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評價歷史上真正的諸葛亮
諸葛亮的謀略,也是被後人所津津樂道的。他足智多謀,神機妙算,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善用陰陽八卦之術。被後世尊為智慧之神。但其實,他也並不是百戰百勝,也存在著戰略失誤和用人不當,比如膾炙人口的空城計,其實就是一次重大戰略失誤,而導致的臨時之策,這一大膽的策略因司馬懿的疑心而獲得成功,真可謂一步險棋呀。
㈡ 歷史上各種名人對諸葛亮的評價
1、(清)康熙帝:「諸葛亮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釋義:康熙帝評價:諸葛亮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能真正做到的臣子,只有諸葛亮。
2、(三國)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釋義:劉備評價:我有了孔明,就像魚有了水一般。
3、(晉)司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釋義:晉武帝司馬炎評價:哎,如果我有諸葛亮的幫助,怎麼會有今天的辛苦!
4、(清)乾隆帝:諸葛孔明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約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無我,忠故無私,無我無私,然後志氣清明而經綸中理。
釋義:乾隆帝評價:諸葛孔明是夏,商,周以來第一流的人物,看他的生平,可以說是公和忠,公就是心無旁騖,忠就是沒有私心,鞠躬盡瘁,高風亮節,治理國家的抱負和才能切合事理。
5、(北宋)蘇軾:密如神鬼,疾如風雷。進不可當,退不可追。晝不可攻,夜不可襲。多不可敵,少不可欺。前後應會,左右指揮。移五行之性,變四時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龍也!
釋義:蘇軾評價:諸葛亮的指揮神出鬼沒,部隊行動迅速,進攻不能抵擋,撤退不能去追擊,白天不能攻擊,夜晚不能偷襲,就算兵力多對諸葛亮也無勝算,就算諸葛亮兵力少也占不到便宜,前後呼應,左右掩護,行軍有乾坤的奧妙,變陣有四時的變化,是人?是神?是仙?我不知道,諸葛亮是真正的卧龍啊!
㈢ 如何評價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和在歷史上的地位呢
在三國歷史的天空上,群星璀璨,熠熠生輝,英雄輩出,諸葛亮無疑是最亮的那顆星。正如杜甫詩雲: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他說,這兩件事辦好後,“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兼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後來局勢的發展證明,諸葛亮的預見是非常正確的。
㈣ 歷史上曹操是如何評價諸葛亮的
在小說《三國演義》裡面,有很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曹操是奸雄的形象 ,所以他也被稱作是「奸絕」,諸葛亮是智慧的象徵,所以諸葛亮也被稱作是「智絕」。這兩個人在三國演義裡面都可以算是叱吒風雲的人物,在小說裡面,這兩個人可謂是經常交手。
這裡面意思大概就是:徐庶就表示自己根本比不上諸葛亮,他說諸葛亮有著經天緯地之才,自己和他比是螢火和皓月的差距。曹操聽後也是比較吃驚的,絕對認為諸葛亮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㈤ 如何評價三國時期的諸葛亮
說到評價諸葛亮,《三國演義》小說中的孔明多智而近妖。而歷史上的諸葛亮是怎樣的呢?
我這里從史書中找到三個評價,我們來看一下。
1.首先先看一下他的對手司馬懿是怎樣評價他的「亮志大而不見機,好兵而無權,多謀而少決,雖提卒10萬,已墮吾畫。」
【總結】
對於諸葛亮的評價和他的知名度。三國演義有很大作用,但是在三國演義出來之前,各個朝代還是有很多文人對其歌功頌德,論軍事,他數次進入武廟。論文才,他有出師表,廣受推崇,論政治,他以一己之力使蜀國國力蒸蒸日上,並使蜀國在和魏國戰場中一直占據主動權。論人品,無可挑剔。論農業,他改革農具,撰寫農書。誠然他在很多方面都不是最頂尖,但也屬於一流。在歷朝歷代,他都是作為千古良相的典範,如果按我國傳統思想看,他絕對是我們歷史上最完美的人之一。
㈥ 如何評價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和在歷史上的地位
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在中國歷史上應當是屬於一流的水平,其在歷史上的地位亦是備受稱贊,不僅是因為其優秀的軍事能力,還有憑借軍事才能所打下的勝仗,同時也是因為其嚴於律己、廉潔自守的美好品質以及對劉備忠心不二、臨危受命也絕不推脫的人品。
諸葛亮在歷史上所獲得稱贊,是十分值得肯定的。畢竟這樣一個有頭腦,為人謙虛而且人品還及其不錯的人難道不應該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嗎?
