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新寧縣的歷史
新寧縣自西漢建立夫彝侯國起,四易縣名。為何稱夫彝:《新寧縣鄉土志》雲:境內金城山上脈有芙蓉嶺,因「芙蓉」與「夫彝」古時音近,水以山名,故有夫彝水,國以水名,故有夫彝候國之稱。
扶縣:東晉時縣名。安帝元興元年(402),桓溫號,為避其父桓彝夫諱,去彝,夫無實義,不可單獨為縣名,故改稱扶縣。
扶陽:南北朝梁代縣名。清康熙《新寧縣志》雲:「邑東金城山其峰似手狀,如手之扶陽,曰扶陽也。」又清光緒《新寧縣志》雲:「因地今其下十餘里有扶陽山,又東城外號扶陽鄉,皆梁城之佐證。」由此可見,扶陽縣是因山而名。
新寧:宋紹興年間沿用至今。因紹興初,楊再興起事,社會動盪。南宋立新寧縣,意即起事平定之後,不可不有新的「安寧」。 新石器時代,境內已有人類繁衍生息。
春秋戰國時縣境屬楚黔巫中地。
秦統一中國後,縣地屬長沙郡。
西漢置昭陵縣,地屬昭陵管轄,隸長沙國。漢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三月析昭陵縣置夫彝(亦作夫夷)侯國,縣境為夫彝侯國地,隸屬零陵郡。新王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夫彝侯國除。
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立夫彝縣,隸屬零陵郡。
三國吳後主寶鼎元年(266)冬,縣屬昭陵郡。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改昭陵為邵陵,縣屬邵陵郡。
東晉安帝元興元年(402),夫彝縣改稱扶縣,屬邵陵郡。
南朝梁武帝中大通三年(531),改扶縣為扶陽縣,隸屬邵陵郡。
南朝陳文帝天嘉年間(560-565)改扶陽為扶彝(亦作扶夷),隸屬邵陵郡。
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廢邵陵郡為邵陽縣,扶彝縣並入邵陽縣,隸屬長沙郡。
隋煬帝義寧元年(617)建武攸縣(治今城步儒林鎮),縣地屬武攸管轄。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改武攸為武岡,歷梁、唐、晉、漢、周五代至宋初,縣地均為武岡地,隸邵州。
北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置蒔竹縣(後改綏寧縣,治今綏寧縣寨市),縣地屬之。徽宗崇寧五年(1106),綏寧縣地分置臨岡縣(治今通道臨口),縣地屬臨岡,隸邵州,次年改隸武岡軍。
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1155),在扶夷舊地建新寧縣,屬武岡軍。「新寧縣」縣名始於此。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改武岡軍為武岡路,新寧縣屬武岡路。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三月,改武岡路為武岡府,新寧縣屬武岡府。洪武九年(1376),改武岡府為武岡州,轄新寧縣。新寧縣隨州屬寶慶府。
清初因明之舊。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縣直屬寶慶府。
中華民國初廢寶慶府縣直屬湘江道。民國11年(1922)撤銷道制,縣直隸湖南省。民國26年,縣屬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月10日新寧縣和平解放,屬湖南省邵陽區督察專員公署(1955年4月更名湖南省邵陽專員公署)管轄。
