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認識是如何形成的

歷史認識是如何形成的

發布時間:2022-04-20 18:26:09

⑴ 歷史唯物主義對人類社會歷史是如何認識的

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勞動在人類社會形成和發展中的決定作用,指出了社會的物質關系對於政治關系和思想關系的決定作用,闡明了社會存在同社會意識的關系是歷史觀的根本問題,為各門社會科學奠定了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根本原則。歷史唯物主義所闡明的,從社會存在說明社會意識、從生產力說明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說明上層建築,以及從生產力、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的相互關系說明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路線,對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⑵ 人們是怎樣認識歷史的

首先,你要知道什麼是所謂的歷史。
歷史是「曾經發生的過的事情,出現過的人」。
然後,你再搞清楚歷史是如何傳承下來的。其實,很簡單,自古至今,無外乎三種方式,書籍,遺址和傳說。
書籍是大家接觸最多,了解程度最深的歷史轉述載體,但書籍也有一個缺點,就是它也是認為記錄的。其實只要是人為的東西,就都有偏差,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熟知一個國家的歷史,但你要是跑到他的鄰國,看他鄰國的歷史書,那你又會發現另外一段跟你之前所了解完全不一樣的歷史。這就是認為添加進去的成分---情緒,正邪。
所以,了解歷史不能僅僅只是看書本上的東西,還要有自己的判斷,所記錄的「歷史」往往不是曾經真實發生的「史實」,其實也是我矯情了,真正的史實又有誰能搞清,我們也只是盡量的去接近那一絲真實的歷史罷了

