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看待歷史娛樂化

如何看待歷史娛樂化

發布時間:2022-04-20 20:04:23

㈠ 北大教授批郭德綱講三國過於娛樂化,老郭講的是評書,對此你怎麼看

郭德綱再次發揮了新的技巧,並打開了一個名為老郭有新番的新程序,該程序談論了觀眾喜歡的三國故事,它剛剛開始廣播討論了曹操和桃園的三個結這個新節目雖然在現場和錄像前贏得了歡呼,但也引起了一些爭議,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在微博上說,郭德綱處理了很多歷史事實與易中天相比,這種教學是否太有趣了這句話立即引起了剛西人的強烈不滿,有人指出易中天在學術研究中並不嚴格。

㈡ 歷史不該娛樂化 求一篇作文 急

歷史不該娛樂化 近些年,歷史類的圖書和影視劇迅速躥紅。先是由名著改編的歷史劇熱播,進而是宮廷戲、武打戲搬上熒屏,後來是歷史類圖書熱銷,再後來就是「百家講壇」解讀歷史的學者倍受追捧,居高的收視率、海量的印數和直線上升的知名度表明,「歷史」似乎炙手可熱。回望歷史、鑒往知來,從先賢的成敗得失和傳統文化典籍中汲取歷史的智慧和營養,無疑是一種理性的回歸和歷史的進步。然而,與歷史熱相伴的「娛樂化」傾向,需要引起高度關注。有人稱孔子是「懷抱理想,在現實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園」的「喪家狗」;有人推論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有人把梁山泊義士比附成危害社會穩定的恐怖分子;有人筆下岳飛成了大宋奸臣,秦檜反成了忠相;有人從劉備無義、關公好色一路罵來,諸葛亮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虛偽的男人」;近期又有解夢派從《紅樓夢》中「考證」出:「雍正皇帝是被曹雪芹毒殺的。」他們迎合某些獵奇的文化消費需求,打著學術的旗號,憑空臆想出一些陰暗、無稽、荒誕甚至情色的「歷史」故事,用嘩眾取寵的驚人之語褻瀆先賢,推翻歷史定論,顛覆傳統價值觀念。對於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評價,當然有個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不同時期不同人群對同一事件做出不同評價也是正常的。然而,歷史科學是人類在認識和改造世界過程中,創造和積累的實踐經驗、理論建樹及思維方法的網路全書,被馬克思、恩格斯稱之為:「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它只有從歷史事實出發,才能從復雜進程中找到歷史發展的規律,成為人類認識過去的鏡鑒,走向未來的基石。歷史題材創作固然可以寬鬆些,不必嚴格考證某些歷史細節的真偽,但藝術的虛構也不能違背基本的歷史史實,只能在尊重史實基礎上尋找歷史與藝術的契合點。梳理歷史事件、臧否歷史人物、闡釋歷史典籍,我們既不能因循守舊、泥古不化;也不能數典忘祖、妄自尊大,以無知的狂妄去妖魔化古人。應以歷史唯物主義的理性精神,嚴肅、客觀、公正地對待歷史,審慎地鑒別史實、歷史地評價古人、科學地闡發經典,所有的結論都要用史實說話,持之有據、言之有理,絕不能想當然地憑空捏造杜撰。要把握傳統文化精髓要義,用創造性的藝術想像幫助人們恢復歷史的記憶,豐富文化的積累,提供前行的借鑒,為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繼往開來開拓一方新的天地。歷史走向大眾,國學受到熱捧,是我們承繼優良傳統的良好契機。但那些靠聳人聽聞來揚名、謀私的手段,那些將嚴肅歷史肆意娛樂化解讀的做法,其結果只能敗壞學風,誤導受眾,把方興未艾的傳統文化熱引向歧路。歷史和典籍當然要走向大眾,但人文精神和道德底線必須堅守。任何媚俗化、低俗化、惡俗化地娛樂歷史的行為都是要不得的,以釣名謀利為宗旨的商業炒作更應剎車。面對商品時代復雜多變的大眾文化消費,真正有使命感的文化人,理應義不容辭地擔當起歷史的職責。