㈦ 如何評價諸葛亮一生的功過
在小說《三國演義》里,諸葛亮設壇祈禱,要風得風,果然大貨把曹操的戰船燒成灰燼,從而藉助上天神功,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他還能預知天相,判斷日後有霧,淡定接受周瑜的刁難,勾引曹操上套,順利誘借十萬支箭。
藝術作品中的諸葛亮神機妙算、智慧超群,猶如通曉天意的神靈。
我們知道,小說戲劇里的諸葛亮的確猶如魯迅先生所說的,有「狀諸葛之智近乎妖」的嫌疑。「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空城計」等經典故事雖然被人們口口相傳,但卻是作者虛構出來的東西。
誠然諸葛亮的才能不一般,品行在高處,稱得上一代賢臣。但是,他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靈,沒有《三國演義》里描寫得那麼神奇,他也有自己的短板。
那麼,諸葛亮的缺點是什麼呢?
諸葛亮在用人方面受人詬病。魏延勇猛過人,在鎮守漢中的人選上,大家都認為只有張飛能擔起重任,但劉備卻選中魏延。
而在諸葛亮眼裡,魏延性格孤傲、謀略能力欠缺,只是讓他在第五次北伐時擔任前鋒。
對於馬謖,劉備認為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而諸葛亮認為馬謖才智過人,和他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在鎮守街亭的人選上,諸葛亮堅持使用馬謖。可是,街亭失守,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自己吞下了自己種的苦果。
因為有缺憾,人生才顯得豐富多彩;因為不完美,人才顯得有血有肉。
生逢亂象環生的三國時代,諸葛亮是有缺點的能臣,而不是神妖。
㈧ 如何評價諸葛亮
思路:根據諸葛亮的生平事跡展開,並結合自己的觀點加以說明。
諸葛亮自古以來就一直受到人們的廣泛評論,深受人們的愛戴,出於茅廬的他輔佐實力單薄的劉備成王霸業,忠貞地獻上自己的謀略,為蜀國打拚了一片天下。他的聰明才智和忠貞不虞讓許多人都為之欽佩。
小時侯就聽過有關諸葛亮的故事,也看過一點《三國演義》的電視劇。所以,諸葛亮在我的心中總是神秘的,出神入化,無所不能。他是一個神奇的人,隱居於山中未能與外界接觸,卻能熟知當時的情形,對外界了如指掌。面對劉備的提問,他將時局分析得相當透徹,無論從哪個方面都是那樣的周密,面面俱到。
另外,他對於與曹操,孫權的關系方面的把握也做了相當精妙的解析。最後還做出了最為重要的一個謀略——取荊州,作為蜀國的國土,並將荊州的地理環境,人文關系都進行了嚴密的分析。
諸葛亮作為軍事家在歷代兵家也得到了較高的認可。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諸葛亮的營壘,稱贊其為「天下奇才」。
唐太宗與李靖在《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並且表明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唐朝時亦將諸葛亮評選為武廟十哲之一,與張良、韓信、白起等九位歷代兵家享同等地位。
諸葛亮亦作諸多軍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對中國軍事界有一定的貢獻。諸葛亮在技術發明上亦有靈巧的表現,如改良連弩。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陣圖,直至唐代將領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諸葛亮的聰明才智是不可估量的,後人一提起他,必將首先想到他的神機妙算與錦囊妙計,是智慧的化生諸葛亮設空城計,下退司馬懿大軍,實行的心理戰術,草船借箭,竟向敵人獲取了戰斗工具。看似不容易做到的,卻如此輕松地在他的計謀中完成。這些計謀都很奇特,令人意想不到,在危難時刻幫了蜀國大忙,挽救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機。