⑶ 歷史教學中如何形成歷史概念

歷史概念是人們在認識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基礎上,抽象概括而成的,他揭示了歷史現象的本質,是人們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的本質和內部聯系的認識。在表述歷史概念時,既要體現歷史事物的時、地、人和事的核心內容,又要揭示歷史事物的性質和意義。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由表象到本質,形成清晰完整的歷史概念。 在歷史教學中,形成歷史概念有著第一位的重要性,是歷史教學的核心內容。歷史所記載的事物涉及古今中外,包羅萬象,博大精深,還有涉及知識面廣,歷史發展過程充滿復雜性。如多樣性和統一性,偶然性和必然性,曲折性和規律性以及因果聯系性,紛繁復雜。在歷史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對於一些歷史概念模糊不清,頭腦中只有一些雜亂無章的、孤立的時間、地點、人物等,缺乏明晰的認知,甚至感到無從下手,摸不到頭緒,直接影響了學生的能力水平。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具體地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形成正確的歷史概念是基本途徑。使學生牢固的掌握歷史概念是加強歷史基礎知識教學,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我認為學生掌握的歷史概念越多,就越能夯實基礎知識。 我們要形成歷史概念,就得依靠教師的教學方法。歷史教師在講解教材的過程中運用敘述法、描繪法、談話法和講解法的時候,還要對歷史事物進行內容的分析,情節的比較,再從比較和歸納得出明確的結論和科學的評價。這些闡明歷史事物的現象,揭示歷史事物的本質,從而形成歷史概念,只能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才能達到這個目的。總之歷史概念就是對歷史現象的科學概括,他反映歷史現象的本質特點和內在聯系。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形成歷史概念,基方法簡要歸納起來可分為分析法、歸納法、比較法。 第一種方法:分析法。 分析就是剖析,就是將歷史事實的內容把它各個方面的真相或構成歷史事件的各種條件和因素進行條理化的說明。歷史概念揭示了歷史事物和歷史人物的本質,又是通過具體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體現的。學生要掌握歷史概念,就必須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有具體的了解,才能對其作出分析和評價。在分析歷史現象的基礎上形成概念,是人們掌握歷史事物的重要前提之一。歷史概念有內涵和外延之分,形成歷史概念必須掌握二者之間的聯系,從而抓住本質而形成歷史概念。例如分析「洋務運動」,需要把各個條件和因素加以說明。洋務運動是在清王朝面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清政府統治集團內部出現了一部分主張在維護清朝統治的前提下,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走向富強的洋務派掀起了一場自救運動。內憂即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外患即英法對中國的侵略。為探索新的出路,尋求新的對策,洋務派進行了自強,求富運動,這是洋務運動的內涵。然後再幫助學生分析洋務運動的外延。從1861年曾國藩創辦安慶軍械所開始,到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結束,洋務派所實踐的如創辦近代軍事工業、民用工業、建立近代海軍、創辦近代軍事學校、選派留學生出國深造都是。洋務運動的最終結局如何呢,經過分析,由於只學習外國先進的科學技術,而沒有改變社會制度,最終未能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甲午中日戰爭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同時也宣告洋務運動破產。在對洋務運動的目的、過程、結果進行分析後得出正確的評價,從而形成洋務運動的歷史概念。 第二種方法:歸納法。 新課程的理念是,以學生為主體,所以在涉及教法的同時更多的關注學法指導,其中歸納法是形成歷史概念的基本方法。歸納法是指從個別事實走向一般概念、結論的思維方法,運動歸納法能對教材中的知識進行系統整理,建立起立體的知識結構,形成正確的歷史概念,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還能揭示歷史事物前後的內在聯系,培養學生的能力。