㈢ 什麼是娛樂化

娛樂化是指將娛樂性放在首位,以吸引住觀眾眼球為目的,把歷史、新聞、體育等進行娛樂性的修飾,重點突出娛樂性,人為降低了嚴肅性和真實性。

例如新聞娛樂化是指媒體按照快樂原則和大數法則來選擇和處理新聞的文化行為,或在題材選取上偏向軟新聞或盡力使硬新聞軟化,減少嚴肅新聞的比例,竭力從嚴肅的政治、經濟變動中挖掘其娛樂價值;或在新聞表達方式上強調故事性、情節性,從最初強調新聞寫作中適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強貼近性衍變為走新聞故事化、新聞文學化道路。

相關解釋

現代娛樂可被看作是一種通過表現喜怒哀樂或自己和他人的技巧而給予受者喜悅、放鬆感的形式。很顯然,這種定義是廣泛的,它包含了悲喜劇、各種比賽和游戲、音樂舞蹈表演和欣賞等等。

「娛」字在古代又通「悟」,領悟的「悟」。「娛」是一種領悟之後的情緒 ;而「樂」, 在甲骨文中是成熟的麥子的意思,所以娛樂是領悟之後的感受和成熟之後的喜悅。 我們應該把自己在生活當中的情緒,通過自己的節目傳遞給大家,這才是真正的娛樂精神。此為汪涵在《天天向上》中對娛樂一詞的新解。

