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正確評價李鴻章
評價李鴻章的兩個前提
要認識和評價李鴻章,必須弄清以下兩個前提:
一是李鴻章本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十九世紀下半葉的中國,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轉型時期。而這樣一個過程,又是在中國被動落後挨打的局面下,由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用鴉片和洋槍大炮軍艦,逼迫中國實行所謂「門戶開放」的。正是在這樣一個大變局當中,社會上各個階層、各種身份的中國人,提出形形色色的說法和方案,試圖尋找出一條強國富民的理想道路。這時候,經歷過兩次鴉片戰爭和國內太平天國運動,一個新興的統治階級改革派——洋務派,從清王朝統治集團的高層產生出來。他們接過傳統儒家經世致用的旗幟,提倡和標榜「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力圖挽封建末世的狂瀾於既倒。所以,這樣的一個改革派,也可以稱之為封建統治的「補天派」,因為他們雖然引進西方的科學技術,但只是停留在器物革新的層面上,無法觸動封建社會體制的根本痼疾。
由於洋務派的領袖人物們,掌握了從中央到地方相當大的一部分權力,所以洋務派在十九世紀下半葉的中國早期改革舞台上,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成為眾多改革派別里的主流派;而在洋務派內部,又分成眾多的集團,如中央的奕訁斤、文祥集團;地方的曾國藩、左宗棠兩個湘系集團以及後起的張之洞集團,其中,以李鴻章為首的淮系集團,是這些集團里實力最強、興辦洋務成效最大的一個。李鴻章,可以說是一個伴隨著近代洋務運動潮流而產生的標志性人物。由於他所具有的權力和地位,使得和同時代的慈禧、赫德三個人交織構成了左右晚清政局滿漢中外各項決策的關鍵性歷史人物。
二是李鴻章究竟幹了一些什麼事。從1862年當上江蘇巡撫起,李鴻章在晚清社會政治舞台上縱橫捭闔,活動了整整四十年,其時間之長、涉及的領域之廣、所做的事情之多,是任何同時代的政治家所無法比擬的。他先後擔任過江蘇巡撫、署理兩江總督、湖廣總督,從1870年起,在長達25年的時間里一直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文華殿大學士(賞穿方龍補服),是清朝政府高層參與決策、執行決策的重要人物。在軍事上,李鴻章是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開了中國軍隊近代化的先河。他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支近代意義上的海軍和一系列軍工企業,為中國工業打下最早的基礎。在經濟領域,早期的四大軍工企業:江南製造局、金陵機器局、天津機器局、福州船政局,李鴻章一個人就辦了前面三個,後來他還辦了輪船招商局、天津電報總局、上海機器織布局等等,並且率先倡導在中國修建鐵路。可以說他在洋務活動中,創辦最多,成效最大。在李鴻章的自強措施里,被人提到最多的是兩個留存至今的近代企業——江南製造局和輪船招商局。江南製造局採取中國人擔任領導,聘請外國技師;而輪船招商局作為民用的服務企業,則是純粹的華人企業,它的章程里特別規定,不接受外國資本。相比之下,江南製造局由於模仿生產西方的船隻兵器,受國外的影響更大,而輪船招商局由於採用了股份制,在組織結構上更先進。它所採用的洋為中用的模式,甚至一些具體的組織生產的方式,一直為後來的民族工業所襲用。從細節和局部上看,李鴻章採取的措施是先進的,代表了未來中國發展方向的。