例如「孔子思想」歸納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的思想,「仁」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教育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認為不分貴賤,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力,變「學在官府」為「學在私塾」。孔子的私學打破了受教育對象的地域、族類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擴大了教育的社會基礎,尤其是滿足了平民入學受教育的願望,適應了社會發展的要求。然後按教科書概括「孔子思想」,學生比較容易理解記憶。教學實踐證明,從具體到抽象的歸納法是幫助學生形成歷史概念的基本方法。 第三種方法:比較法。 使用比較法是解釋歷史教材的一種重要方法,有助於學生明確歷史概念的獨特性,以避免概念混淆。所有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在歷史中所處的地位、作用都不盡相同,因此,老師要把相似的概念中最本質的特徵找出來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幫助學生在歷史課堂情境中把握不同歷史概念的內涵,發現歷史概念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進而深化對歷史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還可以復習原有的概念,更好的理解新的概念。如講到美國共和制。通過設置「英國君主立憲制和美國共和制比較表」讓學生對兩個制度的內容進行比較,不但加深了學生對共和制的理解而且掌握了不同概念比較的思維方法,對民主的形式與內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和學習方法有較好的導向作用。 我們的歷史教學要對各個歷史事物有所比較,有所鑒別以吸取歷史的豐富營養,使歷史真正成為人類智慧的寶庫。在歷史教學中運用對比法可在以下四種教材的內容里進行。1、正反面雙方的對比。例如講授抗日戰爭時,把共產黨和國民黨兩條不同的抗戰路線進行對比,從而得出全面抗戰和片而抗戰兩個截然不同的歷史概念。2、歷史現象有相似之處,但實質內容確有本質區別的,也應用對比法。例如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和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經過對比就能透過現象到本質上的理解,而獲得正確的歷史概念。3、對相同性質的歷史現象,需要指出共同性和特殊性時,更應用對比法。例如講述主要帝國主義國家的特點時,其共性是壟斷。壟斷就是帝國主義的特徵,因為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壟斷。但各帝國主義國家卻其特殊性,如英國是殖民帝國主義,法國是高利貸帝國主義,美國是托拉斯帝國主義等。在這些相同性質的歷史現象中,比較出他們的各個特點,能提高學生的識別力、理解力和洞察力,這樣就有利於推動智能的發展,以形成鞏固的歷史概念。4、對不同時代或不同國家的某些重要歷史事實,進行對比,以擴大學生的視野和豐富歷史知識。例如對孫中山舊三民主義和新三民主義的內容、實質進行顯明的對比;又如對中國的戊戌變法和日本明治維新進行對比,使學生形成不同的歷史概念。對比法,主要是區別於兩者事物的相同或相異之處。 總之,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各種教學方法,講解教材在傳授知識時,要引起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鑽研精神。推動他們積極的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以形成正確的、完整的歷史概念。 當然,重要的、復雜的、高級的歷史概念不可能在一節課或幾節課內甚至相當長時期的階段里才能形成,我們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老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牢固的歷史概念,是我們加強歷史學科基礎知識教學的重要方面,歷史教師要想盡一切辦法,通過各種教學方法的手段來完成。形成歷史概念的重要性是不僅能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把握能力和解題能力,更有助學生良好的歷史思維能力的形成,綜合素質的提高,所以我們在今後的教學中更應重視。

