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學好歷史,思品》作文,200字數
例文: 新課程改革強調三維目標的整合,這三者相互融合.我想從三個環節談談我的一些做法,在此與大家共同交流。 一、 首先在導入環節中,注重學生情感的培養。 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學習活動的安排都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生活背景和趣味性。比如通過玩具、故事、謎語或者通過電教、多媒體等手段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例如:在五年級思品《從小愛科學》一課中,我採取了讓每一位學生動腦筋、找材料,收集科學實驗或者自創小發明,並讓他們把收集的結果在班裡進行演示,同時說出這項實驗或小發明的理論根據。學生的興趣很高,都積極的去准備。上課了,一位男生給大家做了一個實驗。他用一個杯子裝滿水,又用一張紙放在杯上,然後請一位同學上來把杯子倒過來看看會發生什麼。學生都搶著上來,可上來的學生進行實驗時又很緊張,底下的學生也緊張地看著,當這個學生成功的把杯子倒過來而水沒有灑,那張紙牢牢的粘在杯口時,全班一片歡呼。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此時,我趁勢讓學生又進行了幾個實驗,並一起思考這幾個實驗的理論根據。近而引出今天學習的內容。又例如:在五年級思品《尊重他人有禮貌》一課中,我採取課前讓學生自編、自導、自演小品的形式,在導入環節中讓學生演出來。其中有一組的七、八位學生共同邊編排了在公共汽車上發生的故事:到站了,上來一位老奶奶,同時又上來幾個小學生。當時,車上沒有空位,而且也沒人給老人讓座。到了下一站,空出了一個空位,這幾個小學生主動把空位讓給了老奶奶。學生編排的小品雖然很幼稚,但學生演的認真,看的也認真,故事情節與學生的情感產生了共鳴,教室里還不時爆發出歡快的笑聲。如此一來,使學生感覺到上思品課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二、 在明理環節中,挖掘課程資源。 在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對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有了新的要求,因此對教師的要求也就更高了。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重視好的素材,挖掘課程資源。例如:在講授《尊重老師的勞動》一課中,我把自己上中學時和老師的合影以及我從教後與學生的合影拿給學生看,並說出自己在成長過程中老師對我幫助與教育的一些事情。學生馬上被照片和我的趣事吸引住了,緊接著我讓學生說說自己的老師對你又有哪些幫助?以及自己成長過程中的趣事。於是,課堂上又是一片歡聲笑語。然後我又引導學生對現在的生活進行思考、反省,從而理解老師勞動的辛苦。又例如:在四年級思品〈〈手拉手、情誼深〉〉一課中,我了解到這個班有很多學生是從偏遠的貧困地區出來的。因此,我先請幾位家境貧困的學生講講在老家的生活經歷,以及現在的生活情況。當這幾位學生介紹完後,我又把自己租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其中的學生撿粉筆頭的片段放給學生看,學生看後情緒都很激動,都忍不住各抒己見。事實上,只要我們更多地觀察生活,在生活中認真地收集素材,我們就會給學生提供很多貼近學生生活的課程資源,從而達到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目的。 三、 拓展延伸,增加實踐活動。 在學生知道「是什麼」、「為什麼」的基礎上,增加實踐活動用來引導學生「怎麼做」。例如:在《手拉手、情誼深》一課結束後,同學一致提議進行一次捐助我們身邊貧困同學的活動。於是,學生自己組織,到各個班去調查貧困學生情況並統計人數,把捐贈的學具整理好,並進行登記。最後將學具分發到各班。這次活動後,老師和家長們都感到學生們好像一下子長大了許多。又例如:講授五年級思品《多讀好書》這一課後,我帶學生利用周六和周日的時間去圖書館閱讀書籍,並把閱讀的好書填寫在表格當中,或者寫出札記和讀後感。我們還召開了「和好書交朋友」讀書朗誦會,在學生中再次掀起讀書熱潮。
㈡ 怎樣學好歷史高中的方法
要讓歷史得高分,我覺得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這是前提條件。沒有扎實的基礎知識,空談做題,那是無本之木,不可能真正有效。要打下扎實基礎,需要認真去領悟教材,也要能熟記各個知識點,不能認為背記就是應試教育,素質教育也要背記。熟記了知識點,我們才能在做題和考試時做到有底氣。第二,要在課堂中多跟老師學分析問題的思路。高中歷史老師現在一般都是科班出身,在歷史教材的研究,高考考綱的研究以及本身這個科目的知識分析和考題的分析上都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課堂上多跟隨老師的思路去學習,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第三,多做題尤其是高考真題。做題有三方面的好處。它可以讓我們鞏固已學的知識,加深對知識的鞏固和理解。