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看待新中國前30年的歷史
對建國以來前30年的歷史,從歷史本身來說,並無對與錯、是與非;對歷史的對與錯、是與非體現的是對待歷史的態度。退一步說,就算歷史有對與錯、是與非,都是歷史的組成部分,是不容篡改抹殺的,後人可以評說歷史的功過是非,但不能否認歷史。因此,對待建國以來前30年的歷史,我認為,首先應把這段歷史看作是新中國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中國人民在共產主義運動實踐中的探索過程,也是毛澤東同志對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理論和實踐的探索,無論怎樣,對新中國、對社會主義、對共產主義運動都具有積極意義。
具體地說,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三反五反、四清等運動是對階級斗爭學說的實踐,大躍進、人民公社是對私有制向公有制轉化的實踐,文化大革命則是對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實踐。
⑵ 如何看待中國的封建歷史
LZ沒有弄明白「封建」的完整定義。
封建有兩個含義:
一個是指夾在奴隸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之間的社會的性質,即封建社會;
另外一個是指分封建國的政治制度,即通常所說的分封制。
LZ的那個解釋是指「分封制」這層意思。而我們所說的封建王朝一般是指第一個意思。
至於不同點(我指第一層意思),引一段:
「西歐封建社會是層層土地,受封人只向自己的封主宣誓效忠,形成「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現象;中國則是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西歐封建社會的主要階級矛盾是封建主與農奴之間的矛盾,人身依附關系相對密切;中國封建社會的主要階級矛盾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人身依附關系相對較輕。西歐封建社會城市衰落,經濟發展緩慢,工商業不發達;中國封建社會有比較發達的城市,經濟繁榮,工商業發達。」——五蘊六塵 - 同進士出身 六級
⑶ 如何看待中國的近代歷史
中國的近代史是一部喪權辱國的歷史,但也是一部民族斗爭的歷史。
一方面,近代中國收到外來侵略,清政府和舊軍閥對外賣國求榮,對內鎮壓人民運動,壓榨人民,使中國的近代資本主義工業,農業,資本主義經濟都造成了不利影響,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中華民族遭受了巨大的劫難。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逐漸覺醒,中國也逐漸由封建主義向近代的先進政治制度過渡,先進的思想文化也傳入中國。外來侵略打開國門,使中國重新解除世界,融入世界。外來科技和經濟率先進入中國,後來中國開始效仿外國,中國建立了工業基礎,民族資本主義開始發展。外來先進的思想文化也傳入中國,封建主義開始解體,先進的資本主義思想和馬克思主義陸續傳入中國。這為新中國的成立和中華民族的崛起振新打好了經濟思想文化基礎。
⑷ 怎樣看待中國歷史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比較大的大一統.從夏朝在黃河流域統一開始,接著是商,周.周朝後期出現了諸侯分裂--春秋戰國時期.那就是所謂"分".但是隨著生產力發展和人民日益要求安定生活的願望強烈,必定會出現某些能夠主持大局的政權出現,在春秋戰國中,中國從奴隸社會走向了封建社會.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割據戰爭,使人民苦不堪言,而這時經過商鞅變法而變得強大的秦國就自然成為了可以主持大局的人.但是"合"了不久,由於秦始皇的暴政,又促使人民不滿,農民戰爭爆發,出現了好幾股勢力,例如劉邦,項羽,之前的陳勝吳廣也算.後來由劉邦統一天下,建立漢朝.
漢朝繼承了秦朝的一些制度,而且也把諸侯割據的隱患也繼承下一部分,比如封國制.漢朝後期,宦官專權,漢朝敗落,又 出現了幾股比較強的勢力,例如曹操袁紹.然後便出現了三國演義的開篇.
歷史上的分分合合都是有它的發展趨勢的.根本是因為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固有規律.而且撇開這些東西不講,沒有哪個人願意在那樣黑暗的社會環境里生存,對人民來說,在安定時,他們就會願意安靜地,滿意地做統治者的奴隸,到了亂世,連奴隸都做不穩了,他們也就要起來反抗了.
人都說,歷史是人民創造的,這話沒錯,你看曹操啊,什麼劉邦啊,多有名啊,人家都是人民來的.尤其劉邦,他是農民出身,根本沒文化,在史書上他父親的名字也沒有被好好地提到,說明家什的低微.