⑷ 如何從主體歷史中形成客觀認識

如何理解認識和實踐、主觀和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答:認識的辯證運動過程,是求得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的過程。認識和實踐的統一是具體的,是指認識要同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的客觀、實踐相符合。實踐是具體的,在實踐中產生的理論也必然是具體的。認識和實踐的統一是歷史的,是指實踐總是發展的,認識要同不斷發展變化的實踐相符合。認識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要求人們,當實踐的具體過程已經向前推移的時候,理論就應當隨之而轉變,否則就會犯思想落後於實際的錯誤;當實踐的具體過程尚未結束,向另一具體過程推移轉變的條件還不具備的時候,如果人們硬要強制推移,把將來才能做的事情勉強拿到現在來做,企圖超越歷史階段,就會犯冒險主義的錯誤

⑸ 歷史認識論的主要觀點

一首先,實證主義的理性觀念把理性看作是一成不變的,而瓦托夫斯基則認為理性本身具有歷史,理性按其本性是非純粹的。他提交給第十六屆世界哲學大會的論文《科學是當代的理性嗎?—歷史認識論和非純粹理性批判》中指出,沒有一種先天的先驗論的和一開始就永遠確定的基礎,相反,人類的理性是一種歷史成就,它植根於我們的語言的使用中,植根於我們的社會實踐的形式中,這就是歷史認識論觀點。
其次,歷史認識論認為,只是就是用模型來再現實在的那種有認識,有自我創造力的活動。它本身是歷史的演變的,我們所要研究的就是這種知識是如何變化的。我們的表象改變著我們理解和觀察世界的方法,而這種表象又相應的隨著再現我們認識的理解的社會和文化實踐而發展著。即是說不僅是我們的認識的東西(客觀對象)是歷史地變化的,而且認識模式本身也是歷史地可變的。進一步可以說,我們的認識模式的變化與我們的社會和歷史實踐的形式密切聯系著。
最後,作為獲得知識實踐的科學便是認識人的實踐的理論模式,科學同時又是通過知識的獲得來為社會的人們需要和目的服務的。要正確地描述科學的特性,就必須把科學如實地看作是認識著的人類活動和實踐,必須強調科學作為獲得知識的活動,作為尋求知識的實踐,認識論研究必須建立在這種活動的特性上。
二瓦托夫斯基關於在科學中理性與歷史認識論關系的分析瓦托夫斯基在《模型》一書中指出,人類在原始時期生產工具和武器,進而生產出語言、社會組織、生產技藝等等,與此同時人類也生產了表象或描述方式。這些人工產品不僅有使用價值,而且也代表了使用它們的活動方式,代表它們自身生產的方式。因此,長矛和大刀的製造並不只是為了捕獵和追殺的目的,同時既體現了它們的製作方式,又體現了獵取和宰殺動物的活動方式。這種基於生產和物種繁衍的外部描述,是想像、思維、有意識的反應活動等等內在描述的先決條件,而這些反應活動具有人類認識的進化特徵。這就是說人類在基本生產實踐、社會實踐和語言實踐中既產生自己的描述方式,也產生出科學和藝術這些高度發展的描述方式,即科學理論和藝術作品等等。歷史認識論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說明人類認識實踐是怎樣發生的,知識又是怎樣成長的。
瓦托夫斯基分析了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理性模型的形成和演變。以近代科學特徵並在伽利略和牛頓的工作中得到最好體現的理性模型是歷史的產物。17世紀的科學革命,是以這樣的本體論和認識論信念作依據的,即自然界本具有數學結構而實現的。在這種本體論和認識論基礎上,人們構思出一系列關於世界的模型,伽利略說:「自然界這本書是使用數學語言寫成的」,正是表達了這種本體論信念並且也提示出一種怎樣正確閱讀自然界這本書的方法,即認識論的信念。