1986年撤銷邵陽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新寧縣改屬邵陽市。
B. 邵陽的歷史..
邵陽市,史稱「寶慶」,資江與邵水交匯穿城而過,是一座具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古城。 早在新石器時代,境內即有先民棲息屯居。春秋末期楚國大夫白善在此築城,稱白公城,屬楚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全國為三十六郡,邵陽屬長沙郡,東漢末屬零陵郡。三國初屬蜀,後入吳。三國吳寶鼎元年(公元226年),分零陵北部為昭陵郡,郡治設今邵陽市。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司馬炎平定東吳,為避其父司馬昭之諱,改昭陵為邵陵。,移郡治於資江北岸。唐代設邵州,與邵陽縣在今城區同城而治。宋崇寧五年 (1106) ,分邵州西部置武岡軍。南宋理宗趙均作太子時,曾被封為邵州防禦使。南宋寶慶元年 (1225 年 ) ,理宗登極,用年號命名曾領防禦使的封地,升邵州為寶慶府,寶慶之名始於此。元代設寶慶、武岡 2 府。明初設寶慶、武岡 2 府,後降武岡為州。中華民國 2 年 (1913 年 ) ,廢寶慶府,設寶慶縣,境內各縣隸湘江道;民國 11 年直隸於省。民國 17 年,寶慶縣復名邵陽縣。民國 26 年,在邵陽縣城設置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49 年 10 月設置湖南省邵陽區督察專員公署;同時建立邵陽市,隸邵陽縣。 11 月,邵陽區督察專員公署更名為行政專員公署。翌年 7 月,邵陽市升格為縣級市。 1955 年 4 月,邵陽區行政專員公署更名為邵陽專員公署。 1968 年 2 月,邵陽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邵陽專區改稱邵陽地區。 1977 年 7 月,邵陽市升格為省轄市,仍由中共邵陽地委、地區革委會代管; 10 月,分邵陽地區東北部置漣源地區。 1980 年元月,邵陽市由省直隸。 1986 年元月,國務院批准撤銷邵陽地區建制,實行市領導縣體制。 1994 年 3 月,撤銷武岡縣建制,設置武岡市,武岡市由邵陽市代管。 1995 年,撤區並鄉建鎮,全市共轄 8 縣 1 市 3 區。全市有 199 個鄉鎮, 80 個鄉級鎮, 5819 個行政村。全市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 325 人,較全省平均密度高出 38 人。中、東部人口稠密,西南部山區人口稀疏。邵陽又是湖南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省轄市,除漢族外,繁衍生息著苗、瑤、回、侗、土家、壯、仫佬、滿、布依、拉枯、黎、彝、白等 39 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 39. 38 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 5. 94 %。建有 1 個苗族自治縣 ( 城步苗族自治縣 ) , 25 個民族鄉。
C. 邵陽市新寧縣本土傳統文化有哪些
【長沙湘劇】湘劇是湖南有代表性的地方劇種。以長沙為中心流行於湘、資二水中下游地區及贛西的修水、吉安等縣。流行於長沙、湘潭一帶的稱長沙湘劇,民間稱為「大戲班子」。長沙湘劇的形成與外地聲腔的傳入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高腔出於弋陽腔,明代從江西傳入。約在明萬曆年間(1573-1620),又有安徽青陽腔和崑腔傳入。最晚傳入長沙的是彈腔,又稱南北路。湘劇劇目約1200多個,現經常上演約200餘個,曲牌300餘支。【長沙花鼓】長沙花鼓戲流行於原長沙府一帶,以農村的山歌、民間的小調及本地花鼓為基礎演變而成。形成時期為清代末葉。長沙花鼓戲在原長沙府地區內分益陽、西湖、寧鄉、醴陵和長沙5個藝術流派。演唱時均以長沙方言為統一的舞台語言,故通稱長沙花鼓戲。