它可以讓我們補充教材沒有涉及的知識,拓展歷史知識面。它還可以讓我們了解考試到底考些什麼,怎麼考的問題,幫助我們了解哪些地方經常考,哪些地方是重點等等。第四,多總結。總結主要也有三個方面,一是總結整體結構,單元結構和模塊結構,按照通史體例進行知識綜合等。二是總結考點,哪些是高頻考點哪些是基本不涉及的內容,都要做到心中有數。三是總結做題的經驗教訓和做題基本思路技巧,做題很多時候都是有技巧的,抓住了做題的技巧,也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排除法,通過時間定位,很多題可以直接選出答案來。最後,要有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學史及做題意識。現在的考題基本都是材料型的題目,始終需要記住的是,你要選的答案或者答的問題,都是源於該史料的,所以,有時候這個史料可能會出現與教材不同的觀點,那麼我們要尊重史料而不能生搬硬套教材。然後,史論結合,是我們做材料論述題的時候特別要重視的,你提出的觀點必須有相應的史實來支撐,不能跟寫空洞的作文一樣。我這里就不舉例了。
㈢ 作文700字:如何學好歷史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
教我歷史的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系與實質。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也許是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復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的愚蠢。高一的知識由於有扎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松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高中歷史的學習與初中完全不同,並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復習一次,每個月再總復習一次。復習時關鍵是要反復地看書,在反復中提高。書才是最根本的。離開書本談能力是不現實的。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與縱向的比較。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㈣ 作文:怎樣學好歷史 急需!!!!!!!!!!!!!!!!!!!!!
兩個字:興趣
如果對歷史不敢興趣只為應會老師和考試那麼你永遠只能學會皮毛而且會很快就忘了。
如果你對歷史有非常濃厚的興趣,不用別人強迫,你自己就會覺得學無止境,越學越有種「海闊天空、博大精深」的感覺,你會覺得自己以前就是一隻井底哇,就是一個下里巴人。
有了興趣就有學習的動力,有了動力就要持之以恆。恆心,是繼興趣之後的表現。如果不能持之以恆與時具進學習,那麼興趣就是假的。想方設法多聽,多看。平時從書本中學的都是些理論,常——如果有機會可以到歷史名地切身體會,那種歷史的滄桑與厚重感。
當然,說不如做,做也要找到好的方式方法。要有計劃目的性。先想想從哪裡開始吧。
㈤ 求怎樣學好歷史的文章,500字以上
怎樣學好歷史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尤其對考小綜合或大綜合的同學來說,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教我歷史的魏獻策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系與實質。這是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也許是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復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愚蠢。高一的知識由於有扎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松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㈥ 300字作文「如何學好歷史」 我已經初三了
有人講,歷史就是現實。也就是說歷史上發生過的事,現在還在繼續發生,只不過形式發生了變化,而現實中的很多事都有歷史的影子。這樣的例子很多,如我們現在的改革,歷史上多次發生過,現在世界各國的爭端和戰爭,回顧歷史,和中國的戰國時代、三國時代、歐洲和西亞的帝國時代,多麼相似,歷史上的悲歡離合的悲劇、喜劇,我們的現實不也在一幕幕重復上演嗎。
所以要學好歷史,就不要把歷史與現實割裂開,要以現實去理解歷史,以歷史來關照現實,那你就會學出樂趣了,那麼對歷史就會有深入的體會,對現實也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彷彿打開了一片新天地。