㈣ 歷史真實與娛樂之間的關系

從葛紅兵與易中天「歷史該不該庸俗化」論戰,到崔永元炮轟「庸俗歷史劇」毒害青少年,以及商家以「日本兵」作秀的「國恥娛樂化」爭論,中國歷史隨各人喜好而轉變,在不同的人手中變出了不同的「花樣」。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中,歷史是一種高高在上的神聖的存在。「青史留名」、「是非功過由歷史評說」等都彰顯了中國人歷史感之重。於是,當今天歷史遭遇「戲說」甚至「惡搞風」的時候,人們紛紛感嘆中國人歷史感的喪失。
而高考作文中「曹操與趙文卓結婚」的笑話,也讓人們懷疑,當「歷史和娛樂聯姻」之後,「崇拜皇帝和喜愛格格,也許會從一種好奇好玩變成一種深入人心的歷史觀」的憂慮會不會成為現實?
正方:「戲說歷史」是中國人的傳統
在中國,有個特殊的文化現象:與歷史相關的書永遠不愁賣。即使黃仁宇那樣的准學術作者都可以成為暢銷書作家,金庸的小說如果不跟歷史傍上,想必也不會那麼招人喜歡。
中國人喜歡的歷史永遠不是嚴肅的,二十四史擱到灰塵滿身也賣不出去,所以中國人真有的是「戲說歷史癖」。所謂的「戲說」絕非中國人近兩年才有的愛好,更不像很多正義的電視評論家所言,是《宰相劉羅鍋》、《康熙微服私訪記》等電視劇帶出的壞毛病。假如說「戲說」是「戲」劇的「戲」,那麼古已有之。從《趙氏孤兒》、《二進宮》到《三岔口》,京劇里的哪一出不是從歷史中脫胎出來的?戲劇以外,說書的話本以及話本演變成的小說,又有幾個不是歷史題材?四大名著裡面,三部都是演繹的歷史。老百姓看不懂真的歷史,也沒條件到學校去學歷史,他們全憑戲說。正是如此,才有了《三國演義》開篇的「白發漁樵江渚上」,也能「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了。
中國的歷史戲說,已經說了幾千年,到了今天,恐怕還要說下去。戲說是中國人的愛好、習慣乃至一種生活方式。我們不能說戲說一定是不嚴肅的。
專家觀點:顧曉鳴:面對大眾,歷史無需裝深沉、擺架子。僅僅死記硬背的灌輸並不能觸摸到歷史的靈魂,恰恰在品味情境、咀嚼故事中,才能讓人有所悟、有所得。只要有學理依據,「趣說」「妙說」都是不錯的傳播手段。畢竟好看、有共鳴,才會有人樂意去讀、去品。
而且「古史今說」的模式也非今日才有,魯迅的《故事新編》、莎士比亞的戲劇都屬此類,中華民族的「說書」藝術、野史「小說」更是源遠流長。司馬遷的《史記》多處採用生動的文學筆調,刻畫細節、想像場景,卻依然位居正統「二十五史」之首,是「文」與「史」結合得極好的典範。因此,不必把重新闡釋視為洪水猛獸。歷史劇也好、學者的個人見解也罷,如果能認真對待大眾的閱讀和鑒賞,把嚴肅歷史講得雅俗共賞,意味盎然,一定還會激發各種觀眾的興趣,追問歷史原貌、求諸歷史原典,甚至反溯到史論、考古等領域,對推動史學的發展大有裨益。
反方:「戲說歷史」會誤導觀眾
歷史與娛樂並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關系,為什麼娛樂就一定要背離歷史真實呢?史書當然不可能包羅萬象,野史遺聞也不足以支撐起歷史的全貌。因此,歷史劇的虛構是在所難免的。但是,歷史劇作為文學不是也應該遵循文學虛構的原則嗎?這虛構的原則前人已有了很好的概括,那就是:虛構要合情合理。無論是歷史還是文學,都應該根據已有的現實真實來虛構。如果超越真實來虛構,又要打著歷史劇的旗幟,那未免讓懂歷史的人倒盡胃口,不懂歷史的人了解錯誤的歷史。
因此,歷史題材的電視劇不能打著娛樂的旗幟而遠離歷史。恩格斯在《致斐迪南·拉薩爾》的信中提出了一個歷史劇的批評標准——歷史的標准和美學的標准。歷史劇的目的不是為了娛樂,而是使觀眾在美的享受中了解歷史,而了解歷史的目的是為了借鑒。遠離了歷史真實,高度娛樂化的歷史劇,也就失去了借鑒的意義,最終也就使歷史失去了存在的依據。
學者觀點:葛紅兵:「大眾化不等於娛樂化,把歷史文化娛樂化不是普及文化的好思路。通俗不可庸俗、普及不能粗鄙。比如品三國,應該是品中國人的國家觀念,忠義觀念,品出一點天、地、人、神的大義來,應該有反思,有批判,有褒揚。否則品的只不過是鉤心斗角的智慧,對人的角力的崇拜……這樣的三國能給讀者什麼呢?」
我們該如何對待歷史
和其他文明古國相比,中國有著最悠久、最豐富、最連續、最完整的歷史記錄。
對歷史的信念,是中國人的生命哲學之一。司馬遷遭受奇恥大辱,隱忍苟活,在於他相信歷史的拯救,他可以藏之名山,傳之後人。秦檜設計害岳飛,一度猶豫不決,怕死後遭唾罵。文天祥從容就義,他的精神支柱就是「留取丹心照汗青」……
說白了,從中國人的理解來看,歷史就是人心,就是人性。這種歷史感是很了不起的,因為它內在於人,它更樸素本真。
認真汲取歷史上的經驗教訓,可以使我們少走彎路,避免重蹈覆轍。然而此言之前提在於我們學習的是准確的歷史,是基於正確的歷史觀的歷史。