其音樂曲調有川調、打鑼腔、牌子、小調4類約200餘支,有傳統劇目336個。1949年後,整理了傳統戲《劉海砍樵》、《小姑賢》以及現代戲《打銅鑼》、《補鍋》等。【皮影、木偶戲】皮影戲又叫「影子戲」,始於漢,盛於宋,清代傳入長沙。皮影戲班一般為3-4人,一副竹架戲棚、一擔戲箱就可走鄉串村。藝人一專多能,或舉紙偶兼唱,或伴奏兼唱,一人演幾個角色。唱正戲用湘劇曲調,唱雜戲用花鼓戲曲調。1949年後,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團創作了寓言皮影戲《龜與鶴》。【湘綉】中國四大名綉之一。發源於長沙縣沙坪,歷史悠久。它以彩色散絲作綉線,除用「齊針」、「接針」、「打籽針」等針法外,還獨創「摻針」法,使表現的形象豐富飽滿,色調和諧,更符合於中國畫的筆墨神韻。其所綉山水、人物、花草、翎毛和走獸無一不生動逼真。1912年和1933年,其綉品在義大利「都靈博覽會」和「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分別獲得最優獎和一等獎章。1949年後,湘綉經過恢復和發展,成功地綉出了雙面綉和雙面全異綉。奇特的技藝、非凡的藝術效果被國內外譽為「超級綉品」。【望城剪紙】民間藝術。望城十分流行。每逢民族節日和婚壽喜慶,用紅紙或其他彩紙剪成《百鳥朝鳳》、《福壽圖》以及吉祥如意的圖案和人物故事等張貼在門窗、牆壁上,用以增添歡慶氣氛和作美的裝飾。望城剪紙風格粗獷淳樸、干凈灑脫,多以家禽家畜為題材,栩栩如生,極富鄉間情趣。【瀏陽花炮】瀏陽花炮製作歷史悠久,始於唐,盛於宋,迄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清雍正元年(1723),瀏陽花炮作為貢品進貢皇室,一時朝野轟動,名傳海外。1875年開始出口,遠銷亞非以至歐美。1995年4月,瀏陽市被授予「中國煙花之鄉」的稱號。中國的重大慶典活動如國慶、五一節,大型運動會所燃放的煙花多為瀏陽花炮。【湘菜】中國八大菜系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即具雛形,南宋時自成體系,至清末,由民間食譜、宗廟祭祀菜和宮廷菜餚綜合成眾多的傳統菜譜。其特點是:烹調講究,選料認真,配料精細,濃淡分明,色彩豐富,口味適中,辣而別於川菜,甜淡而別於下江菜,鮮嫩而別於粵菜,故備受國內外食客的青睞。湘菜在發展中又形成了湘中南、湘北、湘西三大地區風格,長沙為其正宗。【火宮殿風味小吃】長沙火宮殿與北京天橋、南京夫子廟一樣,是外地客人常慕名光顧的地方。火宮殿地處坡子街,其前身可上溯到南唐。原叫乾元宮,專奉火神。清乾隆十二年(1747)重建,咸豐帝題「德威煊赫」匾。殿宇金碧輝煌,殿前空坪上由個體小商販支起面棚,撐著大傘,經營各種長沙風味小吃是:油炸臭豆腐、姊妹團子、東坡饊子、龍脂豬血、神仙果飯等300餘種。
D. 湖南的歷史有多少年
遠在舊石器時代湖南境地就已有古人類活動。
湖南境內在40萬年前有舊石器時期的人類活動,距今1.2萬多年前人類即在此種植稻穀,距今5000年前湖南先民開始在此過定居生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1949年設置長沙地級市、1956年設置株洲地級市,以及長沙、衡陽、郴縣、常德、益陽、邵陽、永州7個直屬專區,湘西行政區及所轄永順、沅陵、會同3個專區。
截止2017年9月12日,湖南省共計劃分為14個地區(13地級市和1自治州),122個縣級行政區包括35個市轄區、17個縣級市、63個縣和7個自治縣。
(4)新寧縣的歷史有多久了擴展閱讀:
湖南歷史沿襲:
湖南在夏、商和西周時為荊州南境。
春秋、戰國時代屬於楚國蒼梧,洞庭二郡。
秦始皇設黔中、長沙兩郡。
西漢初期屬於長沙國,漢武帝之後屬荊州刺史轄區,轄武陵郡、桂陽郡、零陵郡和長沙郡。
三國時屬吳國荊州,置昭陵郡,為荊南五郡。
西晉時分屬荊州和廣州;東晉時分屬荊州、湘州、江州。
南朝宋、齊、梁時分屬湘州、郢州和小部分荊州,南朝陳時分屬荊州、沅州。
隋高祖開皇九年(589年)平南陳,而統一中國後,在湖南設長沙、武陵、沅陵、澧陽、巴陵、衡山、桂陽、零陵等八郡。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時分屬山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在衡州置湖南觀察使,從此在中國行政區劃史上開始「湖南」之名。