以上是本人自己見解,哈哈~有更好答案就別看偶滴啦~看到歷史問題偶就想發揮一下~偶喜歡歷史喲~ ^_^
⑸ 怎樣評價中國的悠久歷史
中國古代朝代更替為傳承中華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歷朝歷代的更替,都是因為前朝君主的昏庸、殘暴等,才會挑起戰爭。儒家思想是中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儒家思想利大於弊,儒家思想對當時的統治者來說,多少有點牽制力,不然當年秦始皇為何要焚書坑儒,這正說明了儒儒家思想從漢武帝採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統治中國人的思想達2000年之久,其間有得也有失,最大的作用也許就是作為政治哲學,家國天下的思想,大一統的觀念,可經保證國內比較長時期地保持和平和繁榮,連西方人也承認''大體上說來中國是地球上治理最佳的地區」,鐵版一塊的大中華讓西方歷來畏為」黃禍「。最大的缺點也許就是儒家確立哲學霸權,無法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教育人們相信權威,壓制創造能力。至於其他如重農輕商的思想,不能用現代的觀點去苛求2000多年前的想法,因為這種思想在當時是正確的。
家思想的重要性。當然,儒家思想也存在很多過時的、落後的東東,如服從權威、篾視女人、輕視工商、過分強調個人責任等觀點,我們作為現代中國人應該加以批判地繼承,讓儒家思想與時俱進,發揚光大。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
⑹ 你怎麼樣評價中國過去的歷史呢
中國過去的歷史確實是非常曲折,然後非常復雜的,但是他也造就了我們現在的中國。
⑺ 如何看待中國的歷史和文化
中國是一個的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在中國現代化的過程中,曾反復出現關於中國傳統文化能否走向現代化的爭論。這一歷史現象鮮明地揭示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能否走向現代化?如何走向現代化?是一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必須弄懂搞清問題。
一、否定傳統文化,也是否定歷史
文化,廣義上講,它是指人類在改造世界的社會實踐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生產的能力及其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包括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狹義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所積淀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遺產,也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的精神體現。傳統文化既有精華,又有糟粕,所以,對傳統文化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全部的吸收,只有站在時代高度,通過實踐檢驗。汲取精華,清除糟粕,才是正確地發揮作用。
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總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經濟、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傳統文化,也是否定歷史,否定民族精神。人為地割斷自己的「根」。美國文化哲學家懷特說過:「文化是一個連續的統一體,文化發展的每個階段都產生於更早的文化環境」,「現在的文化決定於過去的文化,而未來的文化僅僅是現在文化潮流的」。可以說,一個國家民族的發展史,也就是發展和豐富傳統的歷史。同樣,作為凝聚和激勵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也是傳統文化長期熏陶與培育的結果,是傳統文化的結晶。一個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無所依託。所以,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問題,決不單純是個文化問題,而是一個關系民族命運發展的問題。許多歷史事實證明,一個國家走上民族振興,走向現代化,無不是從弘揚民族精神做起。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否定傳統文化,必然抹煞民族精神。那種認為中國現代化只能從異質文化中汲取力量,企圖以文化就是以西方文化模式代替中國傳統文化模式的過程稱為西化派是錯誤的。從認識論來看,主要是由於以下三方面原因造成:
首先,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缺乏深刻的了解與認識。中國傳統文化並非像某些人所說,是一堆毫無價值的垃圾,而是有著多方面的豐富內涵,它的優良部分,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並且是一切新的更高的文明的再生源之一。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主要體現在這樣幾方面:
一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中國文化歷來關注現實人生,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並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是這種入世的人生哲學,培育了中華民族敢於向一切自然與社會的危害和不平進行頑強抗爭。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強調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創造。要實現現代化,這種自信自尊的精神是決不可少的。
二「知、行」合一觀。中國儒家文化所講的「力行近於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行重知輕」的認識論思想,這與實踐品格具有某種一致性。實踐是認識的源泉。實現現代化,當然要努力學習外國的先進的東西,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會主義實踐。
三重視人的精神生活。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人的內在修養與這精神世界,鄙視那種貪婪與粗俗的物慾。孟子提出「充實之謂美」,並認為「寶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對人格的根本要求,這種傳統美德,對現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貴的。
四具有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愛國主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古人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今天,一個國家只有走上現代化,國家才會繁榮富強。而實現現代化,全靠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奮斗。
⑻ 對中國歷史朝代的評價有哪些
1、周朝。中國上古歷史的集大成者,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形成時期。西周歷史不僅是周朝的一部分,而且是了解周朝以前中國歷史的一把鑰匙。東周不僅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而且在這個時期奠定了中國的傳統價值觀,在政治、軍事、思想、文化等諸多方面樹立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經典權威。同時,東周500多年的戰亂也給中國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2、漢朝。封建社會的第一個輝煌時期,漢族的形成時期,確定了此後「天朝大國」的基本格局。漢朝以前的中國,其中央政權的影響基本上限定在當代中國以內,只有到了漢朝時,中國才確定了其世界領先地位。同時,這也是漢族的形成時期,「漢族」名稱由此而來。漢朝的強大,時至今日仍為人稱道。
3、唐朝。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中國在世界上地位最高的時期。唐朝不僅武功卓著,而且文治斐然。唐朝開放包容的心態,胡漢一家的氣魄,不僅在當時享譽世界,而且也是此後的中國所難以企及的。唐朝強健的體魄和豐滿的面容,是文武之道的最佳表現。
4、宋朝。宋朝並沒有統一中國,北宋只是接近統一,南宋則是偏安了。宋朝雖然武功不盛,但是在文治方面,卻有著可與漢唐相媲美的成就。宋朝是中國人性格的轉折點,宋朝以後,中國人尚文而不尚武,至今仍可見其端倪。從某種意義上說,宋朝是中國歷史發展的轉折點。
5、明朝。明朝是南方漢人所建立的唯一大王朝,在很多方面與宋朝頗為相似,尚文而不尚武。與宋朝不同的是,宋朝雖然整體規模不大,但是社會與科技水平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明朝雖然整體規模很大,但是社會與科技水平開始落後於西方。明朝有一些與西方近代社會相似之處,但最終沒有突破封建社會的界限,與近代西方似是而非。
6、清朝。少數民族所建立王朝中影響最大者,中國在世界地位的最低點及轉折期。清朝前期曾盛極一時,晚期失去了世界第一的整體規模。清朝是封建社會發展的極限,也是現代中國的起點,其成敗得失既有歷史原因,也有自身原因,個中緣由值得後人深思。
其他王朝,如秦朝、隋朝雖有重大歷史舉措,無奈統治時間較短;而統治時間較長的晉朝、元朝,要麼影響難及當代,要麼過於偏重世界,故都難以稱得上有重大影響的王朝。
