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
一、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基本原則
(1)必須運用客觀、公正而合理的基本原則。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時,必須堅持用實踐的標准。實踐是檢驗任何真理的也是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唯一標准。有的歷史人物的活動的主觀動機雖然是好的,但是實踐效果不一定好。有的雖然主觀動機不好,但是客觀效果卻是誰也意想不到的,可能也能促進人類歷史的不斷發展和進步。要確定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必須堅持用生產力的標准。衡量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基本標准,主要是看這一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是否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或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了還是阻礙了生產力發展及人類社會的進步,這就是確定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歷史作用的最基本的標准。促進的就是進步的,反之就是落後的,甚至是反動的。
為此,我們在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時,應當先將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置於特定的歷史環境中進行評價,都要把其放在一定的歷史范圍內(或特定的歷史階段)進行考察和評價。首先要確定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所生活的時代背景。如果脫離了時代,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評價任何一個
歷史人物時,都應當尋找該歷史人物個人活動與當時社會歷史條件之間的內在聯系。
(2)必須運用全面的原則。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時,應把所有人物的所有活動或歷史事件集中起來,進行全面的綜合分析和評價。絕對不能只根據某一人物的某一件事,進行片面的或局部的分析和斷定。
(3)必須運用「史論結合」的原則。「史論結合法」是我們評價歷史問題最常用的也是最基本的一種評價方法。評價時應當有史又有論,而且史實要典型,要有較強的說服力;結論要客觀、公正、合理、准確而精練。
二、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基本方法
(2)應當堅持以「階級角度」來衡量,要確定歷史人物的階級屬性。任何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都是一定社會的一定階級的利益的代表,為本階級服務,充分體現了本階級的一些階級利益。我們應當准確地確定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階級屬性。
綜上所述,我們在評價任何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時,都必須堅持以上所提出的一些基本原則、基本方法和基本標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進行全面而准確的評價,從而才能夠得出正確的科學的歷史結論。
❷ 什麼是正確的歷史觀,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
一是要深刻認識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的道理,把歷史當成最好的老師。
二是要深刻認識歷史是人類發展的客觀進程,客觀地看待歷史。
三是要深刻認識歷史發展的復雜性,老實地遵循歷史規律。
❸ 你認為評價歷史事件的標準是什麼
你好。我認為評價歷史事件的標准有以下三項,僅供你參考。
一、堅持以是否促進生產力發展為首要標准
生產力是歷史發展的終極動力,是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評價歷史現象最根本的標准。在歷史上,凡是促進生產力和人類社會發展的人和事都是進步的。反之,則是消極的落後的。
二、堅持歷史觀點與辯證觀點相統一的標准
要運用兩個觀點。一要用歷史的觀點,把歷史事件、人物、觀點放到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進行考查、評論,不能以我們現在的眼光去苛求古人;另一方面,要用辯證的觀點,全面的、一分為二的去考查、分析評價對象,講清評價對象的積極性和消極性、進步性和落後性。
三、堅持以正確的方法為標准
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學習、研究歷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評價歷史事件不能空穴來風,更不能主觀臆斷,所有的結論都要來源於事實,只有堅持不惟書、不惟上、不惟師的精神,才能得出公正、客觀、合理的結論。
❹ 認為該怎樣評價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
一、樹立評價歷史人物的正確標准
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標準是牢牢把握其對歷史發展、社會進步在客觀上所起到的推動或阻礙作用,依據對人民有利還是有害而予以肯定或否定。通常我們常見的具體標准有:是否完成了國家統一,推動了歷史發展;是否調整了政治經濟政策,促進了經濟發展;是否採取了促進民族融合與團結的措施;是否反擊了外來侵略,捍衛了國家民族利益;是否促進了科技文化的發展;是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積極影響等。
二、遵循歷史人物評價原則
1、一分為二的原則。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即進步與落後、積極與消極、成功與失敗、優點與缺點……傑出歷史人物也不例外,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因而在評價傑出人物時也應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進行辯證的分析。例如,清朝的康熙皇帝平三藩、收復台灣、擊敗沙俄等,政績斐然,維護和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但是不能因為功績顯著就完全對其大興文字獄的過錯視而不見、全盤否認。我們必須根據其在位時期的作為,一分為二地評價他。當然瑕不掩瑜,最後總體上我們還是認為康熙皇帝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封建帝王。