㈤ 如何看待如今的泛娛樂化

一、什麼是「娛樂」與「泛娛樂」
首先,我想先明確兩個概念:
「娛樂」是指人民群眾閑暇時的一種打發時間方式,是基本精神需求之一。比如工作忙了一天,約上三五知己喝兩杯,回家聊聊天打打游戲,看看綜藝。
「泛娛樂」是指的將那些原本並不是以娛樂大眾為出發點的事物,改造成娛樂大眾。比如前面說的,新聞、文章、教育。新聞是給大家傳遞信息,而不是討好觀眾的;文章是表達觀點,而不是嘩眾取巧的;教育是傳遞知識,而不應該是吸引注意的。
二、為什麼從「娛樂」走向了「泛娛樂」
事實上,這是近代全世界的風潮,而引領這個風潮的正是很多國人都嚮往的先進國家——「美國」。
1966年,美國記者彼德·馬丁與哈拉特·舒曼在《全球化陷阱》首次提出了「奶頭樂」(tittytainment)概念,大意就是讓人向嬰兒含著奶頭一樣「樂不思蜀」;
1995年,美國召開全世界500多名經濟政治界精英的會議,正式提出並開始進行了奶頭樂戰略,大致內容是「隨著生產力和人口的不斷提升,只需20%人生產物質,即可滿足所有人需求,80%人將被邊緣化,他們不必也無法參與產品的生產和服務;因為這個原因,80%的財富掌握在另外20%的人手中。為了安慰社會中「被遺棄」的人,避免階層沖突,精英們准備的方法是製造大量的「奶頭」— —讓令人沉迷的消遣娛樂和充滿感官刺激的產品(比如:網路、電視和游戲)填滿人們的生活、轉移其注意力和不滿情緒,令其沉浸在「快樂」中不知不覺喪失對現實問題的思考能力。」
進入21世紀之後,尤其是智能化製造的開啟(機械臂,工廠機器取代工人),全世界的娛樂化更加明顯,原本很多的非娛樂行業都開始娛樂化以「取悅」觀眾,有些詞很反應這種現象,如「吸睛」、「標題黨」等等。
可以說,由於21世紀生產力的繼續發展,導致社會環境又發生了變化:社會並不需要那麼多人從事直接物質生產,更多的人只能轉而從事娛樂生產(門檻相對較低),產出增多的同時,也必然需要引導大家需求增多,於是便「泛娛樂」了。
三、如何正確看待「泛娛樂」?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泛娛樂將會是必然的結果。生產力發展之後,社會關系一定是要與其相適應的,所以過於恐懼或者說排斥「泛娛樂」化,其實是沒有必要的,而且從結果上也改變不了什麼。例如:以前認為的玩游戲不好,看動畫片不好等等,現在已經變成巨大的產業,很多人在享受,也有很多人在依靠它吃飯。
一個事物的產生,總是有它的歷史意義,也一定是有好也有壞的。
因此,對於「泛娛樂」的變化,我們應該嘗試著去接受它,去了解它,最後適應它。
我覺得大致有以下3點:
① 從生產端,未來大部分面向大眾用戶的產品可能都是通俗的,熱鬧的,娛樂的
② 從消費端,用更喜歡的是簡單,不需要思考的直接快感
③ 從學習端,請記住,娛樂並不是適合用來學習以及認識事物。
面對「泛娛樂」的社會,我想只要明白以上3點,從你當下出發,選擇最合適自己的即可。
最後,我想提起一部電影,《黑客帝國》。

事實上,電影裡面的世界有點像「泛娛樂」,人類並不需進行物質生產,生產是由母體進行的,人類沉浸在一個巨大的虛幻游戲中(娛樂),以此來供養母體。

㈥ 如何正確看待電視新聞娛樂化的趨勢

現如今,中國的電視媒體行業己經進入一個爭收視率的競爭時代。作為給觀眾傳達嚴肅新聞的電視新聞類節目,也開始逐步為此改變。電視新聞類節目不論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進行了大膽而果斷的創新嘗試。其中,娛樂化手法的運用是創新過程中的一個亮點,並已經逐步演變成為一股潮流[1]。為了滿足觀眾普遍對娛樂消費的需求,電視媒介大量製作、播出娛樂性節目,甚至將電視新聞也用娛樂化的手段來製作就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這也是電視媒介進入市場競爭的階段性選擇。不可否認,電視新聞娛樂化已經成為中國新聞傳播業界的寵兒,這一現象之所以會在中國成為一種時尚,不單是步世界傳媒發展之後塵,也有其歷史的必然性。