⑼ 對近代中國的歷史你是怎麼評價的。
中國近代(公元1840-1949年) 中國近代史從1840年開始到1949年結束。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整個中國近代史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止於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19世紀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強接連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爭,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西方列強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後,列強對華侵略加劇,中華民族危機日益深重。 鴉片戰爭前,中國仍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制國家。但由於清王朝這個封建地主政權腐朽沒落、妄自尊大,封建制度已危在旦夕。由於林則徐的虎門銷煙,英國借機侵略中國,但其實質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銷售鴉片.1842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從此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向中國大量輸出商品和資本,逐漸沖擊著中國封建經濟。 1840年,外國資本主義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一場場強加給中華民族的災難。近百年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對中國發動過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戰爭。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戰;有單獨入侵,更有合夥劫掠,強迫中國簽訂了數以千計的不平等條約。通過這些不平等條約,資本主義列強扶植封建勢力作為統治中國的工具;蠶食和鯨吞中國領土;出兵控制,竊取中國軍事要地;劃分勢力范圍;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通過戰爭勒索巨額賠款;在中國進行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外國資本主義列強推行的殖民主義,引起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巨烈動盪,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此,中國人民為擺脫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迫,進行了長時期的、不屈不撓的斗爭。 1840年以來,亡國滅種的危機一直威脅著千年古國。在中華民族危難之際,一代民族精英覺醒:林則徐、魏源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洪秀全領導的反清農民起義;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圖強」;孫中山的國民革命。正是他們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挺身而出,為反對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同仇敵愾,英勇奮斗,前赴後繼,拼搏不息,譜寫了中國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壯篇章。 1851年,洪秀全領導號召農民在金田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1853年春,太平軍佔領南京,把南京改名為天京,定為都城,正式建立農民政權,同清朝對峙。1856年,太平軍摧毀江南大營,解除了天京之圍。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了全盛時期。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淪陷,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56年,英國提出修改《中英南京條約》,但遭清政府的拒絕.英國藉此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這次英法聯軍出兵侵略中國,美俄是幫凶.雖然第二次鴉片戰爭與鴉片無關,但其實質與鴉片戰爭一樣,因此叫第二次鴉片戰爭. 1860年,英法聯軍再度攻佔天津,一路燒殺搶劫,咸豐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讓他的弟弟恭親王弈欣擔任議和大臣,留守北京。接著英法聯軍洗劫並焚毀了北京西郊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佔領了北京。並強迫清政府簽定《北京條約》。 19世紀60—90年代,洋務運動,以弈欣為首。發展中國軍事、民用、教育等,中國資產階級產生並且有所發展。 1883—1885年,中法戰爭,簽定《中法新約》,標志著中國西南的門戶被打開了。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失敗.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1900年,帝國主義國家為了鎮壓義和團起義,維護在中國的利益,發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它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沉痛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 中國人民為反抗列強侵略,爭取民族獨立,進行著英勇的斗爭,開始了救亡圖存的探索。以「自強」「求富」為目的的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進行了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運動沖擊了封建主義的思想、道德和文化,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中國在飽受列強欺凌、被迫開放的環境中不斷進行著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變革,中國的近代化艱難起步,社會結構開始逐步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 1919年5月爆發了"五·四"學生愛國運動,6月初發展成為以工人階級為主力的全國規模的群眾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端。在這個運動中,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1921年,毛澤東、董必武、陳潭秋、何叔衡、王燼美、鄧恩銘、李達等代表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在上海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誕生了。 1919年爆發的五四愛國運動,標志著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漲。國共合作破裂後,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國民黨統治,進行工農武裝革命,開始了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1935年,日本發動華北事變,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全國主要矛盾。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從此開始。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終於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面臨著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決戰。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國民黨政府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悍然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戰爭,推翻了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北伐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四個階段,終於在1949年推翻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949年,第一屆中國人民政協會召開,標志著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 追問: 那麼作為21世記青少年,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記得採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