水軍,在洞庭湖接長江的險要地段建築了巴丘古城。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魯肅因城為樓,修築了用以訓練和檢閱水軍的閱軍樓。閱軍樓樓高數丈,臨岸而立,登臨可觀望洞庭全景,湖中一帆一波皆可盡收眼底,氣勢非同凡響,這座閱軍樓就是岳陽樓的前身。
閱軍樓在兩晉、南北朝時被稱為巴陵城樓,到唐朝方始稱岳陽樓。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中書令張說謫守岳州,擴建閱軍樓,取名為南樓,後改為岳陽樓。
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被貶至岳州,當時的岳陽樓已坍塌,滕子京於慶歷五年在廣大民眾的支持下重建了岳陽樓。樓台落成,滕子京寫下求記書,又委人畫了一幅《洞庭晚秋圖》,一並寄給當時的大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范仲淹,請他為樓作記。當時范仲淹正被貶到河南鄧州戍邊,見書信後,欣然奮筆疾書,寫下了名傳千古的《岳陽樓記》。《岳陽樓記》全文 368個字,字字珠璣,文章情景交融,內容博大,氣勢磅礴,語氣鏗鏘,文中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等句,哲理精深,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為人們廣為傳誦。從此《岳陽樓記》流傳千古,岳陽樓也名滿四方,絕冠天下。
岳陽樓在1700餘年的歷史中屢修屢毀又屢毀屢修。最後一次重修是清朝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岳州知府張德容主持修建的,保留至今。
49年以後,政府多次撥款對岳陽樓進行了維修,還修建了懷甫亭和碑廊,重建了三醉亭和仙梅亭等古跡。1983年,國務院撥專款對岳陽樓進行了為期一年半的以「整舊如舊」為宗旨的落架大修。1984年5月1日,岳陽樓大修竣工並對外開放,修復後的岳陽樓保存了清朝的原址、規模、式樣和大部分的建築構件。
岳陽樓與湖北武漢的黃鶴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歷史上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岳陽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築, 是座集歷史、文化、藝術、旅遊、建築諸價值於一身的古建築精品。它於1988年1月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8月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2001年元月核准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05年被評為湖南省十大文化遺產。
Ⅹ 岳陽樓建城歷史多久
東漢末年,孫權的手下大將魯肅奉命鎮守巴丘,操練水軍,在洞庭湖接長江的險要地段建築了巴丘古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魯肅在巴陵山上修築了閱軍樓,用以 訓練和指揮水師。閱軍樓臨岸而立,登臨可觀望洞庭全景,湖中一帆一波皆可盡收眼底,氣勢非同凡響,這座閱軍樓就是岳陽樓的前身。閱軍樓在兩晉、南北朝時被稱為巴陵城樓,到唐朝時期方始稱岳陽樓。 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被貶至岳州,當時的岳陽樓已坍塌,滕子京於慶歷五年在廣大民眾的支持下重建了岳陽樓。
滕子京重修的岳陽樓,在明崇禎十一年(1639年4月)毀於戰火,翌年重修。清代多次進行修繕。清光緒六年(1880年),知府張德容對岳陽樓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整修,將樓址內遷6丈有餘。
岳陽樓在1700餘年的歷史中屢修屢毀又屢毀屢修。幾經風雨滄桑,屢毀屢建,有史可查的修葺共30餘次.每次重修後,「則層檐冰閣,岌頌於其上,文人才士登眺而徘徊」;;圮毀之時,「則波巨浪,沖擊於其下,遷客騷人矯首而太息」(清朝張德容《重修岳陽樓記》)。
至民國末年,樓身已經破舊不堪。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岳陽樓極為珍視,人民政府多次撥款對岳陽樓進行了維修,還修建了懷甫亭、碑廊,重建了三醉亭和仙梅亭等古跡。
1983年,國務院撥專款對岳陽樓進行了為期一年半的以「整舊如舊」為宗旨的落架大修,把已腐朽的構件按原件復制更新。
1984年5月1日,岳陽樓大修竣工並對外開放,修復後的岳陽樓保存了清朝的規模、式樣和大部分的建築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