怎樣學好歷史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尤其對考小綜合或大綜合的同學來說,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教我歷史的魏獻策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系與實質。這是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也許是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復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愚蠢。高一的知識由於有扎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松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㈦ 你怎樣學好歷史300-400字
歷史學習就是記憶和事例分析,其實分析題呢也是建立在記憶之上。所以關鍵在於記憶。所以提高歷史成績,就是要記住課本的主要內容,想要把歷史知識記住,是有規律可循的。例如,學習古代史,可分解為政治特徵、經濟特徵、民族關系、對外交往、文化五大方塊進行記憶。而對於世界史和中國近現代史則要注重理解,因為許多歷史事件是相互交織、脈脈相承的,這樣就組成了一個較龐大的記憶網路,這就需要理解的幫助,聯系當時的歷史背景,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就較容易將此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理清楚。
㈧ 怎樣學好歷史作文一千字
小學和初中的語文學習都要注重打好基礎。課本知識是語文的基礎,打好基礎才能更好的學好語文。課前要預習。也就是說在老師上課之前,先得自己學習一下課文,在預習中要盡量運用已經獲得的知識和方法去主動地解決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把不懂的問題記下來,在上課時跟老師、同學一起學習討論。上課時要專心聽講,勤記筆記,課本要反復閱讀,直到把問題看的透徹了、明白了。課後認真完成作業,自覺復習,溫故而知新。
小學的語文老師注重基礎的練習,字、詞、句、詩的記憶和口頭表達能力。而初中的語文老師不同了,更注重理解文段、分析表達方法和寫作三方面等的能力。我們班的同學更應提高閱讀和寫作方面的能力。
注意課外積累,提高閱讀能力。知識就像海洋,課本里的知識只是海面上的一個浪花,是遠遠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的,所以適當的課外閱讀是很有必要的。進入了初中緊張的學習階段,我們不可能再有大量的課余時間進行閱讀,因此,閱讀時要有選擇。我們應廣泛瀏覽各種書籍和報紙雜志,從電視、廣播、網路上獲取信息,並有條理的做下筆記。要關心社會生活,了解社會動態,使自己的思想要不斷進步。這樣不僅能使我們積累更多知識,更能豐富我們的生活。養成閱讀習慣,「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腹有詩書氣自華」。 孔子雲:「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要多思。通過看一些文學名著,或是報刊雜志,可以培養語感,還能學到不少文學常識,以及一些新鮮有趣的觀點。現在的語文考試,閱讀佔了相當大的比例。不僅有文言文閱讀,還有現代文閱讀。要想在課堂上把所有這些能力統統培養起來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功夫在詩外,只能靠課外的努力。我平時就比較愛積累。在閱讀中,鍛煉自己理解文章的能力。因為在現在的考試中,閱讀理解的分值太大太大。在平時時間不太多的時候,看一些比較短的文章。《讀者》、《意林》、《格言》上都有很多好文章。每天報紙上也會有很多新聞,看到一些新聞引發我們的思考,做出恰當的小評論,這也是在鍛煉我們的思考能力。在閱讀的同時,我們可能會看到一些新的詞語,這時弄明白新詞語的讀音、意思也是一種詞彙的積累。所以,閱讀是積累知識的最好方法。
加強寫作訓練,提高寫作能力。 提高寫作能力要從點點滴滴做起。課外積累是寫作的基礎,要學會對文章的細讀,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誦。如果腹內空空,是寫不出好文章的。除此之外,注意觀察生活、感悟生活,有感而發的寫隨筆,都是幫助我們寫好作文的有效途徑。寫好的作文要反復修改,也可以請教老師、同學的意見,精益求精。語文成績的進步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掌握寫作技巧。初中作文我們會發現很多都是半命題作文,這時我們更應該發揮自己的想像,使作文的立意更高。在寫作方面,除了多看書看報外,還可適當記點周記之類,鍛煉文筆,久而久之,就會越寫越順。一些喜歡聽歌的同學常常會記些喜歡的歌詞,在寫作時用一用,還真不愧為一種好辦法,最起碼在語言上就佔了不少優勢。當然,也可以背一些優美的句子,使它們轉化成自己的東西,常記常用,寫作水平自然會有所提高。
我想我們班上的同學都應該學會有發散性思維,老師講一個要點,我們會舉一反三,而不是每一道題都需要老師牽著鼻子走。老師只能是授我們漁,而不能授我們魚。比如修辭方法在句子中的作用這類題,老師只能給我們講一道例題,我們應該模仿這類題的方法自己練習直至掌握,不可能老師將每一道題的答案都給我們講。而且我們大家應該記住:要想學好語文,必須多寫作,多閱讀,多思考!
