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正確認識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的兩個歷史時期,應該從哪些方面把握
1.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包括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兩個時期都不能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是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並取得巨大成就的歷史。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是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成功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
2.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本質上都是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不能相互否定。改革開放前社會主義的實踐探索為改革開放後社會主義的實踐探索提供了重要條件。改革開放後社會主義的實踐探索是對改革開放前社會主義實踐探索的堅持、改革、發展。堅持用歷史的觀點、實踐的觀點、辯證的觀點正確看待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
3.在正確認識和把握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基礎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確認識和把握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是對黨的歷史的尊重和珍惜,有利於增強黨的歷史自信。正確認識和把握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是應對意識形態領域挑戰、推動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現實需要。正確認識和准確把握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奮力實現中國夢。
⑵ 如何正確認識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時期的關系
是兩個相互聯系又有重大區別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開創的,但也是在新中國已經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並進行了二十多年建設的基礎上開創的。歷史總是前後自然聯系的,不能任意選擇,更不能人為割斷。
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的聯系:
1、如果沒有一九七八年我們黨果斷決定實行改革開放,並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把握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社會主義中國就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面臨嚴重危機,就可能遇到像蘇聯、東歐國家那樣的亡黨亡國危機。
同時,如果沒有一九四九年建立新中國並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積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質、制度條件,積累了正反兩方面經驗,改革開放也很難順利推進。
2、雖然這兩個歷史時期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導、方針政策、實際工作上有很大差別,但兩者決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對立的。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提出了許多正確主張,當時沒有真正落實,改革開放後得到了真正貫徹,將來也還是要堅持和發展的。
⑶ 如何正確對待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
一、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包括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兩個時期都不能否定
(1)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是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並取得巨大成就的歷史
(2)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是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成功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
二、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本質上都是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不能相互否定
(1)改革開放前社會主義的實踐探索為改革開放後社會主義的實踐探索提供了重要條件
(2)改革開放後社會主義的實踐探索是對改革開放前社會主義實踐探索的堅持、改革、發展
(3)堅持用歷史的觀點、實踐的觀點、辯證的觀點正確看待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
三、在正確認識和把握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基礎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1)正確認識和把握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是對黨的歷史的尊重和珍惜,有利於增強黨的歷史自信
(2)正確認識和把握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是應對意識形態領域挑戰、推動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現實需要
(3)正確認識和准確把握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奮力實現中國夢
⑷ 如何認識改革開放以前和改革開放以後兩個歷史時期
從宏觀上正確認識和把握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乃至整個黨的歷史,進一步在堅定黨的歷史自信中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堅定不移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包括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兩個時期都不能否定,路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跨出第一步,才有第二步。我們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也是一脈相承、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壯麗事業。
新中國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基礎上接續奮斗、接力探索的結果。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新中國歷史分為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無數事實表明,這兩個歷史時期都是不能否定的。
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是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並取得巨大成就的歷史,我們黨自誕生之日起,就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肩負起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這兩大歷史任務。
黨領導人民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這就為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掃清了障礙,為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
改革開放前的奮斗探索,是承接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成果而開始的新的偉大歷史進軍。新中國成立後,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人民建立和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創造性地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
全面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黨不失時機地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黨還領導人民建立起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符合中國國情和人民根本利益,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礎。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後,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是黨面臨的嶄新課題。黨曾經號召學習蘇聯經驗,但很快察覺到蘇聯模式的局限。
毛澤東同志提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的任務,要以蘇聯的經驗教訓為鑒戒,獨立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經過實踐探索,黨積累了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黨團結帶領人民全力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
對改革開放前歷史時期的探索成果和巨大成就,必須充分肯定。毋庸諱言,由於黨領導社會主義事業的經驗不多,黨的領導對形勢的分析和對國情的認識有主觀主義偏差,也犯過把階級斗爭擴大化、在所有制問題上急於求純和在經濟建設上急於求成的錯誤。
在後來的實踐中,由於黨在指導思想上「左」傾錯誤的發展,又發生了「文化大革命」這樣全局性的、長時間的嚴重錯誤,是黨的探索進程遭受嚴重挫折,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這些刻骨銘心的教訓,是我們永遠不能忘卻的。
也就是說,不能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那是從整體上說的,並不意味著要忽視甚至掩蓋「文化大革命」前和「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對於「文化大革命」前的錯誤,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已經作出科學分析和客觀評價。
對於「文化大革命」,「歷史決議」更是從根本上作出徹底否定的明確結論,指出「『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這些,都是我們必須繼續堅持的。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是同毛澤東同志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的兩個基本點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即對內改革。
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開放,即對外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徵和世界發展的大勢,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以上內容參考 人民網-正確看待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