五代十國時期,馬殷據湖南,建立楚國,國都為長沙。
宋朝分全國為路,路下設州、府、軍、監,各轄若干縣。湖南主要在荊湖南路。
元代實行行省制度。湖南屬湖廣行省,分14路3州:岳州路、常德路、澧州路、辰州路、沅州路、靖州路、天臨路、衡州路、道州路、永州路、郴州路、寶慶路、武岡路、桂陽路、茶陵州、耒陽州、常寧州。
元朝政府還在今湘西少數民族聚居地實行土司制度,置有10多個長官司或蠻夷長官司,分別隸屬思州軍民安撫司、新添葛蠻安撫司和四川行省永順等處軍民安撫司管轄。
明朝行省設布政使司,後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省下為府(州),府下設縣,實行省、府(州)、縣三級制。
湖南屬湖廣布政使司,轄地在今湖南境的有7府、2州、2司:岳州府、長沙府、常德府、衡州府、永州府、寶慶府、辰州府、郴州、靖州、永順軍民宣慰使司、保靖州軍民宣慰使司。
E. 湖南省新寧縣萬塘鄉肖家山有不有歷史記載嗎
湖南省新寧縣
因為是一個縣城
所以他應該還是有歷史記載的
但是他下面的蕭家山這個村莊
因為太小了
在很久以前
這個村莊都不見得存在
所以他沒有歷史記載
而且古代的記載的技術也比較落後
很多記載現在都丟了
F. 新寧歷史上出了哪些人才
劉長佑(1818(戊寅年)——1887年),字子默,號蔭渠(一作印渠),湖南新寧人,湘軍重要統帥。他原本地方紳士,拔貢出身,以「軍功」升任封疆大吏,先後擔任廣西、廣東巡撫,兩廣、直隸和雲貴總督,是晚清史上重要的軍事將領和地方疆吏。他是整個湘軍系統中最早成為直隸總督而到天子腳下坐鎮的第一人。劉長佑與江忠源是嶽麓書院多年的同窗,他們的合作是從鎮壓李沅發起義開始的。1849年湖南李沅發起義,攻佔了新寧縣,殺死縣官,隊伍發展到兩千人。舉人出身、因前鎮壓雷再浩起義而得授知縣的江忠源,組織團練抵抗李沅發起義。劉長佑作為鄉紳,自然是站在起義者的對立面來維護鄉里社會的封建秩序的,故帶著比自己小十二歲,實則是同宗叔輩的劉坤一,參加了江幫團練。在鎮壓李沅發起義的戰斗中,劉、江意氣相投,奠定了建楚軍的基礎。
徐君虎(1906-1996),1906年農歷七月出生,湖南省新寧縣人,原名徐虎,別名徐筠甫,又稱徐老虎。曾任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政協副主席,省人民政府參事,民革中央委員,民革湖南省委主任委員,湖南省政協特邀顧問。徐君虎與蔣經國、鄧小平是莫斯科中山大學時的同學,是蔣經國贛南時的密友,交往甚深。
劉光才,號華軒,白馬田人,生於清道光二十年(1840) 九月初七日。光緒年間,歷任蘇州城參將,江寧城守協副參將,九江鎮、大同鎮總兵,廣西、貴州、上海淞江提督,授光祿大夫建威將軍。宣統三年(1911)秋,告老還鄉。劉光才於民國7年(1918)2月22日在老家病故,終年78歲。一生中樂於捐資助社會公益事業。以不到一萬的中國軍隊可以抵禦當時歐洲最精銳的德法軍隊幾個月之久
劉坤一(1830年1月21日-1902年10月6日),湘軍宿將,字峴庄,湖南新寧人。廩生出身,1855年參加湘軍楚勇與太平軍作戰。累擢直隸州知州,賞戴花翎。1862年,升廣西布政使。1864年升江西巡撫。1874年,調署兩江總督。1875年9月,授兩廣總督,次年兼南洋通商大臣。1891年受命"幫辦海軍事務",並任兩江總督。在其後的甲午戰爭、百日維新、義和團亂、清末新政等晚清歷史事件上均發揮著重要角色。
姓名:李有份
性別:男
民族:漢族
籍貫:湖南新寧
出生年月:1896年
犧牲日期:1930年8月27日出生於一個教師之家。7歲就讀於縣城小學。10歲輟學回家務農。1920年家境有所好轉,遂考入新寧縣乙種工業學校。畢業後,又考入湖南省立甲種農業學校。1923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7月,受中共湖南區委派遣,以省農運特派員身份回到新寧開展工作。先後組建各級農民協會200多個,發展會員上萬人。同年9月,當選為縣農民協會執行委員。年底,當選為中共新寧特別支部組織委員。1927年「馬日事變」後,帶領縣農民自衛軍轉移到山區堅持武裝斗爭。1928年秋,農民自衛隊長叛變投敵後,離開家鄉外出尋找紅軍。途中被敵人逮捕,押往長沙,判刑七年。1929年9月,轉押新寧監禁。1930年8月,因通過一個爭取過來的看守送信與獄外聯系,被敵人察覺,遭受多種酷刑,腳趾和手指全被砸爛,手腕和腳骨被打斷,始終沒有出賣同志。同年8月27日,被殺害於新寧縣城南門分水亭。