⑹ 怎麼了解歷史

歷史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

3、學會閱讀:尤其是閱讀教材,在閱讀教材方面要學會快速閱讀教材,取得課堂上的主動權。在課堂上,要知道老師,講的層次性,針對性的問題。是啟發大家,什麼內容需要詳細的讀,反復的思考。在做歷史筆記時,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圈點批註,給歷史名詞概念人物,所做的補充,要做一個大概的了解,重點知識部分要重點記錄。

⑺ 歷史教學中的學法指導主要有哪些內容

學法指導的目的在於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能力。使學法指導既要有針對性,又要有實效性,滲透到整個教學活動中,適時加以點撥、強化。從而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具廣度、深度,對知識的應用更具創造性。
在歷史課堂教學改革中,我根據教學的時代性特徵把學法指導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課前准備備學法 :
(一)揭示知識體系:
在備課中,要對教材的知識點加以組織或重組,使歷史知識結構化,並最大限度地揭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把龐雜、散亂的歷史現象變得簡單化、條理化、網路化,使之成為一個基本的歷史知識體系。這是學生掌握歷史知識、把握歷史規律前提。
(二)精心設計教學程序 :
歷史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教會學生掌握探求真理的方法,使之能多角度、深層次地認識歷史現象,解決歷史問題。
例如,在講述《鴉片戰爭》一課中,傳統的教學設計是:1.戰爭前中西方社會的對比。2.鴉片的輸入及危害。3.中國的禁煙運動與第一次鴉片戰爭。4.中國戰敗的原因分析。這樣的組織雖然面面俱到,但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就不能發展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能力。我是這樣設計的:1.中國落後於西方的原因是什麼?(講授生產力與生產關系);2.林則徐是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為何稱之為民族英雄?(指導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3.當時的階級矛盾十分尖銳,人民群眾為何會支持林則徐的禁煙斗爭?(講述階級矛盾服從於民族矛盾的哲理);4.禁煙運動與鴉片戰爭有沒有必然的聯系?(講述偶然性與必然性的辯證關系);5.鴉片戰爭中國為什麼會失敗?(講解現象與本質辯證關系的觀點);6.引導學生討論辨析「落後應該挨打」與「落後必然挨打」的觀點(指導學生怎樣定論歷史的方法)。這樣既加強了學習方法的指導和知識的傳授,又為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創設了一個良好的氛圍。
二、課堂教學教學法 :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中心環節,它是師生進行信息傳遞與反饋情感交流和行為相互作用的主陣地。備課中的教學設計要通過課堂這一主陣地來完成,因此學法指導的成敗在某種程度上決定於這一重要環節。
(一)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
教師是知識和技能的引導者,是解決問題培養能力的指導者,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而教學是培養人的活動,是以傳授學生知識,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為目標的,因此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應在教學中創設一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情境,以期達到最佳教學效果。下面以近代化的起步——洋務運動的學習為例加以說明:如果採用講述法,則只是向學生揭示了洋務運動興起的原因、洋務派的代表人物、洋務運動的內容、洋務運動的影響等內容,主要作用僅是為學生解決了「是什麼」的問題。如果採用談話法,明確向學生提出以下思考提綱:1.洋務運動的興起的根本原因?2.洋務派在中央、地方上的代表人物?3.洋務派在前期、後期主要活動? 4.如何評價洋務運動在中國近代史上的作用?5.選輯有關史料,供學生閱讀分析。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提出有效問題,並通過學生思考、討論作出解釋或總結;學生的主體作用表現為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去綜合史實、提煉要點、互相討論、修正結論,從中解決「是什麼」、「為什麼」、「還有什麼」的問題。兩種方法在教學中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後者顯然優於前者。
(二)注重循序漸進 :
學生對歷史認識能力的形成需要三個條件,即知識、方法和理論,學法指導亦然。首先要指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學生創造供思維形成和發展的天地。其次是要培養學生歷史思維的形成,使之能歷史地、唯物地、辯證地分析、認識歷史問題。再次是通過題型的變換,知識的遷移去拓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這樣逐層深入,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掌握優秀的學習方法,獲取終生學習的能力。
(三)體現學法的多樣化 :
歷史教學的內容包羅萬象,因而學法指導的方法不可能公式化,不同章節、不同內容就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去指導,注重形式的多樣化,如精心設計課堂。
提問,選輯典型史料,提供歷史定論等。長此以往就能使學生的歷史觀得以加強,歷史學習的方法得以掌握和應用。
三、課外輔導用學法 :
課外輔導既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也是對學生學會自主學習、主動學習能力的有效訓練。因此,課外輔導中點撥和強化學法是學法指導中的又一重要步驟和手段。
(一)提供實踐材料 :
主要是針對課堂教學中傳授的有關學法,通過教材、講義或者互聯網向學生提供有關預習復習的內容或提綱,提供精選的歷史材料或有關學法指導的參考書籍等,使之能有的放矢地練習。
(二)「師疑」與「生疑」相結合 :
教師的設疑是對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部分的提煉,採用適當的方法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鼓勵學生去爭論,同時向學生啟示切入問題的角度。學生的質疑主要是指對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並要求做到:質疑要注重問題的前提,解決要注重方法,以此來促進學生做到「學思結合」,培養學生能力。
(三)細致地做好解題指導:
發現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解決問題不僅需要知識、理論,更重要的是需要方法、技巧和能力,而方法、技巧和能力的形成和掌握,需要指導和訓練。
首先,對審題能力的指導。審題能力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怎樣把已知條件轉化為未知條件的能力,對解題起關鍵作用的隱含條件的挖掘能力;以及排除無效信息,提煉有效信息的能力等。
其次,對理解題意的指導。理清題型、把握要求、分清限制,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教師要指導學生找准問題切入點、分析層次及所用的知識點、理論或歷史規律等。
第三,指導學生正確解答問題。教師要指導學生回答問題的方法,要回答正確、全面,從而不斷提高學生回答問題的縝密性、辯證性和創造性。
當然,學法指導是一項長期而又細致的工作,貴在堅持,重在方法,其最終目的還是在於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能力,能更好地自主學習,更好地掌握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更好地創造性地應用知識。