㈦ 如何看待泛娛樂化現象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泛娛樂將會是必然的結果。生產力發展之後,社會關系一定是要與其相適應的,所以過於恐懼或者說排斥「泛娛樂」化,其實是沒有必要的,而且從結果上也改變不了什麼。例如:以前認為的玩游戲不好,看動畫片不好等等,現在已經變成巨大的產業,很多人在享受,也有很多人在依靠它吃飯。
一個事物的產生,總是有它的歷史意義,也一定是有好也有壞的。
因此,對於「泛娛樂」的變化,我們應該嘗試著去接受它,去了解它,最後適應它。
在泛娛樂化的社會來看① 從生產端,未來大部分面向大眾用戶的產品可能都是通俗的,熱鬧的,娛樂的
② 從消費端,用更喜歡的是簡單,不需要思考的直接快感
③ 從學習端,請記住,娛樂並不是適合用來學習以及認識事物。
面對「泛娛樂」的社會,我想只要明白以上3點,從你當下出發,選擇最合適自己的即可。

㈧ 國家廣電局面對過度娛樂化的抗戰題材電視劇該作何處理

在電視劇層出不窮的時代,抗戰題材電視劇也一直受到各個拍攝公司的熱愛。然後,從最初鐵血錚錚的戰爭片卻最終逐漸成為披著抗戰外衣的偶像劇,面對這種過度娛樂化的抗戰題材電視劇,國家廣電局應當做出一些措施。

㈨ 將自己國家的歷史人物在娛樂文化里進行改編和重新塑造有錯嗎

沒有錯,但需注意手段和程度。比如《王者榮耀》中對於歷史人物的演繹,有不少還是基於一定的歷史認知,如李白設計為「刺客」,說明設計者對少年李白的故事有所了解;魯班被譽為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科學家,因此「魯班七號」所喊出的「相信科學」的口號或許也不無道理,這種變化在學生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

㈩ 歷史娛樂化怎麼解決

人人都拿歷史說事兒,所有的歷史都在成為當代史,這就是當下歷史所面臨的尷尬處境。

首先作為一種鏡子,宮廷爭斗與政經權術被用以借古鑒今,其次做為一種工具,或警世,或勵志,歷史被節取,被放大,足以經世致用,最後,上升到日常層面,經過影視劇編導、草根學者、家庭主婦們的共同加工與一致想像,歷史終於被娛樂化了。

歷史是中國人的最高宗教。在歷史話語從來都有著意識形態顯赫地位的中國,以歷史的名義發言——也就是拿歷史說事,早已經成為中國人的性格乃至宗教性習慣。

歷史的大熱,是全球化語境中的一個特有與共有的文化景觀。易中天成了現象,清宮戲壟斷熒屏,仿古建築、飲食、服飾成了主流,「國學」疑似復興……在日益娛樂化和商業化的歷史背後,歷史正在遭受一次來自消費主義最強勁的解構。

誠然,歷史照亮的不是過去,而是現在。歷史研究由今人之興趣引起,用的是今人之方法,服務於今人之目的,每代人都覺得有必要重新書寫歷史的緣故。但把歷史作為武器,是對歷史的濫用,把歷史作為救世良葯,則意味著對歷史本身的褻瀆。

事情的真相是,人們越拿歷史說事兒,他們就離歷史真相越遠;到一切上升到消費主義的暢銷狀態時,我們已不能從對歷史的闡述中觀測未來,那麼所謂歷史,還有什麼價值?……

唉…………

說到解決~僅靠個人是遠遠不夠的~可謂是:杯水車薪啊………………

與如何看待歷史娛樂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7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