但就他們所想達到的中國「自強」的目的來說,在當時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因為李鴻章的思想核心仍然是為清王朝服務,仍然希望保留封建統治和現有的政治結構,這就意味著他所倡導的「現代化」本質上是一種防禦性的現代化,是沒有實現可能的。梁啟超謂李鴻章「只懂洋務,不懂國務」,可謂一語中的,這就是他思想中最最落後的一面,也是他個人悲劇性人生的來源。在外交領域,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起,他就代表清政府經辦了許許多多的對外交涉:天津教案、中日建交、中法新約、馬關條約、中俄密約、辛丑條約……,絕大部分對外條約都是由他出面簽訂的。以致在當時外國人的眼裡,李鴻章就代表著清朝政府,甚至只見李鴻章而不見清朝皇帝。其實,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李鴻章就是中國近代歷史的一個縮影,不了解李鴻章,就不能深入了解十九世紀下半葉的中國,也不能深入研究中國近代史。
蓋棺尚不能論定
李鴻章去世前曾留下這樣的遺詩:「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閑看。」李鴻章去世後,當時有人用「權傾一時,謗滿天下」來形容他。梁啟超在《李鴻章傳》中對他的評價是:「敬李之才」、「惜李之識」、「悲李之遇」。他雖然已去世一百餘年,但仍是百年沉浮,蓋棺不能論定。而對他的評價爭議最大的,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國內戰爭中鎮壓農民起義,用鮮血染紅自己的頂戴花翎。這當然是歷史上任何一個像李鴻章這樣的封建統治者都抹煞不掉的污點。值得探討的是,在內戰烽火中發跡起來的這部分地主階級經世派官僚,在面對強敵環伺、外侮日亟的形勢下,從軍事近代化做起,開始了「自強應變」的洋務運動,這是時代潮流的使然。借用恩格斯的話說,就是革命的鎮壓者變成了它的遺囑執行人。二是如何看待李鴻章在主持洋務活動中的「賣國」,洋務又分經濟建設和外交活動兩大類,隨著近年來海內外研究的進展,學術界對他在洋務———近代化建設方面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基本予以肯定;而對於外交活動、尤其是代表清政府對外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則眾說紛紜,褒貶不一。其中疑點最大的,是他在簽訂《中俄密約》和中東鐵路交涉時,是否收受過俄方的賄賂問題。前不久,長期研究張蔭桓的學者馬忠文先生,經過旁搜博證,寫出《旅大交涉中李鴻章、張蔭桓「受賄」的疑點》,予以廓清,認為李張二人不可能接受賄賂。此事尚待進一步求證。再比如馬關簽約,「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李鴻章從此背上賣國的罵名。可是目前的研究顯示,李鴻章在談判中無論大事小事,都用電報向國內最高當局請示,所謂「商讓土地」即割地之權,也是早經授予的;至於賠款數額,根據甲午戰爭史權威戚其章先生研究,由於我方密電碼早在戰前就被日方破譯,因而二萬萬兩賠款的底線早被日方掌握,李鴻章無論如何在談判桌上辯爭也無濟於事,這只是科技不如人,落後必然挨打的鐵證。
我覺得,「權傾一時,謗滿天下」這八個字的評價很形象。因為李鴻章掌握了相當一部分的權力,而中國又是一個弱國,常言弱國無外交,在外交上他無論如何絞盡腦汁,總逃不脫受制於列強的命運。當然李鴻章本人在如何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用人舉措上,也有不可克服的缺點,講裙帶關系,任人唯親,不敢越封建體制的雷池一步。歸根結底,因為他畢竟只是封建王朝的一名忠臣。但不管怎麼說,李鴻章總是他那個時代處於朝野內外各種矛盾和旋渦中心的一個關鍵人物。他所做的那些事情的重要性,和它對近代社會發展的影響,都十分明顯地擺在那裡!