⑻ 我們了解歷史到底是為了什麼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我們了解歷史,是因為歷史是一面鏡子,了解歷史就是了解我們的過去,從歷史中總結經驗和教訓,對我們的生活起指導作用。

往大的來說,如果我們新民主主義革命不是不斷在前人的經驗上不斷前進,會有這么快這么好的結果嗎?

了解歷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邊是我們學習歷史了解歷史的目的。

⑼ 怎麼學好歷史

1樓聽課的方法。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主要形式,聽課是學生在課堂學習時的一種主要活動,是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一般來說,一堂歷史課所涉及的內容(如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過程等)、概念(如歷史的時間概念、地理概念、人物概念等)是比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現(如一個歷史事件的過程,教師不可能在一節課上重復講述)。聽歷史課的方法,可分為「聽」「思」「記」三個方面。所謂「聽」,即在聽課時要抱著認真的學習態度,集中注意力,及時和准確地吸收教師所講的內容,尤要關注要點,把握重要之處。所謂「思」,即在聽課時要主動進行思考,一方面要對聽到語音、語義等進行辨識,對所傳達的信息及時作出反應;一方面還要對信息加以篩選,以吸收有價值的信息:聽課的思考也包括考慮是不是聽懂了,有沒有疑問等自我質疑。所謂「記」,是指在聽講的過程中在筆記本上做聽課筆記。初中階段的歷史課堂筆記,一般是記錄板書提綱、基本概念、重要觀點等;高中階段的筆記除了這些,還可對教師講述的內容選擇記錄,尤其是一些補充性的內容。筆記的書寫要整潔、快速,以便於整理、復習。
2.閱讀教材的方法。這里說的教材,是指與歷史學習有關的材料,包括歷史教科書、歷史資料、歷史讀物等。閱讀歷史材料是學習歷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歷史
要你上課認真聽認真畫好老師講的一般上課時候歷史老師講課都非常生動有趣這樣子會促使你去聽他們所講的課自然的就記住了一大半了.
2)對老師一天所講的回家進行復習並且對重點強調的知識進行反復背誦.
3)不要忽視每課對相關內容的背誦雖然開始會覺得每天背下來過些天就忘記了等你,等你回頭在重新復習的時候你會發現你以前背過的東西只要你重新在背一下就完全記住了並且不容易忘記而且在考試的做題的時候你會很容易的找到答案.這樣子也就容易得到高分了
其實歷史不是很難只要你用心一定會學好最後一點就是要樹立自己的信心要相信自己一定成功.
1.聽課的方法。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主要形式,聽課是學生在課堂學習時的一種主要活動,是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一般來說,一堂歷史課所涉及的內容(如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過程等)、概念(如歷史的時間概念、地理概念、人物概念等)是比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現(如一個歷史事件的過程,教師不可能在一節課上重復講述)。聽歷史課的方法,可分為「聽」「思」「記」三個方面。所謂「聽」,即在聽課時要抱著認真的學習態度,集中注意力,及時和准確地吸收教師所講的內容,尤要關注要點,把握重要之處。所謂「思」,即在聽課時要主動進行思考,一方面要對聽到語音、語義等進行辨識,對所傳達的信息及時作出反應;一方面還要對信息加以篩選,以吸收有價值的信息:聽課的思考也包括考慮是不是聽懂了,有沒有疑問等自我質疑。所謂「記」,是指在聽講的過程中在筆記本上做聽課筆記。初中階段的歷史課堂筆記,一般是記錄板書提綱、基本概念、重要觀點等;高中階段的筆記除了這些,還可對教師講述的內容選擇記錄,尤其是一些補充性的內容。筆記的書寫要整潔、快速,以便於整理、復習。
2.閱讀教材的方法。這里說的教材,是指與歷史學習有關的材料,包括歷史教科書、歷史資料、歷史讀物等。閱讀歷史材料是學習歷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歷史信息的主要途徑。要想有豐富的歷史知識,是沒有什麼捷徑可尋的,主要是靠閱讀。一般地說,閱讀包括認讀和解讀。認讀是搞清閱讀材料的文字含義,如認識字詞的形、音、義,懂得詞和短語的外延和內涵,認讀句子和語段並明了其意思。在認讀的基礎上,要進一步了解閱讀材料的內在含義,這就是解讀。在解讀時,不僅要了解和分析歷史材料中文字表述的實際所指,而且要能夠與具體的歷史事實聯系起來,對閱讀材料的內容進行辨析、歸納。歷史閱讀中的解讀是非常重要的,「學習理解書面材料中的潛在的意義,然後把理解到的潛在的意義同認知結構聯系起來」(註:〔美〕奧蘇伯爾等著.教育心理學——認知觀點.余星南、宋鈞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才能是有效的閱讀。閱讀的方式,有泛讀和精讀之分,要求也不一樣。此外,為提高閱讀的效果,可以在閱讀時做必要的筆記,或在閱讀材料上(如教科書)做一些提示性的記錄,如畫線、標符號、寫批註等。