江忠義 晚清湘軍將領
G. 武岡有多少年歷史了
武岡建置歷史悠久。漢文、景帝年間(公元前179~141年)置武岡縣,縣治今市城區,屬長沙郡。漢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封長沙定王之子劉遂為都梁候國敬候,候址今市城郊七里橋,世襲歷時131年。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都梁縣,屬零陵郡。三國吳寶鼎元年(公元266年)復為武岡縣,屬昭陵郡。宋徽宗崇寧五年(公元1106年)升為武岡軍,軍治今市城區,屬荊州湖南路,轄武岡、綏寧、新寧縣。明洪武九年(1368年)改武岡路為武岡府。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武岡府為武岡州,轄新寧縣,屬寶慶府。明成祖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十月,岷王朱鞭(朱元璋第18子)從雲南遷武岡州城,翌年建王邸,世襲14代,歷時272年。清順治四年(1671年即南明永曆元年)四月,桂王朱由榔遷武岡,以岷王府為皇宮,改武岡州為奉天府;八月,永曆帝敗走黔滇,武岡復為州。清承明制。雍正二年(1724年),新寧縣直屬寶慶府。民國2年(1913年),9月廢州改為武岡縣,屬湘江道(民國11年,廢道直屬省);民國26年,屬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新中國成立後,武岡縣屬湖南省邵陽專區(邵陽地區)。1986年1月,武岡縣屬邵陽市。1994年2月6日,國務院批准撤消武岡縣設立武岡市,屬邵陽市代管。
H. 湖南新寧縣發展情況
一、新寧概況1、區位條件。新寧縣位於湘西南邊陲,東徑110o28ˊ53"~111o8ˊ34",北緯26o13ˊ06"~26o55ˊ21"。縣境總人口58.5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1.2萬人,縣域總面積2812平方公里,俗稱「八山半水份半田」。境內氣候溫暖濕潤,降水豐沛日照充足,資源豐富,土地肥沃,屬典型的山區農業縣。2、境內物產豐富。森林資源:全縣有林地面積273萬畝,森林活立木蓄積490萬立方米,楠竹蓄積量3000萬根,是全省三十個用材林基地縣之一。草山資源,全縣擁有草山草場98萬畝,栽蓄量達65萬黃牛單位,牛存欄達20多萬頭,有湖南養牛第一縣之稱。水果資源:新寧臍橙種植面積10萬畝,是全國四大臍橙基地之一,列入湘南優質水果產業帶。水利資源:新寧溝壑縱橫,降水充沛,落差大,水能蘊藏量17.64萬千瓦,是全國水能資源開發利用量超過10萬千瓦的134個縣之一,為全國第二批電氣化建設重點縣。3、勞動力優勢明顯。由於人均田土資源少,就業空間窄,富餘勞動力數量多。新寧現有勞力36萬人,剩餘勞力達12萬人,每年外出務工人數為10萬人左右。4、旅遊資源和生態優勢顯著。山川毓秀,自然風光旖旎,全縣有近500處景點,尤為崀山風景區為最,崀山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旅遊特色在國內獨樹一幟。二、縣域經濟現狀及存在的問題1、縣域經濟縱向看得到長足發展,綜合縣力明顯增強,橫向比相對滯後,與外界差距進一步拉大。2004年實現GDP20.2億元,經濟增長10.8%,從人均GDP看,2004年人均GDP為3448元。2003年在全省100個縣綜合縣力排序中新寧排85位,主要經濟指標如工業總產值、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在全省排位相當滯後。2、縣域經濟結構矛盾突出,財政特困,區域發展不平衡。從縣域經濟結構來看,存在兩頭(一、三產業)粗中間(第二產業、主要指工業)細小的格局,工業嚴重弱化。