他是一個弱國的外交強手,也是經濟天才;軍事上內戰屬強者,外戰屬庸者(不完全是弱者),軍事思想不如他的後輩先進;文化上是奉行「中體西用」的代表——這點個人比較欣賞,這才是真正的「拿來主義」,比「全盤西化」和「閉關自守」都來得符合實際;官場生存方面,也屬於強者,一直能立於政治的中心;政治理念上,他只能屬於封建王朝的衛道士,根本不是什麼新時代的代表——他就是自己評價自己的那種「為破屋子修修補補的裱糊匠」,根本不會想到把那間「破屋子」完全推倒了,再建一座新的。
梁啟超說得好:「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㈡ 歷史對李鴻章的正確評價是什麼
李鴻章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洋務圖強,然而無法改變中國落後的現實。對於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他曾據理力爭,然而無奈國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
他與曾國藩等人主導洋務運動是其進步的表現。他也有外交上維護中國的事跡,如在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獨自前往談判,最終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戰爭處於不利情況時曾主動用最小代價來達成和解等,都是他衛國有利的一面。
過於避戰和重視海防而願意犧牲整個新疆放棄疆防;1885年在完勝日本的情況下簽訂的《中日天津會議專條》,給予了日本可以派兵進入朝鮮的權利;與日本的中日甲午戰爭中的指揮失誤導致軍艦在威海衛被全殲;中法戰爭勝利後反而簽訂了不平等條約等。
雖然這些不利條約和做法受制於各種客觀條件,但他依然要為這些事件的誤國行為承擔很重的責任。另外在早期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他殺人過多。這也牽涉到湘軍和淮軍的整體評價。洋務運動和他的一系列措施並沒有改變中國繼續淪落,也讓他的功勞並不顯著。
(2)如何歷史的評價李鴻章擴展閱讀:
1865年,李鴻章在署理兩江總督任上,鑒於原設三局設備不全,在曾國藩支持下,收購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記鐵廠,與韓殿甲、丁日昌的兩局合並,擴建為江南製造局。
與此同時,蘇州機器局亦隨李鴻章遷往南京,擴建為金陵機器局。同治九年,調任直隸總督,接管原由崇厚創辦的天津機器局,並擴大生產規模。
於是,中國近代早期的四大軍工企業中,李鴻章一人就創辦了三個,已如他自己所言「練兵以制器為先」。爾後,在引進西方設備進行近代化生產的實際操作中,反映出其認識的深化。
㈢ 歷史上怎樣評價「李鴻章」
清朝時,李鴻章簽訂了30多個不平等條約,之前有沒有收回扣?(回扣是西方貫用的賄賂手法,暗中回扣給代表之人讓他讓利),尤其是不平等條約《中法越南條約》,但李鴻章的巨額財富說不清,道不明。禮部侍郎上奏了一份供詞。李鴻章曾串通日本間諜。無風不起浪,因此聯想,李鴻章遭遇日本人槍擊,子彈入骨,這情節跟台灣總統陳水扁非常像,用苦肉計轉移視聽,尺度剛好不致命。然後日本配合減白銀一億兩,天衣無縫。因此李鴻章再次坐穩宰相之位。後來跟俄國簽1896年《中俄密約》時,沙皇以300萬盧布賄賂李鴻章。最後只付50萬盧布 ,從收買合作關系變為打賞了,因為清朝已經不值得尊重了。李鴻章氣憤難耐,臨簽約時,拒絕與俄方簽約。
李鴻章甲午戰爭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統管海陸軍,任用手下非船政大學畢業丁汝昌為海軍提督(總司令),理由陸軍比海軍勇猛,必須由陸軍之人帶領海軍,其私心之重,可謂司馬之心路人皆知。因為丁汝昌的原因,北洋水師成了李鴻章的私家軍。丁汝昌不但沒有基本海戰常識,還把陸軍的歪風帶到海軍,艦隊在平時訓練中弄虛作假,水手紀律鬆懈。艦艇機器維護極差,煤炭用的是劣等貨,錢到那裡去了?軍火采購也存在嚴重問題,李鴻章親戚包辦軍火采購,炮彈質量問題很大,根本就不能用來發炮。在甲午戰爭正式爆發前嚴重錯判局勢。看看北洋陸軍豪無氣節,未打爭先恐後逃亡,致使北洋海軍腹背受敵全軍覆沒,北洋陸軍跟北洋海軍比,有天壤之別,不說就知道誰之錯。竊鉤者誅, 盜國者侯,淋漓盡致!