2、時代性原則。這一原則就是看待和評價歷史人物要將其放在他所處的特定的歷史時代。這種特定的背景是歷史人物活動的大舞台,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不能超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例如,對於商鞅的評價主要是基於他積極變法的歷史事實,其改革的結果是在秦國建立起封建制度,使之走向強大。如果站在今人的視野,封建制度是非常落後的,是一種剝削制度,因此,商鞅變法不值得被後人贊賞。但是,若把商鞅放在他生活的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生產力發展,奴隸制度已不能適應這樣的生產力現狀,歷史潮流呼喚一種新制度去取代舊制度,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商鞅變法則是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有利於推動社會的發展和促進生產力的提高,應該對商鞅變法予以肯定,商鞅也算是比較成功的改革者。
3、階級性原則。
歷史人物大都生活於階級社會中,因此在評價歷史人物時,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求是不應停留在個人動機上面,而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階級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關系的環境。例如,在《中國近代史》中,林則徐是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表,他卻在民族面臨外來侵略時,堅決抗擊,決不妥協,他領導的虎門銷煙顯示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維護民族尊嚴的堅強意志,因此他是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
❺ 如何正確看待歷史事件
正確的看待歷史要放到當時的歷史狀況。比如說吧,你去評價秦始皇,你就要結合秦始皇當時的社會狀況。還要客觀的看問題,同時必要的時候要結合國際情況,比如我們的文革等。最後你還要有足夠的歷史知識…
❻ 說說我們應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事件
從哲學角度講,我們應該辯證的看待歷史事件,也就是一分為二的評判,既要看到好的、先進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好的、落後的一面。然後再根據當時的歷史時期和時代發展特點分析這件事情是否符合當時社會的發展潮流。
❼ 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
你好
第一,要確定歷史人物的時代背景
(要考慮的主要因素有:歷史人物生活的時間、國家、時代特點以及他的活動所處的歷史環境等.)
第二,要確定歷史人物的階級屬性
(要求是不應停留在個人動機上面,而是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階級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關系的環境.這實質是尋找個人活動與本階級的關系.)
第三,要確定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
(主要看他是否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是否推動或阻礙了生產力發展及人類社會進步.)
1、中國古代政治人物.主要圍繞他的政治主張和措施進行分析,看他對當時社會各方面產生了什麼影響.
一般可從四個方面來把握:對社會生產和科學文化發展的影響;對民族融合和民族團結的影響;對國家統一鞏固和發展的影響;對加強中外關系和國際交往的影響等.
2、中國古代農民起義領袖.主要看他所領導的起義:在打擊封建地主階級統治方面有何直接作用(推翻或瓦解其統治);有何間接作用(即在多大程度上迫使後來的統治者調整統治政策,從而改善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促使生產力的發展);在斗爭中提出的口號或綱領對提高農民革命斗爭水平有何作用.
3、中國古代少數民族領袖.主要看他的政治、經濟、文化措施和行動:對本地區、本民族發展進步有何作用;對民族團結和融合進步有何作用;對國家的統一鞏固有何作用.
4、中國近現代政治人物.主要看他的政治主張、措施或行動:對反對封建勢力,動搖其統治基礎有何作用;對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維護國家主權獨立有何作用;對西學的傳播發展有何作用;對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有何作用;對挽救民族危亡,探索強國富國之路有何作用.特別要注意他在上述幾個方面比他的前人有何進步,此點是確定近現代政治人物時應把握的總原則.
5、世界史中的政治人物.主要看他的政治主張、對外政策和行動:對本國家、本民族歷史發展進步有何作用;對本國人民和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人民交往有何作用;對人類社會和世界歷史的發展進步有何作用.
第四,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依據歷史人物的主要事跡或活動對其做出應有的評價.在總結歸納歷史人物的活動時,可採用兩種方法:
1、「階段論」的方法,該法以時間順序為綱,結合歷史人物所處的歷史時代,把歷史人物的活動分成不同階段,逐段評價其功過是非.(如評價左宗棠、汪精衛等人)
2、「方面論」的方法.該法以人物活動的內在邏輯關系為順序,把它分解成幾個不同的方面來評價.(如對漢武帝就可把他的活動分成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民族關系、對外關系等六個不同方面進行評價. )
第五,要確定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性結論.對歷史人物,不僅要一分為二,還要有一個總結論,亦即對歷史人物做出定性判斷.