新寧第二產業僅佔GDP20.2%,比全省低19.3個百分點。從財政狀況看:2004年地方財政收入8197萬元,人均財政收入140元,處於全省倒數位置,可用財力約5000萬元,財政總支出達到2.76億元,全靠中央和省調度資金保工資、保運轉、保穩定。3、投入不足,基礎設施建設落後,嚴重製約新寧縣域經濟發展。2004年我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8.9億元,比2003年增加了近3.5億元。但人均投資額低,2003年人均投資額只佔全國的21.8%,全省的39.9%,投資嚴重不足,新寧落後面貌改觀的步子緩慢。縣級財政特困,根本拿不出什麼錢來搞建設,再加之金融機構貸款萎縮,支持縣域經濟乏力,2004年存貸比為40.2%,比2003年還下降4.2個百分點,2004年存貸比這一指標比全市43.8%低3.6個百分點,比全省77.8%低37.6個百分點。三、加快山區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的探討貧困山區縣域經濟要有更大作為,更大發展,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按照「發揮特色、優勢互補、城鎮帶動、產業互補」的原則,堅持以民營經濟為主體,加快推動工業產業化、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城鎮化進程,促進城鄉社會經濟協調發展。(一)山區發展縣域經濟必須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提高認識,把縣域經濟發展擺在重要位置和戰略地位。要依靠自身力量,奮發圖強,敢於走超常規、高速度、跨越式發展的路子,樹立市場、競爭、效益、風險、超前、創新六個意識,開拓進取,創新縣域經濟發展的新思路、新局面、新舉措。加快縣域體制創新,增強縣域經濟發展的動力,要在主攻非公有制經濟和打造開放型經濟的同時,繼續深化各項改革,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搞好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搞好土地經營權流轉,推進土地規模經營,深化縣、鄉(鎮)機構改革,加快建設服務型政府。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和幹部隊伍建設,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證。探索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使農民群眾長期得實惠增收的長效機制。(二)山區發展縣域經濟要突出兩大主題第一,要堅持以工業化為核心,推動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三化」並舉,核心是工業化。要把發展工業作為縣域經濟的重中之重來抓,在發展工業上有一個跨越,並以工業化帶動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從根本上擺脫縣域經濟的困難。第二,堅持以開放為突破口,以開放促招商引資、促外引內聯、促改革發展。通過擴大開放,外引內聯,把當地土地、勞力、資源及配套加工等優勢,轉化為招商引資、城市建設、承接產業轉移和民營經濟的優勢,有效推動縣域經濟發展。(三)貧困山區發展縣域經濟要著力發展五種經濟1、主攻民營經濟。縣域經濟的主體是非公有制經濟,沒有非公有制經濟的大發展、大提高,就沒有縣域經濟的大突破。貫徹「民有為主」的方針,構築投入以民資為主、企業以民營為主、事業以民辦為主、設施以民建為主的「四民經濟」體系。2、打造開放經濟。作為生產要素相對貧乏的地方,要重視藉助外力發展自己。抓住產業轉移的良好機遇,不斷創新方式,採取多種辦法,引進資金、技術、人才、管理和品牌,加快發展縣域開放型經濟3、發展勞務經濟。農村富餘勞動力在城鄉之間雙向流動就業,是增加農民收入、增強縣域經濟實力的有效途徑。健全勞動力市場信息網路,扶持勞務中介組織,抓好農民技能培訓,採取勞務訂單等多種方式擴大勞務輸出。