㈨ 怎樣學好歷史300作文
縱觀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從古到今,多少文人志士為了報效祖國,寫下了一頁又一頁的輝煌。
在古代,楚國詩人屈原把滿腔的熱忱溶於《離騷》之中,含恨而逝。宋朝愛國名將岳飛,背上的四個大字「精忠報國」,伴隨著他走過了多少個戎馬春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這首《過零丁洋》至今還震撼著我們的愛國之心。清朝禁煙大臣林則徐在趕赴廣州之前給他的老師留下了一句詩:「苟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禍福避趨之」。
在近代,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還有秋瑾的詩,田漢的詞,聶耳的曲。多少革命老前輩用生命和青春創造了我們今天的幸福,毛主席的油燈,周總理的大衣,朱總司令的扁擔。他們把自己的愛國之情表現在拯救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
在現代,雷鋒叔叔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梁帆同學把愛國之情表現在維護祖國的榮譽上。國內外的華人華僑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祖國的建設。
同學們,作為二十一世紀的中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以天下為己任。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大家還記得嗎?在抗洪救災中,我們學生永遠是積極響應號召的主流隊伍,在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悍然用導彈炸毀了我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的事件中,我們用筆強烈譴責了北約的暴行。在「九、二一」台灣大地震中,我們學生也是行動的先鋒。在貧困山區我們捐款捐物建起「希望工程」。
學生的義務就是學習,我們要把強烈的愛國之情投入到學習中去,知識才是力量,沒有科學文化你何以談報國?別沉迷於華而不實的容貌中,低級、庸俗的玩樂中,別終日渾渾噩噩、碌碌無為。也別「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出了這道校牆,我們要面對的是社會的紛繁復雜。是我們單純稚嫩的思想所必須接受的。只有在校園里學好知識,練好專業,才能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正所謂:看世間風雲變幻,誰主沉浮?二十一世紀,你我都將是風流人物。九百六十萬神州任爾馳騁。
同學們,二十一世紀的洪鍾已經敲響,中國,這條東方巨龍業已騰飛「振興中華,實現四化」的偉大任務就由我們來承擔,同學們,明天的太陽一定會由我們托起,讓這句不朽的名言不再成為空談,不再成為口號。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㈩ 如何有效學好歷史600字
1.擺正自己的位置,一個歷史愛好者與一個史學專家的差別就像一個哲學家和一個科學家的區別那麼大。
你永遠都沒有必要為了搞清楚一個史實而去分析大量文本甚至去書面考古,那是專業內容,如果一個史實對你現有的歷史觀念構成了挑戰,去對比看一下現有的一些觀點,選擇可信度大的那一個。一般情況下爭議性的史實之間差異性極小,並不會打亂我們的歷史觀念。比如玄武門之變,太宗究竟是蓄謀已久還是絕地反擊,並不會影響到你對李世民的評價,但李世民是歷代君主中第一個過於關注史書記載的帝王,這表面上看是以史為鑒,實際上可能是出於掌控史書記載的野心,這一事實反而能給我們更多信息。
2.永遠保持質疑和接納的態度,這是構建歷史觀念的一體兩面。
就我而言,我是一個民族主義者,我並不認同蒙古滿洲對中國的統治,但我對任何元清兩朝取得的成就都持認可態度,並且對片面誇大華夏文明高度的說法保持警惕。
3.年表和地圖是讀史的基本工具。
你要對三千年成文歷史的整體走向有一個大致的把握,而且要盡可能熟悉文化地圖。為了幫助你牢記年表,我們從小就背誦朝代口訣,但這個方法比較過時,可能會給你帶來中國史原地踏步循環往復的陳腐觀念,你可以按照自己的觀點自製一份年表,我的年表就比較簡潔:華夏王國(武王伐紂-春秋戰國)-第一長安帝國(秦王統一-楚漢爭霸-漢帝國)-第一次分裂時期(三國鼎立-五胡亂華-南北朝)-第二長安帝國(隋文帝復興-唐帝國)-第二次分裂時期(五代十國)-黃金帝國(宋)-第一次征服時期(蒙古入侵)-白銀帝國(明)-第二次征服時期(滿洲入侵)-古典華夏史結束(民國建立)-中國近現代史。
地圖也很有必要,尤其是讀分裂時期歷史的時候,你要對春秋戰國時期諸夏的分布非常熟悉,因為盡管後來的行政分區一直在變化,但這些單位作為自然地理概念一直在沿用。比如北燕西秦東齊南楚中央晉國,古代九州與現代地圖的對應,中國本部與關東漠北西域西藏的地理關系,這些地理知識有助於我們讀史時快速進入狀態,也便於我們組織已有的歷史知識。
4.任何歷史文本,都要放在你已有的框架里來讀,如果你的框架有薄弱的地方,針對性尋找專史來加強。
如果你覺得東漢這個時代很沒有存在感,那就找一些關於光武帝劉秀的傳記來讀,或者對比兩漢經濟基礎專門論述東漢庄園經濟和世族豪強階層崛起的評論。
如果你對五代十國的更替感到頭昏腦脹,那就找一本針對性講述梁唐晉漢周之間傳承關系的專著,順便了解一下宋朝體制強干弱枝的原因。還可以進一步認識唐帝國的藩鎮演變和宋帝國領土大幅縮減的原因。
只要做到這四點,基本上你就走上了一個有態度的歷史愛好者的道路,而不是徘徊在讀歷史演義人雲亦雲的戲台下方。你拿到手的所有資料,都可以有效吸收轉化為你自己的歷史儲備,在讀到碎片化的論述時也可以在點贊和臭罵之外還有第三種觀點。畢竟,讀史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不要把格調放得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