問題是,李鴻章成立北洋水師處心積慮,把它變成了自己的私家軍,那算什麼功勞?那隻能算掠奪他人之功,那懂得珍惜水師成立之不易,沒有親身經歷,那知道培養水師人才之辛酸。北洋水師一步到位,班底全部來自福州船政,除了水師提督(總司令)丁汝昌之外,他本身海軍知識和管理一片空白。國內艦船也是來自福州船政造船廠,李鴻章不過是借用左宗棠和沈葆楨的功勞,來標榜自己洋務的成就而已。不要忘了,福州船政創立人是左宗棠,經營人是沈葆楨。李鴻章本身沒有知恥近乎勇的隱忍,沒有與時俱進的觸角,更沒有為宰相的胸襟,顯而易見是,爭權奪利,諉過於人,粉飾洋務,粉飾貪贓,這些才是李鴻章的真能力。否則北洋水師怎麼可能全軍覆沒。除了私心之外,中國隨便任何一位庸碌之才也不可能讓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李鴻章是有才,因其私心過重成了低劣之才,連庸碌之才也不配。
㈣ 對李鴻章的歷史評價是什麼
關於李鴻章的歷史評價基本上是圍繞著他簽訂《馬關條約》,出賣國家主權的問題上展開的,因此李鴻章也就成了一個漢奸,清朝的走狗。其實這種評價是不公平的。首先,簽訂《馬關條約》這個喪權辱國的條約,應該說是慈禧的意思,李鴻章不過是一個傳達命令的人,因此不能把這個罪名加到他的身上。
其實李鴻章也是一個有作為的大臣的,首先他不是滿洲血統,能作為一個漢人在清朝當上如此大的官是很不容易的;再者在洋務運動中,李鴻章也是一個積極的領導者,創建了很多現代的武裝力量,雖然沒有起到救國救民的作用,但也對中國的現代化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㈤ 到底應該怎樣客觀評價歷史人物李鴻章呢
李鴻章,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統帥,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曾經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等條約。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後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同時,李鴻章廣為後人詬病,認為他是「漢奸」、「賣國賊」、「投降派」。那麼,到底李鴻章這人怎麼樣,功過孰大?
弱國無外交,恐怕晚清最著名的外教家曾紀澤也會有此類的感嘆,大清政府在西方列強面前不過是砧板上的肉,談判結果其實早已註定,作為條約談判代表,李鴻章不過是大清政府推到台前平民憤的替罪羊。
看李鴻章談判時隨行人員的日記說到:李年事已高,身體很差,但是為減少條款,爭取國家的利益付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作為弱國的代表,他所受的屈辱,恐怕現在的人難以想像,最後簽訂,也知道自己必定身敗名裂,不過他是沒有選擇的餘地的,忍辱負重也罷,無可奈何也罷,條約的簽訂不過當時社會條件之下的必然結局,他個人早已榮辱置身事外。
我很喜歡晚清到民國的一些人物,愛國,有民族氣節,都在為當時社會之進步付出自己的努力,雖然有時候方向不用,但目的卻是一樣的,希望自己的民族崛起,不再受西方列強的欺凌,我想不管他們最終做出的事情結果怎樣,這份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就值得我們敬仰!」
評論九:
能主張開展洋務的人,是那種以天朝自居的不思進取的人嗎?據說其人很有才華,當年到西方各國訪問時也受到過熱烈歡迎。至於總是強調他簽馬關條約的言論,絕對是醜化李鴻章沒商量。條約是他簽的沒錯,可是不簽就會被慈禧做掉,不得不簽。七八十歲的老頭子,大老遠從北京到日本簽條約。在日本還被激進分子槍擊了,以此為條件才讓日本減免了一億兩銀子的賠款。容易嗎?一個被國人唾棄的愛國者。
㈥ 歷史如何評價李鴻章這個人物
張謇評論某人時說:「以四朝之元老,籌三省之海防,統勝兵精卒五十營,設機廠、學堂六七處,歷時二十年之久,用財數千萬之多……曾無一端立於可戰之地,以善可和之局。」張謇評論的是李鴻章。
(2019·隨州)李鴻章晚年說:「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對這句話理解正確的是,洋務運動治標不得力,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
《中國現代的區域研究》中記載:「1880年,直隸總督李鴻章委派候補知縣戴華藻集股兩萬兩白銀,開辦中興礦局,均為商股。」由此可以判斷中興礦局的經營方式是官督商辦。
㈦ 如何全面的評價李鴻章這個人