在具體評定時要注意兩點:
一是要從決定歷史人物歷史地位的最主要方面定性.(如南陽太守杜詩他的主要貢獻是水排的發明,因此,把他不能定性為地主階級政治家,而應確定為中國古代傑出的發明家.)
二是在對政治性人物定性時,一定要指明他的階級屬性.如孫中山是資產階級革命家.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❽ 如何評價歷史事件
事件一般都由原因,過程,結果,影響組成。評價歷史事件就要從這四個方面考慮,原因和影響是最重要的。影響包括好的方面和壞的方面,一定要從辯證的思想來看待。比如說新航路的開辟,好的是為西方資本主義提供了大量的原始基本積累,促進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和發展。壞的是造成了大量屠殺,加大的東西方的差距(影響一直延續到現在,東西方差距不斷在擴大)。
任何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有它一定的背景和影響。學歷史最忌諱就是片面看問題,要學會在縱向把事件結合起來看,橫向分析問題的關鍵。你在學後面的內容時就要把前面的相關事件連在一起,課本是編排好的,事件是相互聯系的,一定的原因造成一定的結果,產生一定的影響。書上一般沒有廢話,每一句話大約都是有用意的,很可能在某些時候就成了關鍵。(這是我學歷史的一些心得,雖不見的好,但希望對你有幫助……)
❾ 正確評價歷史事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歷史職稱考試
第一,歷史性原則。評價歷史事件時一定要把該歷史事件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中進行,決不能脫離當時的社會現實。如,如何正確認識清初實行的閉關政策?眾所周知,閉關政策是導致近代中國落後挨打的重要原因。但是最初實行是有原因的,一是佔主導地位的自然經濟作祟——中國不需從國外進口商品,二是為了防範和抵禦侵略者在中國沿海地區的種種不法和侵略行徑。雖然閉關政策的消極作用很大,但從背景我們不難看出閉關政策在一定時期內(當時)一定程度上抵禦了侵略者的侵略活動,起到了一定的自衛作用,故應給予一定的肯定。
第二,兩點論原則。對歷史事件的評價,應該堅持兩點論,不能一點論。也就是說,評價歷史事件要全面,既要看到其積極的作用(即意義),又要認識其消極影響(即局限性)。
第三,階段性原則。由於歷史階段的不同,同一歷史事件所起的作用和結果就會不同,評價也就會有差異甚至相反。如「請就科舉制度從隋唐的產生到明清以後衰落的歷史,談談你對其作用的評價。」科舉制度在建立之初,擴大了地主階級的統治基礎,並為繁榮古代文化做出了貢獻,因此當以肯定為主。而到了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內容限制在四書五經范圍之內,八股取士使許多知識分子不講實際學問,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並且還嚴重阻礙了科技文化的發展,因此當以否定為主。
第四,史論結合原則。要正確評價一個歷史事件,必須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准確地概述史實,客觀、公正、全面地分析史實,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正確認識歷史事件的本質,然後才能對歷史事件作出正確的分析和評價。評價歷史事件必須以史實為依據,脫離史實的空洞的評價只能是空泛之談。如「簡述秦始皇建立封建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主要措施,並作簡要評價」。
❿ 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事件
正確評價歷史事件要做到運用唯物主義歷史觀辯證分析,從古代的角度看古代歷史,要有邏輯思維。
1,運用唯物主義歷史觀辯證分析。沒有哲學思想的評價歷史那等於沒看書一樣,要有唯物主義,不是你說什麼就什麼,要不然變成唯心主義。所以要根據唯物主義歷史觀,客觀全面的分析歷史,不要有偏見和極端思想。
2,從古代的角度看古代歷史。而不是現在的發展眼光看古代歷史,古代殺人和現代殺人的性質和制度不一樣,沒有可比性,不能現代的法律道德價值觀來衡量古代歷史。古代沒有手機,現代有,這樣不可能對比的,看看那些狗血劇,穿越劇,不符合歷史。
(10)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歷史觀主要是研究「社會」和「人」這個兩個核心的要素。地理環境,人口以及生產方式構成社會運動的基礎物質要素,這些要素的有機統一就構成人類社會構成的基本生活條件。
社會與自然的可持續性、協調發展,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第一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條件;第二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
努力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社會發展是一個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過程,社會發展必須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的統一,將發展科技與生產力與生態環境有機的統一起來,將人類社會的內在尺度和生態環境的外在尺度有機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