可以說,如果沒有諸葛亮,蜀國絕對不會立足於天下,與魏`吳兩國抗衡。諸葛亮也是相當忠義的一個人,劉備在世時,盡心盡力地出謀劃策,劉備死後也耐心地輔佐劉禪,為後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然而劉禪卻昏庸無能,不理朝政。諸葛亮非但沒有篡位,背叛,到其他的強國去,反而更加盡心地為劉禪出謀劃策。
《出師表》一文中更是表現出了自己的衷心,感人肺腑,正義凜然。這一切都取決於對先主的感激與懷戀。可是我認為,諸葛亮雖然接受了先主劉備的遺命,但是蜀國卻早已不如當年,再怎麼調整也不可能打敗曹操,後主如此地軟弱。也許,他太注重於忠,堅首誓言,盡心盡力去做的只是一件永遠沒有結果的事。
最後死在了行軍途中,令人惋惜。如果諸葛亮早日掙拖的束縛,看穿了這一點,他不會活得那麼累。他可以歸隱山居,安度晚年。成為一名隱士。諸葛亮的一生充滿著傳奇色彩,給後人留下了無數啟發和迷團。然而他的聰明才智,忠貞不虞會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千古流傳,永不磨滅。
諸葛亮相關發明:
諸葛亮在四川地區深得民心,四川很多地方的居民一直到近現代仍有頭戴白布的習慣,據說就是為諸葛亮戴孝,歷時一千多年。
在高承《事物紀原》中,有記載諸葛亮南征班師時,正遇風起,不能渡河,孟獲說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頭和牲畜祭祀,便會風平浪靜。但諸葛亮覺得用人頭太殘忍了,於是用麵粉搓成人頭狀,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為饅頭。
另外,相傳諸葛亮擔任軍師中郎將時,因解決糧食問題,向百姓詢問了當時名為「蔓菁」的野菜的種植方法,並下令士兵開始種蔓菁,補充軍糧,後世便把這菜稱為諸葛菜。
亦有傳說指諸葛亮另有一兒諸葛懷與一女諸葛果。在晉朝時曾召錄漢代名臣之後裔到京城任職,但諸葛懷推辭,自給自足,在家終老。而諸葛果則相傳在成都西南乘煙觀修行和成仙升天。
在山區的居民過去要放送消息,會施放孔明燈,相傳是諸葛亮傳下來的。又有說諸葛亮南征時發明一種銅鼓,稱為「諸葛鼓」,白天做飯,晚間可敲它作警報。
而現有許多成語,如「事後孔明」,意思是等到事情過後才發表各種高論,自以為先知;也有「三個臭皮匠,勝個諸葛亮」,意思是指形容集體智慧的偉大。
在雲南(三國時南中之地),佧佤族有傳說指諸葛亮曾教他們祖先蓋房子、編竹籮;傣族傳說指當地的佛寺大殿屋頂就是仿照諸葛亮的帽子建造的。
㈨ 諸葛亮的歷史評價
諸葛亮不僅是智慧的化身,而且還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鞠躬報國的典範。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這位賢與能渾然一體的偶像身上,也並非沒有人生敗筆可尋,比如他的連年北伐。
諸葛亮自27歲隆中決策走出卧龍崗,全面主持劉漢集團27年,其中在最後8年中,他工作的重心就是北伐曹魏,先後五度出兵,直至公元234年征戰途中病逝五丈原。盡管《三國演義》對「六齣祁山」不吝筆墨予以描繪、褒贊,但無情的事實告訴我們,諸葛亮的北伐行動一無所獲,以徹底失敗而告終。
其實,諸葛亮北伐註定是不能成功的。