2007-7-3 22:27 回復 砂瀑ず我愛羅 1位粉絲 2樓3.觀察的方法。歷史學習的內容,其信息承載的形式雖然很多是抽象的文字,但也有很多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現的,如歷史地圖、歷史圖片、歷史照片、歷史實物或模型、歷史遺址、歷史建築等。對這些形象化的學習材料進行觀察,可以獲得有價值的歷史信息,並在一定程度上感受歷史的情境和氛圍。在對這些形象化材料進行觀察時,既要把握其整體的面貌、情況等,又要關注有關的細節,尤其是細微的特點。觀察時也要動腦筋思考,並與所學的文字材料聯系起來。
4.搜集材料的方法。歷史學習常常要運用歷史材料,並將適當的材料作為證據,進行歷史的推論。尤其是研究性學習,更多地涉及到對材料的搜集和使用。應該認識到,能夠搜集材料,是學會學習的重要表現之一。搜集材料是對信息進行查找、檢索、選擇等工作,主要的渠道有三種:一是利用圖書館,這就要掌握圖書目錄檢索方法;二是利用網路的搜索功能,這就要學會在網上搜索信息;三是調查的方法,通過社會調查(如問卷、訪談等)獲取材料。進行材料搜集,同時也要對材料進行篩選、整理、分類,以便使用。
5.運用證據的方法。搜集到的歷史材料,並不能拿來直接作為證據使用,還需要對材料進行辨析,搞清材料的價值,這包括對材料的來源、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質、材料的真偽等進行分析和研究。在把材料用作證據時,一是要注意選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說明問題;二是要選用多則來源不同的相關材料來論證某一個問題,這就是遵循「孤證不立」的原則;三是全面認識和理解所選材料的含義,不能斷章取義,主觀臆斷,隨意闡釋;四是要用證據支撐論點或結論。對歷史證據的運用,可以有多種方式,包括編寫、分類、探查、概述、轉述、質疑、推斷等(註:關於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證據.可參見〔英〕蒂姆?洛馬斯.論史料教學.葉小兵譯.載歷史教學,1998.2)。
6.探究問題的方法。歷史學習的重要意義在於對歷史的認識,這就不僅要搞清楚歷史事物「是什麼」的問題,而且要探討「為什麼」的問題。形成對歷史的正確認識,需要對具體的歷史問題進行探究。在進行探究的過程中,要特別關注兩種關系,一是因果關系,「如果要真正了解歷史的變化與發展,教學方式上就必須注重識別和考察事件與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註:D.Thompson, Understanding the Past: Proceres and Content, in A.K.Dickinson,P.J.Lee and P.J.Rogers, Learning History,Heinemann Ecational Books Ltd, London, 1984.p.178)。歷史的因果關系是具體而復雜的,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等多種情況,具體的原因與結果也有近期的與長遠的、直接的與間接的、必然的與偶然的、主觀的與客觀的等等,需要進行全面而具體的分析。二是內在關系,如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之間的關系,同類歷史事物發展的縱向關聯,國際形勢與國內形勢的聯系等等,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7.評價歷史的方法。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都要對具體的歷史事物(如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等進行評說。對歷史問題的評價,實際上是對歷史的解釋。要全面、正確、客觀、辯證地解釋歷史,必須運用科學理論和方法,這就需要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觀點和方法,並逐步學會運用這些來進行歷史的解說,從而形成自己對歷史的認識。例如,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階級與階級斗爭、個人與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歷史發展的辯證法等,對於我們正確地評述歷史具有指導意義。評價歷史是要把歷史放在具體的情境中加以考察,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要史論結合,論從史出。
8.記憶的方法。歷史本身可以說就是一種人類的記憶。學習歷史知識也是在記憶歷史。對於學生來說,記憶歷史知識往往是比較頭疼的事,甚至是煩惱的事,因此學會和掌握一些歷史記憶的方法和技巧是有必要的。從記憶的策略上講,要遵循一些記憶的規則,如學習與記憶的結合、及時進行記憶、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集中記憶與分散記憶相結合、從系統化和結構化的層面上進行記憶等。具體的記憶方法有很多,如聯想記憶法、形象記憶法、邏輯記憶法、比較記憶法、歸類記憶法、提綱記憶法、圖表記憶法、諧音記憶法、歌訣記憶法、數字記憶法,等等。
9.練習的方法。學習中的練習對於知識的鞏固、技能的運用等是必要的,有意義的練習實際上是一種新情境下的繼續學習,「練習與信息加工水平有密切關系,可以說,聯系得越密切,信息向長時記憶遷移的可能性也越大」(註:〔日〕內山光哉.學習與教學心理學.教育科學出版社,1986)。學會做作業,也是學習的一個方面。在進行練習的過程中,重要的一是通過練習加深對已學知識的理解;二是學會對知識的實際運用;三是將知識系統化和條理化;四是及時發現學習上的問題,查漏補缺。在練習的方法上,要學會審題,特別是明確題乾的含義及要求;要熟悉各種題型的特點和規則,按照要求進行解題;要把握答題的准確性和完整性。
10.復習的方法。「學而時習之」,復習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環節。由於歷史知識的特點,復習對掌握歷史知識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來說,復習的類型有隨堂復習、課下復習、階段復習、期末復習、高考復習等,每一種類型的復習目的、復習范圍、復習要求是不同的,這需要在進行具體的復習時加以了解和適應。復習的方法也是多樣化的,基本的方法有整理學習筆記、編寫復習提綱、重點閱讀、比較相關的知識、對知識進行分類與歸納、構建知識體系等,並與練習相結合。
以上所述,只是概要性和提示性的,未能一一具體展開,也不可能涵蓋所有的歷史學習方法。重要的是,在教學實際中教師和學生要摸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創造性地運用各種方法,尤其是通過自己的實踐,逐步形成有個性的學習方法,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優良的學習作風。當前,歷史教學的改革提倡學生的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體驗學習、綜合學習等方式,這就為歷史學習方法的開拓與創新提供了廣闊的舞台,有利於學生充分發揮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