同時鼓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自主創業。4、壯大園區經濟。工業園是推進工業化與城鎮化的結合點,是擴大開放的重要載體。發展壯大園區經濟是提高縣域工業聚集水平、培育新增長點,實現集約發展的有效途徑。要以資源引項目,以項目引資金,以存量引增量,採取園區招商、規劃招商、重點項目招商、產業招商等方式,把鄉鎮企業、外來企業集聚到園區,保護環境,延長產業鏈,形成聚集型園區經濟,推動形成簇群經濟和塊狀經濟。5、發展配套經濟。縣域經濟是以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為主體的區域經濟,要採取多種形式,積極引導中小企業加入大企業集團、優勢企業的產業分工協作體系,調查結構,圍繞其主導產品生產配套產品,大力發展配套經濟。(四)山區發展縣域經濟必須發揮比較優勢1、發揮資源優勢,加快培育支柱產業培育特色主導產業。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產業的引導作用,實現產業的調整和轉型,突出發展本地區有優勢有特色和市場開發前景好的產業和產品。近幾年來新寧縣立足本地資源優勢、著力打造崀山旅遊、臍橙、南方紅豆杉三大主導產業,把崀山旅遊產業做成新寧最有潛力、最有希望的產業,把臍橙做成受益農民最多,促進農民整體增收的支柱產業,把紅豆杉做成南方最大的紅豆杉基地。加強產業基地建設,擴大優質資源的產出規模。要以現有的資源為基礎,按照「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模式和「一地一品」、「一地一業」的專業經營方式,加大扶持力度,加快發展專業戶、專業組、專業村、專業鄉(鎮),增加專業生產基礎的數量。同時,不斷調優資源品種結構和質量,擴大優質資源的產出規模。新寧自2003年開始,以產業基地為示範,引導全縣主導產業向集約化、規模化方向發展。現農業局已建成了千畝高標准臍橙示範種植基地、千畝稻田改制示範基地,縣畜牧局已建成千畝種畜示範基地,縣林業局已建成千畝筍竹兩用林示範種植基地,千畝紅豆杉示範種植基地,縣煙草局已建成千畝烤煙種植示範基地,縣葯材公司已建成千畝葯材種植示範基地。有些加工用原材料急待大面積建設,如2005年初落戶縣工業園區的邵陽創興中(高)密度纖維板,第一期工程設計生產能力年產5萬噸,就需要10萬噸的原材料,近兩年原材料尚能供應。但我們如果從現在起不大面積植造速生豐產林、原材料就會嚴重不足。加快發展加工工業,延伸產業鏈,壯大產業規模。農產品加工具有極大的利潤空間。一是要積極引導農戶主動參與農產品粗加工。我縣部分臍橙種植大戶和銷售商聯合成立的「崀山果業有限公司」,建成大小貯藏保鮮庫3萬平方米,日處理鮮果達6000噸。二是制定落實優惠政策,扶植壯大一批農產品加工規模工業,實現農產品從粗加工向精細加工的轉變。新寧引進長沙家家紅公司興建罐頭食品公司,就地消化了大量的柑桔、臍橙,年生產量達3萬噸。三是制定技術標准,實現農產品加工標准化,大力發展「綠色產業」,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安全系數,增加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新寧已引進蔬果農葯殘留檢測系統,建成了白沙「綠色」蔬果基地,嚴格了蔬果質量標准,提升了農產品附加值。2、發揮勞動力優勢,積極發展勞務經濟建立健全教育培訓機制,提高務工競爭力。加強學歷教育,強化技能培訓,切實提高農民工素質,是加快發展勞務經濟首先要引起重視的問題。從新寧的實際情況來看,要在鞏固「兩基」成果的基礎上,加快發展高中階段教育,特別是職業高中教育。同時,要充分發揮縣農民素質培訓學校的龍頭作用和鄉鎮農科教中心的網路作用,採取靈活多樣的辦法,擴大和加強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術培訓,使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建立健全勞務管理服務機制,提高務工組織化程度。健全完善縣、鄉勞務輸出管理機制,逐步形成包括信息咨詢、職業介紹、技能培訓、跟蹤服務在內的社會化勞務輸出管理服務體系。