主觀方面,諸葛亮天才地設計了立足荊州、西圖巴蜀的戰略藍圖,蜀漢才能以最弱的力量,周旋於吳魏之間,鼎足之勢方成。但諸葛亮仍不能算是一位成功的軍事家,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諸葛亮並沒有像曹操那樣成功地指揮過官渡之戰,為統一中原奠定堅實基礎,也沒有像周瑜那樣指揮赤壁之戰,一舉促成了政治格局的確立。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更主要是表現在攻城掠地的局部戰爭上,他可以神機妙算玩弄對手於股掌之中,而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需要政治家的大局觀大智慧及縱橫韜略,軍事大對決的實質是政治大對決。從這個角度考察,諸葛亮似有目不視睫或顧此失彼之嫌。
客觀方面,當時曹魏版圖數倍於蜀國,兵多將廣國力強大,政權也非常穩固,而蜀國在三國中最為弱小,地勢封閉,又連年烽火人心思定,當務之急是休養生息,醫療戰爭創傷,富國強民。如若穿過窮山惡水的蜀道,強行以弱小之師與精壯之旅正面作戰,大獲全勝的概率幾乎為零。
那麼,又是什麼原因使諸葛亮力排眾議一意孤行,「不伐中原死不休」呢?作為傑出的知識分子,又時時處在「曠世奇才」的贊譽聲中,於是把名垂青史看得比什麼都重要,甚至為此付出多大代價也在所不惜。許多傑出人物都是如此,諸葛亮也難以免俗,一統江山建功立業的強烈願望,使得他未能做出正確選擇,屢敗仍屢戰;報恩思維對諸葛亮的影響也不能忽視,「受先帝託孤」死而後已,認為成功與否是一回事,做與未做又是一回事,因而數次貿然行動;過於自信及對後來的人沒有信心,也促使諸葛亮主張趁自己還健在的時候早打大打,解決統一問題。其實一國興一國亡,個人的去留又怎能起到決定性作用!
諸葛亮北伐「後果很嚴重」:「蜀兵數出,國弱民疲」,「勞軍擾民,內外交困」,「自君子小人咸懷怨嘆。」本來疲弱的蜀國局勢更危,諸葛亮死後不久,蜀漢也就滅亡了。縱有經天緯地才,無奈一切東流水,這可能是做人最大的痛苦。當病榻上的諸葛亮感到五丈原秋風刺骨,想到五伐曹魏無寸尺之功,同時自己的身體又像蠟炬成塵一樣慢慢消耗殆盡,其心情可想而知,即令今人也不免灑上一掬感懷之淚!
對於諸葛亮的北伐及對其本人過高的評價,當時及稍後的人也是頗有非議的。《蜀記》:「士大夫共論諸葛亮,多譏亮託身非所,勞困蜀民,力小謀大。」張儼《默記》說:「諸葛丞相誠有匡佐之才,然處孤絕之地,戰士不滿五萬,自可閉關守險,君臣無事。空勞師旅,無歲不征。國內受其荒殘,西土苦其役調。」崔浩《典論》:「亮不能與曹氏爭天下,委棄荊州,退入巴蜀,誘奪劉璋,守窮崎嶇之地,而以為蕭曹亞匹,不亦過乎?」
雖然如此,諸葛亮還是成為了後世人們心目中丞相的楷模。歷朝歷代丞相無數,但一提到丞相,人們首先想到的還是諸葛亮,這是與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及後世民間藝人的渲染特別是《三國演義》的出籠有關系的,此外,老百姓對「清官政治」的渴望也是一重要因素。
在封建社會里,除了少數幾任皇帝尚能勵精圖治外,其餘大多屬荒淫、昏庸、暴虐、無能者,而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或可成為皇帝與臣民之間的調節器。遇到了好的皇帝、丞相,老百姓便能吃上幾頓飽飯,遇上了不好的皇帝、丞相,老百姓就要賣兒鬻女,中國的封建社會就是在這樣的誤打誤撞中運行了偌多年。屈指細數,賈似道、李林甫、嚴嵩、蔡京輩
竟如過江之鯽,長期生活在這些人霸主鞭下的老百姓,渴望良相出現。諸葛亮畢竟曾讓蜀中「連年大熟」、「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死後又有「內無余帛、外無贏財」的清廉形象,自然讓勞苦大眾念念不忘。杜工部詩雲:「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這一個「尋」字,就是社情民意的無聲體現!
㈩ 歷史上對諸葛亮的評價是什麼
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 之內,咸畏 而愛之,刑政雖峻 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