對於清朝末期來講,李鴻章是個繞不開的名字。他對於晚清來說,可謂是支柱型的人物了。那麼,當今的我們,怎麼來評價李鴻章呢?我認為,他可以說是晚清時期非常典型的少有的開明的封建主義官僚。作為地主階級代表人物之一的他,首先要維護的就是地主階級們的權益,所以他鎮壓太平天國,興辦洋物。他非常清晰的意識到中國的落後,希望通過向西方學習來強興國家,並且身體力行。但由於他忽略了中國的落後主要還是緣於政治制度的本身,而最終並沒有實現他的強國夢。在對外戰爭中,他的妥協,指揮失當,以及在戰後簽定的《馬關條約》,雖然是被迫的,卻也令他從此背上喪權辱國的罪名。
李鴻章的悲哀,恰恰是因為他正處於中西方第一次融合的浪潮中。他有一種無法擺脫的封建氣味,並且他已經開始具有世界意識和創新思想。當整個國家仍然處於無知和落後的狀態時,就不可避免地要為人苛責。對於像李洪章這樣能直面世界潮流的人,我們仍然給他一些公平的評價。
㈧ 李鴻章歷史評價是什麼
李鴻章的歷史評價:
李鴻章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洋務圖強,然而無法改變中國落後的現實。對於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他曾據理力爭,然而無奈國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與曾國藩等人主導洋務運動是其進步的表現。他也有外交上維護中國的事跡,如在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獨自前往談判,最終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戰爭處於不利情況時曾主動用最小代價來達成和解等,都是他衛國有利的一面。
但後人也多詬病李鴻章曾作出的錯誤決策。如過於避戰和重視海防而願意犧牲整個新疆放棄疆防;1885年在完勝日本的情況下簽訂的《中日天津會議專條》,給予了日本可以派兵進入朝鮮的權利;與日本的中日甲午戰爭中的指揮失誤導致軍艦在威海衛被全殲;中法戰爭勝利後反而簽訂了不平等條約等。雖然這些不利條約和做法受制於各種客觀條件,但他依然要為這些事件的誤國行為承擔很重的責任。另外在早期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他殺人過多。這也牽涉到湘軍和淮軍的整體評價。洋務運動和他的一系列措施並沒有改變中國繼續淪落,也讓他的功勞並不顯著。
人物簡介: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合肥肥東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謚文忠。
作為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曾經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後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
㈨ 歷史對李鴻章的評價
英國及美國對李鴻章最為著名的評價:不僅是中國在當代所孕育的最偉大的人物,而且綜合各方面的才能來說,他是全世界在上一世紀中最為獨特的人物。以文人來說,他是卓越的;以軍人來說,他在重要的戰役中為國家做出了有價值的服務;以從政三十年的政治家來說,他為這個地球上最古老的人口最繁盛的國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認的優良設施;以一個外交家來說,他的成就使其成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日本人對李鴻章的評價是:知西來大勢,識外國文明,想效法自強,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清史稿·李鴻章傳》評價說:「中興名臣,與兵事相終始,其勛業往往為武功所掩。鴻章既平大難,獨主國事數十年,內政外交,常以一身當其沖,國家倚為重輕,名滿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為己任,忍辱負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氣自喜,好以利祿驅眾,志節之士多不樂為用,緩急莫恃,卒致敗誤。疑謗之起,抑豈無因哉?」 梁啟超《李鴻章傳》對其評價是:「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吾欲以兩言論之,曰:不學無術、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勞苦、不畏謗言,是其所長也。」 孫中山上書李鴻章時,這樣說李鴻章:「我中堂佐治以來,無利不興,無弊不革,艱難險阻,尤所不辭。如籌海軍、鐵路之難,尚毅然而成立,況於農桑之大政,為民生命脈之所關,且無行之難,又有行之人,豈尚有不為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