維護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減少外出務工人員的盲目性和風險性,降低勞務經濟成本。切實解決外出務工人員的土地承包、子女就學教育管理、計劃生育等後顧之憂,加強社會保障、政策傾斜、智力支撐和法律規范,在城鎮要盡快把有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的農民,按本人的意願轉為城鎮戶口引導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3、發揮政策優勢,著力打造發展平台強化項目意識,積極爭取國家的建設資金投入。抓緊引進和實施一批國家投資的農業綜合開發、基礎設施建設和扶貧開發項目,藉助外力改變貧困縣的落後面貌。我縣要充分利用列入湘西開發范圍的大好契機,突出抓水、電、路、教育、衛生等重大建設項目的立項申報工作,努力爭取國債投資。加大扶貧開發力度,盡快改變貧困面貌。近兩年來,新寧抓住進入省扶工作重點縣這一歷史機遇,堅持把扶貧開發作為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任務來抓,充分利用扶貧政策和扶貧資金投入,致力於基礎扶貧、產業扶貧、科技扶貧、生態扶貧、社會扶貧,使全縣41個重點項目村七成以上貧困人口擺脫了貧困。4、發揮潛在優勢,大力推進小城鎮建設推進城市建設和管理,提高城鎮化水平是強縣戰略之一,在「規劃先行、產業支撐、以路為綱、擴容提質」的原則下,堅持「市場運作、滾動開發」,構築縣城、重點鎮,一般鄉鎮三個層次梯級開發,新區開發和老城改造並舉,以經營城鎮來建設城鎮、管理城鎮、發展城鎮,努力建設好城市化的鄉村,人民安居樂業的家園,使小城鎮建設成為農村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
I. 新寧縣赤木的取名歷史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05
J. 新寧縣將軍
1、劉長佑(1818年-1887年),字子默,號蔭渠(一作印渠),湖南新寧人,湘軍重要統帥、清朝大臣。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戰功卓著。1871年後歷任廣東巡撫、雲貴總督等職。主張加強邊防,抵抗法國侵略,支持劉永福援越抗法。後病逝原籍。謚武慎。著有《劉武慎公遺書》。
2、劉光才,號華軒,湖南省新寧縣白馬田人,生於清道光二十年(1840) 九月初七日。光緒年間,歷任蘇州城參將,江寧城守協副參將,九江鎮、大同鎮總兵,廣西、貴州、上海淞江提督,授光祿大夫建威將軍。宣統三年(1911)秋,告老還鄉。劉光才於民國7年(1918)2月22日在老家病故,終年78歲。一生中樂於捐資助社會公益事業。
3、劉坤一(1830年1月21日-1902年10月6日),晚清軍事家,政治家,湘軍宿將。字峴庄,湖南新寧人。廩生出身,1855年參加湘軍楚勇與太平軍作戰。累擢直隸州知州,賞戴花翎。1862年,升廣西布政使。1864年升江西巡撫。1874年,調署兩江總督。1875年9月,授兩廣總督,次年兼南洋通商大臣。1891年受命"幫辦海軍事務",並任兩江總督。
中日甲午戰爭時,支持對日作戰,並任湘軍統帥指揮湘軍出關與日軍交戰。1895年強學會成立,他表示支持。維新運動起,他攻擊康、梁變法,但又反對廢黜光緒帝。1901年與張之洞連上三疏,請求變法,提出興學育才、整頓朝政、兼采西法等主張,稱"江楚三折",多為清廷採納。1902年提出興學"應從師范學堂入手"的主張。盡管由於當年10月即不幸病逝,劉坤一的這一設想未能進一步細化,然而他的倡議仍然產生了影響。他的接任者張之洞等循著這一思路精心設計,篳路藍縷,終於創建了三江師范學堂。有《劉坤一集》傳世。
4、江忠義(1835-1864),晚清湘軍將領。字味根,新寧縣飛仙橋人。曾多次大敗太平天國石達開。同治三年(1864),江忠義因病返南昌就醫,途中死於吳城,年31歲,依總督例踢恤,贈尚書銜,謚誠恪。光緒十一年(1885),加贈太子少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