⑽ 結合史實談談如何檢驗歷史認識的客觀性

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是分析的歷史哲學的主要問題之一,也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問題。歷史哲學從探討歷史的本質和規律轉到對歷史認識主體的認識以及對歷史認識的反思,即從思辨的歷史哲學轉向批判的、分析的歷史哲學。批判的、分析的歷史哲學主要關注二個問題: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和歷史理解和解釋模式(包括普遍歷史規律)問題。本文探討其中的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 本文從介紹各學派對於歷史認識的客觀性的基本觀點入手,由於篇幅和作者的能力有限,每個學派只選擇一兩個代表人物進行分析。 首先介紹國外學者的觀點,對於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國外學者大概形成了三個基本派別。19世紀末20世紀初,實證主義學派的缺陷日益突出,人們開始懷疑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首先登場的是狄爾泰、文德爾班、李凱爾特、克羅齊和柯林武德。他們對歷史認識的客觀性持懷疑的態度,認為歷史認識活動是一種人類的精神活動,歷史是人類思想的產物。客觀的歷史不可能,歷史認識的客觀性不可能。維護實證主義觀點的學者站出來了,曼德爾鮑姆就堅持認為可以達到對歷史的客觀性認識。以沃爾什為代表的相對客觀主義採取折中的態度,認為歷史認識可以達到弱化的客觀。其次,介紹國內學者在這個問題上的看法,也是眾說紛紜。無論是國外學者還是國內學者在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上都很難有一致的認識。為什麼呢?作者試圖從歷史認識的客體,主體和歷史認識檢驗標准這三個方面來分析這一現象。具體分析歷史認識客體的性質、認識主體的特性和檢驗標準的多樣性。無論歷史認識客體還是歷史認識主體,它們本身就具有很多復雜的特性,這些足以讓歷史認識難以達成一致見解。再加上歷史認識客觀性的檢驗標准也難以操作,所以歷史認識客觀性很難有一致見解。那麼歷史認識的客觀性是否可能,怎樣才能達到客觀的認識?在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上,我們認為實現自然科學意義上的純客觀是不可能的,我們應該堅持唯物史觀所主張的「自為的客觀」。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正確看待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

閱讀全文

與歷史認識是如何形成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7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